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素养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2 18:44:06

科学素养教育论文

科学素养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一)教学形式单一

目前我国的主体教育形式还是传统的教师传授形式,利用黑板和一些简单的教辅工具进行课堂教学,往往教师关注的是学生对科学知识本身的掌握,甚至是记忆。在科学课程的教育过程中,到实验室做实验是教学中的重要内容,虽然很多学校设有实验室,但是利用效率并不高。学校普遍拥有的多媒体等教学设施,教师使用过程中多数是播放PPT课件,而课件中也多数是教材知识点的概要,很少能利用多媒体去展示一些实验过程、科学史实等。

(二)应试倾向较重

目前全国各地的中学都在经受着传统的应试教育考验,这种人才选拔模式对我们进行科学素养的培养也产生了影响。学校和教师为了追求升学率,为了应付各种考试,在教学过程中就特别重视知识本身的传授和教育,虽然现在很多学校开展各种名目繁多的教学改革,进行了启发式、探究式等等多种多样的教学尝试,但在实践教学中往往只是走形式,在课程标准中所提到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的教育很难达到效果。

(三)未能充分发挥课外培养的作用

对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整体培养,单靠课堂的教学和一些考试的辅助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我们利用课外的环境进行培养。但是很多学校并没有对此给与重视,一些学校的图书馆形同虚设,一些课外的科学培养活动开展的并不理想,走过场、走形式,没有让学生感受到科学与生活的紧密相联。

二、提升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实验课程设计

实验课是科学课程教育的重要内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就一定要利用好这一阵地。一方面要加强对实验课程的重视,保质保量的开展好实验课程。另一方面实验课程的设计需要进行创新,以往的一些实验安排多是机械性的,学生并没有学到太多,只是一些墨守陈规的简单操作,所以应加强探索性实验的比例,既要有单一学科实验,又要重视综合性课题实验研究,通过一些具有挑战性的实验要求,让同学们自己选择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案并得出结论。

(二)注重科学史教学

历史永远需要人类记住并进行反思,对科学素养的教育也不例外。在具体的科学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对科学史的教育,让学生能够准确地了解相关科学事件发生的时间、过程,了解一些相关人物的历史角色,知晓他们在科学发现、创造过程中所经历的种种失败、迷茫、痛苦,以及他们为了信念而不断奋斗、坚持的执着精神。通过一些历史上的名人典故,不仅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真实,也有利于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对历史的了解,可以感受到科学家们的科学方法、科学精神,这是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方面。

(三)关注STS教育

STS是科学、技术、社会研究的简称。近几年在科学哲学领域一些学者呼吁要关注科学哲学研究的人文化,在科学素养教育方面也要关注人文化倾向。在科学教育中要引导学生热爱科学,关注社会。科技的力量虽然巨大,但并不是孤立存在的,科技的主导者是人,所以对科学的理解一定不能脱离社会的因素。特别是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科技已经成为一把双刃剑,科技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已经影响到了我们每一个人,因此具体到中学科学素养的教育过程中要提高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学会与他人交流,尊重不同人对不同事物的不同见解,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具有自己的独立人格及独立思考的能力,锻炼学生的反思能力。科学素养不仅关乎我国整体科学水平的发展,而且关乎学生个人的未来成长发展,现代社会是一个处处充满竞争的社会,科学技术对未来社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青少年要在未来获得一个好的工作岗位以维持高质量的生活,就必须有较强的竞争实力。中学生一定要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提升自身的科学素养,这既是每一个中学生的基本任务,也是我们基础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之一。

科学素养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科学素养教育的另一种直观形式,便是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要让学生具备环保理念.在我国的许多地区,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对于自然环境以及生态环境的破坏也越来越肆意.人们在不断感受环境污染带来的诸多恶劣影响的同时,也慢慢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要透过各种有代表性的实验,让学生感受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让学生意识到环境污染对于人类生存与发展所带来的各种阻碍.同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有课外活动,让学生直观感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这不仅是一种更好的教学模式,也能够深化对于学生的科学素养教育.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各种课外活动,如安排学生参与“调查校园、社会和农田的生物种类”,“调查当地或我国某地的植被状况”,“绿化校园的设计活动”和“参加当地的绿化活动”等野外实验实践活动.通过这些实验实践活动,可以增加学生对大自然的接触和了解,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使学生逐渐懂得一个优美的自然环境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从而增强学生对大自然的情感,使学生逐渐热爱大自然.透过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够让学生与大自然有更直接的接触,也能够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的必要性,进而有效渗透对于学生的科学素养教育.

二、渗透人文思想教育

实验教学是渗透对于学生人文思想教育的一个平台.教师可以透过引导学生对于一些实验细节的关注来培养学生的实验素养,并且深化对于学生的人文教育.在常规的认识中,人们很难将生物课程与人文教育进行联系,人们也较难想象如何在生物教学中给予学生这方面的引导.其实不然,很多实验细节与实验过程都可以给予学生这方面的引导,不仅能够加强对于学生实验素养的培养,也能够渗透对于学生的人文思想教育.教师要借助那些有代表性的实验过程对学生进行引导与启发,这同样是科学素养教育的直观体现形式.例如,教师可以在实验中告诉学生“刀片锋利,注意安全!”“酒精只能隔水加热,否则将发生危险!”“注意氢氧化钠溶液有腐蚀性,不要让皮肤接触它”等安全知识.又如,在“观察种子的结构”、“测定种子的发芽率”和“种子萌发过程中释放能量”等实验后,要求学生不要将种子扔掉,应该将种子送给农户做饲料,培养学生珍惜粮食的好品德.通过生物实验,使学生懂得学习不仅是学好课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做人,培养自己良好的道德品质,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这是渗透对于学生人文教育的途径,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也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的直接方式.

三、总结

总之,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开展对于学生的科学素养教育非常重要.教师要培养学生对于生命的珍爱意识,尤其是实验中用到各种小动物时,一定要引导学生善待这些生命个体.同时,可以有意识地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并且渗透对于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科学素养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物理课程教材在“观察与思考”“实验探究”“交流与讨论”等栏目中,安排了许多的演示实验、分组实验、探究实验。演示实验的作用是创设问题情境,展现物理现象,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生成的过程,建立物理概念,理解物理概念的本质意义。探究实验的价值在于再现科学探索的过程,引领学生经过实验验证,发现物理规律,认识物理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理解物理现象必然发生、发展、变化的条件和规律,为形成较完善的物理知识体系做好铺垫。

二、物理思想方法资源

初中物理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方法,它们是连接物理现象、概念和物理规律之间的方法和纽带,学生只有掌握了物理思想方法,才能顺利地理解物理规律。例如,在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时,需要对问题进行简化,忽略次要因素,突出主要矛盾。用这种方法将实际问题进行简化,得到一系列的物理模型,称为建立模型法。教材中的典型模型有:液片模型、光线模型、磁感线模型、力的示意图或力的图示模型、电路图模型、杠杆模型、研究液体内部压强使用到的液柱模型等,都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方法。

三、科学精神教育资源

科学精神是指在求知过程中表现出的求真务实、尚善爱美、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个性品质。教材中的科学精神教育资源蕴含在物理实验、物理学史料、科学家的故事中。

1.实验探究中的科学精神教育资源

实验探究既是学习物理课程的主要方法,实验探究是培养科学精神的主阵地。如,在实验开始时,设计了各种问题情境,使学生发现与已有经验和知识的矛盾冲突,使学生产生怀疑,进而提出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质疑与批判精神。提出假说后,引导学生动手动脑,设计实验,验证各种假设,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受到科学实证精神的熏陶。在实验过程中,教育学生爱惜实验器材和实验装置,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规范的操作程序、准确的读数方法、科学的观察方法等,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在收集信息和记录数据时,要求学生如实观察、测量、记录,不能更改、编造现象,不能拼凑数据,一切活动行为都要实事求是,培养学生求真务实、一丝不苟的探索态度。

2.物理学史中的科学精神教育资源

在科学发展的历程中,出现过许多激烈的辩论,甚至残酷的斗争,也有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例如,关于力和运动的关系,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力是维持运动的原因”的观点,在很长时期占据统治地位。后来亚里士多德的学生伽利略采用试验的方法,经过科学的分析、推理,得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驳斥了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观点,写下了“我爱我的老师,但我更爱真理”的至理名言。教育学生不要盲从权威,要善于思考、敢于质疑、敢于实践、勇于创新,才能获得真知灼见。

3.科学故事中的教育资源

学习电流时,结合教材中的“阅读材料———安培”,讲述安培把马车当“黑板”演算的趣事,使学生在欢笑声中体会聚精会神的科研精神。结合“力的单位”学习,讲述牛顿的成就。结合“电荷”的学习,介绍富兰克林命名了正、负电荷,在研究雷电时差点丧命,但仍执著于科研的事迹,使学生体会科学家忘我的研究精神和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

科学素养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生 科学素养 能力

一、课题的提出

目前,各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都不约而同地集中在提高各国的科学教育水平,着手调整科学教育的结构、改变培养模式、革新教育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构建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其目的就是着眼于儿童的发展,提高未来公民的科学素养,尽快和更多地培养具有科学创新意识和科技创新能力的一流人才。

全国第八次课程改革的最高宗旨是: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已提到中国教育重要的议事日程。评价学生的优秀,已不仅仅看学生所学知识的多少,而要综合看学生的情感、态度、知识与技能、思维方法与解决问题的策略、探究意识与创新精神等科学素养。学生心理是否健康、人格是否健全、良好习惯是否养成、意志品质如何等,都将对他们的一生产生影响。鉴于此,我校提出了该课题,旨在解决在学科知识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实验研究,探索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内涵与特征,探寻学科知识教学对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的方法、途径及操作策略,为提高学科教学实效,发展小学生科学素养提供可借鉴的范例。努力使每一位学生情感丰富、人格健全、和谐发展,为学生的一生幸福打好人生底色。

