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技术创新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4 12:14:41

产品技术创新论文

产品技术创新论文范文第1篇

复杂产品系统(complexproductsystem,简称cops),是指高成本、高技术、大规模、工程密集型的产品、子系统或设施。其中,“复杂(complex)”一词是指这类产品包含大量顾客定制的零部件、需要多种知识和技能并且需要融合多种新知识。复杂产品系统的分类非常广泛,如航空航天系统、大型电信系统、智能大厦等。复杂产品系统的订货量和产量很小,一般是基于工程项目或者小批量、单件生产的产品。

由表1可见,cops的定义范围主要包括资本品、高价值产品等。需要注意的是,一些虽然成本高但技术要求较低的成熟产品并不属于cops。例如汽车这类包含大量零部件、涉及多种知识和技能的产品,虽然生产技术也比较复杂,但其大量零部件是标准化制造、规模化生产的产品,因此不属于cops的范畴。

英国Sussex大学SPRU中心的研究人员通过长期的研究发现,英国之所以能够维持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cops创新功不可没。我国正面临产业升级换代的关键时刻,研究cops技术创新过程和成功的关键因素对提升我国基础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cops技术创新过程

cops创新过程是一种特殊形态的创新过程,它是围绕着cops技术创新项目展开的,将众多的参与企业以及用户方以项目为纽带联系起来。

cops技术创新过程可以分为六大阶段:创新思想形成、研发任务分解、模块外包选择、模块开发、模块集成联调、交付与跟踪完善。集成开发商、分包商和最终用户是cops技术创新的三个关键性角色,政府、专业研究机构等外部机构也是cops的技术创新网络中的利益相关者。

2.1创新思想形成

由于cops的高度定制特性,创新思想是由最终用户定制性的需求或潜在需求以及技术进步产生的。但在创新思想阶段,由于产品/系统本身的复杂性,需求往往是模糊的,用户很难详细地描绘出具体的需求,甚至无法具体描述出最后的产品形态,而只是简单地从功能方面加以定义。集成开发商则根据用户初步的需求和综合的自身能力提出复杂产品系统的初步解决方案。整个系统技术创新的架构和形态是由系统集成开发商界定并且提交给用户的。因此,创新思想是由最终用户在系统集成开发商的引导下逐步形成的。

2.2研发任务分解

cops的集成开发商在获取订单以后,对任务进行分解。在基于对整个系统框架以及功能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将整个cops的研发任务按照应用技术类别划分为相对独立的模块/子系统。在划分模块的时候,涉及到整个系统协调运作和集中控制的模块,应由系统集成开发商自己完成。这将有助于系统集成开发商在后期完成系统集成。

2.3模块外包选择

cops模块分解以后,系统集成开发商根据对自身的能力评估,确定能在内部完成的模块。其他模块进行外包选择。由于cops本身的复杂性,以及贯穿在整个研发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使得外包选择要异常谨慎。有时甚至要借助外部机构协助来对外包供应商进行全面评估,包括技术能力、营运能力、信用等诸多方面。

2.4模块开发

cops集成开发商和外包供应商根据各自的任务,组织研发团队,在项目制的基础上进行研发活动。在这一阶段里,用户参与到开发过程中,cops的需求逐步明晰,形成具体的技术要求和参数。

2.5模块集成联调

cops模块开发完成后,交由系统集成开发商进行系统的集成,其他分包商进行协助。对于集成过程中出现的涉及到各模块间协调运作的新问题,需要通过联合调试来解决。整个过程通过联合调试和仿真试验成功后,复杂产品系统初步成型。在集成联调结束前,用户对系统做交付前的初步验收。

2.6交付与跟踪完善

复杂产品系统的交付不再是一个瞬间行为,而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复杂产品系统在交付后,集成开发商仍要对其进行长期的跟踪服务,以解决在用户使用过程中不断出现的一些问题。整个系统也在此过程中不断完善。在跟踪完善过程中,一些系统运行的信息反馈到下一个类似的项目开发过程中,并使之完善。

3cops技术创新成功的关键因素

3.1项目制的组织形式

对于一般的规模制造产品,职能型组织具有有效降低规模化生产的成本、获得竞争优势等优点。但复杂产品系统一般只是小批量或一次性的项目,不具有规模经济性,职能型组织的优点体现不出来。由于复杂产品系统技术创新通常由跨企业的多职能项目小组共同承担,项目制组织是适合于cops技术创新的组织形式。所谓基于项目的组织,是指以项目作为组织生产、创新和竞争活动的基本单元的组织形式。

复杂产品项目是在一个创新的网络下进行的,该网络包括用户、系统集成商、分包商、政府等单位。与大规模制造业中的线性设计开发过程相比,cops的创新活动需要合作。系统集成商和分包商在复杂产品系统技术创新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他们常常暂时组成跨公司/用户的联盟。不同于传统制造过程中只注重边界清晰的各个企业之间的交易,在cops技术创新的网络中,企业(系统集成制造商)和各相关机构(原材料和模块的供应商、政府部门以及用户等)的联系更加注重于企业间的协调机制。如在模块开发阶段,各个模块最终是会整合成一个完整的复杂产品系统,所以各项目小组在开发自己模块时,要兼顾到其他项目小组模块的开况。各模块之间协调和与客户之间的协调是非常重要的。在集成联调阶段,复杂产品系统的集成联调主要是由集成开发商来完成的,其他分包商要进行协助。

基于项目的组织形式不但能够灵活地配置各种资源,方便地完成与外界(如用户)的技术沟通和交流,而且随时根据新知识的出现、相关技术的变化、政府规制的要求和客户反馈意见调整产品的设计和生产。因此,在复杂产品系统创新过程中,项目制度的组织形式比职能型组织形式更有优势。

3.2与客户合作创新

复杂产品系统供应商面对的是数量有限的大客户,加强与客户的合作是提升自身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许多创新活动也是与客户合作完成的。与规模化制造产品不同,用户很大程度地参与到复杂产品技术创新过程中来。

在创新思想阶段,根据用户从功能角度对cops提出的要求,系统集成商界定整个cops系统的实际构架和形态。因此,是由最终用户在复杂产品系统集成开发商的引导下逐步形成创新思想并转化为需求定义的。

在整个模块开发的过程中,各模块与用户之间的协调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有两种沟通协调的方式。一是客户分别参与到一些模块的开发过程中,并且承担一些应用开发任务。各模块的供应商根据需要在研发过程中与客户进行直接交流,征询客户的意见和新的需求。二是cops的集成开发商根据需要将各单位以及最终用户集合起来召开联络会议。各单位将自己模块的研况进行汇报,并对各模块间需要协作的事宜进行交流。用户方在听取各方的汇报情况后,提出自己的意见和需求。

因此,对复杂产品系统这类产品来说,用户和供应商的合作创新对双方来说都是必然的选择。

3.3跨项目的学习效应

对于制造复杂产品系统的企业而言,要保持或增强自己的竞争优势和竞争地位,就必须设法将以往项目的成功经验移植到新的项目中去。

假设在单一的公司和重复性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数据收集、映射、试验和组织完善,使新的学习过程融入到公司中去,进而形成一种学习文化,如Argris提出的“双环学习”模式。然而复杂产品系统技术创新过程涉及的合作者众多,很难把握多项目公司和多公司项目殊学习的困难。由于复杂产品系统各个项目之间差异巨大,不像规模化制造产品是重复、基本无差异的工作内容,使得cops的组织学习过程比较抽象,但实际上,在项目的准备和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很多相同的环节,如搜集客户的需求、对复杂产品系统进行概念设计、成本估算、风险管理、分包商的选择、资源的合理配置等,这些活动的最佳实践经验相对而言比较容易在不同项目之间传播。

对于类似的项目而言,跨项目的学习就更有成效。复杂产品系统在交付后,为了解决用户使用过程中不断出现的实际问题,集成开发商要进行长期的跟踪服务,必要的时候,甚至安排分包商到现场为用户解决相应模块出现的问题。这些反馈的信息和问题可以直接作用到下一个类似的项目开发过程中,复杂产品系统基于不同项目之间的学习效应得以体现。

3.4政府支持

复杂产品系统的技术创新需要政府层面的创新体系来支持。而且由于很多复杂产品系统涉及到国民经济的关键行业部门,甚至政府本身就是复杂产品系统的最终用户,因此政府的政策对于复杂产品系统的技术创新具有深远的影响。

对于复杂产品系统的制造和技术创新,路径依赖是肯定存在的,而且一旦决定对某个复杂产品系统项目进行投资,将会产生巨大成本,如果日后出现问题,就面临着继续投资/撤离的两难选择。政府面临的挑战就是如何对这种项目产生预警,并在出现问题的时候,尽量保证有替代方案使得项目存活下来。

4结语

发达国家的经验显示,复杂产品系统作为各类技术融合的独特产品,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同时cops的技术创新过程与规模化产品有着显著的不同,传统的创新管理理论不适合来指导cops的创新。本文在研究cops技术创新过程的基础上,分析了cops技术创新成功的关键因素,无疑是有意义的尝试。

产品技术创新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国内学者主要从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对技术创新进行研究。李兆友教授的著作《技术创新论一哲.学视野中的技术创新》,站在哲学的高度,从全新视角解读技术创新,开创了国内技术创新哲学系统研究的先例,并为其他研究者提供了从话语、范围到方法在内的一整套研究范式。笔者确信,在李教授及其著作的引导下,将会有愈来愈多的学者站在哲学的高度来全面把握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哲学也定将取得应有的发展。

技术创新理论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肇始于熊彼特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在该书中,熊彼特论证了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把一种前所未有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他还根据创新对利息、利润、经济周期等经济学基本概念、基本现象进行了重新的界定。由于美国经济在20世纪50年代的快速发展无法用传统的资本、劳动力因素来解释,人们开始相信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再加上研究开发方面公共投资的意义相继得到证明,加深了人们对技术创新的经济意义的共识。于是,技术创新理论也就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在当今,技术创新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动力,因为科学技术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是“一种在历史上起着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正是由于技术创新在现代社会和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以及人们对技术创新重要性的认识愈来愈强,关于技术创新的研究越来越成为学术研究中的热点之一,它已经成为一个涉及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领域的研究课题。

一、技术创新研究的几个主要视角

我国对技术创新理论的研究相对较晚。在1973-1974年间,北京大学经济系的内部刊物《国外经济学动态》上,有专文介绍了熊彼特的创新理论。1981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国外经济学讲座》一书,再次介绍了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以及熊彼特以后创新理论的发展。在此之后,国内一些学者开始陆续介绍国外创新研究的成果,如翻译出版了《现代国外经济学论文选)(第10辑)(商务印书馆1986年)、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商务印书馆1990年)、《国外技术创新研究系列报告》(《国外科技政策与管理》1991年第1期)等。

从经济学的视角看,技术创新就是在企业“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企业的技术条件或水平发生了变化,并且这种变化的结果将带来经济效益,因而技术创新的结果,首先将直接影响成本、价格与利润。我国对于技术创新的经济学研究起步较晚,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北京大学经济系厉以宁教授为代表的经济学家才开始逐渐地从介绍西方的技术创新模型到形成自己独特的技术创新理论。由于技术创新理论本身就是来自于西方的经济学理论,所以各位经济学家在对于技术创新这个经济现象进行研究时,就必然会或多或少地运用西方经济学原理,形成了各有特色的技术创新理论。这其中包括各种概念的界定、技术创新过程的分析、结果衡量等等一系列的分析和研究。

