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意识宣传范文

时间:2023-10-10 16:53:23

法律意识宣传

法律意识宣传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民;法律意识;培养;普法

农民法律意识是农民以对法律现象的认知为起点,形成的关于法律的思想、观念、知识和心理的总称。包括农民法律知识、对法的本质和价值的认识、对法律现象的认知和评价、对现行法律法规的理解和态度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然要求全面推进农村法治建设,而农民法律意识的培养正是农村法治建设的重要基础,对农民法律意识的调查研究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课题。

一、关于农民法律意识的调查统计

为了解农民的法律意识状况,笔者向湖南益阳某乡八个村的部分农民发放了调查问卷共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80份。其中男性占60%、女性占40%,小学学历占30%,初中学历占50%、高中/中专学历占19%、大专及以上学历占1%。问卷内容主要涉及到法律基本知识、土地征收、婚姻法等方面的内容。部分问题的调查情况统计如下:在对“法律的作用”(多选)的认识上,有80%的人认为法律是用来管理国家的,60%的人认为法律是用来规定人民的权利和义务的,20%的人认为法律就是刑法,是用来打击违法犯罪的,20%的人认为法律是用来限制老百姓的自由的。在农民法律知识的获取途径(多选)上,选择广播电视的占90%,选择书本的只占10%,选择宣传栏的占30%,选择网络的占10%,选择其它的占30%;在法律对农民的价值上,有80%的人认为法律有用,认为法律可以保护自己的权利,20%的人认为法律无用,认为法律反正还不是由当官的人说了算。在回答“当您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您会利用法律武器来保护吗?”时,有50%的人认为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受损的权利,也有50%的人认为会选择村干部或村里面的老年协会的比较有名望的长者来调解纠纷,这样更经济省钱更节约时间。在对“法律与政策关系”的认识上,选择法律大于政策的占60%,选择政策大于法律的占35%,选择效力一样大的占5%。在社会现象认识的调查中,70%的人认为结婚不仅要男女两人以夫妻名义生活在一起,还需办理结婚登记证明,30%的认为只要男女二人以夫妻名义生活在一起就是夫妻;对家长打伤孩子有60%的人认为不犯法,只是家长教育孩子的一种方式而已,40%的人认为如果打伤了的话,是应该要坐牢的。在对法制宣传的调查中,50%的人参加过法制宣传,主要是集中的法律咨询、打横幅、还有宣传栏的形式,90%的人认为政府应该多组织法制宣传,并且要用多种形式特别是农民容易接受的形式进行法制宣传。在回答“在征地中政府怎么做才算合法?”时,85%的村民认为在征地过程中政府应保障农民的知情权,要把征地的事情事先告知农民并与农民协商征地补偿事宜,这样做才公平才合法,15%的村民认为,政府讲了算数,我们没有办法。

二、农民法律意识的现状分析

由以上调查可知,农民普遍认为法制宣传对于增强法律意识、促进人们更好地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用法很有必要,因而,对开展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也越来越重视,参与积极性较高。法律知识水平有了一定提升,法律意识得到了加强。人民调解已经深入人心。但总的来说农民的法律意识还是停留在一个相对较低层次的阶段,与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还存在差距,法律对他们来说仍然是遥远的。农村法律知识贫乏。法律知识是法律意识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是农民法律意识形成的及时和理性基础。农民对法律知识掌握的多少,既影响对自己合法权利的维护,又影响自己对法律的遵守。通过调查发现,该乡部分人对法律知之甚少,或知之不全,或完全不知,对法的本质认识不清,大部分的人认为法是用来管理国家的,就连与他们切身利益有关的婚姻登记行为、家庭暴力行为也不能进行一种正确的法律评价。他们获取法律知识的途径大部分是凭直观感觉从电视和广播等途径获得,想主动从书本上获取法律知识的人少而又少,因而不能形成对法的一种系统性的认识。农民对法律知识的了解和接触是法律内化及法律意识形成的前提,农民法律知识的有限使得法律意识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农民法律意识淡薄。与以前相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农民法律意识有所增强,但整体而言仍然很薄弱。在现实生活中,还有一部分农民对法律没有认识,不习惯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利。当遇到自身权利被侵害时,要么浑然不知,以“法盲”“法愚”的形态展现于社会;要么屈从于权威,忍气吞声;要么置法律规定而不顾,“以暴制暴”。在调查中,有50%的农民在自身正当权利被侵犯时仍然没有想到要拿起法律武器来维护权利。农民法律信仰偏低。美国法学家伯尔曼曾说:“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①然而,通过调查发现,接受调查的人中只有一半认为遇到纠纷时会选择法律途径解决,而另一半则会选择采用调解等其它方式解决纠纷,之所以出现这种结果,因为他们认为坚持用法律的武器来捍卫自己的权利耗时耗力耗钱伤不起,成本支出往往高于收入很多。虽然大多数的人认为法律是有用的,但也有近20%的人认为法律最终还是由当官人的说了算,并坚持认为政策的效力在一定程度上大于法律的效力。由此可知,由于人们对法律的不信任,导致一部分人视法律为无物,因而无法从内心去崇尚法律、信仰法律,从而出现了农村法律信仰水平偏低的状况。

三、提升农民法律意识的对策思考

农民的法律意识问题并非仅仅是农民本身的个人素质问题,而是社会转型阶段的伴生物。农民法律意识的形成受社会政治、经济及传统文化的影响较大。通过以上关于农民法律意识的实证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农民的法律意识水平虽有增长,但总的来说不高,且严重制约了农村法治化的发展。如何提升农民法律意识水平,学界见仁见智,观点不一,笔者认为,必须联系农村实际,有针对性的提出农民法律意识提高的对策。一是进行实质性普法,强化公民的权利意识和法治意识。目前我国已开展了六个五年普法,普法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农民的法律意识较之前有所提高,但总的来说,我国的普法讲形式重于实质,传统的普法工作侧重于对具体法条的宣讲,很少宣传法条背后所蕴含的深刻法理及法治的精神,农民在普法工作中往往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农民通过普法所学到的仅是枯燥的条文,而无法对我们的法律制度建立情感。通过我们的调查也发现,90%的人认为政府应该多组织法制宣传,并且要用多种形式特别是农民容易接受的形式进行法制宣传。这其实表明农民对法律知识还是有较强的需求的,只是目前农村普法形式还较单一,普法的内容还存在局限性,因此,今后必须进行实质性普法,可侧重从农民权利保护的角度进行普法,比如农民所关注的农村选举、社会保险、农耕补贴、征地拆迁等方面进行重点普法。因为“权利是法的内核,没有对权利的要求,也无法产生对法的需求和对法律的渴望”。②权利意识与法律意识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权利意识的增强促进了对法律的认同与对其价值的认可,能促进农民法律意识的提高;反之,农民法律意识的增强也必将推动公民权利意识的扩张,从而进一步推动法律意识的增强,从而有助于农村法治化的实现。二是坚持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为农民法律意识的培养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首先,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我们在思想观念上确立法律的权威性、至上性。法律的公正和权威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行政机关的执法行为来实现的,要加强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法制教育,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并强化对行政执法的监督。将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活动置于全社会的监督之下,有利于提高依法行政的自觉性并使之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对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失职渎职、者要依法追究其应有的责任。因为领导干部的责任和影响比普通群众大,增强他们的法治观念,提高其依法办事的能力,使人民群众真正感受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对于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也是一种积极的影响。其次,要公正司法,树立法律权威。“一次不公正的审判,其恶果甚超过十次犯罪。因为犯罪虽然是无视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审判则毁坏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源”。③司法是社会正义实现的最后一道防线,如果司法不公、司法腐败,整个社会将会是是非不分、善恶不分、黑白颠倒。司法权最本质的属性就是公正性,如何有效防止司法不公和司法腐败,首先应确保司法独立。其次应提高法官职业化水平。最后应完善对司法机关的监督机制。司法对农民法律意识的培养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只有公正的司法方能引导农民形成健康向上的法律意识,增进对法律的情感,从而主动遵守法律,信仰法律,只有如此,农村的法治化才不是一句空话。三是在农民法律意识的培养过程中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农民法律意识的形成不能仅仅依靠外在的强制力而形成,它应该是农民个体自发的潜移默化的对法律的一种认同,这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只有让农民在其长期的生产、生活中感受到法律带给他们利益和权利时,农民才会逐渐产生健康的法律意识,进而自觉遵守法律。因此,培养农民法律意识要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将自上而下的宣传和自下而上的接纳与认同结合起来,比如由农民纯被动接受法律知识向农民主动参与转变,可由农民自己决定普法所欲宣传的法律内容、宣传的形式,自己讨论法律宣传的意义和效果,甚至可以由一些法律素质较高的农民充任民事审判中的陪审员,如果能长期注重农民在接受法律知识过程中的主动性的培养,农民法律意识水平将会增长更快,而这必将加速农村法治化的实现。四是通过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农民法律意识的培养奠定物质基础。基层政府要加大对农村的财政支助,增加公共产品与服务的供给力度,努力为农村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创造条件,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丰富农村文化生活,营养农民的心灵。比如开设农村书屋,建立农村法律服务站等,这些都需要经济的大力投入,只有农村经济的发展才能为其提供永续不竭的动力源泉。而通过这些项目的设置,能为农民法律意识的培养营造一个好的法律氛围。而且农村经济的发展也能为农民通过法律维权提供物质支持,坚定农民走用法律解决问题的道路的信心。因此,农民法律意识的培养可以与整个农村的发展、与当前的新农村建设相结合,进行统筹考虑。农村治理的法治化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之义,是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发展趋势,尽管道路曲折、过程艰难,但方向明确。农民在呼唤法律,各级党委政府应肩负起主导责任,着力推进农村普法,改变农村法律基础薄弱、农民法律意识淡薄的现状,让法治的阳光普照农村。

