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来了心情感悟范文

时间:2023-03-08 01:16:51

春天来了心情感悟

春天来了心情感悟范文第1篇

关键词:自然;升华;感悟

自然的美,在于博大,也在于包容,当然最重要的还是生命。即便是一块再平常不过的石头,在自然的流转雕琢中也被赋予了艺术的生命。有的在雕塑家的刀下更换了容颜,有的则是在建筑家的蓝图中享誉了世界,还有的便是在自然的静卧处见证着世界的风云变幻。这和语文有何相干?天下文章怕是语文最好不过的媒介。远至经典著作,近至眼下的期刊、杂志以及教科书等,其内容无不以文章而丰富。文从何来?大凡上乘佳作、经典传世之著,莫不受自然的启迪和教诲。文以载道,这其中的道便是自然规律的表现。语文学科的功能不单单局限于对语言的技术性传承,更肩负着净化人心、陶冶品性,其主要的目的在于让每一个人在诗意般的文字世界里去发现、去寻找、去认识当下的自己。从这个角度来看,语文和自然是互为关联的一个有机整体。换言之,可以说语文是自然的语文。如何基于自然的要素寻找语文最初的模样?笔者认为,构建语文的自然意境,在自然中还原或再现语文的创作过程,引领和指导学生经历并感知这种过程,并最终通过写作的形式得以概括和升华,这便是完成了一次具有特殊价值和意义的语文探索之旅。

一、走进自然,升华语文情感

自然是万物的宇宙,可谓包罗万象,无所不藏。它拥有着无穷无尽的已知和未知的各种元素。正是自然的这种未知性,才使得自然成为文学创作的灵感之源。就连路遥在创作《平凡的世界》这部大手笔时,总也遇到文墨难下的时候。在这种进退两难的瓶颈期,他便凭着内心的召唤走进了毛乌素沙漠。就是那一眼望不到尽头,绵延数千里的沙漠给了他继续创作的勇气和力量,同时也为他创造大气磅礴的作品孕育了灵感。

小学语文中语篇的教学,特别是其中描写自然或其创作本身来源于自然的作品,就应该引导和帮助学生在一种原始回归的自由状态下走近自然,触摸自然并感悟自然。在学生充分经历了这一完整的体验过程之后,选择适当的时机将文章和自然进行合理的置换,借助与自然的灵性和美进一步升华文章的意境。反过来,通过理性分析文章的创作背景、表达意图等来进一步抒发对自然由衷的敬畏感。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1课《找春天》的语篇教学,笔者便是运用了方才描述的教学策略。具体如:

师:为了让同学们对《找春天》这篇课文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老师将带领你们走进春天,在和春天的拥抱中让我们用心去感觉……

尚不等老师将话说完,同学们便做沸腾状,兴奋得有些忘乎所以。

第一站:在河滩上观察小草的生长情况,并体会《找春天》中为何要用“探出头来”描述小草的生长特征?

面对刚刚破土而出和顶破土皮却尚未舒展的嫩芽,同学们一边观察,同时急不可耐地用手去揭开那一撮盖在嫩芽上的泥土。他们欣喜的表情已经告诉了我:他们找到了春天,也似乎找到了“探”的精妙所在。

于是我便开始引读:春天来了!春天来了!我和二(1)班的孩子们,脱掉棉\,冲出家门,奔向田野,去寻找春天。我们仔细地找啊找啊……

生齐: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

……

师:几个爱观察的孩子们找呀找呀……

生1: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

生2:早开的野花一朵两朵,那是春天的眼睛吧?

生3:树木吐出点点嫩芽,那是春天的音符吧?

生4:解冻的小溪叮叮咚咚,那是春天的琴声吧?

师: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咱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美丽的春天。

师:我们仔细地找呀找呀。生: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

师:我们仔细地找呀找呀。生:早开的野花一朵两朵,那是春天的眼睛吧!

师:我们仔细地找呀找呀。生:树木吐出点点嫩芽,那是春天的音符吧!

师:我们仔细地找呀找呀。生:解冻的小溪叮叮咚咚,那是春天的琴声吧!

师:你们找到了美丽的春天,现在心情怎么样?孩子们会说“高兴、愉快、兴奋”等,那就用你们现在的这种心情读课文最后一段。

师:小朋友们,课文中的作者用一个省略号省略了春天的美景,你们帮着找找吧。

春天来了,我看到了……春天来了,我听到了……

春天来了,我闻到了……春天来了,我触到了……

二、走进自然,感悟语文魅力

自然的美,是凌驾于任何艺术形式之上的无懈可击的完美。语文是对自然之美表现的一种具体形式。要认识和感知语文用语、用词和表达的精准、精到,最好是通过自然的验证。长河落日圆,大漠孤烟直。这样的雄壮怎能离开自然?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般精到的描写,又岂能少了自然?在文本教学中,很多富有生命般朝气的动词,如春风拂面中的拂,风蚀日晒中的蚀,鱼翔浅底中的翔等等,离开了自然,缺少了构建灵感的过程,对这些词的认识便只能停留在感性的层面,也仅仅只是知道它的意思,至于为何非要用它,学生的认知便是苍白无力的。如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梅花》一诗的教学,要体会作者对梅花不畏严寒的精神赞美,实现由物及人的过渡,领悟作者不怕困难、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离开了对自然特征的准确把握理解,便是一件难乎其难的事。倘若孩子们对梅花的自然生长过程有所了解,对梅花的生存环境有了一定的认识,并在将梅花和其他自然生物进行比较的基础上,自然会对诗中梅花的品质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

语文宛如一个自然孕育的特殊生命体,它在用自己最为接近自然的方式表达和传递着自然的真善美。它是因自然而生发的一种拥有强大生命力的艺术,语文老师只有紧紧追寻着自然的足迹,才能寻找语文最初的那个模样。

参考文献:

[1]余世存.时间之书[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6.