从管理学的视角来看,技术创新是企业家抓住市场潜在的盈利机会,重新组合生产条件、要素和组织,从而建立效能更强、效率更高和生产费用更低的生产经营系统的活动过程。目前技术创新管理学研究成果主要有两个类别:一是从理论的角度进行研究,如技术创新的机制研究、政策研究、过程研究、环境研究等等;二是从实证的角度来研究技术创新,主要是通过成功企业的案例研究,为理论研究提供支持依据,为其他企业提供参考模型。

从社会学的视角出发,技术创新是由创新主体即企业所启动和实践的,以成功的市场开拓和提高市场竞争力为目标导向,以新技术设想的引人为起点,经过创新决策的研究与开发、技术转化和技术扩散等环节,从而在高层次上实现技术和各种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及其社会化和社会整合,并最终达到改变创新主体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目的的社会行动。

二、《技术创新论》:从哲学的视角研究技术创新的有益尝试

李兆友教授的著作《技术创新论一哲学视野中的技术创新)(以下简称《技术创新论》)(辽宁人民出版社2004年12月出版)是从哲学的视角研究技术创新的一种有益尝试。该书是作者近几年来对技术创新哲学进行思考的一个归纳,共分五章来展开叙述。第一章是绪论,作者总结了技术创新研究的多重视角,说明了技术创新对当代社会的意义以及技术创新哲学研究的意义。作者指出,由于技术创新理论本身来自于西方的经济学理论,并且由于技术创新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而我国技术创新研究主要是从经济学、管理学和较少的社会学层面展开的,哲学层面的研究目前则是处于技术创新研究的边缘。不过,他对技术创新的哲学研究的兴起持乐观态度,因为,技术创新中确实包含令人感兴趣的哲学问题。从哲学视野反思技术创新,就是要对各有差异的技术创新实践中遇到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进行理性的思考,从中揭示技术创新的本质规定,揭示技术创新的基本特征,揭示影响和制约技术创新活动的根本因素,以便为技术创新实践及其理论研究提供方法论指导。

第二章是技术创新本质论,作者从熊彼特、马克思、对技术创新的经典论述出发,阐明了技术创新的特点,揭示了技术发明和技术创新的区别,并给出了技术创新的哲学本质。为了更好地理解技术创新的本质,作者对技术创新的基本特点加以总结为:(1)历史性(2)不确定性(3)创造性(4)过程性(5)协同性。对于技术发明和技术创新的区别,作者提出,熊彼特最早对“发明”与“创新”进行了区分,借用日本学者森谷正规的话就是,技术创新不是技术发明,确切地说,它是通过技术进行的革新(即创新),技术本身无须发生革命性的改变。在总结学术界对于技术创新的各种研究之后,作者从哲学的角度把握了技术创新的本质:(1)技术创新是主体参与的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过程。(2)技术创新是创新主体的创新认知与创新实践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3)技术创新是创新主体的对象化活动过程。

第三章是技术创新活动论,作者探讨了技术创新从创新决策,到创新研究开发、生产技术创新、市场创新、管理创新的活动特点,说明技术创新的非线性作用机制和技术创新各阶段协同作用的必要性。现实的技术创新过程,就是作为行为者的创新主体依一定的中介作用于作为行为对象的创新客体而使创新主体与创新客体同时发生改变的过程:创新主体把创新客体的特征、本质和规律转化为自身的知识、技能等本质力量,完成“人的自然化”,而创新客体则按照人的目的和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过程被改造为适合主体需要的创新结果,变成“自然的人化”。作者指出,技术创新决策就是作为决策主体的企业家面对实然创新客体作出选择,从而形成技术创新活动方案的过程;创新R&D是从无形技术到实体产品的过程,是创新决策方案的第一个物化环节;生产技术创新则是从一品技术到多品技术的过程,标志着技术创新从技术的认知与实践过程,进入到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认知与实践过程;市场创新则是从创新产品到创新商品的过程,即把创新产品变成消费者满意的创新商品;管理创新则是培育积极向上的价值观的过程。作者在分析了技术创新活动的各个阶段的特征后,指出技术创新活动并不是一个完全线性的过程,相反,创新常常被认为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过程,并且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反馈回路在起作用。

第四章是技术创新能力论,作者从剖析技术创新的能力系统结构人手,提出提高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设计能力、生产制造能力、市场营销能力以及创新管理能力的具体措施。第五章是技术创新条件论,探讨推动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或条件,如制度创新、知识产权制度的建立、国家创新系统的建立、健全的研究开发和设计制度以及文化创新。由于篇幅的限制,在此不一一加以详细介绍。

总的说来,作者站在哲学的高度,从全新视角解读技术创新活动,在论述时旁征博引,与主题相关的学术成果都尽可能地收集和引用,在空间和时间上都有所覆盖,对于受众而言,《技术创新论》提供了一个了解技术创新学术界信息的好机会。阅读本书,读者会感受到其独特的研究视角,新颖的内容,丰富的资料,庞大的信息量,引人深思的见解,尽管对于从哲学的视角来解读技术创新活动,读者可能见地各异,但可以肯定的是,《技术创新论》确实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解读技术创新活动的全新视界,毫无疑问将对学界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技术创新论》与技术创新哲学研究的兴起

技术哲学(技术创新哲学是其中之一)本来就是一个较新的哲学分支学科。技术很晚才进入西方哲学的视野。究其根源,这与西方哲学的“理论”取向有关。“哲学一科学”史从苏格拉底一亚里士多德以来,一直以理论活动为主要研究对象,而对实践活动则不予重视。技术创新活动一向被看成知识贫乏的实践活动,因而被认为不值得哲学研究。到了今天,即使有人考虑到现代技术的巨大影响,但也认为这种影响主要来自现代科学的运用,现代技术工程被看作“应用科学”,对技术及技术创新的哲学反思通常是科学哲学的附属产品。因此,尽管技术(及技术创新)与人类同时产生,甚至人类漫长的历史是由它来标识的(石器、铁器等),技术及技术创新对历史发展也有巨大影响,但技术及技术创新向来没有进入哲学思考的核心。不过,夏保华教授认为,在技术创新中,大量存在的、迫切需要解决的虽然是经济学与管理学的问题。但是,在技术创新中,也包含了靠穷根究底的思考来解决的哲理性问题。他列举了八组技术创新的哲理性问题,包括:关于技术创新本质的问题,关于技术创新客体的问题,关于技术创新活动的问题,关于技术创新主体的问题,关于技术创新动机的问题,关于技术创新知识的问题,关于技术创新条件的问题,关于技术创新方法的问题。他还特别提出,解决诸如此类的问题需要用哲学的知识、观点和方法,而且不是短期能彻底解决的。为此,他呼吁科技哲学界应着力进行技术创新的哲学研究,以“面向文本”、“面向现实”和“面向自我”的“三个面向”为基础,为发展一门技术创新哲学而努力。技术创新哲学的兴起,本质上反映着技术创新对哲学发展的影响。我们不能指望从最普遍的哲学或“元哲学”的发展中派生出技术创新哲学,而是要从技术创新研究和实践中提出的问题引导出技术创新哲学;同样,也不是技术创新研究需要有哲学转向,而是哲学研究需要有技术创新的转向。这样才能显示出哲学关注时代变迁,作为时代精神精华的特征。

可以说,李兆友教授的著作《技术创新论》是对技术创新哲学研究质疑的积极响应与大胆尝试,并且取得出乎意料的成功。其著作及其后续研究最大的成功在于开创了国内技术创新哲学系统研究的先例并为其他研究者提供了从话语、范围到方法在内的一整套研究范式。在此之前,从哲学视角对技术创新进行研究,一直处于零散、琐碎的状态之中,人们的观点与看法也不尽相同,更谈不上有完善的研究体系,这也是技术创新哲学作为一门学科迟迟未建立的原因所在。比如就研究范围而言,李兆友教授就指出,就当前从哲学视角研究技术创新来说,至少可以做如下的工作:从主体的观点研究技术创新,侧重于从主客关系角度分析技术创新过程;从认识论角度研究,侧重于技术创新知识的积累、获得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从价值论角度研究,侧重于技术创新的价值维度,分析技术创新这一价值创造的实践过程,还可以具体分析创新不同阶段的价值创造特点;从辩证法角度,研究技术创新同其他诸如制度创新、知识创新的互动,从而拓展技术创新的环境因素的范围;从历史观的角度,研究技术创新如何推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把技术创新的研究放在历史的坐标中,探讨技术创新的历史性,从哲学高度预测未来技术创新的发展趋势,等等。超级秘书网

产品技术创新论文范文第3篇

本课题所要研究的科学问题是:1.判明即将达到的最近创新思维发展水平,2. 在研究生课程中开设TRIZ创新理论选修课,应该怎样做,才能有效提升创新思维有序化程度。3.学会用TRIZ理论对平时阅读的文献资源信息进行整理并加工成创新素材,为可持续发展的创新能力打好基础。

完成好本课题,将会给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整理、加工、服务打开新的发展模式。

【关键词】矛盾;辩证分析;有序化

前言

目前,研究生做论文的步骤大约是:观察现象、收集文献、头脑风暴、试错法、结论。从创新方法看,此类论文的创新,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和偶然性,可操作性、可重复性不强。同一位导师所指导的研究生课题相近,创新方案设计不同,论文答辩评价有较大差距。同一类课题,不同的导师指导,创新方案设计不同,论文答辩评价也有较大差距。头脑风暴、试错法这类创新方法,具有不可描述、不可量化、不可管理的缺陷,不能量化地培养和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研究生做创新论文所需的书本知识、文献资源是充分的,所缺少的是用系统化、理论化的创新方法进行科学指导。

做创新论文要解决好两个关键问题,一是科学问题,二是创新理论和方法,其根本要求是具备较强的信息加工能力,而这正是应试教育的弱点,其本质是创新思维有序化程度不足以从观察到的现象中分析出矛盾并彻底解决矛盾。

根据现代科学研究活动的特征和程序,做创新论文的步骤大约是:观察现象、收集文献、创新方法指导、反复推敲、辩证分析、找出矛盾、确定逻辑起点、对应的创新原理、创新方案设计、科学实验、修正完善、创新结论、结论等。

做创新论文的逻辑起点是科学问题,按先分析问题,后创新的程序,可以把书本知识、查阅文献资源、具体科学方法指导、创新规律等相关因素配合协调起来,才有可能做出创新论文。将应试教育所学书本知识与做创新论文连接起来,需要TRIZ理论进行指导。

1 矛盾与创新

科学研究是一种高级的认识活动,与哲学认识相比,具有实证特点;与日常认识相比具有创造性、系统性、研究性等特点。科学研究离不开科学方法的指导【1】。

科学研究的实际起点并不是“观察”,而是“问题”。科学问题是关于科学认识和科学实践中需要解决而又未解决的矛盾,它包括一定的求解目标,但还没有确定的答案。问题是科学研究的逻辑起点,反映了现代科学研究活动的特征和程序【1】。

爱因斯坦的问题观:“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问题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一般来说,科学问题的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1.科学理论与科学实践矛盾中产生的科学问题。2.科学理论体系自身矛盾产生的科学问题。3.不同学派和理论之间的矛盾产生的科学问题。4.经验事实积累到一定阶段后提出的科学问题。5.社会经济发展和生产实际需要提出的科学问题【1】。

科学问题就是科学发展的过程中遇到的矛盾或冲突,我们要提出一个好的科学问题,就需要利用文献资源、TRIZ理论,先做一个辩证分析。

TRIZ(发明问题解决理论) “萃智”的核心思想。

首先,无论是一个简单产品还是复杂的技术系统,其核心技术的发展是遵循着客观规律发展演变的,既具有客观进化规律和模式【2】。

其次,各种矛盾的彻底解决是推动这种进化过程的动力【2】。

再就是技术系统发展的理想状态是用尽量少的资源实现尽量多的功能【2】。

创新就是:不断开发系统新功能,同时彻底解决系统内的矛盾

推动系统由低级向高级进化发展。

TRIZ理论,可以帮助我们在一个新的角度上,来看待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辩证思考要求我们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分析问题,这会提高我们加工文献信息的能力。