法律意识宣传范文第2篇

建设现代的法治国家,不把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当做根基,那所谓的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便成为了一句空洞的口号,真正法治社会的建设便成为无本之木,无水之源,是无法成为现实的,至多成为梦中的桃花源和乌托邦。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从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在社会中开展的广泛的普法活动,这些活动纷纷取得了成功,也取得一定的效果,它使人民群众掌握了一些法律知识,对如何依法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等有关的法律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开始有了依法办事、依法治理的觉悟,人们的法制观念初步形成。但是这对于建设现代法治国家,又似乎是杯水车薪。这种不能满足需要使得如何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仍是一个具有时代意义的课题。

对于如何培养和普及中国公民的法律意识,笔者有如下几点想法:

1、强化宪法观念是培养公民法律意识的基础。

培养全民的法律意识,首先应当强化公民的宪法观念,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一切其它法律的“母法”。因此,我们要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必须强调强化宪法观念、树立宪法的绝对权威、提高全体公民维护宪法尊严和保证宪法实施的自觉性。因此,强化宪法观念应是培养高公民法律意识的基础。

2、提高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是提高公民法律意识的核心。国家机关是实施国家各项权力的机关。这就是说,国家权力说到底是这些机关依法行使的职权。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高低就直接影响着国家权力行使的正确程度。因此,这就要求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不仅要熟练地了解与其自身职责有关的法律知识,有坚定的法律信念,同时必须有较高的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水平。正因为国家机关是国家权力的代表,因而国家机关也就成为国家法律的象征。公民法制观念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国家机关依法行使职权所产生的榜样力量。因此,提高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社会主义法律意识,是其他公民法律意识提高的重要条件。

3、深入开展法制宣传,加强媒体运用

以我国现阶段的情况为基准,公民广泛掌握法律常识,增强法制观念和拥有正确的法律观点是需要依靠广泛而深入的宣传来完成的。要坚定的实施普法活动,不断将法律意识灌输给人民群众,将最新,最基本,最平易近人的法律常识带给人民群众。不断改善法制宣传的方式和内容,用亲和力抹除法律的过分威严和疏离感,让人民深刻感受,法律就在生活之中,法律无处不在,从而使公民的法律意识在耳濡目染中逐渐成形。

在现代社会中,舆论和媒体是一种大众化而具有相当广泛性的宣传方式,我们要加强对舆论的引导和对媒体的运用。无论是纸质媒体或者电视媒体,都能对人们产生迅速而广泛的影响,只要我们善加利用,可以最大限度的涵盖不同文化和经济层次,不同地区,不同领域的人参与到法律生活中,帮助其形成正确的法律观点和判断,了解法律,懂得法律和运用法律,形成强大的舆论和氛围,使法律意识深入人心。

4、提高青少年学生的法律素质是提高公民法律意识的长远方针。大、中、小学校的学生是国家未来的主人翁,从培养新一代接班人的高度出发,加强青少年学生的法制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既是国家法制建设的百年大计,也是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切实保障。

5、开展法律研究,培养法律人才

法律研究是培养健全法律意识的重要条件,在当今社会中,还有很多领域没有完善的法律去监督,法律本身也还有很多未知的领域,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中,法律也应该随之进步,而法律进步的一大推动就是法律的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在不断的法律实践中,不断有新的问题被提出,也不断有新的经验,新思想需要被总结和推广,而不论是对新问题的解答和新经验新思想的总结,都需要法律工作者对其研究和探讨。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法律意识的普及工作也不是能一蹴而就的。正如经济上有让一部分人先富,然后先富带动后富,在法律意识的普及工作中,我们同样可以采用此种方法。提高法律工作者的素质,培养法律人才,由他们逐级下推,逐渐完成法律的宣传和法律意识的普及。因此,培养法律人才是我国正在进行也需要一直坚持下去的工作。无论是司法制度的改革,还是对法律职业人的高要求,都是基于对高素质法律人才的渴望,虽然有急功近利之嫌,但其初衷是值得坚持的。

人民的意识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变产生不断的变更,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变化和各种意识思想制约和影响着人们法律意识。而在我国现阶段,又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法律意识便显得复杂许多,但这就更需要我们从实践出发,不断探索法律意识的培养和普及之路,深入到各个阶层,各个领域,各种群体之中,倾听他们的声音,收集各方意见,走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再通过事后的分析,总结,归纳和概括,去粗取精,辨伪存真,弃其糟粕,取其精华,将其中有用的主张看法收纳推广,运用多种手段,用更加具有亲和力的方式,到群众中去,不断推进公民法律意识的进步,而在市场经济的繁荣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公民法律意识的提高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龙凯.公民法律意识的形成机理和途径[J]. 黔西南民族师专学报. 2001(01)

[2]何红霞.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促进社会和谐发展[J].大学时代(B版). 2006(10)

[3]付建成,赵崇岩,李秀梅.我国公民法律意识淡薄的原因及对策[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03)

[4]母文华.当前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现状及成因分析[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03)

法律意识宣传范文第3篇

建设现代的法治国家,不把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当做根基,那所谓的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便成为了一句空洞的口号,真正法治社会的建设便成为无本之木,无水之源,是无法成为现实的,至多成为梦中的桃花源和乌托邦。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从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在社会中开展的广泛的普法活动,这些活动纷纷取得了成功,也取得一定的效果,它使人民群众掌握了一些法律知识,对如何依法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等有关的法律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开始有了依法办事、依法治理的觉悟,人们的法制观念初步形成。但是这对于建设现代法治国家,又似乎是杯水车薪。这种不能满足需要使得如何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仍是一个具有时代意义的课题。

对于如何培养和普及中国公民的法律意识,笔者有如下几点想法:

1、强化宪法观念是培养公民法律意识的基础。培养全民的法律意识,首先应当强化公民的宪法观念,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一切其它法律的“母法”。因此,我们要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必须强调强化宪法观念、树立宪法的绝对权威、提高全体公民维护宪法尊严和保证宪法实施的自觉性。因此,强化宪法观念应是培养高公民法律意识的基础。