春天来了心情感悟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低年级语文;语感培养;教学途径

语文科目最与众不同的一点在于它的精神引导,知识点固然重要,但是死记硬背是不可取的,这就需要发挥语感能力对学习内容以及生活内容进行感悟提炼。面对低年级学生理解能力薄弱的实情,最大难点就在于如何打破言传的教学定式,而能够最自然地达成意会。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心理接受能力,兴趣结合实践,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一、认识语文,体会汉语魅力

学习语文第一步就是要认识汉语,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美也是最复杂的语言文化之一,更是语文学科的基础和精髓所在。认识学科意义、感受文字语言吸引力是低年级学生最直接的语感培养渠道。

1.重视识字教学,奠定语感基础

识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应抓住汉字的象形性和丰富的生活信息特点,为学生独立揣摩文字、培养学习情感建立引导。比如在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识字5》的教学中,笔者围绕“风、沙、贝、浪”等生字教学内容,采用了形音展示法,目的是让学生记忆更深、感受力更充足。比如“风”字,我这样形容:“这像不像飘动的窗帘,还在中间划出了交叉的折痕呀?风来的时候窗帘就飘起来了。”符合心理认知的描述让学生们愉快地记住了字形,我还让学生们模仿风声加深记忆。形象地认识文字让学生们有了更敏锐的语感动力,很容易举一反三,练习组词时,学生们给出了:“起风了、风景画、风声”等情感丰富、生动的答案。

2.加强朗读训练,巩固语感认知

朗读训练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最基本的学习手段。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课文《司马光》时,笔者便充分利用了朗读的优势。我在教学过程中除了重点抓“光、缸、慌”等相似音的区分,还引导学生带着故事探究的心情去朗读,对此我设置了:司马光和小朋友在玩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事情,小朋友是怎么做的?司马光最后做了什么?如果是你你还有什么办法?等问题。学生们在大声朗读中都调动了脑筋找答案,在回答中也很自然地引用了课文中“有的……有的……”句式。朗读不但能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而且能让学生通过朗读节奏、情感熟悉句式、提升语感。

二、培养想象,锻炼语境思维

培养语感不仅需要形象化的引导,更需要想象力的牵引。丰富的想象力可以是情境联想,也可以是角色扮演等。比如学到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课文《云房子》时,完成课文讲解后,我引导学生们开启想象:“大家觉得白云像什么呀?”有人说像棉花糖,有人说像大蘑菇,“如果你们是课文里的小鸟,会造什么样的房子呢?”学生们立刻投入到语言情境中,有的说要造比小鸟的冬瓜房子还要大的南瓜房,有的说要造有很多层的蛋糕房子,也有学生说要造一个云朵学校。想象力的延伸让学生们对语感的体会尤其通透,读到“太阳公公来不及把云全收回去”时,有学生还说出了“太阳公公一定有两个大袋子,心情好的时候就让白云出来,不高兴了就放出乌云”的妙语,想象力为学生们插上了感悟的翅膀,施展开语文的魔法。

三、实践应用,培养语言领悟

语感的锤炼是从感受到实践的过程,只有通过不断地积累应用,学生才能够将语感由散碎的概念组合为形神兼备的语文学习技能。低年级学生更应该从写话、表达的基本训练做起。

1.开启写话兴趣,提炼语感意识

写话是写作的前奏,不拘于正规的日记或作文格式,可以是灵感的片段,也可以是情感抒发,写话锻炼能够增强学生的语感意识。例如,在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雨后》一文的教学中,我融入了写话环节。对于这样一篇充满诗意、人物刻画细致的课文来说,仅仅阅读是不够的,我让学生们以课文内容为启发,以雨后情景为中心,进行课堂写话,并且请同学们朗读自己的作品。在我“大胆联想、学习用词”的引导下,学生们展示出了不少惊喜:“雨后的清晨,花瓣上挂着水珠,闪亮闪亮的。”、“雨后的公园里,两个小伙伴开心地打闹着,他们甩着雨伞上的水珠,衣服湿了,还是露出圆圆的笑脸。”这些生动的描述充分体现了学生们对语感的吸收和掌握。

2.强化口语表达,融汇语感应用

语言和写作向来是相互影响的,语言表达是语感应用的有效方向,语文课堂不能只有单调的听与记,多说才能让语感意识融会贯通。比如在进行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练习2春天来了》的教学中,笔者着重强化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训练。在图文引导下,我让学生们用“春天来了,春天来了,来到了……”的句式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口语与写话不同的是即兴性更强,学生们需要凭第一反应和语感积累快速地表达。我听到了不少好句子,如“春天来了,春天来了,来到了小镇上,小朋友们脱下了厚厚的棉袄。”在学生有感情的表达中,他们的语感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释放与提升。

低年级语文在传统的教学中缺乏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关注,令学生们容易错失语感培养的起步时期。如今素质教改的提倡让语感培养已经成为小学语文教育的细化内容,利用低龄学生的较强可塑造性和惊人的想象力,将语感糅合成一种意识、一种学习技巧,一种具体的目标。在教学中更离不开教师的巧妙设计,听、说、读、写各个环节都要面面俱到,感染力十足,才能收获效果。

【参考文献】

[1]丁时辉. 培养小学生语感的途径[J]. 云南教育 2000年19期

春天来了心情感悟范文第3篇

随着社会的发展,多媒体辅助语文阅读教学,开阔学生的视野,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实物化,变成直观、生动活泼的视觉信息,并配上文字与声音,图、文、声、画并茂,使学生在灵动的阅读课堂中情感跳跃,流光溢彩。

一、激趣导入,渲染气氛,在灵动的氛围中激活情感

实践证明信息技术能够渲染课堂教学氛围,把学生带到特定的情景中,迅速激发学生的情感参与。

一位老师在上《找春天》一课时,就利用多媒体课件制作了先声夺人的一个片断。

上课铃响了,忽然,一阵美妙的音乐响起,接着,教室里弥漫着鸟叫声,流水声,小孩的欢呼声,此起彼伏。只见孩子们睁大眼睛,张开嘴巴,转着小脑袋四处张望,到处找寻,那激动的心情简直无以言表。