科研选题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并不是灵机一动、灵感一来就能完成的。有经验的科学家在正式确定选题前度做过大量分析、论证,进行了一些探索工作,从而给科学问题的正式提出和获得支持提供了有力条件,也为研究内容的最终完成打下坚实的基础――做创新论文,先辩证分析。

2 辩证分析文献资源开拓视野

把TRIZ理论引入论文的创作过程中,把应试教育所学书本知识与做创新论文连接好,这是高校创新教育想做而没有做好的事,高校图书馆的创新服务,就是要把学校想做的事做好。

是否可以在研究生课程中开设TRIZ理论选修课,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创新能力,提升学位论文创新的等级,这需要从对教育的本质是什么进行辩证分析选好科研课题开始。

根据TRIZ理论,你难题的80%在其他领域已经解决了,我们首先学习牛顿对力和运动的关系的所进行的辩证分析。

2.1 力和运动的关系――牛顿力学核心课题。

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根据马拉车的现象得出结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原因。

牛顿用实验加推理的方法,提出了物体的惯性是维持物体运动原因,辩证的从反面肯定了,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牛顿力学三定律的表述是:

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不受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惯性定律。第一定律彻底否定了,亚里士多德两千多年以来关于力是维持物体运动原因的说法,消除了学科体系内的矛盾、冲突。从反面肯定了,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第二定律:∑F=Ma。从数量上,确定了力、惯性大小、运动变化率三者间的矢量关系。

第三定律: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或系统的总动量守恒。

牛顿三定律从正、反、约束三个方面辩证地描述了力和物体运动的关系,因此,牛顿三定律奠定了整个经典力学的基础。

此后,虽然马赫批判了牛顿的静止时空观,但是牛顿经典力学仍然适用于低速、宏观的运动物体。

牛顿对力和运动关系的所进行的辩证分析是成功的,我们可以学习、借鉴。

2.2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一般地说,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通过辩证思考可以得出教育的三个原理。

教育第一原理:性相近 习相远

人不接受教育,根据心理学中的狼孩现象,人将保持动物本能。狼孩有点饿了,有好事者,同时给狼孩一块面包和一块金子任其挑选,呜呼,狼孩只会选择面包。又因为性相近,习相远。所以,不得不说,教育本质是促进人全面发展,推动人类社会进化的本源。

教育第二原理:学会和自已对话 心正而后身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一般来说,教育教学中有效的方法,正如诺贝尔奖获得者朱棣文在教学中所用的那样,一直鼓励学生“用新的方式,自己的方式看问题”,关键是“你要学会问自己”。华罗庚:“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如果还能看得出书中的结论别人是怎样想出来的,那么,自己也可以想出新东西来。”

具体教育问题其有效方法是,发而皆中节。单产千斤的肥沃土壤或单产不到百斤的贫瘠土壤中,必有一种养分含量最少,限制了农作物产量的提高。

好的教育全面发展了你的认知结构,提升了你的创新能力。

教育第三原理:教学相长

用人类先进的文化、科技成果实行终生教育,推动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进化。用人类先进的文化、科技成果实行终生教育,推动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协同进化。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人生的目的意义是什么?是弘道。教育的本质就是:育人弘道,协同进化。

经过辩证思考使我们对教育本质的有了一个全面认识,从而为我们以后正式提出的科学问题和获得支持提供了有力依据,也为研究内容的最终完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们想要推荐在研究生课程中开设TRIZ理论选修课的意义,正如心理学家所说的最近发展区所表达的意义相类似。

最近发展区是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一个概念。他认为在进行教学时,必须注意到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

一是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指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

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

维果茨基把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称为“最近发展区”。它表现为: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凭借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他举例说明:有两个儿童,智力测验判定的智龄都是7岁,如果把这些孩子的解答测验往前推进一步,他们之间便出现很大差异。其中一人借助于启发性的问题(例题、示范等)很容易地解答了9岁组的题目,另一人却只能通过7岁半的测验题。说明这两个儿童的智力发展水平不一致,前者比后者有更大的潜能,”最近发展区”的提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维果茨基认为,重要的不是今天为止已经完结了的发展过程,而是那些现在仍处于形成状态的、刚刚在发展的过程。关键在于“判明儿童发展的动力状态”。因此他指出,“弄清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将给关于教学与发展的关系的整个学说带来了一场大的变革”。

3 确定科学问题 选择课题

对于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来说,关键在于判明自我认知发展的动力状态,特别要判明自已即将达到最近创新思维发展区的水平,学习TRIZ理论,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创新能力意义更重大。创新理论指导下的科学实践是能动的、创新的实践,能够有效地提升我们的信息加工能力。我们要把应试教育所学的书本知识与做创新论文连接好,促进最近创新思维发展区的发展就是适合的桥梁。

TRIZ理论是由前苏联发明家、发明家协会主席根阿奇・阿奇舒勒(Genrich S. Altshuller)【2】于1946年开始,花费1500人/年,在研究了世界各国250万份高水平专利的基础上,提出的一套具有完整体系的发明问题解决理论和方法,是系统化、理论化的创新方法【2】。

劳动创造了人,创新是人的本能。创新教育训练:就是把人的创新本能系统化、理论化,提升人的创新能力。任务就是,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创新能力。据统计,经过创新教育训练,人的创造力可以提高70%~300%,并且创造力高峰年龄可以从25岁延长到50岁,这就延长了创造力的黄金期。

根据现代科学研究活动的特征和程序,做创新论文的步骤大约是:观察现象、收集文献、创新方法指导、反复推敲、辩证分析、确定逻辑起点、找出矛盾、对应的创新原理、创新方案设计、科学实验、修正完善、创新结论、结果等。

做创新论文必须弄清两个关键问题,一是科学问题,二是创新理论和方法,对我们根本要求是有较强的文献信息加工能力,而这正是应试教育的弱点,其本质是创新思维有序化程度既系统信息能量等级不足以从观察到的现象中分析出矛盾并彻底解决矛盾。

这里有一个问题常被忽视的问题,图书馆文献资源是他人的、过去的、高等级信息能量,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角度看,若不能把专家的观点、结论加工成自己所需的创新素材,就会受其左右或束缚。根据物理学功能原理,必须通过有效地做功,才能转化为我们现在所需的创新信息能量。不解决好这个信息能量提升问题,要做一篇有创新的学位论文,是困难的。因为,先有自己的创新思维,才可能有自主创新的成果。解决的方法是,对TRIZ理论进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有效地提升我们的创新思维有序化程度――信息能量等级。

科学问题是科学研究的逻辑起点,科学研究离不开查阅文献资源、离不开科学方法的指导,创新也是有规律可寻的,如何配合协调形成创新能力,需要事先辩证分析。分析问题的过程,对于解决问题更为重要,虽然分析问题不会直接引出答案,需要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明确问题条件,进而准确提出问题、定义矛盾和提出解决方案,才可能有彻底解决矛盾的创新,分析问题是成功地做好可行性方案的前提。通过做创新论文,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创新能力意义更为重大。我们要把应试教育所学知识与做创新论文连接好,促进最近创新思维发展区的发展就是适合的桥梁。

通过以上的大量分析和探索,我们可以提出高校图书馆的创新课题:用TRIZ理论培养研究生可持续发展的创新能力。

本课题所要研究的科学问题是:1.如何判明即将达到的最近创新思维发展水平,2. 在研究生课程中开设TRIZ创新理论选修课,应该怎样做,才能有效提升创新思维有序化程度。3.学会用TRIZ理论对平时阅读的文献资源信息进行整理并加工成创新素材,为可持续发展的创新能力打好基础。

完成好本课题,将会给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整理、加工、服务打开新的发展模式。

结论:

做好“用TRIZ理论培养研究生可持续发展的创新能力”这个新的研究课题,这是高校创新教育想做而没有做好的事,也是图书馆推广、开发自身资源的新方向,高校图书馆的创新服务,就是要把学校想做的事做好。

参考文献:

[1]许为民.当代自然辩证法.浙江大学出版社.浙江2011.8

产品技术创新论文范文第4篇

Abstract: During The "Twelfth Five-Year Plan" the country put forward the strategy to enhance the ability of innov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t the same time, the twelfth five-year plan of Guangdong Province also proposed to enhance the capability of enterprise technology innovation, foster and encourage the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to Create. Facing this great opportunity, a lot of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in Guangdong Province begin to creat and invent new technology, so what risk will the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 in Guangdong Province encounter during their innovation, how to measure these quantitative risk? This article will adopts AHP and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to evaluate the risk of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 during ttechnology innovation in Guangdong Province, thus the risk will be relative quantitative.

关键词: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AHP;模糊综合评价

Key words: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technology innovation risk;AHP;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0-0001-03

0 引言

我国十二五规划中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广东省的十二五规划中也提出实施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行动计划和创新型中小企业成长扶持计划,鼓励大型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等相关政策。可以预见,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技术进步和创新将是企业在商场成败的关键所在。广东省内中小企业也意识到技术创新的重要性,积极开展技术创新,但不可避免会遇到诸多风险。

1 广东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因素

任何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不可避免要考虑的的风险因素有:①技术风险:主要包括技术先进性,技术成熟度,技术开发难度等;②市场风险:现代技术日新月异,新产品从投放市场到衰退的周期已经大大缩短,对于技术创新的中小企业,必须准确把握时机,掌握这种规律性,及时地开发出顾客所需要的新产品,才能不断地赢得竞争优势。新产品投放市场,主要依靠独特的产品,优惠的价格和完善的服务来取得竞争力。客户的需求往往是多方面的、不确定的,同时又是不断变化着的。这就需要企业把握消费者需求状态,根据消费者需求的变动进行相应的技术创新。

对于中小企业管理风险是一个必须考虑的因素。处在发展壮大期的中小企业,其管理者素质和能力将直接影响企业未来的经营发展。中小企业的企业文化,组织成员的认同度及组织协调能力,也是直接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因素之一。广东省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数所占比重不断上升,而中小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流动率大,技术能力低,成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之一。

广东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还将受到环境风险因素及财务风险的制约:今年来国家和广东省颁布一系列法律及政策鼓励企业技术创新,但国际经济趋势慢慢复苏。竞争对手的行对都将影响到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近年来广东企业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与科技活动经费支出虽然有较大增长,但占GDP总量只有2%-2.5%左右。虽然政府投入大量资金支持科技创新,而企业接收到的政府科技经费拨款只有30%左右,在企业总的科技活动经费中只占3.28%左右。虽然广东省经济在全国遥遥领先,但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享受不到。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①金融机构受一些政策与规定的约束,很难形成突破;②贷款给中小企业风险较大;③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很多价值是无形的,有型的,可以用作抵押担保的很少。

2 用AHP法确定各风险因素权重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是美国运筹学家T. L. Saaty教授于70年代初期提出的, AHP是对定性问题进行定量分析的一种简便、灵活而又实用的多准则决策方法。本文将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广东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因素的权重。

2.1 构造递阶层次模型 据此将广东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归类,构造递阶层次结构模型如表1。建立的指标体系进行评判。采用专家打分的形式,按照1—9标度方法,确定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的权重和模糊关系矩阵。经有关专家对指标的评定,构造各层次指标的判断矩阵并计算权重。其中每一标度对应的含义如表1所示。

将所有的风险因素分为5个子集:

U={U1(技术风险),U2(市场风险),U3(管理风险),U4(环境风险),U5(财务风险)}

其中:U1(技术风险)={技术先进性,技术成熟度,技术开发难度};U2(市场风险)={产品市场生命周期,产品市场竞争力,消费者需求变动};U3(管理风险)={管理者素质,技术人员能力,组织协调能力};U4(环境风险)={法律政策,经济波动,竞争对手};U5(财务风险)={技术创新资金不足,融资渠道不畅}。

2.2 构造判断矩阵 根据专家评判构造判断矩阵A。

A1= 1 5 31/5 1 1/31/3 3 1 (C1,C2,C3相比)

A2=1 1/3 1/53 1 1/35 3 1 (C4,C5,C6相比)

A3=1 1/4 14 1 41 1/4 1 (C7,C8,C9相比)

A4=1 1/4 1/34 1 23 1/2 1 (C10,C11,C12相比)

A5=1 1/51/3 1(C13,C14相比)

2.3 得出权重:

W=(0.0951,0.3590,0.0432,0.3978,0.1049),

W1=(0.63,0.11,0.26),W2=(0.11,0.26,0.63),

W3=(0.167,0.666,0.167),W4=(0.125,0.569,0.306)

W5=(0.75,0.25)

通过一致性检验。

由此计算结果我们知道目前对广东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影响最大的风险因素是:市场风险及环境风险。

3 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进行风险的综合评价

模糊集合理论(fuzzy sets)的概念于1965 年由美国自动控制专家查德(L.A. Zadeh)教授提出,用以表达事物的不确定性。这是一种基于模糊数学的综合评标方法。该综合评价法根据模糊数学的隶属度理论把定性评价转化为定量评价,即用模糊数学对受到多种因素制约的事物或对象做出一个总体的评价。本论文将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广东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进行综合评价。

将风险因素的影响程度分为5个等级:很大(0.9),较大(0.7),一般(0.5),较小(0.3),很小(0.1)。即评价集V=(很大,较大,一般,较小,很小),评价集的标准隶属度V=(0.9,0.7,0.5,0.3,0.1)。

3.1 确定各评价指标的隶属度和模糊矩阵:

R1=0.2 0.5 0.1 0.2 00 0.15 0.35 0.4 0.10 0.33 0.17 0.2 0.3

R2= 0 0.11 0.49 0.2 0.20.1 0.53 0.27 0.1 00.46 0.14 0 0.2 0.2

R3=0.1 0.03 0.47 0.3 0.20.66 0.24 0 0 0.10.15 0.37 0.25 0.23 0

R4=0.36 0.11 0.39 0.14 00.6 0.22 0.18 0 00.03 0.27 0.5 0.1 0.1

R5=0.65 0.15 0.2 0 00.2 0.35 0.25 0.2 0

3.2 一级模糊评价:

利用公式Bi=Ai*Ri分别对五个风险因素进行评价,得到模糊矩阵

R=0.126 0.4173 0.1457 0.2087 0.0890.3158 0.2381 0.1241 0.174 0.1480.48131 0.22664 0.12024 0.08851 0.1 0.39558 0.22155 0.30417 0.0481 0.03060.5375 0.2 0.2125 0.05 0

3.3 二级模糊评价:

评价矩阵B=A.R=(0.0951,0.359,0.0432,0.3978,

0.1049)*0.126 0.4173 0.1457 0.2087 0.0890.3158 0.2381 0.1241 0.174 0.1480.48131 0.22664 0.12024 0.08851 0.10.39558 0.22155 0.30417 0.0481 0.03060.5375 0.2 0.2125 0.05 0

=(0.35989,0.244,0.207,0.111,0.078)

=(■,■,■,■,■)

4 结论

按最大隶属度原则,广东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中技术风险是最大的。

计算综合隶属度:P=B*VT=(0.360,0.244,0.207,0.111,

0.078)*(0.9,0.7,0.5,0.3,0.1)=0.639,由此结果知广东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较大。

参考文献:

[1]葛新权,李静文,彭娟娟.技术创新与管理[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277-281.

[2]范道津,陈伟珂,风险管理理论与工具[M].天津大学出版社,2010:89-106.

[3]程工.企业技术创新论[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24-66.

[4]吴贵生.技术创新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M].2000:20-34.

[5]王同律,王季云.企业技术创新管理[M].中国标准出版社,2002:141-158.

[6]华锦阳.技术创新管理理论与案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2-10,53-61.

[7]邵辉,赵庆贤,林娜.风险管理原理与方法[M].中国石化出版社,2010:115-121.

[8]胡正东.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管理研究[D].湖南大学,2003.

[9]周丽娜.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管理研究[D]天津大学,2003.

[10]彭文清.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综合评价与对策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

[11]姜岚,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及其控制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

[12]洪涛,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项目风险评价研究[D].复旦大学,2009.

产品技术创新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现代创新理论 拓展

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和高新技术的迅猛变革,创新已日益成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因素,纵观国内外成功企业走过的历程,企业发展的历 史就是创新的历史、企业竞争力的不同就是企业创新能力的不同,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从实质上而言取决于企业对创新能力的培育与发展。把握现代企业创新理论的发展趋势进行理论的创新,对于指导企业创新活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经典创新理论的系统回顾

创新理论研究始于1912年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主要包括:创新的内涵、创新与企业家、创新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周期等内容。熊 彼特把创新定义为“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新的组合”并把创新概括为五种类型:产品创新、生产方法创新、市场创新、原材料创新和组织创新。

熊彼特之后,西方经济学家对创新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结合实际进行了过程分析。一般认为创新研究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企业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市场创新和文化创新。而后创新理论的研究形成两大独立分支:一是以技术变革和技术推广为研究对象的技术创新,二是以制度变革和制度形成为研究对象的制度创新。

1、技术创新。技术创新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曼斯菲尔德、卡米恩和施瓦茨、门斯等,他们在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和发展了技术创新、将创新理论和新古典学派的经济理论进行综合,初步搭起了技术创新理论的基本框架。

其中、曼斯菲尔德、在研究技术创新推广问题上,提出了模仿论。提出了技术创新与创新模仿之间的关系以及二者变动的速度。为了考察同一部门内技术扩散的速度和影响技术扩散的各种经济因素的作用,他提出了四个假定: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专利权的影响很小、在技术扩散过程中新技术本身不发生变化、企业规模的差异不影响新技术的采用。

卡米恩和施瓦茨在研究技术创新与市场结构的关系问题上,提出了市场结构论。他们主要从垄断与竞争的角度对技术创新过程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介于完全垄断和完全竞争状 态之间的“中等程度的竞争”的市场结构是最有利于技术创新的市场结构。

门斯在研究创新群集理论上,提出了技术僵局论。他认为, 缺乏创新是经济萧条的主要原因,而与此同时,经济萧条构成了技术创新高涨的主要动力,因为只用此时“资本才能克服承担风险的厌恶,并依赖于可能会获得的基本创新”。

西方创新理论引入我国后,特别是80年代中期以来,国内学者跟踪世界技术创新理论的发展与应用,结合我国企业改革与发展实践,对技术创新的概念、机制、过程与管理等进行了较全面的探讨。国内具有代表性的是傅家骥等所著《技术创新一中国企业发展之路》,许庆瑞所著《研究、发展与技术创新管理》等。

2、制度创新。制度创新的代表人物是戴维斯和诺思。戴维斯和诺思在《制度变革和美国经济增长》中阐述了制度创新的含义、制度创新的推动因素、制度创新的过程分析。他们认为,制度创新是使创新者获得追加利益的现存制度的变革。

此外,在制度创新研究中还有舒尔茨的制度调整论、拉坦的诱导性制度变迁理论。舒尔茨在《制度与人的经济价值的不断提高》一文中提出“作为一种具有经济价值的服务的提供者,必然随着技术的创新和变迁以及经济的动态增长而做出反映和调整”。坦提出“技术变迁的新知识的产生是制度发展过程的结果。技术变迁反过来又代表了一个对制度变迁需求的有力来源”。

国内在制度创新研究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是常修泽所著《现代企业创新论:中国企业制度创新研究》,丁栋虹所著《制度变迁中企业家成长模式研究》等。常修泽结合我国企业产权制度、组织形式以及管理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实践,对中国企业制度创新的理论依据、总体设计、运作方略以及创新协同等进行了系统研究。丁栋虹用组织模式、交易费用模式和模式对企业家的创新进行了系统的制度分析,将中国企业家与企业制度理论研究进行了有机融合。

二、现代创新理论研究的三大拓展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和高新技术的迅猛变革,现代企业经营环境日益呈现出动态非线性的变化特征,各种因素对企业创新综合产生各种影响如消费者需求的多变、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完善、企业经营管理理念的变革等,企业创新也普遍表现为一个复杂动态的系统工程,经典的企业创新理论在新时期日益凸现了其局限性。因此,国内外学者从20世纪末逐步开始对经典创新理论进行持续拓展,这种拓展体系分为三大方向,即从局部研究向系统研究方向拓展、从点状研究向网状研究方向拓展、从一维研究向多维研究拓展。

1、 从局部研究向系统研究拓展。现代创新理论研究逐步从局部创新研究向系统创新研究进行拓展。美国学者纳尔逊和温特创立了“创新进化论”这一独特新颖的理论分支,它推动了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融合 ,他们认为创新是一个系统总体的概念,创新包括生产、经营、管理、组织等多方面的内容。基于“创新进化论”的推动,创新理论逐步由对技术、组织、制度、管理、文化创新等的局部研究走向综合性创新研究,即创新理论不断呈现系统化、整合化和集成化的特征。

20世纪70 年代中期以后,迪隆、厄特贝克等人则进一步指出提高技术创新效果的关键在于合理处理好各种要素的匹配关系,发挥协同作用。此后,许多学者如弗里曼、多西等在更广的 范围开展了技术、制度等的综合性创新研究、从而促使创新管理的集成化趋势越来越明显,集成的思想和原理逐渐在管理实践中得到推广和应用。

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颜西提教授在其代表作《科技整合》中提出了集成的概念。他认为“通过组织过程把好的资源、工具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应用称为技术集成”,“技术集成管理更加有能力应付不连续的技术创新”。

2、从点状研究向网状研究拓展。现代创新理论研究逐步从点状创新研究向网状创新研究进行拓展。国内外者在对创新的本质及特征进行探讨的过程中,认为创新是多维的、非线性的、网络的、互动的过程。为更好地说明创新产生的过程,不同时期的学者给出了不同的创新模式,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相继推出了五代具有代表性的创新模式,分别为技术推动模式、市场需求拉动模式、技术和市场交互作用、一体化模式和系统集成网络模式。由此可知现代创新理论正由点状研究向网状研究拓展。

近年来的创新理论认为,创新是从不同的出发点开始、即不同的创新价值链中的所有环节都有可能创新。1996年,布烈松在其《经济互相依赖和创新活动》中指出不同类型的创新组织之间存在着交互作用,这种交互作用影响着创新活动,并且具有很强的相关性,而且这种相关性可以通过“创新簇”的概念进行描述。“创新簇”存在的基本原因就是因为存在创新网络。

弗里曼在《Research Policy》中提出,创新网络是为了系统性创新的一种基本制度安排,具有非正式和隐含特征的关系。他把创新网络的类型分为合资企业和研究公司、合作R&D协议、技术交流协议、直接投资、生产分土和供应商网络等类型。

瑞典网络学派关于网络的理论模型包括三种构成要素,即参与者、资源和活动(即参与者的行为)。政府、企业、大学、科研机构、中介机构之间相互结网,行为主体的特征是通过其在网络中的活动来体现的。

