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核算方法范文

时间:2023-02-21 09:24:59

成本核算方法

成本核算方法范文第1篇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成本会计方法也面临着重大的挑战。同时全球经济的融合使得全球各国间的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包括成本会计方法的选择与应用也会相互影响。

关键词:成本核算方法比较

1作业成本法的缺陷

1.1传统的作业成本法在推崇ABC法的文献中,对该方法的优点讨论很多,主要是认为该方法从“作业”的视角重新对成本会计信息体系进行了规范,使企业能够从不同角度来对其成本进行分析与分摊,特别是对间接成本,通过将其直接与作业挂钩,根据作业成本动因计算每一作业的成本分配率,然后根据每一作业在确定的时期内消耗的产出单位量,将作业成本追踪或再分配给成本归集对象。这样一来,对间接成本的分配就更加直接,避免了传统方法下由于分配标准的不客观所导致的成本分配的不客观。

但是,经过实践检验,人们发现,作业成本法的重大缺陷是操作性差。

首先,构建成本模型时的工作量太大。在最初推出作业成本法时,它主要用于单个部门和区域的成本分析,这种简单环境下,ABC法的效果特别显著,但是如果要大范围地推行这种方法,工作量就会很大。

其次,利用该方法获取成本信息有一定的难度,它与传统会计体系的融合性不好。传统会计信息系统下按照部门消耗资源的数额来归集和反映成本;而ABC法分解作业时则根据作业耗费资源的情况、跨越了传统的部门来确定成本,因此企业要采用此方法,势必要进行会计系统的再造,其成本较高。

另外,在传统ABC法下,作业的划分是依据经验进行的,对未来的和新出现的作业的划分缺乏前瞻性,在当前人们的消费和生产趋向于个性化的情况下就无法满足需要。而且,作业的划分是按成本驱动因素为标准的,成本驱动因素是以因果关系为主,对于一些未能明显表现出因果关系的因素,就很可能被忽略掉,导致作业的划分不能反映真实情况。

1.2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在传统ABC法下,向员工调查处理每项作业占用其工作时间的百分比有难度,且不容易反映出其有效的工作时间究竟有多长。而且对一项作业仅反映一个费率,并不能反映出客观情况。如对某种化学制品进行包装,可能仅需普通的包装,也可能需要另外包装,因而它们尽管是同一类作业,所需要的时间却大不相同,费率显然也应有所区别。引入时间因素之后,该问题即可迎刃而解。

在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下,由公司管理者直接估计每个事务处理、产品或客户的资源需求。对每一类资源,公司分别估计单位时间投入的资源能力的成本(即单位时间产能成本)以及产品、客户和服务在消耗资源时所占用的时间数(即作业单位时间数)。

估计单位时间产能成本时,采用估算的方法。一般来说,可以简单假设实际所用的产能为理想状况的80%到85%。

估计作业单位时间数时,也可以通过向经理询问及观察来获取相关资料,获取每项工作的具体时间。这两项数据算出来之后,就可以求出成本发生因素的单位费用。

在企业有相关基础资料的情况下,发生新业务或增添新环节时,就能够很快得出新业务或新环节的单位成本究竟是多少。

由于该方法能够帮助管理者明确哪种业务、怎样定价才更合理,也能使企业获取更好的利润回报。

2成本位置核算法

在这种方法下,成本会计的核算方法通常被分为三类,分别解答三个问题:①发生了哪些成本——成本种类核算;②这些成本发生在什么地方——成本位置核算;③这些成本是为谁发生的——成本承担者核算。这三种核算方法涵盖了成本核算环节的几乎全部内容,其中①反映了进入成本核算环节的生产要素内容;③反映了各种最终产品承担成本的情况。①的成本分为两类: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前者直接进入第三个环节,归集到成本承担者,后者则需进入第二个环节,经过一系列的分配之后由成本承担者承担。②则是最核心的一个环节,在这个环节各种间接成本被分摊到应当归属的位置,并由最终产品承担。成本位置的构造主要可以根据功能原则和责任原则等原则来进行。企业构造成本位置的多寡,主要取决于企业的部门数,应当注意既要使分类尽可能广泛,又要注意避免过度细分带来的核算成本的提高。

关于成本位置的种类主要有两种分类方法,一种分类方法是根据其产生的效益种类分为主要成本位置(指所有与主要和直接为了销售的某些主要效益有关的核算区)和辅助成本位置(只产生间接效益)。后者又包括两类,分别是普通(一般)成本位置(为了所有其他成本位置服务)和具体(附属)成本位置(只为某个最终成本位置服务)。另一种分类方法是按其继续核算的类型分为预备(非独立)成本位置和最终(独立)成本位置。前者的成本数在分摊期结束后将被全部分摊完毕,后者的成本则直接加到成本承担者上。

在成本位置核算法下,有一个重要的辅助工具是企业核算矩阵。该矩阵不仅反映了两种分类方法所分的成本位置间的关系,而且反映了成本分配的过程和结果。利用该矩阵进行成本核算时,主要包括三个步骤,第一步是把各项成本进行分配,记入它所发生的成本位置;第二步是对其进行分摊,从发生的位置分摊到接受这项成本的位置;第三步是对其进行核算,在这一步通常还可以计算出实际发生的间接成本与核算间接成本之间的差额。

在GPK下,成本中心的设置与ABC下不同。它要求一个成本中心只能有一个经理,一个经理可以负责若干个成本中心,并且特别强调一个成本中心内业务的同质性,因此,其成本中心的划分是按照组织/责任/分组归类的原则来确定的,比ABC下的成本中心划分来得更细致。在ABC下,是一个经理人员只负责一个成本中心,但一个成本中心内可以包括几种作业,因而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费用需要在几种作业间分摊的情形。在GPK下,不仅这个问题可以避免,而且可按照成本中心建立预算和制订报表,这套程序与企业的整体组织活动结成一体,反映了一种整体的成本管理思想。

在对基本生产成本中心进行核算时,GPK把设备费用分配到产品上的做法,也有其自身的特点。GPK下设备费用以正常的生产能力(即设备制造者确定的生产能力的85%或者预期的市场对该产品的需求水平,以二者中较低者为准)为基础进行分配,计算费率时各年分母数相同。

从GPK下对两种成本中心成本的分摊可以看出,GPK是“成本拉动”分摊的一个典型,辅助生产部门按照基本生产部门提供的计划服务需求量来确定向基本生产部门分摊的变动成本“单价”和固定成本总额;而ABC则是一种“成本推动”分摊的典型,辅助部门知道基本生产部门需要多少服务,发生的成本直接由下游承担。两者比较而言,显然GPK法更有利于成本的管理和控制。

3小结

成本会计作为向管理层提供相关信息的重要工具,势必要置身于一个更为广泛的战略性框架中,对基本的信息来源加以充分分析,为企业提供经营、战术和战略所需要的信息,这才是成本会计能够充分发挥作用的指导思想,过分地拘泥于细节,可能反而偏离了重心。

成本核算方法范文第2篇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成本会计方法也面临着重大的挑战。同时全球经济的融合使得全球各国间的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包括成本会计方法的选择与应用也会相互影响。

一、作业成本法及其发展

近年来,全球的成本会计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其中尤其以作业成本法的推广影响最大。该方法最早产生于上世纪30年代对水力发电企业进行成本分摊时所作的分析。在上世纪80年代末,经过卡普兰教授的进一步阐释,逐渐为大众所熟知。然而,它虽然受到学术界的追捧,在实际应用中的情况却并不普遍。澳大利亚、爱尔兰和美国都曾经做过调查,使用作业成本法的企业不足20%。

(一)传统的作业成本法

在推崇ABC法的文献中,对该方法的优点讨论很多,主要是认为该方法从“作业”的视角重新对成本会计信息体系进行了规范,使企业能够从不同角度来对其成本进行分析与分摊,特别是对间接成本,通过将其直接与作业挂钩,根据作业成本动因计算每一作业的成本分配率,然后根据每一作业在确定的时期内消耗的产出单位量,将作业成本追踪或再分配给成本归集对象。这样一来,对间接成本的分配就更加直接,避免了传统方法下由于分配标准的不客观所导致的成本分配的不客观。

但是,经过实践检验,人们发现,作业成本法的重大缺陷是操作性差。

首先,构建成本模型时的工作量太大。在最初推出作业成本法时,它主要用于单个部门和区域的成本分析,这种简单环境下,ABC法的效果特别显著,但是如果要大范围地推行这种方法,工作量就会很大。以一家大型银行的经济业务为例,要进行作业成本分析,它的100多个业务分支机构的7万名员工每个月都需要提交工作时间的分配数据,光是这些数据的收集、处理和报告就需要14名员工来完成。显然,这样做成本高昂,根据成本效益原则,放弃使用才是最佳方案。

其次,利用该方法获取成本信息有一定的难度,它与传统会计体系的融合性不好。传统会计信息系统下按照部门消耗资源的数额来归集和反映成本;而ABC法分解作业时则根据作业耗费资源的情况、跨越了传统的部门来确定成本,因此企业要采用此方法,势必要进行会计系统的再造,其成本较高。

