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业反洗钱工作管理办法范文

时间:2023-02-21 01:31:36

保险业反洗钱工作管理办法

保险业反洗钱工作管理办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保险业反洗钱;保监会;保险法;保险业反洗钱工作管理办法

一、中国反洗钱工作的开展

中国保险业的反洗钱工作起步较晚,直至2006年,我国反洗钱规则才正式开始覆盖保险行业。2010年8月13日,中国保监会了《关于加强保险业反洗钱工作的通知》,通知对保险业投资入股和股权变更、机构设立和重组改制、保险中介机构、高管人员准入和履职等环节和方面分别设定了反洗钱要求。2011年9月28日保监会了“关于印发《保险业反洗钱工作管理办法》的通知”,该《办法》将于今年10月1日起实施,这是我国保险业反洗钱工作的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有效地弥补了现行的保险法暂不完善的部分。

二、《管理办法》的影响

《管理办法》对保险业反洗钱行为进行了更加具体的规定,以下便是《管理办法》较之之前的补充规范之处。

1.《保险法》第68条中规定了设立保险公司应具备的条件,《管理办法》中加入了“对投资资金来源合法;建立了反洗钱内控制度;设置了反洗钱专门机构或指定内设机构负责反洗钱工作;信息系统建设满足反洗钱要求”等要求。

2.《保险法》第70条中规定了对申请设立应提交的资料的要求,《管理办法》中加入了“投资资金来源情况说明和投资资金来源合法的声明;反洗钱内控制度;信息系统反洗钱功能报告”等材料要求。

3.《保险法》第80条中规定外国机构在境内设立的代表机构不得从事保险经营活动,《管理办法》更重复了这项要求,防止“黑钱”流出国内。

4.《保险法》第90条中规定了保险公司破产清算时的注意事项,《管理办法》中加入了“保险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破产和解散时,应当将客户身份资料和交易记录移交国务院有关部门指定的机构”等有关规定。

5.《保险法》第112条中规定了保险公司应当建立人登记管理制度,《管理办法》中也强调了此项规定以确保保险合同当事人、关系人的信息完全。

6.《保险法》第116条中规定了保险公司及其工作人员在保险业务活动中的行为准则,《管理办法》就“保密因反洗钱要求而收取的客户信息、报告可疑交易”等方面进行了补充,以及明确了人、经纪人的审查、义务。

7.《保险法》第155条中规定了保险监督管理机构应履行的职责,《管理办法》中补充了监督机构的“反洗钱审查、反洗钱报告”等工作要求。

8.《保险法》第164条中规定了保险公司违法承保的法律责任,《管理办法》中补充了对洗钱违法行为举报的法律责任。

9.《管理办法》中“保险公司应当依法在订立保险合同、解除保险合同、理赔或者给付等环节对规定金额以上的业务进行客户身份识别”的要求也对保险合同部分进行了补充规定。

三、不足与想法

《管理办法》主要是对保险业法的部分加以规范,而很少涉及保险合同部分,因此法律效应并没有体现在每一个与保险合同有法律关系的人身上。因此笔者提出了几个粗糙的想法:

1.《管理办法》中对核保、承包、退保等环节未作出详细地安排,大多数条款都是在监管环节(设计保险业法)上加大了力度,即“治标不治本”,未从根源上发现并即时遏制保险洗钱的可能性,因此笔者认为《管理办法》应该加入更多对保险合同法部分的规定,具体讲反洗钱工作落实到每一个细节、让每一个保险当事人、关系人、监管人都参与到反洗钱的工作中,而非单纯地依靠监管部门的被动作用。

2.特别应完善对退保过程的要求,重视退保考核,反对只注重保单成交量、对退保金只是直接在保费收入中扣减的现状,加强对“退保金”科目的单独核算,规范化退保支付方式。

3.《管理办法》未对之前对保险业洗钱的各种规定进行统一汇总,因此可能造成“九龙治水、处处漏水”的情况,因此《管理办法》可以将涉及保险业洗钱的各个规定进行统一规范,并补充完善。

4.更多健全核保制度,多一重“准入门槛”,从源头上切断“洗钱分子”的不法行为,譬如:对于购买团体保险需要全体被保险人的确认机制,并予以每个被保险人单独的保险单,由他们自己决定是否继续持有保单。

5.对一些险种,特别是寿险类产品做出保险费支付的有关规定,遏制“趸缴即领”等洗钱行为的发生。

6.参照中国人民银行制定的《金融机构客户身份识别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迅速实现保险业客户识别系统建立。形成全国保险业反洗钱的“统一线”,从全国范围内打击洗钱行为,避免洗钱分子流窜作案、异地转移的作案方式。

7.建立健全的内控制度,要落实“客户身份识别;客户身份资料和交易记录保存;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反洗钱培训宣传;配合反洗钱监督检查反洗钱工作信息保密”等工作,建立有效的洗钱风险识别和评估系统,形成年度固定报告机制。

8.因为洗钱行为会给保险公司带来不小的经营风险与外在成本,因此在无外在经济补偿的前提下,反洗钱工作很难得到真正的实施。因此保监会应建立专项资金支持反洗钱工作。

9.完善保险营销制度,加强与中介公司约定的法律效应,对中介公司加强法律监督、责任承担机制。改变现在单纯以保单成交量为业绩考核标准的薪酬体系,减少人、中介与投保人合同犯案的可能性。

保险业反洗钱工作管理办法范文第2篇

一、认真学习,提高反洗钱业务监管工作水平

为提高反洗钱业务监管工作水平,我充分利用时间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金融机构反洗钱规定》、《金融机构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金融机构报告涉嫌恐怖融资的可疑交易管理办法》、《金融机构客户身份识别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认真学习先进单位反洗钱业务监管工作的成功经验,认真借鉴有关单位反洗钱业务监管工作的典型案例,切实提高自己的反洗钱业务监管工作水平,促进反洗钱业务监管工作的深入发展,取得了优异成绩,

二、勤奋工作,强化反洗钱业务监管工作

强化反洗钱业务监管工作,提高反洗钱业务监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关键在于工作责任感。我严格要求自己,按照反洗钱业务监管工作的要求,刻苦勤奋、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工作,完成了反洗钱业务监管工作任务。平时工作中,我加强与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等金融机构的联系,经常深入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的基层部门,检查反洗钱工作,提高这些基层部门的反洗钱工作水平,促进反洗钱工作的有效开展。我还专门抽出时间和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基层部门反洗钱工作人员,一起探讨反洗钱工作遇到的疑难问题,寻求解决办法,促进反洗钱工作深入发展。

三、努力工作,取得反洗钱业务监管工作的好成绩

我认真努力工作,强化反洗钱业务监管工作,取得了优异成绩,所在辖区的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等金融机构共报送大额交易XXXX笔,金额XXXX亿元,报送可疑交易XXXX笔,金额XXXX亿元,数据一次性入库成功率达到了99%以上,有效遏止了反洗钱违法犯罪活动,维护了国家金融安全,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健康、持续发展。

保险业反洗钱工作管理办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保险业;反洗钱;保险机构

中图分类号:F830.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4392(2009)01-0063-02

目前,洗钱领域正逐渐向保险业延伸,通过保险业进行洗钱的方式呈多样化、隐蔽化、专业化趋势,防范和打击保险洗钱行为是当前反洗钱工作的重点之一。虽然保险业已经被正式纳入反洗钱工作范畴,但在实际工作中,保险机构存在着重视保险主业发展,忽视反洗钱工作,反洗钱工作成效不佳,洗钱犯罪分子利用团险业务、地下保单,保险回扣等手段进行洗钱的情况时有发生,保险业反洗钱工作亟待加强。

一、目前保险业反洗钱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保险机构反洗钱意识淡薄

虽然国家已经将保险业正式纳入反洗钱工作的范畴,保监会也结合行业特点制定了《保险机构反洗钱指引》在各级保险机构进行贯彻落实,但是,由于保险业长期以来高度重视保险主业拓展,实行追求保险收益最大化的利益激励机制,多数保险机构错误地认为反洗钱工作不能带来直接经济利益甚至影响本单位业绩考核排名,在思想认识上没有予以足够重视,甚至片面认为保险行业不存在洗钱行为,不能认真履行《反洗钱法》、《金融机构反洗钱规定》、《金融机构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和《金融机构客户身份识别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等相关政策法规赋予保险机构的工作职责,具体措施落实不到位,在设立相关组织机构、配备人员、开展业务培训、建立工作机制和实行考核奖励等方面十分薄弱,反洗钱工作效果不佳。

(二)保险业反洗钱法规制度尚不完善

虽然《反洗钱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构成了全面预防、控制和打击洗钱犯罪活动的基本法律框架,保监会也制定了相应的制度指引,但是,符合保险业工作实际的反洗钱操作规程及实施细则仍是空白,各级保险机构履行反洗钱职责缺乏具有可操作性的具体规定。缺乏保险业反洗钱利益补偿和利益激励机制,不能调动保险机构开展反洗钱工作的积极性。反洗钱工作机制不健全,一些保险机构内部缺乏独立的组织机构,未设立岗位责任制,开展反洗钱工作必备的大额可疑交易报告制度及大额交易上报系统、客户身份识别制度及客户身份识别核查系统均未建立。

(三)保险从业人员素质较低,缺乏开展反洗钱工作的主动性

目前,保险机构大部分从业人员属于临时招聘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缺少反洗钱工作系统培训和学习,对反洗钱相关法律法规了解很少,又缺乏必要的业务技能,不能较好地履行反洗钱职责。同时,保险业实行个人所得与业绩挂钩的激励机制,使保险从业人员千方百计拓展保险业务,在有限市场中争取更多的份额,追求最大利润,很少考虑投保人的资金性质及来源,甚至认为反洗钱工作可能引起客户流失,开展反洗钱工作积极性不高。

(四)一些保险机构不能很好落实保险客户身份识别制度,反洗钱工作存在漏洞

按照反洗钱相关规定,“对一万元以上现金缴纳的财产保险合同,2万元以上现金形式缴纳的人身保险合同,20万元以上转账形式缴纳的保险合同”,保险公司在订立合同时必须进行客户身份识别,这是做好反洗钱工作的重要方法和必要手段。但在实际操作中,一些保险机构为了规避由客户直接缴纳现金进行投保的金融风险,要求投保人将保费存到指定银行,由银行根据合同将保费转账划入保险公司账户,保险机构用客户在银行开户时的身份识别代替了保险机构身份识别,客户身份识别制度无法落实。此外,由于保险业同业竞争日趋激烈,很多保险机构为了扩大保险业务,通过银行营业网点销售保险产品。保险公司与商业银行签订的销售协议条款十分不规范,既没有按照反洗钱相关规定明确双方在识别客户身份职责,也没有相应的客户身份识别措施及办法,保险客户身份识别制度形同虚设,形成反洗钱工作漏洞。

二、政策建议

(一)各级保险机构应进一步重视反洗钱工作,加大反洗钱知识宣传和培训力度

保险业要充分认识洗钱犯罪对国家政治经济秩序的严重危害,树立加强反洗钱工作预防打击洗钱犯罪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依法履行反洗钱职责和义务,正确处理好整体利益和自身利益。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关系,以反洗钱工作大局为重,克服单纯追求利润的错误思想,把反洗钱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各级保险机构应将反洗钱工作列入业绩考核范围,提高保险从业人员做好反洗钱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要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反洗钱培训,进一步提高保险从业人员反洗钱工作技能,提高反洗钱工作效果。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大保险反洗钱宣传的力度,提高客户对反洗钱工作认识,主动配合保险反洗钱工作。