3、从一维研究向多维研究拓展。现代创新理论研究逐步从一维研究向多维研究进行拓展。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逐步深入人心,创新理论研究逐步开始关注创新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传统创新理论是以经济利益至上为价值取向的,这往往与社会发展的多维性产生矛盾,因此创新的主体与创新的对象和社会、环境逐渐形成一个相互依赖,不断发展的统一体。与之相对应,对创新效果的评价也由一维向多维转化,即我们除了用经济效益外、还必须用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来对创新进行评价,通过对创新与经济、社会和生态的系统效应研究,建立起创新的经济、社会和生态三维评价模型对创新进行评价。

结合企业创新能力评价呈现多维化,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是我们今后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我们要构建的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除了要包括传统意义上的创新资源投入能力、创新R&D能力、创新组织管理能力、创新生产能力、创新营销能力以及创新产出能力等外,还要包括创新社会效益和创新环境效益等,在这方面国内已经有部分学者做了深入研究,如向刚,汪应洛在《企业持续创新能力:要素构成与评价模型》中提出了评价企业持续创新能力体系框架模型,这一模型是一个多层次、多要素的综合能力体系,包括创新能力,创新基本能力、机遇与环境三个层次,其中创新基本能力中包含经济效益实现能力,机遇与环境层中包含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生态等因素。毕克新在其所 著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测度与评价研究》中建立了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能力指标体系来评价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其中产品创新能力评价体系中包含产品创新环境效益指标,工艺创新能力评价体系中包含工艺创新社会效益指标。

【参考文献】

[1] 程莉:对我国企业技术创新问题的探讨[J],生产力研究,1999(6)。

[2] 黄群慧、张艳丽:企业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及管理创新的关系 [J],改革,19970)。

[3] 毕克新: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测度与评价研究[M],科学出版社,2006。

[4] 王洪:西方创新理论的新发展[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6)。

[5] 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

产品技术创新论文范文第6篇

Abstract: The history has prove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s active in any era, which is associated with guidance of humanistic innovation, without exception. "There is no soul without cultural technology, and there is no future without technological culture." Humanistic soil of China'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s barren. Cultural innovation is the endogenetic force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the main contents includ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requires cultural fertile ground and cultural innovation leads the directio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rovides power (spirit, intelligence) and environments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social environment and living environment).

关键词: 文化创新;科技创新;人文土壤;科学素质;方向;环境;内动力

Key words: cultural innovation;technological innovation;humanistic soil;scientific quality;direction; environment;endogenetic force

中图分类号:G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0-0010-02

0 引言

技术创新活跃的任何一个时代,历史证明都是伴随着人文创新的导引,无一例外。像先秦诸子百家的学术争鸣导引出两汉农业文明的成熟;唐宋经济的繁荣导引自魏晋时代的思想解放;康乾盛世的歌舞升平导引自宋明理学和人性学说的矛盾冲撞。

历史上也有很多文化阻碍科学进步的,宗教裁判所对科学家的迫害是最突出的例子。自然科学把它的殉道者送进了火烧场和宗教裁判所的牢狱。特别是,新教徒在迫害自然科学家的自由研究上超过了天主教徒。塞尔维特正要发现血液循环过程的时侯,加尔文便烧死了他,并且是在活活地把他烤了两个钟头之后;而宗教裁判所只是把乔尔丹诺·布鲁诺简单地烧死便心满意足了。尽管罗马教皇在20世纪后期宣布为伽利略,但这毕竟为时已晚了。可见无论是哪个时代,哪个国家,科技学技术与文化的密切关系都不容小觑。科学技术的发展伴随着文化的发展,反之,科学技术的落后也会阻碍文化的繁荣,二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

“没有文化的科技是没有灵魂的,没有科技的文化是没有未来的。”[1]

1 我国科技创新人文土壤贫瘠

1.1 50年7次制定科学发展规划,创新文化首次列为独立专题在最新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创新文化与科学普及”首次被列为独立专题。从1956年开始,我国制定科学发展规划至今已经7次,这是第一次有创造性地引进了这个专题。科技创新需要有投入、有设备,但是它更需要在价值观念和制度安排以及整个社会上创新文化和创新氛围的支持。[2]

“科技创新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把科技创新的成果,最大限度地普及到公众当中去。科技普及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全民的科学素质,这样有利于给科技创新营造一个好的社会氛围和文化环境。”

1.2 目前我们国家的创新文化存在很多缺陷。首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在创新文化方面的缺失。我们重视应试教育,但缺乏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培养;我们重视书本,但缺乏灵活多变的教育方式;我们在整个社会中强调有序,但对敢于冒风险、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不太支持。第二,我们的制度安排和社会价值观念、氛围,影响了创新文化和创新思维的发展。比如说申请自然科学基金,要填表、找人推荐、预测这个项目几年以后有什么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最后还要不停地进行评审。所以社会上有一句话叫“小项目大评审”,可有时候大项目倒是小评审,甚至还有一种说法是“特大项目不评审”。而且,在层层评审过程当中比较重视最后的数量,而不大重视它的质量。

1.3 不少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缺乏基本的科学知识,有司局级干部认为“太阳围绕地球转”,这对自主创新极为不利。我们对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要求,恐怕不仅仅是了解一些基本的科学知识,更要让他们树立科学发展观,用科学进行决策,用科学制定政策、执行政策。”

据介绍,中组部提出提高科学素质计划,原来的重点人群主要是未成年人和农民,可很快就有人提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也是重点。除了领导干部的科学素养,科研人员的素质和状态也是决定我国自主创新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现在一些优秀的科研人员为了找经费,要花很多时间应付验收和检查;由于受经济关系的影响,团队关系、师生关系也造成了近亲繁殖、封闭的现象,形成了官本位的倾向,把权力、荣誉、利益都挂在一起了,科学权威、行政权威、社会权威也等同在一起了。有些院士本来只是科学领域内的一个带头人,但只要当上院士,就有很多社会活动,到处开会,到处剪彩。

1.4 国企领导重任期政绩阻碍科技投入 科技创新的主体毫无疑问是企业。政府不可能做科技创新的主体,政府有自己的职能;科研院所、大中院校也不能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因为他们面对的是很多科学问题,但是他们距离市场比较远。

最近很多企业因为知识产权问题和国外打官司,在很大程度上不一定是我们的企业故意假冒人家,很多是对国外已经取得专利、已经取得知识产权的情况不熟悉。所以一定要有专门的机构、专门的人来做这个事情。同时,对从事科技创新的人员还要有一套激励机制,要鼓励成功还要宽容失败,对于勇于创新的科技人员所作的贡献应该给予充分的补偿。

很多企业领导人不是考虑企业的长远发展,而是考虑任期内如何有成绩。而技术创新往往不是立竿见影的,所以很多领导人觉得花很大精力投入研发对个人没有什么意义,出现了风险还要承担责任,所以对国企领导人的任用、晋级制度一定要加以完善,把科技创新纳入考核体系。[3]

1.5 青年人创新发展仍然面临着很大的阻碍。第一,我们现在的制度是分数决定一切,动不动就考外语,这很不利于年轻人创新。第二,论资排辈的做法流行。作为长者,应该鼓励青年一代超过自己,这样我们的事业才能兴旺发达。第三,青年人创新在经费上获得支持较难。目前,谁越有名、谁越资深,就越容易获得项目支持,这对初出茅庐的一些青年来说很不公平。

2 文化创新是科技创新的内动力

现在,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在科技方面的作为,影响着一个民族的历史命运。创新文化氛围好就能源源不断地孕育优秀科技成果和科技人才。创新文化作为推科技创新的助推剂,是决胜创新时代的必由之路。

许嘉璐副委员长曾说:“科技创新的源头在人文。”李政道也说:“科学与艺术是一枚硬币的两面”。[4]

2.1 沃土论。科技创新包括新技术和新产品的研发、科学知识的生产、成果的推广与转化、技术的引进与本土化等等,指与科学技术相关的全部创造性活动。科技工作者的一种特殊的精神品质内含在科技创新活动里,是新观念、新知识和新方法的融合,凸显了独创性和洞察力的交汇;与此同时,知识生产高效运行的社会组织制度和体制机制得到保证。科技创新所需的精神文化上的要素和相关的制度安排得于创新文化的提供,创新文化成为科技创造力得以不断生成的沃土。

2.2 方向论。社会实践产生文化,社会实践的发展又受文化引导推动,新情况、新问题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出现,其体现与反映出来首先在文化层面。解决问题的前提是提出问题,以创新论,创新的方向在提出问题时就明晰了,解决问题的序幕在提出问题时就拉开了。或者从难易论,解决问题并非有提出问题难,解决问题的一半在提出问题时。越精准的提问,创新成果就越多。

实践问题的解决,科技创新的实现,文化的传承作用往往为其提供思路和借鉴。从人类社会科技创新的历史来看,看似偶然的重大科技创新发明的启迪灵感,其源泉其实都是可以追溯的。比如,在文学或艺术上有一定的造诣,有较深的历史文化功底是重大科技发明者的共同特征。 还有,实用新颖的创新内容,体现了本身的文化内涵。创新的方向体现在对文化的理解,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表达人性需求,引领创新。当今全球最有竞争力的电子产品苹果系列最具说服力,关键就在于其工业设计的实用新颖美观,直接人心,舒畅方便,让人着迷。

2.3 动力论。一是创新文化为其提供智力支持。文化的最直接最核心组成部分是智力本身。创新的最终主体是人,科技创新必须以智力为本。人的智力活动的成果是知识,汲取原有知识和创新知识是人的智能的神奇功能。当然,人力是智力之本,科技创新的关键是掌握科学与技术知识,培育知识创新的智力劳动群体并调动其积极性。世界各国科技创新力实际上的差异,人才数量与质量的差异是首要的。这方面美国在全世界占尽先机。二是创新文化为其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反思和省悟是文化的基本功能,创新在在文化怀疑、裂变、反省、批判过程中不断演进,人类文明演进的显著特点近代以来尤显。黑暗的中世纪禁锢被文艺复兴打破了,近代科技创新高潮的到来得以直接催生。创新观念、创新活动活跃的地方,广阔的产业革命舞台就容易形成,新人才集群以及各类资源聚集的中心就容易形成。三是创新文化为其提供氛围。创新文化在科技领域里一刻也不能离开。科技领域和组织内的人群有利于创新活动的、普遍自觉认同的行为规则、核心理念和精神氛围即为创新文化。科技创新的形式、内涵、本质和规律因它而具有典型性、规范性和普遍认同性。如果诞生,即是科研群体共同遵循并带有一定的约束力的行为规范和价值理念。

2.4 环境论。一是制度环境。社会处在一个什么样制度下,如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制度,即为制度环境。科技创新因为在竞争环境下需求旺,动力足,创新能力就强。科技创新两百年来的历史证明,呼唤和激发了创新的是竞争。战争是最残酷的竞争,史上最伟大的科技创新与发明被催生了,核武器便是,太空技术、信息与计算机技术等现代高科技也莫不如是。可见一个社会竞争的激烈程度、创新对人们生存发展的影响,关系到科技创新能力高低。二是社会环境。人们的社会氛围和价值取向,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个性,鼓励创新,尊重创新,宽容失败等即是社会环境。如果对求新求异另眼相看,形成唯上唯书的氛围,那么一个社会创新的原动力就会被窒息。到现在为此,由于极“左”思潮的影响,百花全放、百家争鸣在学术领域还没有做到。想象力是科技创新关键,由于思想学术领域有壁垒,所以人们想象力单一,对事物价值评价的单一。因此,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前提是营造创新文化社会氛围。三是生活环境。包括配套设施及相关知识文化链条的具体实施科技创新的群落条件即为生活环境。作为创新高地的大学,其创新文化环境使然。科技创新到了今天的知识经济时代,是知识集成的系统工程,科技创新内在的文化生活环境的营造不可忽视。放眼全球,科研院所,大学,企业集团等文化环境构成创新源泉。[5]

参考文献:

[1]王建铨.论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新《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11/21日(2).

