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中介范文

时间:2023-02-26 04:41:00

贷款中介

贷款中介范文第1篇

“免抵押、无息贷款”、“贷款新途径”、“融资新概念”、“快速贷款”⋯⋯眼下,五花八门的贷款中介广告比比皆是,内容却大同小异,纷纷宣称可办理“个人消费贷款”、“个人信用贷款”、“住房抵押贷款”、“企业贷款”等。这些贷款中介真的如此“神通广大”?他们是靠何种手段生存的?而社会又需要这样的中介公司吗?

贷款中介:行走在灰色地带

过去几年里,贷款中介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他们行事“低调”,大多分布在一些非中心地带的小型商务楼里,三四个业务员,两部电话,一个经理就可以组成一个典型的贷款中介公司。在各色报章的豆腐块广告栏、互联网的信息中也都不乏这些贷款中介“活跃”的身影。而在所有这类广告中,人们看到最多也最吸引人的是“由XX银行委托协办、手续简便、无息贷款”等字样。当然,这些贷款中介公司都以投资公司、策划公司或者咨询顾问公司的面目出现,更有甚者,连工商注册登记都免了。

根据上海《青年报》的调查,2003年是上海各类贷款中介服务机构迅速发展的一年。自2002年底一家来自北京的汽车销售公司在上海首次推出这项服务后,仅一年时间,上海就已有100多家贷款服务机构。目前,上海、北京、广州等地活跃着数千家这样的中介公司。它们除了提供一些专业的住房贷款中介外,其它服务多为综合性的贷款中介,协助客户房贷、车贷、消费贷款以及帮助中小企业贷款等。据业内人士透露,一家这样的贷款中介月贷款额一般可完成几千万,而其成本支出只有房租、广告费、电话费和成员工资,因此其利润非常可观,一个月可达十余万元甚至更多。

对于这些贷款中介而言,他们拥有自己独特的生存之道――既做正当的生意,也有不可告人的秘密。就当前而言,贷款中介公司所开展的业务中,主要有三种类型:一种是凭借对贷款业务的熟悉,利用很多人不了解金融产品的特点,为贷款人承办某些业务,例如按揭、无交易转按揭等,从中获得佣金回扣,这可称为他们的正当生意手段。最典型的是目前的二手房按揭业务,虽然各大银行都可直接接受个人的二手房贷款申请,但银行目前基本上没有专门负责二手房个人贷款咨询、手续审批的部门,许多手续、流程都要当事人亲自咨询。在资料准备过程中,涉及部门众多,流程不熟很难办下来。而且,在二手房贷款时,需要对抵押房产进行评估,一般银行都与一些有资质的评估或中介公司签有约定,如果借款人不通过中介,得不到中介在这方面提供的帮忙,自行找公司评估就会非常盲目,其评估也不一定被银行认可。这样一来,贷款时间就会被延长。而借助于中介机构,就能够很快办理下来,在这个过程中,贷款人需要付出的代价就是按照按揭金额向贷款中介支付一笔2%~4%的手续费,而这个手续费,正是贷款中介的利益所在。

然而,对于绝大多数贷款中介而言,则主要利用不法手段,帮助客户骗取贷款来获取利润。最常见的操作手法是,贷款中介利用目前银行盲目追求发卡量,特别是金卡发卡量的心理,伪造相关的个人信息,从不同的银行给予贷款人办理透支额度3~5万元不等的8~15张银行信用卡,利用信用卡的免息期,用拆东墙补西墙的方式,套取银行资金。就当前的市面价而言,办一张普通卡的手续费一般是600元,办一张保证3万元透支的金卡的收费是1000元,而办一张保证透支5万元的金卡则需要8000元手续费。据悉,只要贷款人符合一定的条件,这些卡都可以办到。

除此之外,针对一些缺乏担保手段的贷款人,中介机构主要利用民间资金或是地下钱庄帮助贷款人进行贷款,而不少贷款中介都允诺可以实现当日放款,10~200万元金额不在话下,200万元以上的金额也可以面谈,贷款时间短则1个月,长则4~6个月。而贷款的条件也很宽松,只需要提供本地房产,即使是已贷款房都可以作为抵押物。据业内人士介绍,这种短期借款其实就是一种高利贷。尽管手续便利,无需进行担保、也不用提交复杂的贷款材料,但是贷款人为此支付的贷款成本却非常高。对此,虽然国家早已规定,民间资本借贷不得超过法定利率的4倍,但是在一些贷款中介所提供的短期借款服务中,已经远远超过了这一上限,构成了名副其实的“高利贷”。

还有,许多中介公司利用客户急于贷到款的心理,巧立名目收费。比如说二手房按揭,正常情况下,只要交代办费和贷款服务费就行了。而有的黑中介,除此之外还收客户的客户调查费、文案费、征信系统调查费、律师见证费等等。

更有甚者,还有一些人通过广告、短信等方式,伪冒贷款中介,利用类似的手法骗取贷款人的手续费、利息费、律师费等,而上当受骗者也不乏其人。

贷款难催生中介

贷款中介的“水”究竟有多深,贷款人根本无从知晓,但为何一直还有人钻进“圈套”?究其原因,除了一部分人不熟悉银行的贷款手续或是觉得根本没有时间精力,所以愿意花点钱让中介公司去做这件事外,多数人都是因为在银行贷不到款后转而找贷款中介的。

就当前而言,找中介公司贷款的客户大都是个体商户和中小企业的老板。在银行对贷款审批严控之后,个人和中小企业贷款的难度加大。一些个体商户和中小企业急于扩大经营规模,而通过银行贷款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即使能贷到款,也需要很长的周期并耗费很大的精力。在急需贷款的情况下,一些商户就想到了贷款中介。

进入2008年,国家进一步确定了从紧的货币政策基调。就个人信贷业务而言,尽管各大银行都重新开放了个人信用贷款业务,但银行放贷的对象大多局限于公务员、高校教师以及电力、烟草行业员工等优质和高端客户,与普通客户无缘。

对于中小企业而言,情况和个人信用贷款差不多。尽管一些银行加强了对中小企业的放贷力度,但也只限于银行认定的优秀企业。即使有可能拿到贷款,银行的审批程序非常复杂,需要经过层层审批,历时几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贷款才有可能批下来,而在此时,企业原先看好的市场可能早就发生了变化。总之,各种因素导致了个体商户和中小企业不愿找银行贷款转而去找中介机构。于是,各类贷款中介也就应运而生。当然,这其中并不排除一些贷款人是被中介公司天花乱坠的广告所迷惑。贷款中介吸引贷款人的主要手段就是在各种媒体上狂打广告,这些广告往往名不副实,有些项目根本无法兑现。此外,还存在一种情况,即贷款人动机不良,妄图利用中介违规操作。有些贷款人明知道通过银行根本得不到贷款,而相信中介公司所说的――“银行不能贷的,通过我们办理,照样可以取得贷款。”

而中介公司之所以如此大胆放言,主要原因在于其与银行的关系密切。不少银行会把一些“特殊”的房贷业务交给他们办理,同时把放贷条件放宽一些。而中介也要给银行方面一定的回扣,两者的信任用业内人士的话来说“也是慢慢建立起来的”。那么,这些中介又为何如此“热衷”于做这一行呢?主要原因在于高额的手续费收入。因为同样的服务,在银行却是免费的。

然而,在这高额收费的背后,却给银行资产带来了巨大的风险。据了解,目前个人向银行申请消费贷款,需要提供户口簿、身份证和收入证明等有关资料,如以房产作抵押,还要提权证,除了房产评估、律师和抵押等个人自理外,按政策只能贷到评估金额70%左右的款。而这类业务若在中介公司操办,除正常收费外,还要按贷款额2%左右的比例一次性付费给贷款中介公司,贷款期限越长,收费越高。另外,如没有个人证明或收入证明达不到贷款要求,这些中介会想方设法帮客户“搞定”,但要加收费用。一些中介为牟利甚至伪造证件骗贷,这更加大了银行的风险。有业内人士指出,国内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一直居高不下,贷款中介恐怕难逃其咎。

监管层:中介市场亟待规范

对于贷款中介市场目前的这种混乱局面,银行部门提醒消费者:千万不要以中介形式办卡套现。银行不会委托任何一家中介机构来办理信用卡业务,且信用卡业务风险较大,现在银行十分重视办卡人的资信度。特别是全国联网的个人征信系统已投运,想通过办理多张卡透支套现将越来越困难。一旦有闪失,客户的信用记录就会被打上污点,最终得不偿失。再者,银行对信用卡鼓励消费而不支持取现。就当前而言,用信用卡取现非但没有免息期,相反客户还得按取现额度的1%至3%支付取现手续费,加上每天收取万分之五的透支利息,这样取现1万元每月最少花费250元,高的话则要450元。如果套现50万元,每月费用至少需1.25万元,最多2.25万元,融资成本高得吓人。此外,现在信用卡都要收取100元左右的年费,只有刷卡消费达到一定次数才能减免。如果按中介公司给每人办13张卡算,这又是一笔上千元的费用。

对此,业内人士则直言不讳地指出,在商业银行业务竞争白热化的今天,之所以产生如此局面,主要是一些商业银行为了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不讲游戏规则,恶意竞争所造成的。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给一些中介公司有了可乘之机,从中牟利。