面对全国第八次课程改革,提出研究学科知识教学与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如何在学科知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让学生形成科学的态度、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增强科学知识与自主学习意识、倡导创新精神,成为健全人格必备的国民素质有着深远的重要意义。

二、具体操作

1.课题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课题的核心概念是知识教学和科学素养,首先我们对有关的概念进行了一些界定。

(1)知识教学

主要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传授小学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知识,让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提升学生基本技能的过程。此处的课堂包括室内室外。

(2)科学素养

这是由文化素养引申而来的。科学素养一词译自英文“Scientific literacy”。素养和素质的含义接近,但素养与素质相比更强调后天修习涵养的作用,即学习提高的重要性。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CED)认为“科学素养包括运用科学基本观点理解自然界并能作出响应决定的能力。科学素养还包括能够确认科学问题、使用证据、作出科学结论并就结论与他人进行交流的能力。”PISA论提出:“科学素养应由科学知识、科研过程、科学对社会的作用三方面组成。”我国学者认为“科学素养的基本要素为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方法与能力,科学行为与习惯,科学精神、态度与价值观”。

2.拟订方案

(1)预期达到的目标

①亲历科学探究的体验

学生通过自主亲历科学探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产生积极情感,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激发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热情,并能发现、创新的积极欲望。

②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究活动的学习过程是围绕着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而展开、以儿童亲历探究过程、最终实现问题的解决为终极的,其关键在于使学生形成在开放的环境中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并根据设想选择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通过多种实践活动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和得出结论,以及表达思想和交流成果的综合能力。

③学会合作与分享

科技和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合作。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科学探究活动提供了一个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良好空间,儿童要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学会合作交流和分享探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

④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探究活动只有与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的培养统一起来,才会真正形成对社会、对个人发展有价值的结果。儿童在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中,要学会从实际出发,认真细致地探究,实事求是地获得结论,并养成尊重他人的正确态度,同时锻炼和发展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克服困难的精神品质。

⑤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儿童不仅要发展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而且要通过社会实践,懂得科学知识对于自然、社会与人的意义和价值,学会关心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学会思考人类与世界的和谐发展,努力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2)研究原则

我们遵循这样一些原则:独立性原则;合作性原则;开放性原则;问题性原则;实践性原则;社会性原则。

(3)研究计划

①准备阶段(2007.9~2007.12)

成立课题组:学校成立了课题领导小组,并按研究需要成立了小学语、数、英、美、科5个学科研究小组,分头进行研究,这样更有针对性。

制订研究方案:学校根据校情制订了详实课题实施方案。明确经费保障、活动安排、建立制度、定期督查、总结等工作。

②实施阶段(2008.1~2009.4)

开展“六个一”活动:课题主持人每月召开一次课题研究推进会,即总结课题研究中取得的成绩,指出存在的问题,具体布置下一个月的课题研究工作。课题组主要成员每周听一节汇报课,自己上一节研究课并点评一节课,每周写一篇叙事研究或教学反思;每学期写一篇有一定质量的教学论文或教学设计。

努力构建“凸显主体、自主学习、健全人格”的教学模式:课题组倡导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从小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能逐步优化策略。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自主探究,去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丰富学生的情感,拓展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生命价值。

不断观察、比较,提倡努力并给予认可:实施过程中,各小组及时做到对实验班学生进行比较,看学生的进步与发展,提倡学生要勤奋读书,对于学生的进步,教师给予及时鼓励与表扬。

③成果展示及推广阶段(2009.5~2009.6)

课题组分别指派子课题负责人向全校教师分别上一节展示课,并由课题主持人介绍课堂教学的模式,并要求课题组成员将研究的成果、论文向报刊投稿,力求发表。

④总结阶段(2009.6~2009.7)

各子课题负责人认真总结两年来的研究工作,积累素材,归纳教学模式,形成实验报告,收集装订好论文、教学设计、叙事研究、教学反思等过程性课题资料。

3.研究过程

(1)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积极参加新课程培训

自本课题立项以来,我们参加了省教研室等教育教学专家的讲座共20多次,并在网上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

(2)进行学生科学素养调查问卷

我们首先编制了学生的调查问卷,然后对我校三年级(现在的五年级)学生进行了科学素养的抽样调查分析,获得了大量真实可靠的第一手调查资料和数据,在此基础上撰写了实事求是的调查报告,为我们的课题研究指明了方向。

(3)开展课堂教学及其研讨活动

自本课题立项以来,我们共开展了12次课堂教学及其研讨活动。

(4)观摩课堂教学及其研讨活动

自本课题立项以来,我们共观摩了50多次课堂教学及其研讨活动。

(5)积极撰写教育论文、案例评析等

我们共撰写教育论文、案例评析等16篇。

(6)注意学科之间的联系和综合

2008年我们在三年级《科学》与《综合实践活动》联合开展了“养蚕活动”,开发和利用学校、家庭、社区教育资源,为开发校本课程创造条件。

(7)开展环境教育

在2008年的5月初,我们组织四年级组织了一次实地考察活动,地点选择在学校附近的水域污染较严重的母亲河――右江河,整个考察活动中,制作小吊桶、取水样、观察水域周围情况、分析水样、填写考察报告、制作手抄报、发出倡议等一系列环节都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的,这样的教学活动,给学生提供了体验与探究的机会,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有利于加强学生环保意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8)开展丰富多彩的科学探究活动

我们利用自然、科学学科,开展了一系列的、丰富多彩的科学探究活动,尤其是在探究活动的过程中舍得花时间,给足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从2003年5月始,我们结合本课题又把“做中学”的先进理念渗透到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让学生通过亲自的体验和真正的探究活动,使学生脚踏实地地去搞科学。

(9)制订阶段计划

制订阶段计划,撰写阶段小结及中期鉴定书。

(10)调整教学策略

结合研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三、课题研究成果

本课题通过两年的实践研究,取得预期的成果。

1.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通过本课题研究,促进了我校学生科学素养的“最优”发展。在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学科中进行了有关学生科学素养等方面培养和教学实践活动,各学科在教学中重探究,重应用;重过程,重参与。强调实践,在“做”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实验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形成了“课堂教学是课题研究的主渠道、实践活动是探索课题研究的有效途径”这种新型的发展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模式。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科学素养,学生综合能力得到迁移和辐射。在课题研究期间,我校学生参加了广西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科技论文、科幻画、科技DV项目,共有60人次分别获全国、省、市、区级奖励,学生科学素养的综合能力已大大提高。

2.建设了一支高素质科研型的现代教师队伍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进了我校教师科学素养,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自主、学习、交流已经成为教师成长的内在需要,促使教师向学习型、研究型、专家型转变。在课题研究实践中,我们采用科研与教研相结合,培训与自学相结合,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培养了教师课题研究能力,探究创新的意识和能力。教学方面,新的课程理念深入人心,教学业务能力有所提高,对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性认识深刻,摸索出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良好策略。学校各科的课堂教学呈现出一派生机与活力。杨月秋老师参加广西小学科学优质课比赛,执教的《我们周围的空气》获自治区二等奖,黄小洁、刘雪梅获自治区指导二等奖。李笔老师参加自治区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获二等奖,黄婷、韦琴获自治区指导二等奖。黄雄师老师参加自制教具比赛获市级一等奖、自治区优秀奖。我校涌现出一大批优秀教师,教师近三年来获奖的层面、档次、幅度都有了大大提高。

3.学校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受到广泛赞誉

开展课题研究以来,我校师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黄婷副校长、莫宇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涂改液的危害研究》获部级二等奖,指导学生进行《水果中维生素C的含量研究》获自治区级一等奖;农凤冯、莫宇老师指导学生参与全国“在我身边的家园”青少年环境调查活动及DV大赛获全国二等奖,自治区一等奖;莫宇老师指导学生制作《机器人足球赛》获自治区级三等奖。黄婷副校长、农凤冯、莫宇、黄雄师老师获百色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辅导教师称号,莫宇老师还获得广西青少年科学DV作品优秀辅导教师、百色市优秀科技辅导员称号。课题组其他老师在自己任教的学科进行科学素养教育也取得累累硕果。我校教师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具有科学精神的高素质的人才,学生取得成绩如下:2006、2008、2009三年学校获得百色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组织奖;2007年学校获得全区“爱科学月”活动先进集体。因此学校得到了上级领导、社会以及家长的广泛赞誉。

四、课题研究反思与努力方向

课题研究过程是一个反复螺旋上升的过程,不断反思和总结,才能不断完善和提高,达到研究目标。

基于学生已有的科学素养的基础,如何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理论上进一步研究培养模式,使之得到不断的充实和完善,大面积的推广。实验初期,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能力都不强,在推广应用时估计低年级小朋友更多地需要教师去引导。

我们相信,通过教师的精心引导,深入研究,学生的科学素养会在新构建的教学模式引导下得到不断提升。我们有志于将课题研究深入地开展下去,使我校《学科知识教学与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实验研究》课题实验形成自己的特色。结出更加丰硕的成果。进一步地巩固与推广。