2、提高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是提高公民法律意识的核心。

国家机关是实施国家各项权力的机关。这就是说,国家权力说到底是这些机关依法行使的职权。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高低就直接影响着国家权力行使的正确程度。因此,这就要求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不仅要熟练地了解与其自身职责有关的法律知识,有坚定的法律信念,同时必须有较高的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水平。

正因为国家机关是国家权力的代表,因而国家机关也就成为国家法律的象征。公民法制观念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国家机关依法行使职权所产生的榜样力量。因此,提高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社会主义法律意识,是其他公民法律意识提高的重要条件。

3、深入开展法制宣传,加强媒体运用

以我国现阶段的情况为基准,公民广泛掌握法律常识,增强法制观念和拥有正确的法律观点是需要依靠广泛而深入的宣传来完成的。要坚定的实施普法活动,不断将法律意识灌输给人民群众,将最新,最基本,最平易近人的法律常识带给人民群众。不断改善法制宣传的方式和内容,用亲和力抹除法律的过分威严和疏离感,让人民深刻感受,法律就在生活之中,法律无处不在,从而使公民的法律意识在耳濡目染中逐渐成形。

在现代社会中,舆论和媒体是一种大众化而具有相当广泛性的宣传方式,我们要加强对舆论的引导和对媒体的运用。无论是纸质媒体或者电视媒体,都能对人们产生迅速而广泛的影响,只要我们善加利用,可以最大限度的涵盖不同文化和经济层次,不同地区,不同领域的人参与到法律生活中,帮助其形成正确的法律观点和判断,了解法律,懂得法律和运用法律,形成强大的舆论和氛围,使法律意识深入人心。

4、提高青少年学生的法律素质是提高公民法律意识的长远方针。大、中、小学校的学生是国家未来的主人翁,从培养新一代接班人的高度出发,加强青少年学生的法制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既是国家法制建设的百年大计,也是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切实保障。

5、开展法律研究,培养法律人才。法律研究是培养健全法律意识的重要条件,在当今社会中,还有很多领域没有完善的法律去监督,法律本身也还有很多未知的领域,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中,法律也应该随之进步,而法律进步的一大推动就是法律的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在不断的法律实践中,不断有新的问题被提出,也不断有新的经验,新思想需要被总结和推广,而不论是对新问题的解答和新经验新思想的总结,都需要法律工作者对其研究和探讨。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法律意识的普及工作也不是能一蹴而就的。正如经济上有让一部分人先富,然后先富带动后富,在法律意识的普及工作中,我们同样可以采用此种方法。提高法律工作者的素质,培养法律人才,由他们逐级下推,逐渐完成法律的宣传和法律意识的普及。因此,培养法律人才是我国正在进行也需要一直坚持下去的工作。无论是司法制度的改革,还是对法律职业人的高要求,都是基于对高素质法律人才的渴望,虽然有急功近利之嫌,但其初衷是值得坚持的。

人民的意识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变产生不断的变更,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变化和各种意识思想制约和影响着人们法律意识。而在我国现阶段,又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法律意识便显得复杂许多,但这就更需要我们从实践出发,不断探索法律意识的培养和普及之路,深入到各个阶层,各个领域,各种群体之中,倾听他们的声音,收集各方意见,走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再通过事后的分析,总结,归纳和概括,去粗取精,辨伪存真,弃其糟粕,取其精华,将其中有用的主张看法收纳推广,运用多种手段,用更加具有亲和力的方式,到群众中去,不断推进公民法律意识的进步,而在市场经济的繁荣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公民法律意识的提高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龙凯.公民法律意识的形成机理和途径[J]. 黔西南民族师专学报. 2001(01)

[2]何红霞.加强法制宣传教育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J]. 大学时代(B版). 2006(10)

[3]付建成,赵崇岩,李秀梅.我国公民法律意识淡薄的原因及对策[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03)

[4]母文华.当前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现状及成因分析[J].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03)

法律意识宣传范文第4篇

一、目前我县农民的法律意识状态

1、传统的习惯根深蒂固。随着法治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多年的普法教育,全县农民法律知识贫乏的现象得到了一定的改观,农民的法律、权利意识在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农民知道当权利受到侵害时可以拿起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但总体来看全县农民的法律意识依然相对淡薄,传统意识较浓,农村法制宣传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主要表现在法律素养低,害怕打官司,对法律缺乏信任,薄情优先于法。从走访的人员和媒体披露的大量案件来看,在一部分农民的脑子里的法律意识仍是空白,即使自己或家人受到了严重侵害,也不知道用法律来保护自己,或者想寻求法律保护,确不知道该如何着手;也有一些像经济往来的行为,如借款不写借条,总以为大家是熟人、朋友,不会出问题,一旦出了问题,又无凭无据,无法求得法律的保护;更有甚者,一些村干部的法律意识也十分淡薄,公然出面去解决本村发生的刑事案件,以私了的方式解决,使得触法刑法的犯罪分子逍遥法外。

2、农民对法律的认识不到位,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意识浅薄。大多数的农村村民不懂得法律所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更多的人认为法律不是保障人民权利的实现,而在更多的限制人的行为的发生。在很多的村民自治选举中我们看到很多村民出售自己的选票,候选人用金钱买选票的事情屡屡发生。他们不知道这样滥用自己权利的后果是导致选举结果并不能达到真正实现村民自治的目的,而以损坏自己的利益告终,而这种权利、义务意识的浅薄最终不能达到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

3、农民法律维权意识存在误区。觉得上法院打官司不是维权的手段,特别是涉及到民告官如土地征用赔偿等问题上更是望而却步。由此造成许多本可以通过法律诉讼、司法调解等法律途径解决的问题,演变成了问题。法律意识维权上的这一误区直接造成对政府的信赖往往胜过对法律的信赖,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的工作量以及社会的不和谐因素。

二、产生的原因

大多数农民受教育的程度不高,文化知识面窄,谈不上什么系统的有条理的学习法律法规,广大农民获得的法律方面的信息量非常少。所以,法律在广大农民头脑中所占的位置自然是十分淡薄,甚至是触犯刑律的行凶、抢劫、盗窃等严重侵害国家集体利益和公民生命财产的犯罪,行为人也并非无知到杀人是否偿命、犯罪是否坐牢的愚昧地步,但是他们仍然铤而走险,这纯粹就是法律意识的问题了。

三、针对以上的现象,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

1、营造一个大家都积极参与的学法守法的舆论氛围。现在的传媒的力量是巨大的。各类传媒应该要加大法律的宣传力度。通过电视或是法制文艺演出等形式以直观的方式入手,来吸引村民的注意力。在这个方面,宣传机构、普法机构应义不容辞的担负起自己的责任。

2、号召有关部门编写出通俗易懂的普法宣传教材。广大农民的文化水平都偏低,枯燥的法学理论和法律条文肯定不适应他们,所以要编写出适合广大农民的法律学习资料。在我们的农村,各类案件时有发生,法律宣传的素材应该讲并不缺乏,只是说没有下大力气、下功夫去收集整理。编写好宣传材料,最好条文结合实际案例、真人真事的案例。多拍摄农村生产生活与法律相关的电视短片,贴近他们的日常生活,这样的教育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法律意识宣传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提高;法律意识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6401(2016)03-0045-01

一、法律意识及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含义

首先,法律意识的含义。从词面理解,法律意识是指个体对法律规范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认知,包括对法律本身与法律适用的评价、理解与解释和对人们的所作所为是否合法的评价等。其次,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含义。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建设者,他们是否具备法律意识,将直接影响到法治社会的建设。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构建应该是从大学生层面出发,能够反映当代高校学生对法律规范的认知程度,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对现有法律法规的理解、应用与期待。

二、提升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意义

民主法治的完善需要公民法律意识的提升,提升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提出的社会发展战略,法治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目标。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需要树立法律权威,做好普法宣传工作。强化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符合依法治国的要求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不仅需要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还需要大众具备一定的法律意识。培养和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能更好地推进法治理念的落实和贯彻,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符合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三)有利于当代大学生角色的社会化

大学生是具有社会化特征的群体,他们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能让大学生对自己的社会化角色有清晰的认识,在毕业后更好地融入社会。