音乐渐小。老师问:“你听到了什么?”孩子们早已按捺不住表达的欲望,小手如林,小眼放光。有的说,我听到了小鸟在树枝上叽叽喳喳地叫着;有的说,我听到了泉水叮叮咚咚的声音;有的说,老师,我听到了孩子们的笑声;有的迫不及待地站起来说,我知道,春天来了,小孩子们去找春天了。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考的。”在这热闹的场景中,孩子们的情感被激活了,他们带着一颗颗纯真的心灵进入了文本的学习。

二、还原情景,深切体会,在诗意的意境中感悟阅读

多媒体技术无疑为创设情景,陶冶学生的情感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和最佳的视听效果,使语言生动化、形象化、直观化,使学生在诗化的意境中加深朗读的感悟。

如古诗《望洞庭》“白银盘里一青螺”中的“白银”和“青螺”用得十分绝妙,但仅凭教师口头讲解,学生可能会难以理解和体会。而录像的运用能轻易解决这一难题。

录像将古诗中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动态画面,既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又把学生带到了诗一般的意境中,使学生在阅读中有了自己独特的感悟。

三、音乐煽情,推波助澜,在思维的激荡中渲泻情感

音乐能陶冶人的性情,并能有效地推动人的情绪。音乐插入课堂教学容易激荡起情感的涟漪,使学生心灵受到强烈的冲击和震荡,引起真切的、长久的共鸣。

如学完课文《十里长街送总理》后,我播放哀伤的音乐,这如歌如泣的乐曲将学生对总理的思念之情推向高处,然后引领学生动情地用低沉的音调、缓慢的节奏进行朗读,通过朗读,再现了人们送总理的悲痛场面,读出了人们失去总理的沉痛悲切之情。在悲怆的音乐中,孩子们被感染着、震撼着,也悲痛着……

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是一种高效率的现代教学手段,如果说语文课堂教学是一朵绽放的花儿,那么信息技术就是那一片茂盛的绿叶,在绿叶的衬托下,花儿会更显娇艳。信息技术走进课堂,让孩子们学得轻松、自由。

春天来了心情感悟范文第4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是通过一节节的语文课,对一篇篇文章的学习感悟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在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语言的实践中逐步提高的。我在进行《语言的魅力》一课的教学中,围绕着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展开语文教学活动。 《语言的魅力》是一篇打动人心的好文章。在这篇文章中,作者讲述的是:在繁华的巴黎大街的街头,有一位盲老人在乞讨,他的身边立着一块牌子,上面写道“我什么也看不见!”但是没有人帮助他。法国著名诗人让·比浩勒在牌子上添加了“春天到了,可是”几个字,组成了“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这打动人心、富有诗意的语句。结果,巴黎街头的行人变了,他们从开始对盲老人泠漠无情,到后来的热情相助,老人获得帮助后从心底漾出了喜悦之情。围绕着“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都看不见!”这句话,行人的感情在变,老人的心情在变,在这变化之中,展示了语言所特有的魅力。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紧紧抓住这拨动人心弦的话语,适时引导,使学生自主学习;激感,使学生探究学习;语言实践,使学生合作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语文学习中,学生是一个独立的阅读个体,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给学生一个独立学习的空间,鼓励他们主动地阅读,积极地思考,并大胆地表述自己的观点,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语言的魅力》一课中“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在文中起了“一波才动万波涌”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在文本的对话中,独自感受这句话在文中带来的“波澜”,体会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在教学中,我是这样进行的: 师:请同学们将课文浏览一遍,你认为,在这篇文章中哪句话最有魅力,请你把它画下来。 生:我画的是“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 师:大家思考一下:在课文中,这句话和哪一句相比较,最有吸引力? 生:和“我什么也看不见!”相比较它最有吸引力。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两句话,看看他们有什么不同。 生:第二句比第一句多了“春天来了,可是”这六个字。 师: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两句话,结合课文,仔细想想它们还有什么不同? 在初读文章的基础上,学生在独自阅读文章的过程中,找到了这篇文章中最有魅力的语句“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这是学生初步阅读时的理解,要深入地体会文章的内容,品味语言的魅力仅仅停留在这里是远远不够的。 于是,我用文中蕴含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的情感和文章中的情感产生共鸣,使学生层层深入地探究,理解和体会“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这富有魅力的语句,我在教学中是这样进行的: 师:春天到了,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我们一起来读读文章中描写春天的这段话。(生读)师:请同学把这段话再读一篇,边读边想想你看见什么了?听见什么了? (课件:随学生读春天的语句,点击字变色,并配声音。)有的学生说:“看见了,湛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有的学生说:“看见了茂盛的绿树、耀眼的红花。”有的学生说:“听到莺歌燕语声。” 在学生的发言中,我们能够体会到,在反复的诵读中,电教手段的运用中,学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已经被调动起来了,他们用优美的语句描述着在阅读之后,想象之后,头脑中出现了美丽春天的景象,这时学生的想象力,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学生对自然的喜爱、对美好春天的喜爱之情也得到了陶冶。 师:春天多美啊!(再打出一幅春光图)可是盲老人的眼前一片漆黑,他什么也看不见。 (画面:一片漆黑,盲老人静坐一旁,响起了哀婉的《江河水》)刚才还是满眼的春光,转眼间竟是一片漆黑,通过电教手段将两幅对比鲜明的画面,同时展示在同学的面前。这强烈对比的画面,还有那滴血带泪的音乐,撞击着学生幼小的心灵,使学生的情感和文中的情感产生了共鸣。在情感的共鸣之中我们看到:学生无言,泪挂腮边,老师无言,教室静寂,但是此处无声胜有声。学生的情感世界,已是“荡起涟漪”,已是“翻江倒海”,已是“惊涛拍岸”,那带泪的双眼在告诉我们,此时学生对“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这句话有了更深的感受。 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和丰富的语言实践中提高的。在语文教学改革中,胡老师善于创设真实感人的情境,用拨动孩子心弦的话语,激感,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积累、感悟、熏陶,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我想,这对于其他语文教师或许能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 北京景山学校校长范禄燕 《中国教育报》

