法律维权意识范文

时间:2023-10-09 16:53:11

法律维权意识

法律维权意识范文第1篇

[摘要]职业院校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对学生个人的成长及发展,以及对推动和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学生的法律意识现状堪忧,主要原因是学生的法律意识水平低。对高职学生进行法律意识教育的重点应劳动维权意识教育上,应采取相应具体的措施,这对推进和促进社会的长治久安和和平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职业院校学生;法律意识;劳动维权意识;内容框架

一、问题研究的缘起

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的现象的思想、观点和心理的总称,是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时一个与法律文化研究有紧密联系的概念,是法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律意识是从法律的角度感觉、认知、评价并且用以支配行为方式的意识,是人们将自己置身于法律世界、法律生活和法律秩序中的自觉性。

德国法学家鲁道夫・冯・耶林在他的法学名著《为权利而斗争》中写道:“自己权利受到侵害,不问来自何方,是来自个人乎,来自政治乎,来自外国乎,若对之毫无感觉,必是该国人民没有权利情感。是故反抗侵害,不是因为侵害属于那一种类,而是悬于权利感情之有无。”这种权利感情就是法律意识。

西方国家一般具有较长时间的法治传统,使得社会成员中逐渐形成了不同层次的法律意识,权利维护的意识实质是一种传统,少见专门予以教化的情形。而在中国人治的传统形成民众缺乏法律意识的状况。所以关于法律意识教育的研究在国内就有很大的必要性,这在高职学生的法律意识问题上表现尤为明显。

国家十一五发展计划提出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计划,我国职业教育规模日渐扩大,逐渐向教育体系的主流位置挺进,对关于职业教育的研究愈来愈受重视。然而社会对职业教育始终抱有偏见,职业教育被认为是“学业失败者”的教育,加之学生本身很多方面无法否认的原因,导致职业教育被看作是次等教育。高职院校的学生从文化素质上看的确与重点院校,多数本科层次的院校的学生有一定的差距,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应该给高职生更多的关注。不能否认我们的学生步入社会会受到一定的冷遇,权益受损的几率远大于其

他类别的学生,所以要让我们的“产品”在“出炉”之前就具有较强的法律意识,让法律

的权利义务的双向调整机制在他们身上发挥强大的作用。

二、高职院校学生法律意识现状

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董瑶舆教授通过他的法律意识调查报告显示出:“人们的法律意识水平的高低与其文化程度成正比。

我们针对所在学院06级新生和04级即将毕业的学生抽样调查让他们回答相同的问题:(1)你认为高职生是否有必要接受法律意识教育?(2)当劳动权益受到侵害时如何维权?两组学生的答卷基本没有什么差异:90%以上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进行法律意识教育,不知道劳动权益受到侵害时如何维权。这预示法律意识教育对高职新生没有什么吸引力,对接受过相关法律知识教育的毕业班的学生来说也没有达到预定的目的。

调查研究发现高职学生法律意识最为薄弱的环节是劳动维权意识。劳动维权意识是指在劳动权益受到侵害时,能感觉、认知、评价并且能用法律作为手段维护合法权益的意识,是法律意识的一种。劳动维权意识的状况是一个社会的劳动者整体素质的折射,更能反映一个社会法治水平。所以高职院校必须加强高职生的法律意识教育尤其重点加强劳动维权意识的教育。

三、高职院校学生法律意识教育的重点

高职院校学生法律意识教育的重点在于劳动维权意识教育。劳动维权意识教育能有效促成学生多层次法律意识的形成,使学生有意识地运用法律去观察、评价社会问题,在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时候能主动、积极地运用法律武器予以维护,为其职业生涯奠定基础。

宏观上说,职业院校学生具备劳动维权意识是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需要。依法治国作为基本方略,这在我国是具有历史意义的巨变。它表明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这种巨大变化,在客观上要求我们的学生要树立法律意识,要学会用法律的精神看待社会,学会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尤其是劳动权益。

微观上看,树立劳动维权意识是职业院校学生自身的需要。职业院校学生是社会生活中一个具有特性的群体,文化素质上的确与重点院校,多数本科层次的院校的学生有一定的差距。基于社会的偏见,高职学生权益受损的几率远大于其他类别的学生,所以作为一种“准弱势群体”他们需要具有较其他人更强的法律意识。增强权利意识,是学生自身的需要,另外从深层面上看,也是职业院校生存的基础。

四、劳动维权意识教育途径与内容

(一)劳动维权意识教育可采途径分析

劳动维权意识教育的途径常见的有三种:(1)定期的知识讲座,采用专题的方式,今天一个话题,明天一个提醒。这种途径最大的缺点是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2)毕业前的集中培训,这是典型的应急措施,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所以给人的印象是纯粹走过场;(3)专门开设劳动维权意识教育必修课。基本途径为:以《法律基础》课为知识铺垫,开设劳动维权意识教育方面的课程,并且将该课程作为所有学生的必修课。在整个高职学段的中间学期开设。在目前没有系统教材可供直接使用的情况下,自编教材。

通过比较,我认为专门开设必修课的方式合理且实用:能克服匆忙过场的应付式教育的弊端,利于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利于学生的消化和吸收,达到预期的目的。其实劳动维权意识教育必修课的开设比现时很多强制的所谓的必修课的实用价值不知要高出多少!

(二)劳动维权意识教育的内容框架

1、最基本的法律知识。高校都开设有《法律基础》课程,尽管这门课程的内容越来越少,教材越来越薄,但却是学生接触法律基础知识的重要媒介。职业院校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拓展这方面的教学内容。

2、劳动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国家的劳动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毫无疑问应该成为学生劳动维权意识教育中的最基本内容,同时还必须涉及地方的劳动法规与政策。

笔者曾专门研究过相关的案例,同样的争议在不同的地方因政策上的差异,处理的结果也相差甚远。

关于劳动者的养老保险争议属不属于劳动争议、进入诉讼中应不应受理?有认为社会保险争议属于劳动争议案件的受案范围的,也有认为不属于劳动争议案件的。

关于6个月的时效问题、追讨工资的时间的问题,各地做法各异。大部分地方根据劳动法规定当事人申请劳动争议仲裁的期限是6O天,所以实践中劳动报酬只保护60天,对工资的追索也以此为限。可上海地区的司法实践却与此不

同,有自己独特的做法。

应当教育学生到任何一个地方工作务必特别关注本地的劳动政策与法规,这种关注在中国现时特定的环境中甚至应当甚于对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关注。这需要教师付出很大的努力,着力搜集各地主要的劳动政策与法规,汇总编辑,罗列比较。这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工作,整理的材料应当是开放性的。通过自编材料的教学,可以让学生举一反三,大致了解如何理解地方的劳动政策与法规,能积极主动地发现其特别之处。这样学生走出校门后就能自觉地对这方面予以必要的关注。

(3)救济的途径。我国目前处理劳动争议案件的程序为一裁二审制。其实劳动权益受侵害时,还有一种救济途径:劳动监察,并且劳动监察办案时不向当事人收费。

3、基本的合同知识。劳动合同虽然受《劳动法》调整,但关于合同的基本内容还是同《合同法》密切关联的。学一些《合同法》的知识非常必要。

4、某些习惯的养成教育。教育学生养成留存相关劳动关系的等方面证明文件的习惯也应该成为劳动维权意识教育的重要内容,也就是养成保留证据的习惯。

5、时间观念教育。劳动争议仲裁时效是指劳动者或用人单位在法定期间不向劳动争议仲裁机构申请仲裁,而丧失请求劳动争议仲裁机构保护其权利实现之权利的制度。建立这一制度的目的是为了促使劳动争议中的权利被侵害当事人尽早申请仲裁,不至于使仲裁时效起点长久或无限后延。这一制度有利于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转和社会秩序的稳定。虽然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制度并不合理,但在现行法修订之前,一定要严格遵守时效的规定,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五、总结展望

法律维权意识范文第2篇

一(略)1(略)