另外,在传统ABC法下,作业的划分是依据经验进行的,对未来的和新出现的作业的划分缺乏前瞻性,在当前人们的消费和生产趋向于个性化的情况下就无法满足需要。而且,作业的划分是按成本驱动因素为标准的,成本驱动因素是以因果关系为主,对于一些未能明显表现出因果关系的因素,就很可能被忽略掉,导致作业的划分不能反映真实情况。

(二)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

为了克服上述弊端,卡普兰在《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一文提出将时间因素嵌入作业成本法中。其核心思想是引入一个“时间等式”,以最基本的业务流程耗时量为基数,列出各种复杂情况下所需要追加的工时,据以按照具体情况改变每一项具体作业所耗时间的估计数,从而降低划分作业的难度与工作量,增强其操作性。

在传统ABC法下,向员工调查处理每项作业占用其工作时间的百分比有难度,且不容易反映出其有效的工作时间究竟有多长。而且对一项作业仅反映一个费率,并不能反映出客观情况。如对某种化学制品进行包装,可能仅需普通的包装,也可能需要另外包装,因而它们尽管是同一类作业,所需要的时间却大不相同,费率显然也应有所区别。引入时间因素之后,该问题即可迎刃而解。

在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下,由公司管理者直接估计每个事务处理、产品或客户的资源需求。对每一类资源,公司分别估计单位时间投入的资源能力的成本(即单位时间产能成本)以及产品、客户和服务在消耗资源时所占用的时间数(即作业单位时间数)。

估计单位时间产能成本时,采用估算的方法。一般来说,可以简单假设实际所用的产能为理想状况的80%到85%,如考虑员工的工作时间利用率时一般选择80%,其余20%则是员工休息等所花费的时间。对机器可以选择较高的比例,如85%,允许其有15%的时间可能因维护等原因停工。因此,假如一周每个员工的工作时数是40小时,则有效工时为32小时。这样根据已知的当期资源消耗总额就可算出每分钟提供这一产能的成本。假如该部门有15名员工,提供同样的几种服务且无法分出几个责任中心,则他们本周的有效工时为480小时(15×32),即28,800分钟。如果本周的资源消耗是144,000美元,则每分钟提供这些服务的成本为0.5美元。

估计作业单位时间数时,也可以通过向经理询问及观察来获取相关资料,获取每项工作的具体时间。这两项数据算出来之后,就可以求出成本发生因素的单位费用。如前述的例子中,假如该部门某一项业务处理需要花8分钟,那么用此数乘上每分钟的成本0.5美元,即可得出处理此项工作的单位成本是4美元。有了这个数据为基础,管理者可以得出许多有价值的信息:如本部门的有效工时是否得到充分利用;和客户讨价还价时更明确哪种业务、如何定价才能有利可图等等。

在企业有相关基础资料的情况下,发生新业务或增添新环节时,就能够很快得出新业务或新环节的单位成本究竟是多少。例如前段所述包装部门可以根据最后采用的不同方法耗费的时间来确定成本。如常规包装每份包装耗时1分钟;空运需额外包装,要多花5分钟,然后利用基础资料可以求出不同包装时的成本。这样就能够避免传统ABC法下对同类业务采用同一费率的弊端,也使新业务的定价能有更合理的依据。

由于该方法能够帮助管理者明确哪种业务、怎样定价才更合理,也能使企业获取更好的利润回报。

二、成本位置核算法

这种方法是德国企业最常用、影响最大的方法。在这种方法下,成本会计的核算方法通常被分为三类,分别解答三个问题:(1)发生了哪些成本——成本种类核算;(2)这些成本发生在什么地方——成本位置核算;(3)这些成本是为谁发生的——成本承担者核算。这三种核算方法涵盖了成本核算环节的几乎全部内容,其中(1)反映了进入成本核算环节的生产要素内容;(3)反映了各种最终产品承担成本的情况。(1)的成本分为两类: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前者直接进入第三个环节,归集到成本承担者,后者则需进入第二个环节,经过一系列的分配之后由成本承担者承担。(2)则是最核心的一个环节,在这个环节各种间接成本被分摊到应当归属的位置,并由最终产品承担。

成本位置的构造主要可以根据功能原则和责任原则等原则来进行。企业构造成本位置的多寡,主要取决于企业的部门数,应当注意既要使分类尽可能广泛,又要注意避免过度细分带来的核算成本的提高。

关于成本位置的种类主要有两种分类方法,一种分类方法是根据其产生的效益种类分为主要成本位置(指所有与主要和直接为了销售的某些主要效益有关的核算区)和辅助成本位置(只产生间接效益)。后者又包括两类,分别是普通(一般)成本位置(为了所有其他成本位置服务)和具体(附属)成本位置(只为某个最终成本位置服务)。另一种分类方法是按其继续核算的类型分为预备(非独立)成本位置和最终(独立)成本位置。前者的成本数在分摊期结束后将被全部分摊完毕,后者的成本则直接加到成本承担者上。

在成本位置核算法下,有一个重要的辅助工具是企业核算矩阵。该矩阵不仅反映了两种分类方法所分的成本位置间的关系,而且反映了成本分配的过程和结果。利用该矩阵进行成本核算时,主要包括三个步骤,第一步是把各项成本进行分配,记入它所发生的成本位置;第二步是对其进行分摊,从发生的位置分摊到接受这项成本的位置;第三步是对其进行核算,在这一步通常还可以计算出实际发生的间接成本与核算间接成本之间的差额。上述方法是德国应用最为广泛的成本会计方法。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名为“弹性边际成本法”(简写为GPK)的成本会计方法,近年来也受到美国人的推崇。

在GPK下,成本中心的设置与ABC下不同。它要求一个成本中心只能有一个经理,一个经理可以负责若干个成本中心,并且特别强调一个成本中心内业务的同质性,因此,其成本中心的划分是按照组织/责任/分组归类的原则来确定的,比ABC下的成本中心划分来得更细致。在ABC下,是一个经理人员只负责一个成本中心,但一个成本中心内可以包括几种作业,因而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费用需要在几种作业间分摊的情形。在GPK下,不仅这个问题可以避免,而且可按照成本中心建立预算和制订报表,这套程序与企业的整体组织活动结成一体,反映了一种整体的成本管理思想。

在GPK下,确定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的标准与传统成本分配制度下也有所不同,传统上认为随着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数量变化而变化的成本是变动成本;GPK下则认为随着该成本中心的产出量变动而变动的成本是变动成本。在GPK下,辅助部门把成本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向基本生产部门分配后,基本生产部门继续将其按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进行处理。

假如有一个辅助生产部门甲(成本中心),为A、B、C三个基本生产部门提供服务,则A、B、C三部门需在期间开始前向甲提供预算,预计本期内需要甲向其提供的服务次数分别是X、Y、Z。如果当期甲的预算成本由固定成本E和变动成本F构成,则甲向这三个部门分配的预算成本将由各单位接受的服务次数和平均的分摊成本决定。并且,在本年度内,A、B、C三部门将甲部门转入的固定成本E视为固定成本(因为它与本部门的机器工时数无关),由年度内的12个月平均分摊。转入的变动成本F在编制预算时作为变动成本中的一项来记录。在各月计算实际发生数时,还要分别以已经分配来的变动成本数为基础,除以该部门预算的机器工时总数,以此为分配率(主要是为了保证各期的单位成本一致)乘以当期该部门的机器工时数,从而得出一个目标变动成本,最终与实际发生的成本数进行比较,得出差异数之后,再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分析。这是GPK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它能促使人们提高责任心,尽力提高效率。

在对基本生产成本中心进行核算时,GPK把设备费用分配到产品上的做法,也有其自身的特点。GPK下设备费用以正常的生产能力(即设备制造者确定的生产能力的85%或者预期的市场对该产品的需求水平,以二者中较低者为准)为基础进行分配,计算费率时各年分母数相同。

从GPK下对两种成本中心成本的分摊可以看出,GPK是“成本拉动”分摊的一个典型,辅助生产部门按照基本生产部门提供的计划服务需求量来确定向基本生产部门分摊的变动成本“单价”和固定成本总额;而ABC则是一种“成本推动”分摊的典型,辅助部门知道基本生产部门需要多少服务,发生的成本直接由下游承担。两者比较而言,显然GPK法更有利于成本的管理和控制。

此外,GPK下的损益计算书分层次反映了不同级别的成本和效益信息,可以让决策者很容易地发现经营的有效成本,十分有利于成本管理。不过,由于这种损益计算书完全是为了成本管理服务的,因此在编制财务报表时,需要对其做适当的调整。

三、小结

前文对目前世界上成本会计的几种普遍受到关注并广泛应用的几种方法作了简单的介绍,可以发现这些方法各有优势。GPK重点关注的是通过成本核算把责任制贯彻到企业的最基层,它和成本位置核算法一样,十分强调成本具体发生地点的核算;而ABC更关注纠正产品成本被扭曲的问题,即使是引入时间因素的ABC方法关注的也只是改善该方法的可操作性,并不强调责任确定问题,责任中心的地位在ABC中被淡化,这可能也是其不能广泛应用的一个重要原因。成本会计作为向管理层提供相关信息的重要工具,势必要置身于一个更为广泛的战略性框架中,对基本的信息来源加以充分分析,为企业提供经营、战术和战略所需要的信息,这才是成本会计能够充分发挥作用的指导思想,过分地拘泥于细节,可能反而偏离了重心。

