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文明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2 18:55:43

道德文明论文

道德文明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关键词:道德;精神文明;物质文明

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道德这一术语起源于拉丁字“mos(moris)"—风尚(由此产生.的moralis一词,即有关风尚的、道义的)。道德是历史变动不居的行为规则的总和,这种行为规则调节人们对社会、阶级、国家、家庭的关系以及人们彼此之间的关系,并且这种行为规则不是依靠强制,而是依靠习惯的力量与社会舆论来支持并发生效用的。

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原理,作为上层建筑领域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之一的社会道德,不管其是哪种类型,哪个阶级的,也都是由其经济基础,即由社会发展在该阶段上的社会经济制度所决定、所派生出来,并最终形成的。这正如革命导师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所说的那样,“任何道德理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自觉或不自觉地从决定他们阶级地位的社会经济制度下获取和确立规范自己的道德观念,并把它落实运用到自己的行为上去,道德也就随着产生它的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更改而更改,发展而发展。但同时,道德还积极地发挥其对社会存在及社会经济基础发展所起的反作用,即以它本身特有的职能来为产生它的经济基础以及由此决定了的特定阶级和阶层服务,维护和巩固它们的利益,指导和制约人们的行动。这一点充分说明,社会道德与社会物质条件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在这个关系中,前者处于从属的、次要的地位,后者则处于主导的、决定的地位。这一点,在今天人类社会更加向前发展的过程中得到了进一步的证明。

其实这个道理早在古代就已被我们的祖先认识到了。试看管子的“仓察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司乌迁“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再看看我国汉代班固的一段描写,“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糜庚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拒万,贯朽而不可较。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仟佰之间成群,乘悖化者,摈而不得会聚。守间阑者食梁肉;为吏者长子孙;居官者以为姓号虎。人人自爱,而重犯法,先行谊而默女鬼辱焉,龄是阀疏而民富。”其它如“先富有而后礼让”,“可以为富安天下”,“饥寒至身,不顾廉耻”等,都比较形象、生动而又深刻说明了这一点。另外,从我国古代历史上的农民起义还可看出,几乎每一次较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其爆发的导火线,基本上都是因为天灾(水旱蜡等自然灾害)人祸(统治者的残酷压榨及非正义战争)等,人民生活困苦无着,特别是广大农民走投无路,才不得不艇而走险,举杆起义,走上反抗道路的。

从现代社会来说,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例子。美国经济的发展水平众所周知,举世公认。而一些良好的社会风气和道德风尚也伴随美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相应出现。我们看一些社会细节,如人们自觉不在公共场所吸烟,尊重别人;不随地吐痰;不随意鸣汽车喇叭惊扰环境;人们不乱穿马路;酒店里消费完毕,自觉置钱于桌上;服务人员彬彬有礼,热情周到等,从这些细节可窥见一斑。而美国人对小孩独立人格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以及诚信守法纳税、国家观念的强化等也是有名的。从家庭到社会都有一种让人们充分张扬个性的宽松的民主气氛环境。不可否认,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物质文化生活的极大丰富所带来的物质文明的影响和享受,为人们相匹配的社会道德风貌的形成和提高,奠定了牢固基础。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们的社会伦理观念都自然提升和进入了相应的社会层面水平。

又如我们的近邻日本国民的谦恭礼让也是有名的,如与人交往时的鞠躬礼节,上下公共汽车时的谦让,从不拥挤抢位等,对比国内的同类事,大家都不敢恭维了。

从以上例子我们可以看出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我们不能仅仅从社会制度上去寻找什么根源,也不能只从开展思想教育,使人们觉悟得到提高上去找。众所周知,美国、日本都属于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其国家性质决定了他们根本不可能对社会公民开展什么思想政治工作教育。那么,究其根源,我们只能从其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社会物质文化生活极大丰富这个角度去寻找答案。以日本人乘车为例,因其车辆多,道路畅,周转快,车、人均遵章守纪,有诸多先决条件,故大家用不着去拼命拥抢上车。根据唯物主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有了丰富、雄厚和牢固的社会物质生活基础,就会产生出现相应广泛和普及的文化及教育;而文化教育的有效提高,则可使人们的精神面貌、道德修养“水涨船高”,人们也就会自然或不自然地、自觉或不自觉地在此基础上产生相应的文明行为,表现出良好的道德品行,促使整个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发展和提高。当今世界,一些资本主义制度国家经济发达,社会物质条件优越,其社会道德伦理观念也相应提高发展,展现出相应良好的文明行为和道德品行,毫不足怪,也勿庸置疑,否认这点,不符合实事求是的准则。

另一方面,我们应该承认,良好的社会文明行为和道德品质风尚,是现代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产物,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产物,应该没有“阶级性”,而应该属于人类社会共有的宝贵精神财富。就这个意义,可以认定它们不受国界和不同社会制度的局限。道理很简单,人们既然可以共同拥有物质文明,为什么不能共同拥有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精神文明财富呢?我们以为,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都有各自不同的社会阴暗面,只不过其阴暗面的社会背景、性质、种类、对象和内容、表现方式、程度深浅等等方面有所不同罢了,但同为人类共性的美好内容应该相通和并存。

从我国来说,十年“”动乱期间,国民经济达到崩溃边缘,造成了物质生活的极大贫乏,从国民经济到人民生活可以说是处于“经济危机”之中,人们收人低下,即使有钱也难买东西,连最一般、最基本的生活用品,如粮、油、肉、糖、布、烟酒、肥皂等等均要定人定量,凭票供应,并还不能完全保证。物质匾乏的“票证年代”带来了什么样的社会后果呢?—些人不择手段,拉关系,走后门,搞紧俏商品;手握实权之人趾高气扬,不可一世,大捞油水,中饱私囊;有权人倚仗权势,有钱人花钱买路,无权无钱之人就投机倒把,黑市交易,偷杀盗抢,坑蒙拐骗等。物质生活的极度匾乏,在导致人们社会道德沦丧,风气不良,世风日下,社会混乱等方面,不能不说有一定的因果关系。试想,需要东西随便买,有必要去开什么后门?

我们知道,社会道德伦理的堕落是产生社会不良风气,致使社会动乱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致使人走上犯罪道路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我们必须大力重视开展文明礼貌和道德规范的教育,特别是在广大青少年中开展这项活动。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根据我国实际情况,从精神文明人手,两个文明一起抓,制定了一系列符合国情的法律法令和政策方针,我国的国民经济经过改革开放、调整发展,有了很大的提高,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在广大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得到很大程度提高的同时,人们的精神风貌和社会风气也有了很大转变,出现了令人可喜的局面,人们说“雷锋叔叔又回来了”。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和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相当一些社会伦理道德和社会风气方面的不良行为现象的顽病病疾不是能在短时期内一下子扭转过来的。试举几个小例,如人为原因的公共交通秩序的拥挤混乱,公共场所大声喧哗抽烟吐痰,乱丢杂物,见义不勇,见难不为,麻木不仁,自私自利等不良现象并不鲜见,一些不良陋习“国际闻名”,欧美国家及一些旅游胜地甚至专门为中国人常见的不良行为立上了有针对性的华文警示标识,虽然这只是极少数人的行为,但其负面影响却不可小看。并且,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在引进新技术、新材料、新方法、新思维和新管理理念等的同时,一些不良的负面的东西也不可避免随附进人国门,比较突出的如“黄、赌、毒”,走私贩私,制假售假,拜金主义,,以及“包二奶”等违法乱纪的丑恶现象。因此我们说,发扬光大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道德伦理风尚,是一个极其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需要做出长期的、坚持不懈的努力,任重而道远。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总体水平和综合国力虽有长足进步,但与世界经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相当差距,处于温饱线下的贫困人口仍有相当大的比例,国有企业改革,产业调整,资产重组等,导致产生相当的下岗职工,社会新增劳动力就业压力明显增大,为数不小的农民工进城务工,东西南北四处奔走所带来的各类社会问题日益突出,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条件需求满足仍未达到理想目标,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极不平衡,并且实质差距还在进一步拉大。总之,随着我国改革进程的加快,各类社会深层次的矛盾进一步暴露、突出和加剧,如此等等,更进一步加重了人们树立正确和谐的社会伦理道德观念,加强建设和构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体系的工作难度。

总之,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总体水平和综合实力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仍有相当差距。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们的道德伦理观念及其水平受到社会物质条件许可范围内的限制,并与之相匹配对应。因为道德的内容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道德观念只能随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变更而变更,它不可能脱离和超出一定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水平。正如革命导师们所说,那些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

在不同时期,党和政府曾采取多方面措施加强建设政法队伍,采取了“严打”等强制性手段狠狠打击各类刑事犯罪活动,整顿和维护社会治安。这是为充分保卫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巩固改革开放和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这个根本目的,并以此为根本利益出发的,是维护和整顿社会治安,稳定社会秩序的必要手段。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各种社会成份及社会矛盾多元化,国际环境日趋复杂的前提背景下,更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同时也有利于人们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和社会主义道德新风尚。但我们也应清醒认识到,这不是维持社会秩序,减少犯罪的唯一手段和根本手段。因为“权利永远不能超出社会经济结构及由经济结构所制约的社会的文化发展。并且,我们还应该知道,道德规范是上层建筑领域定的意识形态之一,是不能完全依靠社会的政治强权来推行和制约的,它更依靠习惯的力量和社会舆论。

现阶段,社会各界及媒体都对文明礼貌、社会道德问题予以极大关注,鞭挞丑恶,弘扬善举,倡导文明,这是一种可喜的现象。但我们只以单纯理论宜传的手段来达到上述目的只能收效甚微,不甚现实。因此,强制的法制手段和正面的思想教育手段都必须有相应的、必要的、良好的社会物质条件作为牢固基础才能行之有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其间关系是相互依赖,彼此影响和有机联系的。现阶段人们之所以强调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并重结合,原理就在于此。

道德文明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本文就思想道德文化在社会文化结构中的核心地位、当代中国先进思想道德文化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及其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作了初步的梳理和探讨。

在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先进思想道德文化作为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它决定着当代中国文化的社会性质,统领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引导和影响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进程。

一、思想道德文化在社会文化结构中的核心地位

文化作为人类实践经验和智慧的结晶,作为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的不同民族、宗教、学派对文化理解不完全相同。1871年,英国文化人类学创始人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第一次提出“文化”的概念:“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这为后人对文化本质规定性的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文化的内涵极为丰富,既有结构和层次上的差异,也有性质上的不同,因而,一直没有形成一个严格准确的统一界定。古今中外对此众说纷纭,各持己见。据后来有关学者的统计,至今世界上出现的文化定义达300多种。