三、提升大学生法律意识应注意的重点

依据法律意识培养的主体需求和法律的性质,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提升必须从两个层面入手。

(一)法治主体意识的培养

法治的主体是人民,我们每个人都是法治建设的参与者、建设者和执行者。大学生更需要积极地学法、守法、用法、执法和护法。培养大学生的法治主体意识就是要让大学生认识到自己是依法治国的主体。

(二)法律至上意识的培养

俗话说“法律不外乎人情”,法律的权威性不容任何人质疑,它凌驾于任何道德标准之上,具有强制性和权威性。作为法治社会建设事业的接班人,大学生需要时刻把法作为衡量自己行为的标准,树立起法律至上的意识。

四、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作为一名大学老师,笔者认为大学不仅要营造良好的校园法律环境,还需改革法制教学,多方位来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具体的方式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改进高校法制教育理念

在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方式中,最重要、最根本的一种是法制教育。高校务必对如今的大学生法制教育引起足够重视,联系社会实际,改进教育方法。以前,老师几乎都把法制教育当成一门简单的法律基础知识课,注重法律知识的讲解,现在亟需改变这种观念,重点在于法律思想的浸润。教师可以联系当下涉及法律知识的热点新闻,或者学生关注的问题来授课,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二)坚持依法治校

任何意识的形成都需要一定的氛围,高校就是一个小社会。当下正是依法治国政策的施行阶段,高校需要按照规章制度办学和管理,坚持依法治校,让校园充满法治气息,让学生在法治校园环境中不断提升法制观念。1.完善校园规章和制度。大学校园的规章和管理制度务必要以我国教育方面的法律和法规为准绳,保持法律的基本精神。同时,也应该采纳学生的建议,尊重每一个人的法治主体地位。2.严格执行校园规章和制度。校园规章和教学制度需要按章执行,严格打表。“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也同样适用于学校的每位成员,做到师生平等,照章办事。

(三)加大校园普法宣传

营造良好的校园法制环境,把普法宣传融入到校园文化的宣传之中。高校也可以利用校园广播讲解与大学生生活、学习密切相关的经典案例,如在校报上开设校园法制专栏,充分宣传法律知识;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法律知识竞赛,加大普法力度,让法治精神浸润校园。五、结语提升大学生法律意识是一个系统的社会教育工程。大学生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主力军,需要社会给予更多的关注。正确、客观地分析当前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状况,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原则,采取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有效地提升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参考文献:

[1]刘旺洪.法律意识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法律意识宣传范文第6篇

关键词:农民;依法治国;法律意识

h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战略目标。公民法律意识的提高,对我国实现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法国思想家卢梭曾经说过:“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这也就是说任何法律,只有人们发自内心的理解与认同,并且心甘情愿的接受,才能发挥法治的作用,这是法治的力量之源。在新型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村的法治化建设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农民法律意识的培养和提高,是农村法治化建设的重点与关键。农民在我国是最为广泛的社会群体,他们对法律现象的认识、理解以及评价严重影响着农村的法治化建设,甚至可以说是直接影响着整个中国的法治化建设进程。研究农民的法律意识,发现其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找出存在问题的原因,并最终寻找与之相适应的对策,这对我国在整体上构建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一、农民法律意识存在的问题

农民法律意识的提高是农村法治化建设进程提高的重点与关键。我国自1986年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普法宣传活动以来,30多年的普法宣传以及日益深入的法治化进程,使人们的法律意识逐步提高。但是目前来看,农民的法律意识普遍不高,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法律认知水平较低

从现阶段来看,农民法律认知水平较低是其法律意识中存在的重要问题。尤其是在一些边远地区的农民,不知法、不懂法的现象比较普遍。大多数农民不清法律法规的划分,无法区别行政法、刑法与民法适用范围的不同,并且对这些法律内容没有了解,无法清晰的区分法律与道德、当地政策与风俗习惯在社会生活中的不同作用等。农民的法律知识较为片面,往往只局限于与自身工作生活相关的领域范围,而且仅仅只有表面的认识,无法更深层次的理解法律。突出表现就是在例如土地承包、外出务工等问题上,很多农民认为签订合同是不必要的,认为这样会使得事情过程更为复杂,多数倾向于口头约定。从这个方面来看,很多农民仍然没有意识到发生纠纷的时候,只有符合法律规定的行为才会受到保护,没有充分了解法律对权益的保障作用。

(二)依法维权意识淡薄

依法维权意识淡薄是当前农民法律意识存在的主要问题。作为纯朴、勤劳的劳动者,大多数农民更倾向于用道德规范与伦理观念来代替法律的作用。农民将自己当作义务人去服从权力,履行义务,却很少考虑到这些义务的合法性,依法维护自身正当权益的意识十分淡薄。大多数农民遇到纠纷的时候,首先想到的不是通过法律途径来解决,而是通过熟人关系、道德规范来解决。在农村地区,比起通过法律解决带来的便利与利益,农民更关注的是村民们对他们的看法与评价,“打官司”被认为是不光彩的事件,因此在农村地区以情代法的现象比比皆是。村落是一个“熟人社区”,多数农民之间都可以直接或间接认识甚至熟识,他们一旦发生纠纷,私了就成为首要的解决方式。正是这种依法维权意识的淡薄,缺乏寻求法律支持的思维,导致农民在生活中遇到很多麻烦无法顺利解决。另外,很多农民外出务工缺乏与用工企业签订劳动合同的意识,一旦出现工资被拖欠的问题,更多的农民选择与务工单位沟通协商,或者走极端的“讨薪闹剧”,而不是选择运用法律武器去讨薪。农民的这种行为不但无法保护自身合法权益,有时还会纵容社会上一些违法现象,从而不利于农村法治化进程。

(三)轻法意识普遍存在

在农村地区轻视法律作用的意识普遍存在。特别是在不发达地区,社会秩序的维护更多依靠的是当地的传统风俗习惯,而法律只是其维护秩序的一部分内容。农村的这些风俗习惯传统是农民在长期的生活生产中获得的一种共识,而法律是一种外在的社会力量,在农村社会秩序建构与整合中,没有将法律的社会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从现阶段来看,有些法律法规与农村地区的一些传统道德观念不相符,农民却更倾向于相信传统观念而不相信法律的力量,导致农民对法律不够看重,也不愿意去学法懂法。很多农民由于缺乏对法律知识的了解,只根据传统习惯来对自己行为进行衡量约束,却不知道很多行为虽符合传统习惯作法,却已经违反了法律规定。除此之外,在家庭、生育以及文化娱乐方面,农民更容易按照自身的传统习俗而不是按照法律的约束去做,从而导致农村日常生活中对法律的轻视、漠视。

(四)法律信任出现危机

当前,农民法律意识方面存在法律信任危机的问题。大部分农村地区经济相对落后,导致法律文化建设落后,法治环境较差,很多乡镇干部及村干部没有正确行使自身的行政权力,反而经常存在以权压法、以权代法的现象,没有用权力为农民群众谋利益,反而是,甚至一些行为损害了农民的合法权益,正是这种现象的存在导致农民对法律不够信任。同时某些地方执法机关执行力不够,办案效率低下,致使农民对这些法律部门大失所望,严重地损害了法律在公众面前的威严性以及可信性,使农民认为在农村不可能实现法律适用上的平等,最终导致其失去主动运用法律手段去解决纷争的观念和想法。由于农民很难从法律中获得利益并感受到其中的喜悦,对法律的信任也就出现了严重的危机,造成了农民不信法、不敬法,对法律没有价值认同,从内心上更是难以去接受法律。影响了他们自觉遵守法律的意识和主动运用法律渠道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二、农民法律意识缺乏的原因