成本核算方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成本核算;作业成本法;应用

1.作业成本法产生的背景

上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许多制造企业的制造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他们的生产经营活动在激烈的竞争中走入了所谓的“高级制造环境”,其特征是激烈的竞争、全面质量管理、全面顾客满意服务以及尖端的技术。当处在高级环境之下的企业采用全新的竞争制胜策略时,成本会计核算也必须与之相适应。许多企业更加需要准确的产品成本信息,进而更加关注成本核算方法。过去看起来是合理的计算方法,在新的环境下,却出现了扭曲成本信息,不能满足决策及管理需要的现象。因此,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起,哈佛大学库伯和卡普兰两位教授首次深入、系统的研究了作业成本法,提出了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 此后,西方会计界掀起了研究作业成本法理论和实践的热潮,并在西方的一些企业中得到了推广运用。

2.作业成本法的指导思想

作业成本法的指导思想是 “成本对象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作业成本法把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包括期间费用)作为产品(服务)消耗作业的成本同等地对待,拓宽了成本的计算范围,使计算出来的产品(服务)成本更准确真实。

3.作业成本法优于传统成本法

(1)作业成本法从以“产品”为中心转移到以“作业”为中心上来,不仅克服了传统成本计算法在分配时扭曲间接费用的缺陷,而且引导管理者的目光关注资源消耗的动因,分析成本发生的前因后果。在传统成本计算法下,成本仅以单位水平动因为标准,分配至各产品,但企业处于“高级制造环境”下时,这种成本分配办法将会导致高产量产品成本大幅上升,而低产量产品成本却相应下降,若管理部门以此信息作为决策依据,制定价格、或其他方面的决策,很有可能使产品在市场上失去竞争优势。作业成本法则先根据资源动因将消耗的资源成本追溯到作业,然后再根据作业动因分配成本至各产品。作业动因是最终将作业库成本分配到产品中去的标准。对每一项作业而言,其动因是非常明显的。所以,成本计算这一步并无任何障碍。

例如,验收原材料是一种批量水平作业,只需将作业库成本除以当期验货次数就可得到分配率,再将该分配率乘以产品所耗用的验收原材料的次数,即可算出应计入产品成本中“验收原材料”这一项目的价值。

另外,作业成本法对所有作业活动进行跟踪反映,可以更好地发挥会计在规划、决策、控制中的作用。可以说作业成本法是一种实现前馈控制和反馈控制相结合,成本管理和成本计算相结合的全面成本管理系统。

(2)作业成本法作为作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作业管理的另一项重要任务—过程价值分析打下了基础。作业成本法引导管理者先进行动因分析,弄清是什么引起作业成本,然后进一步进行作业分析,弄清要执行哪些作业、有多少人执行作业、执行作业所需时间和资源、作业对组织的价值,其中最后一步可将作业区分出增值作业和非增值作业。此后通过作业管理尽可能清除非增值作业,对增值作业,也应尽可能减少完成作业所消耗的资源,这样就可促使企业全面提高作业完成的效率和质量水平,在所有环节上减少浪费、降低消耗,使企业处于持续改善的状态,促使企业整个生产经营的价值链水平得到不断提高。而这点,恰恰是传统作业成本法所不具备的。

4.作业成本法的应用

(1)应用过程分析思想。企业应着眼于成本发生的前因后果与整体最优化,一方面重视产品开发和设计的管理,关注新产品的开发,不断改进产品设计和工艺设计,使资源配置更为合理、有效;另一方面关注销售、售后服务等非生产环节发生的作业成本。

(2)可以部分地采用作业成本法。参照市场、行业、竞争对手等相关信息,发现传统成本法提供的产品成本信息不够准确时,可以部分地采用作业成本法重新计算产品成本。例如,企业产量较高的某类产品的定价如果出乎意料地高于市场价格或竞争对手的同类产品价格,则有可能是传统成本计算高估了产量高、复杂程度低的产品成本。

(3)可以局部使用作业成本法。对于相对重要或者管理难度大的部门,企业可以局部使用作业成本法,立足于作业层次进行管理,充分利用非财务信息,结合财务信息进行业绩评价与考核。

(4)加大高素质的管理团队建设。要实施作业成本法核算,要有高素质的会计队伍,应加大对会计人员业务、计算机等方面的培训,成为既掌握会计知识,又懂相应的管理知识及计算机应用的复合型人才,以保证原始数据的准确性、信息处理的高效性和作业成本法管理的严格性,否则,就不能提供真实的成本信息。

总之,作业成本法的基础是实施作业成本管理,作业成本管理是一种先进的成本管理理念,它的对象是作业,由于作业的差异性,导致作业成本管理的差异性,继而导致了作业成本计算系统的差异性。在实务中,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建立统一的作业成本计算模型或系统,应该根据各个企业作业的差异性,设计具有企业作业特色的作业成本计算系统。 [科]

【参考文献】

[1]胡奕明.ABC、ABM在我国企业的自发形成与发展[J]会计研究,2001,(3).

[2]陈通,宫立新,任明.作业成本法应用困境分析[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6,(6).

成本核算方法范文第4篇

一、作业成本法的适用条件

在《西方现代管理会计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一书中孟焰提到作业成本法的适用条件:(1)间接费用占全部制造成本的比重较高;(2)管理当局对传统成本计算系统提供信息的准确程度不满意;(3)生产经营活动十分复杂;(4)产品品种结构十分复杂;(5)产品生产工艺复杂多变,经常发生调整准备成本;(6)经常调整生产作业,但很少相应调整会计核算系统;(7)企业拥有现代化的计算机技术和自动化生产设备;(8)较好地实施了适时生产系统(JIT)和全面质量管理体系(TQC)。”

综上所述,作业成本的适用范围包括:(1)具有上述八个条件的企业,这类企业可结合实施作业成本计算和作业成本分析,充分发挥作业成本法的优点。(2)不具有上述条件的企业可考虑以作业分析为基础的作业成本管理。

二、作业成本法在我国应用的现状

近些年来,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发展,间接费用的比重提高,顾客类型日益复杂,产品需求类型的变化速度日益加快。企业需要对此做出准确而迅速的反应,一些先进的制造企业开始努力尝试作业成本法核算法。但是真正推行作业成本法的企业仍然不多,这主要是因为:

1.目标成本仍是我国企业中运用最多的成本管理方法,目标成本与作业成本法有着相通的地方:在传统目标成本管理方式下,产品成本被尽可能降低,以保证在市场接受的单价水平下,企业仍有赢利的可能性;在这一过程中,产品成本需要反复计算,而作业成本法就是一种适应复杂成本计算、能够使成本计算更精确的方法。因此,作业成本管理与目标成本管理并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相互结合、相辅相成的。

2.从生产经营环境上讲,一方面我国先进制造企业已经出现了不少作业成本法、ABM运行的环境特征,为作业成本法的推广提供了可行性条件;另一方面从企业整体经营过程来看,管理工作之间仍然存在一定的不协调或“脱节”现象,这对作业成本法的运用会带来一定的影响。

三、我国推行作业成本法的措施和建议

虽然作业成本法在我国推广还缺乏必要的外部环境并且受到来自企业内部阻力的抵制。但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科学技术在生产领域的应用,作业成本法取代传统的成本核算法是一种必然的趋势。所以我们必须做好作业成本法在中国的推广进行必要准备:

1.我国实施作业成本法的最大阻碍是观念上的落后。要加大作业成本法宣传力度,转变实务界的观点。要介绍清楚传统成本法在新制造环境下所产生的局限性,作业成本法的先进性、合理性、有效性及科学性,特别是作业分析法在降低成本方面的突破性进展,要介绍清楚作业成本法的适用范围,以及简易实施法。只有实务界的经营者和财会人员认识到这种全新的成本计算系统确实是有效、有用,才能产生应用的动力。

2.要克服困难在应用上下功夫,创造条件得到各方面的支持。如争取得到政府财政的支持;争取得到同行业间的理解和接受。政府可以挑选不同行业的少数先进的高新技术企业进行试点,在不同规模不同效益的企业,建立不同的应用模式,以点带面,取得成功经验,再加以推广。

3.有步骤有计划的在试点企业实施。在实施作业成本法时,要注意不要全面展开,应先实施作业分析法,而后再选择实施作业成本计算的范围。

4.普通企业也应积极的探索尝试。作业成本法作为先进成本计算方法、先进管理方法与先进管理思想相统一的综合管理体系,其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具有灵活性,并不绝对的为环境所限制。

5.作业成本法的实施必须在企业内部从上到下形成共识,特别是单位最高层领导和有关部门领导要认可和支持,做好全体员工的培训,提高全员的成本意识,这是实施作业成本法的关键。