科学素养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作者简介: 黄在清: 男,1967年生,四川省泸州师范学校毕业。现参加《教育管理》大专自考。教育论文多次在高县、宜宾市交流或参评获奖。 论文《在体现个性中培养团队精神》参加北京当代师苑全国教育论文征文比赛获得一等奖,收入《中国当代教育研究》(2002)并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全国公开发行。 论文《培养合作意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在《现代中小学素质教育文萃》征文活动中获得二等奖,并收入此书全国公开发行。 论文《浅谈小学自然教学中的合作》参加2003年度《教与学》全国教师教育论文征文,荣获优秀教研成果一等奖(部级),并成书全国公开发行。 浅说教师角色的转换 学校:四川省高县月江中心校 姓名: 黄在清 邮编:645152 电话:0831-5350040 电子邮件: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这就明确向我们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传道者”、“解惑者”,而是要转换角色、要把以前注重知识传授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身份转换为组织、引领学生自主探究科学的亲密伙伴身份。 教师身份转化后,引领学生自主探究科学的任务更艰巨,为了使素质教育能落到实处,真正体现出学生是科学探究的主体,教师把握住自己的角色身份是非常必要的。现就如何在组织、引领学生自主探究中把握住教师的角色身份,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领悟《课标》,当好组织者 教师如何去组织好学生,组织好一堂实验探究课,使他们在探究过程中主体意识能凸现于课堂之中,表现自我,体现出自主探究的主体地位,实际是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课标》是对《大纲》的深化,是素质教育形式下指导我们教育教学工作的纲领性文献。教师只有在充分把握《课标》理念的基础上领悟、钻研教材,备课时把握住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这个核心,精心组织,全面考虑,以学生身份、学生视野去观察、思考,备课,才能体现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才能组织好学生的探究活动。 现行教材在很大程度上是重知识轻过程,一切教学都是为了学生能得出一个正确的结论来,表面看是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实际仍然是教师把知识放在首位,教师最终把学生引到知识的结论上。而《课标》要求的学生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科学素养的培养,则变得可有可无,更谈不上落实在教学之中了。 因此真正当好组织者,在备课时教师的工作量就比以前增大了若干倍。钻研、组织备课材料时,要从这几方面去考虑:组织的材料要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要能引起学生对自主探究科学的强烈兴趣。在课堂教学中要能体现出对学生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科学素养的培养来,教师就要从这些方面去钻研、组织材料,把握知识、能力互化的切入点,在引领学生探究时才能有的放矢。 当好组织者还体现在对学生的组织。上课时指导学生分组,推举小组长,小组内合作,提出问题,怎样把握问题,也即要使提出的问题能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这些都是教师身份转换为组织者后首先要去思考、正视的问题。 二、把握方向,成为探究的引领者 学生主体地位凸现于自主探究科学的过程中后,如何结合探究中出现的问题去把握探究方向,是教师角色转换后需要明确的问题。 小学生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认知水平,各自的兴趣、爱好、情感、价值观等,就有所侧重,表现出来也就体现在探究科学时的效果有差异。承认学生的差异才容易把握引导的途径,才容易找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切入点。在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教师要能正确把握引导的“度”。教师要把握住“引而不发、跃如也”的火候。要引导学生,又要使学生感到探究得出的结论是自己小组合作的结果。 鼓励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学科学,帮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有关实验探究的问题是由学生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由学生小组讨论得出,实验过程由学生分小组去探究完成,在鼓励学生提问的过程中,教师要能适时创造提问的环境,让学生充分意识到他们能提问,可以提问,有权利提问。 要真正起到引领者的“引路人”的作用,教师不能离开对《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的系统学习,特别要理解、学习好学生的个别差异理论,才能根据学生人格的差异去组织教学。从教师的内心深处去尊重每一个学习小组,尊重每一个学生,当好引领者、“引路人”。因为学生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对教师而言反而是一大幸事,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去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如何去把握探究方向,正确引领学生。 要结合《课标》理念,掌握小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发展特点,了解小学生的一般认知水平,才能容易针对不同年龄发展阶段的学生提出不会超出他们的内化能力、又能引导他们迈向高层次、高阶段去自主探究的教学内容来。 三、相机点拨,成为学生的合作伙伴 真正做到教师角色的转换、教师教学观念的转换,一件头等大事,要求教师善于将自己置身于学生的位置,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即是要善于“心理换位”。只有做到这一点,能以“假如我是学生”这样一种理念去思考、分析、实验、探究,才容易感受到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引起与学生相似的情绪性反应。这样一来就容易把握住探究过程中学生出现的一些小组不按步骤操作、乱动手,一些小组不动手、没有正确操作,故结论不容易探究出来的失误现象。 根据教学实际情境观察:教师角色转换为学生合作伙伴后,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语言交谈也比平时随便了些,也就容易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来。因为大部分学生都有一种感觉:“老师在旁、

胆子不大。”有些想法不敢说出来,害怕受到指责、批评,甚至受到别组的嘲讽、打击。若老师不在场,胆子便变得大了起来,思路也更活跃,课堂气氛变得活跃,探究科学的思维空间被释放,立即进入到探究科学的情境中。这说明只要教师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真正以学生为主体,一切教学设计围绕着学生,师生之间人际关系也更融洽、和谐,学生小组合作时就容易探究成功。 由于教师已将自己换位成了一名正在小组内合作探究的学生了,更容易以学生口吻提出建设性的探究意见,小组内的学生也容易听进去,也便于及时了解情况、及时发现探究中存在的失误来,并能及时纠正。学生觉得教师真的是在为他们小组着想,与教师的合作也就更加融洽、和谐。 教师心理转换后容易为每一个学生着想,面对学生各组内出现的失误,教师就会马上理解学生为什么会这样想、为什么会这样做、这样操作?教师还能在学生小组讨论、探究问题时,便于以学生身份参与到各个实验小组里面去,教师有每个小组都能参与进去的“特权”。把握好这种“特权”,教师就能使自己如同学生一样更完全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中,体验探究的成功。教师能做到“想同学所想、供同学所需”,便于以后备课或设计课堂教学时,首先能考虑到学生探究时已经掌握的部分有多少?最迫切想探究的问题又是什么?采取什么样的设计思路、指导思想去设计教学?学生通过具体的探究过程能学到的知识是什么?愿学的知识是什么?…总之,学生探究路子多起来了,头脑灵活了,教师也尝试到《课标》理念、素质教育的甜头,对于以后更进层次的指导学生的探究,容易积累宝贵的经验。 四、角色转换要求高素养的教师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实验探究的核心。课堂上教师成为学生的合作伙伴,课堂气氛和谐、融洽,便于各小组以团队精神去合作探究。各小组思想上没有压抑感,容易激发创新思维,有的内容要几节课、几周才能完成,探究过程需要在课外继续探究,才能得出结论。这就需要高素质的教师去正确指引,角色转换要落实到教学中,应随时以学生眼光观察、思考、提问,以商量口吻对学生提出可以去探究的问题,对各小组探究中的失误,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教师角色转换的前提是“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师角色转换迫使教师全面钻研业务,考虑一节课的思路、设计一个实验操作步骤的时候,自己在心里要明了究竟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如果这个目的达到了,对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形成、提高有什么好处?进入到学生学习的探究过程中,借鉴、学习、掌握先进理念,从中不断总结、体会,并付之于自己的教学实践。 科学课程对教师的科学素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角色转换后要不断总结经验,减少失误,要从学生的角度去熟悉探究过程,把握探究过程,更加自觉地去学习适应时展要求的教育理论,改革教学。如果教师缺乏一定的教学方法、一定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那么科学课程标准的落实就会大打折扣,教师要变单一的科学知识的传授为全面的科学素养的教育,要把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转换为引导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生活、走向社会。 学校:四川省高县月江中心校 姓名: 黄在清 邮编:645152 电话:0831-5350040 电子邮件:

科学素养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一、应用类文本写作教学边缘化的原因

应用类文本写作教学边缘化的原因有哪些呢?先说外界因素。

首先,应试是课堂排斥应用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因。以高考为例,1951年—2000年半个世纪的作文题,共有3次要求写信,分别是1965年“给越南人民的一封信”、1985年“给《光明日报》编辑部写一封信”、1985年“给好朋友回信”。1987年要求写“简讯”。高考基本不考应用文写作,一线的教师怎么可能坚持应用文写作教学?

其次,现代社会的快速变迁,尤其是现代网络、手机等新兴交流手段的冲击也是一个因素。书信、假条等一些以人际沟通为目的的实用类文本在生活中很少用到了,使师生们产生了是否还需教学的疑问?

再说写作教学内部因素。

1.认识上的误差。以黄光硕的观点为代表,他说“学生如果有了基本的表达能力,记叙、说明、议论等基本表达方式都能运用,写应用文就只是一个格式问题了,即使从来没有写过,找相关的应用文书籍查一查,问题就解决了”。②这段话可以很好地解释应用文写作被边缘化而传统文写作教学甚嚣尘上的原因。

2.传统的影响。中国自古以来就重视写作教学,甚至留下“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也”这样的名言。受文章学的影响,我们的写作教学基本上走文学创作的道路,而应用类文本的写作重视度不够。

3.教学方式与条件的影响。传统文章的写作可以在课堂有限的时空内完成,而应用文的写作常常与职业服务、学科探究等具体任务联系在一起,难以在有限的时空内完成,这也严重制约应用文写作的顺利开展。

4.语文教材的影响。目前通行的高中必修教材中,真正涉及应用文写作的很少,苏教版只在必修三第86页“积累运用”部分有一个撰写调查报告的作业。大部分一线教师与学生也几乎把这个作业忽视。王荣生也指出,中小学没有真正的“实用类阅读”。“实用类阅读教学”几乎是“空白”,由此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我国公民实用文阅读能力普遍低下”③,应用文阅读教学情况的缺失也影响了应用文的写作教学。

二、应用类文本写作教学的必要性

既然目前应用文写作教学存在这样的困境,那么笔者为什么要呼吁开展应用文写作教学呢?