而银监局有关人士认为,这些中介公司和商业银行是“关系”,贷款一般包括贷前调查、贷款审查和贷后跟踪,中介公司只负责贷前调查,银行负责审查。该人士认为,中介公司是否合规,属于工商部门管理,银监局主要看银行能否承担责任。为此,各商业银行确实应该严格核实各项资料的真实性,规避个人贷款风险已刻不容缓。

针对这些情况,工商局注册部门人士则表示,中介公司在进行贷款中介项目前,应与银行签订具体的协议和办法,没有签订则属于超范围经营。而目前市场上不同规模不同信誉的贷款中介的泛滥,反映出中介市场仍不规范的问题,亟待查处。

贷款中介范文第2篇

商业银行贷款中介活动是指商业银行出于对专业分工协作、成本收益比较、信息不对称、业务经营需要等方面考虑,通过签订合同、协议等形式在贷款过程的不同环节引入不同类型中介机构为其贷款业务提供有关服务的商业活动。

目前,商业银行一般在以下贷款环节引入中介机构:企业申请贷款提供的财务报表需审计时引入会计师、审计师事务所;对具备贷款条件而无抵押物的企业发放贷款时引入担保公司;抵押物价值认定时引入评估机构;房地产等贷款办理时引入登记机构(主要包括房地产交易所、国土局、工商局、车管所等机构);抵押物登记有瑕疵或有权审批人要求办理公证时引入公证机构(主要是各地公证处、律师事务所);房屋、汽车等抵押财产需要保险时引入保险中介机构;发生贷款纠纷、诉讼时引入律师事务所。

二、商业银行贷款中介活动的社会环境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专业化分工的深化,社会中介市场发展迅速,但在行业、地区、资质等方面的发展不平衡现象较为突出。

目前,参与商业银行贷款中介机构已非常之多,仅与某国有银行广东省分行有业务合作的中介机构就达200多家。由于各家商业银行所处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差异,市场环境不同,很多地方性法规也不一样,中介机构市场发育程度不同,造成商业银行贷款中介活动的社会环境差异很大,十分复杂。

整体而言,除公证机构外,其他类型的中介机构行业准入门槛都比较低,因此行业竞争较为激烈,公司资质也参差不齐。同时,目前全国和各地对中介机构基本都没有统

一、成熟、完备的法律规范和行业监管制度,因而,其在运行过程中主要以自律为主,缺乏有效监管。

另外,现实中各种中介机构被简单条块分割,归属不同的行业管理部门,各行业自行规定各种执业资格,如财政部门管理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公司;国土部门管理土地评估机构资质;房管部门管理房地产估价师资质等,甚至有的中介机构(如各种担保机构)没有明确的监管部门。因此,各种管理部门的监管尺度不一,亦存在监管真空。而银行又不得不面对不同行业的中介机构,资质鉴别、机构选择、报告使用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困难。

三、商业银行与中介机构的关系

从根本上讲,商业银行与中介机构由于利益关系联系在一起。在贷款活动中,商业银行处于主导地位,中介机构则是被选择和被使用的角色。但是,中介机构对商业银行来讲也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在推动商业银行业务发展、防范贷款业务风险方面具有积极、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如果商业银行对中介机构选择不当、疏于管理或过分依赖,也可能会带来较大的风险隐患。因而,商业银行与中介机构的基本关系可归结为:商业银行应该如何选择和变更中介机构;商业银行如何使用中介机构提供的服务;中介机构服务的收费状况(即具体的利益关系);中介机构对商业银行信贷决策及管理的影响;商业银行对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管理。

1商业银行对中介机构的选择和变更

目前,虽然各家商业银行并没有统一的选择中介机构的制度和模式,但在与中介机构合作中普遍持较为谨慎的态度。

商业银行在筛选中介机构时,具有较为严格的程序和标准。主要考察中介机构的执业资格、资质水平、诚信情况、服务质量、收费合理性等,一般采取公开选聘的方式,通过内部评审小组评定,从综合评级较高、地区排名靠前、实力强、诚信度高、无违规违纪记录的中介机构中选择数家签订合作协议。

同时,大多数商业银行对入选的中介机构实行动态管理,每年进行考核和评价,及时淘汰、调整、补充。个别银行还要求中介机构交纳一定额度的保证金,对其执业活动起到约束作用。如发现中介机构提供的报告内容不完整、数据明显不实甚至弄虚作假等现象,将终止合作关系。

不过,也有些银行并不直接对中介机构进行选择和变更,除登记机构由商业银行按法定程序指定外,其他中介机构一般都由借款人自由选择。一般是在中介机构出具的报告对银行审查分析等工作产生较为严重的误导性作用时,商业银行才会建议借款人重新选择中介机构,并重新提供相关报告。

2商业银行对中介机构出具报告的使用及评估

据调查,商业银行在贷款过程中一般都会尊重中介机构的服务成果,对符合银行要求的报告,会在信贷评审报告中给予认可,并作为贷款决策的依据之一。

针对有疑问的审计报告,经过银行调查了解,如果确属企业提供虚假财务信息,则一方面将企业的信用等级降级,另一方面将没有尽职的会计师事务所和会计师列入银行内部的黑名单,并通报各级审查部门。视情形严重程度,对出问题会计师事务所及其会计师审计的其他企业报告从严审查,或不予采信,并要求贷款方委托其他事务所另行审计。

针对评估机构出具的评估报告,银行一般会成立内部审核小组对抵质押物进行二次评估。内部审核小组运用自身掌握的知识,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对抵质押物自行进行评估,再将两次评估结果进行比较。如果差别较大,经核实是评估机构未尽责或故意弄虚作假,则会对该评估机构提供的其他评估报告从严审查或不予采信,并要求贷款方另选评估机构重新评估抵质押物。

3商业银行贷款中介机构的收费状况

现行商业银行贷款中介活动收费一般分为两类:一是允许客户自由选择中介机构的银行,中介费用一般都由客户承担,银行并不介入收费标准的制定和磋商;二是由银行指定引入的中介机构,其费用标准一般由银行制定或者参照国家有关部委规定。

按市场经济原则,不同中介机构的收费标准也会不同,但由于激烈竞争,同一地区同一性质的中介机构收费差异一般也不会很大。据调查了解,目前中介市场的确并存“收费较高”和“超低价竞争”两种现象。一方面,在有政府强制性规定、行业垄断较高、市场风气不正的地区和中介机构类型中,收费偏高。另一方面,“超低价竞争”在机构数量多、收费缺乏标准的中介市场上相当突出。违背市场原则和成本约束的超低收费,会导致中介机构偷工减料、违反程序、迎合客户、敷衍了事等不良现象丛生,危害中介市场的健康发展。

4中介机构对银行信贷决策及管理的影响

在具体的信贷业务过程中,银行一般会在贷前调查、授信评审、签约核保、抵押登记等环节上进行独立操作,但在决策时会适度参考中介机构提供的信息或数据。律师事务所的法律服务特别是贷前的法律审查意见总体上为参考性意见,对银行贷款审批有重要影响,但不起决定性作用。

5商业银行对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管理

商业银行对中介机构的管理内容一般包括:中介机构的甄选、资格年审以及退出管理等,并在服务收费、时效性方面提出要求。商业银行在与中介机构的业务合作过程中,会对中介机构的服务水平、员工素质、业务能力、职业道德、评估公平性进行考核。

有些银行会根据总行以及监管部门的有关法规及要求,按照职能分工对中介机构进行监管。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对于担保公司的选择。近年,各类型的担保机构发展迅速,但由于其经营风险较大,行业定位不明确,存在资质、经营管理水平较低且缺乏有效的行业管理等问题。商业银行在办理涉及专业担保公司的信贷业务时,一般都会对专业担保公司进行严格调查,由总行统一授信,并实现限额管理。

四、商业银行贷款中介活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银行贷款中介机构诚信意识普遍比较薄弱,给商业银行经营带来一定风险隐患

目前,由于银行贷款中介市场竞争比较激烈,为招揽客户,部分贷款中介机构在利益驱动下,不坚持“诚信为本”的职业宗旨和“独立、客观、公正”的执业原则,或违规操作,或“偷工减料”,导致中介报告质量不高,甚至采用非法手段欺骗银行,造成银行信贷资金出现风险。

2中介市场竞争环境不够透明规范,中介机构的社会公信力有待提高

贷款中介范文第3篇

商业银行贷款中介活动是指商业银行出于对专业分工协作、成本收益比较、信息不对称、业务经营需要等方面考虑,通过签订合同、协议等形式在贷款过程的不同环节引入不同类型中介机构为其贷款业务提供有关服务的商业活动。

目前,商业银行一般在以下贷款环节引入中介机构:企业申请贷款提供的财务报表需审计时引入会计师、审计师事务所;对具备贷款条件而无抵押物的企业发放贷款时引入担保公司;抵押物价值认定时引入评估机构;房地产等贷款办理时引入登记机构(主要包括房地产交易所、国土局、工商局、车管所等机构);抵押物登记有瑕疵或有权审批人要求办理公证时引入公证机构(主要是各地公证处、律师事务所);房屋、汽车等抵押财产需要保险时引入保险中介机构;发生贷款纠纷、诉讼时引入律师事务所。