[2]杨得志,李健.“创新文化”首列独立专题科技创新人文土壤贫瘠.

[3]发展创新文化,推动科技创新.

[4]董秋彤.问渠哪得清如许 创新文化是技术创新的源泉.

产品技术创新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WTO;财务管理;管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1

中国加入WTO后,经济趋于全球化,无论是国有企业、私营企业还是股份制企业旧的财务管理的理念和制度都不再适合我国的经济发展。研究和探讨我国的新的财务管理理念就具有一定的意义和前景。

一、论文文献分布概况分析

笔者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读秀学术搜索等为检索工具,以中国入世

后财务管理创新为检索式,关键词为检索入口,共检索到相关文献25篇。

表 1 2002年-2012年我国进入WTO后财务管理创新论文的年代分布

表1是对关于中国入世以来财务管理创新的研究论文进行的统计分析,图1描述了2002-2012年期间论文发文量的趋势走向。

二、入世后国内对财务管理创新研究概述

通过对已有文献分析,国内关于中国入世后财务管理创新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财务管

理内容的创新、财务管理技术的创新、财务管理风险识别的创新、财务管理体制的创新等四个方面。

(一)财务管理内容的创新。其中首次提出了价值链管理观念和将CIMS和ERP集成应用用于预算上的提议。蒋玲英和宋兰玉在商业银行方面也提出了财务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的创新。袁庆昆和莫延军在江苏盐业的财务管理内容方面提出了从加大对技术开发基金、宣传费用的投入和持续不断的找出降低成本的方法三个方面使财务管理的目标突破创新保持可持续发展。彭秦晋和辛变叶在电力企业方面提出了在成本管理方面在保证产品质量为前提,达到以最少的生产耗费取得最大的生产成果。在财务决策方面主要重视投资决策和定价决策。廖松首次提出了推行集团化财务管理模式的解决方法,并提出了建立集团资金结算管理中心等建议。马骏明在山西省公路事业局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研究中提出了针对交通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应当建立适合陕西省公路局管理需要的财务管理信息平台,此平台将预算管理与固定资产管理相结合,运用目标管理方法达到政府财务绩效考核的目的。

(二)财务管理技术的创新。在财务管理技术的创新中,部分是以创新制度为前提研究的技术创新,而另一部分研究的是体制创新。葛南南提出财务管理制度的创新和技术的创新二者没有绝对意义上的先后行为,只是应把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放在首位。他还提出了在WTO条件下财务管理要以风险管理为中心,在技术上实现远程报账、报表 、查账、审计等财务工作。陈长金指出以网络技术为主的各种信息技术为企业的财务管理提供了更先进的技术方法,而且首次提出了企业采用柔性技术为基础以保证技术的领先,以信息网络为基础实现资源的整合,将财务与税务相结合形成网络财务,并开发网络财务软件。

(三)财务管理风险识别的创新。对财务管理风险识别的创新研究中,不仅涉及到投融资的风险转移的创新,而且还包含财务风险识别和防范机制的创新。颜昌军在风险识别和防范方面提出了全员风险的管理、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的建立和加强企业间合作来增强自身风险抵御能力。高歌提出中国入世后企业防范风险有两个重要途径:一是制定详细的财务计划,二是建立风险预测模型。冯建本也提出中国入世后企业应扩大投资范围防范投资风险。

三、研究现状评价

(一)财务管理创新研究内容侧重于理论研究。从以上介绍中可以看出国内对于财务管理创新的研究内容都侧重于对财务管理的内容和体制进行一般性描述,以及对财务管理的风险和技术方面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更深入一些的有对财务管理进行了模型的构建。但是对构建财务管理创新方面定量分析的研究较少,并且对财务管理系统的构建也只是理论层面上的构建,几乎没有接受实践的检验。

(二)财务管理创新的研究侧重于刚性方面研究。就财务管理创新的方式来看,大部分都是刚性财务管理,强调遵守财务管理制度并完成各项财务指标。不同于刚性管理,柔性管理能使企业适应环境的变化,根据变化做出更好更快的调整。柔性财务管理是一种财务心理,引导人们去实现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但是在以上的研究中并没有着重提出柔性管理这一重要的企业财务管理创新方式。

四、财务管理创新的发展展望

(一)对财务管理研究要重视实证方法。当前对于财务管理的研究方法仅仅局限于一般性的描述,缺少实例的探究。为此,当前研究仅仅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理论框架和思路,距离实际的操作还有一定的距离。因此,财务管理的创新研究要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办法,在实践的检验中不断总结、反思财务管理创新的不足之处从而做出修正。

(二)加强财务管理创新中的柔性管理方面的创新。资金是传统财务管理研究的主要对象,但随着社会的变革,人在财务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财务管理不仅是对资金的管理同时也是对人的管理。对于任何企业而言,主体都是人,只有对人进行良好的管理资金才能有效地得到管理,才能促使企业财务管理的有效实施。而柔性管理的创新应该侧重于员工对企业权益分配的参与和企业的引导奖励机制。

参考文献:

[1]傅小倩,石平.信息时代传播制造企业财务管理创新探索.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10(3).

[2]蒋玲英.刍议商业银行财务管理创新.金融会计,2013-9.

[3]袁庆昆,莫延军.江苏盐业财务管理创新的探讨.苏盐科技,2002-2(1).

[4]彭秦晋,辛变叶.电力企业财务管理的创新.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3).

[5]廖松.对烟草专卖体制下涉及的财务管理和国有资产管理的探讨.西南财经大学,2007-11.

[6]马骏明.陕西省公路事业局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研究.西安理工大学,2009-3.

产品技术创新论文范文第8篇

一、典型带动,项目攻关,营造创新创效良好氛围

**团委将创新创效活动作为**团组织的核心工作融入到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以组织优秀青年科技人员开展项目攻关为切入点,树立创新创效的青年典型,确立建功成才的正确导向,营造被企业认可、受青年欢迎的创新创效活动氛围。

1、寻题攻关,个人建功

在**青年中流行这样一句话,“项目不是‘等’来的,是‘找’来的”。**青年就是在一次一次寻找中,与课题结下了不解的情缘。在工作中我们主要把握好了三点:一是青年骨干提出的课题必须符合生产实际,同时还要具可操作性。我们要求基层团组织在立项时要从解决企业急需、最紧迫的现实问题出发,课题的选择定位为“小、实、新”,使攻关的课题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解决生产的“瓶颈”问题,为企业创造新的效益。二是在各二级单位团委成立青年科技者协会,对立项的课题定期进行跟踪、指导和考核。这样,不仅使课题的参与者有了压力,而且有了动力,进而保证了课题的有效运行。三是公司团委每两年组织评审一次,并在召开的“青年创新创效表彰会”上,并奖励优秀青年创新成果,评出青年科技创新成果一、二、三等奖和创新论文优秀奖,并按有关规定给予重奖,极大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在**,课题攻关已成为青年技术人员发挥作用,建功成才的有效途径。如热电厂电气车间验电发生器的使用情况不是很理想,团组织在开展青年创新创效活动中经过实施立项后,重点锁定验电发生器的试验,一举攻克了这一“瓶颈”难题,填补了该厂工艺的空白,使之成为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2、培训交流,推动转化

我们作为“青工技能振兴计划”全国百家试点单位之一,把单一的技术比武的模式改为技术培训与技术比武相结合的模式。以往开展技术比武轰轰烈烈,各单位往往派某个专业的技术尖子参赛,虽然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往往成了精英赛,大部分青年游离于活动之外。而开展青年职工技术培训则着眼于青年人力资源开发,更加切合青年成长成才的普遍需求。近年来,**团委根据企业的发展需要,联合组织部等部门举办了多形式、多主题的培训活动。一是针对新入厂的“新手”开展导师带徒帮教培训。二是针对提高企业的技术骨干的岗位技术,举行各种专业擂台赛,如2009年开展了化工分析、钳工、铆工、电工等四个工种的青工技能擂台赛。三是以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开展的系统技术培训,如热电厂开办的“大专班”,电化厂开办的“周末课堂”。通过技术培训和技术比武,进一步开发了企业的青年人力资源,增强了青工学习科学技术的动力,一大批青工在学习实践中锻炼成长为技术尖子、行家里手。2009年6月份,公司团委组队参加团中央举办的全国首届“振兴杯”青年职业技能大赛获得团体第十名的好成绩。

3、论坛,成果共享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青年人越来越表现出对新知识、新技能、新思维的强烈需求。为了迎合青年的这种需求,我们把以往开展的一般的知识讲座改为了“青年创新论坛”活动,并且在资源配置上从以往的仅局限于公司内部变为放眼国内著名高等学府,大大提高了论坛活动的科技含量。多年来,我们根据青年创新创效活动的需求将论坛对应分三级,一级论坛是公司级的论坛主要外请与行业相关或者对青年的创造性思维有帮助的教授、行业相关的专家授课,近年来先后请了浙江大学博士生导师吴晓波教授、浙大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陈劲教授、省经贸委基地办主任凌云等为青年上课、交流,主要以引导青年的创新意识为主。二级论坛是各单位的论坛主要针对本单位的行业特点,请本单位技术总工等讲课。三级论坛是车间的小论坛以攻关研讨为主,主要针对具体项目。各级论坛为青工们介绍企业技术、科研等各方面的前沿动态,使青年了解行业技术未来发展的脉搏和方向,有利于青工对成功的创新成果的进一步完善,使其在创新中少走弯路,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创新论坛上的交流,促进了成果共享,产生了“11>2”的最佳效应。

二、全员参与,岗位创造,掀起群众性创新创效活动的热潮

创新创效活动是一种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活动的主体是所有的青工,活动的着眼点在于推动青工立足本职岗位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创新是成才的途径,创效是建功的核心,**青年建功成才必须在创新创效的实践中才能实现。

1、“用心干好”,开展岗位创新立功竞赛活动

“用心干好”是**青年的基本工作理念。在这种理念的指引下,**青年立足岗位精心操作,大胆创新,追求完美。合成氨厂团委通过开展“青工创记录”竞赛活动,热电厂团委开展了“万步操作无差错”竞赛活动,切实加强了青工业务知识和劳动技能培训。在**青年中形成了人人用心干好岗位工作的良好局面,奠定了创新创效的群众基础。

2、“以软补硬”,开展总结操作法活动

**团委把引导生产一线有志向、有头脑、技术精、善思考的优秀青年总结创新操作法,作为在一线青工中开展创新创效活动的突破口。在各级团组织带领下,青工针对本岗位设备和工艺的具体情况,反复研究,不断实践,总结出了一批成形的青年操作法,如电化厂团委总结出了“孔冬梅操作法”,优化了岗位操作。操作法的摸索有效弥补了工艺等方面的不足,创新了生产技术,提高了生产过程控制水平,保证了产品质量,增加了经济效益。

3、“积少成多”,全面开展青年改进活动

**团委积极引导一线青年从小改小革做起,开动脑筋,大胆创新,以小的积累来孕育大的创造,做到“西瓜”要抱,“芝麻”更要捡。电化厂离子膜烧碱团总支的青年改进活动,从车间管理人员到刚进厂的青工全部参与,形成了一支名副其实的改进大军。哪里有问题,哪里就有改进。他们敢于对美国进口设备挑毛病、动手术,在小改小革上下功夫,通过月月考、天天跟踪的办法,对改进活动进行全过程跟踪记录。青年改进活动为青工立足岗位成才搭建了舞台,铺设了道路,使一大批青工在小改小革中积累了经验,增长了才干,业务上得到了提高和锻炼,成为了技术和管理上的能工巧匠。几年来,全公司共完成群众性技术创新项目千余项,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三、三点体会