因为我们需要重新审视传统文类写作的弊端和应用类文本写作的价值。目前高中生写作教学所重视的记叙文、议论文为主的传统文类写作更多侧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与思维的培养,而应试的需要更容易使学生养成说空话、说假话、说套话的恶习,进而对学生品德的形成产生负面影响。可以说,越是优秀的应试作文,越具有“言语的谄媚性”。“应试写作常使作文本身与自我、自由对立,重复一些所谓积极健康的思想道德与价值观”。④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个被称为“钱学森之问”的世纪之问引起了所有中国教育界有识之士的关注与思考,并引发了一些高校的一系列所谓“精英”培育计划。但这些教育行为笔者以为实际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试想:中学教育阶段没有培养起应有的科学素养,如何能培养出高端杰出人才?当然这话也是偏激之论,但中学语文教学除了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之外,作为母语教学的特殊性,还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尤其是作文教学,更应担负起重要责任。而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科学小论文等应用类文体的写作对于学生科学理性精神的培育作用,其价值之大无可估量。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在“表达与交流”第2条做了这样的表述:“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以负责的态度表达自己的看法,激发表达真情实感的热忱,培植科学理性精神。”但是要培养科学理性的精神仅靠传统文体的写作是不够的,只有加强应用类文本的写作教学才能做到对症下药。所以《新课程标准》“表达与交流”第6条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写作实用类文本,如提要、自荐书、考察报告、读书报告、实验报告、研究报告、会议纪要、访谈录等”,遗憾的是目前来看这些要求只能成为写在纸上的美好愿景。

综上所述,在高中开展应用类文本写作教学有其巨大价值,必须认真对待。那么,如何在高中开展应用文写作训练,来达到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与科学素养的教学目的呢?

三、阐释应用类文本写作教学的设想

1.转变理念,编写合适的教材大纲。

应用类文本的写作,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基本写作能力,而且可以培育学生的思维能力,譬如调查报告、读书报告等应用类文本的写作可以培养学生学有所思的习惯,极大地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另外,实验报告、科学小论文等文本的写作可以提升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与能力,进而培育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学写应用文的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学生对事负责、与人合作的精神和严谨细致的作风,这些都是传统记叙文、议论文写作很难实现的教育目标,所以在高中教育阶段适当开展应用类文本的写作可以真正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让学生“在继续发展和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有效地发挥作用,以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虽然一线教师在应试压力与理想教育之间徘徊,已经做出了很多无奈的选择,但是笔者认为应该在我们力所能及的前提下,适当进行一些这方面的尝试,以求无愧于教育者的良心。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第6条提出了实用类文本的写作要求,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郭家海老师称之为“阐释应用类文本”⑤,这类文本种类较多,大部分有严格的格式规范,所以在教学中需要给学生一个格式规范的范文,把这些范文以及每种文体写作特点集中起来就是一个教材大纲,这是可以在教学实践中必须去完成也是可以去完成的任务。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可以先选择与学生生活联系较紧密、对学生帮助较大的文体先训练,然后根据需要逐步展开。

2.根据需要,因势利导,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

阐释应用类文本与日常生活的联系非常紧密,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生活中一些具体需要对书信、日记、请假条等文体进行指导。譬如:丢失或捡到物品,可以动员全班来一起写一个遗失(招领)启事,看谁写得最好;同学捡到物品还回来,写一封感谢信,看谁写得最得体;同学有事请假可以要求学生必须写书面的请假条,然后利用写作教学课来对同学写的请假条进行点评;每学期从学校到班级肯定会开展各种活动,在活动开展之前,要求学生干部撰写计划方案,并按照方案去具体实施;就课堂上或生活中某个大家感兴趣的问题去进行探究,从而写作调查报告。譬如在教学苏教版必修三《老王》时,事件背景涉及到,但同学对了解较少,可发动同学收集资料,写一个关于中告密现象的调查报告,列举现象、分析成因以及给后人的历史教训……关键是让学生意识到应用文很有用,从而产生急于掌握应用文写作的方法、技巧的欲望,进而产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3.改革教法,提升学生写作的效率。

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郭家海老师开发了“基于课程标准的写作课堂教学参考标准”⑥,就涵盖了记叙类、描写抒情类、议论类、阐释应用类四大类文体,在传统的文体之外,把阐释应用类文本的写作训练也纳入小学、初中、高中的教学研究中。

更重要的是郭家海老师针对四大类文体开发出“基于课程标准的写作教学层级量表”来指导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通过“教学层级化”来实现教与学的可操作性。“这样一个流程教学主要目的在于使评价的标准、升级的策略等过去模糊空泛的隐性知识显性化”,⑦譬如阐释应用类文本“阐释应用类写作‘语言与表达’”发展性评价层级表:

有了层级表以后,学生的写作可以做到“有例可证”“有例可依”,在有序的世界中写作,更容易获得成长的体验。

————————

注释:

①转引自《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教学研究》,2013年1月。

②庄文中:《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353页。

③王荣生:《撑起另一方天——小学语文的实用文阅读》,《语文教学通讯·小学》,2005年第2期。

④叶黎明:《写作教学内容新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第18页。

科学素养教育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2000年~2011年;幼儿科学教育;计量学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3)03-0002-06

一、问题的提出

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科学”成为幼儿园教育内容之一,纲要同时对幼儿园科学教育的目标、内容、要求和指导要点等作了具体、明确的阐述。近年来,幼儿园科学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时有转换,不同研究者关注的重点也多有不同,越来越多的学者对幼儿科学教育领域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研究。本文在抽样选择的基础上,对近十年来幼儿科学教育领域的相关文章进行了数据统计与分析,并就其关注的主题内容进行较为详细的阐述与解析。

二、研究方法与过程

本研究采用了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整个研究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文献检索与选取。为了保证论文质量及研究的时效性,本文仅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核心期刊中检索样本,将时间界定为2000年1月~2011年12月,分别以“幼儿科学教育”和“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为主题词进行模糊检索。随后,通过对文章的标题、摘要、关键词及论文内容进行分析,剔除重复和不符合主题的论文,以及无法下载的保密文章,最后从中筛选出与幼儿科学教育领域相关的核心期刊文章共121篇,并将其确定为本研究的样本。

第二阶段是文献分析。聚焦第一阶段确定的121篇文章,采用内容分析法,以文章题目、关键词、内容摘要为分析单位,对论文的发表年份、作者单位、论文主题及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编码和多维度深入分析。

第三阶段是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运用SPSS16.0进行数据处理,并进行相关分析。

三、2000年~2011年幼儿科学教育相关文献的基本情况

(一)的年度分布状况

研究首先对样本文献进行了年度数量分析,结果如下。

从表1和图l可以看到:从2000年到2003年,幼儿科学教育研究文献数量波动不大,而从2003年到2006年(2005年除外)总体呈现出直线上升的态势,其中2006年是幼儿科学教育研究白热化阶段的一个关键分水岭,相关文献的数量达到顶峰。自2006年以后开始出现回落,2008年出现了历史低潮期,仅有3篇相关文献,这其中的原因还有待进一步考查。但此后又有新的转机,相关研究的数量逐年增加,2011年迎来了幼儿科学教育研究的新高潮,并且呈向前发展的趋势。

(二)论文作者所在单位类型分布状况

笔者统计了论文作者所在单位的类型及所占比率(见表2),从中发现,近十年来我国对幼儿科学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校(43%)和幼儿园(21.5%),二者总计占64.5%。研究所(9.1%)和教师进修学校(7.4%)也较为关注幼儿科学教育的发展(总计16.5%)。相比之下,作为当前培养我国幼儿教师的主力,幼儿师范学校所占比例最低(3.3%)。由此,可以看出幼儿师范学校的研究力量还比较薄弱,一方面可能与他们比较重视实践技能有关,另外,还可能与其对理论发展的重视程度及师资力量有关。

(三)论文主题内容分布状况分析

笔者在对这121篇论文进行整体阅读的基础上,最终将样本文献按其主要内容分为四个大方面,每个方面又有具体内容支持,具体分析结果见表3:

通过反复阅读幼儿科学教育相关文献,笔者将核心期刊121篇幼儿科学教育论文按照幼儿能力发展、幼儿教师素养与作用、对幼儿科学教育本身的思考以及幼儿科学教育发展趋势等四个主要维度进行了整理与分析(见表3)。幼儿能力发展方面的论文集中探讨了幼儿行为技能、情感态度以及认知能力等三方面的发展,共41篇(33.9%);对科学领域中幼儿教师的研究也是热门之一,共有20篇(16.5%),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教师自身科学素养;二是教师教育;二是教师指导与干预;也有研究者从形式与内涵两方面对幼儿科学教育本身进行了思考,即幼儿科学活动组织与环境创设和幼儿科学教育的价值与目标;多领域融合、家园合作等则是幼儿科学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此外,还有一部分论文是对幼儿科学教育领域进行的一般经验总结和提炼(11篇,9.1%),以课例为其主要形式。

(四)论文所用研究方法状况分析

如表4所示,在有关幼儿科学教育的文献中,思辨法占有最高比率(47.1%),即主要运用逻辑分析的方法来思考和辨析幼儿科学教育的相关问题。其次是经验总结(29.8%),这部分论文主要是幼儿园一线教师对教学经验的总结和归纳。也有部分研究者采用文献法(共12篇,9.9%)从所研究课题的历史出发,搜集幼儿科学教育相关文献资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比较分析,展开深层次的研究。采用质的方法的论文则各10篇(8.3%),研究者主要在自然情境下对幼儿科学教育中某一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解释科学活动中幼儿行为和意义,并通过归纳分析形成自己的观点。而量的方法和混合方法则非常少见,在121篇文献中各3篇(2.5%)。其中,量的研究主要采用的是实验研究,而混合研究则涉及到实验法、问卷调查法以及观察法和访谈法。由此可见,有关幼儿科学教育的文献研究方法比较单一,多为描述性的分析,较少进行深入的、量的调查和研究。

四、结论与建议

(一)2000年~2011年我国幼儿科学教育研究概述

纵观近十年来我国幼儿科学教育的研究主题及探讨的核心问题,可将其关注点归纳为:幼儿科学教育中的幼儿、教师、对自身发展的思索(包括形式与内涵)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几大方面,以下笔者将会一一展开讨论。