二、商业银行贷款中介活动的社会环境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专业化分工的深化,社会中介市场发展迅速,但在行业、地区、资质等方面的发展不平衡现象较为突出。

目前,参与商业银行贷款中介机构已非常之多,仅与某国有银行广东省分行有业务合作的中介机构就达200多家。由于各家商业银行所处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差异,市场环境不同,很多地方性法规也不一样,中介机构市场发育程度不同,造成商业银行贷款中介活动的社会环境差异很大,十分复杂。

整体而言,除公证机构外,其他类型的中介机构行业准入门槛都比较低,因此行业竞争较为激烈,公司资质也参差不齐。同时,目前全国和各地对中介机构基本都没有统

一、成熟、完备的法律规范和行业监管制度,因而,其在运行过程中主要以自律为主,缺乏有效监管。

另外,现实中各种中介机构被简单条块分割,归属不同的行业管理部门,各行业自行规定各种执业资格,如财政部门管理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公司;国土部门管理土地评估机构资质;房管部门管理房地产估价师资质等,甚至有的中介机构(如各种担保机构)没有明确的监管部门。因此,各种管理部门的监管尺度不一,亦存在监管真空。而银行又不得不面对不同行业的中介机构,资质鉴别、机构选择、报告使用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困难。

三、商业银行与中介机构的关系

从根本上讲,商业银行与中介机构由于利益关系联系在一起。在贷款活动中,商业银行处于主导地位,中介机构则是被选择和被使用的角色。但是,中介机构对商业银行来讲也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在推动商业银行业务发展、防范贷款业务风险方面具有积极、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如果商业银行对中介机构选择不当、疏于管理或过分依赖,也可能会带来较大的风险隐患。因而,商业银行与中介机构的基本关系可归结为:商业银行应该如何选择和变更中介机构;商业银行如何使用中介机构提供的服务;中介机构服务的收费状况(即具体的利益关系);中介机构对商业银行信贷决策及管理的影响;商业银行对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管理。

1商业银行对中介机构的选择和变更

目前,虽然各家商业银行并没有统一的选择中介机构的制度和模式,但在与中介机构合作中普遍持较为谨慎的态度。

商业银行在筛选中介机构时,具有较为严格的程序和标准。主要考察中介机构的执业资格、资质水平、诚信情况、服务质量、收费合理性等,一般采取公开选聘的方式,通过内部评审小组评定,从综合评级较高、地区排名靠前、实力强、诚信度高、无违规违纪记录的中介机构中选择数家签订合作协议。

同时,大多数商业银行对入选的中介机构实行动态管理,每年进行考核和评价,及时淘汰、调整、补充。个别银行还要求中介机构交纳一定额度的保证金,对其执业活动起到约束作用。如发现中介机构提供的报告内容不完整、数据明显不实甚至弄虚作假等现象,将终止合作关系。

不过,也有些银行并不直接对中介机构进行选择和变更,除登记机构由商业银行按法定程序指定外,其他中介机构一般都由借款人自由选择。一般是在中介机构出具的报告对银行审查分析等工作产生较为严重的误导性作用时,商业银行才会建议借款人重新选择中介机构,并重新提供相关报告。

2商业银行对中介机构出具报告的使用及评估

据调查,商业银行在贷款过程中一般都会尊重中介机构的服务成果,对符合银行要求的报告,会在信贷评审报告中给予认可,并作为贷款决策的依据之一。

针对有疑问的审计报告,经过银行调查了解,如果确属企业提供虚假财务信息,则一方面将企业的信用等级降级,另一方面将没有尽职的会计师事务所和会计师列入银行内部的黑名单,并通报各级审查部门。视情形严重程度,对出问题会计师事务所及其会计师审计的其他企业报告从严审查,或不予采信,并要求贷款方委托其他事务所另行审计。针对评估机构出具的评估报告,银行一般会成立内部审核小组对抵质押物进行二次评估。内部审核小组运用自身掌握的知识,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对抵质押物自行进行评估,再将两次评估结果进行比较。如果差别较大,经核实是评估机构未尽责或故意弄虚作假,则会对该评估机构提供的其他评估报告从严审查或不予采信,并要求贷款方另选评估机构重新评估抵质押物。

3商业银行贷款中介机构的收费状况

现行商业银行贷款中介活动收费一般分为两类:一是允许客户自由选择中介机构的银行,中介费用一般都由客户承担,银行并不介入收费标准的制定和磋商;二是由银行指定引入的中介机构,其费用标准一般由银行制定或者参照国家有关部委规定。

按市场经济原则,不同中介机构的收费标准也会不同,但由于激烈竞争,同一地区同一性质的中介机构收费差异一般也不会很大。据调查了解,目前中介市场的确并存“收费较高”和“超低价竞争”两种现象。一方面,在有政府强制性规定、行业垄断较高、市场风气不正的地区和中介机构类型中,收费偏高。另一方面,“超低价竞争”在机构数量多、收费缺乏标准的中介市场上相当突出。违背市场原则和成本约束的超低收费,会导致中介机构偷工减料、违反程序、迎合客户、敷衍了事等不良现象丛生,危害中介市场的健康发展。

4中介机构对银行信贷决策及管理的影响

在具体的信贷业务过程中,银行一般会在贷前调查、授信评审、签约核保、抵押登记等环节上进行独立操作,但在决策时会适度参考中介机构提供的信息或数据。律师事务所的法律服务特别是贷前的法律审查意见总体上为参考性意见,对银行贷款审批有重要影响,但不起决定性作用。

5商业银行对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管理

商业银行对中介机构的管理内容一般包括:中介机构的甄选、资格年审以及退出管理等,并在服务收费、时效性方面提出要求。商业银行在与中介机构的业务合作过程中,会对中介机构的服务水平、员工素质、业务能力、职业道德、评估公平性进行考核。

有些银行会根据总行以及监管部门的有关法规及要求,按照职能分工对中介机构进行监管。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对于担保公司的选择。近年,各类型的担保机构发展迅速,但由于其经营风险较大,行业定位不明确,存在资质、经营管理水平较低且缺乏有效的行业管理等问题。商业银行在办理涉及专业担保公司的信贷业务时,一般都会对专业担保公司进行严格调查,由总行统一授信,并实现限额管理。

四、商业银行贷款中介活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银行贷款中介机构诚信意识普遍比较薄弱,给商业银行经营带来一定风险隐患

目前,由于银行贷款中介市场竞争比较激烈,为招揽客户,部分贷款中介机构在利益驱动下,不坚持“诚信为本”的职业宗旨和“独立、客观、公正”的执业原则,或违规操作,或“偷工减料”,导致中介报告质量不高,甚至采用非法手段欺骗银行,造成银行信贷资金出现风险。

2中介市场竞争环境不够透明规范,中介机构的社会公信力有待提高

贷款中介范文第4篇

1.小额贷款审批门槛过高,环节过多。小额贷款的政

策与承办金融机构经营理念不一致,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政策性很强,《办法》规定下岗失业人员持有劳动保障部门核发的《再就业优惠证》,可向指定的商业银行申请小额担保贷款,但地方担保机构和金融机构则是按照商业化经营原则进行贷款手续的审核和审批,门槛较高,制约了下岗失业人员小额贷款的开展。

下岗失业人员中大多数依靠低保或简单经营维持基本生计,他们在自谋职业、自主创业中急需开办经费。而小额贷款必须经过自愿申请、社区推荐、劳动保障部门审查、贷款担保机构审核并承诺担保、经办银行核贷几道程序。这种贷款审批环节的“衙门作风”往往使下岗失业人员望而却步,宁愿选择民间借贷。再者,再就业担保贷款须有“双重担保”,即担保基金担保和公务员或房产的担保(反担保)。这种没有个人信用贷款担保方式,片面强调避险的担保直接抬高了贷款门槛,增加了失业人员申请再就业贷款的难度。

2.小额贷款基金规模小,贷款额度少,对象面窄。目前再就业贷款担保基金基本上来源于同级财政,而且大部分贷款担保基金到位时间都比较晚。基金来源渠道单一,担保基金规模小,直接影响了该项贷款业务的开展。再就业担保贷款额度一般掌握在2万元,符合条件自主创业个体经营的,额度可以逐步放宽到5万元。但是,下岗人员经营水平不平衡,有些1万元足够,有些仅是杯水车薪,易造成资金供应不均的现象。

另外,当前再就业担保贷款用途规定为微利项目(指由下岗失业人员在社区、街道、工矿区等从事的商业、餐饮和修理等十几个微利项目),不包括盈利项目。对有条件的下岗失业人员经营有效益、发展有前景、还贷有保证的盈利项目有所限制,严重影响了下岗失业人员自主创业的选择性。

再就业担保贷款的发放对象不包括集体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因为他们没有《再就业优惠证》。目前持有《再就业优惠证》的下岗失业人员只是实际下岗失业人员的一部分,而大部分下岗人员均需要再就业以求生存,小额贷款需求强烈。这些规定与国家开设再就业担保贷款以促进再就业、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政策初衷不相吻合。

3.金融机构没有积极性。现在商业银行放贷实行终身制,谁放贷谁回收,大家都怕担责任。个别下岗失业人员在申贷之初就有不还款的意识。还有一些下岗失业人员对小额担保贷款等再就业优惠政策理解不全面或存在误解,由此导致了在信用方面的缺失,直接导致银行不敢放贷。

