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地理总结范文

时间:2023-02-24 13:39:45

八年级下地理总结

八年级下地理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初中地理;考;备考策略

近年来,我校在地理会考中取得了比较优异的成绩。对于我校来说,初中地理会考复习是初二地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要在短短的一个学期里,完成八下地理这一册书的新课教学,同时复习前三册书的内容,复习时间之紧迫、内容之繁多、难度之大,要在较短的时间内搞好复习,取得较好的效果,会考备考策略的制定是关键的一环。下面我结合本人的教学经验来谈谈我们在备考方面的几个策略,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学校领导高度重视,班主任大力配合

学校领导把初二地理、生物会考与毕业班教学工作一同视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在过去的这些年中,校领导非常重视初二地理、生物会考的工作。一般在八年级下学期会考复习阶段,都会安排第八节进行生物、地理会考复习,由科任老师和班主任组成的团队来完成。还有其他各个部门都给了我们的工作以很大的支持。总之,领导高度重视和班主任大力配合是我们做好会考复习工作的前提,也是我们取得骄人成绩的重要保证。

二、加强集体备课,明确教学方向

备课是教学工作的基础,是上好每一节课的关键。在地理组备课组长的指导下,我们每周进行一次集体备课。

首先,认真研读课标,把握考试的方向。对新课标中每一个单元的知识要点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在教学中有的放矢,有章可寻。

其次,在集体备课中,我们会确定好本周的教学内容p教学重难点,学进度,交流上一周遇到的问题并提出今后改进的方法等。

再次,我们还深入研究了考试说明、近两年的会考命题方向及题型特点。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向学生传递一些与会考有关的信息,并注重课后知识点的巩固与会考相链接。

三、合理计划,高效复习

在短短的一个学期的时间里,我们需要完成八年级下册的新授课和七年级上、下册以及八年级上册三本书的复习,制定合理的复习计划是至关重要的。考虑到六月份的地理会考在即,从学期伊始,我们就充分思考了教学进度与地理会考的备考等之间的关系。我们地理组在学校领导的支持和指导下,依据我们学生的情况,制定了符合自己的复习计划。我们复习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章节梳理,重拾旧知(第6周~第10周)

第五周结束八年级下册的新课教学,从第六周起,充分结合课本和复习提纲,按章节梳理与归纳所要考到的知识点,把相关的知识点画出来,重点的做好记号,并做一些相应的练习帮助理解和记忆。目的是把学过的知识进行唤醒,拾起忘记的知识。

第二阶段:专题复习,整合知识(第11周~第13周)

这一阶段的复习,主要针对会考各题型展开的,其中读图题在会考中占非常重要的地位,所以要重点加强读图、用图的专题训练。进行各个考点的专题检测与点拨,让学生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提高。此外,遵循“精讲精练”的原则,我们对《会考通关》以及相关资料进行有取舍地练习,坚持“讲、练、评”相结合的教学原则。

第三阶段:模拟强化,查漏补缺(第14周~会考)

以会考模拟题的形式进行检测,对知识点进行查漏补缺,找出学生的薄弱环节,指导学生分析答卷中的主要失误及其原因,并从中找出规律来,再进行训练、讲解,进一步巩固知识、提高应试能力,突出“测―评―练―讲”的模式。临考强调查漏补缺,回归课本。

总之,在整个复习过程中要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以及循环复习工作,让学生及时做好笔记,对于一些常见的错误要做好归纳总结,力求要逐一解决。

四、重合作,促进步

1.“生生之间”的合作

合作学习是地理教学的重要形式之一。在教学中,挖掘地理优等生资源,发挥他们在课堂中“传帮带”的作用,可以很好的带动班级的整体提高。在每个班级里,把学生分成学习小组,每个小组里有优等生,也有潜能生,每个小组有两个组长,由每位组长分管各自的下属,形成“一对一帮扶”的模式。

2.“师生之间”的合作

我们己习惯于“威慑天下”,习惯于以智者的身份去“喂养”我们的学生。但现在的学生他们有着自己的个性和独特的见解。在课堂上,总是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和认可,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转变观念,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在地理教学中尝试让师生合作,深入到学生中去,让学生接近老师。所以,平时我们科任老师除了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更多参与和合作的机会外,课间也积极找学生谈心,做学生的心理以及学习方面的辅导,让学生更亲近老师,努力做到“亲其师,信其道”的合作关系。

3.“师师之间”的合作

一方面,地理组老师之间,建立师徒关系,以老带新,资源共享;另一方面,各班的班主任与科任老师建立合伙人关系,共同关注学生的复习。

五、建立和完善会考复习资料库

经过近几年努力,我们慢慢建立起自己的会考复习资料库,会考复习资料库包括复习提纲、练习题和会考测试卷三部分,并根据每年课改要求和考试方向,进行调整和更新。有了自己的资料库,就可以随时调动复习资料进行强化训练,非常有效地提高初中地理会考复习的效率。