从目前研究的有关文献资料来看,人们一般多把文化分为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广义上的文化是指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成果的总和,按其构成可划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文化主要包括直接满足人的基本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那些文化产物,是人类文化的所有物化形式,是人的本质力量最重要体现。制度文化主要满足于人的交往需求而产生的合理地处理个人之间、个人和群体之间关系的深层次需求的文化产物,包括个人对社会活动的参与方式、人们的行为方式及其相关的各种制度,如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公共管理制度、婚姻家庭制度等等。精神文化就是狭义上的文化,即观念形态的文化,它主要是满足个人和群体精神需要的所有精神活动及其成果,包括思想理论、信念、信仰、伦理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领域的生产、传播、享用和积累等。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这三种文化形态中,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是精神文化的外在表现或物化形式,精神文化是内在于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内在于人的所有活动的深层次的文化。

精神文化按其结构层次和内容不同,由外向里,分为三个层次的三种不同文化形式:

一是社会习俗文化。它主要是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各种生活习惯、风土人情、社会风尚、交往方式等,具有独特的民族性、地域性、无阶级性和超时空性。这种文化无对错、先进与否之分,易于在相互交流中得到相互了解和学习,极大地丰富各民族的精神文化生活。

二是科学理性文化。它是人类在科学、教育、文学、艺术、体育等领域活动成果的结晶,包括所有的自然科学和绝大部分人文社会科学(除哲学、历史、政治、经济等),不具有民族性、阶级性。这种文化有先进与落后及水平高低之分,在不同民族文化交流中最为广泛和形式多样,各民族文化从中取长补短、趋利避害、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三是思想道德文化。它是人们的世界观、信念、道德、理想、觉悟以及人们的社会关系的总和,主要包括人们的理想信念、思想觉悟、道德情操、意志品质、组织纪律性等。这种文化有先进和落后之分,具有鲜明的民族性、阶级性和相对较强的稳定性。它处于精神文化的最深层次,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形态区别于其他民族文化形态的内在文化特质,最能反映和体现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中的民族精神和民族特色,是凝结一个民族的精神内核和灵魂,因而在整个民族文化中居于核心地位。

二、当代中国先进思想道德文化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

先进思想道德文化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文化,它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是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内在要求和精神体现。它是以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价值取向,以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为主要内容,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提升全民族的思想道德文化素质,推动我国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文化体系,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核心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内涵主要包括:

第一,它是始终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为核心,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文化。

第二,它是集中地反映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政治改革与发展的要求,反映和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和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服从和服务于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思想保证、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的当代文化。

第三,它是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一切优秀传统思想和传统美德,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同时,博采各国之长,大胆吸收、借鉴和利用人类创造的一切积极文明成果的民族文化。第四,它是蕴含着伟大的民族精神,凝聚着各族人民的坚强意志和巨大力量,为广大人民群众所认同和喜闻乐见的,积极、健康、向上的创新文化。这四个方面内容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融为一体,最集中地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体现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基本特征和重要作用,体现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和未来希望,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当今世界正处于和平与发展的开放时代,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科学技术空前繁荣,推动着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进程的加快发展,促使各国以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日益激烈,使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碰撞、冲突、渗透和交融更加频繁,既形成共同的普世文化,又呈现独具特色的异质文化。而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引起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各种新的社会矛盾更趋复杂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也呈现多样化。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当代中国先进思想道德文化,其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

第一,民族性。一个民族的存在和发展必须以体现本民族精神、展示本民族风格、凝结本民族凝聚力的文化根基作支撑,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世界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正是以不同民族各具特色的文化存在和发展为前提和基础的,只有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才具有内在的凝聚力、生命力和外在的吸引力、感召力。文化的力量,已深深熔铸在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当代中国先进思想道德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思想道德文化的精华,体现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和理想追求,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民族风格。

第二,时代性。任何时代的文化不可能脱离它所赖以形成和发展的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总是体现那个时代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文化内涵和文化风格。当代中国先进思想道德文化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同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相结合,反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政治的发展进程和前进方向,批判地继承历史文化和传统美德,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和实践要求,是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和时代精神相结合的产物。

第三,科学性。当代中国先进思想道德文化的科学性体现在,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及其在当代中国的最新发展这一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遵循与时俱进的文化发展规律,在文化实践中坚持文化的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的统一,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从而在形式和内容上保证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科学性。

第四,开放性。一个国家、民族在文化上越开放,越能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其发展也越快。文化的开放性是经济开放的必然结果,是保持文化先进性的必要条件。当代中国先进思想道德文化的开放性不仅体现在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而且体现在既立足于中国,面向现代化,又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积极吸收人类所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熔铸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中,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先进文化。

第五,群众性。文化创造与发展的最深刻的根源,就蕴藏于广大人民群众之中,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是先进文化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当代中国先进思想道德文化来源于人民群众,不断满足不同文化层次的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需求,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比以往历史上任何文化更具有广泛的群众性。从根本上说,发展先进思想道德文化就是为了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服务。

第六,创新性。文化的开放性为文化的创新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而文化的创新则是先进文化保持其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先进文化形成、发展的不竭动力。当代中国先进思想道德文化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批判地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和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在此基础上不断结合新的实践要求,进一步创新和发展,其思想理论成果的结晶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性和创新性。

三、当代中国先进思想道德文化的重要作用

唯物史观认为,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同时,又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由于文化的性质不同,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也不同。思想道德文化作为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其先进与否,对社会经济和政治反作用的正负效应也不同。充分认识当代中国先进思想道德文化在先进文化中的核心地位和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具有特别重要的战略意义。

首先,先进思想道德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思想保证。加强文化建设,发展先进思想道德文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当代中国先进思想道德文化为市场经济发展和物质文明建设提供正确的指导思想、坚定的政治方向和科学的价值导向,从根本上保证现代化建设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健康发展。

其次,先进思想道德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当代中国先进思想道德文化具有凝聚功能、教化功能和价值导向功能,能够引导人们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理想信念、道德准则、价值取向、审美情趣,确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包括凝聚力和感召力在内的强大民族精神和精神支柱;引导人们通过理想、知识、道德、信仰等方面教育的培养,树立崇高理想和高尚品质,锻炼意志,净化心灵,提升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导人们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必然趋势,激励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调动和发挥人们从事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力推动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再次,先进思想道德文化为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当代中国先进思想道德文化通过培育和弘扬科学精神及人文精神,反对和抵制腐朽的和反动的思想文化对人们精神的侵蚀,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反对迷信和伪科学的良好氛围;通过一定的科学知识体系、行为方式、道德规范来调节和引导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调节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提高人们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水平,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和社会风气,为培养“四有”新人营造高尚的思想道德基础,为现代化建设创造安定团结、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最后,先进思想道德文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维系整个中华民族,维护和实现祖国和平统一。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所蕴含着的丰富而深厚的伟大民族精神,是海内外中国人文化认同的基础,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价值源泉。当代中国先进思想道德文化以弘扬和培育符合时代特点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民族精神为己任,不仅在激发民族自豪感,提高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振兴等方面发挥特殊的重要作用;而且发挥着凝聚全体中国人、维系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精神纽带作用,是实现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重要思想文化基础。

参考文献:

[1]罗国杰.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加强思想道德建设[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3,(7).

[2]沈壮海.先进文化的理论内涵[J].中国教育报,2003-08-20.

[3]李德顺.民族、科学、大众的文化[J].文化研究(中国人大复印资料),2001,(9).

[4]李毅.中国先进文化的基本特征[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1,(9).

[5]陈先达.论文化与文化的时代性和民族性[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0,(1).

[6]叶自成.对外开放与中国的现代化:经济文化政治的开放及其正反效应[M].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道德文明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纵观人类道德文明演绎的历史长河,人类对于道德的研究可谓横穿古今,纵贯东西。虽然差异、分歧一直是引起人类各种纷争和杀戮的基本源头,但人类在道德的需要和需要的道德方面却总能表现出惊人的一致,这种共同的需要促使人类最终把道德的探究作为他们共同的主题。于是,一批批杰出的道德文明探索者和诠释者开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断涌现出来,逐渐架构起道德文明的基本框架并引领人类道德文明发展的基本方向。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人类为什么需要道德以及人类到底需要什么样的道德就自然成为道德研究的基本问题。

一、人类为什么需要道德?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是以界定道德概念为前提的,所以,有必要回顾一下什么是道德。

(一)什么是道德?

1.“道”字在传统的古书解释中,大约有三种意义。1),“道”的本义:道,就是指人世间所行走的道路。如《说文》曰:“道者,径路也”。2),“道”的引申义:道是指抽象的规律、法则。如子思在中庸首章中所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孙子说:“兵者,诡道也”。3),“道”的拓展义:道是形而上的意思。如《易.系传》:“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2.“德”字在传统的古书解释中只有本义和引申义两种意思。1),“德”的本义为“得”。如《说文》曰:“外得于人,内德于己也”。“得即德也”。2),从“德”的结构与字型看,德包含了从古直字,从心之意。因此,‘德”便引申为“品德”,“道德品质”,所以朱熹说:“德者得也,行道而有得于心者也”。因此,“道”与“德”的词源含义都明确指向为——应该如何的行为规范。但是,应该如何的行为规范并非都是道德。道德与其他应该如何的行为规范最本质的区别就在于:道德是具有社会效用的行为规范,它和法一样也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却又不同于法的肉体强制和行政强制,只是一种舆论强制。

综上所述,道德的定义应为:道德是社会制定或认可的关于人们具有社会效用的行为应该而非必须如何的非权力规范。

(二)人类为什么需要道德?

人类产生之初,自然环境极其恶劣,人的生产和生存能力非常低下,在强大的自然界面前,人是一种非常弱小的动物,靠单个的力量根本不可能生存。于是,人类被迫结成一个个群体,以集体之力共同对抗自然之力。社会、人际关系由此产生。但是,人类最初不得已而建立的的这种社会关系却相当紊乱,集体之力难于有序发挥,社会活动也不能正常进行。

如何解决这个难题?人类在不断的思考和实践中逐渐意识到,问题的解决只能依赖于一种崭新的手段——管理。在各种社会活动的管理中,最先形成的是具有政治性质的权力管理。虽然,政治具有其他管理形式无法比拟的巨大优势,但它并不是全面而广泛的管理,只是一种外在的管理形式,靠它并不能解决人们所有行为的规范问题。于是,不同于政治的另外一种行为规范也随之产生,人们称之为德治。从此以后,政治与德治也就自然成为人类管理社会活动最有效的两大手段。

所以说,道德和政治一样,是以社会更好的存在和发展为前提,以追求个人的利益和幸福最大化为目标的行为规范。换言之,道德是人类通过限制自身利益换得社会利益的保障并最终实现自身利益和幸福的特殊行为规范。即,个人、社会的需要是道德产生的根本原因。

二、人类需要什么样的道德?