另外贷款额度小,成本高,利润低,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不高,拓展业务的动力不足,仅仅当作一项政策性任务来应付。当前再就业担保贷款利率执行基准利率,不得上浮。这样,再就业小额贷款业务自然难以大面积推广。

从市场定位看,银行通过社区发放小额贷款主要是面向当地家庭、中小企业和创业人员的金融服务需求。由于社区对管辖区内的企业和居民接触最多、了解最深,特别是下岗失业的人员,他们的生活最后都要依靠社区。在审批客户贷款时,信贷人员会考虑借款人的性格特征、家族历史和家庭构成、日常开销等等个性化因素,有利于提高贷款的准确性和针对性,有利于降低风险。同时,通过社区承担发放贷款,更能了解贷款人在经营中可能遇到的拓展市场、控制成本、完善制度等阶段困难,从而更好地为他们提供服务。因此,以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平台为基础,创建信用社区建立社区贷款中介机构,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信用贷款。为此建议:

1.积极开展信用社区的建设,建立专为下岗失业人员服务的社区贷款中介机构,为符合条件的失业人员发放小额贷款,取消商业银行直接承担小额贷款的任务。

政府、银行、社区联手投资建立真正的信息化居民信用档案平台,加快个人信用体系建设。在建立企业信用登记系统的同时,启动个人信用征信系统,建立和完善下岗失业人员申请小额贷款的信用评定制度。以个人身份证为数据源,建立个人数据库,采集录入信贷活动、就业信息、道德品质等数据,形成一个综合统一的个人信用评估服务体系,从而规范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中的信用行为,为小额贷款提供最具体的真实详尽信息依据。

2.把握好“贷、用、还”三个环节,建立小额担保贷款的长效机制。以社区贷款中介机构作为前台,商业银行对“前台”授信,双方设定一个不良资产的控制率,按照责权利一致的原则严格将不良资产控制在双方设定的比例以下。明确风险分担办法,建立政府、经办银行、社区风险共担的机制,对回收过程中出现

的呆、坏帐损失,经审核属实的,由政府、经办银行和社区各承担一定比例的损失。贷前,社区负责对客户的经济状况、信用程度、

创业项目的可行性等进行审查;在落实小额贷款发放的同时努力在“用”的环节上下功夫,确保创业成功的有效性,帮助贷款人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实际困难。加强到期贷款回收,明确承贷机构工作人员的收贷责任。

3.建立健全协作、激励、检查等工作机制。建立政府部门牵头,经办银行和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参加的小额担保贷款联席会议制度,定期了解和分析贷款人的生产经营、资金运行及付息还本等情况,对可能出现的经营困难及时协调帮助,对可能出现的贷款风险和呆帐损失及时补救和防范,尽可能地把贷款风险降到最低限度。

要落实后续跟踪服务。将信用社区与小额担保贷款有机结合起来。依托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为每个创业者建立信用档案,随时了解他们的经营情况、资金使用情况和贷款执行情况。对贷款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定期派专人上门跟踪服务,对创业者反馈的共性问题,组织专家开展专题咨询服务日活动。

充分发挥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情况清、人头熟、工作细的特点,鼓励社区工作人员做好贷款催收工作。对于小额担保贷款回收率高的社区,给予一定比例的奖励,用于积极参与贷款的催收人员的工作经费。完成目标,则由商业银行给予社区贷款中介机构一定奖励,不良资产超过控制比率,则由其承担风险。

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加强对“小贷”情况的定期检查和审计,向群众公开检查结果,接受群众监督,避免人情贷款和不良贷款,防范贷款风险。财政部门提前将贴息资金划入再就业资金专户,确保下岗失业人员及时得到贴息。

4.进行创业培训,增强下岗失业人员的自主创业能力。提高下岗失业人员的创业意识、能力和信心,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创业成功率。开展诚信教育,将诚信教育纳入创业培训的课程设置,帮助学员树立个人信用意识,促进创业培训、个人信用与小额担保贷款的有机结合。

贷款中介范文第5篇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专业化分工的深化,社会中介市场发展迅速,但在行业、地区、资质等方面的发展不平衡现象较为突出。

目前,参与商业银行贷款中介机构已非常之多,仅与某国有银行广东省分行有业务合作的中介机构就达200多家。由于各家商业银行所处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差异,市场环境不同,很多地方性法规也不一样,中介机构市场发育程度不同,造成商业银行贷款中介活动的社会环境差异很大,十分复杂。

整体而言,除公证机构外,其他类型的中介机构行业准入门槛都比较低,因此行业竞争较为激烈,公司资质也参差不齐。同时,目前全国和各地对中介机构基本都没有统一、成熟、完备的法律规范和行业监管制度,因而,其在运行过程中主要以自律为主,缺乏有效监管。

另外,现实中各种中介机构被简单条块分割,归属不同的行业管理部门,各行业自行规定各种执业资格,如财政部门管理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公司;国土部门管理土地评估机构资质;房管部门管理房地产估价师资质等,甚至有的中介机构(如各种担保机构)没有明确的监管部门。因此,各种管理部门的监管尺度不一,亦存在监管真空。而银行又不得不面对不同行业的中介机构,资质鉴别、机构选择、报告使用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困难。

二、商业银行贷款中介活动的概念范畴

商业银行贷款中介活动是指商业银行出于对专业分工协作、成本收益比较、信息不对称、业务经营需要等方面考虑,通过签订合同、协议等形式在贷款过程的不同环节引入不同类型中介机构为其贷款业务提供有关服务的商业活动。

目前,商业银行一般在以下贷款环节引入中介机构:企业申请贷款提供的财务报表需审计时引入会计师、审计师事务所;对具备贷款条件而无抵押物的企业发放贷款时引入担保公司;抵押物价值认定时引入评估机构;房地产等贷款办理时引入登记机构(主要包括房地产交易所、国土局、工商局、车管所等机构);抵押物登记有瑕疵或有权审批人要求办理公证时引入公证机构(主要是各地公证处、律师事务所);房屋、汽车等抵押财产需要保险时引入保险中介机构;发生贷款纠纷、诉讼时引入律师事务所。

三、商业银行与中介机构的关系

从根本上讲,商业银行与中介机构由于利益关系联系在一起。在贷款活动中,商业银行处于主导地位,中介机构则是被选择和被使用的角色。但是,中介机构对商业银行来讲也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在推动商业银行业务发展、防范贷款业务风险方面具有积极、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如果商业银行对中介机构选择不当、疏于管理或过分依赖,也可能会带来较大的风险隐患。因而,商业银行与中介机构的基本关系可归结为:商业银行应该如何选择和变更中介机构;商业银行如何使用中介机构提供的服务;中介机构服务的收费状况(即具体的利益关系);中介机构对商业银行信贷决策及管理的影响;商业银行对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管理。

1商业银行对中介机构的选择和变更

目前,虽然各家商业银行并没有统一的选择中介机构的制度和模式,但在与中介机构合作中普遍持较为谨慎的态度。

商业银行在筛选中介机构时,具有较为严格的程序和标准。主要考察中介机构的执业资格、资质水平、诚信情况、服务质量、收费合理性等,一般采取公开选聘的方式,通过内部评审小组评定,从综合评级较高、地区排名靠前、实力强、诚信度高、无违规违纪记录的中介机构中选择数家签订合作协议。

同时,大多数商业银行对入选的中介机构实行动态管理,每年进行考核和评价,及时淘汰、调整、补充。个别银行还要求中介机构交纳一定额度的保证金,对其执业活动起到约束作用。如发现中介机构提供的报告内容不完整、数据明显不实甚至弄虚作假等现象,将终止合作关系。

不过,也有些银行并不直接对中介机构进行选择和变更,除登记机构由商业银行按法定程序指定外,其他中介机构一般都由借款人自由选择。一般是在中介机构出具的报告对银行审查分析等工作产生较为严重的误导性作用时,商业银行才会建议借款人重新选择中介机构,并重新提供相关报告。

2商业银行对中介机构出具报告的使用及评估

据调查,商业银行在贷款过程中一般都会尊重中介机构的服务成果,对符合银行要求的报告,会在信贷评审报告中给予认可,并作为贷款决策的依据之一。

针对有疑问的审计报告,经过银行调查了解,如果确属企业提供虚假财务信息,则一方面将企业的信用等级降级,另一方面将没有尽职的会计师事务所和会计师列入银行内部的黑名单,并通报各级审查部门。视情形严重程度,对出问题会计师事务所及其会计师审计的其他企业报告从严审查,或不予采信,并要求贷款方委托其他事务所另行审计。

针对评估机构出具的评估报告,银行一般会成立内部审核小组对抵质押物进行二次评估。内部审核小组运用自身掌握的知识,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对抵质押物自行进行评估,再将两次评估结果进行比较。如果差别较大,经核实是评估机构未尽责或故意弄虚作假,则会对该评估机构提供的其他评估报告从严审查或不予采信,并要求贷款方另选评估机构重新评估抵质押物。

3商业银行贷款中介机构的收费状况

现行商业银行贷款中介活动收费一般分为两类:一是允许客户自由选择中介机构的银行,中介费用一般都由客户承担,银行并不介入收费标准的制定和磋商;二是由银行指定引入的中介机构,其费用标准一般由银行制定或者参照国家有关部委规定。