2、高职院校学生法律知识极其匮乏对于大部分高职院校学生来说,他们在学校期间所能学到的法律知识只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法律基础部分及就业指导课中的浅尝辄止,加之学生在学习消化过程中的不求甚解,导致高职学生对于常用的及与就业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都缺乏基本认知。于是在就业过程中常会掉入陷阱,无法维护自身正当的合法权益。比如,很多毕业生在毕业的时候仍然不能区分就业协议书与劳动合同,不能区分实习期、见习期、试用期,不知如何签订就业协议、劳动合同,不知自身所享有的权利与义务。而有些黑心用人单位就趁机欺诈毕业生,赚取非法利益。同时,劳动合同是学生维权的最基本凭证与保障,由于所缺少合法有效的劳动合同书,常常造成毕业生维权的困难。因而,迫切需要加强高职学生就业法律教育,来丰富高职学生就业法律知识,在合同、协议签订过程中知晓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3、高职院校学生维权意识淡薄就业法律维权意识是指在就业过程中,当权益受到不法侵害时劳动者能感觉、认知、评价,并且能用法律手段维护其合法权益。高职院校学生作为劳动者的一员,他们的这种维权意识是极其淡薄的。曾有调查显示,能够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大学生人数比例仅为遭遇侵权的大学生总数的10%,而这其中,高职学生所占的比例更是微乎其微。导致高职学生维权意识淡薄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迫于就业压力,作为就业弱势群体的高职学生轻易不敢言语,只会选择忍让。另一方面,也是更为主要的原因是高职院校学生法律基本常识欠缺,不知如何维权。同时法律意识淡薄,根本没想过要通过法律维权。甚至认为自己上当受骗,合法权益遭受损害是正常现象,只提醒自己“吃一堑,长一智”就行了。殊不知,他们的行为纵容了非法用人单位,下次自己还可能会陷入这种权益危机。因而,迫切需要加强高职学生就业法律教育,增强他们维权意识。

二、加强高职学生就业法律教育的途径

1、加强普法宣传力度高职学生在校期间,要充分利用各个宣传阵地,采取多种宣传形式,向学生宣传法律知识,强化法律意识。如通过校园网站、校园广播、宣传栏等对专项法律知识进行宣传。针对毕业生、在校生开展不同内容的法律知识讲座、法律维权讲堂等等,使学生意识到“法律就在身边”。

2、加强学校就业法律课程的开设前面我们提到过,仅仅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法律基础知识及就业指导课中的法律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可以通过开设选修课的形式来增加学生对法律知识的摄入。比如,可以开设《劳动法》或其他与就业相关的课程,在课程中讲授基本知识,让学生了解、掌握如何签订就业协议、劳动合同,明晰切实相关的各种法律条文,通过实际案例解读等教学内容,使学生明确自己在就业过程中的权利与义务,懂得依法就业,依法维权。

3、加强对辅导员、班主任的法律知识培训高职院校的辅导员是学生在校期间接触的最多的人,也是学生最信任、最依赖的人。所以笔者认为要充分利用好这块宣传教育主阵地,通过辅导员在平日工作中向学生灌输各种相关法律知识,并且贯穿学生大学生活始终,使学生的法律意识,法律知识不断积累,在真正走向社会开始就业时已有足够的能力去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就要求辅导员要有扎实的法律知识积累。因此,高职院校应通过自行培训或推荐参加省级、部级的专业培训等方式,不断强化辅导员、班主任队伍的法律素质,充实他们的法律知识,这样他们才能更好地去传授、引导学生。

法律维权意识范文第3篇

一、高度重视,切实将维权工作摆在议事日程。

区妇联高度重视维权工作,始终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维权”的工作方针,把代表维护妇女权益作为重要职责和不可替代的工作,为维权工作的正常开展和不断创新提供人、财、物的支持。

⒈重视对基层妇联维权干部的培训工作。原创:俗话说:“打铁还要自身硬”,我们认为,要维护好妇女的合法权益,维权干部要基本通晓法律法规,才能担当起这一重任。因此,上半年我们共举办了两期法律法规培训。月日,妇联主办了新一届社区妇联主席培训班,进行《新婚姻法》辅导。全区共个街道、个社区、个行政村多人参加了学习培训,女律师邵燕以大量生动鲜活的案例与理论相结合,分析并指出了妇女群众在受到外来侵害时,如何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社区妇联主席感到茅塞顿开且深受启发,当场她们就将自己日常工作中遇到的困惑、疑问提出,与律师作了交流探讨,达到了很好的效果。月上旬,我们又与区司法局有针对性的在全区联合举办了一期旨在提高妇女维权干部的维权能力培训班,系统地学习了有关法律法规,使大家掌握了不少维权知识和维权手段,为今后维权工作的开展创造了一个前提条件。

⒉开展多项维权工作,使其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月日,区妇联组织并指导基层进行了一万份《妇女法》常识问卷竞答,通过这种方式在全区家庭进行了一次生动的普法教育;月日为提高广大妇女的自我维权意识,扩大社会宣传面,区妇联积极参与了省、市、区三级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在鼓楼广场联合举办的“宣传法律知识、服务妇女群众、促进男女平等”为主题的大型广场宣传咨询服务活动;针对流动人口增多且权益容易受到伤害的情况,区妇联结合本地特点,从基层抓起,要求居委会对每位外来务工人员进行登记,向每位外来妇女发放维权卡并为外来妇女儿童提供维权法律服务;为了解外来流动女性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状况,我们在全区开展了“农村妇女融入城市文明程度状况”的调研。听取了外来打工妹来南京落脚谋生、创业发展的酸甜苦辣,为今后更有效地对她们提供法律服务和帮助,找到了一扇开启之门;我们还建立了陪审员制度,所有的维权女干部都参与陪审员的工作,目的是让她们在陪审的过程中了解情况,针对问题找到解决的办法,同时也提高了妇女干部的维权能力和自身素质。

二、借助社会力量、整合社区资源。

面对新的历史时期妇女权益保障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区妇联解放思想,组织指导基层开展了有特色有成效的维权工作。三月份以来新街口街道、梅园街道、玄武湖街道、红山街道为了提高维权工作中的调解能力全面构建“大调解”机制,对社区多位人民调解员进行了业务培训,针对如何适应新时期的人民调解工作,讲授了人民调解员的工作方式、工作程序、工作制度,人民调解基本法律知识,调解过程中注意事项和调解技巧,以及诉讼的流程和诉状的格式等。丹凤街街道与南京电视台《东升工作室》在唱经楼小区联合举办“维权社区行”活动,使维权意识和法律知识普及活动深入社区,服务基层,受到基层群众的热烈欢迎和好评。红山街道免费为社区家庭聘请法律顾问、免费为辖区内外来人员创业者配备法律顾问的工作,目前已成为全市乃至全省、全国做好新时期外来人员管理服务工作的一面旗帜,首开了全国先例。为把家庭矛盾等消灭在萌芽状态,红山街道的维权干部们放弃所有周六晚上的休息时间,与区有关职能部门联手开办了“法律服务夜市”,他们提出的口号是“你下班我上班,你困难我帮助”,解决了很多问题,受到了居民群众和外来人口的一致好评。他们为了维护外来务工妇女的合法权益,每年都要为流动人口妇女进行免费体检。今年上半年,又为流动人口妇女免费体检人,用去检查费用元。后宰门街道成立了后宰门希望工程社区援助站。援助站的志愿者对受援助青少年每周一次定期进行一对一义务家教,并逐步将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维权、心理疏导、文体活动、特色兴趣培养等都一一列入到援助项目中。锁金村街道举办了法律进社区活动并成立了“助残法律维权工作站”。使残疾人法律援助走进了家门,同时她们还利用法律咨询热线开展专题法律咨询,解答残疾人提出的有关法律问题,切实维护和保障了残疾妇女的合法权益。

三、妇女维权从传统转向理性

统计显示,今年以来,我们共受理来信、来访、来电咨询等几百人次(其中包括男性公民),与去年同期相比均有所增加,尤其是电话咨询大大增加。主要原因:一是通过近年来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和培训,增强了妇女群众的自我保护意识,开始从传统的委曲求全转向理性维权,能利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二是利用电话咨询作为获得法律帮助最便利最快捷的途径,使需要帮助的问题能及时有效地获得帮助,并能最大限度地保护个人隐私,也避免了面对面时产生的尴尬局面。据我们所掌握的情况进行分析,在今年上半年受理的案件中,婚姻家庭类案件仍居首位,但案件的类型由被动地反映、哭诉为主,转向离婚咨询、离婚后的财产分割及子女抚养等主动寻求法律帮助为主,说明妇女群众寻求自我保护的法律意识在逐年增强。特别是新的《婚姻登记条例》实施后,原创:在有关单位和新闻媒体的法制宣传教育力度不断加大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妇女群众意识到自己在婚姻中的合法权益,开始倾向于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能够较理智客观地对待离婚,懂得了要摆脱不幸的婚姻,必须通过法律渠道解决的道理。

四、下半年的主要工作

⒈进一步做好接待工作,严格建立接待登记制度,做到真情接待、真心帮助、真正解决。

⒉进一步完善区、街、居三级维权网络建设,使维权工作由原来

的上访为主,变为下访为主,尽量把矛盾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

⒊不定期的与有关司法部门进行沟通,交流情况,使维权工作处处有人管,件件有人抓,宗宗有落实,做到疏而不漏。

法律维权意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农村消费者;权益保护;行政权力

随着改革开放,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消费者作为一个庞大的消费大军正逐渐占据我国消费市场,而农民消费领域的问题也愈加突出。从目前笔者能收集到的国内外相关资料文献可以看出,国内外学者对消费者权利保障途径研究比较透彻,但对农村消费者权利保障并没有给予特别的关注,只有极少数文献中涉及到农村消费者。但是中国农村的现状又是复杂多变的,国外的理论无法适应中国的国情。本文意在通过对农村消费者权益保护研究现状的总结,结合笔者在农村的实地调研,提出农村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新对策。