1、观念是创新的动力。观念是一切工作的先导。我们团委充分利用青年工作简报、创新创效大会、青年创新论坛等各种阵地,深入浅出地宣讲创新创效的意义,大张旗鼓地表彰创新创效先进个人和典型事迹,在青工中树立了创新的理念和创新的意识。

2、制度是创新的保障。要想将青年创新创效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建设完善活动的运行机制必不可少。创新创效活动能否取得实效,党政领导的重视支持是关键。为加强对创新创效活动的组织领导,**团委形成层层党政挂帅,层层团组织负责,公司团委牵头,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体系,为创新工作提供了保障。

产品技术创新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老字号企业;技术创新;品牌营销

面对全国中华老字号企业的70%惨淡经营现状,江苏除苏州外,其他各地区的老字号企业经营也有类似的命运:老字号经营状况好的、较好的、勉强维持的比例是1:2:7,各级政府、行业协会、企业以及学术界都曾探索过或正在探索老字号复兴之路,一致认为创新是老字号复兴的关键。本文主要从江苏老字号企业技术方面的总体情况入手,来分析江苏老字号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策略。

一、江苏老字号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现状

对30家经营得较好的江苏老字号企业进行调研,发现有70%的江苏老字号企业周期性地进行产品或服务创新,28%的江苏老字号企业偶尔进行创新,仅有2%的江苏老字号企业几乎没有产品或服务创新。经营状况良好的江苏老字号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普遍存在如下特点:(1)不断有新产品开发问世;(2)不断引进先进生产线,进行技术改造,扩大经营规模。

江苏老字号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的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体现在老字号企业缺乏商标、专利、技术秘密保护意识,无形资产管理有待规范。江苏老字号被侵权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由于历史原因,老字号同名现象严重,商号、商标等知识产权纠纷也时有发生;(2)一些缺乏诚信的企业擅自使用与老字号相似或相近的字号来为自己企业冠名;(3)“移花接木”盗用老字号企业名称中的字号来为自己企业注册商标;(4)将老字号企业的字号在网络上抢先注册成自己的域名等。

目前,许多江苏老字号商标被别的企业抢注,大量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老字号的形象严重受损,导致众多江苏老字号企业在竞争中失利。江苏老字号企业产品的商业价值及其技术的完整性和成熟性,已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被老字号企业的生产运作和市场营销过程所验证,为人们所喜欢,具有极其宝贵的财富价值。这些技术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它若被其它公司盗用,江苏老字号企业也就存在着生存危机。

江苏总共只有南京中央商场、新百和镇江恒顺3家上市老字号企业,算是规模较大的老字号企业,其余的老字号企业均属于中小企业。一些江苏老字号企业自身管理水平低下,工具、设备落后,技术创新能力、盈利能力低,抗风险能力较弱,同时负债水平整体偏高,信用级别低,因此贷款抵押担保难,造成了向银行金融机构融资困难的硬伤。资金不足又会引起人才、新技术、新设备引进难和技术创新难等一系列问题。比如说,由于经费拮据,南京云锦博物馆大量的云锦实物和资料的有效保护成为一大难题,一些传统云锦工艺的科研与复制攻关项目难以落实,这也是一些云锦手工工艺濒临失传的重要原因之一。

正如诸多学者所说,要进行技术创新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1)科技经费的投入,即技术创新费用的支出,需要前述的融资来解决;(2)科技人员的投入,即技术创新人才的引进。江苏老字号企业技术创新的又一大难题也就是创新人才的匮乏,缺乏创新的潜力。江苏老字号企业员工的整体文化素质均不高,技术人员数量少,科技人员严重缺乏。主要有以下四方面的影响因素:(1)大多江苏老字号企业大都是以家族企业的模式存在着,从基层管理人员到高层领导,体现权利的岗位均被企业高层的亲戚朋友所占据,而且他们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2)江苏老字号企业所谓的技术人员通常也是以师傅带徒弟的形式存在,涉及关系可靠的少数几个人,或是家族内部人员掌握着核心技术或配方,秘而不传。(3)江苏老字号企业大部分员工缺少工作所需的技能培训或职业培训教育,在与部分江苏老字号企业底层员工交谈时,发现他们几乎没有或很少会有学习培训的机会,从而老字号企业无从开展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和技术条件创新等技术创新活动。(4)以前的老字号的员工,无论是诸如苏州稻香村、黄天源糕点等生产加工类,还是诸如南京绿柳居、镇江存仁堂等餐饮零售类的“师傅”,都是经过“三年学徒,三年帮工”,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而如今的年轻人急于求成,缺乏持之以恒的毅力,所以老字号的技艺难以找到真正的继承人。

江苏老字号企业产品缺乏统一的技术质量标准,老字号企业在进行连锁经营扩张的过程中,会遇到各分店产品与总店产品味道、质量不一等诸多问题。诸如云锦、丝绸、玉器等类产品,因为产品本身种类、质量就参差不齐,缺乏统一的技术质量标准,容易招致其他厂商仿制,又以低价倾销扰乱正规老字号的销售市场。不仅侵害了南京云锦的知识产权,给正规云锦生产企业带来了压力,影响了南京云锦的声誉。

二、促进技术创新的政策建议

1.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老字号的知识产权和无形资产包括:品牌、商号、专利、版权、管理经验、技艺诀窍、广告用语等方面,老字号应提高自身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主动与知识产权等中介服务机构交流沟通,做好国内、国际市场的知识产权工作,并配合工商管理部门打击冒牌经营的行为。

江苏老字号企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知识产权保护:(1)强化商标先行意识:秉承“自愿注册原则”和“申请在先原则”,企业应对已经在他国或其他地区进行交易的商标及时“补过”、尽快注册,对即将打入他国或其他地区市场的商标提前、及时注册。(2)适当构筑防御性注册:根据“一类商品一件商标一份申请”原则,老字号商标可在与该商标类似或非类似商品类别上分别进行防御注册,以免受职业商标炒家的侵害。现在就有许多浙江人在炒作商标。(3)加强国际市场的监测:企业应密切关注国家工商总局颁布的《商标公告》,如发现相同或近似商标,及时向国家工商总局提出异议;应委托商标组织进行市场追踪监测,及时反馈侵权信息。(4)及时注册老字号域名:在如今的网络时代,老字号企业不能忽视“网络商标”——IP地址的注册,注册商标有时间限制,而域名可以归权利人终身使用。(5)及时对老字号商标进行延期续展:注册商标第一次有效期为10年或20年,到期就应续展。⑸老字号企业应与知悉企业技术秘密的员工签订“竞业限制协议”:被“竞业限制”的人员不得在生产同一核心技术产品,且有竞争关系的其他单位任职,或者自己从事与原老字号企业有竞争关系的同一核心技术产品的生产经营;同时,根据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原则,还应该给被竞业限制的人员一定限制补偿费用。

相应的政府机构要加强老字号被侵权的证据管理和诉讼管理,对侵犯老字号权益的行为建立严格的惩戒制度。

2.拓宽融资渠道,扩大经营规模。

江苏老字号企业可以着手改善的工作有:(1)老字号企业应集中于从一家融资机构贷款,进行关系型贷款。从多家融资机构的贷款行为显著影响贷款的可获得性和贷款利率,集中型贷款行为相比非集中性贷款行为利率更低、贷款数量更大、可获得性更强。(2)老字号企业要规范自身管理,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特别是财务管理和长期规划,争取可能的融资机会,力争信息透明,解决内部账务混乱的现象,让投资者相信企业的确具有经营能力和发展前景,从而从根本上解决贷款的管理成本高、风险大的问题,提高中小老字号企业信用。(3)对有限责任公司股份合作制和合伙制老字号企业进行重组和改制,建立符合上市要求的规范的股份有限公司。(4)江苏老字号企业应该奉行开源节流的良好风气,通过留存利润、盘活存量、员工入股等方式进行内部融资。还可以通过商业承兑汇票、会员卡、促销等渠道融资。

政府需要做的工作:(1)培育区域性的中小企业产权交易市场和中小企业债券市场,应借鉴美国的小型股权市场和国内北京、上海、深圳、西安四地产权产易市场的经验。培育规范江苏甚至下属各地区产权交易市场,为大部分不能上主板市场和创业板市场的老字号企业提供一个产权交易、收购兼并、股权回购与风险资本退出的场所,有关方面还可以考虑组织发行老字号企业发展债券,所筹集的资金全部提供给符合条件的老字号企业使用并由其偿还。(2)可以创立江苏老字号创新发展基金。通过拨款资助、贷款贴息和资本金投入等方式扶持和引导老字号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培育一批具有浓厚江苏特色的老字号小企业。(3)江苏省政府可以对老字号企业进行财政支持,如对老字号进行贴息贷款,提供技术、设备支持,税收减免等等。

3.提高人员素质,创建创新团队。技术创新不仅需要物质条件的支持,而且关键要靠全体企业员工来落实执行。老字号企业需要一个有创新精神和敏锐洞察力的企业家,企业家需对自身产品或服务的市场需求有清楚认识,能识别不稳定市场中的获利机会,能利用各种方法带领员工把握住机会,将潜在机会转化为现实利润。

老字号企业不能忽视基层员工的技能培训和职业培训工作。由有经验的老师傅轮流给基层员工授课,或者鼓励中低层员工定期进行经验交流,一来可以增强企业内部凝聚力,同时可以提高员工素质。江苏高校众多,科技资源丰富,为老字号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提供了优厚的技术资源条件。各种类型的老字号,只要找到匹配的相关专业院校进行技术研发合作,就会为其创新发展提供广泛的空间。老字号企业要致力于组建创新团队。技术创新活动需要一个创新团队,从企业家、管理人员、技术专家、营销人员、生产或服务人员和其他企业各部门人员组成,创新团队内各成员由各部门选取,并负责本部门内新创意的收集。企业人员目标一致,各部门人齐心协力,对各自的新思想、新创意相互反馈。

三、老字号应建立统一的技术质量标准

老字号产品制作严格的标准、程序与技艺,很难在短时间内继承与发扬,很多产品形似而神不备,老字号产品上的微弱差别,都瞒不过老顾客。一朝老字号产品因各种原因有品质上的欠缺,就会酿成美誉度的下降,造成信誉危机。因此,致力于扩大经营规模、进行连锁经营的江苏老字号企业,建立统一的技术质量标准需要注意如下问题。

1.企业的技术质量标准的编制要重视程序文件的可操作性,上下进行反复的论证和修改,方方面面进行有效的沟通、征求多方面建议,使质量方针简洁、易记;质量目标尽可能量化,使其具有可操作性,为日后技术质量体系的贯彻落实打下坚实的基础。

2.对企业内控标准、工艺技术操作规程、管理制度和计划、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等可执行性文件进行较为客观的界定,对企业内控标准和工艺操作规程进行重新修订,删除繁琐的条款,并将成熟的操作经验以简明的叙述融入其中,使其操作时易于执行。对质量记录尽量采用表格的方式,在设计表格时,突出重点,做到不漏项,无多余项,保证了在记录过程中便于操作。

3.有了统一的技术质量标准,不能忽视按建好的标准进行严格的审核管理。像无锡三凤桥肉庄,一直采用传统作坊式生产,每天仅有10多吨产量,因为传统的烧制方式是低标准检测指标,无法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因此三凤桥肉庄投资了2000多万元,按当前被认为是控制食品安全和风味品质最有效的管理体系———HACCP标准建设了生产基地,以及三条现代化流水线,从原料、辅料验收到生产加工、预煮、烧煮、包装灭菌、成品出库各个环节均进行严格的检验、检测、化验跟踪。现在日产正宗口味的“无锡排骨”可达60吨,改变了顾客排队买货的现象。

另外,诸如生产云锦、丝绸、玉器等富含中国文化特色产品的江苏老字号企业,由于产品本身种类、质量就参差不齐,易招仿制,无法从源头(建立统一的技术质量标准)上根本控制假冒伪劣品的侵犯,则可以从产品进入市场时开始控制,只有特许经营权的商家才能销售自己的产品,其他的一律属于假冒品。就像正宗的奥运产品只有在授权经营的商家才能销售。关键一点是这一信息要让公众知晓。

参考文献:

[1]刘友金.企业技术创新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2]丘磐.产品创新实务[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2.