八年级下地理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教学效率有效性

随着初中地理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观念的不断发展,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已经成为初中地理教学中重点研究的课题。然而,由于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低效制约了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就显得尤为重要。接下来结合人教版初中地理教学的实践,就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制约因素与应对措施进行重点研究。

一、制约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的主要因素

(一)教师的教育素质

不可否认,教师的教育素质是影响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的首要因素,一方面,有的地理教师的教学观念比较落后,在课堂上主要是采取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地理课程教学目标的贯彻与执行。另一方面,有的初中地理教师的专业素质相对较低,如教学语言表述以书面语为主,语速滞缓,语调平淡,缺乏幽默;板书形式单一,板书内容结构不合理,难以集中学生在地理课堂上的注意力;对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较弱,不利于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培养等。

(二)地理课堂上的互动性差

初中地理课堂上的有效反馈与互动,是教师准确把握课堂教学现状、改进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然而有的初中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却忽视了同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如在课堂上很少针对学生提出问题,或者提出问题的针对性不强。此外,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也是至关重要的,但是这并没有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教师并没发挥其应有的指导作用,如很少在课堂上组织合作性学习,或者学生合作学习的课堂秩序比较混乱等。

(三)地理课堂的探究性不足

为了充分调动初中生在地理课堂上的积极性、主动性,地理课堂上需要有足够的趣味性和吸引力,这样才能引发学生的主动探究和积极思考,但是由于很多地理课堂的教学模式比较落后,教学方式比较传统,导致课堂氛围比较沉闷,学生在课堂上经常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回答问题不积极、思考探究不主动等现象,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初中地理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措施

(一)重视教学方法的创新

随着现代教育理论的不断发展,关于教学方法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因此教学方法是决定教学效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对此,初中地理教师应当重视教学方法的学习与创新,提高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效率。为了更好的适应素质教育背景下地理教学的新要求,教师要实现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学习过程的自主性、目标发展性、教学形式的新颖性。以人教版八年级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教学为例,如果采用传统的单向式、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初中生很难提起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多样从教学方法创新的角度出发,初中地理教师可以结合初中生好奇、好动、贪玩的学龄特征,尝试巧用游戏法教学,将中国的不同区域随机划分给不同的小组,然后让每个小组学生结合中国特定区域内的交通、资源等情况,就区域内的工业、农业发展等相关知识进行探究性的学习,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对比式的提高,这样不仅可以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可以活跃课堂的教学氛围,提高学习效率

(二)重视初中地理教学的生活化

为了进一步提高初中地理课堂的教学效率,初中地理教师应当树立“生活地理”的教学概念,这是因为地理学科涵盖了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等多方面的知识,理论知识的覆盖面非常广,知识的综合性、应用性本来就非常强,与初中生的现实生活存在很多交叉的环节。初中地理教学的生活化,可以降低理论知识教学的抽象性、枯燥性,引起和保持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借助生活中实实在在的事物帮助学生去理解地理知识和问题。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第三章“天气和气候”的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将生活中天气变化的素材引入课堂,让学生们学会从日常生活中认识天气现象和气候现象,将地理知识的学习与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充分结合起来。

(三)鼓励学生主动参与

在传统的地理课堂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的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地理知识,对于学生提出的一些非常问题,教师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影响了初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性。对此,初中地理教师要认真对待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更是要主动和他们去交流,注意维护学生在学习中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励学生积极踊跃地发言,激活初中地理课堂活力,点燃学生主动学习与求知的热情,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初中地理课堂的各项教学活动,进而实现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级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就自身在生活中用的自然资源以及出现的资源浪费现象进行总结,并谈一下个人的理解,然后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此时往往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以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可以减少地理课堂上的板书数量,增加地理课堂的知识容量,给教师的教学提供便利,使初中地理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因此是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因此,初中地理教师要重视以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以此来吸引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的初中地理教学实践中,仍旧存在很多值得改进和探索的环节,初中地理教师要在素质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积极营造平等、和谐、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积极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实现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段臣修.试论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语言幽默[J].现代阅读(教育版)

[2]模.谈谈地理课堂教学中学生积极性的调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3]徐秀芳,文.如何在地理课堂中进行有效性教学[J]

八年级下地理总结范文第3篇

1.1地理课堂上的互动性差初中地理课堂上的有效反馈与互动,是教师准确把握课堂教学现状、改进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然而有的初中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却忽视了同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如在课堂上很少针对学生提出问题,或者提出问题的针对性不强。此外,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也是至关重要的,但是这并没有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教师并没发挥其应有的指导作用,如很少在课堂上组织合作性学习,或者学生合作学习的课堂秩序比较混乱等。

