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法制教育范文

时间:2023-10-08 17:17:10

法律法制教育

法律法制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 法制教育 切入点 主线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3-0025-03

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养,培养大学生法制意识,推进大学生法制教育是我国构建法治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现代法治的“核心价值意义就在于确信法律提供可靠的手段来保障每个公民自由地合法地享用属于自己的权利,而免受他人专横意志的摆布,充分发挥社会主体的自主独立性和能动性”。[1]但目前我国大学生的法制教育总体效果不佳,其主要原因是没有找准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切入点和主线,泛泛而谈,缺乏针对性。

一、当前我国大学生法制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大学生法制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

当前大学生法制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主要表现在:1.法制教育理论内容重于实践案例。一些教师把法制教育等同于法学教育或者法律常识教育,以法理教育或者法律条文为教学主要内容,而缺乏相关的司法案例,对当下社会出现的典型司法案例也缺乏深入的剖析。2.法制教育内容面广却难以贴近大学生生活。大学生法制教育课程包括了宪法、刑法和民法等各个法律部门,涉及30个法律文件,其涉及面不可谓不广,但就总体而言,这些课程内容却与大学生生活相去甚远,对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合法权益、参加社会实践和就业等方面缺乏关注。3.法制教育案例缺乏针对性。表现在大学生法制教育案例陈旧,脱离目前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脱离大学生日常生活,缺乏对大学生在校学习和社会实践的关注,难以为大学生保护合法权益和行使权利提供切实的帮助。

(二)大学生法制教育课程设置不科学

法制教育是高校教育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但目前高校法制教育的课程设置并不科学。这主要表现在:1.法制教育课程内容与授课时数缩减。自《思想道德修养》课程与《法律基础》课程合并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之后,有关“法律基础”的课程内容仅占1/3,课时仅为12-18课时,与《法律基础》为独立课程之时相比相距甚远,并且《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仅集中在大学一年级学习,并未贯穿于学生整个大学教育。2.法制教育课程缺乏实践课程配套,更谈不上依托法制教学实践基地开展法制教育,而主要依靠课堂理论教学。3.大学法制课程缺乏与高中法制教育课程的有序衔接,法制课程缺乏与思想政治教育等其他“两课”课程的衔接,削弱了高校法制课程的实际效果。

(三)大学生法制教育形式单一

当前高校法制教育形式大多较为单一,主要局限于课堂理论教学,缺乏课外实践教学环节。一是极少组织学生到学校所在地法院旁听,无法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司法体验,学生也因此而缺乏对司法程序的了解等等。二是缺乏模拟法庭的设置,难以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法制认知。三是较少组织司法社团向学生和社会公众开展法律咨询与提供司法援助,学生的法制意识薄弱,缺乏运用法律保护合法权益的意识。

(四)大学生法制教育环境有待改善

大学生法制教育身处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组成的大环境之中,是家庭、学校和社会发挥合力的过程。一是法制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缺位。由于大学生已是成年人,心智发育较高中阶段成熟,在减少家庭约束的同时也忽视了法制教育。二是法制教育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缺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大多集中于文娱活动、思想道德教育、志愿者服务和社团活动等内容,而对法制教育缺乏关注,没有形成系统的高校校园法制教育体系,大学生在校期间缺少参加校园法制教育活动的平台。同时,受重德轻法观念的影响,出现以道德教育和道德说教替代法制教育的倾向。三是随着经济社会转型步伐加快,由于缺乏对公权力进行约束,导致公权力凌驾于法律法规,削弱了法律法规的权威性,学生对法律法规的崇仰失落,影响了高校法制教育工作。

二、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功能定位

(一)增强法制意识,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

法制意识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而法制教育是提高大学生法制意识的重要渠道,因而,大力推进法制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法制教育通过理论教育、实践教育加深大学生对法理、法律法规条文和法律精神的理解,加深他们对各种司法现象的认识,能扩大他们的视野、知识面和完善知识结构,能不断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法律素养和法律意识,培养他们的法治精神和遵纪守法的观念与习惯,主动地约束和管理自己,实现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依法行使权利,促使大学生自觉维权

维护个人权利是法律法规的重要旨归。大学阶段是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法制观正处于形成阶段,对自身、他人和社会尚未形成深入而成熟的认识,个人心智尚有待发展,在多种外界因素的影响下,大学生极易做出违法行为,或者受到非法侵害。高校法制教育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教学活动,增加大学生的法律法规知识,帮助他们认识他人的合法权利,并尊重他人的合法权利,帮助他们认识自身作为一名公民和学生所享有的权利的边界,认识遵守法律法规和推进法制教育的重要性,认识违法犯罪的危害,形成守法意识。同时,法制教育还注重增强大学生对自身合法权益内容和维护自身合法权益途径的认识,促进大学生以实际行动自觉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三)自觉履行义务,培养大学生责任担当

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享受权利就必然要承担一定的义务。法制教育既对学生进行权利教育,又让学生明确自身应承担的义务,可以说,法制教育的过程是大学生权利意识逐渐觉醒的过程,也是他们逐渐认识自身义务并作出义务承担的过程。主动承担义务和责任,是现代社会公民的重要底色。良好的社会秩序与校园秩序,需要依靠大学生主动履行相关义务,担当起自己身上的责任。

三、找准切入点和主线,推进大学生法制教育

(一)以学生的权利与义务为切入点,推进大学生法制教育

首先,以学生的权利与义务为切入点,转变大学生法制教育观念。在传统观念中,“最应该讲究的是和解精神与协调一致,而不是裁决或仲裁。提出的解决办法应该在大家都认为是公正的情况下,为双方自愿的接受,任何一方都不会因之而丢面子。说明教育第一,而不是依靠权威或压制”。[3]要认真转变这种典型的“重德轻法”的法制教育观念,同时,也要转变“重法轻德”的观念。“任何外在的硬性的社会规范只有直接诉求于人的心理情感,并获得人们的真正的道德支持,才会真正扎下根来,而单纯依靠外在的推动力或强制力则是远远不够的”。[4]而法律法规作为“硬性的社会规范”,只有获得学生“真正的道德支持”才能内化形成他们的法制意识。因而,要转变观念,以“重法重德”的观念为指导,正确认识法制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严格区分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功能与边界,从关注、尊重和维护学生权利与义务的视角出发,以学生的权利与义务诉求为切入点,在尊重和维护学生权利、帮助学生实现权利的过程中开展法制教育。