6.作业成本法的实施,企业一定要各部门紧密配合,组成一个有机整体,各司其职,必要时要组成一个协调小组并引入专业咨询人员参与,以便解决作业成本法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咨询人员是给联合项目组提供作业成本法的思想,是帮助项目组突破传统成本法的框框的。实施中最大的困难莫过于新的方法改变了传统成本法长期以来的一些规则,这要求人员观念也要变化,这个变化是最大的困难。如果没有外部顾问的参与,企业内部人员是很难突破这个变化的。作业成本法的理论只有一种,但它与企业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就会产生数百种作业成本法。每一个企业的情况不同,遇到的问题也不同。在我国人员素质偏低的情况下,有必要借助专业人士的智慧来解决一些突发问题。

四、总结

作业成本法的产生与发展适应高新技术制造环境下正确计算产品成本的要求,它为改革间接费用的分配等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作业成本法对我国当前企业中资源浪费严重,高废、次品、高库存、高能源消耗问题的解决将大有裨益。基于本文所述关于作业成本控制方法的理论、实务界应用适用条件、在我国难以推行的原因剖析及在我国推行的建议的内容,笔者认为,在目前大多数企业并不具备完全有效实施作业成本法的条件下,实务界学习了解作业成本法的理念,结合企业实际发挥作业成本法思想的优势,比全盘照搬和盲目推广作业成本法更切合我国实际。

参考文献:

[1]王伟麦强盛:企业成本控制实务著.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

成本核算方法范文第5篇

一、企业物流成本的三种核算方法

(一)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方法。为提供详细的物流成本信息,有学者认为,物流成本核算应首先依赖于现有的会计信息系统。但是仅靠传统的会计方法难以取得足够的所需数据来核算物流成本,而折衷之举就是对其作出若干修正。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方法采用货币作为主要的计量尺度,利用设置账户、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和编制会计报表等会计专门方法来记录和反映物流成本。完善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方法的主要内容包括:

第一,在财务会计制度的基础上明确物流成本项目。企业在进行物流成本核算时,首先要根据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对象确定本企业物流成本不同核算层级的具体项目。从目前看,企业物流成本的内容可以按照物流范围、支付形态、功能分类、对象等不同标准来确定,但要注意所确定的物流成本核算项目必须能全面反映本企业物流业务所发生的成本费用。

第二,企业应根据物流成本项目和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管理的需要,设置好相应的会计科目、凭证和账薄,这是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的关键。企业可以选择采用单轨制(即在现有成本核算基础上增设与物流成本相应的会计科目、凭证和账薄)或双轨制(把物流成本核算与其他成本核算截然分开,单独建立物流成本核算的科目、凭证和账薄)两种方式。企业应综合考虑自身的管理水平、员工素质、会计基础工作的高低来选择相应的会计核算模式。

第三,根据物流成本的核算特点设置物流成本会计报表。编制物流成本会计报表,提供本企业物流成本信息,是企业进行物流成本核算的目的所在。企业应根据物流成本管理需要来设置物流成本会计报表的种类;根据企业物流活动的基本职能构成或物流成本的性质设计会计报表的内容,其具体内容应与物流成本项目保持一致。此外,还可以编制“物流成本明细表”反映物流成本的增减变动情况。

在实施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方法时,笔者认为企业还应关注以下两点:第一,物流成本核算属于管理会计体制范畴,不能纳入一般的财务会计核算体制中,以避免影响企业原有会计体制的正常运行;第二,个别物流成本科目的数据在原有会计科目中是无法获取的,也不能还原到会计科目中,如存货的机会成本这类损失必须在管理会计体制中进行核算。

(二)物流成本的统计核算方法。物流成本的统计核算方法是一种简单、易用的核算方法。这种方法利用统计原理,以公司会计核算资料为基础,进行资料搜集、加工和处理,最后汇总出公司的物流成本资料。该方法采用多种计量尺度,包括货币和实物尺度,并采用普查、重点调查等统计方法以获取所需要的核算资料。其具体做法是:首先对公司成本核算资料进行分析,从中分离出物流耗费部分,然后再加上会计成本核算中没有包括但需计入的部分,最后根据物流管理要求对上述材料进行整理、加工、分类得出所需成本信息。我国许多企业在还未建立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之前,一般都实施物流成本的统计核算体制,且许多企业不愿意改变其物流成本的统计核算方法。

(三)物流成本的作业成本核算方法。传统的会计方法主要是沿着组织预算的思路对费用进行分类和归集,而物流活动常跨组织发生,两者之间存在矛盾。通常的财务会计在物流成本核算上存在着缺陷,因而不能提供对物流成本的准确量度。为此,理论界提出了作业成本计算法来解决物流成本的核算和管理问题。

作业成本计算是建立在“作业”这一基本概念基础上的,其基本原理是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用作业方法计算产品成本时,需要将着眼点从传统的“产品”转移到“作业”上,以作业为中心。其计算程序主要为:首先确定主要作业,确认作业中心;其次以作业中心为成本库汇集资源,并将汇集的投入成本或资源分配到每一个作业中心的成本库中;最后将各个作业中心的成本按各种成本动因分配到最终产品。该方法是以作业为单位,把成本按作业进行分摊,并以此为依据计算出产品成本,部分地解决了传统会计方法核算的缺陷,对物流成本的计算是一种有利的尝试。同时,由于作业成本计算把成本核算深入到作业层次,能提供更为准确真实的产品成本信息,从而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与有效性。二、企业物流成本核算方法的选择

进行物流成本核算应首先明确影响物流成本核算方法选择的因素。企业物流成本核算方法的选择主要受三种因素的影响:(1)成本与收益的配比。物流成本核算的目的是提供准确的物流成本资料,找出并消除物流成本的不合理部分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但同时物流成本的核算本身也有成本,需要消耗一定的经济资源。企业在进行成本核算前应对取得物流成本资料的耗费(成本)与取得的成本资料所能带来的经济所得(收益)进行权衡,进而决定应该选择的物流成本核算方法以及核算的详细程度。(2)企业会计基础工作水平和电算化程度。企业会计基础工作水平和电算化程度会对企业物流成本核算方法的选择产生一定的影响。成本核算系统是会计信息系统的一个子系统,需要会计基础工作的支持,而会计基础工作的效率又与电算化程度关系密切。(3)管理水平和员工素质。物流成本的核算是一项以人为主体的会计活动,企业管理水平和员工素质的高低会对物流成本核算模式的选择产生影响。不同的物流成本核算模式这两者的要求不同,所以在选择核算方法时要考虑到企业这两个因素的现状。

其次再来谈三种物流成本核算方法的特点及选择。企业应根据不同核算方法的特点,综合考虑影响物流成本核算方法选择的各种因素,选择适合企业自身特点的核算方法。

物流成本的统计核算方法是一种较简单,实施成本较低的核算方法。该方法的缺陷主要是不能连续、全面、系统地反映物流费用,采用该方法得出的物流成本信息精确度相对较差。但由于目前我国企业还不能

很全面、系统地把握物流这一概念,对会计基础工作水平和电算化程度较低的企业而言,这种方法是可行、有效的。笔者认为,物流成本的统计核算方法具有简单、成本低、对会计基础工作水平要求不高等特点,中小企业可考虑使用该种核算方法,其适用于处于物流成本管理和核算初期阶段的企业。

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方法利用会计原理连续、系统、全面地对整个物流过程进行核算,期末汇总出物资总成本。这种方法具有以下明显优点:(1)核算的物流成本较为精确;(2)有助于企业物流成本核算工作的规范化、系统化和持续进行,通过这种方法,管理人员可以方便地了解日常的物流成本;(3)与物流成本的统计核算方法相比,会计核算方法可以减少物流成本与会计成本核算之间的重复性工作,有助于物流工作获得财务部门的支持,便于进行成本分析,进而推动企业整体管理效益的提高。但其弊端在于核算过程较为复杂,且现有的会计核算是按照劳动力和产品来分摊企业成本的,这种方法掩盖了企业的基本活动,忽视了各项活动之间的联系,不能适应物流跨边界性这一特征,不能跟踪物流成本的真实发生环节;另外该种方法所实施需要一定的条件,如因为物流会计核算、计算与产品成本计算是一项交叉工作,需要有高水平的会计人员等等。这种方法适用于规模较大、具有良好会计核算基础、人员素质较高的企业。

物流成本的作业成本法将物流成本按作业分类,便于企业分析成本结构,深入管理;该核算方法科学、精确,基本涵盖了物流活动的各个方面,可以暴露出物流流程中存在的问题。另外,基于作业的成本核算方法同物流活动的跨组织性质相吻合,有利于与物流过程管理相适应。在此基础上,管理者可同时进行基于作业的管理、改进活动内容,使促企业各物流功能单位的协调合作,排除不需要的、无效率的作业,从而提高效益、降低成本。与传统会计核算的成本法相比,作业成本法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利用作业成本法核算物流成本可望达到全面真实地揭示物流费用的目的,是物流成本核算最为有力的工具,也是目前物流成本核算中较为高级的核算方法。但是,以作业为基础作物流成本分析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首先,要求在所有物流活动节点实施,需要操作人具有较高的成本分析水平;其次是核算科目繁多,分类归总工作量大,会造成核算工作直接成本下降,间接费用上升;再次,在以作业为基础的成本分析中,有必要确认与完成特定活动或任务相联系的成本,但是在正常的以会计为基础的费用分类实践中,物流成本的分配不易为个别活动所细分。这种方法只是部分地解决了传统会计方法在物流成本核算中的缺陷。笔者认为,这种方法对企业会计基础工作水平、电算化程度、管理水平和员工素质的要求都很高,其实施成本也较高,因此具有较强实力、较高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的企业可考虑实施。