1 幼儿能力发展

幼儿各项能力全面发展是幼儿科学教育领域中研究者关注的重点,概括说来,主要包括三方面的能力:行为动作技能、认知能力以及情感、态度的发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强调:“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基于此,不少研究者对幼儿科学行为与技能方面进行了研究,其中“做中学”科学教育活动及幼儿自主探究行为是研究的重点。

“做中学”和探究式科学活动的目标旨在让学前儿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建构基础性的科学知识、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赖小林等人(2005)则通过实验研究证实,参加“做中学”科学教育的儿童积极情绪调节能力发展较好;并且对情绪认知表达能力明显高于普通幼儿园儿童,差异显著。另外,幼儿能力的培养也是幼儿科学探究活动中的培养目标之一,主要包括学科领域中数学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技能两个方面,如在科学活动中培养儿童的合作精神、探索和创新精神。然而,也有研究提出,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可以通过探究而获取,且幼儿在探究过程提出自己的问题有一定难度(张地容,2010)。针对此,张地容(2010)还提出,早期科学阅读活动与科学探究应该相互补充,以更好地达成幼儿园科学教育目标。从中不难看出,科学活动中幼儿行为动作技能与情感、态度并不是孤立发展的,而是相互联系、互相促进的。

幼儿科学认知方面的论文集中探讨了幼儿科学认知的特点与规律。研究者普遍认为,儿童来到幼儿园之前并不是一张白纸,而是带着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朴素理论)来到幼儿园的,儿童认知的发展变化实质上是儿童朴素理论的发展变化,然而这些认识与科学认识(概念)之间通常有着相当大的差异,有些甚至是错误的。鉴于此,研究者提出,幼儿教师要根据儿童已有认知基础,把握科学知识中的核心概念,帮助幼儿主动建构科学概念,进行科学教育,并实现概念转变,从而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另外,幼儿科学探究特点既有共性(如泛灵表现和自我中心)又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教师对幼儿的有效支持必须建立在了解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探究特点的基础之上。对幼儿科学认知特点的探究为幼儿园一线教师满足幼儿探求科学的欲望、设计符合儿童认知特点与心理特征的科学课程及教学方法提供了依据。

2 幼儿教师科学素养与作用

研究者认为,幼儿教师科学素养不仅是幼儿科学教育教师专业化的关键与核心问题,也是制约幼儿科学教育改革深化的瓶颈,直接影响儿童科学素养的提高(杨彩霞、庞丽娟,2009)。杨彩霞和庞丽娟等人(2009)的调查显示,大多数幼儿教师的科学知识类型属于探究零散型和保守贫乏型。霍雨佳(2008)对幼儿科学活动中的教师指导进行调查发现,在目前幼儿科学活动中,教师指导以讲授传递型为主,引导实验型次之,探究发现型较少。这表明,幼儿教师自身科学观念和素养还有待提高,对幼儿科学活动的指导策略还需进一步改进。

在对幼儿科学活动进行指导与干预时,理解和支持幼儿是研究者们的共识。在组织科学活动、提供活动材料和记录工具时,应考虑到幼儿的年龄、认知水平和能力等的差异,注意不要向幼儿提供易产生歧义的操作材料,同时,教师的提问、支持策略应从单一走向多元(鄢超云,2007)。

另外,在职幼儿教师的培训也是研究者关注的重点,因为这对提高幼儿教师科学教育能力很重要。有研究者(凌桂芝,2010)基于北京市幼儿师范学校的实践,建议在幼师教法课中运用体验性学习方式。祁海芹(2004)则针对如何提高幼师教法课的教学效率,做了一系列改革尝试,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3 对幼儿科学教育本身的思考

对幼儿科学教育自身的思考主要包括两大方面,其一是对幼儿科学教育外在形式的思考,主要表现为幼儿科学活动组织与环境创设;其二是对幼儿科学教育内涵的思考,即幼儿科学教育的目标与价值。

(1)幼儿科学活动组织与环境创设

幼儿园集体科学活动是培养幼儿科学意识和科学精神的重要手段之一。而组织和开展有效的科学活动则离不开外界环境与材料的支持,因此幼儿科学活动区环境创设和活动组织策略成为各位研究者的主要关注点。

研究者们一直认为,轻松、自由、安全的心理环境是幼儿进行科学探索活动的首要条件。作为幼儿园科学发现室的专职教师,赵芯莲(2003)着重探索研究了两个问题:一是怎样让幼儿通过与环境互动观察科学现象和建立粗浅的科学概念;二是科学发现室中需要投放什么材料及如何对这些材料进行合理使用和管理。其他研究者也都围绕幼儿园科学环境的创设、幼儿园科学活动组织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策略等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2)幼儿科学教育的目标和价值

毫无疑问,幼儿科学教育具有其独特的价值,它能够使幼儿智力、言语表达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得到良好发展,还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好奇探索的精神以及观察力、动手能力、思维力和创造力。鉴于此,研究者一致认为,幼儿园科学领域教育应该包括科学知识、科学能力还有科学态度这三个因素。与此相对应,幼儿科学教育的目标可以分解为知识、方法技能及情感等三方面(吴玲,2007),意在激发幼儿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使其具有终身学习和发展的动力机制。总之,要做到确定适合各个年龄阶段幼儿发展的、适宜的教育目标,教师必须仔细研究新纲要中的幼儿科学教育的总目标,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幼儿科学认知的规律,确定本年龄段具体的系列教育目标内容。

4 幼儿科学教育发展新趋势

虽然幼儿、教师以及活动组织和价值目标是幼儿科学教育研究者一直以来关注的重点,但随着幼儿科学教育自身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幼儿科学教育也开始呈现新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与多领域的融合和家园合作。

与其他领域的渗透融合成为幼儿科学教育研究的新趋势。研究者在进行跨学科研究与分析时主要集中在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和艺术教育的融合。如朱志娟(2004)认为,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价值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人的全面发展要求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两者的融合,并呼吁幼儿园科学教育的目标应体现科学的人文价值。还有研究者通过实验研究发现:进行科学与艺术整合教育能够促进幼儿创造力的发展(黄海涛,2007)。

研究者认为,幼儿的科学活动,离不开家庭的配合,培养幼儿良好的科学素质,单靠幼儿园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获得家长的支持与配合,有效利用家庭、社区资源,注重形成家园教育的合力,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望。在家园合作过程中,教师应及时与家长配合,将幼儿园科学教育的要求及每周科学教育目标告诉家长,使家长也能及时做好幼儿的科学启蒙教育的工作,为提高幼儿多种能力出一份力。

除此之外,研究者还积极运用心理学理论来有效提高幼儿科学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如以斯腾伯格的成功智力理论为基础,在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中培养儿童的成功智力,而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关于教育的新观点为我们深入思考和分析儿童科学教育的特点,明确科学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掌握科学教育评价的原则等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二)我国幼儿科学教育研究思考

总的来说,近10年来我国幼儿科学教育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表明幼儿科学教育正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但是现有的研究不论是在质上、还是在量上,都难以满足幼儿科学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基于以上相关文献基本信息分析和内容概述,我们认为幼儿科学教育的研究有待于进一步拓展与深化。

1 重构幼儿科学教育价值观,加强对幼儿情感的关注

价值观对人们的态度和行为有着直接的导向和指引作用。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科学领域的教育目标和内容要求,在终身发展价值取向的前提下,刘占兰(2008)等人把科学教育目标三要素及其核心价值和内涵表述如下:①有好奇心和探究热情;并有初步的科学精神和态度;②获得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感性认识;③获得有关周围事物及其关系的经验,并有使用的倾向。从中可以看出,相对于知识来说,情感态度和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更为重要,幼儿拥有了发自内心的科学探究热情和积极情感态度,才会真正地对科学感兴趣,才会乐学、愿学和会学,才能拥有终身学习和发展的动力机制。因此,在幼儿科学教育中,我们倡导的是:情感、态度优先发展,探究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比知识更重要。

然而,纵观近十年来对幼儿科学教育目标和价值的研究,不难发现,对许多理论工作者和幼儿园一线教师仍然把幼儿科学教育目标分解为知识、方法技能及情感三方面,将培养幼儿科学素养、发展幼儿智力作为总目标,而将幼儿情感、态度发展置于其后,在实践中也偏重于幼儿科学知识的获得和经验的积累。实证研究也多侧重于幼儿动手操作、探究能力以及科学知识的获得,对幼儿情感、态度发展的研究仅占4篇(3.3%)。鉴于此,黎安林(2001)通过论证分析提出了幼儿科学教育新的三级层次目标,将幼儿情感态度放在首位。因此,为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幼儿的终身全面发展,幼儿科学教育必须尊重幼儿的兴趣、愿望、需求,关注幼儿情感需要,在真正意义上实现由“知识本位”向“情感态度本位”的转变。

2 加强理论研究,提升幼儿科学教育的理论基础

笔者在对所搜集到的文献进行简单分析时发现,大多数论文都缺乏理论依据,均是基于研究者自身的经验总结,导致我国幼儿科学教育的研究水平一直停留在对现象的描述和笼统概述上,难以触及其本质,实现深层次的发展和超越。归根到底是由于对幼儿科学教育理论研究的欠缺,导致在实践中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最终导致我国幼儿科学教育的研究举步不前。

众所周知,理论为人们提供科学的思维方式,从而规范人们的思维逻辑和思维方法,它不仅具有解释功能,而且在实践的意义上具有规范、批判和引导功能。加之理论为人们提供具有时代内涵的价值规范,从而塑造和引导人们的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因而理论对我们更清晰、深刻地思考幼儿科学教育目标与价值问题提供了参考框架。针对我国幼儿科学教育研究比较薄弱的现状,我们要改变理论对实践的“依赖”的片面观点,认识到理论对实践的“超越”,在强化实践意识的同时强化理论意识。源于幼儿科学教育实践的理论,并不仅仅是对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更重要的是在对幼儿科学活动、科学经验和活动成果进行批判性反思、规范性矫正和理想性引导的基础上,形成一套自己的理论,以更好地指导我国幼儿科学教育的实施。