一、“农村消费者”的范围界定

对于消费者的含义,主要观点认为消费者是非以盈利为目的而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的个体社会成员,并将单位排除在消费者的范围之外。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消费者并没有明确规定,只是在第2条笼统表述为“为生活消费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其权益受本法保护”。从法律意义上讲,消费者应该是以生活消费为目的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的社会成员,即排除以生产消费为目的的单位主体。

另外《消法》第54条规定,“农民购买、使用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生产资料参照本法执行”。 第54条的规定表明,农民作为消费者的组成部分,其特殊之处在于,《消法》保护的农村消费者范围包括:一、为生活消费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农村居民;二、购买、使用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农村居民。

二、农村消费者权益保护不足的原因分析

近年来,我国城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相比之下,农村消费者权益保护发展比较滞后,出现消费者权益受害频率大、受害人数多、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且较难查处和彻底清除等特点,农村消费者处于被动、弱势的地位,其权益保护“任重道远”。综合分析农村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原因,主要取决于农村消费者权益受损的现状以及农村消费者作为弱势群体法律保护的必然性。

(一)农村消费者权益受损的主要原因

1.主观原因:农村消费者缺乏识别假冒伪劣商品的能力,加之常因贪图便宜而忽视商品质量本身。对维权机构和维权法律知之甚少,体现在维权防范意识的缺乏和收集证据意识的缺乏,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时,不会主动收集购物凭证等,当其权益受到侵害时,即使主动维权也会因缺少证据而造成维权不能。对假冒伪劣商品采取忍耐态度,以及维权信心不足等主观原因严重制约了农村消费者权益保障。农村消费者在权益保护过程中存在弃权心态,缺乏维权的主动性,权益受到侵害时,常会因“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消极心态而放弃维权。

2.法律原因:主要是立法疏漏,消费者本身就是一个弱势群体,农村消费者更处于弱势群体中的弱势地位,而《消法》仅在第54条规定了农村消费者的特殊性,其他地方性法规也仅仅是《消法》的简单重复。法律保护流于形式,执法资源的稀缺导致了农村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虚化。

3.制度原因:行政管理权力的缺失,作为维护消费者权益主要部门的消协仅是挂靠在工商部门,没有行政权力,由于法律没有赋权,导致其在实际维权中缺少行政强制力。维权成本过高,基层消协的缺位导致了农村消费者在权益受损时无法得到及时有效地救济。农村流通网络建设不全,市场秩序混乱;个体流通业者经济条件先天因素不足,无力索赔;以及农村地区信息化程度低也是制约农村消费者权益保障的因素。

(二)农村消费者作为弱势群体法律保护的必然性

我国对人权从法律和制度上予以保护,而农村消费者作为弱势群体,其权利能否得到有效保障将直接关系到我国的人权状况。所以从这一方面来说,农村消费者权利的保障也具有必然性。目前,三农问题已引起国家的高度关注,而三农问题的实质就是农民的权利问题。在我国,政治权利大行其道,而作为基础的公民权利往往被忽视,只有从根本上关注弱势群体的利益,才能真正达到解决农民问题的目的,才能使整个社会经济安全和顺利运行。

三、农村消费者权益保护途径

如何加强农村消费者权益,现阶段学者们主要有两个研究方向:一是通过总结国内农村消费者权利保障的不足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二是对国内外的各种农村消费者权利保障模式进行分析比较,以期从中得到启发,寻找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农村消费者权利保障模式。

(一)加强立法,完善法律保护依据

基于农村消费者的特殊性和目前存在的问题,应当在立法层面上完善对农村消费者权益的保护。消费者特别是农村消费者,与经营者相比,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构建科学、完善、适应消费实践发展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体系,从立法角度对消费者进行倾斜式保护,有利于法律从形式公平向实质公平的转化。而且我国目前实施的《消法》在内容上过于原则和抽象化,地方立法机关应根据《消法》的指导思想,结合本地农村消费者和消费市场的特点制定地方规定,细化《消法》的相关内容,使得农村消费者的保护具有可操作性。

(二)健全体制,优化行政管理权力

从行政监督和行政执法层面完善对农村消费者权益的保护,赋予工商、质监部门更广泛的监管职权和更有力的执法手段,同时强化政府有关部门在各自监管领域维护消费者权益的职能,加强对农村消费市场中重点商品和领域的有效监督,建立部门协调联络制度,并加强基层执法队伍建设,实行严格的问责制度。强化消费品安全检测,推行缺陷产品召回制度,健全消费安全预警与应急机制,加大对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的调查深度和处罚力度,力求对不法侵害农村消费者权益者起到震慑作用。同时加强对相关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自身的教育,提高其保护农村消费者的意识,能够切身为农村消费者考虑,做到权为其用,情为其系,利为其谋。

(三)完善救济,确保权益维护有道

扶持农村消费者组织的建立和发展,提高“两站一会”在农村的覆盖面,帮助农村消费者针对危害“权益”的行为和现象进行维权。针对农村消费者的特殊情况,采取一些专门的保护措施,如建立农村消费者权益救济的法律援助制度。依托农村村民委员会,开展消费调解工作,考虑到农村地区的特殊性,可以吸收一些有热情、有威望并且空闲时间较多的人,加以辅导培训,提高其相关方面的法律知识,使其参加到基层消费调解工作中来。积极探索建立农村消费者权益纠纷的小额诉讼机制,简化诉讼程序,降低维权成本,从司法方面加强对农村消费者权益的保护。

(四)提高素质,提升自主维权能力

加强对农村消费者的宣传教育,提高农村消费者的消费觉醒度,加强其自身提高其权益保护意识的维权能力。农村消费者要树立消费的积极意识,要树立保护意识、法律意识、证据意识、时效意识以及风险意识:农村消费者要纠正知假买假的错误意识,要知道“只有错买,没有错卖”,学会做成熟的消费者,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当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维权要遵守法律的相关规定,所以要知法懂法,提高法律意识;而不管通过何种途径维权,都要相关证据的支持,所以农村消费者在消费时要注意证据的收集;时效意识的树立建立在法律意识的基础上,只有处于诉讼时效期内,法律才保护该民事权利;另外,维权有风险,农村消费者应树立风险意识,即使维权不成,也要主动维权,培养维权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另外不少学者也通过对比国外经验,对我国完善农村消费者权益保护做出了有益的建议,主要可归纳为两点:一、广泛推行小额索赔诉讼和消费者集体诉讼,减轻消费者的举证责任,加重经营者的举证责任,扩大消费者因产品或服务致损获得赔偿的范围,并提高获得赔偿的额度;二、消协逐步做到广泛采用先进技术手段对产品和服务做出检测或评估,广泛具有科学性、权威性的观点和消费指引,广泛组织区域性、全国性乃至国际性的消费维权行动。但立足于当前国情,笔者认为这两点建议难以得到有效实施。

四、建议

笔者通过对学术界关于农村消费者权益保护文献的研究,以及实践中对南京市江宁区、浦口区、六合县三区七村的抽样调查发现,对农村消费者权益保护局限在立法、行政、司法以及农民素质四个方面,而忽略了我国行政权的划分。

(一)立法赋权不充分

农村消费者权益纠纷主要靠消协调解,而我国法律并没有赋予消费者协会行政权力,一般消协都是挂靠在工商部门内部,虽没有隶属关系但人员及办公设备都是从工商部门借调而来,也就是说,消协既没有行政权力也没有资金保障,这就导致消协宣传的不到位以及调解行为的无强制力,处于优势地位的经营者可以拒绝去调解或者即使调解成功也拒不履行。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农民不知道消协的作用,看到“315”的标志也不知所云。笔者认为,切实有效的保护农村消费者权益,必须赋予消协必要的行政权力并保障其资金,广泛范围持久性的维权宣传才能使处于文盲、半文盲阶段的农民对消协深入了解,必要的行政强制力才能保证其调解行为有调必行,农村消费者才能维权有效。

(二)维权范围不明确

农村消费作为消费者中的特殊群体,维权部门也有其特殊性。笔者通过走访消协了解到,农民消费纠纷受到消协及农业部门两个机构的保护,但权限划分并不明确,从而导致大部分农村消费者维权无道,不知道应该向哪个机构寻求帮助。笔者认为,应通过立法明确划分消协的维权范围,使其维权有法可依、有围可度。

参考文献:

1.王利明.消费者的概念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调整范围[J].政治与法律,2002(2).

2.董新凯,南炳灿.谈国家对农村消费者权益的保护问题[J].行政与法,2006(4).