从“休谟难题”到“斯密之迷”,人类一直在苦苦寻找并力图建立一种举世公认的伦理与道德标准。那么,人类到底需要什么样的道德?简单的说:我们需要的是增进每个人和全社会利益总量的优良道德。

(一)当利益发生冲突时,我们需要“最大利益净余额”的道德

大家都知道,不同的人总会有不同的需要。道德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在同一条 件下一般不会发生冲突,但在不同的条件下总会有冲突的发生。如:道德要求人应该诚实,但在小偷面前你必须得放弃诚实而选择撒谎。所以说,当同一行为在不同的条件下相冲突时,我们只能诉诸于“最大利益净余额”的原则。即,行为的利害相减后其余额如果是利,就是正价值,就是我们应该要选择的行为。反之,就是负价值,就是我们应该要放弃的行为。正如象棋比赛中,当车与帅同处险境时,人们通常都会选择“舍车保帅”的招数。

(二)当利益相一致时,我们需要“不损害一人地增进每个人利益”的道德

孟子曰:“杀一无辜而得天下,不为也”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不损害一人地增进每个人利益”是道德的终极目标。当利益一致时,道德终极目标自然就具备了完全实现的可能。但是,其目标得以实现是以不能损害任何一个人的利益为前提。在这样的原则要求下,只要你损害了任何一个人的利益,即使你保全了多数人的利益,都是不应该、不道德的。由此可见,“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以人为本”的提法是否就是我们这个社会终极的道德目标?我们现存的道德规范距离终极的道德目标还有多远?如何才能构建起有效塑造全体社会成员高尚品德的道德规范?如何才能攻克各种道德规范总是流于形式而收效甚微的难题?所有的这一切,都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都需要我们每一个人投身于道德文明的建设,共同迎接文明道德的明天!

参考文献:

[1]窦炎国.论道德认知[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

[2]许冬玲,彭柏林.论道德需要的功能[j].广西社会科学,2008(7)

[3]张之沧.论马克思的道德实践[j].道德与文明,2007(3)

[4]蒋丽君.道德需要:德育的逻辑起点与策略理路[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9(3)

道德文明论文范文第4篇

一、活动时间:2012年5月30日上午8:30分(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二、活动地点:龙泉广场

三、活动主题:展示风采,超越梦想,做一个有道德的人(道德文明在行动)

四、活动组织:

总 策 划:金色少年文化艺术培训中心

执行策划:邵斐

项目负责:

郑老师:庆“六一”活动总协调;

王梦雅:庆“六一”绘画、手抄报、摄影系列活动;

张 苹 杨姗姗:庆“六一”作文、小记者采访、摄影系列活动;

五、活动内容:

1、诗歌朗诵:

①六一诗歌朗诵。

②集体诗歌朗诵。

2、金色少年作文小记者采访活动。(派发宣传单)

3、绘画、手抄报系列活动。

以反映学员素质教育成果,展现学员儿童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体现“六一”儿童节活泼欢快的节日气氛为主要目的,

4、集体活动:

全部学员及家长在“金色少年庆六一 道德文明在行动”条幅上签名。合影。

六、活动安排:(预定)

5月30日8:30分学员由家长陪同在龙泉广场集合。

9:00朗诵组、小记者组、绘画组集合排队,分派任务。

9:15分开始活动。

1、朗诵组在广场前朗诵。

2、小记者进行“道德文明在行动”活动采访,内容包括:文明礼貌用语,文明行为,道德品质、文明素养知识等

3、绘画组展现“六一”童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体现“六一”儿童节活泼欢快的节日气氛为主要目的绘画作品。

4、活动中期或后期同学派发关于儿童文明用语、文明行为宣传单。

5、集体在活动中签字,留影。(也可作第一项)

道德文明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完善中国特色道德文化体系,是目前走出我国实际存在的道德困境的迫切需要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深切呼唤;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要求;是发展先进文化和建设和谐文化的的核心内容。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必须高度重视道德文化理论建设,构建并完善中国特色道德文化体系,正确处理批判继承与综合创新、道德建设与法律建设的关系,切实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积极推进道德文化建设的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

完善中国特色道德文化体系,既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也是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内在要求,更是铸造和谐社会与和谐文化之魂。本文就此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所谓文化,是指一定社会的经济与政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道德作为文化的一部分,有其自身的历史发展和逻辑演变过程。它是在人的实践活动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处理人际关系(包括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个人与集体、集体与集体)的原则、规范,是社会生活有序发展和稳定发展的一种精神力量。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道德发挥着自己独特的重要作用。没有它,整个文化就不可能存在,或只能无意义地存在。西方道德传统推崇理性、科学和人道精神以及个人主义的道德原则。黑格尔认为,世界历史的进程无非就是人类理性运动的过程:马克斯·韦伯说:“现代生活是由理性的经济道德、理性的精神以及生活态度的理性构成的,未来的世界文化将是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有机结合或统一。”中华民族伦理道德文化十分丰富,德治德政思想源远流长。道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相当于宗教在西方文化中的地位。以德治天下,是中国文化独有的智慧。孔孟所开启的儒家道统始终把成德立人看作人生的最高价值,把道德实践看作实现人生理想的根本途径。今日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由于面临特殊的世界环境和处于转型社会时期更需要一种理性精神和道德文化的支撑。构建中国特色道德文化,成为大变革时代的重要使命。这是因为:

第一、构建中国特色道德文化是走出道德困境的迫切需要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深切呼唤。当前中国,正经历着社会转型、体制转轨和文化嬗变。新生活的诱惑与旧心态的禁忌,使人们陷入了无法回避的道德困境。道德评价失范,价值取向紊乱,道德教育扭曲变形,社会道德控制机制弱化,各种各样的非道德主义泛滥。以职图利、损公肥私、贪污受贿、生活腐化等现象成为社会公害;见利忘义、为富不仁、假冒伪劣、坑蒙拐骗、欺行霸市等违法现象时有发生、屡禁不绝;吸毒、、、、纳妾、拐卖妇女儿童等丑恶现象死灰复燃、沉渣泛起,甚至连历来被称为“净土”的教育和学术领域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侵蚀,这一切不能不强烈震撼我们的心灵。精神的贫困、伦理的沉沦、灵魂的迷失相当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威胁着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经济的繁荣。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国家制定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总书记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系列措施为中国人民走出道德困境指明了方向。构建中国特色道德文化是在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础上重新确立道德理想的实质性举措。

第二、构建中国特色道德文化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要求。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而真正成熟的市场经济也必定是道德经济。道德本来就是法律的基础,法律则是从道德延伸或升华而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发展,特别是面对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的新形势,迫切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道德体系。WTO的基本原则(包括公平交易的原则、透明度原则、非歧视原则)在更深层次上蕴涵着道德人格的要求。全球化规则本质是建立在信用基础上的。在国际竞争中没有信用就没有竞争的资格。市场经济有自己的运行规律,其本质是一种契约化即理性化的经济行为,它推动人们走向市场竞争,驱使人们去追求最大利润,促使人们自觉实现产供销渠道畅通,启迪人们按照价值法则办事。所有这一切,都涉及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需要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道德规范去发挥调节作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公平、公正、公开,必须讲道义、重信誉、守合同,靠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致富,按照社会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经营,否则必然损人害己。谁讲职业道德,谁就会赢得顾客和市场,取得竞争的优势;反之,就会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在市场上就站不住脚,甚至身败名裂,受到法律的制裁。

第三、构建中国特色道德文化是发展先进文化和建设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先进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灵魂,是历史发展的内驱力。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中国共产党根本性质的内在要求。在当代中国要发展先进文化,必须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工程,集中体现着精神文明的性质和方向,对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有巨大的能动作用。构建中国特色道德文化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对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构建中国特色道德文化,是历史赋予的崇高使命和神圣责任,是一项系统工程和艰巨任务。我们要以高度的政治、社会责任感,加倍关注并积极探索中国特色道德文化建设的新途径。

第一,必须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加强道德文化理论建设。“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其鲜明的时代特色集中表现为先进文化观,明确了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标志,确定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前进方向和发展方略,突出了构建中国特色道德文化对社会广大成员引导、激励、凝聚和提升的重要功能。科学发展观是新阶段的旗帜、纲领、指针,蕴涵着对科学文化和道德文明的系统思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运筹,对中国整个社会发展和未来世界走向具有根本指导意义。加强道德文化理论建设应以“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颂扬真善美、鞭挞假丑恶为主题,以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为目的,以点燃精神的火花和淬炼思想的力量,感染人、鼓舞人、引导人、塑造人。

第二,必须围绕现代化这一时代主题,着力构建并逐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文化体系。一个社会的道德体系应包括道德观念体系、道德规范体系、道德评价体系三个部分。近些年道德困境的出现,其症结就在于我们缺乏一个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新的道德文化体系,使人们无所适从。《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面向正在建设和发展着的市场经济,坚持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坚持继承和发扬民族优良传统并积极吸收外来优秀文化成果,构建了新的道德体系的基本框架,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价值导向,充满先进的文化、文明精神,有利于社会主义社会人的精神世界的升华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全面进步。我们要在贯彻执行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逐步完善。当前,最紧迫最突出的任务:一是使道德规范具体化、经典化、系统化。道德要求简约、通俗,更精炼优美、更全面完整、更富有哲理、更具可操作性,便于记忆、传诵、遵守、实践;二是使道德教育大众化、持续化、终身化。终身教育是学习化社会的基石,而道德教育终身化则是文明社会发展和前进的精神支柱;三是使道德监督社会化、经常化、有效化。没有健全的监督评价机制,道德建设的各项要求就不可能落到实处。

第三,必须处理好批判继承与综合创新的关系,努力寻求现代道德和传统道德文化的结合点。和谐社会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强调多样和谐。中华民族历史悠久,道德文化博大精深。其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克明俊德、以民为本,立身惟正、明道善策、举贤任能、教而后刑等方面。其基本特点在于“重人伦关系、重精神境界、重人道精神、重整体观念、重修养践履、重推己及人”。对这些优秀道德文化成果要继承并发扬光大。当然,要对传统道德文化进行现代转化,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尤其要更新德育观念,丰富德育内容。当今的道德教育己不应满足于抽象的“弘扬人性”,而要从全球的角度,从“人与自然共生”的角度,从人类由竞争走向合作的发展趋势中,着力解决人类面临的问题,如人类与自然和谐的问题、各民族之间相互依存的问题、人类潜能开发问题、个体精神满足的问题、科学技术伦理问题等带有全球性、开发性、发展性、精神性的问题,更注重受教育者的道德思维能力和道德实践能力的提高。同时我们还要以开放宏远的眼光、海纳百川的胸怀、熔铸百家的气魄,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一切优秀道德文化成果。

第四,必须处理好道德建设与法律建设的关系,积极推进道德文化建设的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法治以法律的权威性和强制性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重在惩戒恶行;德治以道德的说服力和感召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重在引导向善;法律惩治恶行于己然,道德节制邪念于未兴。道德对立法、司法、执法等法治的各个环节起着重要作用,道德还可以弥补法律的缺陷。古今中外的许多事实都充分说明,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没有具有强制性的法律不行,没有相对弹性的道德规范也不行,只有使两者紧密结合,才能相辅相成。注重道德制度建设,即把凡是可以转化为制度、法律的道德规范都纳入制度、法律之中。这是近几十年来西方国家进行道德建设的一条成功经验。

一些国家直接制定了《道德法》,如美国于1978年通过了《政府行为道德法》,1989年通过了《政府道德行为改革法案》;韩国于1993年通过了《公务员道德法》,2003年公布了《公务员保持清廉行动纲领》。从我国的实际出发,为了社会的长治久安,特别是在社会转型期和新旧道德的历史嬗变期大量社会问题出现的情况下,要加快规范道德行为的立法和社会公约建设,健全社会赏罚机制,赏善罚恶,创造良好的道德环境。执法部门应严格执法,坚决清除社会丑恶现象,坚持反腐败斗争,稳准狠地严厉打击各种社会犯罪,有力地配合促进道德文化建设。当然,道德文化建设的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并不是简单地将所有的道德规范都法律化,道德本身有自己的特殊性及规律。如果将所有的道德规范都法律化,在实践上也是行不通的。

尽管中国特色道德文化的建设任重而道远,但我们坚信,只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序发展,民主法制日趋完备,文化环境日臻高雅,社会教育日益合理,我们就一定能够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道德文明和伦理精神。

【参考文献】

[1]马克斯·韦伯.经济通史[M].伦敦:1961.英文版.