成本核算方法范文第6篇

一、企业物流成本的三种核算方法

(一)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方法。为提供详细的物流成本信息,有学者认为,物流成本核算应首先依赖于现有的会计信息系统。但是仅靠传统的会计方法难以取得足够的所需数据来核算物流成本,而折衷之举就是对其作出若干修正。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方法采用货币作为主要的计量尺度,利用设置账户、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和编制会计报表等会计专门方法来记录和反映物流成本。完善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方法的主要内容包括:

第一,在财务会计制度的基础上明确物流成本项目。企业在进行物流成本核算时,首先要根据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对象确定本企业物流成本不同核算层级的具体项目。从目前看,企业物流成本的内容可以按照物流范围、支付形态、功能分类、对象等不同标准来确定,但要注意所确定的物流成本核算项目必须能全面反映本企业物流业务所发生的成本费用。

第二,企业应根据物流成本项目和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管理的需要,设置好相应的会计科目、凭证和账薄,这是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的关键。企业可以选择采用单轨制(即在现有成本核算基础上增设与物流成本相应的会计科目、凭证和账薄)或双轨制(把物流成本核算与其他成本核算截然分开,单独建立物流成本核算的科目、凭证和账薄)两种方式。企业应综合考虑自身的管理水平、员工素质、会计基础工作的高低来选择相应的会计核算模式。

第三,根据物流成本的核算特点设置物流成本会计报表。编制物流成本会计报表,提供本企业物流成本信息,是企业进行物流成本核算的目的所在。企业应根据物流成本管理需要来设置物流成本会计报表的种类;根据企业物流活动的基本职能构成或物流成本的性质设计会计报表的内容,其具体内容应与物流成本项目保持一致。此外,还可以编制“物流成本明细表”反映物流成本的增减变动情况。

在实施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方法时,笔者认为企业还应关注以下两点:第一,物流成本核算属于管理会计体制范畴,不能纳入一般的财务会计核算体制中,以避免影响企业原有会计体制的正常运行;第二,个别物流成本科目的数据在原有会计科目中是无法获取的,也不能还原到会计科目中,如存货的机会成本这类损失必须在管理会计体制中进行核算。

(二)物流成本的统计核算方法。物流成本的统计核算方法是一种简单、易用的核算方法。这种方法利用统计原理,以公司会计核算资料为基础,进行资料搜集、加工和处理,最后汇总出公司的物流成本资料。该方法采用多种计量尺度,包括货币和实物尺度,并采用普查、重点调查等统计方法以获取所需要的核算资料。其具体做法是:首先对公司成本核算资料进行分析,从中分离出物流耗费部分,然后再加上会计成本核算中没有包括但需计入的部分,最后根据物流管理要求对上述材料进行整理、加工、分类得出所需成本信息。我国许多企业在还未建立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之前,一般都实施物流成本的统计核算体制,且许多企业不愿意改变其物流成本的统计核算方法。

(三)物流成本的作业成本核算方法。传统的会计方法主要是沿着组织预算的思路对费用进行分类和归集,而物流活动常跨组织发生,两者之间存在矛盾。通常的财务会计在物流成本核算上存在着缺陷,因而不能提供对物流成本的准确量度。为此,理论界提出了作业成本计算法来解决物流成本的核算和管理问题。

作业成本计算是建立在“作业”这一基本概念基础上的,其基本原理是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用作业方法计算产品成本时,需要将着眼点从传统的“产品”转移到“作业”上,以作业为中心。其计算程序主要为:首先确定主要作业,确认作业中心;其次以作业中心为成本库汇集资源,并将汇集的投入成本或资源分配到每一个作业中心的成本库中;最后将各个作业中心的成本按各种成本动因分配到最终产品。该方法是以作业为单位,把成本按作业进行分摊,并以此为依据计算出产品成本,部分地解决了传统会计方法核算的缺陷,对物流成本的计算是一种有利的尝试。同时,由于作业成本计算把成本核算深入到作业层次,能提供更为准确真实的产品成本信息,从而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与有效性。二、企业物流成本核算方法的选择

进行物流成本核算应首先明确影响物流成本核算方法选择的因素。企业物流成本核算方法的选择主要受三种因素的影响:(1)成本与收益的配比。物流成本核算的目的是提供准确的物流成本资料,找出并消除物流成本的不合理部分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但同时物流成本的核算本身也有成本,需要消耗一定的经济资源。企业在进行成本核算前应对取得物流成本资料的耗费(成本)与取得的成本资料所能带来的经济所得(收益)进行权衡,进而决定应该选择的物流成本核算方法以及核算的详细程度。(2)企业会计基础工作水平和电算化程度。企业会计基础工作水平和电算化程度会对企业物流成本核算方法的选择产生一定的影响。成本核算系统是会计信息系统的一个子系统,需要会计基础工作的支持,而会计基础工作的效率又与电算化程度关系密切。(3)管理水平和员工素质。物流成本的核算是一项以人为主体的会计活动,企业管理水平和员工素质的高低会对物流成本核算模式的选择产生影响。不同的物流成本核算模式这两者的要求不同,所以在选择核算方法时要考虑到企业这两个因素的现状。

其次再来谈三种物流成本核算方法的特点及选择。企业应根据不同核算方法的特点,综合考虑影响物流成本核算方法选择的各种因素,选择适合企业自身特点的核算方法。

物流成本的统计核算方法是一种较简单,实施成本较低的核算方法。该方法的缺陷主要是不能连续、全面、系统地反映物流费用,采用该方法得出的物流成本信息精确度相对较差。但由于目前我国企业还不能很全面、系统地把握物流这一概念,对会计基础工作水平和电算化程度较低的企业而言,这种方法是可行、有效的。笔者认为,物流成本的统计核算方法具有简单、成本低、对会计基础工作水平要求不高等特点,中小企业可考虑使用该种核算方法,其适用于处于物流成本管理和核算初期阶段的企业。

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方法利用会计原理连续、系统、全面地对整个物流过程进行核算,期末汇总出物资总成本。这种方法具有以下明显优点:(1)核算的物流成本较为精确;(2)有助于企业物流成本核算工作的规范化、系统化和持续进行,通过这种方法,管理人员可以方便地了解日常的物流成本;(3)与物流成本的统计核算方法相比,会计核算方法可以减少物流成本与会计成本核算之间的重复性工作,有助于物流工作获得财务部门的支持,便于进行成本分析,进而推动企业整体管理效益的提高。但其弊端在于核算过程较为复杂,且现有的会计核算是按照劳动力和产品来分摊企业成本的,这种方法掩盖了企业的基本活动,忽视了各项活动之间的联系,不能适应物流跨边界性这一特征,不能跟踪物流成本的真实发生环节;另外该种方法所实施需要一定的条件,如因为物流会计核算、计算与产品成本计算是一项交叉工作,需要有高水平的会计人员等等。这种方法适用于规模较大、具有良好会计核算基础、人员素质较高的企业。

物流成本的作业成本法将物流成本按作业分类,便于企业分析成本结构,深入管理;该核算方法科学、精确,基本涵盖了物流活动的各个方面,可以暴露出物流流程中存在的问题。另外,基于作业的成本核算方法同物流活动的跨组织性质相吻合,有利于与物流过程管理相适应。在此基础上,管理者可同时进行基于作业的管理、改进活动内容,使促企业各物流功能单位的协调合作,排除不需要的、无效率的作业,从而提高效益、降低成本。与传统会计核算的成本法相比,作业成本法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利用作业成本法核算物流成本可望达到全面真实地揭示物流费用的目的,是物流成本核算最为有力的工具,也是目前物流成本核算中较为高级的核算方法。但是,以作业为基础作物流成本分析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首先,要求在所有物流活动节点实施,需要操作人具有较高的成本分析水平;其次是核算科目繁多,分类归总工作量大,会造成核算工作直接成本下降,间接费用上升;再次,在以作业为基础的成本分析中,有必要确认与完成特定活动或任务相联系的成本,但是在正常的以会计为基础的费用分类实践中,物流成本的分配不易为个别活动所细分。这种方法只是部分地解决了传统会计方法在物流成本核算中的缺陷。笔者认为,这种方法对企业会计基础工作水平、电算化程度、管理水平和员工素质的要求都很高,其实施成本也较高,因此具有较强实力、较高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的企业可考虑实施。