3.杨震.农村消费者弱势地位形成的原因和对策[J].宜宾学院院报,2008(1).

4.张直.试论农村消费者权益[J].湖南经济,1999(3).

5.姜飞燕.农村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研究[J].军队党的生活,2011(10).

6.王微.消费者保护制度的国际经验与制度借鉴[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1).

法律维权意识范文第5篇

一、高度重视,切实将维权工作摆在议事日程。

区妇联高度重视维权工作,始终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维权”的工作方针,把代表维护妇女权益作为重要职责和不可替代的工作,为维权工作的正常开展和不断创新提供人、财、物的支持。

⒈重视对基层妇联维权干部的培训工作。原创:俗话说:“打铁还要自身硬”,我们认为,要维护好妇女的合法权益,维权干部要基本通晓法律法规,才能担当起这一重任。因此,上半年我们共举办了两期法律法规培训。月日,妇联主办了新一届社区妇联主席培训班,进行《新婚姻法》辅导。全区共个街道、个社区、个行政村多人参加了学习培训,女律师邵燕以大量生动鲜活的案例与理论相结合,分析并指出了妇女群众在受到外来侵害时,如何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社区妇联主席感到茅塞顿开且深受启发,当场她们就将自己日常工作中遇到的困惑、疑问提出,与律师作了交流探讨,达到了很好的效果。月上旬,我们又与区司法局有针对性的在全区联合举办了一期旨在提高妇女维权干部的维权能力培训班,系统地学习了有关法律法规,使大家掌握了不少维权知识和维权手段,为今后维权工作的开展创造了一个前提条件。

⒉开展多项维权工作,使其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月日,区妇联组织并指导基层进行了一万份《妇女法》常识问卷竞答,通过这种方式在全区家庭进行了一次生动的普法教育;月日为提高广大妇女的自我维权意识,扩大社会宣传面,区妇联积极参与了省、市、区三级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在鼓楼广场联合举办的“宣传法律知识、服务妇女群众、促进男女平等”为主题的大型广场宣传咨询服务活动;针对流动人口增多且权益容易受到伤害的情况,区妇联结合本地特点,从基层抓起,要求居委会对每位外来务工人员进行登记,向每位外来妇女发放维权卡并为外来妇女儿童提供维权法律服务;为了解外来流动女性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状况,我们在全区开展了“农村妇女融入城市文明程度状况”的调研。听取了外来打工妹来南京落脚谋生、创业发展的酸甜苦辣,为今后更有效地对她们提供法律服务和帮助,找到了一扇开启之门;我们还建立了陪审员制度,所有的维权女干部都参与陪审员的工作,目的是让她们在陪审的过程中了解情况,针对问题找到解决的办法,同时也提高了妇女干部的维权能力和自身素质。

二、借助社会力量、整合社区资源。

面对新的历史时期妇女权益保障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区妇联解放思想,组织指导基层开展了有特色有成效的维权工作。三月份以来新街口街道、梅园街道、玄武湖街道、红山街道为了提高维权工作中的调解能力全面构建“大调解”机制,对社区多位人民调解员进行了业务培训,针对如何适应新时期的人民调解工作,讲授了人民调解员的工作方式、工作程序、工作制度,人民调解基本法律知识,调解过程中注意事项和调解技巧,以及诉讼的流程和诉状的格式等。丹凤街街道与南京电视台《东升工作室》在唱经楼小区联合举办“维权社区行”活动,使维权意识和法律知识普及活动深入社区,服务基层,受到基层群众的热烈欢迎和好评。红山街道免费为社区家庭聘请法律顾问、免费为辖区内外来人员创业者配备法律顾问的工作,目前已成为全市乃至全省、全国做好新时期外来人员管理服务工作的一面旗帜,首开了全国先例。为把家庭矛盾等消灭在萌芽状态,红山街道的维权干部们放弃所有周六晚上的休息时间,与区有关职能部门联手开办了“法律服务夜市”,他们提出的口号是“你下班我上班,你困难我帮助”,解决了很多问题,受到了居民群众和外来人口的一致好评。他们为了维护外来务工妇女的合法权益,每年都要为流动人口妇女进行免费体检。今年上半年,又为流动人口妇女免费体检人,用去检查费用元。后宰门街道成立了后宰门希望工程社区援助站。援助站的志愿者对受援助青少年每周一次定期进行一对一义务家教,并逐步将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维权、心理疏导、文体活动、特色兴趣培养等都一一列入到援助项目中。锁金村街道举办了法律进社区活动并成立了“助残法律维权工作站”。使残疾人法律援助走进了家门,同时她们还利用法律咨询热线开展专题法律咨询,解答残疾人提出的有关法律问题,切实维护和保障了残疾妇女的合法权益。

三、妇女维权从传统转向理性

统计显示,今年以来,我们共受理来信、来访、来电咨询等几百人次(其中包括男性公民),与去年同期相比均有所增加,尤其是电话咨询大大增加。主要原因:一是通过近年来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和培训,增强了妇女群众的自我保护意识,开始从传统的委曲求全转向理性维权,能利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二是利用电话咨询作为获得法律帮助最便利最快捷的途径,使需要帮助的问题能及时有效地获得帮助,并能最大限度地保护个人隐私,也避免了面对面时产生的尴尬局面。据我们所掌握的情况进行分析,在今年上半年受理的案件中,婚姻家庭类案件仍居首位,但案件的类型由被动地反映、哭诉为主,转向离婚咨询、离婚后的财产分割及子女抚养等主动寻求法律帮助为主,说明妇女群众寻求自我保护的法律意识在逐年增强。特别是新的《婚姻登记条例》实施后,原创:在有关单位和新闻媒体的法制宣传教育力度不断加大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妇女群众意识到自己在婚姻中的合法权益,开始倾向于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能够较理智客观地对待离婚,懂得了要摆脱不幸的婚姻,必须通过法律渠道解决的道理。

四、下半年的主要工作

⒈进一步做好接待工作,严格建立接待登记制度,做到真情接待、真心帮助、真正解决。

⒉进一步完善区、街、居三级维权网络建设,使维权工作由原来

的上访为主,变为下访为主,尽量把矛盾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

⒊不定期的与有关司法部门进行沟通,交流情况,使维权工作处处有人管,件件有人抓,宗宗有落实,做到疏而不漏。

法律维权意识范文第6篇

关键词:企业工会;职工权益;合法权益;企业建设;工会工作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D412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14-0171-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14.086

1 概述

工会组织在企业中是与广大职工联系最为广泛和密切的群众组织之一。在任何企业中,工会组织最根本的职能和任务就是维护企业职工的合法权益,并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引导广大干部职工树立主人翁的思想,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企业稳定、和谐发展。

2 企业工会维权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 思想认识不够深入

目前,我国企业工会维权工作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思想认识不够深入,对于工会维权的理解不够透彻,以至于有些工作人员在企业建设过程中不能依据相关规定以及标准进行或是采取传统的方法对工会中的问题进行处理,甚至有些职工不积极参与工会管理之工作,对于工会费不及时进行缴纳,这种做法会对工会维权工作的开展造成一定的阻碍作用。另外,企业工会由于没有经费的支持就会对其正常运营造成不利的影响,再加上部分企业对于工会组织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不能有效地开展维权工作,同时不能有效地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去,就会导致职工维权工作受到一定的阻碍,当职工权益受到损害时,由于企业管理人员思想上的不重视,就会导致维权工作不能顺利进行。

2.2 维权服务理念有待进一步转换

当前企业工会维权服务理念主要注重事后维权,没有树立起提前预防的意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维权服务理念存在偏差。据有关调查表明,当职工权益受到损害后,大约98%以上的职工都会在权益受到侵害后去工会寻求帮助,只有极少数的职工会在权益受到损害之前进行相关的咨询,基于这种情况,导致维权工作难以顺利进行。

2.3 没有完善的维权职能法律制度

导致工会维权工作不能顺利开展的原因还包括相关的法律制度不够完善。众所周知,《工会法》是我国的基本法律之一,能够有效地保证职工合理进行维权工作,但是在现行的《工会法》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与缺陷,以至于其可操作性大打折扣,最终导致工会维权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2.4 职工维权意识薄弱、维权成本过高

首先,企业职工的法律意识较为淡薄,大部分员工对于《工会法》《劳动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内容不是特别清楚,一旦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不能合理运用法律知识进行维权;其次,仍然有一部分员工当自身权益受到侵害后不存在维权意识;最后,维权成本费用较高也会阻碍维权工作的有效进行,甚至出现放弃维权的不良现象。

2.5 维权队伍素质水平较低

当前的工会维权组织体系主要呈现出金字塔的形式,层数较低的维权意识薄弱,专业水平也不够,而层数较高的维权意识比较明显,相应的机制也比较健全,基于这种现状就会导致基层人员的维权难度越来越大,维权效果也得不到有效的提升。另外,对于一些基层企业来讲,尤其是那些民营的中小企业,由于员工维权知识掌握程度不够,没有对工会的重要性引起重视,以至于工会不能发挥出自身应有的作用,进而不能更好地为员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3 企业工会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几点认识