农民的法律意识总体来说比较淡薄,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传统社会习俗的负面影响

我国五千年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虽然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农业文明也逐渐转向现代文明进程中来,但是,对于广大农村地区来说,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封建文化、世俗礼法对农村文化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这种文化对农民的意识和行为产生极大的影响,在社会生活中,尤其是在文化交往上存在一定的闭塞性、愚昧性以及非经济性。作为乡村社会体系的一部分重要内容,社会习俗尽管属于民间约定,但仍有一定的强力约束性,这种约束力贯穿在农村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维系着农村地区的和谐稳定。我国大多数农民生活在这种社会传统习俗中,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正是由于这种约定俗成的风俗习惯存在,使得传统思想在农民的观念中仍然占主要位置,从而导致农村地区解决纠纷的主要渠道是村规习俗,而非法律制度。法律不是农民解决纠纷的首选,只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会选择的解决方法。

(二)农村法治建设基础薄弱

农民法律意识的淡薄,主要原因是由于农村法治建设基础薄弱。尽管新农村建设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农村地区的发展进步,且农民的政治地位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但是农村地区的法治建设基础仍然薄弱。农民法律意识是与农村法治建设程度成正比的。具体来说,农村法治建设基础薄弱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有关农村与农业的立法相对滞后,且立法质量和层次较低,很多法律规范原则性太强,没有科学合理的程序体制,缺乏执行保障机制以及配套实施办法,缺乏可操作性,立法无法充分反映农民利益,农村地区缺乏规范性的法治化管理;另一方面,现有的很多法律法规与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不相符,农业立法中偏重行政管理而轻视权利保护的倾向仍很严重,还有一部分法律法规自身存在局限性,无法被农民接受理解,加上基层执法者素质不高,从而导致农民在遇到问题与纠纷的时候,仍然习惯通过乡规民约来解决,法律在多数农民意识中处于一个无足轻重的位置。

(三)普法力度不够

农民法律意识强弱与政府的普法宣传教育程度有着直接关系。在农村地区存在政府投入不足、普法力度不够的问题。尽管我国已经全面展开了普法工作,但是与城市地区相比较而言,农村地区的普法力度远远不够。在农村地区的普法宣传中,往往重视实体法律的宣传,而忽视能够将法律正义体现出来的程序法律的宣传;重视对责任与义务的宣传,而不够重视对农民维权的宣传与教育。大多数普法宣传只是简单地发放一些普法法律法规选编,宣传方式流于形式,正是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农民产生了厌倦的心理,导致农村普法工作效果不大,从而影响了农民法律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四)农民文化素质偏低

农民法律意识的淡薄与其文化素质水平的高低息息相关,文化素质偏低是导致农民法律意识不强的重要因素。据资料@示,我国文盲人口绝对数达到8507万,其中90%的文盲分布在农村,一半文盲是在西部地区。作为一种较为抽象的知识,法律的学习过于枯燥且难懂。而大多数农民的文化素质与受教育程度都不高,尤其是在很多偏远的农村地区,大多数农民仅有小学与初中文化水平,由于自身文化素质水平较低,导致他们不够了解法律,并且也没有想过去了解法律,即便是遇到问题与纠纷,也不会首先想到运用法律武器去维护自己的权益。从这个方面来看,农民文化素质水平是导致农民法律意识淡薄的重要原因。除此之外多数农民不会积极主动参与市场经济活动,从而缺乏对法律的需求。这些因素导致农民学法、知法、懂法、用法的能力和积极性受到限制,法律意识淡薄。

三、提高农民法律意识的对策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背景下,必须要提高农民法律意识,推进农村地区社会法治化水平,是我国社会法治化进程中必不可少的内容。提高农民法律意识,是一个事关农村法治化建设的基础性持续性工程,为此,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着手:

(一)健全农村法律监督机制

提高农民法律意识,必须要健全农村法律监督机制。在农村地区,权大于法的现象屡见不鲜,农民权益无法通过法律得到保护,因此,要想实现农村地区的法治化发展,提高农民法律意识,必须要加强对农村地区执法情况的监督。法律行为正常有序的运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法律的监督,对农村法律监督机制进行健全完善,能够维护法律的威严,并对国家工作人员的行为进行监督,确保其依法依规行使职权。这是提高农民法律意识的重要途径。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入手:一是健全完善执法监督体系,推动司法的透明化进程,整顿农村地区存在的乱收费现象;二是加强对执法权的监督,实行财务公开制度,从而确保法律的有效实施,保证农民的合法权益;三是将监督的可操作性进行具体化,将条文规定的抽象性转化为实在的权力,并提高社会监督力度。除此之外,还要加强社会各界的舆论监督,包括新闻媒介的监督,更重要的是全体村民的监督,只有让农民对法律运行的基本情况进行亲自监督,才能够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发现与解决。此举还能够将农民学习法律的热情与积极性充分激发出来,重塑农民对法律认识,从而从根本上提升农民的法律意识。

(二)优化农村法律服务体系

提高农民法律意识,必须优化农村法律服务体系。由于缺乏对法律的了解与认识,并缺少诉求途径,导致农民维权意识淡薄。要想彻底改变这种状况,提高农民依法维权意识,除了要积极对法律进行宣传之外,还要将良好的诉求平台提供给农民。与城市居民相比,农民属于较弱势的群体,经济条件的限制使得很多农民没有能力承担昂贵的诉讼费用,因此,大多数农民放弃选择法律途径去解决。这样不但无法维护自身利益,甚至可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违反了法律规定。因此,加强对农民的法律援助是十分重要及关键的。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农民涉及到的法律事务也在不断增多,农民对于法律方面的需求必然会增加。因此,必须要加强农村法律服务平台建设,整合农村现有的法律资源,完善法律援助机制,并加强建设农村法律服务队伍,为农民提供专业的法律咨询服务。同时,相关部门要简化立案程序、缩短办案期限、减免诉讼费用、加大执行力度、强化审判监督,切实保障农民权益。只有农民在司法活动中得到实惠,才能从内心认同和接受法律,其法律意识必然会有大幅度的提高,从而有利于我国依法治国的发展进步。

(三)净化农村执法环境

培养农民的法律意识,必须净化农村执法环境。法律的公平正义的价值体验,是通过法的执行过程体现出来的,而这个体验状况又会直接影响人们的法律观念和法律意识的形成。良好的执法环境,是推进法治化进程的重点与关键。作为公平与正义的象征,在实施法律的过程中必须要把握好力度,只有对法律环境进行净化,才能够从根本上培养农民的法律意识。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要对执法关系进行整理清楚,并加强执法体系建设。在这个过程中,要根据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来依法行政,健全与完善相应的执法制度。同时,提高工作效率,精简办事流程,并跟进事情后续发展情况。对奖惩制度进行严格的考核,奖励推动农村法律建设的相关人员,惩处农村地区的违法乱纪现象,并追究相关责任人员的行政责任或者是法律责任。二是要提高执法队伍的综合素质,重塑执法队伍的良好形象。为了认真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责、提高法律运行的成效,就必须建立培养一支法律素质高、纪律严明的农村行政执法队伍。在具体执行过程中,要严格选拔执法人员,打好执法队伍建设的基础,同时要加强对执法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并对业务水平以及职业道德进行考核,对终身聘用制进行改革。执法人员在具体的执法行为中要严格落实以人为本的执法理念,规范执法行为严禁出现暴力执法、违规执法以及徇私枉法等违法行为。三是要不断提高办案质量,提高执法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认真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从根本上遏制冤假错案的出现,严禁有危害法律公平正义的行为出现,避免滥用私权的行为,使农民对法律有个正确的认识,从而发自内心的相信法律。四是实现执法透明化公开化,保障公民知情权和监督权,既要做到执法过程透明又有申诉反馈机制,以确立公民依法维权的信心。

