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学范文

时间:2023-02-27 05:58:20

保险学

保险学范文第1篇

危险运动

上世纪80年代,德勤公司有一项统计数据:一名球员在场上仅仅靠一次灵光闪现的动作所获取的报酬,相当于井下矿工四年的工资。前英格兰队主教练格伦・霍德尔站出来为球员辩护:“球员比赛的风险比井下作业的风险更大,一次冲撞就可能使他们的职业生涯提前终结。”霍德尔还忽视了一点,那就是矿工在发生事故后都有工伤保险赔偿,但早期的球员们却很少有这种保护。正是由于缺乏“安全感”,在多次心理调查中,都表明很多足球运动员身上出现一种共同特质,也就是法国足球专家F.比滕代克在《足球,心理学研究》里所说的:“球员是多疑的、不确定的、疑神疑鬼和自恋的……直到现在足球运动员仍被看作是最敏感的人群。”

很明显,这种“多疑”的特质和公众希望球员所承担的英雄角色截然相反,但很少有人能真正认识到足球运动的危险性。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球员们已经意识到他们从事这项特殊行业的宝贵和短暂――他们学会如何运用技术避免自己损伤,足球装备的进步以及规则的改善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受伤的风险。一些球员拖着“伤腿”被迫上阵的血案早就成为历史,他们不再像过去那样不顾一切地勇猛,在比赛时也更加小心翼翼……但真正的苏醒还是来自对保险意识的认知,贝肯鲍尔在成为职业球员前曾是位出色的保险推销员,阿根廷足协在1986年世界杯时为马拉多纳的左腿买了份保额为3000万美元的保险(保额是指保险公司赔付给投保人的最高限额,保费是指投保人购买保险所交的费用,一般而言保费要比保额低很多),这两人是第一批接触到个人保险的球员。当时大部分球员的保险是通过俱乐部购买的团体险,这正是让人担心的地方,一些球员甚至并不知道俱乐部支付他们的工资里包含了保险,总有些“”认为这个世界上只有高工资才是最重要的。

在过去,尤其是业余足球时代,足球运动员们根本没有任何保险常识,遇到伤病都只能自认倒霉,一些人为此不得不提早结束了足球生涯,很多人甚至连原来的工作都无法从事,从而为献身足球毁掉了自己的将来:法国塞特队上世纪40年代的球星西雷・科拉尼因为脊椎炎结束了自己的国家队生涯,在那个年代,由于脊椎炎而提前退役的球员并不在少数。除了脊椎炎外,还有一些隐形的职业疾病证实了足球运动的危险性,比如疝气(人体组织或器官一部分离开了原来的部位,通过人体间隙、缺损或薄弱部位进入另一部位)和癌等,此外他们还可能遭遇视网膜脱落和间歇性心脏病。最让球员害怕的还是神经性疾病,1974年,《泰晤士报》报道了六名职业球员因为相同症状而死亡的消息,英国神经科医生认为死因是这些球员在踢球时频繁争顶头球所致。最近的例子是前AC米兰和佛罗伦萨球星博尔戈诺沃,由于受到运动神经性疾病的困扰,他的生命面临终结的危险――1973年以来,已经有41名退役球员因为这种疾病被死神吞噬。由于不懂得理财,博尔戈诺沃已经付不起任何医药费……一些科学家甚至提议,为了保护球员,得让他们像橄榄球运动员一样带着头盔进行比赛。

保险ABC

他们需要的仅仅是头盔吗?即使头盔能够保护他们不受伤害,那么能够让他们脱离贫困,抗拒内心的恐慌吗?从过去一些退役球员的案例来看,在面临严酷伤病时,他们都成了社会的弃儿,只能等待慈善人士的爱心帮助。他们身上的共同点是:在球员时代几乎都没有科学的保险计划,而在退役后俱乐部自然不再为他们支付任何保费,在花费掉所有积蓄后,他们也终于受到了惩罚,但为时已晚。在很多球员看来,足球运动的伤害仅仅来自于肌肉损伤,最多也就是骨折,这些在球员时代俱乐部已经为他们考虑到了,但他们忽视了这些小伤的潜伏和积累会使更大的伤害在退役后出现,也就是像博尔戈诺这样的情况,所以在退役后他们只能从保险公司那儿得到很低甚至空白的养老保险……好在现在球员的保险意识越来越强,俱乐部也比过去更加人性化。根据欧盟劳工法,俱乐部在和球员签约时,合同里必须有保险条款。以意甲为例,俱乐部和球员的合同规定,球员必须拿出工资的9.15%来缴纳保费,但这些都是俱乐部的行为,真正自己掏钱购买个人保险的球员依然不多。一般来说,主动购买保险的一般有两种人,一是具有号召力的足球明星,他们担心自己因为伤病或意外事故而失去现在的丰厚收益,比如贝克汉姆、卡卡和小小罗等;二是即将退役的球员,像马尔蒂尼和吉格斯都在最近几年自费购买了多份保险。除此之外的大多数普通球员,自费购买保险的例子却不多。

在欧洲,俱乐部和球员合同里的保险基本分为三种:一是工资保险,在球员意外受伤后,保险公司为其支付住院费和医疗费,若缺席六周以上,球员工资则由保险公司支付,直到球员伤愈复出,保费是由俱乐部和球员共同分担的,保费一般在两万欧元,保额则能达到数十甚至上百万欧元;二是球员意外险,因意外伤病导致无法踢球,球员可以得到当时所投保额的全部赔偿;三是训练险等其他险种。从成本角度看,赔付金额最高的还是工资保险,随着球员工资成倍上涨,俱乐部财政面临着巨大压力,如果高价引进的球员无法上场,还要为其支付高额工资,这冤枉钱花得甚是心疼。特别是球员在代表国家队或参加其他比赛时受伤缺席,所以每家俱乐部都会在合同里写上:球员只有在代表俱乐部比赛时才受合同保险保护。如果球员被征召入国家队,那么该国足协必须为球员购买保险。而在与各国足协的拉锯战中,俱乐部也始终都站在球员一边,从这点看,这似乎是为了球员的安全着想,但出发点还是为了俱乐部的利益。

有媒体认为,一些俱乐部甚至希望球员受伤来避免损失。以欧文为例,2007年11月,他在英格兰队对奥地利队的友谊赛受伤后,保险公司的理赔方案是:受伤最初两周以5万英镑为上限,此后100周的周赔付可达10万。最终欧文因伤缺席了六周,保险公司向他支付了60万英镑的工资赔偿,这对于纽卡斯尔联俱乐部而言,反而少了一个包袱。而在球员合同内的保险条款中,俱乐部也会动手脚,比如拖延保险赔付期,由于一般保险条例规定球员在受伤期间的工资由保险公司支付,他们会让队医推迟开具球员的健康证明,以节省更多的薪金空间。这种做法自然引起一些争议,一些俱乐部借保险来图利,无疑和保险公司一贯提倡的“保险是一种保障”的理念相冲突。

另外,保险条款在一定程度上还成为了球员的“紧箍咒”。根据保险条款,球员们必须与一些高危险的休闲运动绝缘,他们必须根据保险公司或俱乐部为他们设计的内容来安排行程,以使自己变得更“安全”。在去年年底伊拉克国家队对“和平明星队”进行的一场名为“进球为和平”的慈善赛上(明星队主教练为安切洛蒂和瓜迪奥拉),很多球员都以组织者没有购买保险拒绝参加。其实这也反映了我们之前提到的现象,球员们的保险意识仍存在着对组织的依赖性。看上去他们已经足够聪明,但由于缺乏个人保险上的投资,在职业生涯结束后,他们都将或多或少地陷入困境。他们得明白,俱乐部为他们购买的保险,只是出于投资的考虑,而安全永远只掌握在自己手中。

足球保险的桎梏

1.足球运动员属于高风险职业,肌肉损伤经常会复发,这些损伤日积月累后会促发一些突发性伤病或伤残,像欧文总是因为肌肉拉伤缺席联赛而让保险公司赔付高额保险金的情况,按照保险条例,相同伤病如果复发很难得到赔付。

2.很多球员都有滥用药物,甚至服用违禁药物的经历,这是一些特殊伤病的诱因,而职业球员群体普遍存在的不良生活习惯,如酗酒、吸烟和不科学的训练方式等,都容易使他们和伤病成为朋友,这对保险公司而言无疑是一笔巨大的风险投资。

3.俱乐部往往希望国家队为球员购买大赛保险,但问题是大名单都会在最后时刻公布,而保险公司事前需要对参赛球员的身体状况和过去的伤病数据进行研究,在不知道入选球员名单的情况下,很难为球员做细致的个人保险规划,所以现在的大赛保险都是以球员身价和工资来计算的。

结语

足球保险学是一门很深奥的学问,除了今天讲述的球员自身保险外,体育赛事险和特殊险也是一门值得探讨的课题。其实我们可以采取一种新颖角度,通过保险学在足球运动的发展,对足球界一些特殊现象进行了追问和反思。例如,保险业的健全发展,那些获得了更多“安全感”的球员,是不是会抛弃掉平时的文雅,变得更肆无忌惮,从而使足球运动面临更多的危险呢?俱乐部和国家队之间的争论,如果能更多地从球员角度出发而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是不是会避免像博尔戈诺沃那样的悲剧呢?