3.1 进一步转换维权服务理念,加强“事前维权”制度机制建设

为了达到更好的维权效果,需要采取有效手段对维权知识进行大力宣传,只有保证维权意识有所提升,才能更好地开展维权工作。在工会维权的过程中,应按照“和谐劳动关系创建”的基本原则,通过主动维权的方式,健全工会劳动法律监督、推行职代会以及厂务平等协商集体合同等,做到事前维权,工会还能够赋予职工行使法律维护自身利益的平台,进一步维护职工的知情权、表达权和参与权,保证职工自始至终拥有维护合法权益的权利,将工会维权制度发挥到最大化。此外,还要健全危险防范和风险预警等机制,杜绝出现建立的维权制度成为空谈,切实发挥预警机制的重要

作用。

3.2 加大立法力度

目前,我国的《工会法》以及《劳动法》中的相关规定不是特别明确,从而致使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对于员工的合法权益不能合理有效地进行维护。针对这种情况,相关部门必须要加大立法力度,大力提升法律制度的可操作性,还要加快《劳动合同法》《社会保险法》《劳动争议仲裁法》等法规的立法进度,只有法律体系达到切实、可行的目的,才能更好地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另外,在加大立法力度的同时还要让职工清楚自身的责任与义务,全身心地投入到企业建设中去,在维护自身权益的同时认真履行自身的职责,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3.3 不断创新,促进发展

任何事物有创新才能有发展,有发展才能有生命力。企业工会要与时俱进,必须要加大创新力度。在进行创新的时候,需要做到四点:首先,对理念进行创新。改变传统的思想理念,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积极开展各项活动,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其次,对维权方式进行创新。传统的维权方式比较单一,而且比较容易受到环境以及时间的限制,对此需要加大维权方式的创新力度,将企业活动转变为丰富的、临时即兴的项目经理、后台管理、作业层“三支队伍”;再次,对维权手段进行创新。将传统面对面的交流方式进行改进,以提升工作开展的及时性;最后,对维权载体进行创新。在传统技能大赛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技术革新,在节约成本降低能耗的同时开展多种形式的创新活动。总之,企业工会工作只有紧跟时展的潮流,不断进行创新,才能在最大程度上调动职工的创造性以及工作积极性,并将其充分融入到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去,才能促进企业深化改革的稳定性。

3.4 要增强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实践能力

企业工会在对员工合法权益进行维护的时候还要对员工自身的素质能力引起重视,拓宽员工的知识面,全面提升其综合素质水平。为了增强维权的实践能力,需要做到两点:首先,转变员工自身的消极理念,将其思想道德建设放在首位,大力培养其乐于奉献、爱岗敬业的精神;其次,企业需要加大自身的建设力度,进一步探索提升员工素质的有效方法,随着网络化以及信息化的不断发展,还要利用更多的资源开展实践活动,全面提升员工的各方面技能,最终保证维权工作的有效

进行。

3.5 维权工作中要保持理性

在企业的整个建设过程中,工会的主要服务对象都是职工,这是必须要明确的关键内容。在对企业员工合法权益进行维护的时候,必须要以职工为本,主动依法科学维权,遵守相关的规章制度,只有从企业自身发展的角度出发,才能更加合理地保证员工进行维权工作。在对员工进行维权时,工会还要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以员工自身的利益为工作重点,引导职工通过正常渠道以理性合法有序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并及时向上级部门进行反映,保证相关问题能够合理有效地得到解决。由此可见,在维权工作中保持理性极为重要,不仅能够缓解企业与员工之间的矛盾,还能满足员工的实际需求,发挥工会自身的积极作用。

3.6 注重源头维权

为了保证工会能够顺利开展维权工作,必须要注重源头维权。对此,需要注意三点:首先,提升员工的维权意识,企业需要开展必要的培训工作,使法律意识深入人心,并且熟练掌握相关知识,一旦自身权益受到侵害,能够及时利用法律武器进行维权;其次,企业工会自身也要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制度,为工会的正常运行提供坚实的依据。加大对职工的调查力度,明确员工的真正需求;最后,员工还要学会合理地运用法律知识进行维权,必须杜绝出现违法行为。除此之外,还要明白工会最基本的工作重心就是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所以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要广泛收集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只有了解其真正的需求,才能保证维权工作的有效进行。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企业建设过程中,工会起到了关键作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企业稳定以及和谐发展,所以为了保证企业又好又快地发展,必须要加大工会的建设力度,不断完善相关工作内容,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深入了解职工的想法,满足其需求,从而更好地开展维权工作。另外,在对职工合法权益进行维护的时候,还要严格遵守实事求是的原则,将员工的利益放在首位,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协调

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金梅.研究新时期工会维护职工权益的对策[J].科学中国人,2015,(18).

[2] 杜煜含.对企业工会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几点认识

[J].当代工人(C版),2015,(4).

[3] 黄鹏.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推进企业和谐发展――浅析工会工作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J].共产党人,2015,(19).

[4] 蒲新.企业工会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对策和建议[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5).

法律维权意识范文第7篇

残疾人是社会的弱势群体,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是法律援助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几年来,秀洲区残疾人法律援助工作坚持以“应援尽援,优质高效”为目标,充分发挥法律援助的工作特点,整合资源,开拓创新,取得了较显著的成效,有效地维护了残疾人的合法权益。 一、建立法律援助网络,健全残疾人维权载体 便捷高效的工作网络是残疾人维权的重要载体。区法律援助中心非常重视残疾人法律援助的网络建设。在实践中形成了以区中心为龙头、镇(街道)法律援助工作站为骨干、村(社区)法律援助工作点为补充的三级农村法律援助网络。综治工作站、法律援助工作站和法律援助点“两站一点”式工作体系全方位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开展调解、维权和法律援助工作。全区已设立了128个法律援助点,覆盖面达到96.69%。三级网络各个层面各具特点和优势,各司其职,上下联动,在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区残联还专门成立了残疾人维权联络站,与区援助中心随时保持联系沟通,协助做好残疾人权益案件的协调和处理,区司法局、区残联在各自网站上均开设了维权投诉联系方式,将援助的条件、范围、程序等予以公布告知,开设服务“窗口”,敞开渠道,为残疾人提供方便。 二、规范法律援助程序,完善残疾人维权机制 建章立制是完善残疾人维权机制的重要保障。区法律援助中心在规范化建设中,根据残疾人的特殊性,初步建立了一套残疾人法律援助的工作规范,提出了“强化‘三个规范’、完善‘两个体系’、实现一个‘目标’的总体工作思路。即强化法律援助工作规范,改进监管措施,提升监督指导效率;强化法律援助服务规范,保障法律援助服务质量;强化法律援助窗口服务规范,改进援助服务水平。通过完善法律援助工作管理制度,进一步健全法律援助服务质量监控体系;通过建立法律援助服务质量跟踪、检查投诉、奖惩等制度完善法律援助服务质量评估体系,落实法律援助的政府责任,提高办案效率,确保援助质量。努力实现“应援尽援,优质高效”的援助目标。