按市场经济原则,不同中介机构的收费标准也会不同,但由于激烈竞争,同一地区同一性质的中介机构收费差异一般也不会很大。据调查了解,目前中介市场的确并存“收费较高”和“超低价竞争”两种现象。一方面,在有政府强制性规定、行业垄断较高、市场风气不正的地区和中介机构类型中,收费偏高。另一方面,“超低价竞争”在机构数量多、收费缺乏标准的中介市场上相当突出。违背市场原则和成本约束的超低收费,会导致中介机构偷工减料、违反程序、迎合客户、敷衍了事等不良现象丛生,危害中介市场的健康发展。

4中介机构对银行信贷决策及管理的影响

在具体的信贷业务过程中,银行一般会在贷前调查、授信评审、签约核保、抵押登记等环节上进行独立操作,但在决策时会适度参考中介机构提供的信息或数据。律师事务所的法律服务特别是贷前的法律审查意见总体上为参考性意见,对银行贷款审批有重要影响,但不起决定性作用。

5商业银行对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管理

商业银行对中介机构的管理内容一般包括:中介机构的甄选、资格年审以及退出管理等,并在服务收费、时效性方面提出要求。商业银行在与中介机构的业务合作过程中,会对中介机构的服务水平、员工素质、业务能力、职业道德、评估公平性进行考核。

有些银行会根据总行以及监管部门的有关法规及要求,按照职能分工对中介机构进行监管。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对于担保公司的选择。近年,各类型的担保机构发展迅速,但由于其经营风险较大,行业定位不明确,存在资质、经营管理水平较低且缺乏有效的行业管理等问题。商业银行在办理涉及专业担保公司的信贷业务时,一般都会对专业担保公司进行严格调查,由总行统一授信,并实现限额管理。

四、商业银行贷款中介活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银行贷款中介机构诚信意识普遍比较薄弱,给商业银行经营带来一定风险隐患

目前,由于银行贷款中介市场竞争比较激烈,为招揽客户,部分贷款中介机构在利益驱动下,不坚持“诚信为本”的职业宗旨和“独立、客观、公正”的执业原则,或违规操作,或“偷工减料”,导致中介报告质量不高,甚至采用非法手段欺骗银行,造成银行信贷资金出现风险。

2中介市场竞争环境不够透明规范,中介机构的社会公信力有待提高

贷款中介范文第6篇

在贷款中介发展的区区几年时间里,不少贷款中介倒下去,又有一批贷款中介冒出来。不需要显眼的办公地点,不需要张扬的宣传,“低调”的贷款中介凭借小广告就可以迎来广阔的市场,也足以验证贷款中介顽强的市场生命力。

贷款中介在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其实并不难以洞察,然而它们之所以“生生不息”,既反映出有关机构监管的缺失,又从侧面体现了银行现有贷款业务中的一些不足之处。

凸现监管缺失

事实上,贷款中介的一些违规行为在前几年就已经暴露出来,有关的监管部门也曾经发出过警示,指出贷款中介的部分行为涉嫌违法。银监会所颁布的《商业银行房地产贷款风险管理指引》也明确要求:商业银行对于介入房地产贷款中介机构的选择,应着重于其企业资质、业内声誉和业务操作程序等方面的考核,择优选用,并签订责任条款,对于因中介机构的原因造成的银行业务损失应有明确的赔偿措施。

然而这一行为并没有就此被遏止,很多贷款中介改头换面,以“投资公司”、“金融咨询公司”的名义卷土重来。贷款中介由于只作为普通工商企业注册,所以不需办理金融许可证就可以开办。有的贷款中介甚至不报批真正的营业范围,连营业执照都不具备,仅凭着一处办公场所、几部电话就开始招揽生意。在经营活动中,贷款中介的很多操作手法不乏“灰色”或是“黑色”。他们利用违规、违法的手段――如修改资信记录、伪造合同、骗取贷款等来为自己谋求利益。可遗憾的是,无论是工商部门还是金融机构都没有引起足够多的重视。这在无形之中,为违规贷款中介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土壤。许多贷款人找到贷款中介,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贷款中介可以满足他们的非合理贷款需求,这无疑大大加剧了贷款风险,甚至有可能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暴露银行不足

当然,并非所有的贷款中介都应当“一棒打死”,从一些贷款中介的运作和市场需求中,我们也不难看到银行现有贷款业务中所存在的不足之处。

采访中,曾有一位贷款中介的工作人员反问记者:“什么可以贷,什么不可以贷,有多少人可以搞清楚?就算银行有相同的业务,你知道是在哪家支行的哪个部门办理吗?”贷款中介赖以立足的根本就在于信息不对称。如果贷款中介通过这种信息上的优势,为贷款人提供服务,从而获取中介费用,照理说也无懈可击。然而这个信息不对称,是如何造成的,倒是很值得人们去深思。

造成信息不对称的一个原因,就在于贷款人无法明确地掌握贷款的要求和执行标准。每家银行内部都会有一个贷款标准,而这一标准的执行尺度并不一致。在某种程度上,放贷的标准会随着银行贷款指标的完成进度、贷款人与银行的“关系”而定。而贷款中介正是凭借这一点获得了他们的生存空间。不难发现,贷款中介与各家银行之间都存在着多多少少的联系。通过他们的一些操作,往往可以争取到更高的贷款额度,更优惠的贷款利率。而很多贷款人也正是冲着“有关系好办事”的想法,希望通过这种具有私人性质的交易形式获得对自己更加有利的贷款。

贷款中介范文第7篇

我国金融脱媒的实证分析

(一)信贷中介比率先降后升,贷款出现脱媒校正趋势从1992年到2009年,非金融部门进行的外部融资增长了19倍。从融资额来看,贷款、债券和股票都有显著增长。其中,贷款所占比例(即非金融部门的信贷比例)在90年代迅速下降,表明非金融部门对银行贷款的依赖程度在上世纪90年代迅速降低,呈现显著的金融脱媒现象,这种趋势在1998年降到低点后,开始缓慢回升,即非金融部门对银行贷款的依赖程度重新回升,此即贷款的脱媒校正现象。但总体来讲,2000年-2009年的平均信贷中介比率小于1991-1999年的信贷中介比率,表明贷款在非金融部门融资渠道中总体呈下降趋势。图1国内非金融部门金融中介比率(二)市场中介比率显著上升,其他金融工具并未出现脱媒从市场中介比率来看,1998年之前市场中介比率几乎为0,表明金融部门几乎未持有非金融部门发行的除贷款外其他金融工具。但1998年之后,市场中介比率迅速上升,至2009年,该比例已达15%。市场中介比率的上升意味着金融机构对非金融部门权益购买的增加,在非金融机构的总体外部融资中,金融机构持有股票与持有债券的比例同时上升。实际上,在2009年,非金融部门证券融资份额的83%是通过金融中介进行的,而这一数据在1992年仅为17%(表1)。从这个角度来看,金融中介在非金融部门资金融通过程中的重要性在增强。表1金融机构持有的证券占非金融部门证券融资比例年份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数值0.170.110.410.410.250.060.610.310.47年份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数值0.510.660.710.750.820.710.910.770.83(三)金融中介比率呈先降后升趋势,金融脱媒校正趋势明显总体金融中介比率和信贷中介比率同样呈现出先降后升趋势,但1999年之后的上升幅度比信贷中介比率高,因此,总体从1992年的0.86增长至2009年的0.97,呈增长态势。从图1中可以看出,在1992年到1997年间,信贷中介比率呈现下降趋势,而此时段的市场中介近乎为0,变化不显著,因此,金融中介比率在此时段呈现下降趋势,即金融中介呈脱媒态势。而从1999年到2006年,信贷中介比率和市场中介比率同样都保持缓中有升的状态,因此金融中介比率出现大幅度上升。这是因为1999年之后,金融机构证券投资份额显著增加,而银行贷款的相对份额保持平稳微幅增长。可见资本市场的发展并没有降低非金融部门对金融中介的依赖程度,只是从融资方式上略微有所转变。金融中介为非金融部门提供的证券投资比重逐渐增长,国内非金融部门对金融部门的依赖程度逐渐增强。(四)外部融资的结构效应从1992年到2009年间,非金融部门的外部融资组成结构有了显著变化(图2)。非金融部门由住户、政府和非金融企业三部门组成。18年来,政府部门的外部融资基本保持稳定,仅从2007年开始有了大幅增长。非金融企业的外部融资则保持逐年增长,尤其是2007年开始,增速迅猛。与此同时,住户部门的外部融资也经历了显著增长,并且占整个非金融部门外部融资的比例也有了大幅的增加,从1992年的2%增长至2009年的20%。住户部门融资主要来源是贷款,尤其是自1998年开始的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制度,致使住户部门的中长期贷款数额增长迅速,从1998年的318.57亿元增长至2009年的17489亿元,12年间增幅接近55倍。图2非金融部门外部融资组成结构演变住户部门贷款占整个非金融部门外部融资比例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信贷中介比率的下降和市场中介比率的上升。本文据此做了一个测算,如果住户、政府、非金融企业等三个部门外部融资组成结构从1992年到2009年一直保持不变(即保持1992年三部门的融资结构比例),则2009年非金融部门的信贷中介比率应该是0.768,比1992年下降8%,市场中介比率为0.193,为1992年的6.61倍(表2)。而由于住户部门贷款迅猛增长引起的该部门外部融资比例迅速增加,致使非金融部门实际信贷中介比率到2009年为0.812,仅比1992年下降3%,实际中介比率则为0.157,为1992年的5.38倍。因此,三部门融资组合变化对信贷中介比率的影响效应为1.06,对市场中介比率的影响效应为0.81,即三部门融资结构的变化减缓了信贷中介比率的下降和市场中介比率的上升趋势(图3)。