[2]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3].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J].

道德文明论文范文第6篇

论文提要:构建中国特色道德文化,是走出目前道德困境的迫切需要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深切呼唤,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要求,是发展先进文化和建设和谐文化的核心内容。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必须高度重视道德文化理论建设,构建并完善中国特色道德文化体系,正确处理批判继承与综合创新、道德建设与法律建设的关系,切实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积极推进道德文化建设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程序化。

21世纪是崇尚创新、呼唤创新的时代,也是文化竞争异常激烈的时代。构建和谐的道德文化环境,已成为一个民族决胜于创新时代的必由之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构建和谐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任务,总书记2006年3月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特别是2007年6月25日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上的讲话,强调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进一步加强文化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构建中国特色道德文化,既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创新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关键资源;既是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内在要求,更是和谐社会与和谐文化之魂。

所谓文化,是指一定社会的经济与政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实际上就是人化,是人的文明化。道德作为文化,有其自身的历史发展和逻辑演变过程。它是在人的实践活动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处理人际关系(包括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个人与集体、集体与集体)的原则、规范和理论观点,是社会生活有序发展和稳定发展的一种精神力量。在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中,道德发挥着独特的重要作用。道德文化和整个文化联系在一起,前者是后者体内的精神中枢和核心。没有它,整个文化就不可能存在,或只能无意义地存在。中华民族伦理道德文化十分丰富,德治德政思想源远流长。以德治天下,是中国文化独有的智慧。孔孟所开启的儒家道统始终把成德立人看作人生的最高价值,把道德实践看作实现人生理想的根本途径。对传统道德文化进行创造性转换,构成了现代道德文明与伦理精神建设的重要一环。不同的社会生活形态有着不同的道德规范。今日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由于面临特殊的世界环境和历史主体,更需要一种理性精神和道德文化的支撑。构建中国特色道德文化,成为大变革时代的重要使命。

构建中国特色道德文化是走出道德困境的迫切需要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深切呼唤。当前中国正经历着社会转型、体制转轨和文化嬗变。新生活的诱惑与旧心态的禁忌,使人们陷入了无法回避的道德困境。道德评价失范,价值取向紊乱,道德教育扭曲变形,社会道德控制机制弱化,各种各样的非道德主义泛滥——、以职图利、损公肥私、贪污受贿、生活腐化等“寻租”现象成为社会公害,见利忘义、为富不仁、假冒伪劣、坑蒙拐骗、欺行霸市等违法现象屡禁不绝,吸毒、、、、纳妾、拐卖妇女儿童等丑恶现象沉渣泛起,甚至连历来被称为“净土”的教育和学术领域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侵蚀。精神的贫困、道德的沉沦、灵魂的迷失相当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威胁着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经济的繁荣。制定《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社会主义荣辱观、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一系列措施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出台的,这为中国人民走出道德困境指明了方向。构建中国特色道德文化就是在此基础上重新确立道德理想的实质性举措。

人总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改变着自己的生活方式、文化心理、道德风尚和理想选择。良好的道德环境本身就是生活质量的一个指标,是太平盛世的一个标志,是人民群众所急切盼望的。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离不开具有内在活力的完整的文明主体。《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强调,“公民”是道德建设的主体。每个公民只有首先做好道德建设过程的参与者,才能成为道德建设成果的受益者。他们不仅要有现代知识技能,还要有现代生活方式、现代道德心态和现代人格理想。这就需要构建与现代化目标相一致的新型的道德文明。随着人类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能力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明的需求将更加迫切,精神文明在整个人类发展中越来越重要。纵观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社会进步必须以人类精神文明作为强有力的支撑,而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以公民道德素质的不断提高作为基石和底蕴。

构建中国特色道德文化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要求。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而真正成熟的市场经济也必定是道德经济。道德本来就是法律的基础,法律则是从道德延伸或升华而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发展,特别是面对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和国内“五种多样化”的新形势,迫切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道德体系。wto的基本原则(包括公平交易原则、透明度原则、非歧视原则)在更深层次上蕴涵着道德人格的要求。全球化规则的本质是建立在信用基础上的。在国际竞争中没有信用就没有竞争的资格。市场经济有自己的运行规律,其本质是一种契约化即理性化的经济行为,它推动人们走向市场竞争,驱使人们去追求最大利润,促使人们自觉实现产供销渠道畅通,启迪人们按照价值法则办事。所有这一切,都涉及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需要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道德规范去发挥调节作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公平、公正、公开,必须讲道义、重信誉、守合同,靠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致富,按照社会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经营。谁讲职业道德,谁就会赢得顾客和市场,取得竞争的优势;反之,就会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在市场上就站不住脚,甚至受到法律的制裁。

每个时代、每个社会、每个国家都需要一种能为大家认同接受的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是和谐文化建设的根本方向。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科学与民主等。这几个方面既相互区别,又彼此联系、不可分割,形成整体。其中,道德文化是这一体系的精髓和灵魂,是我们判断言行得失的根本准则。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终是要让社会大众能够形成良好的文化凝聚力与思想向心力,不断完善其伦理文化生活。社会主义荣辱观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制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与人类文明发展趋势相一致,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的基本要求,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谐发展的基本保证。

构建中国特色道德文化是发展先进文化和建设和谐文化的核心内容。先进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灵魂,是历史发展的内驱力。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性质的内在要求。在当代中国要发展先进文化,必须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工程,集中体现着精神文明的性质和方向,对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有巨大的能动作用。构建中国特色道德文化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对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在道德理论上有很大创新,在道德实践和道德规范上有重要突破,其内容丰富、科学、严整,体现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4]8号文件)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件)的实施、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加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更是立足根本,着眼长远,抓住重点,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和谐文化的战略任务,反映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的文化自觉。和谐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文化源泉和精神动力。文化承载精神,精神体现文化。道德文化是和谐文化之魂。构建中国特色道德文化更是建设和谐文化与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和重中之重。

构建中国特色道德文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和艰巨任务,必须以高度的政治、社会责任感,加倍关注并积极探索中国特色道德文化建设的新途径。

第一,必须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加强道德文化理论建设。道德理论来源于道德实践,又反过来指导道德实践。道德文化理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道德建设的高度和力度。“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其鲜明的时代特色集中表现为先进文化观,确定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前进方向和发展方略,突出了构建中国特色道德文化对社会广大成员引导、激励、凝聚和提升的重要功能。科学发展观是新阶段的旗帜、纲领、指针,蕴涵着对科学文化和道德文明的系统思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运筹,对中国的整个社会发展和未来世界的走向具有根本的指导意义。加强道德文化理论建设应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颂扬真善美、鞭挞假丑恶为主题,以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为目的,以点染精神的火光和淬炼思想的力量,感染人、鼓舞人、引导人、塑造人。

第二,必须围绕现代化这一时代主题,着力构建并逐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文化体系。一个社会的道德体系应包括道德观念体系、道德规范体系、道德评价体系三个部分。近些年出现的道德困境,其症结就在于我们缺乏一个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新的道德文化体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面向正在建设和发展着的市场经济,坚持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坚持继承和发扬民族优良传统并积极吸收外来优秀文化成果,构建了新的道德体系的基本框架,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价值导向,有利于社会主义社会人的精神世界的升华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全面进步。我们要在贯彻执行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逐步完善。当前,最紧迫、最突出的任务:一是使道德规范具体化、经典化、系统化。道德要求简约,通俗,富有哲理,便于记忆、传诵、遵守、实践。二是使道德教育大众化、持续化、终身化。终身教育是学习化社会的基石,而道德教育终身化则是文明社会发展和前进的精神支柱。三是使道德监督社会化、经常化、有效化。没有健全的监督评价机制,道德建设的各项要求就不可能落到实处。

第三,必须处理好批判继承与综合创新的关系,努力寻求现代道德和传统道德文化的结合点。中华民族历史悠久,道德文化博大精深。其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克明俊德、以民为本、立身惟正、明道善策、举贤任能、教而后刑等方面。其基本特点在于“重人伦关系、重精神境界、重人道精神、重整体观念、重修养践履、重推己及人”。在继承并发扬光大这些优秀道德文化成果的同时,还要对传统道德文化进行现代转化,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尤其要更新德育观念,丰富德育内容。当今的道德教育已不应满足于抽象的“弘扬人性”,而要从全球的角度,从“人与自然共生”的角度,从人类由竞争走向合作的发展趋势中,着力解决人类面临的问题,如人类与自然和谐的问题、各民族之间相互依存的问题、人类潜能开发问题、个体精神满足问题、科学技术伦理问题等带有全球性、开发性、发展性、精神性的问题,更注重受教育者的道德思维能力和道德实践能力的提高。因此,我们要学习、借鉴世界各国的一切优秀道德文化成果,从我国的实际出发,找准道德建设的切人点和突破口,以道德情感为中介,沟通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创设环境,搭设平台,启发人的内动力,提升个体需要层次;分层次、分阶段着力加强养成教育、人格教育、尊重教育等,建设诚信文化,建立市场经济的失信惩罚机制。

道德文明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道德建设;道德文化力;内涵;要素;构建

中图分类号:B82-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3)02-0053-04

道德与文化的关系是一对既简单又复杂的关系。说其简单是因为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无处不有道德,无处不有文化,人类被这种道德、文化现象所包围所环绕。说其复杂,便是如何对道德与文化的关系作出科学合理的划分:文化决定道德,还是道德指导文化?人,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社会存在,而且也是一种精神存在。在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史中,人发明创造了许许多多的社会实物,如火药、指南针、汽车、飞机、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等;同时也缔造了许多道德文化,如易道文化、法道文化、道家文化、儒家文化等。这些被人发明和缔造的各种社会实物和道德文化现象,反过来又影响着人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可以说,文化孕育着道德,道德又包含着文化,两者是和谐共生的关系。先进的文化必将催生出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落后的文化也会产生出畸形的“道德怪胎”。