三、采取各种“便残”措施,确保残疾人维权无障碍 全区以开展法律援助“规范与质量”检查活动为抓手,将残疾人法律援助作为重点来抓,在残疾人申请法律援助工作中实行了优先受理、优先审查、优先指定的“三优先”原则,实行简化程序、快速办理。在法律援助窗口开展争创“三满意服务窗口”活动(服务质量让受援助人满意,服务效能让受援助人满意,服务态度让受援助人满意),不断完善窗口各项便民、利民的服务措施,实行专职援助人员、司法行政人员、律师人员“三结合”的值班制度,努力提高服务水平,[!]促使法律援助接待窗口实现方便、热情、优质、高效的服务。区法律援助中心在全区弱势群众中发放“牵手公平和正义、法律援助在身边”法律援助便民服务联系卡,全区90多户特困残疾户、1000多名企业残疾职工做到每户每人一册。王江泾镇田乐村徐阿六在驾驶电瓶车时与同镇廊下村的肖某驾驶的三轮摩托车相撞,身受重伤,急需一大笔医疗费用。而在事故中需负主要责任的肖某在仅支付了20__元后就不肯再出一分钱,徐阿六被迫中断治疗。镇法律援助站在了解情况后主动介入此事,一方面到双方当事人家中做了大量的调查工作并与其多次沟通,另一方面主动联系医疗专家,帮助徐阿六寻求最佳治疗方案。通过援助人员的努力,最终在镇调委会的主持下双方还成赔偿协议,由肖某一次补偿给徐阿六7.5万元,双方对此处理结果都很满意。 四、注重做好宣传工作,帮助残疾人提高维权意识 按照“五五”普法的要求,在每年的“全国助残日”、《法律援助条例》颁布纪念日, 区法律援助中心都与区残联等单位配合,采取多种手段,宣传残疾人维权知识。一是开展残疾人权益保障专题法律咨询活动,并邀请专职律师参加值班解答,宣传《残疾人保障法》,为残疾人提供法律咨询,现场解答法律问题,让残疾人切身感受法律的正义。二是编印、发放法制宣传资料。编印了宣传法律援助工作和残疾人权益保护法律知识的便民手册,在接待咨询处供残疾人取阅,并向社区内不方便出行的残疾群众发放;三是制作法律咨询、法律援助宣传版面,以巡展的方式,宣传法律援助工作的基本知识,提高残疾人法制意识;四是举办残疾人维权法律讲座。在嘉兴电视台、《嘉兴日报》结合具体案例讲解有关法律知识以及介绍热心法律援助事业的优秀援助律师,增强残疾人自我保护和法律意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营造了残疾人维权的良好舆论氛围。如新塍镇司法所通过建立两个小组、组建一支队伍、落实三项要求来开展维权和法制宣传教育等工作。成立残疾人维权小组和法制宣传教育小组,组建了新塍镇残疾人维权和法制宣传教育联络员队伍,各村、居委会、企事业单位的调解主任是本单位残疾人维权和法制宣传教育的联络员。每个联络员做到“三个一”,即选择一个残疾人结成维权和法制宣传对子;每月必须与被结对的残疾人有一次见面或谈心,了解被结对人情况及本单位残疾人情况;联络员必须在每月一次的调解主任活动日上,汇报残疾人维权和法制宣传方面的信息和内容。20__年,镇工作小组成员和联络员共走访了残疾户家庭100余户次,为残疾人解答法律咨询130余人次,解决各类牵涉残疾人(或残疾人户)的纠纷20余件。 残疾人法律维权和普法宣传工作是残疾人事业法制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残疾人事业向法制化方向发展的重要一环,秀洲区将进一步巩固成果,加强宣传和引导,规范管理,依法提高残疾人维权意识和处理力度,促进法治秀洲建设和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法律维权意识范文第8篇

关键词:学生;打工;劳动权益;维权

中图分类号:D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9-0164-01

1概述

随着我国中高等教育的逐步普及,以大学生、中职学生为主体的学生兼职行为已经成为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学生通过自食其力可以为自己谋得经济来源显然是好事,而且也能够提高实践能力,积累社会经验。但与此同时,学生群体普遍法律知识,法律概念也比较淡薄,容易因为缺乏自我保护意识而遭到人身伤害或是蒙受经济损失。有问卷调查表明,学生在寒、暑假做兼职打工时遭到人身、财产侵害时缺乏维权意识的比例高达7成。比较常见的情况是学生在打工时一般只注意劳动报酬,普遍没有和雇主签订劳动协议,忽视了在权益受到侵犯时如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加之随着打工学生群体越来越庞大,兼职岗位和学生之间存在“僧多粥少”的情况,多数情况下学生不敢要求雇主签订有关的劳动协议,为日后的劳动权益纠纷埋下了伏笔,往往因为没有签订协议而缺乏维权证据。这些问题导致了学生打工行为的权益保护成为社会、学生、学校三者都普遍关心的问题。但要有效的维护学生在打工期间的合法权益,又不单单是签订劳动协议那么简单,涉及到一些法律上的灰色区域,这也增加了学生维权的难度。

2学生打工维权困难的原因分析

造成学生打工维权困难的原因较多,除了学生普遍缺乏法律常识和维权意识外,法律层面上的固有问题和救济途径缺乏是两个最主要的因素。本节中将重点分析这两个方面的原因。

2.1法律层面上的问题

学生打工权益的有效维护的最终依据必然是法律,但在有关法律条文上却存在冲突,这使得打工学生的法定身份在法律上存在问题。在现行法律中,都将学生(年满16周岁)所参加的有偿劳动行为中的角色视作特殊劳动群体,和普通劳动群体区别对待,不受《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的保护。而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中,则明确的提出了“可以不签订劳动合同”。这从根本上否定了打工学生在和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时的合法身份,也为学生的维权设置了障碍。因为这一规定实质上排除了打工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产生法律上的劳动关系的可能性,而只能建立起和用人单位之间的雇佣关系。“劳动关系”和“雇佣关系”二者最大的区别在于后者将不受劳动法的保护,一旦打工学生发生人身损害等意外事故,就只能依据民法的有关条款来寻求赔偿,增加了学生维权的难度。因此现行法律对打工学生合法劳动身份的否定是造成学生维权困难的根本原因。

2.2谁来帮打工学生维权

学生在寒暑假期间的打工行为大多属于分散、个体性的行为,一旦发生纠纷,学生往往会处于势单力孤的境地。在自身能力、经济能力和法律知识有限的情况下,既要学生单独面对用人单位,又要遭遇法律上设置的瓶颈,因此要学生靠自己去维权几乎不可能。作为学生,最可能依靠的对象自然是学校。而学校对学生打工行为普遍抱着既不鼓励也不反对的态度。对于发生的劳动纠纷,学校一般不闻不问,让学生自行处理,这也使得学生失去了最后依靠。

2.3用人单位的“唯利是图”与官方的“无可奈何”

如前文所述,在打工学生和用人单位发生纠纷后,在法律层面上只能通过一般民法规定或合同约定来实现维权,这很大程度上将打工学生的劳动权益的维护让用人单位“自律”的方式来完成,这显然是不现实的。如在2006年广州发生的麦当劳兼职学生最低工资事件(当时兼职学生的最低小时工资仅为广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规定的最低小时工资的一半,而且无任何加班费等附属福利)曾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但事件的处理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麦当劳给出的理由是兼职学生既不属于全日制用工也不属于非全日制用工,因此根本不受“最低工资”约束,加之打工学生不具备劳动法律关系主体资格,因此也不在《劳动法》管辖范围内,所以打工学生的报酬完全由他们说了算,而且不用承担任何的法律责任。而我国官方的表态仅仅是要求麦当劳“合理的”支付打工学生的报酬。甚至于社会保障局对此事的官方意见中明确表示“肯德基不存在违法用工问题”。这类曾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事件发生过多起(如常凯评洋快餐打工事件、贾俊玲洋快餐打工事件等),但事件的处理结果大同小异:用人单位被认定无任何法律问题(也确实没有违法),中国官方的态度则表现为“无可奈何”,吃亏的永远是打工学生。

由以上案例可见,在学生打工行为中妄图让用人单位“自律”、以“和谐”的方式处理打工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纠纷是与虎谋皮。而且即便事件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如前文所述的著名案例),官方也充其量使用行政影响力来为给打工学生“维权”,而无法用“法律”手段。其根本原因在于当前的法律对于打工学生来说无疑是恶法,而对用人单位来说则是福音。因此在当前的法律环境下,从常规法律途径来保护打工学生的合法权益机会非常的渺茫。

3解决之道——退而求其次

从前文的分析可见,在法律层面上,在不修改现行法律的前提下,在发生纠纷后从法律手段来解决是很难走通的。这就要求学生在利用课余时间打工时必须强化自我保护意识,同时学校也应积极参与其中,努力成为学生合法权利保护的后盾,官方也应也应积极构建救济渠道。对于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讨论。