(二)进一步完善保险反洗钱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

要建立保险业反洗钱利益补偿和利益激励机制,制定具体实施细则尽快加以落实,逐渐改变以单一保费规模评估保险机构效益的制度。要建立保险反洗钱奖惩制度,对提供重要保险洗钱线索的人员予以奖励,对开展反洗钱工作不力或配合洗钱犯罪的人员进行处罚,提高保险机构和保险从业人员参与保险反洗钱工作的积极性。要结合保险行业特点,深入分析可能存在洗钱的风险点,依法制定和完善保险反洗钱相关制度和实施细则,增强可操作性。要健全保险反洗钱的相关内控制度,落实反洗钱组织机构建设。客户身份识别。交易记录保存等反洗钱工作检查措施,注重操作环节,层层建立严格的岗位责任制,在办理业务的过程中严格监控,不断提高反洗钱工作质量。

(三)进一步健全保险反洗钱工作机制,提高保险反洗钱工作效率

要充分发挥人民银行、银监会和保监会参加的反洗钱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进一步明确各部门在反洗钱的工作职责,建立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提高部门之间配合行动的可操作性,进一步发挥反洗钱合力作用。要在各保险机构高层分支机构设立了反洗钱专门部门或指定现有部门负责反洗钱工作的基础上,在基层保险机构中相应设立反洗钱专职岗位,配备专职人员具体负责保险洗钱活动的监管、报告和调查等工作,不断提高保险反洗钱工作效果。

(四)加强对保险反洗钱工作监管,加大对违规保险机构处罚力度

针对保险机构片面追求保费收入。忽视反洗钱工作的实际情况,相关部门应加强对保险机构反洗钱活动的监督检查。保监会应组织建立全国统一的保险业反洗钱监管工作体系,严格监控各保险机构出单系统,全面掌握投保人、受益人和被投保人的有效信息,及时发现洗钱犯罪线索。人民银行要进一步加强对保险机构开展反洗钱工作的监督管理,指导其健全内控制度,加强保险反洗钱的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管,对保险机构违规行为进行处罚,确保反洗钱工作有效开展。

(五)职极应用科技信息手段,努力提高保险反洗钱监测水平

保险业反洗钱工作管理办法范文第4篇

一、证券、保险业现场检查基本情况

以2007年8月、10月证券、保险业正式施行《金融机构客户身份识别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开展大额交易与可疑交易“总对总”报送为标志,证券、保险行业正式被纳入反洗钱监管范畴。今年4月份开始,我们组织对4家证券、3家保险机构开展了反洗钱现场检查。检查主要内容包括反洗钱组织机构及内控制度建设、反洗钱宣传和业务培训、客户身份尽职调查、客户身份资料与交易记录保存、大额和可疑交易报告。

从现场检查情况看,证券、保险业反洗钱工作初步开展,一些方面有待加强:

一是反洗钱组织机构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7家机构中,仅有2家机构通过发文方式成立了反洗钱领导小组,明确了反洗钱部门和反洗钱岗位职责,其中1家为收到检查通知后才成立。基层小机构由于人手较少,分工不明确,仍有机构没有设立专门的反洗钱岗位。

二是制定了反洗钱内控制度,但尚未开展相关检查督促工作。7家机构总公司均制定下发了反洗钱内控制度,2家被查机构制定了相应实施细则。但7家机构均未对本公司及下级机构反洗钱工作开展过内部审计,也未对下级机构的反洗钱内控执行情况开展过检查。

三是开展或参与过反洗钱培训,但缺乏对一线员工的反洗钱培训。4家机构组织或参加过反洗钱培训。基层证券机构仅公司老总或部门负责人参加过反洗钱培训,普遍缺乏对一线员工、柜台人员的反洗钱培训。

四是宣传工作开展不够深入。3家机构以悬挂条幅、开设宣传橱窗等方式开展了宣传,其中2家为收到检查通知后才开展。

五是客户身份识别停留在柜台核对和登记阶段,缺乏更深层的身份识别。金融机构进行客户身份识别时,核对、登记客户相关身份信息,但主要出于自身业务需要,尚未按照《金融机构客户身份识别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要求,做到留存身份信息要素齐备、了解客户及交易目的和性质、识别实际受益人或实际控制人、划分客户风险等级等。

六是客户身份资料、交易记录保存工作比较到位。电子文档及纸质资料保存均比较完善,能够保证再现每一笔交易,并能保证检查需要。

七是开发了大额与可疑交易报送系统,但漏报与多报现象并存。7家机构总公司均开发了反洗钱大额与可疑交易报送系统,截止检查日,7家机构上报大额交易795笔,可疑交易24笔。从4家证券机构看,实施第三方存管后,由于已无现金交易,大额交易已勿须报送,可疑交易报送方面,系统筛选设置的标准较低,筛选后的可疑交易未予人工识别即予报送,存在多报现象。从保险机构看,2家人保公司漏报可疑交易类型主要是频繁投(退)保,1家财保公司报送系统一直处于“试运行”阶段,漏报可疑类型主要是频繁投(退)保和第三方支付。

二、检查中发现的问题

上半年现场检查,也发现一些问题值得关注:

一是金融机构开展反洗钱缺乏内在驱动。从现场检查情况看,金融机构开展反洗钱工作更多出于外部压力,即相关法律法规的制约和监管部门的监管,缺乏内在驱动。主要是反洗钱工作具有典型的“外部效益”,金融机构为开展反洗钱承担了人员经费、设备配备、系统开发、客户流失等较高的成本,却不能得到相应效益,导致反洗钱工作内在驱动不足。处于一线的金融机构反洗钱工作缺乏积极性、主动性,被动应付,专注于形式合规,不利于反洗钱工作有效开展。

二是合规监管与风险监管的选择。反洗钱监管以适度监管为原则,兼顾成本与效率、金融机构业务发展与反洗钱形势发展间的平衡。目前,反洗钱监管以“合规”为中心,投入大量时间精力开展现场检查,对违规机构实施严厉处罚。与此相应,金融机构也投入大量时间精力研发程序,依赖系统筛选而忽视人工判别。洗钱案件的破获与可疑交易报告比例过低说明反洗钱成效亟待提高。相比合规监管,风险监管树立“风险为本”的监管理念,通过对洗钱风险的综合评估,对不同风险的机构实施不同强度的监管,有助于降低监管成本,提高监管效率。同时,通过风险监管,引导金融机构注重防范洗钱风险,从而提高反洗钱的自觉性、自主性。相比合规监管,风险监管也将带来现场检点、处罚结果等方面的差异。

三是可疑交易报告的有效性问题。目前,可疑交易报告质量不高成为突出问题。一是金融机构系统设置的可疑交易报送标准远低于《办法》要求。如证券行业可疑交易报告标准之一“长期闲置的帐户原因不明地突然启用,并在短期内发生大量证券交易”,多数机构将“长期”设定为2、3个月,远低于《办法》“一年”的标准,系统筛选出大量可疑交易后全部报送。二是依赖系统筛选,缺少人工识别。对于由客观标准加主观识别构成的上报标准,一些机构按照客观标准设定系统参数,筛选出大量可疑交易后未经人工识别即予上报。三是要素填写不全、不正确。保险业可疑交易报告要素为40项,证券期货可疑交易报告要素34项,有的要素系统不能自动提取,人工填写需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导致产生缺项报告,或有的要素填写有误。

四是可疑报告标准的适用性问题。一是保险业完全主观可疑报送标准应予修订完善。2007年3月开始实施的《金融机构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侧重引导金融机构加强主观识别,大部分条款为客观标准加主观判定,但仍有几条完全客观标准的条款,如第十三条第二款“频繁投保、退保、变换险种或者保险金额”、第十七款“保险公司支付赔偿金、给付保险金时,客户要求将资金汇往被保险人、受益人以外的第三人;或者客户要求将退还的退保费和保单现金价值汇往投保人以外的其他人”。检查中发现,2家寿险、财险公司6个月符合第十三条“频繁投(退)保”的交易较多,仅每笔金额2万元以上频繁交易有2000多条,有的是为父母、子女等多人购买分红险;有的是汽车公司为多台车辆办理车险;有的由于资金周转需要,同时办理多笔退保等。财险公司符合第十七条“第三方支付”的也较多,主要有:被保险人委托营销员代保险、赔;修理厂工作人员代被保险人索赔;被保险人委托其亲友代领赔款;车主挂靠单位投保,出险索赔时必须以单位名义进行等。符合上述完全客观标准的交易不经人工识别全部上报导致产生大量垃圾数据。二是证券业实施第三方存管后部分条款不再适用。实施第三方存管后,证券业可疑交易六条报送标准中第一条至第三条已不再适用。三是证券业可疑标准“长期闲置的帐户原因不明地突然启用,并在短期内发生大量证券交易”、“开户后短期内大量买卖证券,然后迅速销户”易被洗钱分子规避,难以有效发挥作用。

五是处罚裁量的适度性问题。对金融机构的处罚,主要根据《反洗钱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按照《反洗钱法》,金融机构有未按照规定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保存客户身份资料和交易记录、报送大额或可疑交易报告等七种行为之一的,由国务院反洗钱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授权的设区的市一级以上派出机构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处二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款,并对直接负责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同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二十七条,当事人有主动消除或者减轻违法后果、受他人胁迫有违法行为、配合行政机关查处违法行为有立功表现、其他依法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四种情形之一的,应依法从轻或减轻行政处罚。目前处罚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由于反洗钱处罚裁量幅度宽,加之地域不同、监管力度不同,导致处罚的差异较大,影响监管工作的统一性和权威性;二是考虑到基层金融机构承受能力,基层监管机构往往套用从轻或减轻条款,且一般不对个人、仅对机构处罚,降低了执法严肃性;三是《反洗钱法》规定的处罚力度远远大于《个人存款帐户实名制规定》,适用选择上的差异导致处罚结果的差异很大。

三、建议

一是风险监管与分类监管相结合。反洗钱工作开展初期,合规监管是促使金融机构树立“规则”意识必不可少的环节,特别是反洗钱工作缺乏内在驱动的情况下,外部驱动必不可少。随着反洗钱工作逐步走上正轨,反洗钱监管工作可由合规监管为主向以风险监管和合规监管相结合转变。目前,针对当前银行业反洗钱工作认识明显提高、反洗钱工作深入开展,而证券、保险业反洗钱工作刚起步的情况,银行业可实施风险监管与合规监管相结合的监管方式,侧重引导其树立风险意识,而证券、保险业反洗钱监管仍应以合规监管为主,使其首先树立合规意识。

二是“防滥报”和“防漏报”并重,提高报告质量。应将引导金融机构强化人工识别、提高可疑交易报告质量做为监管工作重点之一,提示金融机构根据《反洗钱法》:“未按规定报送大额交易报告或者可疑交易报告”可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可处以罚款,“未按规定”不仅包括漏报,同时也包括滥报,提高反洗钱工作有效性。

三是保证监管的统一性和权威性。通过组织全国、全省统一检查、召开监管工作座谈会等方式,加强对下级机构的工作指导。由总行、省会中支组织对某一家或多家金融机构覆盖全国、全省范围的反洗钱检查和处罚,既可以保证监管工作统一性,又解决了基层金融机构承受力问题。同时,要牢固树立依法行政意识,对没有法定减轻处罚情节的,应严格依法在法定处罚幅度内进行处罚。

四是建议适当时候对《金融机构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相关条款予以修订完善。第十三条第二款、第十七款完全客观的标准可修订为客观标准加主观判定,同时加上金额标准,以提高其情报含量。同时,去除第三方存管实施后证券业不适用条款,深入研究可疑行为,对一些极易被规避的条款予以完善。另外,可通过适当方式明确要求金融机构留存书面证据,以避免发生争议,同时,对一些存在歧义的条款统一解释。

保险业反洗钱工作管理办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保险业;反洗钱工作;难点

中图分类号:F840.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4392(2010)02-0050-03

一、保险业反洗钱工作存在的难点及问题

(一)规避客户身份识别义务

1.投保单缺少客户身份识别的相关要素信息。通过对5家保险金融机构8356份财产保险和1268份人身保险几十个险种的投保单检查和调查,发现没有一份保险合同的投保单登记客户身份基本信息是完整的。按照《金融机构客户身份识别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登记客户身份基本信息要求,漏项信息比较多,主要缺少国籍和身份证有效期限两项信息登记。在团险投保单中,经营性企业主要缺少营业执照代码、税务登记证号两项信息登记。