对商业银行发展的启示

综合以上分析,我国仅在20世纪90年代出现了金融脱媒现象,1999年之后,无论是从贷款工具层面,还是从其他金融工具层面,我国不仅没有出现金融脱媒现象,而且整个经济体系对金融中介的依赖程度在逐渐增大。通过对于我国金融脱媒的度量,本文认为对商业银行的发展有以下三点启示:第一,加强对中小企业贷款的管理。目前,大企业的融资渠道正在拓宽,脱媒趋势越来越明显。而中小企业一般来说自有资金较少,缺乏透明的财务信息,无法直接在资本市场有效融资。商业银行有专业的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能力,面向中小企业的贷款必将成为今后商业银行的业务拓展重点。第二,拓展消费金融业务。从1998年开始,国家开始实施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制度,随之住户部门的中长期贷款出现迅猛增长,改变了非金融部门外部融资的组成比例,住户部门外部融资占整个非金融部门外部融资比例从1992年的2%增长至2009年的20%,这一现象的出现减缓了信贷中介比率的下降速度。随着中国人理财观念的改变,住户部门对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及其他如汽车信贷、耐用消费品信贷等消费金融的需求将越来越旺盛,这也是银行今后业务发展的机遇之一。第三,提高金融创新能力,发展表外业务。传统观念认为,资本市场的发展会导致金融中介的衰退,而Allen&Santomero(1996)指出,金融市场的扩大并没有使人们对金融中介的依赖程度降低,反而,个人参与金融市场的方式急剧转向通过各种中介。只不过在此过程中,传统中介(吸收存款机构)的重要性下降了,而新型金融中介(发行证券)得到迅速成长。1992年到2009年间,通过金融中介进行的非金融部门证券融资份额保持高速增长态势,从17%增至83%。因此,通过资本市场融资很大程度上依然是间接融资形式。对于商业银行而言,面临来自资本市场的竞争,商业银行应该主动进行业务转型,拓展中间业务种类,在政策允许范围内设立银行系基金、证券和保险等其他金融中介机构,形成金融集团,在不断延长的金融中介链条中占据重要地位。

本文作者:杨光工作单位:南开大学经济系

贷款中介范文第8篇

关键词:金融创新 现金共享 产品设计

中图分类号:F830.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1770(2007)02-055-04

引言

若干法人企业之间特别是同一集团内企业法人之间,有的企业现金(指金融机构账户内的活期存款,下同)富余,有的企业现金短缺,它们希望组成一个法人间的联合体,以模拟内源融资的方式相互调剂成员间的现金余缺,以期降低整个联合体内各成员的融资成本或提高各成员富余资金的收益。这一目标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达到:一是企业之间直接相互调剂现金;二是通过金融中介机构提供的法人企业之间现金共享结构产品调剂现金。然而,我国法律不允许企业之间的直接借贷,法人企业之间共享现金资源的惟一途径是通过金融中介机构以委托贷款的方式运作。目前,国内外商业银行普遍提供法人企业之间现金共享结构产品(或现金池产品,基于委托贷款的集团资金管理解决方案)帮助联合体解决上述问题,然而国内商业银行提供的法人企业之间现金共享结构产品需要做一些合规性完善,本文拟就此作一些规范性探讨。

一、欧美银行集团现金管理的基本模式

在集团内部共享和配置现金资源是集团现金管理的核心内容。在欧美国家,通行的现金集中管理模式主要有现金汇集、现金池和净额清算三种。

1、现金汇集是指集团成员企业的现金直接转移到一个真实的现金汇集账户,该账户由集团总部控制,成员企业账户保持零余额或目标余额,成员企业对外支付如资金不足,可实时从现金汇集账户获得资金。

2、现金池是指成员企业账户资金在不实际转移的情况下,实现集团内资金共享彼此的现金资源。

3、净额清算是指集团内各企业之间的现金交易不实时结算,而是定时扎差后在成员企业间划拨资金。

上述三种模式有一个共同的前提,即法律允许集团内部法人企业之间相互直接提供资金融资,不禁止企业之间的自由借贷,即法人企业之间非贸易结算项下的资金自由划拨。

集团现金管理是国际先进银行成熟的产品,由于各国具体法律有差异,我国商业银行显然不能照搬西方模式,在借鉴西方模式设计符合我国国情的法人之间现金池业务模式时,需要结合我国法律规定和客户需求进行本土化改造,以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合规性。

二、我国法律对法人企业之间现金共享的规定

1、企业法人之间的直接借贷被禁止,但允许通过中介借贷

我国法律规定,不同法人实体账户间资金的真实(物理)转移,如果没有贸易结算背景,就会形成公司间贷款。而在我国,法律明文禁止法人企业之间直接相互提供资金融通,即禁止公司之间借贷。中国人民银行《贷款通则》第六十一条规定:“企业之间不得违反国家规定办理借款或者变相借贷融资业务。”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对企业借贷合同借款方逾期不归还借款应如何处理问题的批复》明确规定:“企业借贷合同违反有关金融法规,属无效合同。”

由此可见,我国禁止企业之间非贸易结算项下的资金自由流动,企业之间要合法地从事借贷活动只通过金融中介机构以委托贷款的方式操作。即便是采用委托贷款方式,法律也有限制,如证监会《关于规范上市公司与关联方资金往来及上市公司对外担保若干问题的通知》,禁止国内上市公司向控股股东及其他关联方通过委托贷款方式提供资金。

2、金融中介机构可开办委托贷款业务

我国法律允许法人企业之间通过金融机构间接相互提供资金融通。《商业银行法》委托贷款属商业银行经营范围之内的业务,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商业银行开办委托贷款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进一步明确商业银行可以开办委托贷款业务,其对委托贷款的定义与《贷款通则》一致;《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管理办法》允许财务公司办理集团内企业之间的委托贷款。

3、委托贷款基本规定

《贷款通则》第7条规定:“委托贷款系指由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及个人等委托人提供资金,由贷款人(即受托人)根据委托人确定的贷款对象、用途、金额期限、利率等代为发放、监督使用并协助收回的贷款。贷款人(受托人)只收取手续费,不承担贷款风险。”简而言之,委托贷款是指一方委托第三方(商业银行、财务公司等中介)向另一方发放贷款并管理贷款,贷款中介不承担贷款损失风险,只负责按照委托人所指定的对象或投向、规定的用途和范围及双方商妥的条件(金额、期限、利率等)代为发放、监督使用并协助收回贷款。委托贷款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这些原则也是商业银行提供基于委托贷款的集团现金集中管理产品应遵守的:

一是委托贷款实行基金制,先有委托存款,后发放委托贷款。

二是委托贷款余额不得超过委托存款余额,银行不垫款,不承担风险。

三是银行不对委托存款计息,委托贷款利率由借贷双方确定,银行只收取中介服务费用。

四是委托方存款的资金必须自有,企业借入资金(包括银行透支)不能用于向其他法人企业发放委托贷款。

4、委托贷款具体模式

按照参与委托贷款的资金提供方和资金需求方的数量匹配关系,委托贷款可分以下四种具体形式:一是“一对一”,即只有一个资金提供者和一个资金借入者;二是“一对多”,一个企业为多个企业提供资金;三是“多对一”,多个资金富余者为同一个需求者提供资金;四是“多对多”,即多个企业为多个企业提供资金。四种模式均可为法人企业之间通过委托贷款相互共享现金资源提供解决方案,其中多对多模式最为复杂,可以简化为其他三种模式,其能满足具有以下特征的法人企业之间现金共享需求:一是成员企业在三个以上;二是在不同时点,成员企业既可能是资金提供者又可能是资金需求者。

综上,在我国现行法律框架下,法律禁止法人之间的直接借贷,法人企业之间的资金融通只有通过商业银行、财务公司等金融机构以委托贷款模式操作。这一点在监管部门给各商业银行开展现金池业务的批复中得到确认。2005年10月,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推动浦东新区跨国公司外汇管理改革试点有关问题的批复》中的九项外汇管理措施,其中第一条就明确了跨国公司可以使用委托贷款结构在中国运作本地外币现金池。目前,以下实现集团内各企业资金集中管理的方式有待得到法律的支持:

一是在法人成员之间建立名义现金池或虚拟现金池,即成员资金盈余账户和透支账户合并计息。目前,法律没有必要禁止法人公司透支账户与其非法人子分公司盈余账户合并计息,因为子分公司可不受限制地将资金转入总公司账户。