保险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保险学;案例;教学

一、案例教学在保险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对传统保险学教学方式进行改革,案例教学是一项必然选择。从保险学案例教学实践来看,教学效果明显。

(一)案例教学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

在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中增加有趣的案例,能起到很好的调剂作用,学生的学习兴趣变浓厚了。在课堂上,案例教学经常能起到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如果老师只是平平淡淡地把知识点介绍给学生,这种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课堂气氛比较沉闷。比如说,保险业的经营与管理是一个比较枯燥的实务问题,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笔者尝试在教学中增加了相关的案例,如保险人引发的保险纠纷、理赔过程中的代位追偿问题等等,明显感觉到学生听课的注意力集中了,课堂气氛也活跃了。

(二)案例教学有助于增进师生互动

在课堂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主体,表现为老师一味地讲课,学生一味做笔记,下课后师生就形同陌路,这不仅不利于师生的交流与合作,也不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而案例教学中学生分析、老师点评的方式使学生之间的交流增加,学生也更乐于在课后和老师探讨一些学业上的问题,师生的关系变融洽了。师生互动的结果一方面促使学生不断进步,不断向上突破;另一方面事实上也给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老师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不断加强自身的理论素养,形成“教学相长”的良好氛围。

(三)案例教学有助于引导学生思考

保险学的专业术语和基本原理是比较繁杂的,很多学生一学期下来还没有完全明白保险学的一些基本概念。而案例能引导学生去思考相关的原理,真正把理论与实务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保险学的专业知识并能学以致用。比如,在讲到近因原则时,近因的判定是非常专业的,涉及医学、法学、逻辑等多个领域,学生往往很难把握其精髓而出现错误,笔者在近因原则教学中,有意识地增加了许多案例,案情有一目了然的也有错综复杂的,并且强调了近因和诱因的区别,一学期下来,学生已经可以比较熟练地分析保险纠纷的来龙去脉,找出引发案件的决定性因素,效果十分明显。

二、保险学案例教学的关键———案例选择在保险学案例教学过程中,案例的选择无疑是最关键的一个环节。案例选择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案例教学的效果。

(一)案例与课堂教学必须紧密相关

案例的选择一定要考虑到案例与保险学原理的相关性,案例不能脱离原理。比如我国的保险法与英美等保险发达国家的保险法规不尽相同,如果拿一个美国的保险案例来说明保险学的基本原理,肯定是有所偏颇的。再比如在讲解“保险利益”这个概念的时候,尽量不要引用“保险金”的案例,这两个概念虽然有一定联系,但是很容易混淆,如果在案例中不对两者进行严格区分,学生对这两个概念可能会更犯迷糊。因此,案例一定要和所要教学的保险学术语或基本原理紧密相关,这是一次好的案例教学的前提条件。

(二)案例要体现典型性

保险业在我国发展时间较短,存在许多不完善之处,国民的保险意识还不强,保险市场主体的无序竞争屡禁不止,客观上造成了我国保险纠纷比较多,可以选取的保险案例也比较丰富。在进行保险学案例教学时,不能在众多保险案例中大海捞针、随意选择,而应该尽量体现案例的典型性。

(三)案例要尽量做到正面引导

在进行案例教学时,因为反面案例更容易收集,再加上反面案例比正面案例更能折射保险学的原理,所以一些老师在传授保险学原理时,往往通过一些反面案例来进行分析和讲解。我国保险业起步比较晚,社会公众对保险业的认知本身就比较欠缺,老师讲解的反面案例将使学生对保险业的混乱和无序形成根深蒂固的成见,损坏保险业的诚信形象,进而影响其对保险业的信心。教学的过程也是育人的过程,在案例教学时不能光靠反面案例去刺激学生,更要用正面的案例对学生的人生观进行积极的引导,强调真、善、美,使学生树立对社会的信心。正面案例与反面案例要有机结合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这是在保险学案例教学中必须注意的。

三、保险学案例教学与其他教学方式的结合案例教学通常采用老师直接讲解案例的方式,这种常用的案例教学方式能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对基本原理的理解。但是,案例教学并不能取代其他的教学方式而成为唯一的教学方法。

(一)不能忽视理论教学

强调案例教学,并不意味着放松理论教学,理论教学依然是高校教学中最基本的一项任务。理论教学的目的在于应用,用理论去解释实务中的案例;案例分析的基础也在于理论,不掌握理论就无法开展案例教学。可见,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应该是相辅相承的,理论教学是基础和前提,案例教学是目的和应用。因此,高校教师应该经常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增强自己的科研能力,才能更好地进行理论教学。

(二)强化多媒体的应用

多媒体教学具有信息量大、视觉冲击强等优点,目前在高校,大多数的课程都采用多媒体教学这一手段。在进行保险学案例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通过播放视频、录音、与网页超链接等方式讲解案例,一方面加大了信息输出量,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效果显著。当然,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是一件耗时耗力的工程,这就要求老师必须熟练掌握多媒体课件制作的常用方法,要备课时不能贪图省力,尽量配合案例教学,把课件制作得更精美。

(三)合理使用教具

教具在经济学类课程的教学中很少被使用,但是这种教学手段具有直观、明了、现学现用的特点,这在其他教学方法中是很难实现的。比如,在讲到保险文件时,给学生传阅保险公司印制的投保单、保险单、批单等文件,学生很快就明白了这些保险文件的格式、作用和法律效力等相关知识。可见,在教学中,合理使用教具能最大发挥教具的功效,在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

案例教学如果只是采用老师讲授的办法,只会使学生引起一时的兴趣,而不会在头脑里留下深刻印象,因此案例教学应该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进来,通过自主学习,实现案例教学的最优效果。

(五)开辟第二课堂

保险学范文第3篇

二、目前我国保险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保险学是保险专业的一门必修主干专业课,在保险专业课程的设置中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这一门课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保险专业大学生的素质,因此,搞好保险学的教学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然而,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在保险学的教学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影响了教学效果。这些问题主要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对保险在认识上的误差导致的学习动力不强由于我国保险业发展时间较短,人们对保险的认识较少,而一些保险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导致人们对保险行业的存在很多偏见,认为很多保险都是骗人的,保险从业人员就是那些整天挨家挨户、低三下四求人买保险的人。这种认识对保险专业的学生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一些新开设保险专业的高校大学生来说更是如此。许多学生在参加高考后,根本就没有填志愿保险专业,而是被学校调剂过来的。由于社会的偏见,学生本人及家长都不愿报考保险专业,认为上一个重点大学将来毕业出来卖保险是很丢人的事情,所以他们心里对学校的调剂存在着很大的抵触情绪,但是为了上一个重点大学也不得不服从学校的调剂。但是这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带来了相当大的消极影响,有的学生谈不上好好听课,甚至怨气冲天,把不满情绪发泄到教师身上,虽然这只是一小部分学生,但是对整个保险专业的学风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给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阻力。

(二)教师缺乏保险行业的实践经验从而其教学效果不佳保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然而,在教学环节中,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当今各大高校保险学的教学仍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即“老师讲,学生听和记”。对于已接受过十几年传统教学的本科生来说,已经厌倦了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课堂上学生有效参与不足,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的有效实现。而近来所提倡的教学创新也仅是在教学工具上有所改进,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了一些高科技电子设备,老师的教案也由PPT所代替。不可否认,现代化的教学设备给教学带来了一定便捷,但并未触及到教学方式的根本转变,填鸭式教学、应试性教学手段等仍根深蒂固。教师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在实践方面的经验不足,懂得理论知识的教师很少或根本没有机会去从事保险实践工作,而富有实践经验的保险工作者也进不了保险教师队伍。在教学过程中,多数教师以讲授理论知识为主,鉴于保险专业的实践性要求,也有不少教师采用案例教学法。然而,由于教师本身缺乏实践经验,所用的都是从书本上或是从网上下载的现成案例,并没有包含自身的感受,所以在讲授过程中难以做到生动形象,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三)学校对保险专业的投入过少使得教学所获支持不足良好的教学效果一方面来自教师的努力,另一方面与学校对专业的投入和支持也是分不开的。作为一个年轻的新专业,保险专业在大部分学校的地位都不如那些老牌专业,尤其是高校近些年热衷于搞名牌专业精品课程,把大部分资金及力量都投入老牌和名牌专业中,而像保险这些新专业,由于其力量薄弱,没有多少话语权,因此很难获得学校的支持,无论从教学的硬件还是从软件,无论从资金还是从资料设施的投入,都处在一个弱势地位。某高校近年虽然引进了几位教师,但是新设立的保险系基本上没有新投入的专项资金,对保险教学的支持力度明显不足,几年之内都没有添过什么新的教学辅导材料及影像光盘。教师也没有机会没有渠道去保险公司从事人身保险的实践工作,个别教师自己联系去了也得不到经费及时间的支持,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教师在保险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常常感到无所适从。

三、保险学教学的创新策略

针对上述问题,要搞好保险学课程的教学,必须从加强对学生专业观的教育、加大对保险专业的投入力度以及着力提高老师队伍的素质等方面出发,努力创造保险学教学的有利环境,真正把高校建设成培养高质量保险专业人才的基地。

(一)加强保险专业本科学生的保险意识的教育在进行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专业背景的介绍,可以和学生一起畅谈保险业最新动态等,也可以以自身的经历为例帮助学生逐渐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再者,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可以细分,根据学生兴趣和发展需要设置不同的主攻方向,例如可

设置从业资格考试、保险理论研究、保险法学、精算和保险营销等学习小组,这样学生可以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和方向并加深对保险专业的认识。此外,在保险专业本科教育中,还应强调挫折教育和诚信教育。保险属于服务性行业,且有其特殊性,尤其是保险营销这一领域,需要从业者有极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而这些是需要日积月累而达到的修养,因此,保险专业的本科生应该尽早有意识的培养这方面的品质。