2.保险公司要求客户留存的资料与反洗钱相关规定不一致。在对某保险公司的现场检查中发现,在其经办人员的桌子上张贴着盖有该公司印章的“承保机动车辆保险业务需提供的投保资料”[《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险承保实务规程要点(保监会2008版)》]。即“个人投保的,需提供行驶证复印件(新车可提供车辆合格证或购车发票)和驾驶证复印件或身份证复印件;单位投保的需提供组织机构代码证复印件。”以上规定不符合《金融机构客户身份识别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第三十三条规定,即“法人、其他组织和个体工商户客户的身份基本信息包括客户的名称、住所、经营范围、组织机构代码、税务登记证号码;可证明该客户依法设立或者可依法开展经营、社会活动的执照、证件或者文件的名称、号码和有效期限;控股股东或者实际控制人、法定代表人、负责人和授权办理业务人员的姓名、身份证件或者身份证明文件的种类、号码、有效期限”。经营性企业主要缺少单位的税务登记证、营业执照、法定代表人等身份信息登记。

3.客户现金形式缴纳的保费被虚拟的“转账化”,规避了客户身份识别义务。按照反洗钱相关规定,保险业金融机构对客户身份识别是有一定条件限制的,即“对1万元以上现金形式缴纳的财产保险合同,2万元以上现金形式缴纳的人身保险合同,20万元以上转账形式缴纳的保险合同”的客户身份进行识别。在检查中发现,保险公司存在着以下两种情况:一是当客户以现金缴纳保险费时,保险公司要求其先存入保险公司某职工个人银行卡账户上,再由保险公司员工将保费通过转账划到保险公司有关账户;二是银行保险业务时,银行定期将收缴的保费转账给保险公司指定账户,因此保险公司认为,银行应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而客户的保费是由银行转账的,保险公司不必识别客户身份,也不必留存客户身份资料信息。以上两种方式,无法改变投保人是以现金形式缴纳保险合同这个事实的性质,保险公司应当履行识别客户身份义务,并留存客户相关身份信息资料。

4.保险公司业务系统不能对单个被保险人同时投保的多个险种进行统计,使部分客户身份信息漏审。根据《金融机构客户身份识别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第十二条规定:“单个被保险人保险费金额人民币2万元以上或者外币等值2000美元以上且以现金形式缴纳的人身保险合同,保险费金额人民币20万元以上或者外币等值2万美元以上且以转账形式缴纳的保险合同,保险公司在订立保险合同时,应确认投保人与被保险人的关系,核对投保人和人身保险被保险人、法定继承人以外的指定受益人的有效身份证件或者其他身份证明文件,登记投保人、被保险人、法定继承人以外的指定受益人的身份基本信息,并留存有效身份证件或者其他身份证明文件的复印件或者影印件。”但是,检查中发现,如果被保险人同时投保了多个险种,其中几个险种的保费都未达到1万元,而被保险人的保费总额已超过1万元,保险公司对该类客户均未进行身份识别。经了解,保险公司的业务系统不能象银行业的业务系统一样,对客户按账户划分,它是按客户的险种划分的。因此,不能跨险种对同一客户的保费进行累计。同时,保险公司未建立客户投保、理赔、退保的台账明细,导致这类客户身份未按规定接受审查。

5.投保单的被保险人与实际的被保险人不是同一人,存在虚名被保险人问题。在对4家财险公司检查中发现,在车险中,经常出现被保险人是某一单位,当出险时,由被保险人填写授权书称实际被保险人是某个人,要求保险公司将赔款支付给某个人。或者投保人与被保险人不是同一人,当出险时,由被保险人填写授权书称实际被保险人是投保人,要求保险公司将赔款支付给实际被保险人。经向保险公司人员询问,称此类问题在保险公司中普遍存在,一般解释是个人为了少交保险费,将车辆挂靠某单位或者该车辆已经买卖,但未办理过户手续等问题。如被保险人某运输有限公司,标的车辆于2007年7月19日出险,保险公司于2007年11月13日理赔,赔款支付给史某某,赔款金额21856元。该公司的授权委托书称实际被保险人是史某某。此类问题不仅存在虚名被保险人问题,还容易出现公款私分或偷逃税等洗钱风险。

(二)留存客户身份资料和交易记录不全

1.退保业务理由不充分,且客户资料留存不全。在对退保业务检查时发现,120份退保业务的退保理由基本上都是“资金困难,需要退保”,同时留存的客户资料不全。根据《金融机构客户身份识别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第十三条规定:“在客户申请解除保险合同时,如退还的保险费或者退还的保险单的现金价值金额为人民币1万元以上或者外币等值1000美元以上的,保险公司应当要求退保申请人出示保险合同原件或者保险凭证原件,核对退保申请人的有效身份证件或者其他身份证明文件,确认申请人的身份。”保险公司理解为只核对客户身份证明,而不用留存其证明材料。

2.理赔业务未留存被保险人身份资料情况较为普遍。保险公司在给付单位保险金时,当被保险人授权保险公司业务员领取保险金时,未留存被保险人身份资料情况较普遍。在对某保险公司160份理赔业务检查时,发现有18份未留存单位的营业执照或组织机构代码证等身份资料。

(三)对可疑交易理解存在错误,容易出现洗钱风险

1.理赔业务中,被保险人可授权款项划转,容易出现洗钱风险。在检查部分财险公司的理赔业务时发现,经常出现以下两种情况。一是投保人和被保险人是同一单位,而投保单约定了受益人为某个人,发生理赔业务时,保险公司将赔款支付给受益人。二是投保人为某个人,被保险人为某一单位,投保单未约定受益人,发生理赔业务时,被保险人填写授权书,要求保险公司将赔款支付给其委托人。如2008年6月17日,赔付被保险人某汽车运输有限公司车险,金额10296元,实际转账赔付杜某某,原投保单未约定受益人。以上交易不符合《金融机构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管理办法》第十三条第十七款规定的标准,但保险公司称保险金给付程序正确,均有被保险人授权,是被保险人的真实意思表达,不属于可疑交易。

2.变更合同内容审批条件未明确,容易出现洗钱风险。保险合同内容的变更,包括保险金额、保险期限及受益人等,在保险合同有效期内,投保人提出变更申请,保险公司仅做形式上的审查,只要投保人解释合理,手续完善,形式合法,即可同意予以变更,合同变更产生法律效力。而对变更后受益人与被保险人的关系、增加保额资金是否合法等不进行审查。在检查中发现被保险人变更较多,当被保险人由单位变更为个人时,容易出现洗钱风险。

二、提高保险业反洗钱工作水平的建议

(一)建议上级行制定《保险业反洗钱实施细则》

《保险业反洗钱实施细则》应对保险业履行反洗钱义务做出明确解释,数字具体量化,明确保险公司客户身份识别的要素,详细规定留存客户身份信息及交易记录的内容,对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进行细化。

(二)保险业协会要尽快修改完善保险业的行业规定和业务操作流程,建全保险业反洗钱工作体系

一是认真梳理管理规章制度,凡是不符合反洗钱工作要求的,要修改完善。如尽快充实投保单、理赔申请表等内容,使其栏目符合反洗钱法律法规真实性、有效性、完整性相关要求。

二是依法编订业务指南,明确在投保、核保、理赔、保单管理上防范洗钱的处理程序,如合同变更时,保险公司审查的具体内容以及保险公司与客户直接划账,保费收入和理赔给付款都不经过中介人账户等等,真正的把反洗钱工作融入到保险业务流程和管理监控中。

(三)保险公司应结合保险业资金交易的特点,完善自身业务系统建设

建立以投保人、被保险人或受益人为账户的业务系统,能够连续地进行资金监测,适时监控客户的大额和可疑出单情况,通过监控系统掌握退保受益人与投保人的全部信息,对于没有血缘和姻缘关系的受益人要进行密切监控,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升反洗钱的信息收集、分析能力,提高可疑资金交易报送的时效性。

(四)保险业应从内部管理入手,建立科学有效的反洗钱工作体系

保险业反洗钱工作管理办法范文第6篇

关键词:可疑交易报告制度;保险业;反洗钱

文章编号:1003-4625(2010)10-0098-02 中图分类号:F823/827.2 文献标识码:A

当前我国金融保险业面临“又好又快”发展的历史机遇,与此同时,洗钱分子不断扩展洗钱通道,其中保险业也成为他们洗钱的重要领域。所谓利用保险业金融机构洗钱,是指洗钱分子将非法所得及其收益购买保险产品,并通过理赔、赔保等方式掩饰、隐瞒其来源或性质,以逃避法律制裁的行为。我国建立了以《刑法》第一百九十一条洗钱犯罪为核心的反洗钱刑事法律规定以及中国人民银行“一法四令”的反洗钱预防制度等法律体系,其中可疑交易报告制度即为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着重围绕保险业在此制度的适用展开论述。

一、反洗钱制度设计

“反洗钱是一个系统工程”的理论得到普遍的接受,而在保险业反洗钱制度的设计与建立过程中,当然也要坚持系统论的基本思想。中国保险业反洗钱制度的建设应当是一个打击和预防保险洗钱的长效机制。首先,这个制度体系是长期存在的,并且随着保险交易的创新在不断发展;其次,这个制度体系要把制裁与预防有机结合。可疑交易报告制度就充分体现了这种设计理念。

二、可疑交易报告制度概述

可疑交易报告制度是指向反洗钱主管部门报告金额、频率、流向、性质等有异常情形,或与客户身份或经营性质不符的资金交易的制度。根据《金融机构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规定,可疑交易应当按照规定要求向中国反洗钱监测分析中心报告;经分析、识别,有合理理由认为该交易或者客户与洗钱、恐怖主义活动及其他违法犯罪活动有关的,或者其他依法应当报告的可疑情形,应同时报送人民银行当地分支机构;发现涉嫌犯罪的,应及时以书面形式向人民银行当地分支机构和公安机关报告。

对反洗钱信息中心来说,可疑交易报告比大额交易报告更有价值,因为前者已经经过报告提交者的初次筛选。实践中,对可疑交易活动的分析判断涉及监管部门和义务主体两个层面的工作。在监管层面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授权中国人民银行“负责反洗钱资金监测”,并授权中国人民银行设立反洗钱信息中心“负责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的接收、分析”,同时要求“发现涉嫌洗钱犯罪的交易活动,应当及时向侦查机关报告”或者经对可疑交易活动进行反洗钱调查,“仍不能排除洗钱嫌疑的,应当立即向有管辖权的侦查机关报案。”在义务主体层面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规定:“金融机构应当按照规定执行大额和可疑交易报告制度”,“发现可疑交易的,应当及时向反洗钱信息中心报告”。

可疑交易的客观标准是根据交易行为的异常特征来设定的。但由于我国开展反洗钱工作的时间不长,金融机构及其从业人员的反洗钱意识和技能还有待提高,完全由金融机构对可疑交易进行自主判断是不现实的。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授权国务院反洗钱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可疑交易报告的具体办法。中国人民银行2003年和2006年先后两次制定出台了相关管理办法,具体规定了可疑交易报告的客观标准等内容,并督促金融机构据此提取可疑交易数据。中国人民银行对可疑交易报告的监管则从原来的注重合规性逐渐转向高度关注金融机构可疑交易报告流程的有效性和合理性,引导金融机构工作人员积极主动开展客户尽职调查,尊重金融机构工作人员按照法律规定的指引分析判断可疑交易的权利;如果金融机构没有将某一具有疑点的交易作为可疑交易进行报告,但有证据证明其已经对该交易进行过分析、审核,且提出的理由不具有明显的非合理性或尽职调查不存在重大失误,人民银行不认定此情形违规。据此,各金融保险机构从提高可疑报告质量人手,对各自的反洗钱系统和内控制度进行了完善。但仍有不少保险机构可疑交易报告状况令人担忧,表现在报告质量偏低,信息不准确等。这里面既有保险行业自身特性的原因,又有立法滞后性等方面的原因。