3 建立幼儿科学教育中的发展性评价机制

评价是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是教师对所进行的教学活动所做的深刻反思,评价有利于教师随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并及时查漏补缺,形成教学过程的良性循环。

虽然我国开展教育评价活动的时间并不长,但实践已经证明教育评价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育改革的深化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建立发展性评价机制对幼儿科学教育的发展至关重要。通过评价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幼儿发展的年龄特点和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培养幼儿的科学意识,促进幼儿科学能力的发展,并通过评价促使教师找到问题的症结,以助于反思和改进教学。

但是,在121篇研究文献中,仅有一篇文献对幼儿科学领域发展性评价进行了思考与实践,显然,绝大多数研究者将研究重点放在如何有效提高幼儿科学教育的质量上,而忽视了其评价机制的建立,即使有评价也是以教师为评价主体的总结性评价,而新课程评价的功能重在强调“发展”。因此针对幼儿科学领域学习情况及每个幼儿的个体差异,以促进幼儿科学素养的不断发展为目的,建立螺旋式上升的发展性评价机制是今后研究应该关注的一个方向。

4 关注幼儿科学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笔者阅读所搜索的文献资料发现,许多研究中虽然不乏对教师的关注,但都是从促进幼儿发展的角度来关注教师,如教师所应具备的科学素养、教师的指导与干预策略等,极少有研究者从教师本身出发来关注教师。在121篇文献中,仅有3篇是关于教师教育的,幼儿教师专业化成长受到的关注程度远远不够。基于此,从教师本身出发来关注教师则是今后幼儿科学教育研究中具有重大意义的选题,包括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的培训――职前培训和职后培训,教师的主体性,教师的职业情感等一系列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课题。

5 丰富幼儿科学教育研究的学科视角及方法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121篇有关幼儿科学教育的样本文献中,在学科视角上以教育学占绝对优势,很少从心理学的角度去分析幼儿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对科学教育的影响及限制,研究视角单一。

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幼儿科学教育领域中出现的问题与对策、途径、策略等方面,对幼儿科学教育与其他学科领域的渗透、融合关注不够。

在研究方法上,绝大多数论文采用经验总结式的思辨研究方法,实证性的、量化的研究相对较少,这种单一的研究视角和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将影响我们更加全面、透彻地理解幼儿科学教育中存在的各种现象及问题,也不利于幼儿科学教育研究的深度、广度及科学性。这也成为以后研究要重视和改进的问题。

6 加强幼儿科学教育的国际比较和跨文化比较研究

不得不承认,无论是在科技发展还是科学教育的发展改革上,欧美国家都领先于我国。在更新科学教育理念、改革科学课程以及探索科学教育方法的道路上,国外尤其是欧美国家一直走在前列。他们通过实验、调查和访谈等实证研究深入挖掘了幼儿科学教育相关理论,并针对幼儿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提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幼儿科学教育方法。

科学素养教育论文范文第8篇

曹冬林,浙江省特级教师,自1995年8月从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系毕业后,一路走来,曹老师辛勤地耕耘在生物教育园地里,不断播撒智慧的种子。经历了取消生物高考、生物又参加高考,到现在的选考,从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一所重点高中的校长助理、副校长……现在成长为特级教师。在这中间,曹老师始终以饱满的热情、诚恳的态度投入到教育教学、教育科研、导师带教工作中。20余年来,曹老师教学经验丰富,教学艺术精湛,教学效果显著。他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开展生物探究性教学,在课程设置上,积极研究、勇于实践、敢于创新,在生物科技创新教育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教育研究中,不断探索教育新路子,在研究中实践,在实践中研究,不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围绕在实践中出现的困惑开展项目式学习,以提高学习针对性和效果。曹老师在创新教育、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等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教育手段,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提升,学生的创新学习成果不断在市、省、部级、国际评比中获奖。曹老师先后主持完成了2项浙江省规划课题、2项浙江省教研课题;参与了5项浙江省规划课题、1项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1项“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重点课题,研究成果丰硕。其中1项成果被评为第五届“中国教育学会科研成果奖”二等奖,撰写的教学论文在核心期刊《生物学教学》等媒体上发表40余篇。曹老师先后荣获了浙江省教科研青年标兵、浙江省英才奖、浙江省第二十届“春蚕奖”、全国优秀生物教师奖励基金等荣誉,为生物学科建设做出了一定贡献,现已成为浙江省生物创新实验室主持人,引领浙江生物教学。

仁者爱人,教育是爱的事业,在教育生涯中尽力做一位仁者。“教师”,从小就是我心中最神圣、最崇高的字眼。回顾自己的成长之路,我从来不缺少优秀教师的关爱、帮助以及悉心的教导。出于对教师职业的崇敬,我从少年时代就梦想自己有朝一日也能拿起粉笔、踏上讲台;出于对老师的感恩,当我如愿以偿成为一名真正的教师那一刻开始,我就决心把当年老师给予自己的阳光雨露毫无保留地回报给自己的学生。因此,在我的教育生涯里,“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体现在每一个教育细节之中。我与学生之间不是简单的教与学的关系,更多的是一种情感的交流。我始终站在学生的角度,以朋友和参谋的身份帮助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思想认识。特别重视学生对教育教学的反馈意见,经常组织学生座谈会,以获取学生对教育教学的需求,共同查找原因,商量对策,保证教育效果。学生说,曹老师总是面带笑容,态度温和,从不疾言厉色。我相信“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堂以外,赢得学生对你的信任是做好工作的最基本条件。为此,你必须首先给予学生百分之百的信任,而不是简单的命令和粗暴的呵斥。只有这样,才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才能让学生向你敞开心扉,才能让学生接受你所教的……”

高中学生学习任务重,升学压力大,我尤其关注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辅导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开展生物科技活动,把生物教材中枯燥的叙述跟大自然生动活泼的生命现象结合起来,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体会学习生物的乐趣,激发学生探索生命现象的热情,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连续几年,几名学生在我的精心辅导下考上或被保送进名牌大学就读。培养学生对科普知识的兴趣,不仅仅是为了获奖,更为他们今后的人生打好基础。在我的指导下,学生的科技作品每年在省级及全国青少年科技大赛中获奖,其中一名学生还代表我国赴美参赛。我辅导过的学生,并不都是班级中学习的佼佼者,但我相信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身上都蕴藏着无限的潜能,只要用心去发掘,一定能让这些学生燃起希望的火苗,照亮灿烂的人生之路。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在我担任班主任期间,对本班学生每年都进行至少一次家访,全方位了解学生的情况,使学科教学和班级管理更加科学有效。担任班主任的班级高考中连年取得优异成绩,上线率常居学校前列,所带班级年年都能获得校级文明班级、教学质量评估优胜班、精神文明集体奖等荣誉。撰写的关于后进生转化的论文《学业不良学生的研究与转化策略》发表在《教学与管理》2001年第12期上,并在一定范围内获得交流和推广。有年轻老师说:“曹老师的经验对我很有启发,我以前一直为班里的几个‘差生’头疼,现在我再也不把他们看作‘差生’,他们开始信任我了。”多年来,我和学生交朋友,鼓舞他们的信心,和他们一起去图书馆查资料,共同去田间地头做实验,一起到大城市访问学者教授,寻求指导。有一年,为了观察光照对西瓜的生物影响,晚上对西瓜养殖基地进行观察,当到了养殖基地时,碰到了看管基地的狗,现在想起来就有点后怕,幸亏养殖基地的师傅发现及时,才没有发生意外。有一年,我的奶奶病危,老家来电,叫我马上回去,否则很难再见上一面,而那时我正在辅导学生参加生物学奥林匹克竞赛和科技创新大赛,而且马上要进行比赛,脱不了身,本想等到学生考试完再回去,哪知没等到考试结束,奶奶已经离开了人世,留下了终身遗憾。为了辅导学生,我不知牺牲了多少节假日,却没有拿学校的一分钱补贴,也没有报销过路费;2000年,为了辅导学生参加国际比赛,父亲重病我都没有请假回家去看望一下;连结婚的时候也没有好好休息,新婚的第二天就来到学校。正是有了这种精神,这些学生在我的精心辅导下重新发现了自我,并学会了努力重塑自我,科学素养得到提升,在高考中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进入了理想的大学,为人生的进一步发展打开了新的大门。这些学生出去后,都很想念我与他们共同度过的岁月,每逢节假日,他们总会打电话来问候我,拉拉家常、讲讲心里话及自己的心得体会。每逢教师节,一份份贺卡从世界各地寄来。“恩情似海,柔情似父,生生世世情缘不灭,您是我一生的扶杖和指航灯!”看到如此掏心窝的话语,幸福的暖流总会在心底涌动,更加坚定我成为教育的爱者的决心,这也是我坚持从教的不绝的动力与源泉。

做一位教育的智者

记得第一次参加新教师上岗培训活动,培训专家说:“教师的阵地在讲台。这是你迎接挑战的擂台,也是你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只有站稳讲台,你才能赢得教师职业的尊严……”从教20多年来,我始终立足课堂,使自己成为课堂教学的智者,并一步一个脚印走向成功。