(二)注重加大对保险教学软硬件设施的投入以满足教学的需要保险学作为一个新的专业,迫切需要得到各方的支持才能迅速成长,否则就有可能一蹶不振,所以加大投入力度是事关新专业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在专业投入方面,一是要加大硬件设施的投入,从保险学科建设的实际出发,为教师创造一个良好的教书育人环境;二是要加大人才建设步伐,除积极引进保险专业教师外,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加大对现有教师的培训力度;三是要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每年要拨出一定资金用于购买书籍影像、举办保险研讨会、送教师去保险实际部门参加实践工作以及请相关人士来为教师和学生讲授保险实践经验等。

(三)创新教学手段,优化师资

要加强保险学教学的实践性,可以在高校成立“保险咨询”等一类实践性教学团体,组织学生到城市社区等地方进行义务咨询活动。这不仅为学生提供积累实践经验的机会,也能服务大众,充分体现了保险的人性化,为保险业树立良好的形象。再次,要充分发挥业界与学界互动作用优化保险教育师资。一方面,充分利用业界的各种资源培养和提高师资队伍,即建立充分利用和有效培养的互动交流机制。例如,高校和保险公司实行联合办学;保险公司可以通过博士(后)工作站、实验基地、课题合作等方式,为师资队伍建设,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培养提供一个平台。通过这个平台使教师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保险行业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完善知识结构,增加感性认识,丰富自身经验,从而提高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应该大胆聘用业界专家型人才,吸纳其成为教师队伍中一员。随着我国保险事业的发展,业界出现了一大批懂理论、谙实务、会教学的专家型人才,这些人才是发展我国保险教育事业的宝贵财富。近几年在我国保险事业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一些教师弃教经商,而与此同时,业界却有不少热心保险教育事业的有识之士,有意投身保险教育事业。国家和高校应采取优惠政策鼓励这些有丰富实务经验的人弃商从教,从而完善教师队伍的结构,优化保险教育的师资。

【参考文献】

[1]唐红祥.关于保险学历人才供需脱节的思考「J.广西财政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8(2).

[2]刘敏.探索校企结合的保险教育新途径「J.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3).

保险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 调查分析 能力的培养 《保险学》

一、案例教学的定义及其必要性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要“保持高等院校招生合理增长,注重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就业能力、创业能力”。

2011年7月国家《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中提出:“实施‘本科教学工程’旨在针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还不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突出问题,特别是要在高校专业结构不尽合理、办学特色不够鲜明、教师队伍建设与培养培训薄弱、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不强等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上,通过一段时间的改革建设,力争取得明显成效,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需要。”

无论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还是学生“四种能力”的培养,其实都是要求培养的学生必须要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要在教育中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案例教学法重在对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决策能力的培养,能将理论知识转化为智能发展,提高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参王世卿,2004)。

杨丽佳(2008)、刘国旌(2010)指出,案例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要求,组织学生对案例开展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教给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道理,进而提高学生的能力,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孙全治(2004)等指出,运用案例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诸如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勇于发言善于争辩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协作学习互相交流的人际交往能力等等。这些能力都是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必备的能力。

下面我们就某高校商学院中的《保险学》案例教学进行分析,得出相应的调查结论,以便为人们进一步认识案例教学提供参考。

二、某高校商学院《保险学》案例调查题目

本次调查以专业学生问卷调查主,了解某高校商学院《保险学》案例教学的现状。调查题目如下:

三、某高校商学院《保险学》案例调查结论

我们的调查对象包括某高校商学院《保险学》2个班,2012年11月4日发放问卷120份,收回115份。从我们所收集到的调查问卷来看,某高校商学院《保险学》学科案例教学主要存在以下的几个问题:

1.教师和学生大部分喜欢案例教学。

有89%的教师和学生认为案例教学使课堂内容十分生动而且又十分形象,能调动教师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使用案例教学的教师的数量不是很多,我们探询过其中的原因。一方面是案例比较难查找,另一方面,案例有的能说明问题,但有的还需要自己去思索、思考,去分析。有10%的学生不太喜欢,原因是他们认为这种案例教学就类似于小时候学的举例教学,用这样的例子来分析就显得过于简单。

2.教师和学生对案例教学的认识不是十分精准。

有78%以上的教师认为“案例教学就是在教学中举例说明”,有89%的学生也是这样认为的。这样案例教学的目的就造成了教师在案例教学中扮演“统治者”的角色,课堂依然是教师“一言堂”的局面;没有形成教学相长的氛围。因为没有达到教学中应该突出主体性、探究性、创造性的教学理念,没有突出强调知识的生成性和创造性、教学过程的开放性、教学氛围的情景性以及与其他教学模式相交融的教学原则。

3.教师案例选取存在问题。

我们的调查显示,如今教师教学中使用的案例多为外来品、“舶来品”,自己编、自己写的案例极少,这样就缺乏创造性。有的教师在我们调查时坦言:在选择时考虑不充分,案例内容与课程相关章节的教学目标与要求不相符合;有些案例真实性程度不大,其情节设计与现实情况不相符。我们在调查某学院时还注意到,有些教师选择的案例离学生的知识、阅历距离较大,虽能从一个方面反映典型问题,但是学生感觉陌生,不能启发学生思考,达不到案例教学的目的。我们在某学院调查时还发现,教师在案例的选择上缺乏新颖性,多数案例是重复使用过的;这样就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教师对案例教学准备不足。

我们在某学院听课时发现,有的教师在教学前没有安排学生准备,教学中对学生讨论没有组织好,结果并没有科学的评价,这样的案例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效。

有学者曾经指出过,在案例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学生是案例教学法的主角,教师是案例教学法的导演,所以,在开展案例教学法前,教师要将“剧本”或主题交给学生,让学生进行充分的准备;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握案例教学法的进展,保证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教学任务;教师要抓住关键性的问题,保证案例教学法重点突出脉络清楚;教师要在学生讨论后做好总结,保证发挥案例教学法的启发作用(刘国旌,2010)。我们以为,这样的看法是正确的。教师在上课前应该做到对案例教学中的内容胸有成竹。

5.从实际效果上来看,学生从案例教学中获益甚少。

我们在案例教学中发现,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的积极性虽然较高,但是他们真正能够从案例教学中获得东西并不多。我们试着寻找其原因,在调查中发现,由于学生习惯了应试教育,能自己去思考、自己去分析的能力欠缺,另一方面,与教师不善于引导有关。

堪章俊(2008)、刘国旌(2010)指出,案例教学是以案例为基本教学材料,将学生引入教育实践的情境中,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平等对话和积极研究等形式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式。但是在实际的调查中,案例教学却很难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的目的,这表明,我们的案例教学还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还需要更多的教师和学生去继续努力。

参考文献:

[1]杨丽佳.市场营销案例与实训[J].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9).

[2]孙全治.市场营销案例分析[J].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3]堪章俊.试论“行为引导型”教学法的开展[J].职业教育研究,2008(3).

[4]胡喜丽.案例教学法在刑事化验课程中的应用[J].管理观察,2009(18).

[5]刘国旌.招录试点班侦查讯问案例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

保险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PBL;LBL;“仿真型”实践;“经营型”实践;“校企合作型”实践

一、保险学教学改革的背景

现代经济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的竞争,人才对保险业的发展来说尤为重要。近年来,我国保险业对人才的需求激增,供给缺口巨大,已严重制约了保险业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加快发展保险教育,尽快培养出符合现代保险业发展要求的专业技术人才。保险学是国内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在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然而,根据对国内高校保险学教学的了解,以及专门针对武汉市三本院校保险学课程教学的调研,我们发现,长期以来,国内众多高校在保险学教学中普遍重理论、轻实践,不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基本还是“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2014年2月26日,总理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时提出要“引导一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2015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进一步提出要“全面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是大势所趋。在此背景下,我们需要深入反思当前保险学理论与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能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其就业竞争力,从而实现保险教学与保险业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