国内学者对“文化力”、“道德力”、“软实力”的研究相对较多,也取得了一些丰硕成果。但是对于“道德文化力”的研究还相对薄弱,李振以《道德文化力初探》为其硕士毕业论文对道德文化力的内涵、构建原则及途径进行了相关分析和论述,他认为“道德文化力是文化力的灵魂,是优秀、先进的道德文化现实和特有的内在力量,其实质是实现国家意志,推动社会、经济发展,进而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民族伦理精神、民众道德素质等伦理精神因素的力量总和”,“道德文化力是一种精神力和生产力。”[1]不过在笔者看来,还是稍显薄弱和欠缺。《新伦理学教程》认为,“道德文化的首要职能是确立和保护作为个性的人的价值和精神独立,并为人类命运和人类未来设置最具道义的价值坐标系。道德文化同其他文化类型相比,它是构成人的本质的内在精神力量,是人们的文化心理结构中的内核,是人的意志、理智、情感的有机组合。因此道德文化具有高度的稳定性,深刻的内在性。”[2]道德,作为深层次文化结构中的一种精神存在,其蕴含着强大的精神动力(同样也存在着精神滞力,下文有所阐述)。其所倡导的道德修养、道德实践、道德追求、道德继承等一系列道德要求又与文化运行中的“文化养料”相结合,形成一种特殊的“力”影响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这种力,我们称之为道德文化力。

一、 道德文化力的内涵

道德与文化是一对多维的概念,都有着丰富的内涵。对道德的追问和反思,可以使我们在多元的文化生活中更好地体验生命之意义和价值;对文化的认同和构建,可以使我们在多重价值观念并存的社会中更好地生活。道德文化所蕴含的一种特殊而强大的力,就是文化力。它是一种精神动力、生产力和调节力,在道德文化的建设中有着无尽的生命力。

1.道德文化力是一种精神动力。道德文化作为一种社会存在,既具有其本质上的道德价值和文化价值,同时还蕴含着丰富的精神价值——精神动力。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特点。随着人类进化和社会实践能力的提高,在对客观事物进行有意识的改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有规律性的认识。这种意识不仅是一种客观存在,同时又是人类在进化和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能够指导人类改造自然的客观规律和反映。这种客观规律和反映只有正确地指导人们进行社会实践才能成为精神动力。

人相对于动物来说具备社会意识,同时人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就是一个自觉的、能动的、有意识的过程,人借助这种自觉的、能动的、有意识的活动,逐渐地把自己与动物区别开来,而后这种自觉的、能动的、有意识的活动逐渐形成一种规律性的认识来指导人的社会实践,这就形成了精神动力。相反,如若人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被动的、盲目的、不正确的意识,那么这种意识就不能够正确指导人的社会实践,这就不是精神动力而是一种精神滞力,这种精神滞力是不利于人的自我实现和社会的文明进步,与精神动力是一种截然相反的力量。指出:“一切事情是要人做的……做就必须先有人根据客观事实,引出思想、道德、意见,提出计划、方针、政策、战略、战术,方能做得好。思想等等都是主观的东西,做或行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都是人类特殊的能动性。这种能动性,我们名之曰‘自觉的能动性’,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一切根据和符合于客观事实的思想是正确的思想,一切根据于正确思想的做或行动是正确的行动。我们必须发扬这样的思想和行动,必须发扬这种自觉的能动性。”[3]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进程中,无产阶级要承担起民族复兴和国家兴旺的重任,必须提高阶级意识和觉悟,减少盲目性,增强主动性,这样才能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提供精神动力支持。

因此,要想使道德文化力真正发挥其作用,使其固有的精神动力成为一种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类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精神力量,就必须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自觉能动性理论,把握其理论宗旨和要义,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自觉能动性理论系统化、科学化、现代化,使这一理论贯彻落实到道德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去,为道德文化力的理论研究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方法论指导。

2.道德文化力是一种生产力。道德文化力一旦脱离生活就会沦为纯粹的工具。道德文化力是一种生产力,这种生产力与社会生活是密不可分的。马克思的大生产力观点认为,文化天然地具有社会生产的基本特征。这种生产力不是天然存在的,也不是一蹴而成的,首先要通过精神转化为物质方能进行生产。前文我们已经提到道德文化力是一种精神动力,在道德文化的运行和建设过程中,我们不仅要重视精神动力的产生,更要重视精神动力的转化,即精神物质化。“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4]这是马克思对精神转化理论的一段经典的表述。精神动力是道德文化的理论精华,这种理论只有被人民群众所掌握,才能转化为物质力量,也就是说,精神只有先转化为物质,继而才能进行生产。其中,精神动力是前提,生产力是归宿,物质力是中介。

我们说道德文化力是一种生产力,是从其对生产发展和个人进步的功用和价值来说的。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生产力三要素虽然在经济建设和生产发展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但是社会的进步越来越依赖于无形的资源,如:人的主观能动性、综合素质、创新精神等等。这些无形的资源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够使劳动者充分认识到自己在生产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树立主人翁意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消除盲目性,科学合理地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自觉地把科学技术运用于生产发展过程中,创造高新技术、高科技的生产工具和智能化的劳动对象,切实有效地提高劳动生产率,最终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向前发展。对此有深刻的论述,他说:“人是生产力中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我国工人阶级,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力量……不断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始终是我们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必须履行的第一要务。”[5]

道德文化的精神动力是转化为生产力的前提和基础。道德文化生产力的最大实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的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和思想道德素质、主观能动性、价值观念、劳动技能和创新精神等。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我国工人阶级,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力量,这一生产力发展的主体力量能否成为发展先进生产力的决定性力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而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又离不开道德文化的建设和运行。因此我们要大力营造一个积极的、健康的、和谐的、文明的道德文化氛围,形成巨大的道德文化精神动力,促使广大劳动生产者自觉地学习和提高科学文化素质,从而才能使这种精神动力转化为生产力,最终从根本上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3. 道德文化力是一种调节力。《文化哲学十五讲》指出,“中国的现代化及其文化转型处于一种十分特殊的历史方位:中国的现代化与西方发达国家业已完成的现代化之间有一个巨大的时代落差,即我们不是在西方工业文明方兴未艾之际来实现由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的现代化转型,而是在西方工业文明业已高度发达,以至于出现某种弊端和危机,并开始向后工业文明过渡之时才开始向工业文明转型。”[6]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深入发展,中国逐步置身于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的浪潮中,原本以历时态更替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后工业文明却嬗变和演进为共时态存在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后工业文明,中国对现代化的渴望与恐惧寓于一身。全球化与道德重建成为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一大挑战和任务,按照尼采的说法,“上帝死了”,人类生活在“一个无神的殿堂”,现代人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何去何从成为道德文化建设的一大难题。

现代化的加速发展、大众文化的兴起,日益影响着人们的现代社会生活,而传统的主导文化有被边缘化的危险和可能,精英文化也面临着突破发展瓶颈的困难,社会主义荣辱观、拜金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等价值观念多元并存。多元道德文化格局的形成,意味着原本处于静态的道德文化格局被打破,道德文化的存在形式、传播样式与以往单一的形式发生了分离。这种新的道德文化格局与共时态存在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后工业文明成为现代道德文化建设需要面对的新格局,也是道德文化力需要调节的难题之一。现代社会关系与其说是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关系,不如说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个人与集体、集体与集体之间的一种伦理道德关系。这种伦理道德关系深刻影响着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如何在这种复杂的社会交往关系中追赶现代文明,融入到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不仅仅需要物质生产的极大满足,更需要道德与文化精神的重塑和超越。在这个重塑和超越过程中,势必就会出现各种利益矛盾和冲突,如何去调节和化解,都直接体现着伦理精神,而这种伦理精神正是道德文化力的内在表现,是道德文化调节力的使命所在。

因此,笔者认为,现代意义上的道德文化力其实就是对道德困境出现的“无家可归”现象的一种调节,使人们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重新对生命意义和生存价值进行追问和反思,重新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寻求精神上的寄托和安慰,由内在的自发的道德文化向自由的自觉的道德文化转变,通力调节现代化进程中由道德文化新格局带来的一系列相关难题,努力构建一种自由、自觉的具备现代人文精神和价值的新个体和新社会。

二、 道德文化力的要素

要素是构成有机系统的基本要件和因素,是整体之与部分的关系。从理论上厘清道德文化力的基本要素,是道德文化和谐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笔者认为,需要、体悟、实践是道德文化力的三大要素。三要素之间有着逻辑的必然性和可能性,需要是体悟的前提和基础,而实践又是需要和体悟的旨归。

1.需要。前文所述,道德建设所倡导的道德修养、道德实践、道德追求、道德继承等一系列道德要求与文化运行中的“文化养料”相结合,形成一种特殊的“力”影响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这种力就是道德文化力。在道德文化力形成的过程中,“需要”是必不可少的,是最关键的要素之一。这是因为:(1)这种由主体内在萌发的需要比外在的强制约束而形成的需要更加具有主动性和能动性,能更好地与“文化养料”形成合力。(2)需要由内在自觉地萌发,既包含着个体的需要又蕴含着个体对社会所倡导的价值观念的认同,可以更好地协调两者的关系。(3)需要不是由外在的强制和约束产生,可以更好地使个体形成正确的道德文化取向和动机,能够抑制不正当的需要,防止精神滞力的发生。(4)需要由主体内在的自觉地产生,可以更好地发挥其激励和促进功能,即促使道德文化力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2.体悟。需要的发生依赖个体内在的自觉性,道德文化建设的需要发生有其内在的逻辑必然性,但是要想使这种必然性转化为现实性,就需要经历一个体悟的过程。

体悟,从字面含义来看,无非就是个体通过自身的能动性对事物进行全面的理解和感悟,这是主体一个自觉的内化过程。我们要想走出道德文化多元格局的尴尬困境,必须找到个体与道德文化现象的那种实实在在的关系和活动,这就需要个体进行一定的体悟。人从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出发,通过体悟,对这些现象进行创造性的分析和归纳,细致地对道德文化力的作用和功能进行超越发挥,对多元道德文化发展进程中面临的种种问题进行合理的分析和探索,通过道德文化的精神动力、生产力、调节力对个体的生命意义和生存价值、社会人文精神的缺失进行合理的构建,从而赋予人作为社会存在物所具有的本真的意义和价值。所以说,通过体悟可以重新赋予人生命意义和生存价值,这种意义活动同时又是对道德文化力的一种超越,它要求我们依据于物质世界的实在性对人的精神世界进行重塑,找回人之存在者存在的根据。

3.实践。据前文所述,个体通过内在自觉的需要和体悟赋予自身寻求生命意义和生存价值的真谛。如何成就人之存在者存在的依据,只有通过实践。从理论上看,实践作为道德文化力三要素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是道德文化力由理论构建走向现实构建的关键。