成本核算方法范文第7篇

关键词:成本核算;方法;优劣势;选取

1、引言

所谓成本核算就是指将一定时期内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按其性质和发生地点,分类归集、汇总、核算,计算出该时期内生产经营费用发生总额和分别计算出每种产品的实际成本和单位成本的管理活动。其基本任务是正确、及时地核算产品实际总成本和单位成本,提供详细、准确的成本数据,为企业管理层的经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并借以考核成本计划执行情况,综合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水平。

2、目前企业较为常用的几种成本核算方法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在成本核算方面才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其中最主要的包括以下三种:

2.1 品种核算法

品种法是指在进行成本核算时,一产品的品种作为计算的对象,来进行归集生产费用、计算成本的一种方法。在使用该方法时,及不需要考虑产品的生产步骤,也不需要考虑产别的生产批次,是最今本的产品成本核算方法。整个过程只需要按照产品的品种进行核算即可。

2.2 分批核算法

分批法也被称为订单法,其是指在进行成本的核算时是以产品的批号或者订单号作为核算的对象来进行归集费用并进行产品成本核算的一种方法。在组织批别生产时,计划生产部在对车间下达生产通知单的同时,也同时通知会计部门。

2.3 分布核算法

分布核算法是指以产品品种以及该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的各个步骤来作为产品成本计算的对象,进行生产费用的归集、计算的一种方法。该种核算方法大多用于大量大批生产的企业,通常其生产过程有多个在技术上可以间断生产的步骤组成,而且这些半成品既可以作为成品出售,也可以进入下一阶段进行再加工。

3、品种核算法、分批核算法以及分布核算法的优劣势分析

面对各种成本核算方法,选择出一种与企业的发展实际相符的核算方法是直观重要的。因此,在选择前首先要对它们各自的特点及其优势要有一个具体的了解。

3.1 品种核算法

对于品种法来说,只需要设置产品成本明细账或者成本计算单,来归集生产费用,并且只需要以月为单位进行定期核算。同时,在核算的过程中,也是相当简便:在进行核算时,如果产品已经完工或者还有极少部分就可以完工了,那么就不在考虑在产产品的成本,则可以直接将成本明细账和计算单上的所有登记的费用当成该产品的完工产品总成本 。

3.2 分批核算法

对于分批法来说,一般都是产品不会重复生产,即使出现重复生产也是不定期的。所以在进行分批法核算时,具有比较明显的特点:成本的核算对象转换成了产品的批号或者是工作令号,具有极强的针对性;理论上来说,在采用分批法核算时,多采用按月汇总的方式,但在实际生产中,各个批次的产品生产周期是不确定的,而每批的实际成本,则必须要等到该批次的产品完全完工后才可能得到准确的确定,因此,分批法核算成本的计算时间也具有极强的不确定性。

3.3 分布核算法

对于分布法来说,核算的对象是产品品种以及在生产过程中的各个步骤。如果只是生产一种产品,其核算的对象就是该产品生产过程中所对应的每一生产步骤,其明细账也应该对应其生产步骤进行开立,如果是多种产品,在应按照每种产品的各个步骤进行开立。在进行定期核算时,费用应在完工产品和在产产品之间进行分配,为了计算每一种产品的成品成本,还应该按照产品的品种结转各步骤的成本。需要注意的是产品成本的计算周期应与会计的报告周期相一致。

4、企业成本核算方法的选取

做好成本核算的基础工作,包括:建立和健全成本核算的原始凭证和记录、合理的凭证传递流程;制定工时、材料的消耗定额,加强定额管理;建立材料物资的计量、验收、领发、盘存制度;制订内部结算价格和内部结算制度。而在成本核算方法的选择上,应根据企业的生产特点和管理要求,选择适当的成本计算方法,确定成本计算对象、费用的归集与计入产品成本的程序、成本计算期、产品成本在产成品与在产品之间的划分方法等。上面我们对三种成本核算方法的特点进行进入的分析,从中可以看出对于每种方法其所适应的企业范围。品种法要适用于大量大批的但步骤生产的企业。当然如果企业的生产规模较小,并且在成本的管理上对每个生产步骤的具体资料要求也不是特别严格的情况下,也可以采用品种法来核算产品的成本。同时,对于企业的辅助生产车间一般也多采用该方法进行成本的核算。

5、结语

总之,在当前世界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企业之间的竞争愈发的激烈,如何加强成本核算,有效控制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是所有企业所要面临的重要课题。企业在进行成本核算、实施成本管理的过程中,首当其冲的难题就是如何选取正确的成本核算方法。企业在具体成本核算方法的选取上,应注意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将各种核算方法的优劣势充分考虑其中,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选取最适合自身企业发展要求的成本核算方法,以最大的发挥出企业成本核算的效用,为企业的发展保驾护航。(作者单位:陕西煤炭建设公司资产财务部)

参考文献

[1] 聂秋林,方杨.成本核算方法的优劣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09,(07).

[2] 王玉梅,刘岩丽.试论我国企业成本核算方法的现实选择[J].商场现代化,2007,(03).

[3] 高建立,贾圣武,邓昱,徐丽荣.从应用环境看我国企业应采用的成本核算方法[J].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3,(03).

成本核算方法范文第8篇

关键词:餐饮企业;饮食成本;核算方法

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经济体制也得到了不断深入的改革与发展。在国家提倡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大背景下,对餐饮企业进行改革也是势在必行的。当前,餐饮行业发展迅速,竞争力也在不断的提升中,因此餐饮企业在控制成本、改进核算方法方面具有非常迫切的改革要求。然而,受餐饮企业会计体制的限制,同时大多数餐饮企业在成本方面具有量化标准执行范围有限、成本不具备精确性等特点,使得餐饮企业在饮食成本核算方面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执行系统机制[1]。所以,加强餐饮企业饮食成本核算的方法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1.饮食成本的概念

对于餐饮企业来说,饮食成本指的是在企业生产餐饮产品的过程中所占用及耗费的资金,由活劳动消耗中自身劳动的价值与物化劳动价值两大部分组成。所谓活劳动消耗中自身劳动的价值指的是为了对劳动力的生产与再生产所需要的价值进行维持,以职工福利与劳动工资的形式对成本进行加入,这已经成为了饮食成本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所谓物化劳动价值指的是食品的原料以及生产过程中餐厅设备、厨房、水电燃料消耗、餐茶用品消耗等的价值。

原料成本是餐饮行业饮食成本核算的主要核算对象。在实际的餐饮生产过程中,主料、配料与调料是原料的主要组成部分。主料指的是餐饮产品中使用的主要原材料,通常在成本中都会占据非常大的比重;配料指的是在餐饮产品中用于辅助原材料的材料,具有较多的花色品种,但是在成本中所占的比重比不大;调料同配料一样,是在餐饮产品中用于辅助原材料的材料,其主要作用就是对色、香、味、形进行调节,具有品种多但用量少的特点。在餐饮企业的实际经营过程中,除了主料、配料与调料成本,还有各种酒水与饮料的销售成本以及其他各种合理的管理、销售费用[2]。

2.饮食成本核算现状

2.1单一的会计核算

通常餐饮企业采用的都是预算会计,因为预算会计没有较大的资金压力,更不需要承担比较大的经济责任[3]。但是这种核算方式会导致经费消耗与经费支出效益不重视的现象出现,形成不了较强的节约意识。

2.2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与减值准备

很多企业的固定资产都是不计提折旧的,使得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其实际的价值严重不符的现象产生。许多早已报废、丢失的固定资产以及食物形成的严重磨损没有进行及时清理,造成账面上显示出来的仍是其原始价值。

2.3缺乏一定的成本效益观念

在现行的资源配置机制下,很多餐饮企业无论是管理层还是财会人员都普遍存在着成本效益观念缺乏的现象,没有良好的成本控制与成本核算的概念。餐饮企业是一种盈利组织,其运营的目的就是要实现盈利,为餐饮企业的资金提供者博取最大的经济回报。但是现行的很多餐饮企业对在成本控制方面明显表现出出不足,无法对业务进行正确的资金使用绩效评价与考核。

3.加强饮食成本核算方法的策略

3.1做好成本核算的基础工作

饮食成本核算主要包括厨房核算与会计成本核算两大方面。厨房核算指的是厨房生产与产品定价的服务,对厨房实际的成本消耗进行控制,并提供基础的数据给会计;会计成本核算指的是会计要从专业的管理角度出发,对各餐厅与企业餐饮的成本消耗、成本率进行核算,实现餐厅与企业成本的控制,并提供决策依据给企业餐饮的经营者与高层领导者[4]。

3.2对成本核算方法进行分类

餐饮产品具有品种繁多的特点,所以在进行饮食成本的核算过程中,不同的厨房产品生产方式与花色品种也应该选取不同的核算方法,提升成本核算的科学性与准确性。常用的成本核算方法有四种类型,分别是顺序结转法、平行姐转发、订单核算法与分类核算法。

顺序姐转法比较适用于分步加工、最后生产的餐饮产品,对需要采用分步加工的热菜,其每一个生产步骤都要进行核算;平行结转法比较适用于批量生产的产品,这些批量食品的原料成本在生产过程中都是平行发生的,需将同时发生的各种原料成本进行汇总;订单核算法比较适用于团队、会议、宴会等大型餐饮活动,这类型客户都是事先预定好的,所以在进行成本核算的时候也要按照用餐人数与订餐的标准对餐费收入进行核算;分类核算法比较适用于餐饮成本会计与餐饮核算员对成本进行核算时使用。