3.1学生应加强自我保护意识

法律维权意识范文第9篇

作者:赵迎辉 单位:山东省委党校

新生代农民工权利意识不足的表现

1、对于权利的内容缺乏足够的认识知晓权利的具体内容,这是正确行使权利、及时维护权益的前提和基础。数据显示,新生代农民工法律意识明显增强,但是法律知识没有得到相应提高,多数农民工对于权利的认识仍然不够全面和深入。首先,对于权利这一概念的真正内涵缺乏正确认识。权利的内涵非常丰富,包括政治权利、经济权利、社会权利、参与权利等。许多农民工对于权利的理解过于狭窄,将权利等同于物质利益。认为权利受到侵犯就是物质利益受损,维护权利就是维护物质利益。至于社会权利、政治权利等其他权利,农民工并不重视,甚至毫无所知。即使对于权利的具体内涵有所了解,“对于不同的权利,农民工的财产权利意识强于政治权利意识和人身权利意识”。因此,即使受到侵犯,也很少有人为此维权。其次,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这些基本权利是农民工享有其他权利的前提和基础,农民工对此应该充分了解。但实际情况却是:许多农民工对于什么是宪法、公民到底享有哪些基本权利、负有哪些基本义务并不清楚,有的农民工甚至根本不知宪法、公民、权利、义务为何物。再次,农民工对于各种具体权利的认识非常有限。公民权利的内容非常宽泛,涉及方方面面,不仅体现在宪法当中,而且体现在刑法、民法、行政法、经济法、诉讼法等各种部门法当中。长期以来,由于受到我国传统的重刑轻民思想的影响,农民对于法律知识的掌握往往更多的局限在刑事法律方面。至于民事权利、政治权利、经济权利、诉讼权利等其他权利农民则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基本概念不清、根本大法不懂,权利义务不明,自然也就不会有权利意识的真正觉醒。2、不能主动追求和积极行使法律赋予的全部权利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和法制建设的滞后,以及中国农民具有的功利性、保守性的重要心理特征,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对于权利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重视,面对法律赋予的神圣权利往往不以为然,轻言放弃。尤其对于政治权利,缺乏参与意识,表现出明显的政治冷漠和政治无力。比如选举权作为宪法规定的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事关国家的民主政治和公民的切身利益,意义极其重大。但是现实当中,不少农民工对于选举缺乏热情,认为只要不损害个人眼前的既得利益,谁当选都无所谓。因此根本就不参加选举,轻易放弃自己的选举权利,或者随随便便投票,对于选举结果漠不关心。这些都是权利意识淡漠的表现。3、权利受到侵犯时不能运用合法正规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利法律救济是诸多救济途径当中最为高效、便捷的一种救济方式,是国家赋予公民的一项重要权利。当自身利益受到侵犯的时候,我们有权运用这种权利来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虽然新生代农民工法律意识空前提高,维权意识空前增强,但是在遇到纠纷时,由于“中国农民的功利性和保守性的心理特征,因而农民往往只注重权利中所体现的现实利益,而其中的法律利益只被视为实现现实利益的手段;于是,农民往往在权利行使中摒弃法律途径而热衷于传统行为方式。”加之缺乏专业人士帮助,农民工的权益往往很难得到充分的维护。4、权利义务对等意识缺乏,只知履行义务,不知究竟享有何种权利,出现权利与义务的严重错位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是对等的,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履行义务的同时有权享有权利,享有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义务。长期以来,受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影响,我国对于权利和义务的关系始终缺乏正确的定位,只强调履行义务,不注重行使权利,权利意识严重错位。这在新生代农民工身上表现尤为突出。

培育新生代农民工权利意识的途径

1、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广大农民工的法律素养和权利意识随着社会的发展,法律不仅是人们行为的模式,是人们解决纠纷的手段,而且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必备知识和技能。新生代农民工要想融入城市,得到更大发展,就必须加强法律学习,提高法律素质。要将包括新生代农民工在内的整个农民工群体作为“六五”普法的主要对象,开展以懂得基本法律法规,掌握基本权利义务,保障基本生命健康安全为主要内容的普法宣传教育活动。要有效发挥各级工会的作用,通过和职业教育机构、劳动人事部门及用人单位岗前培训机构合作,把法制教育作为新生代农民工岗前培训和年度培训的重要内容,提高他们遵纪守法意识和依法维权能力。“只有把外在的权利转化为自觉的权利,才能实现农民被动守法向主动维权的转变,从而权利意识得以健康生长。”2、强化政府责任,建立新生代农民工权利维护的法律援助体系近年来,各地法律援助事业蓬勃发展,农民工法律援助成就斐然,有效维护了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成为促进社会和谐的一支重要力量。今后要建立起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法律援助长效机制,切实加大法律援助力度,降低法律援助门槛,各个部门之间需要加强协调配合,健全完善协作机制,实现司法救助与法律援助的有效对接,从而降低新生代农民工的维权成本,更好地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3、提高农民工的科学文化素质,为农民工权利意识的提升提供文化氛围与上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较高,头脑比较灵活,接受新鲜事物较快。但是大多学业不精,有的初中毕业之后就外出打工,科学文化素质整体偏低。从而导致对于权利的真正涵义不能充分理解,权利意识的全面觉醒自然也就无从谈起。只有大力提高农民工的科学文化素质,才能使他们养成与时俱进的思维习惯,树立自立自强的公民意识。提高农民工科学文化素质,当务之急是建立和完善多形式、多层次的农民工培训体系,全面加强对农民工的文化、科技培训,使农民工尽快掌握新知识、新技术,用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武装他们的头脑,增强他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为农民工意识向公民意识的转型、法律意识和权利意识的培养奠定文化基础。4、建立完善工会组织,充分发挥工会在维权中的重要作用作为职工自愿结合的群众组织,工会的基本职责是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工会组织定位不准、职能弱化、维权不力,甚至沦为摆设,职工权益保护难以落到实处。今后应大力完善相关制度,建立健全工会组织,强化企业工会的维权职能。组织新生代农民工加入工会,增强工会组织对他们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畅通农民工利益诉求渠道,充分发挥工会组织在维权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权利的实现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权利意识。

法律维权意识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大学生;通讯消费;侵权问题;维权对策

大学生作为有知识高素质的群体,在消费行为中却总是面临消费侵权问题。2014年南京审计学院金审学院搬离浦口校区时因多数同学在搬离前与电信商办理了一定期限的网络套餐协议,搬校区之后便不再继续使用该套餐。而之后多数同学收到电信商的通知,要求其赔付之前套餐协议的违约金,数额较大甚至上千元。部分同学被强制性收走了之前赠送的手机,并被迫缴付违约金。这类典型的通讯消费侵权并不是个案,很多大学也曾出现过类似情况。大学生与校园通讯运营商在日常生活中产生争端及被侵权的事件时有发生。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社会生活经验缺乏,加之运营商变相不合理的经济行为,使得大学生消费权益严重受侵害,而维权土壤却几属荒芜。本文拟就现在愈演愈烈的校园通讯服务与大学生之间的冲突为切入口,调查大学生受侵权的真实案例,同时发掘出大学生通讯消费被侵权背后的原因,并期探讨出解决此问题的可行方案。

一、大学生校园通讯消费侵权问题调查

(一)大学生校园通讯消费侵权现状

1.限制网络共享行为

现如今已是移动互联网时代,随着4G网络的推广,上网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捷。一个家庭只需有一个宽带账号,家里的电脑,智能手机,iPad等设备均可连接,可实现多人同时网上冲浪,让我们感受到互联网的便捷和速度。

但是不少在校大学生却无法享受网络共享的便利。中央电视台《消费主张》栏目曾曝光某高校通过与电信合作以“一人一账号”的方式限制学生上网,迫使学生逐个办理电信上网业务,并收取提成。此消息一经爆出就引发了社会的高度关注。一人一账号是我国高校采取的一种上网机制,一个账号只能一个学生使用,限制多个学生使用路由器或者网络共享软件。教育部颁布的文件中明确规定:切实抓好校园网站的登记、备案工作落实用户实名制登记制度,加强校园网站与网络用户的统一归口管理。文件中并没有做出禁止网络共享,禁止使用路由器的规定,但是就是这个红头文件,成为电信回应学生投诉的主要依据。网络责任实名制的政策文件不断地出台,本是为了改善目前较为混乱的网络环境秩序,是对建立良好的网络环境的强有力的保障。但是却成为了一些高校电信运营商借其垄断地位而从中谋取利益的保护伞,并以此来应付消费者的投诉。电信运营商借着政策的空子来变相的添加各种不必要的套餐等附加条件或借机进行手机销售,加重了高校大学生的经济负担。

3.侵犯知悉权行为

调查中,有同学反映自己选择套餐时,只是为了某一两个月的特殊需要,但是想要取消套餐时却被工作人员告知此种套餐在几个月内是只能升级不能降级的。同学在气愤和无奈下决定彻底取消套餐,却又被告知在校园卡必须选择一种套餐,才能正常使用。知悉权问题由此产生,消费者的知悉权是指消费者享有的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工作人员本就有责任和义务在大学生办理业务的时候将套餐的使用情况说清楚,再由消费者自己选择是否使用该种套餐。而必须选择一种套餐才可以使用校园卡的说辞,并不能找到有力的法律法规条文支持。通讯公司利用强势市场地位,公然违背契约自由、意思自治、公平交易的原则,对处于弱势一方的消费意愿进行限制以达到营利的目的,这又在一定程度上侵犯了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

(二)大学生校园通讯消费侵权原因分析

1.大学生主观原因

大学生虽然学历高,知识性技能强,但是生活实践经验少,法律维权意识薄弱。首先大学生囿于社会经验不足,对于隐形的侵权行为无法辨别;其次,大学生在法律权利义务方面的知识不足,在权益被侵犯时往往自认倒霉,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采取忍气吞声的做法,惧怕依法向商家争取应有权利;再次,大学生对消费者协会及其他维权方式和渠道了解不足,遇到问题不知道怎样寻找途径解决。尤其是在校园中,大学生面对采取垄断经营的运营商,维权会花费自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而在维权与妥协之间很多大学生选择了后者。