道德文化力的构建既以人内在的自觉需要为依据,又展开为一个包含多重内容的实践过程。从内在的维度上看,与道德文化力的内涵相适应,人正是在道德文化精神动力、生产力、调节力的作用影响下指导实践,使人在复杂多变的道德文化格局中真正的由自发走向自觉。从外在的维度上看,道德文化力的构建始终以实践为本原,并具体表现为理论层面的引导与经验层面的模仿和理性层面的反思等方面的统一。道德文化力的构建是由人内在的自觉需要,通过个体的体悟,加之以实践的过程,同时又交织着人之存在者与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彼此互动。

三、 道德文化力的构建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多元道德文化格局的影响,这种“力”特殊在何处,又从何而来?这便是道德文化力的构建问题了。基于此,笔者认为,道德文化力的构建应从人格的完善、幸福的追求、信仰的确立、认同的强化等四个方面着手进行。

1.人格的完善。人格是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对于人格的理解,众说纷纭。有的认为人格是“人的心理倾向、心理过程的特点,个性心理特征,以及心理状态等综合的心理结构”。[7]这一定义主要从心理倾向、心理过程、心理状态等方面对人格进行界定,虽然十分复杂,但是无外乎从个体的内在与外在两个层面对人格进行理解归纳。这对于我们理解道德文化力构建中个体的人格完善太过笼统。相比之下,笔者倾向于从道德的角度去理解人格这一概念。罗国杰教授主编的《伦理学》认为,“所谓人格,就是指人与其他动物相区别的内在规定性,是个人做人的尊严、价值和品质的总和,也是个人在一定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统一。”[8]笔者看来,人格是人之存在的标志之一,也是人走向现代化的必备条件之一,同时还是人认识自我、奉献社会的有机统一体。

道德文化力的构建离不开个体的人格完善,这是因为:首先,每一个人都需要认识自我,实现自我,但是在自我实现的过程中会受到来自各方面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在道德文化多元格局的社会背景下。有的人会根据自我实现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有选择的对各种道德文化进行取舍,使自己的人格朝着健全的健康的方向发展;而有的人面对种种诱惑,为了一时的私欲会做出一些有损他人和社会的事情,使自己的人格朝着不完善、缺损的方向异常地实现。其次,人格的完善,不仅仅是一个实现自我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成就他人的过程。具备健全的人格,拥有正确的价值取向,不仅能够更好地处理与他人、社会、自然的关系,实现各方利益共进,同时还能使个体更好地进行自我道德调控,确保自己在多元道德文化格局中作出正确的行为选择。最后,人之存在的生命意义和生存价值促使个体不断进行人格的完善,使之在多元道德文化格局下成为一个有德性、德行的人。这样一来,人之存在就有一个独立完整的价值坐标参考系,不仅能够更好地对人之存在的生命意义和价值存在进行追寻,同时还有利于个体幸福目标追求的明确确立。

2.幸福的追求。在道德文化力的重构中,为什么要确立幸福这一追求目标?原因如下:(1)幸福作为一种快乐,是每个人所向往所追求的,这种快乐不仅可以给人带来物质和精神上的欢愉和享受,同时还能给人以奋斗的动力,狭隘的来说就是为了追求幸福而奋斗。在当前道德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不能要求个体为了社会的文明进步而不断地进行奉献和牺牲,在对多元道德文化进行取舍过程中,一味地要求顾全大局、奉献社会,而不讲回报,势必造成个体自我需要实现心理的失落。古人云“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说的正是这个道理。此时,明确个体幸福目标的确立,既可以为之提供精神动力,使个体和社会的关系实现和谐共生,同时还可以使幸福目标的追求转化为个体对道德向善的向往。(2)幸福作为一种善,一种正当善,也是每个人所向往所追求的,这种善是具有一定的道德价值的。尤其是在多元道德文化格局下,怀有道德之心的人才能做出有利于社会发展、增进每个人利益的正确的选择,这种选择既可以促使个体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和自身的全面发展,又能培养人的向善之心,从而获得更多的快乐和幸福。所以,冯友兰说:“道德方面的成功与所做的事的成功与失败无关。道德行为与所做之事乃两回事,个人所做之事不影响道德行为的成功。如文天祥、史可法所做的事虽然失败,但他们道德行为的价值是完全成功的。更进一步说,文天祥、史可法如果成功,固然是好,但所做的事成功,对他们的道德行为价值并不增加,仍不过是忠臣;同时,他们失败,对他们道德行为价值也不减少,仍不失为忠臣。”综上可知,幸福目标的追求要以实现他人的快乐和幸福为前提,换句话说,就是在当今道德文化力的构建中,个体幸福的追求不能僭越自然、社会、集体、他人目标的实现,必须以此为前提和基础。同时,个体幸福目标的确立和实现反过来又促进着自然、社会、集体、他人目标的实现。可以说,在道德文化力构建中,幸福既是目标又是动力,它们之间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

3.信仰的确立。幸福,不仅是人之存在生命意义和生存价值的内涵,同样还是道德文化力构建的目标和动力。同样,信仰不仅是人之存在、幸福追求的内在要求,同时还是道德文化力构建的伦理规定。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疏离,尤其是中国原本应以历时态更替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后工业文明却嬗变和演进为共时态存在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后工业文明,加之多元道德文化格局而带来的文化霸权、文化殖民主义、价值观念多样化、公德与私德的错位、缺乏人文精神的道德形式主义,社会呼唤一种能够支撑走向现代文明的公德伦理精神。这种公德伦理精神不仅需要我们建设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先进的道德文化,更需要在道德文化力的影响下塑造个体以知识理性为主导的追求科学的道德文化信仰。“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科学性、革命性、群众性和民族性,概括起来就是一种先进的、有价值的文化。

这种先进的、有价值的文化正是当前道德文化力构建所需要的,它是多元道德文化格局的重要特征,是多元道德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和使命所在,也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表现。同时,在这种先进的、有价值的文化观念的引领下,道德文化建设定会呈现出蓬勃生机,个体也易于在这种环境中塑造以知识理性为主导的追求科学的道德文化信仰。我们知道,先进的有价值的道德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和谐发展的保证,也是其主要特征,为个体塑造以知识理性为主导的追求科学的道德文化信仰提供方向和制度保证;先进的有价值的道德文化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源泉,它能够为个体的价值取向、道德规范、理想人格提供精神动力,说到底,这种精神动力也就是对道德文化力的一种认同。

4.认同的强化。“认同”一词是从英文“identity”翻译过来的。本文的认同主要指作为个体的自我认同和作为民族国家的自我认同。在多元道德文化格局的背景下,作为独立的个体来说,自我认同首先所要回答的就是“自我是什么”的问题。作为独立的民族国家来说,在全球化进程中,自我认同就是要对本民族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把自我的发展、本民族的发展与全人类的命运相联系。

道德文化呈现的不仅是一个道德世界,也是一个文化世界。现代社会文化发展格局呈现出主导文化、精神文化、大众文化以共时态形式并存的多元格局,各种道德价值观念林林总总,彼此交叉,彼此影响。在这种背景下,作为独立的个体,首先要对自我有一个清晰而全面的认识,把对自我的认识融入到道德文化、道德文化力的构建中去,如此才能最大地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更好地揭示道德文化力的文化本性、道德文化力的特征和确认道德文化力的本质力量。相对于独立的个体来说,民族国家的自我认同就更需要借助全球化文化冲突与共生的契机,在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等层面对本民族国家的道德文化与外来文化进行自我认同,从这个意义上讲,全球化为自我认同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平台。与此同时,民族国家的自我认同并不是一味地对本民族道德文化的否定和扬弃,这是一种很片面的、狭隘的观念。我们必须树立一种开放的、动态的、全面的思维,即多元道德文化格局背景下的民族国家自我认同是一种交流互动的过程,是一种由民族走向世界以及再由世界走向民族的双向循环、不断往复的运动过程。总之,正确看待全球化和多元道德文化格局,就不会认为认同的强化就是对自身的全盘否定或对西方的全面肯定,就不会导致道德文化的西化、同质化和异化,从而增强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和文化自强,最终实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李振.道德文化力初探[D].湖南:南华大学,2011:

12-13.

[2]魏英敏,王泽应.新伦理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社,2003:12.

[3]著作选读(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6:228—229.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9.

[5].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1:156.

[6]衣俊卿.文化哲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309.

[7]高玉祥.个性心理学概论[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

社,1985:8.

[8]罗国杰.伦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438.

[9]冯友兰.三松堂学术文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4:629—630.

[10].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把建设有中国特色

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R].北京:人民出

道德文明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北京精神;厚德观;会展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1-00-02

一、会展文化的提出

作为全国主要会展城市之一,首都北京的会展经济发展和会展文化的建构、传播对中国乃至世界会展产业都有深远的影响,会展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会展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特别在会展产业发展如此迅速的今天,不得不对其引起足够的重视和研究。作为有“火车头经济”、经济发展“晴雨表”之称的会展业,其不仅能推广和展示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还能起到传播新信息、新知识、新观念的作用,加快发展会展业是助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同时,会展行业的高附加值性和产业联动效应可以大大提高北京对国际经贸、科技、教育、文化等信息交流的承载能力,提升北京的城市形象、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会展文化理念的提出是会展理论的创新发展,也是对会展实践的有力推动。会展文化就是在会展活动中所涉及和体现的所有“文化”内涵,从文化的视角对会展现象和会展产业的深层问题进行探究和剖析。对“文化”一词的理解聚讼纷纭,《新华词典》中,“文化”一词在广义上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并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在狭义上是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即一般知识,如学习文化、文化水平等”。本文研究的视角显然是从广义的文化范畴出发,对会展文化进行思索与建构。

对会展文化的内涵把握,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会展内容的文化性,即会展主题和相关活动体现的是文化的内容,会展本身是承载文化表现和传播的活动载体;二是会展作为一种社会经济活动形式,能体现出在精神、理念、价值观上的文化内涵;三是指会展是多人共同活动的平台,会展的相关利益主体在这里进行频繁的交流、沟通,会展主体在筹备、组织会展活动时能体现出主观意识形态中的文化本质。

提及会展和文化的关系,我们经常听到的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这里强调了文化和会展水融的关系,文化是会展的灵魂,会展经济活动注入的文化内涵愈多,其附加值就愈大,核心竞争力就愈强。

二、北京精神“厚德观”对会展文化的影响

以“爱国、创新、包容、厚德”为主要内容的“北京精神”是首都人民长期发展建设实践的概括和总结,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体现了首都历史文化的特征,体现了首都群众的精神文化追求。厚德是北京精神的人格化,是北京立德扬善的首善品质和人文精神的典型反映。厚德一词源于《周易》“君子以厚德载物”。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道德文化不仅是北京精神的重要体现和要求,也是会展文化建设的根基,根基不稳,其他皆为空谈。只有在道德文化的沃土中,会展才能享受长久的生命力,成长为苍天大树。道德文化是会展文化构建的根基和前提,强调道德精神、道德力量对会展文化的塑造作用,是从本质上把握会展文化的精髓。《论语・里仁》:“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智者利仁。”仁是道德。会展业中的道德文化,也应该是会展人的守则之首。如果连道德责任感都不具备,会展活动还如何能够有序、健康、长久地展开呢?