其次,以学生的权利与义务为切入点,丰富大学生法制教育形式。多元化的教育形式有利于学生从不同的情境中对事物进行认知、理解和感悟。大学生法制教育要认真研究大学生接受教育的权利与义务,不断丰富教育形式。具体而言,一要加强学校与公检法机关的沟通合作,与公检法机关建立法制教育基地,通过实地参观、法院旁听、知识讲座甚至假期实习等方式,用真实的情境促进法制教育工作发展。二要在建立校内法制教育社团的基础上,加强社团与以律师事务所为主的社会法律咨询机构的联系,以定期司法专题讲座为依托,丰富法制教育形式。三要充分利用校园媒体,特别是新媒体的力量,加强法律常识、法律原则和法律精神的宣传,以丰富学生的法律知识,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的法制意识和法制观念。

再次,以学生的权利与义务为切入点,改善大学生法制教育环境。一要依托居委会、社区和街道,借助节假日扩大法制教育宣传,帮助家长转变家庭教育观念,让法制教育回归家庭教育,以改善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家庭环境。二要依托校园文化建设,以校园社团为纽带,以大学生文娱活动为契机,以大学生志愿者为主体,建立法制教育活动平台,提升法制教育和法制文化在校园文化中的地位。三要依托宪法和法律,加强查处违法行为力度,切实不断推进依法治国,不断净化社会环境,建立法律权威,为推动大学生法制教育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以学生不同阶段的权利与义务为主线,推进大学生法制教育

首先,以学生不同阶段的权利与义务为主线,加快大学生法制教育队伍建设。高素质而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是推进大学生法制教育工作的重要力量。要通过访谈和调查等方式,深刻把握大学生在不同成长阶段的权利诉求与义务担当,进而为大学生法制教育配置不同的教师资源,开展有针对性的法制教育。在大学生入学之初,针对大学生独立生活的需要和扩大交往的需要,形成以辅导员为主,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师为辅的教师队伍,帮助大学生初步形成法制意识。在大学生实现新生到老生的过渡之后,要以学校法律顾问、公检法有关人员与职业律师为教师队伍的主要力量,结合大学生日常生活开展法制教育。在大学生临近毕业时,要以钻研劳动关系的法律人士和就业指导部门人员为主要力量,展开法制教育。

其次,以学生不同阶段的权利与义务为主线,促进大学生法制教育课程设置的科学化。科学的课程设置有利于学生以系统知识为基础,形成良好的学科素养和学科素质。推进大学生法制教育要以学生不同阶段的权利与义务为主线,促进相关课程的科学化。在抓住大学新生时期的好奇感,增加法制教育的实践课程,以增强学生对法制教育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参加法制教育的愿望与动力,为大学生依法行使权利建立基础。在大学生逐渐熟悉校园生活后,要逐渐增加理论课程尤其是以案例为主的法制课程而减少实践课程,帮助学生深化对法制的认识,进而形成良好的法治意识,促进大学生的义务担当和责任担当意识形成。在大学生临近毕业走向社会阶段,要以专题讲座作为课程的主要形式,以劳动纠纷和协调劳资关系等为主要法制教育课程内容,促进大学生自觉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意识形成。

再次,以学生不同阶段的权利与义务为主线,促进大学生法制教育内容的系统性。系统的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掌握较为全面的学科知识,形成较强的学科能力。要以学生不同成长阶段的权利与义务为主线,以系统的法制教育内容,促进大学生法制教育工作。在处于新生阶段,法制教育要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积极引导学生实现由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转变,在开展以保护人身财产安全为主题的法制教育的同时,引导学生克服因陌生环境而带来的诸多心理问题,进而形成积极健康的心态融入大学生活。在新生阶段结束之后,要把法制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在思想观念深处形成法制意识。在大学生求职阶段,要把法制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结合起来,让学生全面了解作为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进而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同时认真履行义务,实现自我价值。

[ 参 考 文 献 ]

[1] 公丕祥.法哲学与法制现代化[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58.

[2] 卢梭著,何兆武译.社会契约论[M].商务印书馆,1980:9.

[3] 勒内・达维德著,漆竹生译.当代主要法律体系[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46.

法律法制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法制教育立法体系实践体系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但是,我国的法制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法制教育体系未形成、形式单一、质量低下。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颁布,依法治校被提上学校教育的议程,但是法制教育仍停留在“开展普法教育。促进师生员工提高法律素质和公民意识,自觉知法守法,遵守公共生活秩序,做遵纪守法的楷模”的低层次。“加强法制,重要的是要进行教育,根本问题是教育人”,法制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缺失,对于依法治国方略的未来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因此构建法制教育体系是当务之急。

一、法制教育的内涵

法制教育即对学生进行法律常识、法律技能、法律思维教育,构建基本价值观,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保证作用。法制教育有别于道德教育,法制教育侧重于培养法治精神的公民,其基本目的是为国家提供法制建设的群众基础,是对参与者的外部约束。道德教育侧重于公民心理品质的教育,是社会规则对参与者的内部制约。二者共同作用于参与者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但是却是同一问题的不同侧面,不可混为一谈。