三、保险业可疑交易分析

全球保险市场每年的保费收入约为2.941万亿美元,资金流动规模巨大,已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金融服务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险类金融产品品种多样,时限灵活,市场监管较为宽松,从而为洗钱分子创造了条件。一般来说,财险和寿险在经营过程中均具有洗钱的风险,保险市场成为非法资金的第三大洗钱通道。

从洗钱行为的抽象方式看,资金的放置、离析和归并三个环节都可通过保险交易来完成,因而保险洗钱可以独立完成。洗钱循环的离析阶段最需要曲折、复杂、多环节的交易过程,以实现被清晰资金的转换、转移和掩饰。而现代保险制度中保单处置的多样性,恰恰满足了资金离析的上述要求。而且由于保险产品本身被设计得较为复杂,因此保险的隐秘性强于其他洗钱方式,更加有利于对非法资金的隐藏和移转。

中国的保险洗钱则多通过团体寿险产品,并且趸交即退是主要操作方式。由于团险业务具有集中性、大额性和高效性等特征,而且合同载明的退保手续费率往往很低,只有1%~5%左右,因此,团险产品顺理成章地成为众多洗钱者趋之若鹜的洗钱工具,使得团险一度成为洗钱活动的高风险点。根据反洗钱“一法四令”等,可将保险业涉及的可疑交易分为三种类型:客户身份信息异常、客户交易异常和客户行为异常,共罗列了17项保险行业的可疑交易行为指针,而国际保险监督官协会在2004年的官方文件中甚至列出了28项可疑交易行为。

四、问题及建议

根据调查,保险金融机构在可疑交易的报送上较之2008、2009年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但由于行业特性、可疑交易分析水平、法规依据的明确性等因素的影响,还存在以下问题,在此做以分析并提出一定的建议。

(一)完善立法

由于保险行业的特性及产品的丰富发展,现行反洗钱法规有些条款不能满足实践需求。例如《金融机构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第十三条中的频繁投保、退保、变换险种或者保险金额属于可疑交易的情形,但在实践中,很多客户为保障全家利益,会分别为其不同亲属(如父母、配偶、孩子等)投保,这种情况即符合可疑交易情形,保险公司会据此将其报告为可疑交易,建议对此项规定设定一定的金额起点,避免出现因客户投保金额较低却被报告为可疑交易。

(二)专业人员的培养

按照有关反洗钱国际标准和各国反洗钱法律的规定,可疑交易的识别主要由金融机构自主进行判断。如何有效、及时地识别和发现可疑交易成为困扰各国反洗钱监管部门与金融机构的普遍问题。目前,洗钱分子越来越专业化、技术化,他们常聘请专业的会计、法律人员为他们洗钱,而我国的反洗钱工作才刚刚起步,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金融部门只有培养和吸纳一批专业的反洗钱人才,并不断加强培训,才能提高可疑交易的识别能力,切实履行可疑交易报告义务。

(三)加强对保险中介机构的管理

保险公司业务流程中存在一定的管理漏洞,可能导致洗钱风险。如对中介机构的约束力不足,体现在展业环节中对专业或兼业公司派出的保险业务员没有控制操作性风险的措施,容易疏于反洗钱义务,被洗钱分子利用。

(四)延长可疑交易报告时间

现行法规规定:金融机构应当在大额交易发生后的5个工作日内或者在可疑交易发生后的10个工作日内,通过其总部或者由总部指定的一个机构,及时以电子方式向中国反洗钱监测分析中心报送大额交易报告。没有总部或者无法通过总部及总部指定的机构向中国反洗钱监测分析中心报送大额交易的,其报告方式由中国人民银行另行确定。但由于保险行业的特殊性及新型保险产品的层出不穷,有些交易从业务人员到保险机构实际录入可疑甚至是进一步的分析判断需要一定的时间,如果在补正的工作日内不能完成的,建议在人民银行同意的前提下再延长五个工作日。

参考文献:

[1]熊海帆.中国保险业反洗钱制度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8):227.

保险业反洗钱工作管理办法范文第7篇

摘 要:洗钱犯罪是目前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和热点问题。洗钱活动对现代金融交易体系的高度依赖性和跨国流动的特点,把保险业推上了反洗钱斗争的第一线。同时,国内外立法技术上的客观差距,对中国的反洗钱活动从立法以及制度层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将从洗钱犯罪的概念入手,谈洗钱犯罪的特征,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比较剖析国内外反洗钱制度,并结合我国现有制度缺陷,提出改进构想。

关键词:洗钱犯罪:制度缺陷:立法建议

一、保险洗钱的概念

所谓保险洗钱,是指以商业保险这一金融服务为载体,利用保险市场及保险中介市场的途径渠道,将非法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通过投保、理赔、变更、退保等方式来掩饰、隐瞒其来源或性质,以逃避法律法规制裁的行为。从本质上讲,保险作为一种转移、分散风险的机制,本身并不牵涉洗钱。但现实中保险业的某些特质属性却为洗钱份子提供了可乘之机。随着经济的发展,洗钱呈现出愈发猖狂的态势。近几年,我国加大了对银行业洗钱的打击力度,在银行系统监管越来越严的情况下,大量“黑钱”开始涌向保险业。我国保险洗钱数额日趋增大,手段日趋隐蔽多样,严重冲击了国家的经济金融秩序,败坏了保险公司的社会形象,因此如何进一步完善我国保险反洗钱机制,提高保险反洗钱的成效就成为学界与业界的一项重要课题。

二、保险洗钱的特征

(一)腐败是保险洗钱犯罪的重要上游犯罪

腐败的根源之一是“黑钱”。利用保险洗钱己经成为腐败的一个新特点,打击保险洗钱犯罪是根治腐败的必然选择。事实上,我们部分国家公务员将贪污、受贿所得以亲戚名义开办公司,再以公司名义购买团体保险,采用地下保单、变相退费、保险中介等方式进行洗钱,而我国却没有将贪利性犯罪纳入洗钱罪的上游犯罪,因此,腐败的国家工作人员便可大胆的以保险洗钱的方式实施贪利性犯罪,使得我国的贪污、贿赂罪日趋猖撅。

(二)保单质押贷款与银行保险成为保险洗钱的重要渠道

目前,很多银行开办了保单质押业务,通过保单质押获得的贷款金额可达现金价值的90%。洗钱者可在购买高额保险后,以抵押贷款形式获取现金,再让保单自动失效,达到洗钱目的。此外,银行兼营保险业务,由于制度缺陷,办理手续简单、征询客户信息有限等特点;再加上银行保险核保标准低、现金价值高、资金划转活等都为洗钱提供了可操作漏洞。目前有资料显示,带有明显保险洗钱目的的保单质押贷款与银行保险约占整个保险洗钱的13%,不仅地下经济组织的大量资金流入保险市场,城市黑势力包括一些腐败官员也把大量的资金交由保险中介经营,一些保险中介甚至成为为洗钱服务的专门机构。这一现象不得不引起保险反洗钱者的关注。

三、保险业反洗钱法律制度分析

(一).以《反洗钱法》为核心的法律规则体系

反洗钱法律规则体系具体包括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法律,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

第二层次是行政法规,如国务院的《现金管理新行条例》、《个人存款账户实名制规定》、《非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活动取缔办法》等。

第三层次是部门规章,如《金融机构反洗钱规定》、《金融机构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金融机构报告涉嫌恐怖融资的可疑交易管理办法》、《金融机构客户身份识别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等。

以上法律法规形成了以《反洗钱法》制度为核心,以《刑法》为制度实施保障,以法规规章具体配套制度为补充的综合实施法律规章制度体系,为反洗钱工作的实施提供了较充分的法律保障。

(二).以中国人民银行为领导核心的反洗钱组织体系

我国的反洗钱组织体系具体包括:

1.反洗钱监管部门。负责全国及各个领域的反洗钱监督管理工作,有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等。

2.反洗钱执行机构。我国主要反洗钱工作部门都建立了反洗钱执行机构,具体包括中国人民银行反洗钱局、公安部经济犯罪侦查局、国家外汇管理局管理监察司,中国反洗钱监测分析中心等。

中国人民银行承担着“指导、部署金融业反洗钱工作,负责反洗钱的资金监测”对反洗钱进行统一及时有效的监管。此外中国人民银行的分支机构以及省级的派出机构也都已经建立了专门的反洗钱工作部门,我国已经基木上形成了多层次立体化的反洗钱组织体系。

四、我国保险业反洗钱机制的完善

(一)进一步扩充洗钱犯罪的上游犯罪范围、加大洗钱犯罪的处罚力度

为了更有效地打击洗钱犯罪,必须结合我国实际,吸收和借鉴国际社会反洗钱的先进经验,修改我国《刑法》和《反洗钱法》以及其他关于反洗钱法规规章的相应条款,将尽可能多的犯罪包含在洗钱犯罪的“上游犯罪”范围之内。同时可以根据FATF《四十项建议》的第一项,将《刑法》191条反洗钱罪上游犯罪规定为,以木国法律可判处一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犯罪,以符合《联合国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所要求的各缔约国国应将洗钱犯罪的上游犯罪扩展到“最为广泛的”程度要求[1]。

此外,应加大对洗钱犯罪的处罚力度,提高其犯罪的成木,我国刑法可以将情节特别严重,数额特别巨大的洗钱犯罪量刑幅度调高至十年以上有期徒刑至无期徒刑。从法经济学的角度,违法收益是和违法机率呈正相关关系的,违法受益越大,违法的机率也就越大。也只

有提升其违法成木,降低其违法受益,才能最大限度的降低经济违法行为的发生概率。

(二)建立特定非金融机构反洗钱制度

随着金融监管制度的不断完善,洗钱风险向特定非金融领域和机构转移的倾向日益明显,必须建立并逐步完善特定非金融机构反洗钱法律制度。

首先需要完善《反洗钱法》,明确规定特定非金融机构的反洗钱义务,并且规定相应的法律责仟。其次,国务院反洗钱行政主管部门应该制定相关条例,规定特定非金融机构的具体范围、其履行反洗钱的具体义务,在规定时可以采取概括式列举的方法,可以规定特定非金融机构的普遍义务,对具体的义务通过授权反洗钱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具体规则予以指引,针对不同的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规定不同的义务,使其分工协作、密切配合,做到权责统一,有惩有奖[2]。这样,既照顾了义务主体履行义务的共性,又考虑到了不同义务主体承担义务的差异,既避免了他们互相推脱义务,又避免了反洗钱义务“一刀切”的局面。更便于特定非金融机构反洗钱义务的履行。

(三)立法逐步采用可疑交易“主观”识别标准

可疑交易的主观认定标准由于具有其自身较强的优越性,在反洗钱立法中已经被大多数国家采用,FAFT组织《四十项建议》在制定可疑交易识别标准时,仅规定:“如果金融机构怀疑或有理由怀疑某项资金属于犯罪活动的收益或者与筹资有关,应按照法律或法规的要求,立即向金融情报单位报告”。这是一条非常“主观”认定标准,仅仅提供了原则上的指引,具体的则要由工作人员结合各种因素进行综合的分析判断提出报告。我国金融机构应该积极借鉴这一“主观”标准,在判断可以交易时认真分析交易行为的合情合理性,结合交易发生的环境,交易的整个过程,客户的身份,平常的交易量等,资金流的变动情况等再结合我国的可疑交易的客观判断标准,来综合的分析比较,进行识别。

这样能够有效调动工作人员自身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强化金融机构的自主识别能力,逐步实现以主观分析为主,辅以客观标准的可疑交易报告形成方法,提高可疑交易报告的情报价值,做好反洗钱工作中最核心的问题也是最基础的仟务,为洗钱犯罪的发现与侦查把好第一道关。同时也有利于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反洗钱工作队伍。