3.3控制餐饮管理的成本

餐饮企业经营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赚取合理的利润,而利润就是总收入数减去支出总数的结果。在这方面,实现餐饮管理成本的控制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要实现餐饮管理成本的控制,首先要控制好菜单设计,每道菜在制作过程中耗费的时间、劳力、原料、时间、数量与供应情况全都要在标准的单价上反映出来;其次要对采购的成本进行控制,以采购预算的安排与采购进货的原始记录作为基础;再次要对生产成本进行控制,并以厨房作为基础,将食品的原材料作为对象,以实际的成本消耗情况作为依据;最后要对酒水饮料的成本进行控制[5]。酒水、饮料的成本控制较为简单,但却有易丢失、易携带的特点,所以在进行核算的时候需要对酒水、饮料的消耗量、营业收入差异进行控制。

此外,人工成本也是一大不容被忽视的控制成本,在劳动力方面要实现利用最大化,并避免出现劳动力不足或者过剩的情况出现。

4.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要想实现长远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对成本进行准确及时的运算,对成本核算的整合流程进行全程掌控,从而达到降低生产过程中总成本的目的。为了企业后续发展可以拥有更多的资金储备,企业管理层与会计层等都必须树立节约资源、节省费用的意识,实现餐饮企业盈利的最大化。(作者单位:山东省菏泽技师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永凤.加强饮食成本核算方法谈[J]中国高校后勤研究2012(1):64-65.

[2]郁隐梅.关于高校饮食成本核算问题的思考[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10(12):37-38.

[3]徐维锋,朱晓霞.高校饮食成本核算精细化管理[J]现代企业2012(2):12-13.

[4]鄢惠.浅析产品成本核算方法[J]魅力中国2007(11):82-83.

成本核算方法范文第9篇

关键词:成本核算;应用;比对

中图分类号:F27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5-0-02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各企业之间竞争关系紧张,而成本核算作为企业运行成败的关键,在市场竞争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成本核算的合理化以及科学管理,能为企业管理决策提供重要的信息,使之完善企业规划、决策和控制,实现企业决策的最优化以及效益的最大化。我国的企业核算成本的选择已经成为目前争论的热点,因为不同的成本核算方法有不同的特点及优劣势,适用于不同的企业环境。因此,应该在对其认真分析的基础上进行选择。

一、制造成本法

制造成本法企业传统的成本核算法,该方法将企业费用分为产品生产以及与生产无关这两个阶段的费用,最终的生产成成本的核算只与生产过程费用有关。它有以下特点:

1.核算内容。制造成本法将企业的制造成本划分为三个基本制造成本项目: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当然,在企业有需要的时候,可以增加成本项目。例如,废品产生较多的企业,可以增加“废品损失”成本项目;燃料消耗较多的企业,可以增加“燃料”成本项目等等。制造成本法在核算时,主要是将企业的生产费用划分为料、工、费三个基本的成本项目,然后进行核算,继而计算出产品成本计算对象的成本。

2.核算方法。制造成本法的核算方法包含三种基本的成本计算方法,即品种法、分批法和分步法。这三种基本成本计算方法在成本计算对象、成本计算期以及期末生产费用的分配上各有不同。因此,不同的企业,其生产特点不同,生产工艺和生产组织的差别导致了企业在采用制造成本法进行成本核算时,选择成本计算方法的不同。

3.核算过程。成本核算过程,也称成本核算流程,即从费用的发生到产品成本的得出这一过程的核算。一般说来,制造成本法下,无论是哪一种成本计算方法,其核算过程都应该是类似的。生产费用可以分为为直接计入的生产费用和间接计入的生产费用两种。在成本项目中,如果可以辨清某项费用的发生是专属于某一个成本计算对象,那么这项费用即属于直接计入该成本计算对象的生产费用;反之,则是间接计入的生产费用,需要采用相应的分配方法分配计入产品生产成本中。计入某一成本计算对象的直接计入费用和间接计入费用之和便是该成本计算对象的成本。

二、作业成本法

作业成本法是传统成本核算方法的变革,能满足高度自动化企业对于成本核算以及会计决策等的要求。作业成本法的核算内容包括所有对最终的产出有利的费用;核算方法是将各个作业作为核算的对象,对其所消耗的资源和成本进行计算,最终得每种终产品的单位成本以及总成本;核算流程是以“成本动因”作为理论依据,建立起产出与投入之间的关系,以作业作为具体的核算对象,根据成本动因理论将资源费用与具体作业匹配,然后由作业追踪到最终产品,得出其成本。

(一)作业成本法的核算特点

作业成本法是以作业为核算对象,核算各个作业所耗的生产资源,计算出各个作业的成本,然后按各最终产品所耗用的作业数量将各作业的成本分配计入各最终产品,从而计算出各种最终产品总成本和单位成本的一种成本核算方法。

1.核算内容。在作业成本计算法下,产品成本不是制造成本,而是完全成本,对于某一个制造中心而言,所有的费用只要是合理的、有效的,都是对最终产出有益的费用,因而都应计入产品成本。作业成本法强调费用支出的因果,而不论其是否与生产过程直接有关。

2.核算方法。作业成本法认为企业的经营活动是由一系列作业活动组成,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作业成本法的成本核算对象是各个作业,核算各个作业所耗的生产资源,计算出各个作业的成本,然后按各最终产品所耗用的作业数量将各作业的成本分配计入各最终产品,从而计算出各种最终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

3.核算流程。作业成本法是以“成本动因”理论为基本依据的一种成本核算方法,关键是要确认产生作业的成本动因,并使产出物和投入之间建立因果关系。在计算产品成本时,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是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将着眼点从传统的“产品”转移到“作业”上。因此,作业成本法应用于成本计算的流程基本为:以作业为核算对象,首先根据资源动因将资源费用分配到作业,再由作业动因追踪到产品,最终得出产品成本。

作业成本法的应用,拓宽了成本计算的范围,并且在费用分配时,将单一标准的分配基础改为按成本动因的多标准分配,排除了人为设定的分配标准的不合理性对成本计算的影响,提高了成本计算的透明度和准确性。因此,企业管理者更倾向于采用作业成本法提供的成本信息。但是随着作业成本法的深入应用,其弊端也一一显现。

(二)作业成本法成本核算的弊端

1.操作性差。采用作业成本法核算成本的重大缺陷是操作性差。表现为:首先工作量太大。最初推出作业成本法时,它主要用于单部门和区域的成本核算、分析,这种简单环境下,作业成本法的效果特别显著,但是如果要大范围地推行这种方法,工作量就会很大。其次,获取作业成本法核算所需的成本资料有困难。传统会计信息系统下按照部门来归集和分配各项费用;而作业成本法应用时则根据作业耗费资源的情况、跨越了传统的部门来确定成本。因此,企业要采用此方法,势必要进行会计系统的再造,其成本较高。

2.核算中作业划分的难题。首先,传统作业成本法下,对作业的划分是按成本驱动因素为标准来划分的,而成本驱动因素的确定则以因果关系为主,对于一些存在但没有表现出明确的因果关系的因素会被忽略,这必然导致一些作业的划分不能够准确反映真实情况。其次,在传统作业成本法下,作业的划分无既定标准依据,只能依据经验进行,对于未来的作业,如果遇到新情况可能会考虑不周全。在当前订单式生产成为趋势的形势下,若是仍按传统作业成本法进行作业划分,就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将作业划分准确,不但会增加许多工作量,其效果也无法保证。

3.核算过程中的问题。作业成本法是基于作业来分配费用的,所消耗资源的费用首先是被归集到作业中,然后再分配到产品成本中。但是,作业成本法下成本中心可能只存在一个成本动因,也可能有两个或多个成本动因,因此会产生多个产出计量单位。在将成本中心的费用分配到作业中时,就会存在这样的问题:由于多个产出计量单位的存在,作业所消耗的各种资源具有不同的计量单位,将成本归集到作业时难以准确计量资源消耗的数量,仅限静态的货币指标,所以难于清晰地反映资源消耗情况,不能动态地强化成本管理,会影响最终产品成本计算和分配的正确性。

鉴于作业成本法以上所述的在成本核算中的局限性,需要积极地寻求解决方案。资源消耗会计就是对作业成本法的延伸与改进。

三、资源消耗会计

资源消耗会计是美国最先推出的一种新的企业成本核算法。它是一种具有能动性的综合成本会计体系,是作业成本法和德国弹性边际成本法有机结合的产物。该核算方法以资源作为核算对象。

(一)资源消耗会计的核算特点

1.核算对象。资源消耗会计的主要核算对象是资源。资源消耗会计认为企业存在服务于其他资源的资源,因此,核算对象不仅包括为作业提供服务的资源,还包括资源自身消耗的资源,即资源交互消耗产生的成本。这样才能完整地反映资源消耗过程,从而准确地计算资源成本。