二、法制教育的现状

1985年,国家《关于向全体公民基本普及法律常识的五年规划》,提出学生是普及法律常识的对象之一,法制教育开始萌芽。“二五”普法规划将大中小学校都纳入学校法制教育体系的框架之中,从普及法律常识拓展为完善学校法制教育体系,逐步实现系统化的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制观念,将之定性为“一项重大的社会教育工程”。“三五”普法规划在法制宣传教育的基础上开展法制实践活动,“四五”普法规划着眼于规范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实现法制化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五五”普法规划着力于促进法制宣传工作的进一步制度化和规范化,“六五”普法规划则提出“坚持法制宣传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深入推进依法治理,全面提高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从“一五”普法规划到“六五”普法规划,历经30余年,我国的法制教育从产生到系统化,从宣传教育到宣传教育与实践相结合,层层推进。但是,从普法规划的实施开始,国家并没有从宏观上对法制教育进行构建,仅仅从宣传教育的角度片面化的开展法制教育工作,对于法制教育定位不明确、发展阶段不明确、权责不明确,以至于我国的法制教育仅仅是缺乏实质内容,发展目标模糊的单薄框架。与此同时,现行法律法规以及规章制度也为法制教育提供了法律支持。《宪法》第二十四条、《教师法》第八条第三款、《教育法》第六条、《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四条等法律法规,提及了“法制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并没有涉及法制教育,第二十章仅仅规定了“推进依法治校”的相关措施,包括教育法律法规的完善、推进依法治校等内容。我国在法制教育方面缺乏法律规制与政策指引,虽然《宪法》等法律法规有所涉及,但是仅仅停留在普法层面,法制教育立法工作的落后迟钝,没有明确规定建立法制教育体系,致使法制教育的实施推广没有法律基础,法制教育的合法性受到质疑。缺乏对法制教育本身的明确界定,缺少对法制教育的人力、物力支持的规定,致使法制教育的发展步履维艰,始终处于较低水平,达不到依法治国所提倡的法制水平。法制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了依法治国的美好愿景与缺乏群众基础的矛盾。中国一直提倡素质教育,提高公民法制意识,但是目前的教育体系并没有将法制教育正式纳入通识教育之中,使得法制教育一直处于名不副实的尴尬地位。法制教育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法律常识教育。实施法制教育的目标是向参与者呈现完整的法律制度,使其了解法律及其用途,了解整个司法体制,传授批判性的思维,培养法治中国的群众基础,培养知法守法、懂法用法,具有法制意识的现代国家公民,而非是为了完成某项工作的劳动力。法制教育的实施,不仅有助于素质教育的全面高质量的开展,同时也有助于参与者尊重法律、敬畏法律,预防或者减少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维持社会和谐稳定。2015年10月,湖南省邵东县发生一起恶性事件,一名独自守校的小学女教师,惨遭三名中小学生杀害。正因为法制教育在校园教育中缺乏,导致此类恶性事件层出不穷,扰乱社会秩序。因此,在实现党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构建法制教育体系,将法制教育纳入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之中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在精神文化领域的当务之急。

三、法制教育体系的构建

(一)立法体系构建

为促进我国法制教育的发展,构建法制教育立法体系是当务之急。将法制教育纳入教育法制化轨道,制定法制教育法律法规,明确学校、社会、政府机关等在法制教育中的权利义务关系,为法制教育的发展提供法律支持与政策指引。完善《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有关法制教育的内容,研究制定《法制教育法》、《法制教育规程》等配套性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确立法制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为法制教育提供直接的法律保障和经济保障;贯彻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第二十章的思想和内容,将法制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发展体系中去,设立管理与服务机构,并引入奖惩机制,促进法制教育体系的构建与法制教育的全面实施。

(二)实践体系构建

法制教育体系的构建,仅仅有法律基础是远远不够的。法律的生命在于实践,将法制教育真正从宣传教育的短期性普法教育,落实为培养法制意识、法律思维的长期性实践教育,法制教育实践体系的构建是重中之重。法制教育实践体系的构建分为三个阶段。法制教育第一阶段,在全国各地开展法制教育试点工作,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法制教育形式。法制教育不同于通识教育中的学科教育,仅仅采取灌输式教学方式,并不能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从实践出发,贴近生活实际,结合时事热点,传递法治理念才是适合法制教育的基本方向。法制教育第一阶段的开展,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师资力量方面,可以考虑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设立法制教育专业,定向招生、定向就业,为法制教育的大范围的推广提供人才储备;颁布《法制教育教师资格条例》,设定法制教育师资标准,保证法制教育质量;设立法制教育志愿者培训机构,开拓普通高等院校法制法学院学生参与法制教育的渠道;设立法制辅导员制度,在中小学予以试行,培养学生法制兴趣,提升法制意识水平。教材方面,国家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单位、团体和个人编写符合法制教育需要的高质量教材(包括课堂教学的教科书以及必备的教学辅助资料),教材管理部门对教材进行核准、审查后在学校予以使用。资金方面,由教育部拨付法制教育专项资金,用于法制教育领域贡献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以及全国法制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及维护等必要经费的支出,以及法制教育模式构建的研究经费等的支出。法制教育第二阶段,验收、评估探索阶段法制教育的成果,总结经验教训,形成可供推广的试点案例,并在相关区域扩大法制教育试点的范围。教育部及全国法制教育推广小组牵头,举办法制教育优秀案例评选活动,对项目内容进行整体评估;举办法制教育优秀实践基地评选活动,为法制教育实践活动提供实践基地。总结法制教育试点工作,寻求适合我国法制教育的发展形式:穿插式或者是独立式。穿插式,将法制教育相关课程纳入国民教育课程体系,将法制教育的内容贯穿于学科教学尤其是思想政治教学之中,这样做的优点是减少成本,简便易行,弊端是法制教育依附于学科教学,不能充分发挥法制教育的法律思维塑造功能。独立式,法制教育单独设立课程,以实践性方式为主、理论指导为辅,设立实践课程参与时间基准线,作为独立的学科与语数英等并列为学生的必修课程,一同纳入学业水平测试,这样的优势是法制教育独立存在,教育质量有保证,不至于沦为形式,弊端是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支持,周期长。个人观点是:进行独立式的法制教育,使法制教育名副其实,真正发挥法律教育的思想引领作用。将学校法制教育的实践效纳入校长考核标准,实行校长责任制;把法制教育纳入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重点培训内容,以“国培计划”为契机,对中小学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进行大规模、全方位培训,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法制意识,为法制教育的全面兴起提供师资保障。第三阶段:推广法制教育的实践成果,并在推广过程中根据不同地区的推广情况,对法制教育模式进行实时调整。推广法制教育实践成果,面向各个层次的学生,以教育部等相关部门的资金、政策支持为基础,借助初具成效的师资队伍、高校法学院志愿者队伍、司法机构参与者队伍参与,以丰富多样的法制教育形式为载体传递法治理念。

四、结语

法制教育体系的构建,对于实现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法治中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法制教育也是现行素质教育体系中严重缺失的一环,并由此引发了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因此,构建法制教育体系对于培养具有法律常识、法律思维、拥有法律技巧的公民,为法治中国的实现、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夯实群众基础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帅颖.美国法制教育的历史演进及其启示.武汉大学学报.2014,67(3).