长期以来,我一直在探索并锤炼自己的课堂教学,在教学中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以知识传授为载体,以兴趣激发为动力,以能力培养为目的,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在多年的教学尝试中形成了一套属于自己的“探究性”课堂教学模式:问题情境、引发冲突师生探讨、提出假设收集信息(或实验探索)、得出结论成果迁移、评价调控作业布置、强化巩固。由于坚持探究性课堂教学模式,坚持走教学革新之路,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我的课堂深受学生欢迎,课堂教学评比获得嘉兴市“双高课”一等奖,教学成绩突出,所任教的学生成绩在各级各类测试中始终名列前茅。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严谨治学的教风就是学生学习的最好榜样。在每堂课课前,我都要做到“三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学指导意见;在课后则要做到“三反思”――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设计、反思自己的师生互动、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及时写成文字材料,形成教学设计。在课后很少布置机械、重复的作业,而注重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活动,班上学生每年完成的研究性作业多达100余项。对其中具有实用价值的课题进行“师徒式”指导,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对其深入探究,撰写实验探究报告并推荐其参加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或研究性学习竞赛。

在生物教学中,科学素养的培养是学生长远发展的重要基础,而当前学校教育在这方面存在严重缺失。因为课堂教学很难给予学生充分的实践机会,因此进行生物科学素养教育仅仅依靠课堂教学还远远不够,而通过开设生物类选修课程或活动课程就能很好地弥补这一点。为此,我一方面坚持在必修课教学中采用探究性教学模式和研究性作业的形式,另一方面在选修课和课外科技活动中采用探究性活动模式进行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在实践中摸索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策略,形成了生物科技创新活动课程内容,并对生物科技创新活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形成了《生物科技创新活动教程》(已出版)。该教程通过在桐乡市高级中学和凤鸣高级中学的长期实践,逐步得到完善,其内容既适合重点中学也适合普通中学,已经形成生物科技创新活动特色课程。学生的生物创新项目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获得了一个又一个奖励。其中有两位学生(我省目前仅4位学生)的科技作品分别进入2000年和2003年的中国青少年Intel ISEF(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冬令营。 2005年两位学生的科技活动成果获浙江省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国际光学工程学会最佳项目奖(这是浙江省唯一一个获此奖项的项目),实验装置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着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并根据不同的学生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这就需要教师成为一名悟者,教为了不教。课堂教学是实施生物探究性教学的主要阵地,在教学中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以知识传授为载体、以兴趣激发为动力、以能力培养为目的,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在生物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反思,对生物科学素养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学生来说,将提高自律能力和促进人格发展;对于教师来说,是一种低成本、高回报教学。很多学生迫切想改变自己的生物学习状态,但方法试了很多,还是不见效,对于哪些内容该重点学,该怎么学,学习成功了或失败了的原因是什么,根本就不会去进行反思。学会反思,也将帮助学生建立起新型的学习方式。教师要为学生反思性学习创设条件。反思性学习需要时机,教师要把握时机,择时引导,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寻找反思有效点。反思性学习需要方法,教师要为学生反思性学习把脉支招,总结和提供给学生一般的反思方法。教师的“教”要服从于学生的学习规律,要适应学生的心理特征,要以学生的“学”来决定应该如何“教”。教师的全部教学行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帮助学生自主学习、有效学习,联结点是教学反馈。在生物教学中,我尝试着把学生自主学习反馈分为第一轮自主学习反馈、第二轮自主学习反馈和第三轮自主学习反馈三个阶段。让学生的学习突破时间与空间上的局限,把成功的喜悦和遇挫的苦恼从课堂外带入课堂,通过理解、质疑、交流、碰撞、提升和反馈,又将未知和困惑从课堂带到课外,从而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和学会反馈,达到教与学、时与空、虚拟与现实的和谐统一。我还利用互联网技术,在生物教学中实施移动学习,效果非常好。我的教学成果和事迹在《人民教育》《现代教育报》《嘉兴日报》等媒体有报导或专题介绍,特别是在《现代教育报》(2009年10月6日综合版)上有“为学生插上创新的翅膀:记桐乡市凤鸣高级中学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辅导教师曹冬林”的专题宣传介绍。我撰写的关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论文《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研究与探索》《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研究与实践》分别获得了第八届、第十届全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论文评选一等奖。《中学生物科技活动三三三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发表在《中小学生创新》(2008年第5期)上,为其他学校和教师提供借鉴和参考,产生了良好的辐射效应。

做教师中的“学”者

教师身为先进文化的传播者,绝不能只顾埋头赶路,还必须时常抬头看路。这就是说,我们教师应首先是“学”者,不断地学习,更新自身的知识。从教的过程就是不断学习的过程,在这期间除了参加各类进修和学习班外,我还通过优异的成绩完成了浙江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的学习,师从课程论专家李长吉教授,系统地学习了课程论和教学论。在工作之余,我还加强自主学习,向名著学,向著名的专家学,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指导自己教育教学实践,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学”者。作为一名教育者,进行课题研究式学习是一项最好的学习方式,我先后主持完成浙江省规划课题2项;参与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1项、“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重点课题1项、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3项。这些课题研究和课程开发经验是我专业成长强有力的“助跑器”,使我从一名普通教师迅速成长为浙江省特级教师,在省内享有极高的知名度。课题研究成果在各类评比中频频获奖:“《生物与环境》校本课程的构建与实践”被中国教育学会评为第五届“中国教育学会科研成果奖”二等奖(中小学教师的最高奖,五年评奖一次),成果在《教学月刊》等杂志上发表。我还参与编写教材或教学用书10余部,完成教育教学论文40余篇,发表在《生物学教学》《教学与管理》等部级核心期刊上或获嘉兴市级及以上奖励。其中,《高中生物学研究型作业的探索》等五篇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学政治及其他各科教与学》(2013年第9期)杂志全文转载。我对活动课程、校本课程的研究成果丰硕,开发的选修课程《生物实验与创新》获得嘉兴市精品课程,改革成果和经验多次在浙江省教研活动、部级科技创新活动论坛中作专题交流报告,如在2009年10月和2010年10月连续两次在中国科技教育论坛上作《科技创新教育的模式及发展展望》《科技创新教育课程研究》专题报告,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极好的影响,学校也因此被评为全国科技教育特色学校。我主编或参与编写了《高中生物竞赛培优教程》《食品的营养、安全与健康》等教材,已在浙江大学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并出版专著《生物科技创新活动教程》,形成了教育科研理论与实践的良性循环。

做一位教育的行者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新时期、新教育环境下,我们应当成为一个怎样的教育“行者”呢?立足校本、把脉课改、凡事当敢为人先;聚焦课堂、正视教育、面对教育之弊勇于质疑;聆听声音、呵护心灵,将教育根植于生命,这或许就是我们作为“行者”该有的时代特征。面对新教育、新课程改革给我们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必须做一个凡事敢为人先的行者,才能认清教育发展前进的道路。敢为人先,你就应该追问教育的本真。教育是什么?是生长,是让学生自由自在、自然地生长,是教师以尽可能多样的教学策略引领学生主动学习,不断进行自我教育,最终将知识内化的过程。教育就是要“不教而教”“无为而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我们的教育该如何积极面对?是利还是弊恐怕不用我们去讨论,而当下该做的就是如何充分利用其技术优势,提高我们的教育效率。正是基于此我开展了“高中生物移动学习探索”,利用互联网技术,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提高学习针对性、趣味性,让学习无处不在。当今教育不乏问题,如何针对这些问题做出自己的选择,是每一位教育行者的至高追求。

科学素养教育论文范文第9篇

本文提出中国公众媒介素养指数(MLI,Media Literacy Index),通过探求媒介素养理论的核心概念,为开展我国媒介素养基础理论研究提供启发,以拓展媒介素养理论研究视野。

媒介素养指数概念分析

笔者认为,媒介素养是指人们批判性地解读和鉴赏多种媒介信息与作品以及利用媒介获得自身和谐发展的能力,提升媒介素养的教育则为媒介素养教育,简称为媒介教育。①其基本内涵包括帮助人们获得新闻传播知识,提升对媒介传播规律和特质的认知,洞悉媒介运作和传播过程,调整对媒介信息的被动接受和盲从意识,最为重要的是提高公众的推理及批判性思维能力。媒介教育的目标是调适人与媒介的关系,促进人们在与媒介接触过程中获得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从梳理相关文献内容可以看出,对媒介素养教育的“泛化”几乎迷失了明确的学术研究对象和价值。譬如,在某些高校,把媒介教育与传媒教育混为一谈。事实上,媒介教育的核心理念是批判性地理解和应用媒介,而传媒教育则是培养传媒从业人员,尽管传媒从业人员同时也是传媒使用者,然而,两种教育的目标有着根本性差异。

个体的媒介素养是可以测量的吗?答案是肯定的。这就是媒介素养指数概念的由来之一;由来之二,各地不少研究者常常开展当地特定群体如大学生或中学生的媒介素养调查,甚至许多硕士学位论文专门研究大学生群体媒介素养问题。由于此类调查没有提出媒介素养指数概念,其问卷设计、调查方法、数据处理方式均有巨大差异,基本上属于媒介接触行为调查,也无法进行深层和综合意义上的比较,只能进行单项目的简单横向比较,无法进行针对调查对象更深层次的纵向比较,从而开展普遍意义上的公众媒介素养测量与研究,致使研究层次和结论层级普遍偏低。假若有媒介素养指数这一概念的统领,就可以将此类研究推进一大步。

类似的研究给我们提供了方法层面的借鉴,譬如,我国每两年一次的大规模的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科学素养(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素养)显然是人们基本素质的构成部分,媒介素养作为其基本素质的构成部分,自然也是可以测量的。

那么,如何定义媒介素养指数呢?笔者认为,可以引入“基本媒介素养”概念,进行明确定义和测量,通过科学的抽样调查统计分析,确立基本媒介素养指标体系,设定某个值为基准水平值,把100人中具备基本媒介素养水平值的个体数量定义为“指数”,如某高校学生的媒介素养指数为0.08,即表示该校每100名在校生中,有8名具备基本媒介素养水平的个体,这样,无论是进行横向还是纵向等多维度的比较研究,均具有可比性价值和意义。

媒介素养指标体系的建立

确立媒介素养指标体系并设立科学的测量方法,是建立和完善媒介素养指数的基础。若从上述基本概念定义展开,媒介素养指标体系应当包括哪些基本内容呢?