二、PBL与LBL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LBL教学法(Lecture-basedLearning,LBL)是一种以讲义为导向的教学模式,采用这种方法教师能够系统、全面地教授某门课程的专业理论知识,顺利实现既定课程的教学目标。LBL教学法的优点在于:第一,能够较大程度地节约教学资源。当前,我国不少高校仍存在教育经费紧张、师资力量不足的困境,LBL教学法通常采取一名教师同时教授几十名乃至百多名学生的大班教学方式,因此可以有效节约教学资源。第二,教师传授知识具有针对性、系统性和准确性。LBL教学法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使教师能够根据该课程的专业地位对教授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取舍,一方面避免了学生所学知识的重复讲授,另一方面又能系统、准确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第三,对学生基本素质要求较低。LBL教学法以教师为主导,授课内容的取舍、师生互动的氛围等主要靠教师自己把握。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多数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因材施教,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如期完成。然而,LBL教学法也存在很明显的缺点:第一,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LBL教学法以教师讲授为主要形式,教师往往重视知识量的传授,甚至不少教师在学时有限的情形下为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可能采取“灌输式”教授方式,这不仅易使学生产生倦怠心理,难以有效吸收所学知识,而且也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第二,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在LBL教学法中,学生一般处于被动学习地位,教师在多数情况下往往代替学生去思考和解决问题,留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较小,久而久之,学生在碰到疑难问题时往往感觉无所适从,从而对教师产生依赖性,并且这种依赖性具有自我强化的特点,使得学生应试能力较强,但独立思考和独立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越来越弱。因此,这种教学方法非常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以及个人的未来发展,也有悖于当前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尽管教育界对LBL教学法存在诸多质疑,但至今尚未有更好的教学方法来替代它。我们认为,教师应根据所教授对象的专业背景、专业基础、学科知识结构等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课时分配等灵活安排。因此,对专业基础薄弱、主观能动性和分析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还是应以LBL教学法为主导。而对专业基础较扎实、主观能动性和分析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LBL教学法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自我能力的发挥,不利于学生个人潜能以及创造力的发掘和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尝试使用PBL教学法可能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一步提高其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PBL教学法是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于1969年在加拿大的麦克斯特大学首次提出。PBL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导向(Problem-BasedLearning,简称PBL)的教学模式,其目的是将学生从被动学习的地位中解放出来,引导其向主动学习转变,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PBL教学法鼓励和支持学生对引人关注的问题进行研究,提高学生独立或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PBL教学法的优点在于:第一,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PBL教学法中,学生由被动学习的角色转变为主动学习的角色,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以及分组讨论来解决教师提出的相关问题。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角,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分组讨论也有利于学生取长补短,调动学生参与研讨的积极性,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保险学是一门理论与实际联系非常紧密的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学科,在PBL教学模式中,教师要从理论联系实际的角度进行实用性教学设计,授课以保险理论与保险法规为基础,将各章节知识点贯穿于真实案例中,着重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横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运用能力。第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PBL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可以采取各种形式的教学手段,如课外的自主学习、课上的小组讨论,既能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或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不仅有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而且有助于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的锤炼,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同时也与当今社会对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的需求相适应。PBL教学法在国内三本院校中全面实施难度较大。第一,传统的LBL教学模式根深蒂固,学生适应PBL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尚需时日。第二,PBL教学法要求教师具备很高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而三本院校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教师可能很难提出有价值的专业问题,从而很难实现对学生的有效指导。第三,PBL教学法对学生素质的要求较高,只有主动性强、韧性足、学习技能较强的学生才可能从PBL教学法中受益,然而三本院校的学生整体能力相对欠缺,是否能普遍受益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第四,国内现有的考试仍主要以笔试为主,在实施PBL教学法过程中确定与之相配套的科学评价体系较难,可能会引起较大争议。因此,我国现阶段在三本院校中暂不宜全面开展PBL教学模式,只能作为传统LBL教学模式的补充而非主导。

三、三维实践教学模式

在当今时代用人单位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是大势所趋。在此背景下,我们需要改变单一、传统的“校企合作”实践模式,重构保险学的实践教学模式,构建“仿真型”实践、“经营型”实践与“校企合作型”实践相结合的三维实践教学模式,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仿真型”实践一般是指在计算机上用仿真软件模拟现实,以期达到预期的目的和效果。实际上用仿真软件模拟实际经营是一条可行性非常高的路径。不少毕业生进入保险行业工作,最初一般会接受保险经营管理软件的操作培训。如果在保险学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仿真型”的保险公司经营管理操作实践,就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同时也极大地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目前,保险学“仿真型”实践总体上是“计算机+保险业务软件”的模式,通常选择在各高校专业实验室中进行。这种实践教学模式是对理论教学的调节和补充,强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进行操作,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从而对保险经营管理流程的各个环节有更加直观和深入的认识。但是这种实践教学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实验学时与理论学时如何科学的分配,如果实验学时分配过少,可能难以达到预期的实验效果,而实验学时分配过多的话,可能会影响到理论教学的顺利进行,而理论教学受到影响反过来又会导致学生在实验中缺乏相关理论的支撑,从而对实验的正常开展形成阻碍。二是实验软件落后。不少高校由于经费有限,或者观念落后,往往不重视对教学实验软件的资金投入,体现在实验软件廉价落后,可操作性不强,软件更新缓慢,常脱离保险业大环境的变化速度,使得学生对实验逐渐失去兴趣。三是实验教学师资力量薄弱。不少高校同时具备保险理论水平和实际业务操作能力的“双师型”教师较为缺乏,现有的保险学教师大多从事理论教学,没有从事保险相关工作的经历或经验,因此难以胜任保险学的实验教学,教学效果也难以保证。“经营型”实践指的是在高校内引入“校园保险超市”等经营性实践场所,由各保险公司对取得保险人从业资格证的学生进行培训,然后由他们担任“校园保险超市”工作人员,保险公司销售保险产品。参与“经营型”实践的学生主要任务是向校内师生及附近居民等潜在目标客户推介或量身定制保险产品。如果目标客户决定购买保险产品,后续承保业务由“超市”的工作人员联络保险公司完成。“经营型”实践的好处在于:第一,“经营型”实践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营销实践机会,极大地丰富了校内实践教学方式,真正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了保险理论教学和保险业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第二,“经营型”实践教学形式对实践场所面积要求不高,经营成本低,且不存在法律制度障碍,极易获得保险企业和高校的支持,是完成生产性实践教学任务,实现学生、高校、保险公司和消费者四方共赢的良好形式。第三,“经营型”实践为学生创造一种在校园内就能接触社会、融入社会的良好氛围,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沟通能力和应变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理论水平与业务能力并重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校企合作型”实践是一种注重学生培养质量,注重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注重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的联合教学模式。虽然校内实践对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作用不容小视,但校内实践教学环境毕竟与真实的工作环境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只有经过市场的洗礼,学生的职业能力才能真正获得提升。在新形势下,“校企合作型”实践要求我们一方面需要积极组织学生进入保险公司去了解操作流程,接受专业的岗位技能专项训练,同时接触和参与实际工作任务,另一方面需要与保险企业洽谈签订形式多样的合作协议,如联合举办保险专业人才“订单班”,又如邀请保险公司的资深员工进入校内为学生举办讲座,促进学生对保险业发展动态的把握,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思想意识。

四、结语

总之,在当今保险业快速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背景下,高校需要深刻反思传统的保险学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教师要根据当前保险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努力探索适合保险市场发展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真正实现保险人才的培养与保险业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

[参考文献]

[1]汪连新.《保险学原理》课程实践教学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2(3).

[2]谢彩侠等.LBL和PBL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应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7).

[3]杜翔云等.PBL:大学课程的改革与创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3).

保险学范文第6篇

1.教学过程程式化。

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得讲究方法,正确的方法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有法而无定法”中的“有法”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而“无法”则是指教学过程中的个性化特征。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须基于教案又不惟教案。然而,从当前“社会保险学”教学实践来看,学制相对固定,教材基本不变,满堂灌现象较为普遍,学生个性遭到忽视。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灌输致使学生缺乏求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其个性才能也就不能得以全面展现。

2.教学计划相对固定,教学内容陈旧。

在教学实践中,同一个教师给不同年级学生上同一门课程使用相同的教学计划,教学计划的制定与教学对象相脱离,缺少针对性。同时,不少学校保险学教材多年不变,陈旧的教学内容与变化了的社会保险观念与政策格格不入。使用滞后于时展的教材的后果是学生普遍觉得不能“学以致用”,久而久之将失去学习兴趣和动力。

3.教学过程与实际工作相脱节。

教师教学活动偏重于理论上的抽象说教,使学生学习起来如隔靴搔痒,不能触及要点。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囿于教材、照本宣科,热衷于理论知识的讲解,未能从社会生活实践中收集教学素材,致使教学过程与实际工作脱钩,其最终结果是,毕业生缺乏专业基本技能,专业动手能力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低。

4.毕业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差。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忽视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合作与创新精神、专业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心理、社交等综合能力素质的训练与培养,偏重于书本知识的传授,并以书本知识的掌握程度作为衡量学生水平的唯一标准致使毕业生进入社会后“水土不服”,不能很快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缺乏发展的后劲。

二、案例教学法:“社会保险学”课程的重要教学方法之一

正因为当前“社会保险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着诸多问题,那么,教学改革就势在必行。作为教学、培训和研讨的方法之一,参与式教学法目前在国际上被普遍采用。它要求在明确的教学目标和科学方法的指导下,受教育者积极主动的、具有创造性的介入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达到获取知识并发展能力的目的。而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教师须与学生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尊重学生的不同意见、引导发挥学生创造力,共同讨论和解决理论和实践问题。因此,参与式教学是一种师生共同参与、共同推进的教学模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将参与式教学方法归纳为:角色扮演、小组活动、课堂讨论、头脑风暴、游戏和模拟教学、示范和指导练习、讲故事、辩论、案例分析等形式。其中,案例教学和社会实践是高等教育中的两种重要的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法的历史可追溯到1920年代美国哈佛商学院所倡导的一种很独特的案例型教学,所选案例都是来自于商业管理的真实情景或实践,通过此种方式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实施之后,成效较为突出。教学案例取材于社会实际生活。在“社会保险学”的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就是要求通过精选案例,并对案例进行深入讨论与分析,将“社会保险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对社会保险学的基本原理、概念与各种社会保险政策理解与掌握,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和分析能力,使学生能够学有所获,为其以后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夯实基础。“社会保险学”教学中强调运用案例教学法要求使用大量的案例,在教学内容的取舍上围绕教学基本知识点安排案例,通过案例讲解传授知识,增强其应用性。其本质是在模拟的真实环境中把“实践”和“理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共同发现和解决问题,在不断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拓展学生自我的“应变”能力。“案例教学”在社会保障专业的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教学方式等多方面进行了改革与创新。具体体现如下:

(1)推进社会保险学教育理念的创新。

“案例教学”模式突出的是创业潜质的培养,所反映的不是被动地适应就业形式,而是主动地创造就业的机会,体现社会保障专业教育从精英式向大众化转变的态势。它突破了精英式、理论化教学模式的约束,不是单纯地以理论灌输的方式开展教育,而是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育学生不仅要学习知识,还要感悟知识与运用知识,在实践中亲历知识的应用过程并寻求问题的解决,更重要的是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增强经验的积累,为未来的创业、就业创造空间。

(2)深化社会保险学人才培养的内涵。

“案例教学”模式在培养方案上,突出了教学目标的创新性、教学方式的创新性、教学内容的创新性以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创新性。在教学目标上,该模式着重突出了素质目标的培养,即学生获得实践能力与适应能力,“案例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模式以提高培养人才的竞争力,赋予学生以“个性化”的教育,进而倡导学生的求实精神和创业意识。在人才培养的内涵上,强调的是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这表现在对每一个学生最大潜能的发掘,使其在未来的成长中获益。

(3)突出社会保险学教学方式的改革。

在教学方式上,运用案例教学、开放与半开放式教学、问题式教学、情境教学、体验式教学等方式,让学生以“主人翁”姿态投入到学习中来,身临其境,发现问题并用所学知识创新性的思考、分析问题,还能亲自领悟到所学专业知识能够直接指导实际的成就感,从而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内容上,学生所面对的不再是厚重的课本,而是来源于社会保障的新鲜事例,因而内容更具生动性,也提升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三、“社会保险学”案例教学法的步骤

案例教学法要求学生结合实际制度的运行与事件的发生情况,对照现有的制度和政策规定,寻求现存问题的解决途径和办法。由于案例都是来自于社会保险制度实践过程中经常遇到的现实问题,使得学生运用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成为可能。在分析解决问题的时候,鼓励读者就如何解决问题、如何做出有针对性的分析、大胆的提出批判性的思考,力求检讨现有制度和政策规定的不妥之处,提出建设性的政策建议。具体说来,教师在“社会保险学”课程中的案例教学步骤如下:

第一,案例介绍。案例介绍是指对所选择的典型案例进行介绍。而案例介绍的前提是案例的选择。案例教学能否成功,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案例的质量。因此,教师应针对不同的课程内容,确定明确的教学目的,在上课之前精选针对性较强的案例,而且要注重案例的代表性和时效性。特别地,案例应当来源于现实生活中与大学生联系紧密的一些案例,以便开展深入讨论。

第二,焦点问题。揭示案例反映的主要问题,这些问题构成案例评析的主线。这一环节涉及到案例问题的设计。问题设计要紧扣案例内容,引导学生用所学书本知识来分析这些问题。同时,问题设计还需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

第三,案例评析。案例评析是对社会保险案例内容的评论和分析。案例评析要紧紧围绕专业知识点展开,兼顾评析的宽度和深度。

第四,拓展分析。拓展案例评析所讨论问题的范围或深层次分析。拓展分析是帮助学生拓宽分析问题时的视野,从不同视角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具体做法为:在每一章节的教学中,在学生充分理解和把握每章节知识的基础上,安排1个课时让学生以学习小组的形式结合本章节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教师精心搜集的来自实际生活中的经典案例,每个学习小组先在组内就案例及相关问题进行讨论,找出案例相关问题的答案;在此基础上,让各小组同学就问题答案发表意见,若意见相左或略有不同,允许他们进行辩论,在此过程中,教师应适时地给予学生以引导和启发,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创新和设想;最后,教师在学生讨论基础上进行点评,点评内容既包括对教材知识点的梳理,又包括对学生答案进行点评,同时还应鼓励学生在现有知识基础上对此进行进一步地拓展。对于学生而言,参与案例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自行准备阶段。一般在正式开始集中讨论前一到两周,就应把案例材料交给学生,让他们阅读案例材料的同时并查阅相关资料、收集相关信息,形成关于案例中的问题的原因分析和初步解决方案。其次,小组讨论准备阶段。将学生分为有3至5人组成的几个小组,小组成员要多样化,其目的是他们在准备和讨论时表达的不同意见就多一些,学生对案例的理解的视角也更为多样化。第三,小组集中讨论。各小组选出一个代表发言,发表本组对于案例的分析和处理意见。最后,总结阶段。在小组和小组集中讨论之后,教师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自己进行思考和总结。

四、“社会保险学”课程教学中案例教学注意事项

“社会保险学”教学内容涉及较广,案例也较多,如何选择合适恰当的案例,使案例教学达到最佳效果,还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案例与理论相结合,知识与能力并举

案例教学不是孤立存在的,理论教学是案例教学的基础,而案例教学有利于加深对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案例教学法尽管优势明显,但仍要以相关理论为基石。没有社会保障学相关基础理论作为指导,就无法顺利开展案例教学。因此,教师应时常更新自身知识结构,提高理论素养,增强科研能力,才能在案例教学中做到游刃有余、驾轻就熟。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应强调知识与能力并举,避免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感和不适感。

2.案例教学中教师应扮演好总评者角色

教师必须针对学生周密策划,精选案例,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精心设计。选择那些针对性较强、可用于证明观点或反驳谬误的案例,或是那些富有争议性的案例,而不是那些很容易找到答案的案例。因为这类案例更容易引发学生的辩驳,激发不同的观点。同时要组织好学生分析讨论,充当好总评者角色,即要解决案例中的特定问题,引导学生探寻案例中各种复杂的情形及其背后隐含的各种因素,把握全局,发挥穿针引线、抛砖引玉的作用。

3.突出难点和热点,引导学生思考

“社会保险学”课程内容与我们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所以,教师在进行课堂设计时应紧紧围绕日常生活中的难点和热点问题,通过案例讲解,使学生学有所获。据了解,当代大学生对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险种比较感兴趣,所以,教师在案例选取时需做到紧密结合当前社会保障中的热点和难点,比如,养老保险并轨、养老保险在地区间的转移和衔接问题;工伤认定及其赔偿等等。

五、结语

“社会保险学”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学科,高等学校学生的培养目标是高等应用型人才。本课程教学不仅要授以学生书本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分析和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教学案例来源于我们实际生活,针对性较强,因此,案例教学法是“社会保险学”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教学方法。从我校这几年的教学实践来看,案例教学法也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表现在:既增强了“社会保险学”课程的吸引力,同时又极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不仅深化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能将其与实际相联系,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有效地培养和锻炼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长期的教学实践表明,案例教学法在“社会保险学”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保险学范文第7篇

保险学会作为学术型研究机构的社会团体,虽然没有直接参与保险企业的业务拓展与业务管理职能,但在促进保险行业整体发展进程中,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助力功能。其主要职责是组织推动会员单位开展保险理论和实务研究及学术研究活动,交流科研成果;密切关注国内外各相关学术界及保险学会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加强保险理论建设,办好学会会刊,收集、整理相关保险资料;开展优秀学术论文、科研成果的评选活动,奖励在保险理论和实务研究以及保险教学方面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承办有关部门委托或交办的学术性工作,实现协会与学会的资源共享,为促进行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综合性的智能服务。

二、保险学会的特点

(一)保险学会对保险业的热点、难点分析,提高了行业发展的科学性保险学会作为把控宏观方向的具体践行者,在促进保险行业发展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宏观指导微观,微观检验宏观,宏观决定成败,微观决定效果,两者间是相辅相成“线条”式的“裙带”关系。实践证明,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理论做指导,可以说没有理论的指导,只能盲目地前行,其效果是平庸的,也是违背科学发展规律的。保险行业也不例外,多年来,保险学会在业务发展、经营管理、风险防范、人力资源、产品开发、信息技术推进等多方面发挥了指航引路的作用。以河南保险学会为例,2014年以来,该学会积极与当地保监局、当地高校等联手,针对河南的医疗责任保险存在的问题、产险市场竞争问题、保险经营全过程的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产险公司人力资源管理问题、保险业司法案件风险防控等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认真而深入的调查研究,写出了大量详实有据的深度理论文章,稿件涵盖了问题现状、形成的主要原因,解决的有效方法与宏观科学建议等,为谋划当地保险业的科学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二)对行业发展进行经验性总结推动了行业发展由单一性向多元化转变,实现行业成果的资源整合与资源共享保险业的发展在我国还很短暂,保险制度还很不健全,与国外保险业发达的国家相比,可以说是刚刚起步,学习与汲取外国保险业先进的拓展与管理经验是很有必要的。学习借鉴发展创新,是保险学会的职责担当。近年来,保险学会作为保险业的学术研究社团组织,在“外引内联”助推行业发展方面,起到了“航标”的指路作用。一是大力学习国外保险发展管理经验,走“外引”发展之路。通过学习国外保险发展管理经验,紧密结合当地实际,进行业务拓展与经营管理的多方位融合,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保险业发展之路。例如,我国寿险业发展引进国外的保险营销机制,不但加速了我国保险业的发展,而且也增强了我国保险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实力。再如,在我国农业保险发展方面,积极引进欧美日等国家的农业保险承保与理赔方法,紧密结合我国区域特性,实施农业保险综合布局,取得了风险防控的卓越成效,对稳定我国的农业发展、粮食生产起到了“固本生津”的作用。二是认真总结行业发展经验,走“内联互动”之路,为促进行业整体发展服务。作为“阳光行业”的保险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许多问题。保险学会在充分的情况调研与分析后,会提出较为理性而科学的解决方略,为行业的发展格局出谋划策。针对行业发展过程中创造积累的一些典型性经验,学会也会站在行业整体发展的角度去审视,并考虑这些经验信息的推广会给行业发展带来的效率、局面与效益,这些都需要进行科学评估之后,做出正确抉择。例如,河南商业保险公司积极参与当地政府主办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以及城镇职工、农村居民大病医疗保险等项目,在新乡市开展新农合项目,运用“政府组织引导,职能部门监督管理,中国人寿承办业务,定点医疗机构提供服务”的管办分离运行机制,其效果显著,被称为“新乡模式”;在洛阳市推行“一分二合三统”的独具洛阳特色的业务经办模式(“一分”即实行“管办分离”管理模式,“二合”即整合经办资源、联合防范风险,“三统”即统一管理软件、统一审核标准、统一结算支付),均实现了政府满意、参保群众满意、医疗机构满意、经办保险公司满意的良好社会效果,并且,“洛阳模式”为全国商业保险经办医疗保险服务积累了成功经验。郑州市的新农合经办业务,创造出的“政府主导、管办分离、部门监督、托管服务”的“郑州新农合经办管理模式”,呈现出了“群众得实惠、政府得民心、卫生得发展”的良好效果,得到国务院、卫生部与保监会等有关领导的高度关注。这些创新举措突破了行业发展的局限性,实现了由单一性向多元化的转变,使行业成果等资源进一步整合与共享。