会展业的核心是服务,道德理念的诉求和坚守是做好会展服务的前提,是会展行业腾飞的基石。首都会展产业的道德自律已然起到了一定的典范作用,但道德文化的弘扬依然应置于重要议题。针对当前中国会展产业的现存问题,笔者从以下几个角度对会展道德文化的构建与完善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一)会展道德文化的诚信自觉与约束。

应当明确提出以“诚信”作为行业道德自律的主要准则。这是因为,目前在中国会展行业各种缺乏诚信的现象还比比皆是。诚信缺失,道德意识淡薄,换来的是会展业内部管理的混乱和会展经济的阻碍。道德自律是法制秩序与精神文明实现的最高形式。

面对会展行业中种种趋之若鹜的不良现象和风潮,所有会展人应当拥有自我辨识和自控、自检能力,避免制造或跟随哗众取宠的噱头,避免陷入阿世媚俗、曲意迎合的行业黑幕。坚持功利性和社会性的辩证统一,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平衡协调,切记好大喜功、急功近利,更不能只顾一己私利,眼前之利,要充分意识到造福社会大众的初衷和举措才是长远的、可持续的发展之道。通过调研得知,目前市场上有很多并不具备办展条件的个人或集体,为了一己私利,成立“皮包公司”,鱼目混珠,仿冒欺诈,严重扰乱市场竞争秩序,造成极为消极的影响,这些现象和行为无疑构成了对会展道德文化的严重破坏。

目前,会展行业的技能培训市场也呈现出诚信危机。会展证书鱼龙混杂、管理混乱,失去了证书对于专业技能考核的公正性、权威性,目前很多高校会展相关证书的技能培训与考核,与技能考核的严谨性、真实性背道而驰,沦为培训机构挣钱的投机途径,不得不令人忧思、惋惜。一方面,当会展技能证书沦为毫无价值的一张纸时,会展行业的进入门槛和专业性大大降低;另一方面,当高校的会展文化被社会上不良风气所侵害、污染之时,会展教育的公正性、公平性都难以体现,我们还如何能培养出优秀的会展人才?这些棘手的问题不得不令我们反思。会展道德诚信观的塑造和普及,应该从学校抓起,从会展人才的培养抓起,高校会展教育不仅要体现出学科的专业性,更要在教育理念中牢固灌输诚信、公正思想。

道德文明论文范文第9篇

论文摘要: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是一种道德文化,它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和宏大的道德理念,但是近百年来,现代文化伦理因为缺乏与传统文化理念的和谐对接而引发了一系列道德冲突,对于当今国人来说,要想全面重建新时代的道德文化,培养能够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道德之人,那么复兴中国传统文化之道德理念,重建国人的精神之天无疑是一条必由之路。

华夏文化起源于三皇五帝,在经历过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兼容并包的大融合后,及至汉代,儒、释、道三家的思想文化逐渐成为其主流并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讨论的中国传统文化。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支柱就是儒、释、道文化三位一体的和谐共生体,而其道德理念则是这种共生状态的最高追求。

时至21世纪前后,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人和社会转型的愈加剧烈,国人遇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问题,其中既有社会制度层面的,也有个人生活层面的,但究其根源,实乃东方与西方文化传统、现代与古代文化传统的价值观、道德观之冲突所致,并由此在国内各个领域掀起了一场重新反思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潮,其中,众多学者用不同视角对中国浩瀚渊博的传统文化和道德传统作了正本清源式的诊释,希望能够重新找回改良社会、抚慰民众的信心和力量。在此大背景下,本文选而择其一,仅从其道德理念层面作些粗浅的探讨。

一、当代道德文化的衰落

清末以降,在经历了“西学东渐”“全盘西化”“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等一系列大争鸣、大讨论后,国人似乎普遍对中国传统文化失去了原有的尊崇和拜服,转而向西方文化和现代文明寻找救世之道。但是由于复杂的历史因缘和各种中外思想的博弈,从西方舶来的各种主义、精神均在几十年的大融合、大碰撞中被一一冲击、压抑、解构乃至遗忘。直至20世纪90年代,中国当代道德文化开始进人信仰、理念全面式微的阶段,随之而来的是精神上的“无法无天”,胜者为王、优胜劣汰的丛林法则开始支配众多国人的思维。于是乎,一些人迅速丧失了体验和言说道德的勇气和能力,在他们心中似乎只剩下利益多寡的博弈而无半点义与不义之别;于是乎,在我们身边似乎只能看到胜者、败者及其羡慕者、嫉恨者的此消彼长,却很难再发现知耻者和悔恨者;于是乎,要求他人言说和遵守道德成为一种展示权力的手段,而拒绝羞耻和言说道德则成为人们自我保护的不二法门;于是乎,几乎所有关于道德的话题都毫无保留地指向他人而非内心,原本发自内心的道德感成为日益稀缺的体验,传统道德理念正不断丧失其在国人心目中的神圣领地。

道德文化缘何会在这个曾经以重视道德著称的文明古国走向衰落?究其原因,可以从社会体制变革、东西方文化冲突等多个角度考察,但我们也不能忽略另外一个事实,即道德理念与信仰的缺失与国人对传统文化及其道德理念的盲目拒斥密切相关。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本有其道德之维

梁启超先生曾说“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致身心,西学应外事”(《劝学篇》),此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东西方文化的不同特点,即西方文化更注重个体行为实践的合理、合法与有效性,惯于追求一种亚里士多德式的实践理性,而中国传统文化则更看重为自身的思想言行找到本源的精神根基和理念寄托,进而追求“天人合德”的精神境界。

可见,中国传统文化特别重视人的内在觉悟和身心境界的提高,其本质就是一种道德文化。而宏大的道德理念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仰望星空”的精气神,正是国人活在世上的一种姿态和尊严,更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境界和气质写照。正如老庄所言“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逍遥游》)、孔孟追求的“仁者爱人,克己复礼”和佛家向往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就是这种厚德载物的视野和气魄成就了中华民族一个个道之、德之、道德之楷模。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理念

如前所言,中国传统文化中自古就充满着宏大的道德理念,“道”像一只无形的手掌握着国家、民族、家庭乃至个人发展的方向,左右着国人的思维言行。老子的一句“道可道,非常道”(《老子》第一章)像一张无形的大网把国人对于“道”的追问和向往都限制在神玄、博大、形而上的境界之中,而身处世俗的人则只能从心灵深处景仰、参悟而无法言传。正因为此,在传统文化中总是强调“道”与“天”齐、“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老子》第五十一章),特别向往“天人合德”的和

合境界,且为国人追求崇高的道德理念预设了思想规范:“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述而》),“大道把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老子》第三十四章)这种语境中的“道德”之理念固然源于人的内省,但内省的原则又源于对依“道”而立“德”、立“德”而明“道”的信服:“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礼记·中庸》)面对广大、高明、悠久的天和天道,人必须“孔德之容,惟道是从”(《老子》第二十一章)、“诚于中,形于外”(《论语·子路》),不断内省自己的言行,进而追寻更高的道德境界。

对于“道德”的敬畏是国人生成其世俗道德理念的基础。在国人心目中,“道德”无时无刻不在对世人的言行进行审判,道德之人会受到天道之庇佑,不道德之人也会因天道之剑高悬而生出畏惧和悔恨之意。正是由于人人、事事、时时以“道德”为尺度,国人的反躬自省、克己复礼才有了依据,道德理念才能得以践行无阻。

四、中国传统文化之道德理念的世俗回归

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理念之所以会造就众多道德之人,首先是因为它虽然身处人们的心灵深处,却又早已为人们设定了精神生活的终极目标和绝对法则,从而使国人能够随时对已经发生、正在发生和即将发生的事件进行道德的评估与审判。假如没有这些目标和法则的引导与约束,人们当下的行动就会缺乏方向和尺度,就无法区别正义与不义,很容易沦落为误道之人或无德之人。其次还因为它也积极关照着人的世俗生活,最主要表现莫过于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家文化”,“家”实在是“中国式”道德的最佳世俗表达,一个“家”字几乎涵盖了所有的世俗道德规范,它既是国人日常生活的精神根基,也是国人践行道德理念的具体社会表现。当然回归世俗的道德理念也时刻不忘提醒人们“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礼记·中庸》),并以此告诫人们只要时刻抱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的人世态度,自觉地正心、修身、养性,就可以实现“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告子下》)的人生理想。

五、结语

道德文明论文范文第10篇

[论文摘要]“现代企业文化”是管理系统的新的序参量,其第一要素——科学文化的动力功能;核心要素——道德文化的尽善功能;高层要素——艺术文化的尽美功能,是管理实践的价值所在。

“2002年中国年度报告”以铁的事实向世界宣告:中国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GDP以8%的增幅居世界领先地位。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不但变革着社会经济系统的结构而引发新的功能。同时还促成了社会精神文明的并进,其中最显着的成果是催生了“现代企业文化”,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文化结构——即企业在管理实践中的科学技术,企业员工的思想道德与价值观念和企业艺术活动的有机统一体,它是以系统方式作用于经济运作过程,并显现能动特性的新的序参量。

本文将对“文化参量”在现代企业管理系统中的功能属性,按其三大参量要素,即科学、道德、艺术等文化形式进行定性分析。并就“企业文化”与“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成功吻合,论证蓬勃发展的中国企业,从“经济人”提升到“伦理人”的崭新形象的文化成因。

一、现代企业管理系统文化参量的第一要素——科学文化

科学文化是现代企业文化结构的第一要素,作为理论形态的科学,其功能属性在企业中的显现,有一个“物化”的过程,即新材料、新能源、新技术的发明创造并优先地运用于新产品的研制开发,工艺流程的更新或新模式、新标准、新规程溶入营销、管理、服务方式的变革运作过程之中,这通常被称之为现代企业的“科技文化”。且其文化素质之高低,是衡量和代表现代企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管理水平的客观尺度。用高新科学技术作为支撑而构建起来的生产力系统,无疑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力量之源,是构成现代企业发展的直接动力之关键要素。因此,现代企业科技文化建设的目标,就必然集中指向,构成生产力系统的三大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

1.培养提升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

企业文化建设,首先是培养员工的科学文化素质,这是提升生产力的关键课题。而作为企业,它必定不是专门教育机构,对员工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则侧重于培养员工的科学精神——崇尚科学,实践“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重要思想。

有了科学的思想指导,势必提高员工自身的认识水平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那么,在学科学、用科学中,就能较好而主动地把握机遇,使之在科学上能有所“发现”;在技术上能有所“发明”,使企业处处洋溢着创新精神,而牢牢地抓住科学技术的“首创”性,在产品的研制开发或生产、经营、服务上占尽先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先”,“人旧我新”而立于擂主之位,以确保企业运作的良性循环。