春天来了心情感悟范文第5篇

一、在激活积累中感悟

图式理论告诉我们,读者的知识背景是 阅读感悟的重要因素,新知识的感悟和吸收,是建立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的,这意味着阅读感悟的深度与广度更多的取决于读者背景知识积淀的丰厚程度,相似论认为,学生头脑中贮存的相似性信息单元(即相似块)越多,就越有利于选择、匹配、激活阅读材料中的相似信息,学生对阅读材料的感悟也才越深刻。正所谓“得之于俄顷,积之于平时”。因此,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多积累自然、社会生活中的知识,另一方面,在阅读中,要激活这些潜伏的图式系统,学生才能恍然顿悟,进而完成新的意义建构。

如教学《找春天》一课,老师在课前作了这样的设计:

初读课文,说说作者找到的春天是怎样的? (从课文中找出语句)欣赏多媒体春景图,再读课文,交流“春天在哪里?”(课文语句内化成自己的语言)然后完成随堂练习,学生再读课文后,作了这样的交流:

生1:春天在小草碧绿的脑袋上。

生2:春天在早开的野花中。

生3:春天在柳树的点点嫩芽中。

生4:春天在小溪丁丁冬冬的琴声中。

生5:春天在小朋友的眼睛里。

生6:春姑娘飞到我的身边,悄悄地告诉我,“春天来了,快脱掉棉袄吧!”

师:春姑娘还会飞向哪里呢?

生1:春姑娘飞过田野,田野披上绿色的新装。

生2:春姑娘飞过花园,花儿露出五颜六色的笑脸。

生3:春姑娘飞过树林,树木吐出点点嫩芽。

生4:春姑娘飞过小溪,小溪丁丁冬冬奏起春天的乐曲。

生5:春姑娘飞过整个大地,整个大地充满生机,充满活力。

教学中,当学生说出“春姑娘飞到我的身边,悄悄地告诉我,春天来了,快脱掉棉袄吧!”这一具有个性化的体验时,教师牢牢抓住这一教学契机,调整教学过程,及时设计了“春姑娘还会飞向哪里?”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回答。学生原有的语言积累被激活,互相启发,互为补充,然后通过同化和顺应过程,重新构建新的语言,使语言发展从一个阶段进入到另一个更高的阶段,实现对原有知识的深化、突破和理解。

二、注重动手实践,唤起学生感悟

思维是感悟的关键,没有思维就没有感悟。皮亚杰认为“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与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向前发展”。好动是学生的天性,在阅读中,应顺其天性,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实践,在体验中有所得,有所悟。

唤起学生感悟,一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1、画图通过画图,使学生借助想象,将语言文字还原成形象,从而使文字与形象配合,课文与画面互补,以促进学生更好得感悟课文。2、实验有的课文,教师可围绕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动手实验,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在实验中突破难点,落实语言文字训练。3、表演动手、动口、动身、动脑的表演使语言文字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同时,学生在表演中融入自己对文本的感悟和再创造。

如《世界多美呀》一课:

师:你能用彩笔为小鸡画出蓝湛湛的天空吗? (指名在事先准备的图画上涂色。)

师:小鸡又看到树木是绿茵茵的,我们学校绿茵茵的地方可多了,谁来向小鸡介绍一下? (学生介绍略)

师:谁来帮树木穿上绿茵茵的衣服?(给画涂色。)

碧澄澄的小河是什么样的?清清的河水里能看到什么?这么美的小河谁来画?(生画小河)

师:小鸡光顾着看,都来不及说了,六个小点(注:指省略号)让我们小朋友帮它说一说它又看到了什么?

生:它看到了红通通的大苹果。

生:它看到了黄澄澄的大梨子。

生:它看到了阳光照耀着大地,还看到了我们小朋友在快活地做着游戏。

案例中,学生读、说、想、画,将小鸡见到的美丽世界与自己眼中的世界融为一体,激发了学生对自己所生活的这个美丽世界的热爱之情。

三、运用比较,促进学生感悟

比较品评,是感悟的有效策略。学生只有在不同语词、不同句式、不同话序的比较中,才能发现课文中语言运用的巧妙。因此要引导学生对重要的字义、文句、修辞方法进行比较揣摩,“意会”文字所表达的深层含义,品评语言的意蕴和情味,从而对语言和语境有所感悟。1,比较字词,一般可采用换、增、删等方法进行比较;2,比较句子;3,比较段落;4,比较标点。如《林海》一文中“这里的岭的确很多,高点的,矮点的,长点的,短点的,横着的,顺着的,可是没有一条岭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在“高点的”“矮点的”等中间为什么不用顿号而用逗号,让学生边读边思考,从中感悟到:用上逗号,表示停顿稍长,更加突出了大兴安岭“岭”的“温柔亲切”,抒发了作者对大兴安岭的无限喜爱之情。通过比较,使学生感受到语言的精练与嗦、具体与空洞、细腻与粗糙的区别,准确地运用语言表达情感。

四、激活想象,活化学生感悟

语言文字所描述的显像结构本身没有直接可感性,必须借助人的联想和想象,才能化千瘪枯燥的符号为形象鲜活的画面,还可以重组表象,创造出新的情境和意境,这样获得的感悟才是生动丰富的。

如《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一课:

师:荷叶给这么多小朋友带来快乐,怪不得我――

生:(齐读课题)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

师:小朋友,你们想变成荷叶吗?

生:想。

师:那你想邀请哪些小朋友到你这儿玩呢?

生:我想邀请青蛙在我上面唱歌。

生:我想邀请蝴蝶在我上面跳舞。

生:我想邀请蝈蝈在我上面唱歌。

生:我想邀请雨滴在我上面唱歌。

生:我想邀请小鱼在我下面嬉戏。

师:除了荷叶,你还想变成什么吗?

生:我想变成一棵大树,在夏天可以让人们在我下面乘凉。

师:你真是一个一心想着别人的好孩子。

生:我想变成一枝冰棍,人们吃下去了,就觉得非常的舒服。

师:哇!你牺牲了自己,为的是给e人带来凉爽!