(四)加大农村普法力度

普法是法治的基础。全面依法治国的背景下,深入开展普法宣传活动,是农民法律意识提高的基石,是新农村建设实现法治化的基础性工程。法律宣传的目的不是一味的对农民进行法律灌输,而是让农民认识到法律对其社会生活的重要性,使其自觉地接纳法律、认同法律秩序的神圣性,并将对法律的理解内化为自身的需求,将人们彻底的从传统的“人治”思想中走出来。加大普法力度,增加对与农民切身利益相关的法律知识的普及宣传,特别是让百姓知道当其合法权益受到不法侵害后的救济措施;化普法机构的职能所在,提高普法工作的效率;加强对基层干部的普法教育,增强干部的“依法办事、依法治农”的法治观念,学会用法律手段来管理农村各项事务。另外,要创新普法教育的方法,根据农民文化素质低、认知能力受限的实际情况,采用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形式,通过电视、网络多媒体、街头演出等各种方式进行普法宣传,从而使得农民更加容易接受对法律的学习与认识,在寓教于乐的活动中提高农民法律意识。普法宣传活动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让普法工作持之以恒,长抓不懈,使普法宣传活动制度化、长期化、法律化。

(五)重视农民科学文化教育

如前所述,农民文化程度的偏低直接影响了他们对法律知识的理解与接受能力,导致其法律意识淡薄。因此,加强对农民的文化教育是提高农民法律意识的有效途径。具体来说,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增加教育投入,落实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加强高中阶段教育。提高法律意识要从娃娃抓起。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在提高农民法律意识中的作用,在小学和中学开展普法教育,将法制教育内容加入到思想品德课程和政治课程中去,从小培养法律意识;二是加强成人教育以及职业教育,从现阶段来看,农村职业教育有了初步的发展,并且国家也制定了相应的培训计划,在成人教育方面,要尽可能的与农民实际生活靠近,加强职业法律知识的教育,特便是着力培养和提高农民尊重他人合法权益和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除此之外,在开展农民文化教育的同时,也要重视农民的科学技术培训,从而全面推动农民文化与科技知识的发展进步。只有加强农民的科学文化教育,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

四、结语

总之,农村法治化建设事关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体进程,也是农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内容。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背景下,必须提高农民法律意识,增加农民依法维权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推进农村的法治化进程,从而为全面实行依法治国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张亚莹.依法治国背景下农民法律意识现状及其培育对策研究[J].商,2016(5):233-234.

[2]李奎刚.新形势下培养农民法律意识的探索[J].成人教育,2015(4):24-26.

[3]李健芸.论依法治国视阈下农民环境权的法律保护[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3(11):103-105.

[4]李成杰.对农民法律意识和农村法制建设的调研思考[J].现代交际,2016(13):80-80.

[5]程孙荣,王长海.新农村建设视角下的战略选择――提高农民法律意识[J].科技信息,2010(34):494.

法律意识宣传范文第7篇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途径

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特殊的形式。法律意识是指人们关于法律和法律现象的法律观点和情感的总和。其内容包括对法律、法律制度的了解、掌握、运用的程度,对现行法律的评价和解释,对自己权利和义务的认识,对某种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等。[1]高职大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里的发育期,使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和培养法律意识,对他们的成长至关重要,也关乎整个国家和社会的未来长远发展。

1 新疆高职院校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

本次研究对象是新疆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的2012级、2013级在校高职大学生。笔者随机抽取各专业200学生,实际收回190份问卷。为了更好地了解高职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问卷内容包括了我国现行法律的掌握情况、法律基础课程的认识、法治观点和法律意识、法律信仰的程度、了解法律知识的途径和方法等。本次问卷共设20道题,答案有单选、多选,并且最后一道题为开放性问题。对调查结果进行归纳和分析,目前新疆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总体上好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1 具备一定的法律基础知识,但对法律知识掌握不够全面

通过调查和座谈,了解到大部分学生,对一般法律问题有较正确的观点和看法。对“你知道全国法制宣传日,哪一天?”问题,答对同学占68%。对“正当防卫案例”分析正确的同学占63%。对“你认为法律与你的学习和生活的关系”问题,回答“关系密切”占72%,对“法律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问题,回答“非常重要”同学占67%。这说明大学生具备相应法律知识,但缺乏对具体法律深入理解。

1.2 具有一定的法律意识,但法律信仰的缺失

调查发现,高职大学生学法热情较高,乐于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提高自身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课程的开设绝大部分学生是认可的,调查显示,83%同学认为应该开设。对“目前,你已有的法律知识能否应对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问题,回答“不能应对”学生占72%。对“你认为对法律执行的监督,什么方法最有效”问题,回答“群众的监督”占63%。这反映了学生有一定法律意识,但法律信仰不够坚定。

1.3 权利意识较强,而义务意识薄弱

调查表明,对“法律权利和义务的关系”问题,回答“息息相关”同学占70%。高职大学生面对自身基本权利,如人身自由权、受教育权、个人基本事务自主决定权等,大学生的权利意识都是很强的。但是,笔者教学实践中也能看到,不少高职大学生对权利义务观的认识上存在偏差,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对自己权利的的过度的主张,具有明显的自利倾向,另一方面,应有的义务意识没有树立和责任感的缺失。在日常生活中,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自顾自己,少考虑国家;追求索取,不讲奉献;强调权利,不讲义务;把个人利益置于他人和集体之上。[2]因而目前大学生普遍存在公民的权利意识强、而公民义务意识相对薄弱。

1.4 高职大学生的维权意识较强,但是在权利受损时,寻求救济较为被动

调查显示,“求职中,你的权益受到侵害时,首先想到的是?”问题,回答“用法律手段解决”学生占62 %。但平时很少主动关注自身权益实现的现状,只有个体权受到显见的侵害时才会展开维权,维权的提起具有随机性、被动性。

2 新疆高职院校学生法律意识存在问题的原因

新疆高职院校学生法律意识存在种种不足,并不是单方面的原因造成的,而是受着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2.1 学生自身原因

高职大学生在学习时带有明显的目的性和功利性,重视专业课的学习、轻视公共课,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一旦期末考试,打游击战。在课余时间里,很少主动地学习法律知识,自觉提高自身法律素质和法律意识。

2.2 家庭原因

一些家庭依赖学校教育和家教,不注重孩子的教育,一般关心孩子学习成绩和日常生活,忽略了家庭教育对孩子的身心发展的重要性,还一些家长忙于工作,对孩子的沟通和交流不多,遇到问题粗暴的处理,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2.3 学校原因

“理论够用”观点和高职院校人才目标的影响,高职院校高度重视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教育和训练,而忽视法制教育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其对学生法律教育经费投入明显不足,法制教育局限于课堂教学,教师教学水平参差不齐、不够专业,教学方法和考核形式单一,理论和实践的脱节,影响了高职大学生法制观点的形成。

2.4 社会原因

社会的法制宣传的力度不够,导致青少年法制观点不强和缺乏应有法律信仰。作为大学生,受传统文化影响,接触外界相对较少,加之社会宣传对法律意识培养的支持力度不够, 难易适应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要求,大学生不能及时了解法律,从而降低了法律在他们中的地位,从客观上制约了大学生对法律的认同,动摇了法律信仰。

3 高职院校学生法律意识培养途径与方法

针对高职院校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以及原因的分析,如何培养和提高高职院校学生法律意识,推进依法治国,笔者谈几点建议和看法:

3.1 课堂教学是法律意识培养最有效的渠道

首先,教师要转念教学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抓住教学重点,注重法律意识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发展为教学理念,以培养学生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为重点,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调动学生学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材和教学内容的处理上,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选择符合高职院校特点的教学的内容,有针对性地突出教学重点内容。重点讲授如《宪法》、《民法》、《劳动法》、《合同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刑法》、《诉讼法》等法律概念和法律精神,突出讲解与学生专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使学生能懂、能信、具有实用价值,提高学生学习法律兴趣、帮助学生树立守法意识和法律信仰、加强义务意识,增强课堂教学实效性。[3]其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法律意识形成并提高的心理基础。高校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以外,还加大心理健康的宣传的力度,通过校园网、校园广播、校报和宣传栏等多种形式,深化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普及,引导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技巧,指导学生培养较强的意志力,从而使法制观念、法律意识得到强化,抵制各种不良风气的影响。再次,深化教学改革,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改变教学方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采取案例教学法、讨论法和提问教学法,设计问题导入、以案说法, 把法理和案例结合来, 组织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 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增强主体意识。另外,还应该充分运用和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聘请法院的办案人员来学校讲课, 组织学生旁听法院庭审, 到戒毒所、监狱、劳教所考察参观、“现身说法”活动等形式,接受警示法制教育。同时在课余时间教师指导学生自己成立各种法律协会、法律社团,进行普法宣传,通过多种形式和方法来丰富学生的法律知识, 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

3.2 注重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也会影响学生的良好法律行为习惯的养成。家长不仅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而且在生活中关注孩子的思想动态,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产生的困扰和冲突,会形成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采取民主平等方式,跟孩子多交流和沟通,进行正确疏导孩子心理问题,帮助孩子键康成长同时适当法制教育。

3.3 加大普法宣传力度,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法制教育网络

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需要有效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形成齐抓共管的整体合力。网络不仅改变了公民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网络信息时代作为人民政府转变传统普法宣传的形式,充分运用网络资源,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法制教育网络,开展丰富多彩的法制宣传活动,营造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于微.职业院校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之我见[J].法制博览,2013,06.