(三)对行业间的协调作用促进了行业间的沟通与交流,实现了行业的互动共进保险学会不但是理论学术研究的实施者,也是保险行业发展的探索者、维护行业规范运行的倡导者,在促进保险行业的健康发展过程中,不但起到了“扁鹊把脉,处方治病”的功用,而且还成为行业间的纽带与桥梁,在为行业间牵线搭桥、坦诚沟通、互动交流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协调功能。1.协调功能日益突出。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变迁,形势在变化,保险业的发展也随着社会的变革而不断地推陈出新,运行体制也在随着形势发展而发生着急剧的变化。面对新的形势,保险学会也在积极探索寻求新形势变换下的服务之策。针对会员间错综复杂的并列式机构的纵向延伸,在市场竞争、商品宣传、产品销售、业务开发、团队管理、绩效考核、理赔服务等多领域可能出现与市场监管及市场发展不匹配、不协调的现象。市场是广阔的,保险市场的开发潜力也是巨大的。那么如何解决与规范这些市场发展出现的问题,保险学会就要充分利用独特的思维方式与敏锐的洞察力,及时发现在市场发展过程中跳出的与市场发展不协调的音符,积极做好有理有据的证据固定工作,特别是对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要及时召集会员单位会议,通过协调方式来消除在保险市场发展中出现的各类问题,以保证市场公平有序、和谐健康的发展。2.沟通交流至关重要。沟通交流是化解各类矛盾与纠纷的有效形式。我国民间素有“同行是冤家”之说,是说同业之间难免会出现各类纠结性问题。为避免这些问题,保险学会可以定期组织召开会员单位联谊会,通过具有针对性的命题讨论形式,做到有的放矢,提高会员单位的警觉意识,以达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效果。同时,通过这种定期的座谈、沟通与交流,会产生一种友谊之情、信任姿态,从而达到互助互利、互利共勉、互勉互助、互助共进的目的,使保险业能够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四)对行业的宣传职能提升了保险行业的社会品牌,实现了业务发展的广铺垫保险学会不仅是一个学术研究团体,担负着理论研究、经验总结、技术推广,舆情研判和参谋助手以及科学决策等职能,同时也是一个中间协调单位,担负着会员之间的新技术流转、嫁接后对成效的检测,会员之间出现对峙问题时的协调等,同时也担负着对行业品牌整体宣传提升的功能。为提升行业的品牌效果,作为学会,一可以采取举办高峰论坛的形式,来提升保险行业的品牌影响力。被邀请参加高峰论坛的专家、学者均在社会上具有较高的社会影响力,通过这些专家的涉足,很容易吸引社会公众的眼球,走进社会大众视野,达到提升保险业的品牌效果。同时,通过这种形式,也提升全行业的理论水平,通过理论的不断渗透,来开启行业高管人员的思维观念,在提供宏观性指导的前提下,带动微观实践,从而为实现行业的持续性稳健发展打下根基。二可以积极组织会员单位参与金融单位举办的各种推介会、项目对接会与财富论坛等,通过与金融主办单位的对接,积极组织会员单位参与其中,来提升保险行业的社会认知度,让公众了解保险、认识保险与购买保险,实现由“形”向“动”的转化。三可以通过与当地社科联、金融学会等机构联手,对行业内在业务拓展、经营管理、风险防范等领域取得的好经验、创新的好方法进行总结与推荐,通过这些媒介的扩散来提升行业品牌与转化速度,从而提高行业宣传效果。四可以通过主办学术会刊,来扩大行业的社会影响面。要充分发挥学会会刊的桥梁纽带作用,积极创新办刊形式,为行业提供广阔的舆论宣传阵地。可以根据读者需求及市场变化,不断调整会刊栏目设置,在会员单位办刊、市场发展谋划这一原则下,切实办好学会的会刊工作。也可以采取向政府部门赠送会刊的形式,来加速各级领导对保险业的了解,特别是保险“新国十条”出台后,党中央、国务院相继出台的很多重大方针决策,可以通过会刊的传输形式,让有关政府部门的领导了解保险业新政,为支持保险业发展提供更高的关注度与支持力。总之,这些方式方法都将为提升行业影响力、社会美誉度,实现业务发展的广铺垫,产生积极的重要影响。

三、结语

保险学会是在行业发展过程中应时而生的产物。因为行业的发展是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政策法规的出台、商品结构的不断更新以及市场竞争主题的不断增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不断变化着的。在不断变化的发展形势中,正确认识与准确把握行业发展脉膊,洞察市场风云变幻,总结行业发展成就,这些都赋予了保险学会新的使命与新的任务,这就要求学会工作不但要有前沿性,而且还必须具有科学性与行业发展的指导性。保险“新国十条”的出台,为我国保险业发展绘就了宏伟蓝图,提出了“到2020年,基本建成保障全面、功能完善、安全稳健、诚信规范,具有较强服务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现代保险服务业,努力由保险大国向保险强国转变”这一宏大目标。保险学会要始终站在时代的高度、市场的前沿,密切关注行业发展,关注市场动向,深入做好调查研究工作,认真剖析在行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总结行业发展中创造出的新成果、新经验,积极为保险行业的科学稳健发展谋划大服务、大格局。

保险学范文第8篇

根据保险人岗位职责及其职业能力要求,《保险学原理及实务》课程的总体培养目标就是认识并掌握保险学的基础知识,熟悉保险基本业务以及保险市场基本运行方式,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保险展业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现实问题的技能,使学生具备从事保险行业工作的职业能力和素养。《保险学原理及实务》课程具体培养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养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风险管理的概念、目标、基本程序、主要方法。(2)掌握保险的概念、特征、职能、分类、作用等。(3)掌握保险合同的订立、生效、履行、变更、终止和争议处理。

2.能力目标

(1)能够结合客户的年龄、职业、经济收入等情况对其进行人身风险识别。(2)能辨析保险与社会保险、银行储蓄、股票投资等的共同点及区别。(3)能够根据客户所面对的风险情况和所具有经济实力,为其规划合适的保险方案。

3.素养目标

(1)优秀的抗压能力。(2)稳定平和的心态。(3)顽强的毅力。(4)诚实可靠,责任心强。

二、课程项目设计

1.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

按照“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和“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结合前述保险人职业岗位任职资格要求,我们将《保险学原理及实务》课程的教学内容重新进行了构建,提炼成了以下7个项目模块,即:项目一:风险与风险管理的认知项目二:保险基础知识的运用项目三:保险合同的解读、订立和履行项目四:保险原则的解读和运用项目五:保险经营流程的认识和操作项目六:财产保险产品的分类与识别项目七:人身保险的分类与识别经过整合后的这7个项目模块,既包含了保险人在展业过程中所需用到的基础知识,又体现了以行动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来驱动、以学生为主体、能力知识素质目标相互渗透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从而有利于促进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2.课程能力训练项目设计

按照“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原则,结合保险人展业的工作流程以及在每个流程环节当中,所要面对和处理的各种典型性工作任务,我们将《保险学原理及实务》课程的能力训练项目具体设计。

三、课程教学方法设计

本课程总体教学设计思路是: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实际工作需求为引领,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以行业专家为指导,以实训任务为载体,兼顾保险从业资格考试相关科目的知识与技能要求,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资源,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课程设计和开发,利用课堂理论教学和仿真工作模拟相结合的手段,让学生在完成实训任务的过程中自我建构知识、技能、态度和经验,并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具体的教学方法与形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课堂教学采用“抛锚”式的教学方法

该方法的教学步骤主要包括五个环节:创设情境(“锚”的设定)确定问题(“抛锚”)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2.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完成教学

可以利用案例、课件、视频、图片、音频等手段辅助课堂讲解,使课堂教学生动、直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3.教学中可以利用仿真模拟的方式

进行分小组讨论或角色扮演。可以安排学生分小组充当保险工作人员和客户,以工作任务为载体,利用仿真模拟实训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在“学”与“练”的过程中提高业务技能。在模拟结束后,可以组织学生讨论总结,找出优缺点,积累工作经验。同时,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提升职业素养,培养团队的合作精神提高职业道德,达到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有机统一。

4.可以举办各种保险技能比赛

通过比赛锻炼学生的就业技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增加学生学习的动力。

5.适时邀请保险公司的一线工作人员来学校举办讲座

将真实的工作情况以及专家本人的认识,以讲座的形式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从业的技能和方法,避免学校教育和社会工作脱节。