[2]胡健.中小学法制教育研究.理论与实践.2012(8).

[3]徐茜.美国中小学法治教育管窥——以佛罗里达州教育概况为例.社科纵横.2010,25(12).

法律法制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法制教育

引言

我国一直坚持依法治国的国策不动摇,初中阶段的法制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同样重要,对塑造初中生健康的思想意识形态有关键作用。思想品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融合,是向学生传输法制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

1.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与法制教育结合存在的问题

1.1学生对法制教育缺乏兴趣

应试教育的思想根深蒂固,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中仍然以理论知识传输为主,学生被动学习,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以提高考试成绩为中心的,虽然近年来素质教育和新课改不断深入,但是这种现象并未得到有效改善。思想品德教学中的法制教育,教师只针对教材中的重难点知识教学,让学生通过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虽然学生对法制教育有兴趣,但是由于教师不对教学内容进行延伸和扩展,长时间的单一教学会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逐渐对法制教育失去兴趣,甚至产生厌学心理。法制教育的思想并未真正传到给学生,法制教育也起不到实际作用。

1.2教师缺少法律意识

大部分思想品德教师是师范类院校毕业的,他们有扎实的教育理论基础和专业技能,但是大多数并未经过专业的法律知识培训。教师是思想品德教学的主要实施者,由于教师自身的法制知识储备量不足,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穿插法制教育就无从谈起,这是影响法制教育的关键因素之一。

1.3社会思想复杂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喾⒄梗外来文化与区域文化的融合,让我国人民的思想产生了变化。初中生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逐步建立的阶段,环境因素对其影响较大,导致一些学生出现三观不正的现象,影响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

2.思想品德教学和法制教育相结合的办法

2.1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对于教学中的法制教育,教师应该转变传统教学观念,不能让学生通过死记硬背学习知识,而是要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并应用,提高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针对目前大多数教师缺乏法律专业知识的问题,学校应该定期组织教师接受法律专业知识培训,提高教师的法律专业素养。可以定期邀请法院工作人员到学校举办讲座,让学生和教师了解目前最新的法律法规,让教师不断积累法律知识。在日常生活和教学中,教师也要不断学习,可以借阅法律类的图书,或者上网搜索法律知识、案例来充实自己。教师有充足的法律知识储备是做好思想品德教学和法制教育的前提,通过恰当的方式在政治课上渗透法制教育知识,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法制教育,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2.2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法制教育渗透

计算机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让教学手段也更加现代化,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辅助传统教学的一大新型教学手段。法律知识是抽象的,单一的口头讲述不仅让学生难以理解,还会导致学生产生厌烦情绪。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能够让学生更好的、更简单的理解法律知识。例如在讲解宪法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播放我国宪法的创立过程的专题片,让学生了解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通过它的创立过程理解宪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和特性等。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法制教育延伸,如向学生展示案件实例,先用多媒体让学生了解与案件相关的法律法规,然后让学生从案例着手,自己分析其中可能用到的法律知识,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更加深入、全面的理解法律知识,同时还能更牢固的记忆。运用多媒体技术,实际上是理论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方式,相对于单一的、枯燥的理论知识传授,这种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

2.3教学内容的灵活设计

枯燥的法律知识会让学生觉得学习法律知识没有什么作用,因此,教师应该灵活设计教学内容,选择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紧密相关的例子,让学生感受到法律无处不在,时刻保障着我们的人身权益。初中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学习,但是他们也非常关注各种社会事件,教师在法制教育中可以选择与他们联系紧密的案例作为教学素材,例如在“保护生命安康”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某市2010年以来14岁以下儿童的非正常死亡率数据,让学生自己回想一下自己身边是否发生过危险的案件,通过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和学生的亲身体验,增强学生保护自身生命健康权的意识。

2.4通过主题活动开展法制教育

教师不仅要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知识,还要积极开展拓展活动强化法制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例如教师可以在教学活动中结合法制教育的内容,让学生分组进行辩论活动,例如在“规范与义务”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针对社会秩序与社会规范、义务与权力之间的相似性、差异性展开辩论活动,让持不同观点的学生自由发言,通过思想的碰撞来加深学生对法制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巩固教学效果。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办黑板报、主题征文等活动表达自己对法制知识的见解,深化法制教育的成效,帮助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结束语

综上,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融入法制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规范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教会学生如何用法律法规来保障自身的合法权益,对于学生的后续发展有极大的帮助作用。

【参考文献】

[1]金平.浅析如何提高初中政治课程教学质量的几点建议[J].读写算,2015(08):55

[2]郭美林.法制教育在初中政治教学中的渗透[J].西部素质教育,2016(19):82

法律法制教育范文第4篇

现行的教学模式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模式和书本教育,即使加上了多媒体播放案例也仍然偏重于法律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实践教学环节,未能给学生提供参加有关社会实践的机会。而在课程内容上只重知识的传授,照本宣科地就法条额教材内容进行灌输,缺乏对学生权利思想和法制理念的教育和培养,造成了学生们纯粹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的局面。师资力量匮乏,教师队伍缺乏专业化担任高校法制教育的教师在体制上差不多都属于“两课”教师,一方面缺少必要的法学理论和法律知识,故授课重点只能放在道德修养教学,对于法律基础教学大多泛泛而谈,致使法制教育流于形式;另一方面又缺乏实践经验,大部分仅依靠自学课本掌握一些理论知识,遇到实际问题,就显得束手无策,教学质量大打折扣。