生:我想变成一台电风扇,可以给人们带来凉风习习。

生:我想变成一枚钻戒,可以让新娘更加美丽。

生:我想变成一把伞,为大家遮住强烈的阳光。

生:我想变成一朵花,让大家看,看后心情很舒畅。

儿童是天生的幻想家、诗人,儿童的世界是异想天开的世界,对生活、对文字,他们有着完全迥异于成人的视角。其实,这正是他们一颗颗充满蓬勃生命力的活泼的童心。就像世界上找不到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每个孩子也都是独特的个体,都有着只属于自己的内心天地。他们用各种不同的方式解读语文,用各种不同的语言诠释发现。在课堂中,我们必须搭一个让学生想象的平台,一个学生对话的平台,让学生敢想、敢说。

(作者单位:福建省三明市实验小学)

春天来了心情感悟范文第6篇

首先,我们应该对散文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其实,抒情散文就是指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为主要特征的文学样式,它偏重于抒发作者对待生活的主观感受和情感体验,注重以“情”动人。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于情。”这充分说明了“情”在鉴赏抒情散文中的重要性。所以,文学史上有许多散文大家能以真切的审美理念,施展敏捷的才思,运用自身独特的艺术手法,写出了一篇篇脍炙人口、颇具审美价值得的散文名篇。

有了这些了解,我现就朱自清的《春》一文(第一部分)谈谈抒情散文的鉴赏方法。

活动一

1、教师质疑: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来到?文中哪些词语能表现春天已经来到?

2、引导学生作答:“盼望着”;“近”。

活动二

1、质疑:“盼望着,盼望着”,为什么要连用两个呢?

2、教师引导:这样叠用,更能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

活动三

1、质疑一:请同学们朗读第二段后讨论:(第二部分)春天来了,走到了作者的面前,作者看到了什么?看到了山、水、太阳吗?从这一段开始,作者已经开始在描绘春天了,既然它已经来到了作者的面前,为什么他不开始从最细小的一草一木写起呢?

2、教师引导一:这一段是对春天的一个整体的描绘。为什么会先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呢?因为这是一种视觉的规律。“一切……”这个自然段是怎样描写春天的?

3、质疑二:这段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4、教师引导二:运用拟人,勾勒出春天的生机勃勃。

例:教学“春草图”

1、教师引导思维拓展

引导朗读(齐读)思考:这段抓住了春草的什么特点来写?(教师引导:让学生划出体现春天特点的词语:嫩、绿、多。)

⑴把“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换为“小草一下子从土里生出来”,体会其表达效果有何不同、哪个好。“钻”和“偷偷”用得好,说说好在哪里。(教师引导:“钻”既表现春草冲破土层的挤劲,又用“偷偷地”修饰,形容它不知不觉地出现,生动地表明春草的活力。)

⑵那么,为什么作者在描绘春草图中要穿插这些小孩的画面呢?提示:小草和小孩子具有哪一个共同点呢?(教师引导:小,说明它们都处在生命中最富有生气、最活泼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生命力最为旺盛。)

2、教师引导情感体验

在春草图中,作者将小草的画面和小孩子的画面组合在一起,也就是将两个最富有生命力的景象组合起来,交相辉映,使得整个春草图显示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由此可见,教师在引导学生对散文学习的时候,首先应该引导他们怎样步入散文的天地去进行拓展思维,让他们有一个自由想象的空间,然后针对散文的特点让学生进行情感的熏陶——这样才能让学生体会到散文的美犹如春天里娇艳的花朵一样香气溢人。

然而,对于散文的教学不能只停留于教学流程的样式,我们还要让学生在学习散文后有正确的审美观、情感和价值观。因此,我们在散文教学中注意以下几点:

1、抒情散文教学应让学生弄清文章主旨、意境美,捕捉“文眼”。即:在学习过程中要能按照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统领全文,以利于感悟文中的情感趋向,掌握文中能体现主旨的词句。如:教学《春》一文,教师应让学生弄清:作者围绕“盼春—绘春—颂春”这一主线,紧扣文眼“春”字,将作者感情思想一步步呈露了出来。文章一开头运用反复咏叹的口吻“盼望着,盼望着”,将一种极其渴望的心情书写得淋漓尽致,为全文定下了清新活泼的基调和抒情的旋侓;待到春天的福音降临人间时,作者又紧扣“春”意尽情欣赏着生机勃发、草木竞相开放的繁茂景象;最后,作者以赞美之情作结,点出春天新、美、力的特点,将感情升华,转而赞颂像春那样催人奋进的精神,深化主旨。可见,抒情散文中的“情”是“意”的重要组成部分,“意犹为帅也”。所以,教学抒情散文时,教师教会学生捕捉“文眼”是关键所在。

2、要教会学生了解作者内心情感,善于抓住文章感情线索。一篇抒情散文的“文情”体验甚为重要,特别是捕捉作者细致入微的心理动态、文中的诗情画意和朴实清新的语言。《春》不仅是满贮诗意的名篇,而且兼容了多种艺术手法,将作者心中“春”的各种意象——“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春图”尽泄笔端,把整个生机盎然的春天所具有的特征描绘得有形、有色、有神、有情。这不但是作者内心情感积淀后的喷射,隐藏着作者对“春的缠绵、委婉深沉的喜爱之情,而且还从春天的自然美中悟透了人性中向善进取的真情流露,这不正是朱自清先生散文中纯真朴实而又有热情无比的情感披沥吗?