二是通过法人企业之间的协议转账实现集团成员企业资金的归集和管理。法人公司与其非法人子分公司之间以协议转账的方式集中资金没有法律障碍。

三是双重公司直接借贷的现金池模式。双重直接借贷是指法人关联公司通过银行直接将富余资金划拨到母公司或财务公司的账户(即主账户或现金池账户),再从该汇集账户将资金划拨到缺乏资金的法人关联公司账户。两笔账款划拨,似乎都以银行为中介,其实这两笔交易仅为一般支付交易,并不符合委托贷款的原则,实质上是两笔公司借贷。如果不属于公司借贷的话,那么主账户的资金来源于各家成员企业,似乎应由各成员企业所共有,这在法律上是难以成立的。如果说是两笔委托贷款的话,这又违背了不能使用借入的贷款发放委托贷款的原则,况且印花税、利息收入营业税、委托贷款手续费需要交纳两次,显然没有经济上的合理性,更无法律依据。

三、基于委托贷款的集团企业现金池产品结构的设计

随着集团企业现金集约化管理趋势的增强,不少企业集团需要具有"现金池"概念的高端现金管理产品,其目的是实现同一集团法人企业之间资金的可视性流动和共享成员之间的现金资源。建立一个基于委托贷款的法人企业之间现金共享结构,可以从以下方面优化集团企业流动性管理:一是在集团公司层面管理和控制各成员企业现金资源、并确保满足整个集团的流动资金需要;二是变外源融资为内源融资,调剂各成员企业资金余缺,降低成员企业借入资金成本,特别是增强集团对银行授信的议价能力;三是在保证流动性的前提下,将闲置资金投向较高回报的短期投资。简而言之,集团整体可实现从三高(高存款、高贷款、高成本)向三低(低存款、低贷款、低成本)的财务目标,集团各成员企业也从中受益。

现金池的灵魂是委托贷款,简单的现金池可采用“一对一”、 “一对多”、“多对一”委托贷款的方式,复杂的现金池则应采用“多对多”的模式,即将所有成员企业的委托存款汇集成一个观念上的“委托贷款基金”或“现金池”,任一成员在需要时均可按“先还款后放款,先借先还”的原则,向现金池中提供委托贷款基金或借入委托贷款。“多对多”现金池有多种划分方式,根据提供委托贷款的中介不同,可分为以银行为中介的现金池和以财务公司为中介的现金池;按成员企业结算账户的余额设定,可以将现金池划分为零余额账户现金池、目标余额现金池账户。

(一)以银行为委托贷款中介的现金池设计。采用多对多的委托贷款方式,

模型如下:

1、关于账户开立。集团各成员企业均需在现金池服务提供银行开立结算账户、委托存款账户和委托贷款账户,其中结算账户为法人透支账户,具体透支额度可由银行对各家成员企业逐个单独授信,也可由集团核心企业统一申请和担保的集团授信并由核心企业将授信额度分配给各成员企业,授信提款可采用法人账户隔夜透支的方式,也可采用发放一笔流动资金贷款的方式。

2、关于资金在账户间的流动。集团企业和法人关联公司的账户超过目标余额的部分,首先归还最早借入的委托贷款,其次划拨到委托存款账户。如果出现导致现金池中的汇总委托存款余额小于汇总委托贷款余额的借入委托贷款请求,委托存款余额小于委托贷款余额的部分形成资金需求企业的账户透支。值得注意的是我国仍实行外汇管制,法人外汇账户是否允许隔夜透支(或日间透支)的政策仍不明朗。因此,遇到这种情况,合规的做法是在法人企业的授信额度内由银行自动发放一笔随时可以提取和归还的金额等于请求支付金额的流动资金贷款,转入头寸不足的企业账户用于实时支付。

3、关于集团财务公司的角色。集团财务公司可作为一个成员企业的角色出现,并代表集团各成员企业与银行沟通。委托存款虚拟汇总账户余额大于委托贷款汇总余额的部分或存差,可用于隔夜投资。当经常性出现委托存款虚拟汇总账户余额大于委托贷款余额,其差额中部分稳定的余额,牵头企业可以代表集团成员投资于定期存款、通知存款、协议存款,或投资于国债市场、货币市场、基金市场,或向其他企业发放委托贷款。

(二)以企业集团财务公司为委托贷款中介的现金池。

其模式与以银行为委托贷款中介的现金池一致。由于财务公司支付中介的局限,财务公司一般需要选择一家银行作为结算,其成员企业也需要在银行开户与集团之外的其他企业进行结算。

1、关于银行的角色。银行为财务公司提供现金池结算服务,此时银行并不是以委托贷款中介出现,而是以支付结算中介和/或现金池软件供应商的身份出现。由于委托贷款由财务公司处理,集团内的法人公司将富余资金划到在财务公司开立的委托存款专户账户,需要资金的企业在委托存款大于委托贷款的金额内借入委托贷款,银行按照财务公司和成员企业的指令划拨款项。

2、关于账户透支。如企业借入的委托贷款不足支付请求的部分,可由财务公司提供透支服务,也可通过银行或财务公司提供流动资金贷款解决。

(三)零余额账户现金池。

成员企业的结算账户日终保持零余额,账户内的资金优先用于归还借入的委托贷款后,全部实时划入委托存款科目。资金需要支付时,实时从委托存款账户中提取,如本单位委托存款账户中不足支付,需要从其他成员企业借入委托贷款;如集团委托贷款基金与委托贷款持平,则企业被迫透支,而且可能隔夜。这种模式导致企业结算账户与委托存款账户之间的资金往来频繁,需要银行或中介机构提供法人账户日间和隔夜透支功能,对信息技术的要求高。

(四)目标余额账户现金池。

成员企业的结算账户日终保持在零与目标余额之间,其他与零余额账户现金池模式相同。

(五)四种模式评价。

按中介和账户余额两个维度同时划分,现金池可分为以商业银行为中介零余额账户现金池、以商业银行为中介目标余额账户现金池、以财务公司为中介零余额账户现金池、以财务公司为中介目标余额账户现金池。

1、零余额账户现金池与目标余额账户现金池的比较。现金池中成员结算账户的余额设定,对节约委托贷款交易成本和特别是减少税务支出非常重要。为了满足目标余额要求,发生借入委托贷款的频率较零余额账户现金池模式高,单个企业需要付出的手续费、印花税、利息和利息营业税较多。在零余额模式下,集中的委托贷款基金比目标余额账户现金池模式多,可充分利用集团现金资源。除内部发放委托贷款外,现金池牵头企业可以代表成员企业对外发放委托贷款或进行其他方式的投资理财。因此,相比而言,零余额模式收益较高,比较节约税费。

2、以银行为中介与以财务公司为中介的现金池的比较。对金融中介机构的选择,也就是对现金池服务提供商的选择。以财务公司为中介的现金池,离不开结算银行为其提供现金池支付结算服务,从流程和效率上看,银行比财务公司具有优势。

3、结论。以商业银行为中介零余额账户现金池为最优模式、以商业银行为中介目标余额账户现金池为次优模式、以财务公司为中介零余额账户现金池效率一般、以财务公司为中介目标余额账户现金池效率较低。这是在现金池服务市场中银行占据绝对份额市场的原因。

商业银行中介

财务公司中介

零余额账户

最优模式

效率一般

目标余额账户 次优模式

效率较低

四、集团企业建立委贷现金池模式的建议

据调查,无论是跨国公司还是国内集团企业普遍希望应用国外比较流行的高级现金管理模式,但又担心由于我国法规的具体规定,照搬国外模式可能要承担政策风险。作为现金管理服务提供商的商业银行需要保持其在监管当局评价中的合规性形象,只能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包括在监管当局批准或许可的范围内提供现金池服务。

1、对银行的选择。所有现金池成员企业必须在一家银行开设账户,必须考虑到机构网点与成员单位在地域上的匹配程度,银行现金池服务系统和技术平台性能的稳定性、自动化程度、支付结算能力及授信服务支持能力。

2、牵头企业的产生。集团企业可以选择任何一个成员企业作为现金池的牵头企业,负责与银行的谈判,但一般选择在集团企业中具有对集团资金进行协调管理和控制能力的公司,例如集团财务公司、集团核心企业或者资金最为充裕的成员企业。

3、成员企业账户余额的设置。虽然零余额是最理想的账户余额选择,但在实际中对银行技术要求高、操作成本高,一般而言采用混合账户余额现金池模式较佳,即有的成员为零余额,有的成员为目标余额,成员企业可根据需要定期要求设置账户余额。

4、现金池委托贷款协议的签订。该协议为多方协议,应妥善安排纳税事宜,企业集团牵头企业应协助现金池服务提供银行与每家现金池成员企业逐个签订。

作者简介:

贷款中介范文第9篇

关键词:小额贷款公司 引导 民间借贷

1.我国的民间借贷概述

1.1民间借贷内涵

民间借贷的产生源于私有制的发展,它是各国长期存在的自发性金融行为,从金融上来说,它是一种在自然人之间、自然人与法人、自然人与其他组织间进行的以货币为标的的资金借贷行为,从法律上来说,是一种以货币资金为标的的合法性民事行为,合法的借贷关系受法律保护。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间借贷也逐渐放开,民间借贷规模不断扩大,民间借贷在民营经济的发展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2我国的民间借贷形式