法制教育现状的原因分析

造成上述状况的因素既有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也有院校本身的原因,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一是传统思想影响。中国自古缺少法治文化的土壤,人治思想和等级观念仍根深蒂固地充斥着人们的大脑,许多学生把普通违法行为等同是犯罪,认为就要判刑、关押,这实际上是中国漫长的封建时期所遗留下来的“重刑轻民”、“严刑峻法”的传统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而“包青天”、“海青天”思想,实际也就是寄希望于人治。二是政法领域不良风气的侵害。当前社会,以权代法、以权压法、藐视法律的现象层出不穷,极大地损害了法律的权威,进而打击了人们对法制效用的信心,认为“法律无用、权力最大”。三是教育理念的偏差。具体表现在法制教育观念陈旧,教育重心偏离。大部分高职院校目前是把法制教育纳入到思想品德教育范畴,作为德育教育的一部分,是以“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观念”为目的的观念教育,注重的仅仅是是法律知识的了解和灌输,缺失了对公民法律理念的培养。

改善法制教育的对策

从理想角度来说,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应当时时处处进行的,然而,造成当前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现状不理想的成因有很多,而且有些是比较深层次且很难在短期内有所扭转的,鉴于此,我们改进法制教育必须从实际出发,立足于现有资源,循序渐进地加以进行。

一是转变观念,切实对法制教育加以重视。首先要改变“法制教育可有可无”的思想和“任何人都可以讲授”的思想,改进师资队伍,配备合格的老师,保证教学质量;其次,在目前师资队伍接近饱和,不可能大幅度引进专业人才的情况下,应着重对目前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进行法律业务知识的培训。

二是强化课程实效性,使法制教育贴近学生生活。首先鉴于高职院校教学周期较短,重点肯定要放在专业课程教学的实际,法制教育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可以采取抓大放小的方式,对教学内容妥善调整,善于取舍,本着“要精、要管用”的宗旨进行教学,特别是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偏向不同的授课内容,对重点问题讲深讲透;其次,从关心学生成长发展的角度出发,结合就业创业过程中多发的法律现象,有针对性地进行实践教育,使学生少走弯路,避免可能会发生的纠纷。

三是将教学、管理、服务多方教育相结合,营造良好法制环境和教育氛围。首先,在学校层面,要将国家法律法规具体到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和发展的方方面面,使各项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其次,管理部门要严明校风校纪,有法必依,令行禁止,让学生明确法律法规具有严格的约束力,违法必究,违规必罚,培养学生的敬法心里;再次,大力开展喜闻乐见的法制教育、法制宣传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营造良好的法制育人环境。

四是积极合理利用校外社会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法制教育实践活动。首先可邀请法律界各阶层人士来校,通过讲座、授课、答疑等多种方式与学生交流,使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直面现实的社会法制环境;其次,创造各种条件,鼓励学生深入社会,去了解法律的社会影响力,强化社会法制的感性认识。比如将旁听庭审、参观监狱、开展模拟法庭、在社区开展法律咨询、普法宣传等实践内容纳入大学生法制教育中,对学生进行诚信、守法教育。

法律法制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生;法制教育;实效性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战略部署。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全民法治观念的重要环节。然而,当前高职学生各种违法犯罪事件见诸报端,屡见不鲜,同时,他们的权益往往受到侵害而不自知,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的实效性令人担忧。因此,加强高职生法制教育实效性与针对性,提升高职生法律素养,既是高职院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需要,更是培养高素质实践型人才的要求。

一、加强高职生法制教育的意义

1、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依法治国的必要手段。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增强全民法治观念,离不开法制教育。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在校生人数众多。作为教育主体,高职院校在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也应当注重提升学生法律素养和法治观念,培养出具有权利意识、法制意识的公民,为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实现依法治国,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2、净化高校法治环境,维护社会稳定的迫切需要。近年来高职学生各种犯罪屡屡增多,有些学生年龄低、阅历浅、价值观不完善、自我约束能力差、受到不良环境和因素的影响容易冲动或走上违反犯罪的道路。高职院校加强法制教育可以提升对学生法治精神培养,引导学生运用法律武器正确解决问题,使学生能够知法、守法、用法,减少和预防学生违法犯罪案件,维护校园安全乃至社会稳定。

3、提升高职生法律素养,增强社会竞争力的现实要求。在依法治国的今天,法律素质已经成为个人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不仅仅是培养懂专业、会技术的专门人才,也要培养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学生。加强法制教育,可以提升高职生法律素养,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在当代高学历、强竞争的社会为高职学生的职业发展保驾护航,促使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加快职业发展。

二、当前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的实效性问题

1、高职院校普遍对法制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加强法制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在高职院校教育实践中,法制教育往往散见于各类德育教材中,如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职业道德与法律》。法制教育所占内容较少,往往课时也较少,任课教师着力于完成教学任务,学生着眼于通过考试,没有培养应有的学习兴趣,更难以通过法律教学传授法律知识,提高学生法律素质。

2、法制教育形式单一,缺乏有效的教育方法。课堂教学是我国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的主渠道,普遍开设的法律基础课程也就成为对高职生进行法律教育的主阵地。法制教育基础课程知识点多,内容庞杂,教师多采取单一灌输的教学方式,简单地进行一系列知识罗列和堆积,学生没有深入理解,在指导自己行为上很少得以体现。典型案例分析、模拟法庭、社会实践等因为课时限制而不能进行,淡化了法律教育的实效性。

3、法制教育内容与实际脱节。高职生不同于其他本科院校以学科式教学为主,注重理论的掌握,而应当侧重于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目前高职院校法制教育课程与普通高校法制教育课程完全统一,并没有任何区分,这与高职院校的办学特点不符。[1]同时,高职院校的法律基础课程也是泛泛而谈,缺乏专业针对性,高职生难以从现有的法制教育中获取专业相关的法律知识。