(四)建立并完善反洗钱补偿与激励机制

反洗钱补偿与激励机制的缺失是我国反洗钱工作成效进展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要想从源头上解决问题,提高金融机构以及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就必须建立并逐步完善反洗钱补偿与激励机制,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一是成立反洗钱专项基金。该基金可以有三个主要来源:洗钱犯罪的罚款没收所得、政府财政专项拨款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捐款。该基金主要用于奖励主动提供反洗钱情报和线索的社会公众,以动员整个社会的力量共同打击洗钱犯罪,提高公众的反洗钱意识。同时反洗钱

工作部门可以定期举办反洗钱工作的研讨会,让社会各界人士积极献言献策。这些活动的经费由基金专供。

二是建立洗钱犯罪罚没收入与奖金比例分成挂钩制度。对积极提供反洗钱情报的金融机构和工作人员以及积极参与反洗钱侦查、破案工作的有关部门,在破获洗钱案件并追回赃款之后,根据追回赃款的不同数额设置不同的分成比例,追回的数额越大分成比例越大,这样能够极大限度的调动金融机构以及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大大的提高可疑交易的识别率。

反洗钱补偿与激励机制的建立能够使金融机构在反洗钱的工作中获得一定的补偿与奖励,减少了他们前期投入成木的后顾之忧,能够促使他们保持源源不断的动力,把反洗钱的义务落到实处,促进反洗钱工作的长足的发展。

(五)加强反洗钱组织机构建设

反洗钱工作的实施,必须要有一支强有力的队伍,鉴于反洗钱工作的特殊性,需要配备一批政治觉悟好、文化程度高、熟悉金融法律财务等知识的综合人才。同时也要加强对金融机构等反洗钱机构以及监管部门人员的业务培训,促进高端知识人才的培养,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使反洗钱工作的具体措施得到有效的实施,为打击洗钱犯罪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队伍。

(六)积极参与反洗钱国际合作

洗钱犯罪不仅仅是国内犯罪,更是危害较大的国际犯罪,洗钱犯罪分子的猖撅活动,是世界各国法律所不容的。要彻底打击洗钱犯罪,各个国家必须加强合作。为此,联合国制定了《禁止非法贩运品及精神药物公约》、《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制止向恐怖主义提供资助的国际公约》和《反腐败公约》,许多地区间建立了反洗钱国际合作机制。我国台湾地区已加入埃格蒙特集团和亚太反洗钱工作组((APG},大陆已加入反洗钱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FATF)和欧亚反洗钱与反恐融资小组((EAG)[3]。据有关新闻报道,家族洗钱案就是靠埃格蒙特集团提供的情报,才得以破获的,而且该集团的成员国一般拒绝与非成员国进行情报交流,因此我国加入该集团对打击跨国洗钱犯罪是十分特别有必要的[4]。

总之,打击洗钱犯罪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又是一项长期艰苦的斗争一。只有通过不断完善反洗钱法律制度,不断加强金融机构与非金融机构等反洗钱义务主体的合作,才能形成从防范洗钱犯罪到惩治一切洗钱犯罪的完整法律制度体系,从根木上打击洗钱犯罪,不让洗钱犯罪找到仟何栖息之地。洗钱犯罪仟重而道远也需要我国继续加强反洗钱的国际合作,积极推动我国反洗钱法律与国际反洗钱法律的接轨,借鉴他国反洗钱先进的立法司法执法经验,不断地完善我国的反洗钱法律制度,有效的防范和打击洗钱犯罪,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促进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作者单位:太原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 杨胜刚,梅雪松,张惠娟.保险业反洗钱的路径选择.保险研究,2007,(3)

[2] 唐金成.论建立我国保险业的反洗钱机制.广西金融研究,2006,(6)

[3] 陈熙男.我国保险业洗钱风险与对策分析.保险市场,2005,(11)

保险业反洗钱工作管理办法范文第8篇

一、金融机构反洗钱工作

(一)银行业反洗钱情况及特点

银行业金融机构着力调整优化反洗钱业务结构,加大风险布控力度,呈现反洗钱向纵深推进的良好态势。反洗钱基础工作进一步夯实,履行反洗钱义务的能力进一步增强,整体抗洗钱风险的能力进一步提高。

1.反洗钱机构体系逐步健全,内控制度日趋完善。各银行金融机构成立了反洗钱工作领导小组,设立和调整了专门负责反洗钱工作的部门。据对驻长18 家省级分行、股份制银行长沙、外资银行、省信用联社和长沙银行统计,负责反洗钱的工作部门设在合规部的11家,设在会计结算部的 5 家,设在保卫部门的1家,设在其他部门的 1 家;2008年对反洗钱部门进行了调整的2 家。

2008年,全省银行金融机构反洗钱专职工作人员347人,兼职工作人员4750人,分别比上年增长35.54%和8.77%。

2.可疑报告数量大幅增加。2007年11月1日之后,全省银行机构的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均实现了“总对总”报送,即由银行机构总部直接向中国反洗钱监测中心报送。2008年,全省银行业上报可疑交易报告667,473笔,同比增加627,606笔。

3.客户身份识别及交易记录保存义务履行较好。各银行机构能够按照反洗钱法律规定和自身反洗洗钱内控制度要求对新开办业务的客户进行客户身份识别,对大额客户进行重点识别;能够按照规定要求保存相关的客户身份资料和交易记录。

4.反洗钱宣传和培训力度进一步加大。2008年,全省银行机构共开展宣传活动272次,参与人数31241人次,发放宣传材料5600824份册,分别比上年增长25.93 %、16.32%、43.15%;开展培训670次,受训人数达514070人次,分别比上年增长10.12 %、12.69%。

(二)证券、保险业反洗钱情况及特点

2007年1月1日《反洗钱法》实施后,湖南省人民银行系统按法律要求启动了证券、保险业金融机构的反洗钱工作,正式将证券、保险业金融机构纳入反洗钱监管范围。截止2008年底,全省被纳入监管范围的市级以上证券期货业金融机构72家、保险业金融机构234家。从目前情况看,证券、保险金融机构完成历史账户清理,落实客户身份识别、加强内部控制,反洗钱工作有序推进。

1.反洗钱认识逐步提高,内控制度仍需完善。2008年,证券期货法人机构、规模较大的证券营业部和省级保险分公司的高管人员对反洗钱工作比较重视,基本成立了反洗钱领导小组,指定部门负责反洗钱工作。基层证券、保险机构由于人手较少,分工不明确,有的没有设立专门的反洗钱岗位。大多数证券、保险金融机构制定了反洗钱内控制度,但未对下级机构的反洗钱内控执行情况开展过督促和检查。

2.客户身份识别制度初步履行,但仍需进一步落实。2008年,证券、保险金融机构对历史账户进行了清理,落实账户实名制。但在核对、登记新客户相关身份信息时,主要出于自身业务需要,尚未按照《金融机构客户身份识别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要求,做到留存身份信息要素齐备、了解客户及交易目的和性质、识别实际受益人或实际控制人、划分客户风险等级等。

3.可疑报告数量明显增加,但质量亟需提高。2008年,全省证券业上报可疑交易790笔,月均同比增长12%,保险业上报可疑交易3258笔,月均同比增长887%(按规定,证券、保险业从2007年10月开始报送)。部分证券保险机构开发了反洗钱大额与可疑交易报送系统,一些机构本着“免责”、“省事”的原则,完全依赖系统筛选,未经人工识别全部予以报告,可疑交易报告数量猛增,情报价值含量不高。

4.宣传培训力度不断加大,但培训方式有待完善。从全省反洗钱现场检查来看,大部分机构以悬挂条幅、开设宣传橱窗等方式开展了宣传,并组织或参加过反洗钱培训,但培训主要针对高管人员和部门经理,普遍缺乏对一线员工、柜台人员的反洗钱培训。

二、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反洗钱工作发展不平衡

反洗钱工作开展以来,因地域、行业和业务的差异,工作发展不够平衡。具体表现在:城乡反洗钱工作发展不平衡,偏远落后地区仍存在反洗钱的真空地带;行业间反洗钱工作不平衡,银行业金融机构反洗钱工作起步早,证券、保险和信托、财务公司等其他金融机构反洗钱工作启动较晚,房地产、珠宝等其他非金融行业反洗钱工作还没有开展;大额交易报送工作已经较为成熟,可疑交易分析水平有待提高等。

(二)可疑交易报告质量不高,“防御性报告”问题突出

目前,可疑交易报告质量不高成为突出问题。一是金融机构系统设置的可疑交易报送标准远低于《金融机构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要求。如证券行业可疑交易报告标准之一“长期闲置的账户原因不明地突然启用,并在短期内发生大量证券交易”,多数机构将“长期”设定为2、3个月,远低于《办法》“一年”的标准,系统筛选出大量可疑交易后全部报送。二是依赖系统筛选,缺少人工识别。对于由客观标准加主观识别构成的上报标准,一些机构按照客观标准设定系统参数,筛选出大量可疑交易后未经人工识别即予上报。三是要素填写不全。银行业、保险业可疑交易报告要素为40项,证券期货可疑交易报告要素34项,有的要素系统不能自动提取,人工填写需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导致产生缺项报告。

(三)金融创新产品反洗钱工作亟需加强监管

近年来,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针对经济金融的发展推出了一些金融创新产品,如网上银行、证券理财产品、分红保险产品等等。这些产品的推出给反洗钱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譬如网上银行业务采用的是证书验证方式,只要客户提供正确的账户信息、客户证书和密码进行交易,银行系统就认可交易操作的有效性。网上银行交易不需要通过银行网点和柜员的直接参与,并且不受时间、地点和银行网点的限制,不法分子可以借此来逃避银行的现场监控。

(四)社会经济环境中蕴含的洗钱风险不容忽视

我省抓住中部崛起和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的机遇,改革开放和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的步伐明显加快,省内外劳动力、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流动的频度和范围进一步加大。这必然引起资金交易的增长和快速流动,哪些资金运转是正常的,哪些是热钱流入或非法资金,反洗钱资金监测任务加重,分析难度加大。同时,我省社会经济中的一些突出问题,如贩毒问题、非法集资问题、传销问题、地下问题、房地产价格异常波动问题等等,大多与洗钱犯罪相伴相随。这些社会经济环境中蕴含的洗钱风险值得关注。

三、对策建议

(一)加强分类指导,整体推进金融业反洗钱工作

银行、证券保险、信托、财务公司等金融机构反洗钱工作发展不平衡,表现在履行反洗钱义务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比如:有的内控制度不全面,修订不及时;有的没有落实客户风险等级划分标准制度;有的客户身份识别制度不严格;有的宣传培训力度不够等等。需要监管机构有针对性地加强分类指导,提高不同金融机构的反洗钱整体水平。

(二)调整可疑交易报送政策,加大报送质量考核力度

一方面,有必要对现行报送政策进行适当调整,只要金融机构经认真分析确认不具有可疑的交易信息,可以不报送。这样可以促使金融机构增强对可疑交易信息的甄别、分析和筛选的主动性,提高报送质量。另一方面,要对金融机构可疑交易报送质量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提高金融机构可疑交易报送的准确性、完整性和有效性,防止金融机构随意报送,最大限度地减少无实质意义的防御性报告。

(三)跟踪金融创新产品的发展趋势,监管与时介入

一是监管部门要密切关注金融创新产品的发展动态,加强对金融创新产品知识的学习,重点掌握其洗钱风险点。二是要求金融机构推出金融创新产品的同时,必须在其业务系统里设置相关反洗钱技术控制,从运行环境上遏制洗钱风险。

(四)健全反洗钱协调机制,提高洗钱风险防范水平

一是完善反洗钱联席会议协调机制,加强部门沟通协作,加快实现风险与监管信息共享,及时发现与控制风险蔓延。二是加强对湖南宏观经济金融形势、经济周期、国家产业政策的研究,跟踪了解宏观政策调整对反洗钱形势的影响,及时发现和消除潜在洗钱风险。三是加强反洗钱监测,建立反洗钱调查快速反应机制,提高打击洗钱犯罪的能力。