弄清民间借贷的形式是理解我国民间借贷的关键所在。按照性质划分,我国的民间借贷可以分为互助型和营利型,按照形式划分,可以分为无中介型和有中介型。所谓互助型就是借贷双方是基于互助的目的而产生的民间借贷行为,是一种以信用为基础的互惠互利的低息甚至无息性借贷行为,多存在与亲缘、地缘、业缘的亲朋好友之间,具有灵活性强、数额小、范围广的特点,往往是口头协议或简单的书面合同。与此相反,营利型民间借贷是以营利为目的而进行的借贷行为,其利息往往高于银行利息,多在非亲友间进行,具有数额大、利息高、筹资快等特点,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这也是需要加强引导和规范的一种借贷行为。而有无中介型借贷就是按照借贷行为是否存在约束的第三方来划分的,一般互助型民间借贷都是无中介型的。

1.3我国的民间借贷发展趋势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我国的市场经济日益成熟,金融市场也欣欣向荣,民间借贷市场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发展,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的民间借贷发展呈现出两大趋势:一是互助型民间借贷向营利型借贷发展;二是中介机构介入借贷市场,有中介型民间借贷大力发展。一方面,传统的互助型借贷主要是由于过去人们的借贷行为往往源于短期的余缺互补,而如今随着经济的向好,人们的短期性借贷行为越来越多的产生于经营,互助型借贷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借贷需求,这样营利型的借贷行为就开始发展起来;另一方面,营利型借贷行为的发展为中介机构的介入创造了条件,大量房屋中介公司、投资咨询公司、资产管理公司涌入民间借贷市场为借贷双方提供交易平台,使得民间借贷市场日趋市场化、公开化和规范化。但值得关注的是,随着这种发展,民间借贷中介机构的发展更值得关注,其行为的合法性和规范性直接关系到民间借贷市场乃至整个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如何引导和规范中介机构的借贷行为是民间借贷市场的又一难题,由此引入小额贷款公司引动民间借贷的思考。

2.小额贷款公司引导民间借贷的可行性

如前所述,民间借贷行为的规范需要一个严格监管、规范操作、合法经营的中介平台,相比于一般的资金管理公司、投资咨询公司、投资担保公司、基金公司等可控性不强、内部操作大的中介机构,小额贷款公司是一个更好的选择,其无论是在法律监管还是运作制度上都更合乎规范,将其作为引导民间借贷行为的中介平台有着如下的可行之处。

2.1小额贷款公司本身就是民间借贷机构

不同于其他资金中介机构,小额贷款公司是一种本源于民间的借贷机构,自2008年推向市场以来,小额贷款公司一直本着“小额、分散”的理念向广大农户和微型企业提供信贷业服务,多由民营企业设立,通过自主选择贷款对象,服务于民间,一直充当着民间借贷机构的角色,将其发展成为民间借贷中介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2.2对小额贷款公司的监管更加规范

小额贷款公司自推向市场以来一直处于较规范的监管之中,2008年颁布的《意见》对小额贷款公司的持续监管做了较明确的规定,同时各省市也相应地出台了各种细化管理条例,从多个方面进一步规范了小额贷款公司的经营行为。同时目前对小额贷款公司还要进行定期的数据收集,以及时掌握小额贷款公司的民间借贷资金状况,不仅减少小额贷款公司民间借贷的各类风险,还能实现实时监控,有助于国家的宏观调控,总之,建立起小额贷款公司的民间借贷平台能够很好地将民间借贷市场纳入到中央银行的监管体系之中。

2.3小额贷款公司运作更加规范

小额贷款公司是我国金融业发展较为成熟以后才推行的一种民间借贷机构,不同于一般的资金借贷中介机构,其在运作上有着不可比拟的规范性。意见规定小额贷款公司执行金融业财务管理制度,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小额贷款公司的资金安全。同时在各省市又出台了更加细化的相关管理条例,从小额贷款公司的管理信息系统、金融产品设计、人力资源管理、信贷对象搜寻等各个方面对其有了更为规范的引导,也使得小额贷款公司的业务流程更加透明公开。

2.4小额贷款公司有行业协会的自律

作为金融机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行业自律对小额贷款公司同样不可或缺。目前我国的小额贷款公司行业协会也正逐步建立起来,在浙江、上海等不少省市都已经建立了小额贷款公司协会,协会为小额贷款公司提供从业人员的资格认定、行业规范监督、行业风险监管等,许多地区还正着手建立起行业诚信档案进一步加强小额贷款公司的组织内省和自律,实现借贷行为的系统化管理。

3.总结

民间借贷行为的规范需要一个严格监管、规范操作、合法经营的中介平台,相比于一般的中介机构,小额贷款公司本身就是一个民间借贷平台,其无论是在法律监管还是运作制度上都更合乎规范,也有着行业协会的自律,将其作为引导民间借贷行为的中介平台将是一条值得探索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曾立平,完善融资服务体系视角下规范民间借贷的探讨,【J】,南方金融,2007(08)

[2] 赵志华,小额贷款公司生存状况调整――以山西省为例,【J】,中国金融,2010(23)

[3] 田卫革,民间借贷亟须法律规范,【J】,中国金融,2006(17)

贷款中介范文第10篇

签了购房合同后房子没买成,还要付中介费吗?

问:在中介的介绍下,我与王某签订了二手房买卖合同。然而,就在签合同当晚,父亲病重住院,跟王某沟通后,王表示愿意解除合同,但中介依然要我支付中介费。房子没买成,难道也要付中介费吗?

答:根据合同法的规定,居间人促成合同成立的,委托人应当按照约定支付报酬。什么是合同成立?就是当事人就合同的主要条款达成合意。你和王某已经签订房屋买卖合同,合同已经成立。因为合同成立,而且是中介的原因促成,根据合同法的规定也好,根据房屋买卖合同的约定也罢,你都应当支付报酬。至于后来因情势变更,你和王某协商一致解除合同,这只涉及你和王某之间的权利义务,不影响中介费的支付。

糊涂中介张冠李戴,能否解除购房合同?

问:我准备购买一套二手房,中介带我看房后,买到手的却不是看过的东北朝向的房子,而是西北朝向的房子。我能解除购房合同吗?

答:房产中介是卖房人与买房人之间的中介,其具体事务就是帮卖房人登记房源信息、宣传并且保证房源真实有效;帮买房人寻找推荐合适、理想房源,并带领买房人实地看房,加以引导,促使成交。房产中介因自己的失误给卖房人、买房人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你要购买东北朝向的房子,签订合同到手的却是西北朝向的房子,东北朝向与西北朝向,一字之差,房子的实际位置、实际价值却相差甚远,给人的心理感受更是完全不一样。中介“一时糊涂”张冠李戴,对你来说形成重大误解,你可以撤销合同。至于因此受到的诸如误工费等损失,以及卖房人的有关损失,糊涂中介应当为他的糊涂埋单。

买房被骗,中介应否担责?

问:在中介公司运作下,我与一名叫伍仁的房主签订了房屋买卖合同,预付了20万元房款和1.2万元中介费。然而,伍仁只是3个房主中的一个,另外两人根本不同意卖。事情黄了,我找伍仁退钱,伍仁却不知去向,我又找到中介公司要求赔偿损失,也被拒。请问,买房被骗,中介应否担责?

答:中介公司应否担责,取决于中介公司在居间中介的过程中有没有过错;而中介公司有没有过错,取决于其对卖房人的所有权限是否有查实义务。你买的房屋,有3个房主,根据物权法的规定,处分共有的不动产,应当经占份额2/3以上的按份共有人或者全体共同共有人同意。伍仁作为其中一个房主,无权擅自出卖整套房子,签订的房屋买卖合同,是一个无效合同。中介公司查清卖房人的权限是基本义务,他们的失职,导致合同无效,给你带来了损失。对此,中介公司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不仅应当退还中介费,还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从银行贷款购买二手房,中介要求收取担保金时怎么办?

问:我通过中介,看中一处二手房,但有11万资金缺口。中介提出可以帮忙联系贷款,于是在合同上增加一项补充条款“如须贷款另给中介4000元担保费”。后来,我想亲自办贷款,省下4000元担保费,可“担保费”毕竟已写在了合同上,如果中介据此索要,我该怎么办?

答:购房贷款是以购买的房屋作为抵押担保,中介不是保证人,也不是为该项贷款提供财产担保的抵押人,所以,中介向你收取担保费是没有事实和法律依据的。收取担保费没有依据,但中介帮忙联系贷款事宜也不是无偿劳动,因此,一旦发生纠纷,中介索讨4000元担保费不成,就可能以担保费实质上是劳务费为由,转而向你索讨4000元劳务费。要避免这4000元的费用,关键就是要完全撇开中介自行办理贷款事宜,那样,中介收取劳务费便没有事实依据。还撇得开中介吗?“如须贷款另给中介4000元担保费”是一个附条件的条款,并没有委托贷款事宜,只要中介尚未采取实际行动,你都可以将办理银行贷款的权力收回。

委托卖房合同中的违约金条款有效吗?

问:我委托一家房产中介公司售房,后来,我提价以170万元把房子卖给了一个朋友。当我通知中介公司解除委托合同时,中介公司根据合同中“如果擅自提高房价卖房给他人,需要支付房屋出售价格的2%作为违约金”的规定,要我支付3.4万元违约金。这违约金,必须支付吗?

上一篇:担保贷款范文 下一篇:大学生助学贷款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