4、师资队伍薄弱,难保法制教育的实效性。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缺乏法律专业教师,法律基础课程也大多由德育课程教师兼任。有些教师法律理论基础知识薄弱,甚至其本身缺乏法制观念,没有正确的理论和实践知识。这种现状既影响了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更影响法制教育的实效性,导致高职生虽接受了法制教育,却不懂法,频频犯法,更不会运用法律知识维护自身权益。

三、提升高职院校法制教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一)以学生为本,建立科学、实用的法制教育课程体系。

1、以专业为导向,增加与专业相关法律知识内容。各个专业都有专业领域内的法律法规,如卫生法律法规,建筑法律法规、教育法律法规,劳动法律法规等。法制教育要结合不同的专业方向,侧重于介绍专业相关法律知识,引导学生遵守职业法律规范,判断职业违法行为。如针对医学类专业的学生,在介绍基础法律常识的同时,要加强学生对刑法、执业医师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侵权责任法等法律法规的学习。针对工程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要多介绍一些与其专业相关的工程质量管理法律知识、建筑法律知识、经济法律知识等。同时,许多高职生就业时需要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教师在授课时应当参考职业资格考试大纲内容进行授课,促使高职生学习正确的行业活动行为规范,为保证其将来走上工作岗位能恪尽职守打下坚实的法律基础。

2、因材施教,分阶段分情况安排法制教育内容。高职生学制一般为三年,需要根据不同的学业阶段,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融入法律教育。大一刚入校,学生活动主要在校内,应加强校纪校规、基础法律知识引导。大二时期,有部分学生已经走上社会,如兼职、社会实践等,应当加强劳动人事、人身权益保护法律法规等引导。大三阶段,学生面临实习、就业,应当加强合同法、劳动法以及与专业相关等法律法规引导。这样不仅使学生法制教育贯穿整个大学阶段,更能使法制教育融入日常学习生活,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优良品质。

3、创新教学手段,注重教学形式多样化。当前非法律专业学生所接触的法律知识课程一般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在此基础上要增强教学效果,需要拓宽法律知识学习和传授的途径,使学生能从课堂中真正汲取知识。[2]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外时间,组织学法讲座、交流会、培训班、法律知识竞赛、学法演讲、辩论赛等活动来了解和学习法律知识。同时注重法律实践的开展,通过法律咨询服务、法律案例分析、法规宣传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理解并灵活运用法律知识。

4、加强对学生的警示教育,用现实案例唤醒高职生对基本法律常识重要性的认知。由于学生接触社会渠道较多,学生能够接触到较多的负面信息和事物,在对这些负面信息和事物认知、判断、分析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就容易产生一些错误的思想。如河南牧业经济学院的小郑在网络信贷无法偿还后,不知道如何挽救,最终选择了自杀。四川师范大学在与同学发生矛盾后,未采用正当合法的方式解决问题,最后残忍地将同学杀害。因此,法制教育课堂上不仅要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更应当结合实际,与高职生学习生活相联系,使其树立法律意识,正确处理各种问题。

(二)以师资为保障,加强法制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1、充分发挥高校辅导员法制教育职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根据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的要求,法制教育能力也是辅导员基本职业能力之一。辅导员是学生在校期间直接接触最多的老师,最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和成长需求,要加强辅导员在高职院校法制教育中的作用,利用自身优势将法制教育渗透到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日常管理中。及时对学生违法违纪行为进行严肃处理,运用案例分析、宣传警示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法律意识教育,能运用法律知识指导学生对日常遇到的各种复杂问题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探究解决问题的办法,进而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学法、守法和用法。

2、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高等学校的法律教师不仅要熟悉学校教育规律和青年学生成长规律更应当具备比较系统的法律学科知识和较高的法律素质。高职院校应根据自身条件,积极引进高层次、高水平法律专业人才,适当聘请部分长期从事司法实务或法学教育工作的兼职教师,形成一支专兼结合,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并重的高素质法制教育师资队伍。

(三)优化环境,营造良好的校园法制文化氛围

1、加强法律法规宣传,为校园法制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环境。校园内通过公告栏、宣传栏、黑板报等媒介,同时依托网络资源,在学校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对学院章程、教育法律法规、专业法律法规知识进行宣传。宣传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贴近实际,学生易于接受,能够有效提升法制教育的实效性。

2、积极开展法制教育讲座。高职院校可以聘请当地司法机关、学院法律顾问等一线法律工作者定期或者不定期开展法制教育讲座。运用他们的专业知识,为学生分析各个真实的案例,使得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的感受到法制文化的气息,明白法制的重要性,崇尚法制威严,自觉遵守法律法规。

3、积极举办各种学法用法实践活动。高职院校可以积极开展法制教育系列活动,举办各类大学生违法犯罪、职业犯罪案例展,依托社团组织法律知识竞赛、辩论赛、演讲比赛等。利用形式多样的法制教育活动,提高法制教育的效果,培养高职生良好的法制素养,使其成为品德高尚、遵纪守法的公民。

高职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不仅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栋梁,寄托着中华民族的未来,而且同样也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生力军,寄托着中国法治之路的希望。[3]目前,高职院校法制教育针对性、实效性不强,我们必须通过各种途径加强高职生的法制教育,深化路径研究,不断增强高职生法制教育的实效性,才能培养出具有权利意识、法制意识的职业人,为实现依法治国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孙秀华,加强高职院校学生法律素养教育的探讨,党史博采:理论版,2011(4)。

[2]桂捷,杨忠科,《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效果问卷调查研究――以鄂州职业大学《思法》课教学为例,鄂州大学学报,2014(9)。