2.经济原因

大学生向来是一个庞大而独特的群体。受过高等教育的他们作为当今社会的主要消费群体之一,令广大商家无不对之垂涎。尤其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通讯运营商被激化为一个个理性的经纪人,即以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为主要生存目标。出于对利益目标的过分追求,有的商家故意设圈套,利用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采取夸大产品功能、低价销售、以次充好等欺诈手段诱骗大学生消费,侵害大学生的正当权益。

3.法律原因

我国虽有《民法通则》、《合同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民事诉讼法》等民商经济的实体与程序性法律规范,但针对维护大学生权益的法律法规和机制仍不完善。近年来,我国先后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教育法规,对大学生的权益保护做出了一些规定,但总体来说内容过于概括,操作性不强,可实行的可能性较小,造成有法却不知如何依法的现象。

同时,即使《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一些侵权行为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大学生遭受的通讯运营商的侵权,往往是隐性的,或是事后才知道自己的合法权益遭到了侵犯,此时大学生想要主张权利却往往拿不出证据。虽然2014年3月15全国人大修订的新版《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简称“新消法”)对举证责任的倒置有了新的规定,不失为新消法的一大亮点。但是在法定的可以实施后举证责任倒置的情形中,并不包括通讯消费维权这方面的相关内容,因此由于法律的规制,使得大学生在难以使用好法律这把“利剑”。

二、大学生维权意识

(一)大学生维权现状

此次调查以南京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同时兼顾性别、年级比例,就大学生维权问题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952份,占问卷总数的95.2%。通过问卷统计得到的数据,可对大学生维权现状展开以下分析:

1.维权意识

就问卷统计的数据来看,只有9.35%的同学对维权有清晰地认识;72.6%的同学对与大学生维权有关的法律法规有一定的认识,但具体概念模糊;还有29.5%的同学对其基本不了解。

大学生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在与以盈利为目的运营商交涉时常常处于劣势,使自身的权利比较容易受到侵犯。根据问卷调查统计的数据来看,有近一半的同学在自己或自己周围的同学身上出现过通讯侵权现象。只有13%的同学明确表示自己或是周边同学没有遇到过侵权现象。出现这样大面积的消费侵权问题和运营商的经营手段不无关系,但也说明大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薄弱。

由于大学生欠缺法律知识、维权意识不强,因此在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常常采取比较被动,消极的方式维权。

2.维权途径

大学生维权的体制建设还不够完善。虽然现今社会维权的方式多种多样,可是对于大学生而言,明确可行的维权途径却不多。高校中有关大学生维权方面的机构不多或是建设不完善不为大学生所知。这使得大学生在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不知该怎样维权,不知可以通过何种途径救济自己的权利。一些大学生好不容易决定站起来维护自己合法权益,却因申诉无门而最终放弃。这也是调查显示的愿意维权的大学生比例比较低的一个现实原因。

(二)提高大学生维权意识

大学生的合法权益时常被侵犯,这与大学生维权意识薄弱有直接关系。因此若想解决好大学生的维权问题,提高大学生的维权意识是必然之举。在解决大学生与通讯运营商之间的消费侵权问题时更是如此。提高大学生的维权意识一方面要从大学生自身入手,另一方面学校的管理者也需要有所作为。

1.大学生自身:

(1)大学生应当提高自己的法律素养,阅读《民法通则》、《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与自己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明晰自己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2)学生会等学生组织积极开展与大学生维权活动有关的主题活动。让大学生在活动中意识到自己的的主人翁地位,并加强对于权利义务的认知和行使;加强大学生合法维权的法制教育,大学生维权应当通过合法的途径,鼓励大学生维权,但不能以极端,暴力的方式维权;

2. 学校管理者:

(1)学校应当重视大学生维权教育,完善大学生维权机制。一方面开设法律方面的选修课,提高法律类课程的教学质量,在老师的带领下,深化学生对于权利义务的理解;另一方面在课外引导学生展开法律实践学习,让大学生不仅知法懂法,更要学会用法;

(2)充分发挥学生党组织,团支部,学生会等学生组织的作用。积极宣传法制,使法律讲堂这类普法活动成为大学生常规活动中的一部分;

(3)建立学生和学校双重法律咨询机构,完善学生维权组织建设。学生组织可以印发有关维权法律知识,及途径的小手册。让大学生学习法律法规的方式变得多元化,便捷化。

(三)健全大学生维权途径

前文中,我们分析了大学生在通讯服务方面常见的侵权类型,研究了大学生合法权益受侵犯的原因,及维权的现状。最终都是为了探索出大学生在通讯消费侵权发生时,可以采取的,能够切实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途径。

1.在学校的指导与监督下成立自治性组织与经营者协商和解

消费者权益争议的协商和解是一种快速、简便的争议解决方式,无论是对消费者还是对经营者,它都不失为一种理想的途径。事实上,日常生活中大量的消费者权益争议都是通过和解方式解决的。如今大多数高校都设有学生会,其主要职能是组织各种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但职能仍显得相对单一,目前尚没有设立维护大学生自身权益的自治性组织。我们的大学生可以以学生会为依托,在学校的支持与管理下建立起消费维权的自治性组织来维护大学生权益保护。同时在法学院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在大学生与垄断性运营商发生纠纷时,可以学生组织代表全体利益受损的大学生与经营商协商,得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学生维权自治组织维权,既可以维护大学生的自身正当权益,又培养了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维权意识。在学校的支持下,促进法制化校园的建设,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和谐校风。

2.请求消费者协会调解

消费者协会(简称消协)是依法成立的,保护消费者权利的一个有力组织,一般设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内,具有一定的权威性。消协的一个重要职能是受理消费者的投诉,并对投诉事项进行调查核实、调解。因此,当大学生权益受到侵害时,可以请求消协以第三人的身份与运营商进行沟通。一方面消协办案人员具有一定的办案经验,有较高的法律水准,另一方面消协以第三者的身份出面调解,当事人容易接受;同时,消协调解不收取费用,对于大学生来说是一种较为经济实用的解决纠纷途径。

3.向学校外的司法机构寻求权利救济

寻求学校的支持是切实可行的社会救济方法,在学校和老师的支持与帮助下,必要的时候也可向有关行政部门申诉、提请仲裁、向人民法院提讼也是有效的解决纠纷的方法。大学生作为掌握先进知识和技术的知识分子,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更应该学会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的权益。

大学生在面对运营商大规模,比较严重的侵权,通过学生自治组织不能有效的解决争议时,大学生一方面可以请求消协帮助自己维权,另一方面也可以寻求司法权利救济。司法救济是通过向法院提讼的方式维权。与通过消协和运营商和解解决争议相比,司法救济的权威性、中立性和终局性更具有信服力。

但是由于司法救济耗时久,花费大,因此鲜有同学会采取这种方式维权,以至于大学生会忽略这种维权的方式。司法救济作为大学生寻求权利救济的最后一道门槛,在面对比较复杂,涉及人数众多的侵权问题时,往往可以利用现有的法律法规与严谨的审理程序,公正客观的解决争议。

结语

大学生大学生作为知识文化群体,但在消费行为中却总是面临消费侵权问题。通过调查我们可以看到大学生与校园移动通讯引发的争端并不是个例,由于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与维权观念的淡薄,有法律作为坚强的后盾却不知道该如何寻求救济,加之营运商的变相不合理的经济行为,使得大学生消费权受到侵害。

根据走访调查,我们得出要想解决校园内的通讯消费侵权问题,需要学校,社会,最重要的还是大学生自身的多方配合。学校要增强学生的维权意识,也要加强学生会的作用,在维权方面提供一定的人力、物力;社会可以组织消协,在学生维权时提供有力的帮助;对于被侵权的主体---大学生,要增强自己的维权意识,选择多样的解决纠纷的途径,也要增强自己的法律素养,在必要的时候,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参考文献:

[1]陈旭.手机数据流量存陷阱[J]. 第一财经周刊,2010,(12):23-24

[2]徐德力,李纪月,何丹,倪晓峰,张卉.大学生手机消费中功能性浪费现象分析与对策建议[J]. 现代商业.2011

[3]石东洋,王之伦,崔纪贤,论电信务合同存在的问题及法律规制[J].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2):20-23

[4]陈萍.移动互联网安全现状及应对策略[J]. 电信网技术.2010(2):35-37

[5]刘运佳.论公司对消费者的社会责任[J]. 法治与社会,2014,35:189-190

[6]熊君玉.电信服务合同格式条款的法律分析[J].法制与社会,2010,(10)

[7] 张娜.市场化改革背景下的电信资费变化新审视[J].价格理论与时间.2014(09)

[8]伍琳,市场化改革后电信资费监管机制的完善[J],财税审计,2015,10(510):97

基金项目:本文为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课题名称:大学生校园通讯消费之侵权问题研究---现状、原因及解决路径 编号:2015040S)

上一篇:接待礼仪常识范文 下一篇:文化策划文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