3、要深入理会文章中主观情与客观物的统一。所谓“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刘勰·《文心雕龙》),这正是作者主观感情与客观事物的有机统一的综合认识。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知道,任何一篇优美的散文绝不是单纯地从主观出发,偏重于抒情,而应该把握好文章的“文眼”和感情脉络主线,去体验文中作者思想感情的流向。在《春》一文中,作者紧扣“春”字,抒写作者正因“爱春”、“惜春”,才有急切的“盼春”、细笔的“绘春”、热情的“颂春”,这正是作者对“春”意的真切感悟和对大自然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春天来了心情感悟范文第7篇

一、创设情境渲染美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在学生与文本、作者之间架设起一座沟通的桥梁,而教师组织教学的语言无疑是搭起这座情感沟通桥梁的纽带。因此,教师自己应该先于学生去感悟文本,受到文本的感染,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去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美的感染,变课文中的“此情此景”为“我情我景”,更好地进入课文学习的情境。

在《爱如茉莉》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教学伊始,我就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语言:“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感受到了茉莉花平淡无奇却又洁白纯净,散发着缕缕幽香。生活中有一种爱也像茉莉花一样,平淡无奇,却无比真挚,感人至深。这种爱没有豪言壮语,而是流淌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之中。它是一句温馨的话语、一个温柔的动作、一个恬静的微笑、一个会意的眼神……让我们静静地读课文,关注这些细节,感受文章的语言,从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或者一个段落中,体会人物内心那份真挚的情感、真诚的爱。”教师带着真情的优美话语,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很自然地引领学生沉下心来,进入对文本细节的默读感悟。“是爱,拨动了我们的心弦;是爱,丰富了我们的语言;是爱,化成了这样一幅永恒的画面,让我们带着这份对爱的理解一起来朗读这美丽的爱的画面。”这样诗意的教学语言使学生能更容易明白爱的含义,学生的朗读也更动情到位,如一首清新淳朴的小诗一般。

二、细嚼词句品味美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同时,课标中的阶段目标要求也提出阅读时要“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感受语言的优美”,“品味作品中富有魅力的语言”等。而这一切目标的实施都需要以“品读语言”为核心。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品读课文,玩味词语,让学生感受到语言强大的表现力和美妙的神韵,让语文课散发它真正的魅力。

课文《荷花》中有这么一句话:“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其中的“冒”字用得尤为贴切,它把白荷花旺盛的生命力和它冒出来时的景象美尽情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先试试用哪些词来替换?学生交流:长、钻、挤……接着,我启发学生,那么多表示动作的词,作者为什么偏偏要用“冒”字呢?我用课件出示荷叶“挨挨挤挤”的图片后让学生用语言描述这个画面,引导学生想象,假如你就是一朵雪白的荷花,你会怎样在挨挨挤挤的荷叶间冒出来呢?并让学生用双手做出花苞的样子来演一演。学生在动作表演尝试后充分交流:白荷花会用力地往上冒出来,会顽强地顶开荷叶冒出来,会争先恐后地冒出来,会快速地冒出来……我接着引导学生体会白荷花从挨挨挤挤的荷叶中冒出来时的心情,想象自己冒出来以后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学生的语言表达也充满了生命的情趣。从一个“冒”字,学生感受到了文字丰富而深厚的内涵,感受到了语言文字的美丽和无穷的魅力。他们准确地把握了作者透过文字表达出的情感,融自己的理解于朗读,读出了真情实感,读出了节奏和韵味,得到了美的享受。

三、放飞想象创造美

儿童的想象总能带给人以美妙神奇的享受。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在阅读和感悟中自由想象和尽情表达的舞台。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独特的观察视角、绮丽的想象能为语文课堂带来许多无法预约的精彩。

《春笋》的第一自然段是这样写的:“一声春雷,唤醒了春笋。它们冲破泥土,掀翻石块,一个一个从地里冒出来。”由于学生对春笋的生长过程不是很熟悉,光凭文字很难理解春笋被春雷唤醒后冲破泥土、掀翻石块的情景,因此,在教学中,我用语言启发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进入课文描绘的生动情境,入情入境地演一演,说一说,课堂因此而充满美的情趣。我首先让学生演春雷公公,教师语言描述:寒冷的冬天,笋娃娃们在大地妈妈的温暖怀抱里睡得可香啦!转眼间,春天来啦,“轰隆隆”的雷声响起来了,全班学生模拟发出“轰隆隆”的雷声,教室里顿时“雷声阵阵”。我追问道:“春雷公公,轰隆隆,轰隆隆,你在说些什么呀?”学生们尽情地想象表达,有的说:“春笋娃娃,春笋娃娃,春天来啦,你该醒醒啦!”有的说:“春笋娃娃,春笋娃娃,春天来啦,柳树发芽了,小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你也应该醒醒啦!”……这时,我让学生演春笋娃娃,随着老师的语言描述演起来:“一声春雷,唤醒了春笋。它们揉了揉眼睛,伸了伸自己的腰肢,使劲地冲破泥土,掀翻了压在身上的石块,一个一个从地里冒出来。”我又引导学生想象说话:“小春笋,小春笋,冲破泥土,掀翻石块时你有什么感受呀?从地里冒出来后,你看到了什么?最想说什么呀?”学生可兴奋了,有的边做动作边说:“压在身上的石块又大又重,我也不怕,我一定要冒出来看看外面的世界。”有的说:“柳树发芽了,小草长出来了,小花也开了,我一定要赶快冒出来!”有的说:“啊,草儿绿了,花儿红了,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外面的世界这么美丽呀!”在生动的情境中,学生的情感被激发,想象丰富,语言表达优美而又充满灵性,对“唤醒”、“冲破”、“掀翻”、“冒出来”等词语有了更加生动的理解,春笋娃娃顽强向上的精神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也更加清晰了。

春天来了心情感悟范文第8篇

一、创设情境,启发引导

一些教师布置作文,只是简单的要求学生按照题目写,有些学生不是求家长就是找课外书生搬硬套。事实上,教师需要根据作文题目创设情境,让学生可感、可知、可说。小学儿童由于他们的年龄特点,在接触新鲜事物或自己感到有趣的事情时,总会情不自禁的想说出来。教师要利用孩子的这些特点因势利导,创设情境,给学生一些空间,畅所欲言。如:春季运动会后,教师及时组织学生聊天,只要内容与运动会有关便可。有的学生说出自己参加50米跑比赛时的心情,有的说自己看比赛的心情,有的学生说自己最喜欢的体育项目是什么,还有的学生说没有取得名次的沮丧。他们无拘无束,想说就说。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出重点,给学生理清思路,为他们完成《春季运动会》这篇作好充分准备,使学生能顺利完成这篇作文。