[3]石春梅,高职学生法律素养现状探析,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

法律法制教育范文第6篇

一、医学生法制教育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

1.医疗纠纷的范围和处理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凸显医学生法制教育的紧迫性。在以往的法律实践中,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主要是指医务人员的责任事故或者技术差错,而近年的纠纷的范围已经全面延伸到医务人员服务不到位、医院管理缺陷以及实习、带教存在漏洞等领域。对于医疗事故的具体处理方式,也产生了相当大的变化。由于医疗赔偿金额较以前大大提高(动辄十几万到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医疗事故所牵扯的经济利益纠纷更加明显,所涉及的责任认定也更趋复杂。因此,医疗事故和纠纷处理程序已由过去双方“协商和行政调解”为主发展到法院。同时,在医疗诉讼中,医院方面必须提供免责证据,否则难免将会承担高额的医疗赔偿。医疗纠纷数量的增多(据调查,全国范围内每年以10%的速度增长)、范围的扩展、处理方式的变化、医疗赔偿额度的增加和医疗诉讼中的举证责任,都提示我们必须加强学生在校医学教育期间的医疗法制教育,使他们跟上急速发展变化的医疗纠纷处理形势。

2.医学生相关法律知识严重匮乏,医疗法制意识较为淡薄。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医疗卫生事业的高度重视和其自身的不断发展,医学院校对医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水平有了快速的进步和提高,但目前我国医学院校对医学生相关法律知识的教育却明显滞后于法制社会建设和医学专业知识教育。笔者在所在学校随机抽取200名学生进行了调查问卷,问卷显示:有176人(比重为88%)对医生执业过程中涉及的法律问题感兴趣,但几乎没有学生了解其中具体所涉及的法律问题;有148人(比重为74%)不知道临床见实习阶段所面对的法律问题。由此可见,当前医学生相关执业法律知识严重匮乏,法制意识较为淡薄,还无法适应复杂的实践环境,很容易引发和陷入医疗纠纷。例如,2004年5月,徐州市一年轻女子在医院做人流手术时,被一群男实习生的围观,愤而提出抗议,并通过法律程序;2007年11月14日的《广州日报》刊登了题为《实习医生代主治医生开药,开错药致4龄童死的文章》,对广州市某医院没有行医执照和处方权的实习医生代替主治医生开药,并擅自换错药,导致4岁患儿死亡的情况进行了报道。

3.医学生法制教育体制严重滞后,其重要性和专业性被严重忽视。一方面,多数医学院校忽视了法制教育的重要性,认为仅仅加强医学生专业技能学习及道德教育便可培养出合格的医学专业人才,因此,将各种医学专业课程、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从医职业道德等课程设置为必修课,而将《法律基础》等课程开设为选修课,更没有专门开设与“医疗事故防范”等有关的专门性卫生法律法规课程。这些教育内容大都旨在提高医学生医疗服务水平,牢记医务人员的工作职责、内容,对待病人要有爱心、耐心等。不可否认,专业技能培养及道德教育对医学生将来从事工作、树立自身从业观、加强自律意识是十分有帮助的,但仅仅依靠专业培训和德育教育还是无法培养出适应当前法制社会要求和复杂医患关系的合格的医学人才。另一方面,一些医学院校虽然认识到医学生法制教育的重要性,但由于教育观念落后,出现了教育内容不够深入、方法不到位、方式太单一、重理论轻实践等问题,使法制教育仅仅停留在课堂上,停留在书本中,从而使医学生在当前法治社会中无法从容面对复杂的行医环境和医患关系,不能切身树立“病人至上”的服务理念,导致了种种损害医患关系事件的发生。如某些医疗单位机构中病人病史记录不准确、不真实;临床操作责任性差,误诊率高;对病人的痛苦、、请求冷漠甚至无动于衷等,这些行为无疑会严重损害病人的合法权益,破坏了医生与病人之间应有的信任感,损害了医生在社会、在人民心中的良好形象。

二、医学生法制教育的必要性

1.法制教育是保障医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作为尚处于青春期和后青春期阶段的大中专医学生,在心理和生理上都没有完全成熟,与社会接触少、处事经验不够丰富,辨别是非曲直的能力不强,同时还具有依赖性强、自控力差等特点。他们在高中阶段由于学习任务繁重,接受的法律知识教育相对匮乏,个人法律意识普遍较为淡薄,在进入大学学习阶段如果没能及时接受有效的法律知识教育,就很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据调查,大专校园违法、犯罪现象时有发生,不仅破坏了校园的和谐稳定,更严重地损害了大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而良好的法制教育不仅可以使大学生形成自觉守法的意识,还可以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才有可能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医学专业人才。

2.法制教育是培养专业医学人才的需要。医学是一门十分复杂严谨的学科,涉及的法律问题较多,同时还在不断地发展、更新;疾病本身存在着一定的不确定性,病患也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差异,只有具备扎实医疗技能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医生才能做好分析、诊断工作,同时还必须具备较强的法律意识,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进行治疗。只有加强医学生的法制教育,全面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才能为他们日后走向医生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提供良好的法律保障。

3.法制教育是医疗发展的需要。当前,我国的卫生事业已经成为社会保障体系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已全面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的行医行为乃至病人的求医行为都逐步纳入了法制化管理。因此,医学生只有努力学习专业相关法律知识,明确自己在医患关系中所具有的权利和义务,才能有效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推动我国医疗事业的健康发展。

三、医学生法制教育的实践路径

为使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适应人类对健康权利的日益关注,造就高素质的医学人才,通过对国内外医学生法制教育研究对比分析,笔者认为,有必要对目前医学生法制教育的认识和定位进行变革。

1.提高医学院校对法制教育的认识。医学生在法制方面出现的各类问题,首先归咎于医学院校对学生法制教育实施的疏忽。为了规范我国医疗市场的健全,维护医疗市场的稳定,我国先后颁布了《执业医师法》《药品管理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传染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这些法规详细规定了医生和病人所具有的权利和应履行的义务,医学生只有深入了解相关法律法规,才能培养出良好的法律意识,规范诊疗行为。因此,医学院校应当将国家颁布的各种法律法规纳入日常教学,将其设置必修课、选修课。同时还应积极组织开展各类学生喜闻乐见的普法活动,如法律知识讲座、辩论赛、征文比赛、专题晚会、参观监狱、旁听大会等,应用灵活多样的形式从知识上丰富在校医学生,真正做到依法治校,这样才能增强医学生法制教育的引导性、互动性和趣味性,让在校医学生知法,懂法,更好地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为,在日后遇到的医疗纠纷中明白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为维护良好的医患关系作出应有的努力。