[2]李端清.时代视野下大学生公民教育的培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0,06(06),总第181期.

法律意识宣传范文第8篇

关键词:公民法律意识 普法教育 法治环境 法律制定

一.切实做好普法宣传与教育工作

普法宣传与教育工作是提升公民法律意识的重要保障,同时也为相关法律的施行以及法治社会的建设凝聚了更多的支持与拥护,因此,有必要采取各种合理的措施做好该项工作。详细一点来讲,首先,要真抓实干、实事求是,普法教育不能只是走过场,而是要结合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特征与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选择多样化的宣传手段,比如通过开展“法律进我家”社区活动、新闻媒体专题宣传、报刊专栏教育等方式,让法律宣传工作真正地走进千家万户;其次,要注重普法宣传与教育工作的针对性与广泛性,普法教育最重要的是要面向群众,要在农村、机关、群众务工集中地点、学校、机关和工厂等地点进行广泛性的宣传,并且要注重宣传与教育材料的生动性、灵活性与典型性,切实加强普法教育活动的有效性;再者,要注重提升相关领导干部的法律意识,通过专题会议、法律交流活动、领导管理手册内容的补充等形式,全方位地提高领导干部的法律意识与观念,从而在更大的程度上提高领导干部依法办事的水平与能力,也充分发挥出他们的带头表率作用,为普法宣传与教育工作奠定更扎实的基础;还有,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中的运用已经成为炙手可热的事实,因此,相关政府部门要派遣专业人士,构建专属意义上的普法教育网络平台,定期将一些法律常识、现行的法律法规等内容曝晒于网络平台上,以供公众的查询与了解。

二.构建良好的法治环境

良好的法治环境是促使公民法律意识得以形成的重要保障,因此,从执法者的角度来说,要做到依法不依权、依法不依人,严格维护司法公正,通过错案、冤案等责任追究制度,全方位地引导司法人员公正办案,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与此同时,要在全社会广泛性地开展打击邪恶、弘扬正气的活动,使得坏人不敢抬头,好人敢做好事,要尤其重视保护社会一些弱势群体,在实际的法律运行程序上,要给予弱势群体以更多的公平救济的手段与途径,使得他们受到更加公平、公正的法律待遇,享有必要的法律权利;再有,从公民的角度来说,要懂得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除了公民自己有足够的法律认知和意识之外,还需要相关政府部门与立法机构给予更多的支持与帮助,我们不可能要求每个人都成为法律专家,没有必要要求每个人对各项法律条文都熟知,因此只要通过一些普法性活动的开展、深入基层社区等形式让社会公众懂得生活中常用的法律即可,引导公民在遭受不公平的待遇之时,切忌采取极端的报复行为,而是主动地通过法律途径去解决问题。

三.制定与完善更为公众合理的法律,为公民法律正义感的树立打好基础

在两千多年前,西方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曾提到:“法治应当涵盖两种含义,已经成型的法律要获得社会公众普遍的服从,而公众所服从的法律本身又是制定完善的法律”。单单凭借强制力是无法使得法律得到彻底意义上的执行的,因此,尽可能地获得公众的支持与拥护才是关键。因此,要切实结合我国现实的发展需要以及社会公众的诉求,对相关法律条款以及即将颁布的法律进行必要的完善与整合,一旦发现某些法律条款中存有漏洞问题,就要依照程序对其进行及时地修改与补充,切实地推进法律在社会长治久安、人民生活安康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还有,从立法的角度来说,法律是在顺应了社会发展需要而产生的,有着时间上的滞后性,这种特征使其在遭遇重大问题之时很容易就暴露出公民法律意识比较缺失等问题。

法律意识宣传范文第9篇

加强青少年法律意识的培养,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是培养新世纪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战略任务。当前的青少年法律意识的培养,已初步形成了普法主管部门综合协调、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统筹规划实施的工作格局,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本人以为,我国目前青少年法律意识的培养尚不能完全适应当前法制教育形势的需要,仍有待进一步加强。

青少年是早晨初升的太阳,是蓬勃挺拔的小树,是含苞绽放的花蕾。对于他们,祖国和人民寄予了无限的期望和关爱,因为,他们代表着社会主义中国的未来,寄托着中华民族复兴的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青少年学生生活在一个充满梦想的花季,他们激情洋溢,活力四射。但是,在这个如金似梦的好年华里,如果不对其加强法律意识的培养,如果其没有把握住人生的航程,那么接踵而来的就是人生的一个个急流险滩;如果不能遵规守法、择良从善,那么就有可能犯科作奸,成为罪人。目前,青少年犯罪日益成为全球化的社会问题,在校学生的犯罪率也占了很大的比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化,我国的青少年犯罪特别是在校学生犯罪,呈现出了低龄化、团伙型、暴力型、智能化的趋势,已成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据公检法司提供的数据和大量案例资料分析,青少年犯罪大多出于法律认知水平低下,法律意识不强,法制观念淡薄。在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今天,青少年法律意识的培养显得十分紧迫和重要。

二、青少年法律意识的培养途径

青少年是一个从年龄上横跨少年和成年的群体,既有青年人的朝气,又有少年的稚气,一方面思维逐步走向成熟,另一方面充满青春的躁动和思想的波动。他们渴望了解和认识这个丰富多彩而又纷繁芜杂的大千世界,也渴望融入社会并得到社会的理解。因对世界好奇而不免有时盲从、盲动。外界隐藏在美丽外表下的诱惑,社会转型时期产生的各种阴暗现象,常常使他们在困惑、迷惑中随波逐流,甚至于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伤害。如何引导和规范青少年的思想和行为,提供维护他们合法权利的方式、方法?如何帮助他们学习法律知识,形成基本的法律意识,培养他们对法律规范的内在信仰从而自觉遵守,遏制住日益严重的青少年违法犯罪及针对青少年的犯罪?提高青少年的法律认知水平,增强其法律意识,使其树立法制观念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优化环境,开展教育。

1.充分发挥学校法制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创造良好的校园法制环境。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阵地,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摇篮,学校坚持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一环。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青少年获得法律知识的主要来源和途径是学校,如在初二的《思想政治》教材中,就涉及了《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治安管理处罚法》、《民法通则》、《刑法》等法律法规的基本内容。学校要加强法制教育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标语、板报、校刊专栏、校园广播、主题班会、法制讲座、法律知识竞赛、编著通俗的法律教材、办法制手抄报、开设法制诊所、组织社会法制调查等方式,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强化青少年学生的法律意识。与此同时,学校在进行法制教育的过程中,应结合青少年实际,制定方案,确立学校法制教育的目标体系和内容体系,并逐一落实。对于不同层次的法律知识内容,应贯穿于不同的学龄阶段,形成一定的目标递进层次,使青少年在学校接受全面系统的法制教育,达到预期的法制教育目标。