二、铺路搭桥,“迁移”兴趣

为了调动学生作文的兴趣,教师要及时捕捉机会,学会运用“迁移”规律,努力把学生的兴趣迁移到对生活的观察和写作上来。如:现在正是春暖花开的时节,教师灵活运用大自然的变化,对学生进行引导:“现在是什么季节?”“春天!”孩子们异口同声,“你们怎么知道春天来了?”,这下,全班炸开了锅,有的说燕子飞回来了,有的说和爸爸妈妈放风筝就是春天到来,有的说桃花开了,有的说小草绿了、柳树发芽了等等。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要求他们说得更充分些,风筝是什么样子的,怎么才能飞上天,柳树发芽前是什么颜色,发芽后又是什么颜色,还有柳絮是什么样子的。在充分说的基础上,教师再巧妙的引导学生把说的写下来,一篇《春天来了》便完成了。

三、训练思维,发挥想象

加强思维方式训练,培养学生作文创新能力是对小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综合训练过程。教给学生思维方法,训练小学生思维,需要老师的引导。有效渗透思维训练是一种很好的的思维训练方法,例如,教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有的学生抢先回答“是零”,也有的说是“一个圆”,教师不表态,鼓励学生充分去想象。又有的同学说是“蛋”“面包圈”于是教室里一下子活跃起来,同学们兴趣高涨“是铁环”、“不,是项链”、“是太阳”、“是叔叔脸上的小麻坑”,同学们一阵哄堂大笑。教师又在圈上加了一条曲线“”答案更是五花八门,有的说“是苹果”、“是三毛”,还有的说“是从盒里逃出的蛇”同学们也在欢乐的气氛中学会了发散思维的方式。对于小学生写作文,教师还要学会“放”,放开让学生想象,自由发挥,不拘一格,想说什么就说什么,通过教师的点拨和引导,学生联想生活场景,触景生情,触类旁通,联想思考,这样长期注重思维训练,学生认识水平明显提高,并学会了运用多种思维方法作文,你会发现不少学生的作文别出心裁,充满童趣,又散发出理性思维的光芒。

四、拓展视野,自主作文

生活是作文之源,作文素材必须向生活提取。因而,教师要学会延伸课堂,指导学生作文同学校、社会的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会生活、增强实践能力中,提高分析、判断事物的能力,拓展主见思路。学生所接触的一切,看到的、听到的、亲身实践及感受到的都是学生已知的信息,这些信息都可以成为文章的内容。同学之间的交谈、考试前的焦急、校长的讲话、老师的讲课、父母的叮嘱、上学路上的风景、电视新闻、广播广告、张贴的宣传画、餐桌上的闲聊、节日的欢乐、心中的委屈、和同学的争吵、一次游戏、一次冲动、一次体验、一阵风、一阵雨、一张相片、一个过客、一次电话,甚至梦境、想象中的情境等都是作文的内容。教师要鼓励学生多想、多说、多做、多写,勤写日记,多写感悟,这种良好习惯是学生实现自我发展的一个重要过程,学生自主的选题、选材,取各自想写、好写、乐写的内容,各展所长,发挥各自优势,这样写出来的作文不仅极具特色,而且也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五、放开表扬,激发潜能

春天来了心情感悟范文第9篇

一、指导阅读,读出韵味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写结合”首先要注重“读”,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理解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熏陶情感,做到“读出韵味”。

1.激发“读”的兴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只有激发学生“读”的兴趣,才能促使他们主动走进知识宝库。例如:教学《蜜蜂引路》时,我首先安排学生猜谜:最爱嗡嗡唱,百花园里忙;回来造一物,香甜胜过糖;接着提问:你们喜欢蜜蜂吗?为什么?然后导入:蜜蜂不仅为我们送来甜美的蜂蜜,它还会为我们引路呢!最后点题:看了课题,你们想了解些什么呢?层层导入,激发了读书兴趣。

2.教给“读”的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教给学生“读”的方法,才能帮助他们自主感悟文章内涵。例如:教学《丑小鸭》时,我设计“初读感知——细读理解——诵读品味——熟读欣赏”等环节,让学生在“初读”时认读生字,理解词语,说一说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在“细读”中理解丑小鸭的变化,感受它的心情;在“诵读”中了解丑小鸭的生活,品味他生活的勇气;在“熟读”后跟丑小鸭说说心里话。步步深入,领略了文章真谛。

3. 培养“读”的习惯。“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只有培养学生“读”的习惯,才能引导学生养成良好读书习惯。例如:我长期通过“一创”、“两要”、“三定”和“四到”加强学生良好读书习惯的培养:“一创”就是创设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学生每天“好书换着看”,教师每周“好书推荐”,家长与孩子每月“亲子共读”,班级每年“阅读之星评选”,在学生个体、班级团体、校园内外形成了良好的读书氛围。“两要”就是要有计划,要“读好书”。我要求学生读书要有计划,有了计划还要落实,力争做到日有完成、月有渐进、年有收获;我还要求学生读书要“读好书”,要读那些能够给人以感染和力量的书,读那些让人了解大学问家思想风范的书。“三定”就是定书、定时、定量。我教育学生要做到选定一本就读完一本;要根据自身实际确定读书时间;要根据阅读能力拟定读书内容。“四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手到。南宋思想家、教育家朱熹说:“读书应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我们还要培养“手到”,让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摘抄生字、好词和佳句,并适时记下自己的感受。

二、指导写话,写出精彩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读写结合”不仅要注重“读”,还要关注“写”,让学生写下所看、所听、所触、所想,做到“写出精彩”。例如:教学《秋天的图画》后,我安排了如下训练:“看图说秋天”,让学生观察插画,用自己的语言说说秋天的景色;“学文填秋天”,让学生填写“秋天来了,梨子黄了,黄得像( );苹果红了,红得像( );稻子黄了,黄得像( );高粱红了,红得像( )”;“想象写秋天”,出示“秋天来啦,( )了,( )得像( )”让学生仿写句子;“配图画秋天”让学生根据所说、所写画一幅秋天的美景。循序渐进,学生插上了想像翅膀,打开了心灵大门,既提高了“读”的兴趣,又提升了“写”的能力。