2.利用教学途径加强法制教育。课堂是医学生吸取知识的主要场所,法制教育要充分利用好课堂,发挥课堂教育的优势,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充分接触吸取法律知识,并学会用法律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教师应积极探索,加强研究,让枯燥的法制教育生动起来。一方面,组织在校医学生亲身参与实践教学,鼓励医学生在学习法律法规条文的同时亲身参与各种实践活动或临床案例,来加强其法律意识和对法律制度的认识;另一方面,医学院校可以举办各种讲座活动,聘请长期从事在医疗工作第一线的资深医生为学生做报告,以医生自身的经验教训作为同学们学习的内容,同时还可以采取各种渠道加强医学生与资深老医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利用老医生依法行医的行为准则潜移默化地影响在校学生,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

3.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相结合。我国多数医学院校对医学生的道德教育投入较大,课程设置较为完善,理论教育丰富,但是法制教育则相对滞后。实际上,医学生的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仅仅重视道德教育,并不能有效保证医学生日后的从业行为,必须有法律法规对他们的行为进行规范。因此,医学院校应当将法制教育放在与道德教育同等的地位上,双管齐下,才能事半功倍,帮助医学生树立良好的从业道德规范,依法行医,做到在日常医疗工作中按规操作、耐心、细心,在医疗纠纷中依法行事,有法可依。

法律法制教育范文第7篇

关键词:初中教学 地理 法制教育 策略

一、在地理课程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意义

在地理教学中加入法制教育的元素,不是仅仅要求学生知道几部法律的名称,记住几条具体的法律条文,而是要通过课堂教学中的法制教育,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通过多种途径与方法把教学内容与法律法规恰当地、有机地组织起来,在地理课堂教学信息流的传递中把知识的传授与现实法律法规以适切的形式链结起来,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法制渗透,逐步提升学生对法律法规的认知度,在思想上促进学生法律意识的增强和法律素养的提高。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的法制教育,让学生明确我们生活所及的任何环境都不是法律的真空地带,任何一个健康有序的环境都离不开法制规范的约束。什么是法律所允许的,什么是法律不允许的,这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对照自己的生活经验获得直观的价值判断体验,逐步将法律的价值判断内化为自身言行的道德诉求。

二、地理教学中法制教育资源的开发

地理课程内容,不少可以与相应的法律知识联系起来。通过精研教材,根据学生的现状以及身心发展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恰当组织教学内容,充分挖掘地理课程内容中的法制教育资源,寻找恰当的法制教育主题,通过合适的情境创设与课程教学的情感目标叠加,促进地理教育德育功能的拓展和情感目标的达成。新课程重视媒体信息的应用,地理配套光盘中的图片、视频等都可以改善地理知识的呈现方式。同样,这类媒介也蕴涵着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与价值导引的法制教育资源。发掘这些材料中的法制教育资源,与地理教学整合起来,让学生感受社会的发展环境。

【课例】

情境创设:播放一段展现各种环境污染的视频,或是各种环境污染的图片:工厂巨大的烟囱冒出滚滚的黑烟,发黑发臭的河水日夜流淌,被污染的土地寸草不生,干涸龟裂。

提问1: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正在日益恶化。在我们的校园里,你有没有注意到一些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的现象呢?危害是什么?

提问2:结合社会上的一些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的事例,你认为最好的处理方法是什么?

提问3:破坏环境程度比较轻的,可以采用教育的方法;如果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危害,则需要罚款;那么你有没有听说过有人因破坏环境而被判刑的?

提问4:有哪些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学生讨论,回答问题)教师小结: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并且制定了许多相关的法律法规来约束人们的行为,罚款和判刑是对严重破坏环境者不得已而为之的处理方式。环境保护,人人有责。我们必须约束人类自己对自然无节制的索取,珍惜我们唯一的家园——地球,保护环境,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节水、节电、节约用纸这些小事上面做起!在教学中将地理知识、法律知识与学生的生活体验融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性。如由交通运输联系到公路法、交通法规;由气候联系到连续高温以及全球的气候异常事例,从气候异常——全球变暖——温室效应一人类活动地理问题中渗透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等相关的法律法规。法制教育资源也可以来源于调查、参观等地理实践活动。例如:学习“地图”后布置学生绘制学校平面图,借助图例和注记标注消防设施和应急通道,渗透《消防法》;参观地震馆渗透《防震减灾法》;参观博物馆渗透《文物法》……

三、地理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需要注意的几个要点

(一)着眼教学内容,关注案例。在地理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不能牵强附会,似是而非,必须从课堂教学内容出发,顺势而为。发掘教学内容中的可渗透点,结合热点案例,找准切人点,联系法制资源的适切点,最终达到三点和谐共振,教学内容与法制教育无缝集成,相得益彰。

(二)选择合适的法制教育时机。教学过程十分注重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这种互动交流的活动中,蕴含着法制教育的良好时机。课堂教学中,选择好渗透的时机,在最适当的时间以最合理的方式进行法制教育,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对于渗透时机的选择,有赖于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对法制渗透内容的理解,并考虑到课堂教学进程以及课堂可能出突发状况,有备而为,信手捻来,适时渗透。

(三)选择合适的法制渗透方式。如何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合理、有效地进行法制教育,涉及到法制渗透方式的选择问题。讲解、启发联想、案例剖析、讨论交流、游戏互动、情景再现等,各种渗透方式各有利弊。教师的教学智慧在法制渗透教育中体现在选择最能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广泛参与,能引起学生共鸣的渗透方式,与教学内容融为一体,润物无声,在学生的主动参与中达到法制渗透教育的目的。

(四)把握法制渗透的量与度

地理教学中进行法制教育不能本末倒置,喧宾夺主。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法制渗透时要把握好渗透的量与度,即:渗透多少、渗透多深。要考虑具体教学内容与法制资源的关联程度,以及学生对相关法制内容的认知程度,确定合适的量与度,也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

参考文献:

[1]朱海红.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探索《地理教学》.2007(12)

上一篇:营销宣传策略范文 下一篇:文化传媒推广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