6.可以定期或不定期的组织学生到保险公司观摩

使学生能够通过现场观摩了解真实的工作场景,接受行业专家面对面的指导,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实际的工作能力。

四、提高课程整体教学设计水平的几点思考

1.课程整体设计应该突出能力目标

课程整体设计的改造要以“能力目标”为核心,它的出发点不是学科体系知识,而是学生未来的“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因此,在课程的整体教学设计中,就需要多加考虑学生未来工作岗位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遇到的各种问题,将“工作体验”与“学习经历”有机结合,反复转换,让学生“做中学”“、学中做”。

2.课程学习情境的设计一定要融入“企业要求”

在教学中,面对所要解决的同一问题,不能只有“专业意识”、“技术意识”,还应该引导学生关注“企业是怎么做的”。在课程教学情境设计中,一定要融入“企业要素”:成本意识、安全意识、质量意识、规范意识、管理意识等。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保险学范文第9篇

[关键词]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教学改革;教学目标

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具有现代保险意识、能够运用现代保险技术、掌握现代风险管理理念的财务管理人才。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教学应当紧密结合财务管理人才对保险知识和能力的要求进行科学设计,但目前保险学的教学单纯考虑自身的内容体系比较重,而与有针对性的教学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因此,高等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加强保险学教学改革研究非常必要。

一、科学优化教学内容,建立与财务管理专业相匹配的保险学知识体系

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应当在遵循保险学自身知识结构的基础上,科学优化教学内容,建立与之相匹配的知识体系,充分满足财务管理人才对保险知识的需求。

(一)风险管理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知识体系的基础内容

风险管理是研究风险发生规律和风险控制技术的一门新兴管理科学。保险是风险管理最重要的技术手段,是企业或个人把自身的风险以交纳保险费为代价。将风险转嫁给保险人承担,当发生保险风险损失时,保险人按照合同约定进行经济补偿。保险虽然仅仅作为整个风险管理过程中财务管理手段之一,却表现出极大的社会保障功能,得到广泛应用。

风险管理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研究的重要基础内容。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下非投机风险的发生发展规律、类型、本质特征、成本的形成和度量、风险管理理论、风险管理的基本程序和方法、风险管理与保险的关系等都应当作为教学的重点,使学生深入理僻风险管理的内涵,充分认识通过保险转移企业风险的重要意义。

(二)保险基础理论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知识体系的核心内容

科学的理论是人们认识和指导实践的重要基础。在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知识体系中,加强保险基础理论的内容设计,对学生科学指导企业风险防范,提高风险管理中保险的综合运用能力和理论分析水平产生重要的影响。

保险理论随着保险实践的不断深入而逐步形成并得到快速发展,对经济产生了巨大的推进作用。作为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必须掌握保险经济学原理、保险功能理论、风险防范理论,掌握保险合同的法律规范要求,掌握保险运行的基本原则、应用范围及法律后果。达到能够运用保险理论与技术指导企业的风险管理行为。解决企业在保险合同订立、履行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复杂的业务及法律问题,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保险基础理论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的核心内容。

(三)商业保险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知识体系的主干内容

商业保险作为风险管理的重要平台,对保持经济繁荣与健康发展、企业灾后重建、维持企业持续经营、保障员工福利等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企业在生产经营中,所面临的财产风险、责任风险、信用风险等已经成为束缚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企业通过制定保险计划,购买各类企业财产保险产品,实现对风险的有效管理。可以通过制定企业年金计划,为员工的生命、健康、意外伤害提供更高层次的人身保障,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促进优质人力资源的稳定。因此,商业保险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的重点和主干。

通过商业保险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各类商业保险的产品特点,能够根据企业生产与财务状况,在企业风险评估基础上科学制定保险计划。选择优质的保险产品和保险公司,提高企业风险管理和财务管理水平。

(四)社会保险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知识体系的重要内容

在企业运行中,存在着员工退休养老、医疗费开支、劳动力流动而产生的失业等风险,这些风险只能通过社会保险来解决。社会保险制度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可以改变劳动力对企业的依附关系,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地位平等。

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同属于社会保障范畴,具有相同的业务和数理技术基础,都是社会安全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社会保险对企业发展的积极影响。明确企业员工所享有的社会保险的权利和应尽的法律义务,企业应该如何遵守社会保险的法律规范,保证员工社会福利待遇的实现。社会保险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知识体系的重要内容。

(五)保险企业经营与监管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知识体系不可缺少的内容

保险经营具有负债性,保险产品是无形产品。财务管理人员在实施企业风险保险转移、制定员工福利计划时,必须了解保险企业的经营状况,了解保险企业台前幕后的各项业务及程序,了解国家如何对保险企业进行监督与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通过保险途径管理风险的效果。提高运用保险手段管理风险的水平。所以,保险企业经营与监管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知识体系不可缺少的内容。

二、积极强化能力培养,提高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的教学效果

掌握和运用保险知识。分析与解决财务管理中出现的风险管理问题,提高财务管理的综合能力,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始终如一的教学目标,因此,能力培养在保险学教学中非常重要。

(一)通过保险案例教学强化能力培养

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教学应该以案例教学为先导,综合运用保险、法律及财务管理专业知识,正确处理企业风险管理中出现的各种保险问题。例如。美国“9.11”恐怖风险与保险分析、达姆达轮火灾案、大连国际合作集团公司索赔案等。这些案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涉及的法律问题比较复杂,通过解析让学生明晰法律规范,提高对保险知识的理解,加强专业知识的深化。提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面对企业风险管理中错综复杂的保险法律案件能够找到解决的途径与方法。

案例教学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对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具有良好的效果。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案例教学要强调案例的真实性、典型性,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解决方案。找到理论依据。

(二)通过社会调查强化能力培养

社会调查是将社会关注的某一具体问题,通过让学生直接进入社会调查研究得出结论的教学方法。学生在收集信息、设计方案、实施方案、完成任务中学习和掌握知识,使能力得到提高。

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主要是为了处理企业静态财务风险,加强企业风险管理。提高保险意识而设置。在确定社会调查项目时,要紧密结合企业风险管理的实际情况,针对学生的兴趣及程度进行选择。例如。在风险管理、财产保险、团

体人身保险、社会保险等教学中,可以确立一些社会调查项目,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其中的一项或几项,如某企业保险情况调查、某企业保险方案策划、某企业员工福利策划等。在调查中深入企业,对有效资料进行科学分析,写出调查报告。根据学生的表现、调查报告的质量给出考核评价。

(三)通过实践教学强化能力培养

实践教学的核心是学生根据所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具体操作,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通过实践教学,达到学以致用的同化,巩固所掌握的知识,提高能力的转化率。

在企业财产保险、责任保险、工程保险等实务教学中,实践教学将收到显著的教学效果。首先。设定一个目标企业,学生可以到企业了解生产及财务状况、风险管理情况,排查企业风险隐患,制定企业风险防范与保险计划,企业办理投保事项。其次,模拟企业发生保险事故,学生代表企业向保险公司申请索赔,参加损失鉴定,理算保险赔款。再次,选择企业保险实务诉讼案例,建立模拟保险法庭,模拟代表企业参加法律诉讼。要充分利用校内外实习资源,采用模拟实训和现场实习相结合、辅以比赛等多种教学形式。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保险学知识运用到企业风险管理之中,达到强化能力培养的目的。

(四)改革考核评价方法强化能力培养

为了保证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必须设计与保险学教学目标相匹配的、信度和效度较高的、易于操作的考核评价方法。

财务管理专业对学生的能力水平要求较高,保险学课程的教学考核评价要紧紧抓住能力培养这个关键要素。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在一定笔试基础考核外,增加企业保险案例分析、企业保险调查报告、企业投保索赔业务技能模拟操作等能力考核项目,加大平时成绩比例。变一次性、终结性考试为全过程考核,减少学习的功利性,有效完成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的教学目标。

三、高度重视教学研究,提高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的教学水平

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应该高度重视教学研究。充分考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需要,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一)注重综合性教学研究

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比较宽泛,学生的知识面广、发散性思维强。在保险学教学研究中,应当积极探索如何发挥学生的知识储备优势,注重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法学、自然科学等多学科的融合。

例如,在解释保险概念时,可以从经济学、法学、管理学的不同角度进行阐述,从保险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表现特征。揭示保险经济现象内在的规律性与矛盾的特殊性及与其他经济现象的普遍联系。在介绍损失补偿原则时,可以锁定某个目标企业,从风险管理、财务管理、法律规范等角度去分析损失补偿原则的内涵与财务效果,也可以进行计量和博弈分析等。通过多视角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力。

(二)注重发展性与前瞻性教学研究

我国经济正处在快速发展时期,保险理论和实务不断发展与更新。企业风险管理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发展性和前瞻性教学研究是时代的要求。

例如,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完善,责任保险与信用保险成为企业经营不可缺少的风险转移手段,其理论与实务发展速度快,自身的业务体系不断完善;员工福利计划是近几年从国外引进的内容,是我国企业将来必须面对的问题。是一种由雇主提供员工因死亡、生病、失能、退休或失业而失去生活所得的救助计划,包括社会保险、团体保险、健康保险计划和退休计划,企业实施了员工福利计划可以获得国家的税制优惠,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发展性与前瞻性教学研究高度体现了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的知识价值。

(三)注重实用性教学研究

保险学是一门指导保险实践的应用科学,保险学课程必须注重实用性教学研究,应选择当前保险市场比较成熟、适应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保险内容作为教学研究的重点。例如,保险合同与保险基本原则既是保险学的核心内容,也是保险学中实用性最强的内容,保险活动在遵循保险基本原则的基础上,通过订立保险合同来完成;企业财产保险、责任保险、工程保险、团体人身保险等是工商企业风险管理最重要的险种。应用范围广,因此。这些内容应该作为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教学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罗向明,论保险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J],高教研究,2005(28):68-69