2.举办家长法制学校,提高家长法律意识,营造良好的家庭法制环境。

青少年有很大一部分时间是在家中度过的。作为家长,除以身作则、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外,还应对子女进行通俗的法制教育。如告诉他们“打人犯法,杀人偿命”,“小来偷针,大来贼精”等道理,在青少年的心中播下正义的种子。锹德罗曾经说过:“自己没有的东西,难以借给别人,道德也是如此。”青少年法律意识的培养自然也不例外。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每一个微小的行为都是孩子的活教材。孩子耳濡目染,受父母和家庭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家长不具备较高的法律素质,或者家长自己就是法盲,那么在这样的家庭法制环境中,子女的法律意识就很难增强,甚至有些家庭教育还可能产生负效应。在2001年3月,有关人士对湖南省安化县东坪中学2191名学生、529名家长和134名教师进行了关于青少年法律意识培养的问卷调查,从统计分析的情况看,与上述内容完全吻合。因此,家长的法律素质对子女的法律意识培养至关重要。为了提高家长的法律素质,应开办家长法制学校,以发放法律通俗读本、观看“今日说法”专题节目、开展家庭法律知识竟赛、评定法律星级家庭,等等,营造出良好的家庭法制环境。

3.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大法制宣传力度,形成良好的社会法制环境。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青少年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中,或多或少地会从社会中汲取法律知识的营养。文化、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和司法机关等部门要齐抓共管,积极主动地开展系统有序的法制宣传教育。如悬挂大型法制横幅,设置永久性法制宣传牌,张贴法制标语,开设法制宣传窗,主办法制图文展,召开法制教育大会,组织法制宣传游行,进行法制文艺演出,播放法制电视专题片,党报党刊设置法制专栏,定期开办法律培训班,举行法制演讲比赛、见义勇为表彰报告会,建设和评选法制文明社区,等等。相应加大对社会环境的整顿和治理力度,把社会大环境真正建成牢不可破的法制教育阵地。

21世纪是法制化的时代,整个世界的运转都要靠法律规范。早在1986年,邓小平同志就指出:“法制教育要从娃娃开始,小学、中学都要进行这个教育。”要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法治国家,每个社会成员都必须依法办事。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对他们进行法律意识的培养,既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民族法律素质的重大举措,更关系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加强青少年法律意识的培养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预防闲散未成年人犯罪研究报告.中国档案出版社.

[2]大连司法局.论青少年法制教育认识上的五大误区.

[3]林明生.浅谈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4]青少年法律知识读本.

论文关键词:青少年法律意识重要性培养途径

法律意识宣传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青少年 法律意识 重要性 培养途径

一、青少年树立法律意识的重要性

加强青少年法律意识的培养,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是培养新世纪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战略任务。当前的青少年法律意识的培养,已初步形成了普法主管部门综合协调、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统筹规划实施的工作格局,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本人以为,我国目前青少年法律意识的培养尚不能完全适应当前法制教育形势的需要,仍有待进一步加强。

青少年是早晨初升的太阳,是蓬勃挺拔的小树,是含苞绽放的花蕾。对于他们,祖国和人民寄予了无限的期望和关爱,因为,他们代表着社会主义中国的未来,寄托着中华民族复兴的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青少年学生生活在一个充满梦想的花季,他们激情洋溢,活力四射。但是,在这个如金似梦的好年华里,如果不对其加强法律意识的培养,如果其没有把握住人生的航程,那么接踵而来的就是人生的一个个急流险滩;如果不能遵规守法、择良从善,那么就有可能犯科作奸,成为罪人。目前,青少年犯罪日益成为全球化的社会问题,在校学生的犯罪率也占了很大的比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化,我国的青少年犯罪特别是在校学生犯罪,呈现出了低龄化、团伙型、暴力型、智能化的趋势,已成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据公检法司提供的数据和大量案例资料分析,青少年犯罪大多出于法律认知水平低下,法律意识不强,法制观念淡薄。在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今天,青少年法律意识的培养显得十分紧迫和重要。

二、青少年法律意识的培养途径

青少年是一个从年龄上横跨少年和成年的群体,既有青年人的朝气,又有少年的稚气,一方面思维逐步走向成熟,另一方面充满青春的躁动和思想的波动。他们渴望了解和认识这个丰富多彩而又纷繁芜杂的大千世界,也渴望融入社会并得到社会的理解。因对世界好奇而不免有时盲从、盲动。外界隐藏在美丽外表下的诱惑,社会转型时期产生的各种阴暗现象,常常使他们在困惑、迷惑中随波逐流,甚至于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伤害。如何引导和规范青少年的思想和行为,提供维护他们合法权利的方式、方法?如何帮助他们学习法律知识,形成基本的法律意识,培养他们对法律规范的内在信仰从而自觉遵守,遏制住日益严重的青少年违法犯罪及针对青少年的犯罪?提高青少年的法律认知水平,增强其法律意识,使其树立法制观念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优化环境,开展教育。

1.充分发挥学校法制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创造良好的校园法制环境。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阵地,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摇篮,学校坚持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一环。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青少年获得法律知识的主要来源和途径是学校,如在初二的《思想政治》教材中,就涉及了《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治安管理处罚法》、《民法通则》、《刑法》等法律法规的基本内容。学校要加强法制教育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标语、板报、校刊专栏、校园广播、主题班会、法制讲座、法律知识竞赛、编著通俗的法律教材、办法制手抄报、开设法制诊所、组织社会法制调查等方式,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强化青少年学生的法律意识。与此同时,学校在进行法制教育的过程中,应结合青少年实际,制定方案,确立学校法制教育的目标体系和内容体系,并逐一落实。对于不同层次的法律知识内容,应贯穿于不同的学龄阶段,形成一定的目标递进层次,使青少年在学校接受全面系统的法制教育,达到预期的法制教育目标。

2.举办家长法制学校,提高家长法律意识,营造良好的家庭法制环境。

青少年有很大一部分时间是在家中度过的。作为家长,除以身作则、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外,还应对子女进行通俗的法制教育。如告诉他们“打人犯法,杀人偿命”,“小来偷针,大来贼精”等道理,在青少年的心中播下正义的种子。锹德罗曾经说过:“自己没有的东西,难以借给别人,道德也是如此。”青少年法律意识的培养自然也不例外。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每一个微小的行为都是孩子的活教材。孩子耳濡目染,受父母和家庭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家长不具备较高的法律素质,或者家长自己就是法盲,那么在这样的家庭法制环境中,子女的法律意识就很难增强,甚至有些家庭教育还可能产生负效应。在2001年3月,有关人士对湖南省安化县东坪中学2191名学生、529名家长和134名教师进行了关于青少年法律意识培养的问卷调查,从统计分析的情况看,与上述内容完全吻合。因此,家长的法律素质对子女的法律意识培养至关重要。为了提高家长的法律素质,应开办家长法制学校,以发放法律通俗读本、观看“今日说法”专题节目、开展家庭法律知识竟赛、评定法律星级家庭,等等,营造出良好的家庭法制环境。

3.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大法制宣传力度,形成良好的社会法制环境。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青少年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中,或多或少地会从社会中汲取法律知识的营养。文化、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和司法机关等部门要齐抓共管,积极主动地开展系统有序的法制宣传教育。如悬挂大型法制横幅,设置永久性法制宣传牌,张贴法制标语,开设法制宣传窗,主办法制图文展,召开法制教育大会,组织法制宣传游行,进行法制文艺演出,播放法制电视专题片,党报党刊设置法制专栏,定期开办法律培训班,举行法制演讲比赛、见义勇为表彰报告会,建设和评选法制文明社区,等等。相应加大对社会环境的整顿和治理力度,把社会大环境真正建成牢不可破的法制教育阵地。

21世纪是法制化的时代,整个世界的运转都要靠法律规范。早在1986年,邓小平同志就指出:“法制教育要从娃娃开始,小学、中学都要进行这个教育。”要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法治国家,每个社会成员都必须依法办事。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对他们进行法律意识的培养,既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民族法律素质的重大举措,更关系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加强青少年法律意识的培养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预防闲散未成年人犯罪研究报告.中国档案出版社.

[2]大连司法局.论青少年法制教育认识上的五大误区.

[3]林明生.浅谈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上一篇:土地规划现状范文 下一篇:会计实务课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