保险业反洗钱工作管理办法范文第9篇

关键词:反洗钱;法律;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9)11-0049-04

一、引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以下简称为《反洗钱法》)于2007年1月1日起施行,随后人民银行相继出台了关于反洗钱制度的具体实施办法,最主要的是四部规章,包括《金融机构反洗钱规定》、《金融机构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金融机构报告涉嫌恐怖融资的可疑交易管理办法》、《金融机构客户身份识别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等,与《反洗钱法》统称为反洗钱“一法四规”,成为我国反洗钱法律制度的核心组成部分。“一法四规”实施以来,其内容已逐渐被金融机构工作人员所熟知,其观念在社会上也逐渐深入人心。在实施效果上看,法律规定在实践中能够较好地落实,基本能够满足目前反洗钱工作的需要。但其中某些条款还存在规定不够明确、规定与实际情况存在出入、缺乏配套的制度措施或技术手段保障等问题,需要尽快修改完善。本文分析了反洗钱“一法四规”在具体缺席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反洗钱“一法四规”在具体制度上存在的问题

(一)法律规定存在不一致性

1.上游犯罪的规定与《刑法》存在不一致性

目前《反洗钱法》与《刑法》上关于上游犯罪的规定并不完全一致,前者的范围较宽。《反洗钱法》在“反洗钱”定义中描述了7类犯罪,意味着只要是针对有犯罪所得的洗钱活动,都可以进行打击,已经率先回应了国际公约关于上游犯罪范围的要求。[1]但《反洗钱法》是行政法,对洗钱犯罪的界定和修订最终需要在刑事法律中体现。目前因刑事立法与行政法不相街接,金融系统打击洗钱的前瞻性与刑法规定的滞后性的矛盾容易导致司法尴尬。反洗钱主管机关认定的洗钱行为,不管严重程度,只要不属于现行《刑法》所规定的上游犯罪的范围,仍将无法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2]

2.适用范围存在不一致性

由于“一法四规”出台前后恰逢邮政储汇机构改革,机构性质定位尚不明确,因此各个规定在适用范围上是否包括邮政储蓄机构的表述不一。如《反洗钱法》、《金融机构反洗钱规定》、《金融机构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在适用范围上包括邮政储汇机构,而《金融机构报告涉嫌恐怖融资的可疑交易管理办法》、《金融机构客户身份识别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则未在适用范围中单独表述邮政储汇银行,可能将其归为商业银行考虑。[3]

(二)某些法条的规定不明确

1.金融机构反洗钱内控制度方面

关于金融机构反洗钱岗位设置、内控制度建立等条款的规定过于原则,可操作性不强。在实践中容易导致金融机构反洗钱岗位形同虚设、内控制度粗糙等问题的发生,监管机关在实施监管时也无法提出更为具体明确的要求。

2.反洗钱义务主体方面

由于“特定非金融机构”的范围没有明确,许多可能涉及洗钱的领域至今仍未被纳入反洗钱的监管范畴,影响了整个反洗钱工作的开展和推进。一是如房地产、、汽车销售、珠宝、黄金、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洗钱高风险领域至今仍在监管范围之外。二是在保险业的反洗钱义务主体中没有纳入保险中介机构,包括保险经纪公司、保险公司、保险公估公司等。每年保险业通过上述中介机构实现的保费收入约占总保费收入10%,且中介机构在业务中直接面对客户,掌握着客户最基础的信息资料。三是在证券业的反洗钱义务主体中,没有纳入证券交易所和登记结算机构,其保存有所有证券原始交易信息和资料,且证券交易所已建立起较完善的监控系统,反洗钱监测可以充分利用这方面的功能和优势。

3.客户身份识别方面

(1)客户风险等级划分标准难以掌握。法律规定金融机构在划分风险等级过程中应考虑客户特点、账户属性、地域、业务、行业等因素,并在持续关注的基础上,适时调整风险等级,并定期审核金融机构自身保存的客户基本信息。但上述因素的外延较广,存在诸多不确定性,金融机构也没有可依据或参考的模式,导致其客户风险等级划分操作难度大,等级划分的标准差异也大。

(2)非柜台业务难以识别客户。目前通过网络、柜员机、电话、手机等非柜台方式办理业务的客户群体不断扩大,客户借助于非柜台式服务手段,可以不受地域、时间限制,瞬间完成资金交易。法律虽然规定金融机构在提供非柜台服务时,应严格识别客户身份,但并未规定具体核查方式及配套的措施制度。

(3)“合理期限”未更新证件难以把握。《金融机构客户身份识别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第十九条规定,客户先前提交的身份证件过期,没有在合理期限内更新且未提出合理理由的,金融机构应中止为其办理业务。但由于没有对条款中的“合理期限”予以明确,使得执行中难以把握。[4]

(4)没有明确金融产品销售方的识别义务。在保险业销售模式尤其银行保险业务中,保险公司应通过与银行签订委托协议,明确双方在识别客户身份方面的职责,并最终由保险公司承担未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的责任。目前保险业与银行业对客户身份识别采用不同的标准,银行在客户资源方面占主导地位,保险公司难以有效获得并保存客户的身份资料信息。

4.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方面

(1)《金融机构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第十四、十五条难以执行。该两条规定属于金融机构主观判断可疑交易标准,但内容过于原则化,弹性较大,金融机构难以执行,人民银行在监督检查金融机构可疑交易报告工作时也难以适用。

(2)“大量”这一用语在条款中存在歧义。《金融机构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第二十条规定,“大量”系指交易金额或者累计低于但接近于大额交易标准的,联系到第十二条规定的证券期货业可疑交易报告标准,第(二)、(四)、(六)项中的“大量资金”、“大量证券交易”、“大量买卖证券”与二十条“大量”的定义不尽相同,在理解存上在分歧。[5]

5.权利保护方面

从目前的立法和实践上看,对于反洗钱义务主体主要还是侧重于约束、制裁,而轻保护、激励。如“一法四规”中关于履行反洗钱义务的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权利保护规定过于原则,没有规定受保护的具体内容。对于举报洗钱、恐怖融资活动等有功的人员,也没有相关的激励措施,难以充分调动相关部门、金融机构和社会公众反洗钱的积极性。

6.行政处罚方面

法律规定的处罚幅度过宽,行政机关在处罚过程中的自由裁量权过大。法条中关于“情节严重”和“情节特别严重”的违法情形的规定也不明确,导致实践中对同一违法行为可能采取轻重不同的处罚方式,存在滥用行政权力、处罚显失公平等风险,容易引起行政争议。

(三)某些法条的规定与实际情况存在出入

1.客户身份识别方面

(1)实践中,保险公司的团险业务,如建筑工程险,一个保单下涉及多名被保险人,均采取不记名投保,无论是否达到规定限额,都无法按照法律规定在签订保险合同时就具体被保险人进行登记和识别。

(2)《金融机构客户身份识别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第十二条规定及相关解释,保险公司在订立限额以上保险合同时应采取客户身份识别措施,保险费金额按照“累计计算”标准。该标准的设定未充分考虑保险行业特性和实际情况,因为现实中可能很难有客户能通过20年每年单笔现金交费1000元来从事洗钱活动。[6]

2.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方面

(1)证券业的可疑交易报告标准。一是在证券业第三方存管模式下,客户用于投资的证券、资金资产已被割裂,证券公司管理客户资金资产的职能被银行所取代,不再向客户提供交易结算资金存取服务,只负责客户的证券交易、股份管理和清算交收等。客户交易结算资金的进出只能通过银证转账方式完成,客户只能在本人保证金账户与其在银行指定的存款账户之间划转。因此,《金融机构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第十二条第(一)项关于现金收付、第(二)项关于将资金转入他人账户的标准对于证券公司已经不适用。二是证券行业存在周期性行情,行情不好客户账户就会出现“闲置”的情况,看似符合第十二条第(三)、(四)项规定的情形,但实际上绝大多数属于长线投资者,跟洗钱行为有本质上的差别,因此“闲置”在理解上存在分歧。

(2)期货业的大额交易、可疑交易报告标准。现行期货交易采取保证金封闭运行模式,期货公司客户资金账户只起到会计记账的作用,没有发生实质性现金收付情形,而且客户资金只能在本人保证金账户与其在银行指定的存款账户之间划转,不会出现资金通过期货账户直接转到他人账户的情况。因此,《金融机构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第九条规定的大额交易报送标准,以及第十二条第(一)、(二)项规定的可疑交易标准对期货公司已经不适用,这也是目前期货业金融机构普遍存在大额交易“零报告”的原因。

(3)可疑交易报告存在大量的垃圾信息。由于可疑交易识别标准设置过于客观,基本还是“合规性监管”理念,致使金融机构在报送可疑交易报告时,采取规避监管的“防御性报告”策略,将可量化分析标准输入计算机,通过系统自动数据采集功能提取、报送“可疑交易报告”。工作人员疏于主动了解客户、分析和识别交易,上报的可疑交易中缺少对交易本身的金额、频率、流向、性质等情形是否异常,以及结合客户身份、交易背景、业务经营范围做出的的主观判断,致使大量可疑交易报告属于垃圾信息,大大降低了可疑交易报告的情报价值,妨碍了甄别洗钱及相关犯罪能力的有效发挥。

(四)客户身份识别缺乏配套的制度措施和技术手段

1.金融机构识别客户的制度措施和技术手段有限

目前,金融机构了解客户的渠道不多,而且客户身份识别手段单一,尤其非居民身份证件缺乏有效识别技术支撑。商业银行使用的公民身份联网核查系统存在照片不清晰或缺失、身份资料录入不完整、公民身份存在同名同号、系统运行缓慢等问题,给客户身份识别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尚未获准全面开放联网核查公民身份信息系统,对客户身份证件的识别更是缺乏有效技术手段,采用身份真伪机或目测的方式,质量难以保障。

2.缺乏强制客户提供身份、交易信息的规定

金融机构在了解客户行业、职业、资金来源、资金用途、经济状况或者经营状况,交易的目的、性质及实际受益人,实际控制人、控股股东,信托财产等信息时非常困难,立法上缺乏客户如实提供有关信息的强制性规定。不少客户对于金融机构开展上述识别工作不理解,认为有关身份、交易信息属于个人隐私,不愿意提供,即便提供,真实性也难以核实。

三、完善反洗钱行政法律制度的政策建议

(一)实现法律规定的一致性

针对反洗钱法律规定中存在的不一致性,一是在条件成熟时扩大洗钱罪之上游犯罪的范围,尽快实现国内法律在上游犯罪范围规定上的一致性;二是统一“一法四规”在使用范围上的表述,其中将邮储机构单列表述为“邮政储蓄银行”。

(二)进一步明确有关法律规定

1.金融机构反洗钱内控制度方面

制定金融机构反洗钱岗位设置和内控制度建立的实施细则,进一步指导金融机构合理设置反洗钱工作岗位,明确反洗钱内控制度的具体内容,并且在内控制度的制定中考虑金融机构的层级因素,不同级别对应不同的制度层次。

2.反洗钱义务主体方面

尽快明确“特定非金融机构”的范围并制定相应的监管法规。一方面,将房地产、、汽车销售、珠宝、黄金、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洗钱高风险领域纳入监管范围;另一方面,将保险中介机构、证券期货交易所和登记结算机构等重要的金融市场参与主体纳入监管范围。

3.客户身份识别方面

(1)制定客户风险等级划分工作的操作指引、细则,进一步明确客户风险等级划分标准,尤其明确高风险地域、高风险行业以及高风险产品的指导性标准。

(2)对金融机构非柜台业务的客户身份识别制定更为合理、可行的措施和标准。

(3)明确界定《金融机构客户身份识别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第十九条中的“合理期限”,并规定金融机构应在客户身份证件有效期过期前后履行提示更新义务。

(4)关注金融产品销售模式下委托方与受托方的客户身份识别分工问题,强化受托方在客户身份识别方面的职责和义务。建议追加受托销售金融产品的金融机构在客户身份识别方面的连带责任,即金融机构在委托其他金融机构向客户销售金融产品时,如果受托金融机构拒绝向委托金融机构提供客户身份识别信息,应承担客户身份识别的连带责任。