[2]方荣军,刘玉焕,人身保险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8(10):150-151

保险学范文第10篇

关键词: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教学改革;教学目标

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具有现代保险意识、能够运用现代保险技术、掌握现代风险管理理念的财务管理人才。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教学应当紧密结合财务管理人才对保险知识和能力的要求进行科学设计,但目前保险学的教学单纯考虑自身的内容体系比较重,而与有针对性的教学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因此,高等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加强保险学教学改革研究非常必要。

一、科学优化教学内容,建立与财务管理专业相匹配的保险学知识体系

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应当在遵循保险学自身知识结构的基础上,科学优化教学内容,建立与之相匹配的知识体系,充分满足财务管理人才对保险知识的需求。

(一)风险管理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知识体系的基础内容

风险管理是研究风险发生规律和风险控制技术的一门新兴管理科学。保险是风险管理最重要的技术手段,是企业或个人把自身的风险以交纳保险费为代价。将风险转嫁给保险人承担,当发生保险风险损失时,保险人按照合同约定进行经济补偿。保险虽然仅仅作为整个风险管理过程中财务管理手段之一,却表现出极大的社会保障功能,得到广泛应用。

风险管理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研究的重要基础内容。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下非投机风险的发生发展规律、类型、本质特征、成本的形成和度量、风险管理理论、风险管理的基本程序和方法、风险管理与保险的关系等都应当作为教学的重点,使学生深入理僻风险管理的内涵,充分认识通过保险转移企业风险的重要意义。

(二)保险基础理论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知识体系的核心内容

科学的理论是人们认识和指导实践的重要基础。在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知识体系中,加强保险基础理论的内容设计,对学生科学指导企业风险防范,提高风险管理中保险的综合运用能力和理论分析水平产生重要的影响。

保险理论随着保险实践的不断深入而逐步形成并得到快速发展,对经济产生了巨大的推进作用。作为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必须掌握保险经济学原理、保险功能理论、风险防范理论,掌握保险合同的法律规范要求,掌握保险运行的基本原则、应用范围及法律后果。达到能够运用保险理论与技术指导企业的风险管理行为。解决企业在保险合同订立、履行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复杂的业务及法律问题,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保险基础理论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的核心内容。

(三)商业保险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知识体系的主干内容

商业保险作为风险管理的重要平台,对保持经济繁荣与健康发展、企业灾后重建、维持企业持续经营、保障员工福利等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企业在生产经营中,所面临的财产风险、责任风险、信用风险等已经成为束缚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企业通过制定保险计划,购买各类企业财产保险产品,实现对风险的有效管理。可以通过制定企业年金计划,为员工的生命、健康、意外伤害提供更高层次的人身保障,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促进优质人力资源的稳定。因此,商业保险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的重点和主干。

通过商业保险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各类商业保险的产品特点,能够根据企业生产与财务状况,在企业风险评估基础上科学制定保险计划。选择优质的保险产品和保险公司,提高企业风险管理和财务管理水平。

(四)社会保险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知识体系的重要内容

在企业运行中,存在着员工退休养老、医疗费开支、劳动力流动而产生的失业等风险,这些风险只能通过社会保险来解决。社会保险制度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可以改变劳动力对企业的依附关系,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地位平等。

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同属于社会保障范畴,具有相同的业务和数理技术基础,都是社会安全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社会保险对企业发展的积极影响。明确企业员工所享有的社会保险的权利和应尽的法律义务,企业应该如何遵守社会保险的法律规范,保证员工社会福利待遇的实现。社会保险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知识体系的重要内容。

(五)保险企业经营与监管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知识体系不可缺少的内容

保险经营具有负债性,保险产品是无形产品。财务管理人员在实施企业风险保险转移、制定

员工福利计划时,必须了解保险企业的经营状况,了解保险企业台前幕后的各项业务及程序,了解国家如何对保险企业进行监督与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通过保险途径管理风险的效果。提高运用保险手段管理风险的水平。所以,保险企业经营与监管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知识体系不可缺少的内容。

二、积极强化能力培养,提高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的教学效果

掌握和运用保险知识。分析与解决财务管理中出现的风险管理问题,提高财务管理的综合能力,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始终如一的教学目标,因此,能力培养在保险学教学中非常重要。

(一)通过保险案例教学强化能力培养

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教学应该以案例教学为先导,综合运用保险、法律及财务管理专业知识,正确处理企业风险管理中出现的各种保险问题。例如。美国“9.11”恐怖风险与保险分析、达姆达轮火灾案、大连国际合作集团公司索赔案等。这些案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涉及的法律问题比较复杂,通过解析让学生明晰法律规范,提高对保险知识的理解,加强专业知识的深化。提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面对企业风险管理中错综复杂的保险法律案件能够找到解决的途径与方法。

案例教学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对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具有良好的效果。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案例教学要强调案例的真实性、典型性,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解决方案。找到理论依据。

(二)通过社会调查强化能力培养

社会调查是将社会关注的某一具体问题,通过让学生直接进入社会调查研究得出结论的教学方法。学生在收集信息、设计方案、实施方案、完成任务中学习和掌握知识,使能力得到提高。

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主要是为了处理企业静态财务风险,加强企业风险管理。提高保险意识而设置。在确定社会调查项目时,要紧密结合企业风险管理的实际情况,针对学生的兴趣及程度进行选择。例如。在风险管理、财产保险、团体人身保险、社会保险等教学中,可以确立一些社会调查项目,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其中的一项或几项,如某企业保险情况调查、某企业保险方案策划、某企业员工福利策划等。在调查中深入企业,对有效资料进行科学分析,写出调查报告。根据学生的表现、调查报告的质量给出考核评价。

(三)通过实践教学强化能力培养

实践教学的核心是学生根据所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具体操作,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通过实践教学,达到学以致用的同化,巩固所掌握的知识,提高能力的转化率。

在企业财产保险、责任保险、工程保险等实务教学中,实践教学将收到显著的教学效果。首先。设定一个目标企业,学生可以到企业了解生产及财务状况、风险管理情况,排查企业风险隐患,制定企业风险防范与保险计划,企业办理投保事项。其次,模拟企业发生保险事故,学生代表企业向保险公司申请索赔,参加损失鉴定,理算保险赔款。再次,选择企业保险实务诉讼案例,建立模拟保险法庭,模拟代表企业参加法律诉讼。要充分利用校内外实习资源,采用模拟实训和现场实习相结合、辅以比赛等多种教学形式。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保险学知识运用到企业风险管理之中,达到强化能力培养的目的。

(四)改革考核评价方法强化能力培养

为了保证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必须设计与保险学教学目标相匹配的、信度和效度较高的、易于操作的考核评价方法。

财务管理专业对学生的能力水平要求较高,保险学课程的教学考核评价要紧紧抓住能力培养这个关键要素。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在一定笔试基础考核外,增加企业保险案例分析、企业保险调查报告、企业投保索赔业务技能模拟操作等能力考核项目,加大平时成绩比例。变一次性、终结性考试为全过程考核,减少学习的功利性,有效完成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的教学目标。

三、高度重视教学研究,提高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的教学水平

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应该高度重视教学研究。充分考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需要,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一)注重综合性教学研究

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比较宽泛,学生的知识面广、发散性思维强。在保险学教学研究中,应当积极探索如何发挥学生的知识储备优势,注重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法学、自然科学等多学科的融合。

例如,在解释保险概念时,可以从经济学、法学、管理学的不同角度进行阐述,从保险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表现特征。揭示保险经济现象内在的规律性与矛盾的特殊性及与其他经济现象的普遍联系。在介绍损失补偿原则时,可以锁定某个目标企业,从风险管理、财务管理、法律规范等角度去分析损失补偿原则的内涵与财务效果,也可以

进行计量和博弈分析等。通过多视角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力。

(二)注重发展性与前瞻性教学研究

我国经济正处在快速发展时期,保险理论和实务不断发展与更新。企业风险管理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发展性和前瞻性教学研究是时代的要求。

例如,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完善,责任保险与信用保险成为企业经营不可缺少的风险转移手段,其理论与实务发展速度快,自身的业务体系不断完善;员工福利计划是近几年从国外引进的内容,是我国企业将来必须面对的问题。是一种由雇主提供员工因死亡、生病、失能、退休或失业而失去生活所得的救助计划,包括社会保险、团体保险、健康保险计划和退休计划,企业实施了员工福利计划可以获得国家的税制优惠,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发展性与前瞻性教学研究高度体现了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的知识价值。

(三)注重实用性教学研究

保险学是一门指导保险实践的应用科学,保险学课程必须注重实用性教学研究,应选择当前保险市场比较成熟、适应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保险内容作为教学研究的重点。例如,保险合同与保险基本原则既是保险学的核心内容,也是保险学中实用性最强的内容,保险活动在遵循保险基本原则的基础上,通过订立保险合同来完成;企业财产保险、责任保险、工程保险、团体人身保险等是工商企业风险管理最重要的险种。应用范围广,因此。这些内容应该作为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教学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罗向明,论保险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j],高教研究,2005(28):68-69

[2]方荣军,刘玉焕,人身保险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8(10):150-151

[3]张荣琴,刘志刚,保险学[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9(6)

上一篇:英语语法教学论文范文 下一篇:旅游服务贸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