三、读写结合,相得益彰

语文教育大师崔峦先生说过:“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加强阅读教学,另一方面要加强读写联系,做到读写渗透,读写结合。”“读写结合”要杜绝“读”、“写”两张皮等现象,让学生从阅读中学习语言,从阅读中学习表达,并把阅读感受和生活体验转化为语言文字,使语文课堂变得“鲜活”,变得“生动”。例如:教学《找春天》时,我首先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回顾有关春天的词句,引导学生《找春天》。接着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在自学生字、读通句子后,谈谈自己有什么发现。然后通过以下四个程序让学生感受语言的准确和想象的丰富:一是图文结合,找一找春天在哪里? 二是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谈一谈自己的感受;三是完成“( ),那是春天的眉毛吧?( ),那是春天的眼睛吧?( ),那是春天的音符吧?( ),那是春天的琴声吧?”等练习;四是思考和交流“春天,她还会在哪里呢?”。最后让学生表现自己对春天的理解,或一个词语,或一个句子,或一首古诗,或一篇文章,或一幅图画……整个过程,贯通了文本世界和儿童生活,结合了语言学习的兴趣点、文本意韵的侧重点和语言特点的练习点,在优化阅读教学、实施写话训练中提高了“读写结合”效果。

总而言之,“读写结合”是“生本、师生、生生”多维对话的平台,是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 协调统一的佳径,必须坚持从读到写,以写促读,让学生在“读”与“写”的相辅相成和相得益彰中有效提升语文素养、全面提高学习质量。

春天来了心情感悟范文第10篇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是语文教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作文质量不高,其原因在于学生阅读量太少,语言积累不够;学生实践机会少;不善于观察生活积累素材;平时自由习作与考场作文脱节。其实,提高作文水平是有法可循的,我就此谈几点自己的感受:

一、观察生活,积累素材,让学生能够写

人应该热爱生活,投入生活,体验生活。只有细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的有心人,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材料来源问题,才能写出内容充实、生动活泼的好文章来。身边小事,学生往往都熟悉,只要认真观察就容易写出真情实感来。事实证明,学生的许多优秀作文,都是细心观察的结果。为了获得真切、生动、有意味的直接材料,我们应该想方设法引导学生积累来自生活的写作素材。

1.引导学生从小处着眼

引导学生平时观察事物,保持对生活美的敏感性,让学生发现天天有事可写,根本不必为缺少素材而担忧。如同学用过水后忘记关上水龙头这样的小事情,就指导学生写以《从一滴水所想到的》为题的文章。我经常引导写生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发现美来。春天来了,观察春景;冬天到了,打雪仗,赏雪景。将对事物的观察深化为内心情感上的体验,善于捕捉内心细腻微妙的情绪和情感的波动。平时为妈妈洗洗脚;双休日上街买买菜……都可以把见闻感受写下来,养成随手记写的习惯。因为学生亲眼见、亲耳闻,切身体验,一般都能够做到言之有物,吐之有情。所以,我一直鼓励学生写观察日记,不论一句话、几句话、一段话,只要是自己的真实体验就行。这样,学生自己也感觉身边有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

2.引导学生养成“悟”的习惯

当然,观察决不能停留在形式上,它是一种还需融进作者自我内心体验及对生活的真切感受。每时每刻,许多事情在我们身边发生着,哪些能作为写作素材,哪些不能做为写作素材,就需要悟性。一般来说,凡能激发美感,使人奋发向上的东西,就能吸引同学们注意,就更容易写入文章。如一块砖头,晴天它是一块绊脚石,而雨中它是一块垫脚石,从中我们可以悟出许多哲理。反之,若平时不注意感悟,只是几招花拳绣腿,百字后就感觉黔驴技穷,脑子里一片空白,当然就写不出感人的文章来了。

二、读写结合,适当点拨,让学生学习写

自由写作就是不由教师出题目、给材料、设需要,而是学生自由进行的作文训练,又称“放胆文”。常见的形式有,自由拟题作文、日记、周记、随笔、课外练笔、编报活动等。但自由写作不是漫无目的、放任自流,这类作文是顺应生活与工作需要而产生的,具有很强的使用价值。通过训练,可以培养学生写作的主动性和独立性,使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定向摘抄和随兴采集文字材料。学过一篇课文,我们往往让学生选择喜欢的段落读读、背背、抄抄,在读中学写,因势利导,达到自由作文的目的。同时,教给学生积累间接材料的方法,如摘抄的归类和格式,专题积累的分类,卡片的使用等。我们还采用了感情朗读、课本剧表演、仿写、改写、续写、复述、写读后感等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灵活教学,激发兴趣,让学生主动写

“文质兼美”是衡量文章的标准,文思如涌,笔下生花,是作文教学的愿望,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在激发学生习作兴趣方面是这样做的:

1.以改促写

作文批改的方式,一般有教师批改、学生批改、师生共改。我常用的是学生批改。学生批改有两种形式:一是两人互改:二是小组批改。小组批改是这样安排的:三人为一小组,好中差学生搭配,指定一位责任心强的任组长,每组发三本作文,要求每个学生对每篇作文拿出修改意见,经过大家讨论,把意见综合后,写上评语,再签上三位批改者的姓名。“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既发挥了学生的能动性,又增加了批改的信度,因此这种批改方式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另外,开展朗诵比赛,背诵比赛,演讲比赛。通过以改促写,以读助写,把自由写作与考场作文联系起来。

2.结合时节安排学生阅读实践活动

三月学雷锋月,给学生推荐雷锋日记;三八妇女节,让学生替妈妈做家务;清明节之际,读一读杜牧的诗《清明》;七月一日是党的生日,给学生推荐;春天来了,读朱自清的《春》;夏天到了,读《荷塘月色》,秋天来了,看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冬天来临,看峻青的《第一场雪》。

求知可得乐,审美乐无穷,语文教学兼及二者,我们绝不能让它成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

上一篇:中秋感悟范文 下一篇:感悟日志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