4.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方面

(1)对《金融机构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第十四、十五条包括其中的用语如“异常情形”、“合理理由”等予以明确,增强可操作性。

(2)进一步明确《金融机构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中关于“大量”的含义及其适用条款。

5.权利保护方面

(1)进一步明确履行反洗钱义务的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权利保护的具体内容,如免予、作证义务免除、免予披露等。

(2)建立健全反洗钱激励机制。对于举报有功者应规定明确的嘉奖,以调动公众积极性。同时应加大对泄露举报人信息的责任人的处罚力度,避免举报人因信息泄露遭到报复。

6.行政处罚方面

对相关处罚条款中的“情节严重”和“情节特别严重”的情形予以明确,并且有针对性地出台一些处罚适用指引,指导和规范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合理行使自由裁量权。

(三)修订法条中与实际情况不符的规定

1.客户身份识别方面

根据金融机构各个行业的特征和业务开展情况来修订现行的客户身份识别标准,增加可操作性。比如,保险公司在订立限额以上保险合同时采取的客户身份识别标准,将“累计计算”改为“单笔计算”,并根据国内经济发展状况确定并适时调整该标准。

2.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方面

(1)根据金融机构各个行业的特征和业务开展情况来修订现行的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标准,废除不适用的标准。例如,对于证券业,由于第三方存管制度将客户的证券资产和资金资产管理权限分别划分给证券公司和存管银行,所以应当围绕第三方存管制度重新构建证券业可疑交易报告体系,由证券公司和存管银行共同构成,将证券业资金交易信息和证券交易信息有效的整合起来。

(2)针对目前可疑交易报告存在大量的垃圾信息的情况,尽快完善金融机构分析识别可疑交易的相关办法,明确可疑交易分析识别的具体要求,明确金融机构所开发的反洗钱分析识别系统设置的参数等内容必须符合反洗钱法律规章的要求,以确保金融机构正确履行反洗钱义务。同时,建立报送数据质量考核评价制度,将报告质量的高低作为衡量金融机构是否履行报告义务的主要指标,引导金融机构建立以人工为主、系统为辅的可疑交易分析、识别和报告模式。

(四)对客户身份识别增加配套的制度措施

(1)尽快完善联网核查公民身份信息系统功能,并将联网核查公民身份信息系统普及非银行业机构,提高联网核查公民身份信息系统在金融机构中的覆盖率。

(2)规定客户在办理相关业务时有如实向金融机构告知有关身份、交易信息,配合金融机构履行反洗钱职责的义务,否则将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

(3)由有关部门通过权威统一的途径向金融机构定期公布洗钱或名单,洗钱、恐怖活动高风险国家、地区名单等。

(4)规定金融机构因反洗钱工作需要向有关部门核实客户身份信息时,有关部门有义务予以配合,并出台一定的配套措施。

参考文献: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Z].2006.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Z].1997.

[3]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机构反洗钱规定(中国人民银行令[2006]第1号)[Z].2006.

[4]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令.金融机构客户身份识别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Z].2007.

[5]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机构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中国人民银行令[2006]第2号)[Z].2006.

保险业反洗钱工作管理办法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保险洗钱;反洗钱;反洗钱网络

Abstract:Underthechallengeofpersistentlyconsolidatinganti-moneylaunderingmeasuresinbankingindustry,thelaunderersbegintouseinsurancecoverageasnewlaunderingtools.Theanti-moneylaunderingininsuranceindustryofChinahasmadegreatprogressaftertheco-effortsofallmembersintheindustry.Becauseofincompletemarket,non-perfectedlawsandregulations,anddefectsofregulationsonrestrictinggovernmentalofficialsandstate-ownedenterprisesleadersandtheownersofstate-ownedassets,however,thesituationofanti-moneylaunderingininsuranceindustryisstillserious.Insuranceindustryshouldperfectlawsandregulations,makeimplementingmeasures,setupinformationplatform,perfectorganizationsystemandincentivemechanismandcooperatewithinternationalorganizationssothatthecompletenetforanti-launderingcanbeformedtoavoidlossininsuranceindustryfrommoneylaundering.

Keywords:launderingfrominsurance;anti-moneylaundering;anti-launderingnet

近年来,随着银行业反洗钱力度的不断加大,利用银行系统洗钱的风险越来越高,洗钱者于是开始将保险产品作为其新的洗钱工具。由于国内保险业恢复的时间较短,尽管保持了20多年的快速发展,市场依然很不成熟,突出表现为无序竞争和监管乏力。此外,我国保险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也不理想。首先是法制不健全,不法竞争盛行;其次是国有(或集体)资产所有者缺位,经营者受不到有效约束;再次是部分官员掌管着大量的资源,拥有不受约束的权力;最后市场经济体制虽已建立,但监管能力却并不具备。我国保险业在这种背景下全面对外开放,必将被国内外洗钱者利用。保险洗钱的危害很大。它助长犯罪行为,扰乱经济秩序,威胁金融安全,破坏社会稳定,损害我国形象,必须坚决予以打击。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国政府及时将保险业反洗钱纳入到整体反洗钱战略中并不断加大工作力度。2002年国务院批准建立了反洗钱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现由央行牵头主管反洗钱工作。2003年又批准建立了中国反洗钱监测分析中心,与反洗局并列为央行的两大部门。在政府的推动和行业的努力下,我国保险业反洗钱工作虽已取得很大的成绩,但离既定的目标仍有差距。

一、保险洗钱的主要形式

1.利用团体寿险洗钱。团体寿险是法人利用保险洗钱的主要工具,国际组织如FATF和IAIS都很关注,国内学者的分析研究也较多,但往往将洗钱与受贿、逃税、避税、违反财务纪律等相混淆,有必要加以厘清。笔者认为,根据利用团险目的的不同,团险洗钱可分为以下四种,只有前两种因突破了国家(即国有企业股东或集体企业股东的人)的工薪限额,属于洗钱;后两种在国家的工薪限额内,应分别属于国家鼓励的行为、避税、逃税及违反财务纪律的行为。

第一种,少数企业领导或全体职工私分国有、集体资产的洗钱。前者不让职工知情,后者让职工知情并间接地获得其同意,但两者都属于用保险的方式贪污国有资产,是将贪污和洗钱合二为一,都要避免股东知情。在第一类中,投保企业将巨额保费分散到员工名下,以单位的名义购买团险,但通常只有几位负责人知情。保单生效后,投保企业就“长险短做”,要求退保,保险公司将退还的保费汇入企业领导的个人账户。在保监会加强了对团险退保的监管后,就又多了一个环节,即“团险个做”。投保企业在保单生效后以“无力缴费”等为由,要求将团险改为个险,然后再要求退保,保费进入领导的个人账户。在第二类中,企业先以单位的名义为全体职工购买团体保险,然后退保,退还的保费存入职工的个人账户,由其自行支取。根据《反洗钱法》的规定,这两类都属于上游犯罪为“贪污贿赂犯罪”的洗钱行为。不过前者是少数领导贪污,后者是集体贪污。

第二种,企业以“团购”的方式为职工购买个人保险,即“个险团做”。多以“职工出小头,企业出大头”的方式间接地获得职工的同意。由企业收集职工的个人资料及由其填好的投保单,然后“代扣”应由职工缴纳的保费,最后以“团购”的方式为职工购买个人保险。这种为职工“团购”个人保险的方式既获得了职工的同意,也绕开了保监会的监管。尽管领导可能得大头,职工只能得小头,但内讧的可能性很小。只要它突破了国家的工薪限额就应属于贪污国有资产的洗钱行为。

第三种,购买企业年金、避税或逃税行为。第一类是购买企业年金。为完善养老保险制度,国家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在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后,为职工购买补充商业养老保险,保费在职工工资总额4%以内的部分计入成本在税前列支。显然,只要企业支付的保费在4%以内,不仅合法,国家还免税鼓励。超过4%的部分只要是税后所得,国家并不反对。第二类是避税。企业为职工支付的保费虽然超过了4%,但能使超过的部分免税,就应属于避税。第三类是逃税。企业为职工购买团体寿险,然后要求团单改个单,职工个人或退保或持有保单。企业支付的保费超过了4%,又无法使超过的部分免税,却没有履行纳税义务,就应属于逃税。如果在这三类中,包括保费在内的职工工资突破了国家的工薪限额,就应属于贪污国有资产的洗钱行为。

第四种,私设小金库。企业以单位名义投保团险,然后通过退保变现。退还的保费被存入到指定账户,企业将其设为“小金库”,以应付一些特殊需要,同时逃避财税部门的监管。这种做法虽违反了财务纪律,但只是改变了财产的占有形式,并没有改变所有权关系,不属于洗钱的范畴。

2.利用地下保单洗钱。地下保单是指港澳保险机构的推销人员进入内地向内地居民推销,或由内地居民帮其推销,甚至由港澳保险机构及其人通过互联网、电话等方式推销,内地居民在境内完成保费缴纳,再由上述人员将保费转交给境外保险机构,最后由境外保险机构在境外签发的保单。可见,只要投保人的保费缴纳过程是在内地完成的,境外保险机构签发的保单就属于地下保单。地下保单多以人民币缴费,以外币退保或理赔,它为黑钱出境提供了便利的通道,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洗钱工具。

3.利用长期寿险洗钱,即“长险短做”。洗钱者一般用大额现金趸缴保费,或在短期内完成期缴,或初始选择期缴,不久即要求趸缴后续保费。短期内投保者会使保单的现金价值达到很高的水平,然后要求退保或质押贷款并听任保单被注销。“趸缴即领”是“长险短做”的一种变形。洗钱者往往为将要退休的人投保,或者将被保险人的年龄“误告”为接近退休的年龄,以趸缴保费的方式购买养老保险或即期年金。由于年金的领取方式较灵活,洗钱者利用这类保险既可实现大量现金的置放,又可一次性领取全部保险金。

4.利用外汇保单、离岸保单洗钱。外汇保单应以外币缴纳保费,退保、理赔也应以外币支付。但少数外资保险公司没有严格执行,有些外汇保单允许投保人用人民币缴费,退保、理赔时可以选择支付币种。利用这种外汇保单,洗钱者在境内缴纳保费,在境外退保变现即可实现跨境洗钱。此外,洗钱者还能实现本外币的互换,达到资金外逃或热钱流入的目的。外汇保单的最新发展是离岸保单。我国保险业全面对外开放后,离岸保险业务将迎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洗钱者可能利用我国监管经验不足的弱点进行洗钱。

5.利用新型保险洗钱。新型保险如投资连接保险、分红保险和万能寿险等,属保险、证券的混业产品。较之传统寿险,它们的保障功能较弱,投资作用很强,是带有保险功能的基金。新型保单持有人的资金可以在保险账户和投资账户间自由调配。因为其主要功能是投资,所以保费一般没有限额。洗钱者购买这类产品,不但可以模糊资金的来源,改变“黑钱”的性质,还可以实现“黑钱”的边洗边赚。其最新发展是银保通、银保卡和保单账户。前两种的资金可以在银行账户与保单间灵活转移,既能自动垫交保费,又能灵活支取;最后一种允许投保人将多缴纳的保费存入保单中,客户可以自由存取。洗钱者往往使资金反复进出这些具有存单功能的保单,掩盖其真实来源,达到洗钱的目的。

6.利用银行保险洗钱。银行保险作为新的保险营销形式,在寿险产品销售中所占的份额急剧增加,日益受到银行和保险业的重视。为适应柜台销售的需要,银行保险往往具有简单、标准和易操作的特点,手续简便、征询信息少、成交速度快。银行保险的核保标准较低、但现金价值却可以很高,客户可以反从银行划转保费,这也为洗钱者提供了空间。比银行保险更新的营销方式是网上保险,投保人通过网络在线投保,在线支付保费。虽然网上保险需在网下补办相关手续,但根据电子签名法的规定,保单已经生效,投保人可以退保变现。