2.核算方法与核算过程。采用资源消耗会计法在核算成本时,首先根据资源动因划分资源结集点。资源动因由“资源作业”和“资源资源”的因果关系共同确定,其中包括“资源作业”的直接分配资源动因以及“资源资源”的交互分配资源动因。根据资源动因划分后的资源结集点相当于美国成本会计中称为“成本中心”的一个单位,这个单位所有发生的成本(资源消耗)均在此结集,结集后的产出数量称为资源产出量。因为细分以后每个结集点都只有一个“动因”、一个成本对象,因此一个资源结集点只有一个产出的计量单位。然后将结集点的资源消耗分配计入所划分的作业中。最后再计入产品成本中。因此,资源消耗会计的核算过程为:资源结集点—作业—产品。其中,资源结集点的划分依据为资源动因,作业的划分依据为成本动因。在资源结集点的资源向作业分配的过程中,采用的是非货币的量化指标,在由作业向产品分配计算成本时才同时使用了货币指标和量化指标。即产出的量化计量过程与货币计算过程相分离,这一分离充分地体现了资源消耗与成本核算之间的关系:资源消耗是成本核算的前提,成本核算是资源消耗的货币表现。

(二)资源消耗会计核算成本的优势简述

上述对资源消耗会计在成本核算中的特点可以看到,该种方法是将德国弹性边际成本法(GPK)与美国作业成本法(ABC)相结合,取长补短,较好地解决了作业成本法中的种种弊端、问题。因而成为成本核算的发展趋势。

四、三种成本核算方法应用的评价分析

制造成本法中,产品品种是首要的成本计算对象,费用分配也只采用生产工时这一单一的标准。作业成本法中,首先依据成本动因进行作业划分,然后将资源消耗分配到各项作业当中,最后实现作业向产品的分配转化。在该方法中,资源消耗的计量只以货币形式进行。

资源消耗会计与作业成本法的主要区别是在对成本的应用上,在资源消耗会计中,每个资源的结集点只有一个产出计量单位,通过细分,每个结集点只能有一个成本动因。这样有利于以结集点作为规划、考核与分析的基本单位,但作业成本法知识强调成本在各产品中的合理分配,没有强调对全套成本的管理。资源消耗成本把成本分为固定及变动两个部分,有利于成本的计划和分析。

三种不同成本核算方法的应用具有很大的差异。制造成本法中间接费用的分配标准较单一,科学性不强,不利于产品成本的准确计算;作业成本法则以作业作为核心,由于作业可能有多种成本动因,因此也会有多个产出单位。在确定作业点分配费用中,实行统一分配方法,不能获取非货币的计量信息,也降低了成本核算的准确性。资源消耗会计法则是依靠因果关系,将资源作为焦点,进行成本的分配。也就是按照资源消耗向成本的具体对象进行成本分配,能为企业提供准确性较高的货币与非货币计量信息,利用资源结集点作为中心进行成本规划、控制、反馈和预算,实现成本的全面管理。

对于一些生产制造技术较为落后的中小型的企业,由于它们的生产模式仍采用传统模式,生产设备较落后,生产工艺也很简单,产品的种类少且科技含量不高。总成本中的间接成本低于直接成本,在这种生产状况下,制造成本法能较真实地反映产品成本信息,采用制造成本法对成本进行核算也具有操作简单等优点,对员工的素质要求不高,因此,中小企业在新时期仍可以考虑采用制造成本法作为成本核算主要方法。

对于一些高新企业,由于生产工艺、设备等各方面的改进,需要有新的核算方法来适应这种改变。在作业成本法中,产品的成本包括产品制造和产品运输等所有生产流程中的成本,它以作业作为基本的计算对象,使管理者的在成本的管理过程中将重心转移到成本动因上来,降低了对成本结果的关注程度,有利于对成本进行有效计算和控制,克服了传统方法的缺陷。因此,高新企业可以考虑采用该方法作为成本核算法,以不断提高企业的成本管理效率。

而资源消耗会计法由于其在我国应用的范围还不广,技术尚未十分成熟,因此高新企业也可借鉴其他国家对该核算方法的应用,将其作为自身企业成本核算的一种尝试,并不断推广,使其成为我国企业成本核算方法的发展方向。

结束语

科学的成本核算方法能为企业决策提供可靠的信息,因此,不同企业应针对自身的实际情况,结合不同成本核算方法的不同特点及应用特点,选择最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成本核算方法。

参考文献:

[1]沈俊伟.三种成本核算方法的应用与比较[J].成本管理,2009(07).

成本核算方法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成本核算 方法 分析研究

成本核算在企业管理和财务决策中具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当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条件下,企业要想在竞争中取得胜利并获得发展,必须要努力的做好成本核算,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利润水平。但由于各企业生产经营性质、以及管理要求的不同,对成本核素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如何选择适合本企业的产品核算方法是至关重要的。本文对当前几种常见的成本核素方法,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以希为核算方法的选择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常见的成本核算方法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在成本核算方面才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其中最主要的包括以下四种:

品种法:指在进行成本核算时,一产品的品种作为计算的对象,来进行归集生产费用、计算成本的一种方法。在使用该方法时,及不需要考虑产品的生产步骤,也不需要考虑产别的生产批次,是最今本的产品成本核算方法。整个过程只需要按照产品的品种进行核算即可。

分批法:也被称为订单法,在进行成本的核算时是以产品的批号或者订单号作为核算的对象来进行归集费用并进行产品成本核算的一种方法。在组织批别生产时,计划生产部在对车间下达生产通知单的同时,也同时通知会计部门。会计部门根据生产产品批号来设立产品的成本明细账。

分布法核算:是指以产品品种以及该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的各个步骤来作为产品成本计算的对象,进行生产费用的归集、计算的一种方法。该种核算方法大多用于大量大批生产的企业,通常其生产过程有多个在技术上可以间断生产的步骤组成,而且这些半成品既可以作为成品出售,也可以进入下一阶段进行再加工。

二、特点及优势分析

面对各种成本核算方法,选择出一种与企业的发展实际相符的核算方法是直观重要的。因此,在选择前首先要对它们各自的特点及其优势要有一个具体的了解。

对于品种法来说:只需要设置产品成本明细账或者成本计算单,来归集生产费用,并且只需要以月为单位进行定期核算。同时,在核算的过程中,也是相当简便:在进行核算时,如果产品已经完工或者还有极少部分就可以完工了,那么就不在考虑在产产品的成本,则可以直接将成本明细账和计算单上的所有登记的费用当成该产品的完工产品总成本;当然,如果在产的产品数量较多的话,则应该对成品明细账和计算单上的费用采用适当的方法进行分配,从而计算出完工产品和在产产品的成本。从而可以看出采用该方法进行核算,得出的数字相对来说就显得不够精确。

对于分批法来说:一般都是产品不会重复生产,即使出现重复生产也是不定期的。所以在进行分批法核算时,具有比较明显的特点:成本的核算对象转换成了产品的批号或者是工作令号,具有极强的针对性;理论上来说,在采用分批法核算时,多采用按月汇总的方式,但在实际生产中,各个批次的产品生产周期是不确定的,而每批的实际成本,则必须要等到该批次的产品完全完工后才可能得到准确的确定,因此,分批法核算成本的计算时间也具有极强的不确定性。当然,在进行成本核算算也没有必要进行完工成品和在产产品之间的分配。

对于分布法来说:核算的对象是产品品种以及在生产过程中的各个步骤。如果只是生产一种产品,其核算的对象就是该产品生产过程中所对应的每一生产步骤,其明细账也应该对应其生产步骤进行开立,如果是多种产品,在应按照每种产品的各个步骤进行开立。在进行定期核算时,费用应在完工产品和在产产品之间进行分配,为了计算每一种产品的成品成本,还应该按照产品的品种结转各步骤的成本。需要注意的是产品成本的计算周期应与会计的报告周期相一致。

三、成本核算方法的选择

上面我们对每种成本核算方法的特点进行系统的分析,从中可以看出对于每种方法其所适应的企业范围。

品种法要适用于大量大批的但步骤生产的企业。当然如果企业的生产规模较小,并且在成本的管理上对每个生产步骤的具体资料要求也不是特别严格的情况下,也可以采用品种法来核算产品的成本。同时,对于企业的辅助生产车间一般也多采用该方法进行成本的核算。分批法适合于小批生产和单件生产,对于企业来说,主要包括:依据客户订单进行生产的企业、产品种类经常变动的小规模企业、经常进行修理业务的工厂、新产品试制车间。分布法主要使用于大量、大批、多步骤的生产。采用分布法核算加强了成本管理,能够更好的反应出各种产品以及生产的各个步骤的计划执行情况。

本文对当前我国几种产品成本核算方法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指出了它们的内涵,在使用中的优缺点,以及使用的适合范围。在实际选择时,只要选择了适合本企业的成本核算方式,才能得出最最准确的结论,为企业的良好发展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郭娜,李凡.试论我国企业成本核算方法的选择[J].时代经贸,2008;6

[2]哈成杰.论三种成本核算方法的区别[J].财会与审计,2010;6

上一篇:成本控制的方法范文 下一篇:成本会计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