[3]陈浩.传统食品的知识产权保护[D].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6.

[4]贺爱忠,彭星闾.中华老字号企业复兴的关键:创新力与控制力的动态统一[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5(7).

[5]唐明,蔡东松.老字号面临的法律问题[J].知识产权、中小企业科技,2007(4).

[6]姚靓.苏州老字号的SWOT分析与发展战略[J].江苏商论,2007(2).

产品技术创新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技术创新 制度创新 技术决定论 制度决定论

1912年,著名经济学家约色夫·熊彼特在其德文版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首先提出了著名的“创新理论”(Innovation Theory)。按照创新理论的创始人熊彼特的定义,所谓创新,是指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这种新组合包括的内容有:引进新产品;引进新技术;开辟新的市场;开辟原材料新的供应来源;实现工业新组织。

战后计量经济学的广泛应用和产权理论的兴起,给创新理论在两个方面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一是技术创新与扩散、技术创新与市场结构得到了深入研究,综合成以技术变革和技术推广为对象的技术创新(Technical Innovation)经济学。二是,道·诺思等人把产权理论和交易费用概念引入到对制度形成和制度变迁的分析中,形成制度创新(Institution Innovation)经济学。从此,创新研究沿着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两条轨迹发展,由此也引发了一场关于二者孰重孰轻的争论。

一、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关系理论综述

1、技术创新决定论

在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关系问题上,以凡勃仑与阿里斯为代表的美国制度学派认为,是技术创新决定制度创新,而不是制度创新决定技术创新,即主张“技术决定论”。

凡勃仑的“技术决定论”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一是物质环境(技术)决定制度,因为制度就其性质而言,就是对这类环境引起的刺激发生反应时的一种思想的习惯方式。因而,制度必然随着物质环境(技术)的变化而变化。二是物质环境(技术)是不断变化的,制度是以往过程的产物,同过去的环境相适应,无论如何也赶不上天天都在变化的环境(技术)。三是制度具有保守的倾向,除非是出于环境(技术)的压迫而不得不改变,一般总是想无限期地坚持下去。在强调技术变迁决定制度创新的同时,凡勃仑并不否认制度创新对技术创新有一定影响。凡勃仑指出,价格体系的发展中所包含的思想习惯“跟现代机器技术的兴起有很大关系”。与此同时,商业制度导致新技术的引进,导致新技术在私人利益而非社会利益基础上的利用。

阿里斯的技术决定论比凡勃仑的更为彻底。在阿里斯看来,制度对技术创新只有阻碍作用。阿里斯认为,人类行为本质上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工具使用或称影响生产的技术活动,另一种是强化地位与权威的礼仪活动,即制度。前者是动态的,不断前进的,而后者是静态的、保守的。制度始终是日益进步的变革的障碍。

支持和发展技术创新决定论的还有阿布拉莫维茨(1956)、索罗(1957)和丹尼斯(1962),特别是索洛于1957年8月发表在《经济学和统计学评论》上的“技术变化与总生产函数”(Technical Changes and the Aggregate Production Function)这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论文,揭示了这样一个基本事实:从长期的角度看,正是技术创新而非规模经济或资本的投入(积累)和劳动力的增加才是经济增长的最根本的因素。索洛说:“我认为,在现实经济中,这两个因素(指技术创新和规模经济一一引者注)中的技术进步更为重要。难以相信美国主要依靠未被利用的规模经济能使人均产量的提高每年超过2%。这并不意味着否认在比美国更小的经济中更应存在着规模经济,而只是说规模经济的作用在技术进步的作用面前相形见绌。”洛利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对较长时期美国实际经济数据的准确分析,令人信服地支持了他的理论观点,使“技术创新决定沦”成为六、七十年代流行的观点(这也有助于解释人们为什么长期偏执于对技术创新的研究)。

2、制度创新决定论

1973年,诺思和托马斯的名著《西方世界的兴起》对“技术创新决定论”提出了有力的挑战,他们不同凡响的论点是:与技术创新相比,制度创新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更具决定性。在《西方世界的兴起》一书的首页,作者即开宗明义:“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一个有效率的经济组织在西欧的发展正是西方兴起的原因所在。”作为经济史学家,诺思教授对于产业革命起源的缜密观察,使他得出了产业革命是一系列制度创新的结果的结论。他认为:“产业革命是以前一系列事件逐步累积的结果,”并指出,“创新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传统年代(1750—l830年)。正是较充分界定的产权(与自由放任不同)改善了我们在前章所述的要素和产品市场。其结果,市场规模的扩大导致了更高的专业化和劳动分工,从而增加了交易费用。组织的变迁旨在降低这些交易费用……正是这一系列变化为联结科学与技术的真正技术革命——第二次经济革命铺平了道路。”这就是诺思在经济增长问题上的“制度决定论”观点。

3、互不决定论

在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关系问题上,新制度经济学家拉坦则认为,争论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谁决定谁没有什么意义,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的关系。他认为,引起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原因是非常相似的。一是对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需求的原因是非常相似的。二是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供给的转变是由类似的力量形成的。科学与技术知识的进步降低了由技术创新所形成的新收入流的成本,社会科学及有关专业的知识的进步降低了由制度效率的收益(包括在解决冲突时的技能的提高)所形成的新收人流的成本。 由此可见,拉坦既不赞成“技术决定论”,也不赞成“制度决定论”,实际上是主张“互不决定论”。

4、马克思观点

在马克思的理论中,并没有明确使用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这样的概念,但马克思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辨证关系的原理实际上就是关于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关系的理论。在马克思的生产力范畴中,生产资料和劳动者都是和一定的科学技术密切结合着的。生产工具的发明和创造,劳动对象的革新和利用,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创新;劳动者也必须掌握和利用科学技术,才能不断地解决人和物的矛盾,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可以认为,技术创新属于生产力范畴,生产力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技术创新的结果。马克思的生产关系范畴指的是人们在社会生产中发生的、一定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实际上是有关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的经济规则和合约,即各种制度安排。可以认为,制度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生产关系的变革实际上是制度创新的过程。对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辨证关系,马克思认为生产力及其发展变化决定着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及其发展变化,即技术的发展变化决定着制度的变迁,是技术和生产力的内在变化引起了原有的生产关系的外在不适应,从而引起生产关系的改变。

马克思不仅强调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还十分重视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巨大反作用,即制度创新对技术创新的巨大作用。在阐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时,马克思指出,当一种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性质和状况时,它会对生产力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而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性质与状况时,则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当一种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性质和状况时,只有通过革命等手段旧的生产关系即进行制度创新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技术的创新。

二、评价与结论

从以上各种理论可以看出,人们的看法并不完全一致。究竟应该如何认识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关系?本文认为,科学地理解这两者之间的关系,首先要动态地、辩证地看,二者是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中演进和发展的;其次要充分认识到制度创新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

1、动态地、辩证地看待二者关系

在所有有关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关系的理论中,只有马克思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原理才是惟一动态地、辨证地看待二者关系的理论。在凡勃仑与艾尔斯的理论中,动态技术与静态制度之间始终处于冲突之中,而马克思却认为,技术与制度之间有一个动态的调整过程:生产关系在适应生产力方面,总是从适应到排斥再到适应,从相对稳定到变革再到相对稳定的过程。在诺思的理论中,过于强调制度创新的重要性,完全否定了技术创新对制度创新的决定作用,他把制度创新对技术创新的重要前提条件夸大为技术创新的唯一决定因素,制度创新被看作是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的原动力。而马克思主义始终坚持的是,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起基始作用的决定因素,正是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革。在马克思看来,人类历史是渐变和剧变的交替过程。渐变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阶段的特征,生产力的变化更呈现出动态性;剧变是二者不相适应时生产力突破生产关系束缚阶段的特征,生产关系的变化更呈现出动态性。

在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关系问题上,无论是技术决定论还是制度决定论都是极端的理论。科学的认识,应该把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看作是一个交互决定的动态演进过程。其中,技术创新在从根本上要求制度创新的意义上,对制度创新起着基始性的决定作用;而制度创新在作为技术创新实现的前提条件的意义上,对技术创新起着先决性的作用。

2、充分重视制度创新对技术创新的巨大作用

关于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关系,还有一点需要特别强调,就是要充分认识制度创新对技术创新的作用。这也是我们研究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关系的一个重要目的。所以,我们认为艾尔斯的“技术决定论”是不科学的,是因为它完全否定了制度创新对技术创新的巨大作用。在凡勃仑那里,我们还能看到承认制度创新对技术创新具有一定影响的论述,而到了艾尔斯那里,制度则成了“始终起消极作用”的力量。同样,我们也认为诺思的“制度决定论”是有缺陷的,不是因为诺思肯定了制度创新对技术创新的巨大作用,而是因为它把制度创新的作用过于夸大和绝对化了。

我们应充分重视制度创新对技术创新的巨大作用。当现存的制度成了技术创新的障碍或不适应技术创新发展的要求时,制度创新便成为推动技术创新的决定性力量。在这一问题上,我们过去就存在过深刻的教训。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指出:“数十年来中国多次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发展新兴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等运动,都把主要的注意力放到制定科学技术研究计划,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去开发新技术和组织新产品试制生产问题上,而没有在创造有利于发挥人力资本的潜力、有利于创新的制度上下功夫。当出现了科研成果向生产转移的速度过慢、企业缺乏技术创新的积极性等老大难问题时,也不从克服企业制度、激励机制等方面的缺陷着眼去解决体制和政策问题,而是希图通过‘提高创新意识’……等措施直接干预技术开发的进程,结果往往劳而无功。”正因为如此,吴敬琏提出“制度重于技术”。其意思是说,当现存制度不适应技术创新发展的要求时,制度的创新便是决定性的,必须优先考虑。

要促进我国的技术创新,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就是要进行制度创新。过去,我国搞了几十年计划经济,原有的制度体系很不适应我国技术发展的迫切要求,进行制度创新势在必行。而在进行制度创新时,一定要重视制度创新对技术创新的决定作用,进而推动我国制度创新的进程。

(注: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政府决策招标课题(2011B428)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常修泽:现代企业创新论—中国企业制度创新研究[M].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

[2] 凡勃仑:有闲阶级论[M].商务印书馆,1964.

[3] 罗伯特·M·索罗:经济增长理论:一种解说[M].上海三联出版社,1989.

[4] 道·诺思、罗·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M].华夏出版社,1999.

[5] 道·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和变迁[M].上海三联书店,1991.

[6] 拉坦:“诱致性制度变迁”载《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M].上海三联书店,1994.

[7] 袁庆明:技术创新的制度结构分析[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1).

上一篇:科学技术专业论文范文 下一篇:智能科学技术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