7.利用行贿保单洗钱。用寿险保单送礼可以彰显亲情与关怀,洗钱者(包括行贿者)也经常利用这种方式进行洗钱,一般由送礼方支付巨额保费,受礼方退保变现。团险中的行贿保单实质上是高额退费。在企事业单位采购团险时,保险公司会虚增保费,成交后再向有关人员赠送大额保单,由其退保变现,这属于上游犯罪为“贪污贿赂犯罪”的洗钱行为。

8.财产保险中的洗钱。财产保险洗钱的主要方式有保险欺诈、理赔欺诈和现金交易等。在理赔人员的配合下,理赔欺诈和保险欺诈还能有机地结合起来。洗钱者通常有计划地用黑钱置换保险标的,然后制造保险事故,获得赔款达到洗钱目的。洗钱者还可以购买他人的保险标的,然后变更被保险人,“出险”后再获得赔款。产险标的出险率较高,现金交易简便易行,投保者可以现金投保,保险公司一般也以现金支付赔款,这也为洗钱者提供了可乘之机。

二、保险业洗钱风险的成因分析

1.当事人关系复杂。实行实名制后,保险业与其他金融业的主要区别在于,保险的投保人、被保险人和受益人可以是不同的人,彼此间可以不必存在婚姻、血缘或商业关系。在保单存续期间,这三种关系人还可以变更。大额存单的提现者只能是开户人,大额保单的受益人却往往不是投保人或被保险人。

2.寿险产品性质独特。长期寿险产品一次性资金投入量大、有价值储存功能且便于一次性收回现金,很适合洗钱者操作。此外,由于生命、身体是无价的,各国对寿险保额的限制较少。理论上,只要投保人具备相应的能力和意愿,保费和保额可以无穷大,这就为洗钱者大量放置资金提供了便利。

3.依靠人销售。保险人最了解投保人,理应成为保险业反洗钱的第一道防线。但在佣金制下,人的目标函数显然不同于保险人,认为反洗钱只是保险公司的义务。为了保护好、利用好其积极性,促进产品销售,保险公司也不便对人严加约束。此外,保险洗钱涉及的市场主体较多,责任主体很难确定,人推脱责任很容易。

4.市场发育不成熟。一是市场主体过少,寡头垄断导致了无序竞争;二是产品技术含量低,同构严重,价格竞争是最主要的竞争形式;三是盲目追求保费规模和市场占有率,业务上重数量轻质量;四是对人激励过度,驱使其同洗钱者合谋;五是部分公司仅为了获得流动性而竞争,必然导致不法行为的发生。

5.特殊保险监管困难。一是地下保险。虽然港澳同大陆合作紧密,但地下保单多通过亲朋好友或熟人介绍签订,操作上很隐蔽,洗钱活动混杂其中,很难查处。二是网上保险。随着金融市场的全面开放,人民币逐步国际化,网上银行、网上保险等交易、结算手段的兴起,相关的洗钱活动势必增多。三是外汇保险、离岸保险等。虽然我国目前仍然实行较为严格的外汇管制,但全面开放必然要求人民币自由兑换,洗钱者利用外汇保单、离岸保单的机会会更多。

6.监管能力不足。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的趋势已很明显,保险产品同证券、银行产品日渐融合,但我国金融业的联合监管能力却跟不上市场发展的步伐。一是大量投资型险种的涌现,考验着证券和保险的联合监管能力;二是银保通、银保卡和保单账户的出现,也对银行业形成了冲击;三是保单质押等为保单变现提供了新的方式。

7.外部环境恶劣。一是法制不完善,不法竞争盛行;二是国有资产流失严重,监管乏力;三是政府官员的权力过大,缺乏监督;四是私有财产的法律定位不清,社会上“仇富心理”与“仇腐心理”并存;五是经济发展的速度超过了政府管理能力提高的速度,经济政策的效果越来越不理想。

三、我国保险业反洗钱的法制建设

随着反洗钱的不断深入,我国政府越来越认识到保险业反洗钱的重要性,逐步从建章立制,机构建设、宣传教育等方面开启了保险业反洗钱工作。一是现有的保险法律、法规已规定了客户身份识别的义务。《保险法》第十九条规定,保险合同应载明保险人、投保人、被保险人的名称和住所,人身保险还应载明受益人的名称和住所。这一规定符合国际保险业反洗钱对客户身份识别的要求,达到了KYC的标准。二是现有的法律、法规也规定了交易记录保存的义务。《保险法》第一百二十四条规定,保险公司应当妥善保管有关业务经营活动的完整账簿、原始凭证及相关资料。这一规定也符合国际保险业反洗钱的相关要求。三是借鉴国际保险业反洗钱的经验,我国政府逐步加强了对团险退保的监管。1999年保监会下发的《关于人身保险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对投保团险的人数比例和最低人数进行了限定;规定了最短的保险期限并对养老金领取年龄进行了限制。保监会2000年下发的《关于规范人身保险经营行为有关问题的通知》,对团体寿险的养老金、退保金、满期生存给付进行了规范。2005年保监会又出台了团险退保的实施细则,要求投保人必须证明被保险人同意投保,退保;退还的保费只能通过银行转账支付,且必须退至原缴款账户。四是加快了反洗钱的立法进程。2006年刑法修正案(六)对原刑法第一百九十一条进行了修改,拓展了洗钱罪的上游犯罪。同年10月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进一步拓展了洗钱罪的上游犯罪,标志着我国反洗钱立法任务的初步完成。随后央行又了《保险业金融机构反洗钱规定》和《金融机构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为防堵洗钱者利用保险业洗钱,维护金融秩序提供了完整的法律框架。

四、我国保险业反洗钱存在的问题

1.意识不强。部分从业人员认为反洗钱是央行、商业银行的事情;分支公司则认为是上级公司或总公司的责任;人、经纪人认为是保险公司的义务。多年来,监管部门布置的反洗钱工作较少,从业人员既没有经验积累,也没有形成职业习惯。少数从业人员将注意力仅集中在业务拓展上,容易被洗钱者利用。

2.经验不足。央行的反洗钱人员主要分布在支付结算部门,对银行结算等业务经验丰富,对保险业却知之甚少。目前,保险从业人员也只是为了达到政府的标准和要求在被动地反洗钱,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没有经验积累。此外,我国保险业反洗钱监测系统仍处于开发阶段,反洗钱工作缺乏技术支持。

3.信息搜集整理不够。保险业对大额交易者的交易情况、分布状况和行为特征等信息的收集整理不够,对我国投保人进行正常大额交易时所表现出来的行为特征缺乏了解,无法立即出台符合实际的工作指南供一线人员参照、比对。保险业反洗钱信息收集的主要方式是逐级汇报,还没有建成覆盖整个金融业的反洗钱信息主动搜集、分析、识别系统。

4.法制落后于形势。监管层忙于“补漏洞”,没有精力对保险洗钱的发展趋势进行预判性研究。对最新发展起来的洗钱手段,监管者仍在调查、摸底,来不及修订相关法规。洗钱者找到了应对办法后,现有的防堵措施便逐渐失去效力。监管部门的行政规章、保险公司的内控制度还仍在建设中,寿险公司的制度明显落后于形势。

5.联动机制尚待完善。一是保监会尚未设立独立的机构,以便与其他部门开展合作;二是部分公司缺乏专职反洗钱人员,专人专岗没有设定到位;三是监管部门间,金融企业间没有形成完善的联动机制;四是中介机构与保险公司之间、分支公司与上级公司之间还存在相互推诿责任,逃避义务的倾向。

五、建议

1.加强组织建设,形成完整的反洗钱组织体系。保监会应在现有的行政框架内建立起专门反洗钱的监管机构,负责保险业反洗钱的日常领导工作,接受央行的业务领导。保险公司应设立反洗钱专门机构或岗位,实行岗位责任制。此外,还应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以降低反洗钱成本。

2.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内控机制。保监会应以制度建设为基础,不断完善相关的行政规章。保险机构应制定反洗钱内控制度,将反洗钱工作并入到业务流程中;应将中介人纳入到反洗钱规划中,指导其开展反洗钱工作;还应完善激励机制,将反洗钱工作表现纳入量化考核系统,增强员工反洗钱的积极性。

3.注重宣传教育,加强人才培训。央行应加强对保监会及保险机构反洗钱工作人员的培训,帮助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反洗钱队伍。保监会应经常组织专家学者和一线人员举办一些讲座、学习班、研讨会等,以交流经验,提高技能。保险机构应通过集中学习或短期培训,提高保险从业人员、尤其是员与两核人员的反洗钱能力。

4.加入国际组织,开展国际合作。积极加入国际组织,以获得技术上、业务上的帮助和指导,共享反洗钱国际信息;签订双边或多边合作协议,加强国际间洗钱资金的追缴;全面落实我国已批准的国际公约,争取早日加入FATF等国际反洗钱组织。

5.加强部门协作,形成反洗钱合力。保监会应与央行、财政部、公安部、银监会、证监会等部门联合出台后续的行政法规,以紧跟洗钱犯罪的发展形势。还应与其他金融监管部门建立健全协调机制与信息共享机制,共同降低反洗钱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6.建立信息平台,完善预警体系。央行、保监会应努力构建保险业反洗钱信息平台,提高电子监测水平。保监会应整合行业力量开发出保险业反洗钱自动识别系统,通过对交易的周期、频率、金额、对象特质等相关参数与信息的采集,完成对可疑交易的初步筛选,使洗钱行为能迅速被确认和制止。

7.建立奖惩制度,完善激励机制。为降低反洗钱成本,提高保险公司及其工作人员反洗钱的积极性,应建立追缴洗钱资金的分享制度。追缴的洗钱资金除部分上缴国库外,剩下的应用于反洗钱活动的财务支持,补偿金融机构的反洗钱成本,奖励反洗钱表现突出的单位及个人。同时,对反洗钱工作不力,经揭发、证实被洗钱者成功利用的保险公司应处以重罚并给予其高管以纪律处分。

参考文献:

[1]张领伟.论我国保险业反洗钱的对策[J].北方经贸,2006(2).

[2]陈亮.论保险业对洗钱的监管和防范[J].上海保险,2000(11).

[3]赵国辉.论保险洗钱的治理问题[N].中国保险报,2006.06.09

[4]AndyWragg.Moneylaunderingandthegeneralinsurancemarket-thechallengesahead.[M].Lioyd’sassociation,2006:14-16.

[5]HenryREngler.BuildinganEdge:Anti-moneylaunderingcomplianceintheinsurance[J].TheFinancialServicesNewsletter,2006,7(2).

[6]GMLSG.Moneylaundering/terroristfinancingactivities[N].Workingpaper,2005.

[7]IAIS.MoneyLaunderingandtheInsuranceIndustry[R].IAISdocuments,2000.

[8]PatrickM.Moneylaundering:stayingaheadofthelatesttrends[N].Workingpaper,2000.

[9]万云.保险暗藏洗钱通道[J].中国保险,2003(12).

[10]夏志琼.保险业反洗钱刻不容缓[J].中国乡镇企业,2006(1).

[11]邱琪.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保险反洗钱制度[J].金融经济,2006(1).

[12]唐金成.论建立我国保险业的反洗钱机制[J].广西金融研究,2006(6).

[13]吴九红,王虹.我国保险电子商务监管的对策[J].现代管理科学,2004(4).

[14]陈熙男.我国保险业洗钱风险与对策分析[J].中国金融,2005(11).

[15]姜秀昶.学习借鉴国外经验建立我国保险业反洗钱工作体系[J].上海保险,2004(6).

[16]吴金龙.证券保险业反洗钱初探——“四大空白”亟待填补[J].浙江金融,2006(5).

[17]中国人民银行.保险业金融机构反洗钱规定[Z].2006-07.

[18]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人寿保险业洗钱防止注意事项范本[Z].中国台湾,1994-07.

上一篇:核准投资项目管理办法范文 下一篇: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