企业有了崇尚科学的理念与高新科学技术的支撑,员工劳动技能与服务质量的提高,就具备了先进的精神武器与坚实的物质基础。理论的物化过程,推动着物质与精神的双向转化,企业员工将自已的智力资源能动地、创造性地溶入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是我们创造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动力之源。

2.开拓与变革生产资料的结构

生产力这一动态系统的先进性与发展状态,在物的因素上则为生产资料的结构状态及其所吸纳的科技成果。企业的“科技文化”建设,对此就将目标锁定于——一是对劳动资料的变革——以智能化、自动化的工具与设备;快捷而优选的信息;新型的能源;国际国内多渠道的资金——即以高、精、尖的科学技术和有效的资金运动形式去变革劳动资料的结构,以取代落后的设备和陈旧的资源;以弥补资金的短缺与呆滞;二是,与此同时,必然相应造成劳动对象的结构变革,即在“人化自然”过程中,以消耗实体物质资源为代价的传统生产模式,逐步让尽量节省物质资源,转而以取之不尽的非实体性智力资源,信息资源为依托的新型产业以代之。或向地球的处女地,向海洋乃至向其他星体开拓新的劳动对象。或扩大服务范围、增加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

高新科技于劳动对象,也不仅仅停留在改变其形状、结构、性质以满足人们的需求这种“改造世界”的活动,而是更深层次地“创造世界”。由于创造性的发现与发明日渐涌现和对物质资源的节约与爱惜,它必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荣,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直至最终化解人类面临资源匮乏“消耗>生成”不等式的威胁。

可见,有科技文化素养的劳动者,与科技含量高的生产资料有机结合所造成的生产力的飞跃,是现代企业文化结构中的第一要素——科技文化动力工能的凸现。它不仅仅是企业,而更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演变的巨大动力。

二、现代企业管理系统文化参量的核心要素——道德文化

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必然引起社会意识系统的相应变革。道德文化作为社会意识系统的一个要素,它对人们行为的制约,较之法律“惩之于已然”的后滞性,而独具“防患于未然”的超前、深刻、广泛的属性。因此,它对社会的能动促进,其尽善功能不可低估。

由此可知,现代企业文化系统的复杂结构中,道德文化具有“系统核”的性质——企业文化建设的目的所在——构建企业优良的职业道德,以实现企业的整体价值而取其“尽善”之功。

1.社会道德“序变”之果——公民道德规范

所谓道德“序变”就是要打破原来的结构,经“无序化”过程达“有序化”,从而构建新的“有序状态”。笔者曾著文预言——随社会经济结构调整有序之后,将构建一种“有序的、全新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道德系统而代之”。2001年10月,中央所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正是我国道德序变之果。它提出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作为现代企业的道德文化建设,其着力点就在实施《纲要》,实践“规范”的同时,构建自身的职业道德系统。

在道德文化建设上取得显著成就的海航,早在1997年就率先制定了《员工行为规范守则》,并提出了“上善若水”的海航企业文化格言,以期全方位地建立“至诚、至善、至精、至美”的道德文化系统。

2.现代企业道德文化的主题——职业道德

道德的功能在于,通过人们自觉的行动去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达惩恶扬善,使人们树立从善如流的价值追求——即实现社会持续发展;财富共同创造;成果合理分享。作为现代企业的职业道德建设,就当以《纲要》为本,在企业员工中加强个人品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的教育,从而建立起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

由此,不难看出——现代企业的道德文化,在企业文化结构的功能中,它通过“工具价值”向“内在价值”的转换,以达最终实现企业所追求的“整体价值”。故它集中体现的是人类社会渴求的——构建以人为本,以善为荣的“共享价值系统”这一崇高的社会目标。即通过职业道德的“工具价值”(作用),使企业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链式运作中,获得“内在价值”——正当需求的满足。并借“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要求,为社会提供丰硕的成果,以实现社会“整体价值”的优化——“工具价值”和“内在价值”的统一。这实质上也是一个企业,能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和内在动力。

3.道德文化尽善功能的实现机制

企业道德文化的尽善功能,在于确保企业内在价值的实现。其机制源于企业“共享价值系统”的构建与运作。所谓“共享价值系统”,笔者在《21世纪新价值系统探究》一文中描述了它的特征——“主体多元易位、组织规范自由、运作协同共生、功能正向共享”。网络化的新型价值系统。而这一新价值系统的建立,首要条件在于主体应具备相应的科技文化素质和道德文化素养。即满足共享价值系统对主体显示“工具价值”时的科学技术水平和与人为善、服务社会的崇高道德修养的要求。

在共享价值系统中,企业作为一个子系统,即“人控系统”而存在。笔者在《系统功能求解》第十章第三节,“人控系统正向功能之‘根’——共享价值系统”一文中,对共享价值系统的结构作图描述如下——(今将其成果运用于企业,见图1)。

企业道德文化的直接功能,就集中体现在“自律——ZL”(员工道德品质)与“他律——TL”(企业职业道德)的双重屏壁的约束机制,为企业员工的施控行为导向。即企业主体通过对客体的改造而创造出企业的价值(系统功能的物化),这种价值除为整个企业员工共享之外,还通过各种形式回报于社会。因为,主体系统协同一致,遵守道德规范。“都那样做”源于目的——价值追求的一致,使主体系统的整体需求得到满足。如果这种满足仅对主体系统的一部分有意义,那其他部分就会因“不公”、“不平”而失望,使自已的行为选择失去价值意义。那就必然引发“不一定那样做”的逆向行为,导致企业正向功能的“主体成因”——企业一部分员工的行为失控,至使企业运作协同性的削弱,从而影响企业整体价值的优化。据此结论:现代企业道德文化的尽善功能的实现,非依赖“共享价值系统”的建立不可。因为它是道德文化价值内涵的物质载体。

三、现代企业管理系统文化参量的高层要素——艺术文化

鲁迅先生曾精辟立论“艺术乃美的凝聚”。这启迪我们认识到:现代企业科技文化之求“真”与道德文化之求“善”的统一,表现为最高、最优状态的“美”。那就是现代企业文化结构之最高层次——企业的艺术文化。

1.艺术文化的巅峰状态——“真、善、美”的统一

所谓“巅峰”,并非极限之意,而是指企业艺术文化,与作为基本动力的科技文化和作为核心要素的道德文化组成“金字塔”结构,它位居其上(见图2)。即是说没有“真”和“善”,“美”则失去内容而空有形式。只有“真、善、美”三者和谐统一,即科技文化、道德文化、艺术文化各司所能,企业的发展才可取得“尽善尽美”之功。

同时,科技文化和道德文化的发展及其功能的展现,又标志着人的解放过程不断向前推进。即从社会和自然的双重压迫下逐步解放出来而获得自由。它为人自身的全面自由的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充分的自由的时间。这种“自由时间”的获得,才使企业进行艺术文化实践有了可能。

2.企业艺术文化的内容——艺术的教育、欣赏、创造

从现代企业文化结构的三大要素,去研究企业文化的动力功能,尽善功能和尽美功能,就能比较清晰地把握企业艺术文化的实践内容,而不至停留在仅仅追求展示企业形象和特征的标记、歌曲、口号、环境、服装、广告等外在形式。

(1)企业的艺术文化教育

对企业员工的艺术教育,同科技教育和道德教育,有着如“金字塔”结构所示前因后果的内在逻辑顺序,而艺术教育又必须紧紧围绕前两者进行。企业的艺术教育,重点不在艺术理论的修养和艺术技能的训练。而是使员工懂得求“真”,从“善”的完美统一,即在生产实践中进一步巩固和运用科技与道德教育的成果。深刻理解个人和企业的一切行为,都当遵循“两个尺度”——一是科技文化所代表的“真理尺度”;二是道德文化所代表的“价值尺度”。

(2)企业的艺术文化欣赏

现代企业在运行过程中,由于拥有现代化的生产能力和与之俱来的高生产率。这就使得在时间分配上,绝非将员工死死束缚在生产岗位,成天为完成生产任务而拼搏。而具有还以员工相对“自由时间”的可能,让其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如同海航“力图创造一个能够使人才成长,工作和生活质量高,宽松有序的企业环境”。这就为组织员工进行艺术欣赏提供了必要的时空条件。

由于艺术的门类广阔、形式多样,个人的爱好也有所不同,既然是“自由的时间”与“自由的发展”,则不必强求一律,企业可在多种多样的艺术活动中起组织作用,让员工充分享受艺术之美,通过艺术的熏陶与感染,引导员工美化生活,热爱生活,给企业增添一股无形而强大的凝聚力量。

(3)企业艺术文化的创造

企业艺术文化创造,是既有一般形式,更有特色内容的实践活动。在生产型的企业里,它首先着重在产品的内在功能、质量与优美的外观设计和谐统一。其次是艺术而新颖的包装设计,这两者都在“以人为本”,“主次相宜”的原则下进行创造,成为企业艺术文化水平的制高点——使产品成为精雕细刻的“艺术品”,使服务成为如海航人所渴求的“至诚、至善、至精、至美”的典范。

就一般企业而论,在艺术文化的创造上,都共同面临企业的形象设计、环境设计、广告设计和参与社会交际、公益、新闻等活动中的企业形象问题。这既有不同行业特征的要求,又有以“真、善”为本的共同原则。非如此,难以求得企业艺术文化的功效。比如,以广告设计为例,如果失去了“真、善”原则,“艺术性”越强,反而成为恶性十足的骗局而危害社会,谈何“尽美”之功?又怎能称之为“艺术创造”?

可见,企业的艺术文化实践,较之专业艺术部门的实践,企业当偏重艺术内容的客观、真实。对艺术的虚构、想象、夸张、错位等主观技巧的运用当慎之又慎。也可以说对艺术主观属性有筛选而非全然吸收,是企业艺术文化创造的独有特征。

通过对现代企业管理系统文化参量的分析,我们明确了主动积极地进行现代企业文化建设之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将企业本身所蕴含的科技、道德、艺术文化于生产力中的“自组织机理”,提升到人们主动地促进、建设与参与。这就是:企业科技文化,在生产力的自然上升过程中,既“自组织过程”中,加入了人的自觉促进这一新的序参量,促使企业发展获得强大的源动力;企业道德文化,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由依附后滞补充的“游戏规则”,变为道德文化的超前引导;企业艺术文化,将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对“美”的被动满足,飞跃到主动追求。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文化参量所凸现的自觉促进之“动力功能”,超前引导之“尽善功能”,主动追求之“尽美功能”的轰然击世,促使企业从“经济人”提升到了“伦理人”的高度。这种提升与吻合完全符合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尤其是“现代企业文化”与“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一致性,正是本文关注现代企业文化建设的依据所在。

[参考文献]

[1]杨礼清.21世纪新价值系统探究[J].系统辩证学学报,1999,(1).

上一篇:图书情报论文范文 下一篇:网络道德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