关于媒介素养,大多数研究者认为:一是媒介教育的重点群体为未成年人,这个群体更易受到媒体不良传播的影响;二是媒介素养的基本内容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媒介接触度,即与媒介具有一定频次和时间的接触和互动;2.媒介知识量,在接触媒介过程中,要具有基本的媒介常识和基本概念;3.媒介理解力,要能够批判性地解读媒介信息、赏析媒介艺术作品。在接触媒介过程中,能保持冷静的头脑,具备相应的独立判断、思考和决策能力;4.媒介应用力,能够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获取相应的媒介信息、提升自己的信息处理能力,利用媒介对社会有建设性价值的信息或作品。(见上页表1)

媒介素养水平即为上述4项指标的综合结果。与媒介的接触是提升媒介素养的基本条件,媒介素养水平并不完全取决于与媒介的接触度,尽管媒介知识量可能与媒介接触度呈正相关关系,但是,人们的媒介理解力和应用力可以通过其他渠道获得,是包括媒介接触在内的多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意味着在具体应用过程中,4项指标可有不同的权重,在指数研究过程中,要进行加权处理。

把上述4项指标作为一级指标,用以设定二级指标,如表1所示。对于一级指标权重的分配,可以采取专家问卷或访谈方式进行,即对数加权法。在某一区域选取若干新闻传播学和教育学专家,对指标按照其重要程度和作用大小进行打分,认为最重要的指标给4分,第二重要的给3分,第三重要的给2分,最不重要的指标给1分,最后统计每个指标共得了多少分,按每个指标的总得分来确定权重,将各个指标的总分进行归一化处理即可得出权重系数。对于二级指标权重的分配,也可以采取同样的方式进行。

为此,笔者进行了试验性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山东省内4所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山东农业大学、聊城大学、潍坊职业学院)的在校大学生及部分研究生,除了山东师范大学随机抽取了40个样本外,其余均为20个样本。

样本没有区分年级和专业,共收到有效样本答卷100份。经简单统计分析,学生们对一级指标的权重分配如表2所示,并且各校样本的答案之间没有明显差异。

表2说明,在校大学生对媒介理解力是最为看重的,其次是有关媒介的知识,再次是媒介接触度。据笔者了解,大学生的学习和研究资源严重依赖网络媒体,远远超过利用图书资料的情况。为此,他们把媒介应用力放在了最后一位,即对利用媒介表达自己、参与社会活动并不是特别看重。是不是山东省或我国所有大学生态度是一致的?其他群体又会是怎样的表现?这有待进行规模性科学抽样调研。

以上述调查方式和结论为基础,笔者将进行二级指标问卷的设计与试验性调查,确立二级指标权重,再展开对特定人群的抽样调查,最终为媒介素养指数的确立奠定基础。

建立媒介素养指数的意义

国内媒介教育的基础研究仍然十分薄弱,突出表现在基本概念不统一,基本理论体系框架远未清晰,如研究对象、研究目标等还没有形成共识。研究者们用“媒介”、“媒体”、“传媒”、“信息”、“网络”、“新媒体”等中心词分别与“素养”、“素质”、“教育”排列组合出数十个概念,各自对概念阐述的重点亦不相同,研究方向也有差异,并逐渐形成自说自话、自我封闭的态势,国际交流更是出现了障碍和不对等。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国内媒介素养理论研究和媒介教育实践的深入开展。

笔者认为,通过抓住媒介素养指数研究这条线,可以很好地统领相关的研究方向和路径。

1.便于明晰和确立媒介素养研究的学术范畴。通过建立公众基本媒介素养指数,进行广泛的意见调查和实践探索,逐渐确立一套相关的概念体系,并对这些概念的基本内涵和外延加以明确界定,这是促进媒介教育这门学科迈向成熟不可逾越的阶段。

2.便于研制媒介教育的目标。针对不同层次社会群体,如中小学生、大学生、务工人员等易受媒介影响群体等,研究制定相关的媒介素养标准和对应的媒介教育目标,促进相关课程或教材的编制以及师资力量的培训。事实上,在这方面,国内已有许多研究者在努力并已有成果在推广。如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东北师范大学媒介素养课程中心、浙江传媒学院媒介素养研究所等机构,已成为研究和实施媒介教育的重要力量。

3.便于测量目标群体媒介素养自然水平以及媒介教育实施后的效果。

4.便于开展媒介素养的比较研究。显然,社会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其媒介素养是不断提升的。因此,媒介素养只有在多重比较中才有意义和价值。换言之,媒介素养的比较价值远大于绝对价值。

有了媒介素养指数作为“衡量”的尺度,一方面,可以开展不同群体、不同区域、指标偏向等诸多方面的比较研究。分析差异性,针对差异性研发相应的课程、制订相应的媒介教育方式,必然比盲目地实施效果要好;另一方面,尽管媒介素养发端于西方国家,由于社会制度、价值观、媒介文化、教育制度等诸多差异性的存在,中西方对媒介素养会有不同的理解,对实施媒介教育会有不同的操作方式,但依赖于媒介素养指数具有一定的可比较性,可以为国际交流奠定对话的基础。

注释:

①白传之 闫欢:《媒介教育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7页

科学素养教育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改进;方向;结束语

搞好科学教学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教育的意义是将所学知识融入生活,为现实所用。充分利用我们身边一切可利用的因素,结合生活实践,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轻松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这样不仅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还能够让学生体会到生活的真谛。

科学教学在小学被称为小科教学,也许在一些人的眼里不如语文、数学看似那么重要,但他能促进其它各科教学的发展。由此,笔者对小学科学教学提出几点看法。

一、 小学科学教学

小学科学教学是指导学自主的抓住自然的事物现象,认真思考,进而提出问题,进行探究得出结论,在探究过程中体验并理解知识。 科学教学主要通过发散思维,引导学生自行探究、讨论。鼓励学生多想些方法来解决问题,从不同角度来看问题,在不断的讨论、思考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

科学教学,注重学生的参与,让学生勤于观察,大胆动手,注重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使学生能主动的不断发展,最大限度的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至关重要。从而得到深层次的理解,使合作的意识得到发展。同时,把探究学习、体验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有机结合起来,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同时也在活动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尊重事实、勇于探索和质疑的科学精神。

二、小学科学教学的教学的改进

为了到达教育的目的,我们对小学科学教学的教学进行改进。由此笔者提出自己的几种教学方法。

1、活跃气氛,增加教学趣味性。 在教学中应注重言语表达的简明、扼要、亲切。语气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为良好的教学氛围做好铺垫。充分利用黑板这块教学中心阵地,强化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渲染课堂学习的气氛,也可以让学生获得了一种快乐的享受。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 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让教学更精彩。 为了调节学生学习接受新知识时的心态、情绪,有时我会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的语言、方法,层次,让教学知识达到自然衔接和巧妙过渡。精心构思的板书能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体现着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展现传授给的学生的不仅是知识面,也是教学艺术的展现。学生被简洁、生动、有趣的板书所吸引,进一步提高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从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认识和吸收。所以,在课前设计板书,我一直遵循简洁、生动、有趣的特点。

3、通过教学促进学生对科学及这门课程的兴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深刻体会到及时的发现和表扬会让学生终生难忘,对学生的终生成长打下深刻的烙印,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教学工作中我们应以严谨的方式进行这门科学课的教学。通过自己的教学促进学生对科学及这门课程的热爱兴趣。快乐教学,教学快乐。促进学生新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研究科学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在学生中树立榜样,增强学生创新的信心,树立良好的创新氛围,激励继续去研究、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吸引更多的学生进行创新。

三、 小学科学教学发展方向

首先,学会改变观念,重视科学课的教学。 在一些地方,不重视科学课的教学,在他们的观念里,小学的主要课程就是语文、数学,其他的都不重要,所以他们往往是以应付的态度来对待的。根本不开设科学课,学生发下的科学课本只有自己简单看看,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得不到这个阶段应有的教育,是孩子在开发智力和潜能的重要时段得不到开发,使孩子在以后真正的接触到自然、物理、化学等学科到时候,觉得无所适从,很陌生的感觉,当然学起来会更加的吃力。所以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要重视这个问题,学会改变观念,重视科学课的教学。

其次,改变传统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教学成绩的评价者,是一言堂。即使让学生说、讨论,也是走形式,始终按老师的思路走,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应把学生放在首要位置,要使学生知道自己是学习的主体,是知识的运用者,学习的探究者。要要学生的角色,同时,也应该是良好氛围、问题情景的创造者,探究活动的促进者、学习矛盾的挑起者、课堂方向的调控者。

教师要鼓励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为学生创设一片自主学习的天地,真正使学生成为科学探究的主体,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锻炼。学生本身就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所以科学学习应该是学生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学习,让他们自己根据生活现象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讲解更有效。最后,教师备课要精心设计好导入激趣这一环节,通过一些活动,给学生以悬念和激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思考力和想象力。此外,在备课阶段要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使学生的科学学习有更广阔的智力背景。科学教育不能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资源,教师在备课时要树立开放的课程资源观念,除了教材还要利用和开发校内外的资源。从学生喜欢的生活场景、情境人手,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各种不同的教育情境,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教学,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去学习,使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体验。

结束语

在进行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善于利用身边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充分结合教学资源,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创造性地为科学教学服务,在丰富的科学知识学习中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为小学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探寻一条新途径。从而,为社会培养出全能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小学科学教学 湖北教育网 2009.(2)

上一篇:校本教研论文范文 下一篇:导游专业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