1.2地理课堂的探究性不足为了充分调动初中生在地理课堂上的积极性、主动性,地理课堂上需要有足够的趣味性和吸引力,这样才能引发学生的主动探究和积极思考,但是由于很多地理课堂的教学模式比较落后,教学方式比较传统,导致课堂氛围比较沉闷,学生在课堂上经常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回答问题不积极、思考探究不主动等现象,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初中地理课堂的教学效率。

2.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质量效率的有效措施

2.1重视教学方法的创新随着现代教育理论的不断发展,关于教学方法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因此教学方法是决定教学效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对此,初中地理教师应当重视教学方法的学习与创新,提高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效率。为了更好的适应素质教育背景下地理教学的新要求,教师要实现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学习过程的自主性、目标发展性、教学形式的新颖性。以人教版八年级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教学为例,如果采用传统的单向式、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初中生很难提起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多样从教学方法创新的角度出发,初中地理教师可以结合初中生好奇、好动、贪玩的学龄特征,尝试巧用游戏法教学,将中国的不同区域随机划分给不同的小组,然后让每个小组学生结合中国特定区域内的交通、资源等情况,就区域内的工业、农业发展等相关知识进行探究性的学习,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对比式的提高,这样不仅可以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可以活跃课堂的教学氛围,提高学习效率

2.2重视初中地理教学的生活化为了进一步提高初中地理课堂的教学效率,初中地理教师应当树立“生活地理”的教学概念,这是因为地理学科涵盖了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等多方面的知识,理论知识的覆盖面非常广,知识的综合性、应用性本来就非常强,与初中生的现实生活存在很多交叉的环节。初中地理教学的生活化,可以降低理论知识教学的抽象性、枯燥性,引起和保持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借助生活中实实在在的事物帮助学生去理解地理知识和问题。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第三章“天气和气候”的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将生活中天气变化的素材引入课堂,让学生们学会从日常生活中认识天气现象和气候现象,将地理知识的学习与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充分结合起来。

2.3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在传统的地理课堂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的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地理知识,对于学生提出的一些非常问题,教师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影响了初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性。对此,初中地理教师要认真对待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更是要主动和他们去交流,注意维护学生在学习中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励学生积极踊跃地发言,激活初中地理课堂活力,点燃学生主动学习与求知的热情,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初中地理课堂的各项教学活动,进而实现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级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就自身在生活中用的自然资源以及出现的资源浪费现象进行总结,并谈一下个人的理解,然后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此时往往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4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以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可以减少地理课堂上的板书数量,增加地理课堂的知识容量,给教师的教学提供便利,使初中地理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因此是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因此,初中地理教师要重视以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以此来吸引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八年级下地理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学生;评价;和谐课堂;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我一直担任八年级的地理教学工作。通过十几年时间的教学,我感到一些八年级的学生文化基础差,这给教学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基础好的学生有些知识不用讲,基础差的学生没有兴趣,我很着急,不知顾哪些学生好。而新课程改革,是一次深刻的改革,新课改倡导全人教育,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新课改倡导建设性学习,注重科学探究的学习,关注体验性学习,提倡交流与合作、自主创新学习,课程改革的成败关键在于教师,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实施者,作为教师的我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学习新课程改革理论,更新教学观念,迎接新课改的挑战。下面我将简单地反思一下多少年来在地理教学上的体会。

一、以学生发展为主体

(一)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让他们明白离开地图的地理课,就不叫地理课。在教学中,每上一节课都要用地图给学生复习七年级地理知识,为了能提高课堂效果,我从中国轮廓图上入手,在课堂上用图讲解各类知识,使他们在掌握最基本的知识的同时,更进一步提高了学习兴趣,巩固了知识,拓宽了知识面。如:我在讲《国土辽阔》一课时,就先在黑板上画出我国的轮廓图,标出四个方向位置,再用红色线段标出四个方位的最顶端,在讲解知识后,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抽调四个学生到黑板前进行我国四至的填写。这样既巩固了知识,又达到了填图练的目的,并在直观上达到了绘图能力的培养。

(二)在课堂上要给学生留够充分的自学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发挥自我表现的空间,满足他们幼小的心灵,更好地提高地理课的学习兴趣,同时锻炼了他们的知识整合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我在教学中常鼓励学生要养成善于观察、实践、思考、和分析,以提高综合能力。如:在讲《降水的形成》一课时,在讲到水蒸汽来自河流、湖泊、海洋、植物和土壤时,有些学生就会问植物里面为什么有水蒸汽呢?我就问学生,清早下地干活时,有没有发现自已的鞋子和裤腿湿呢?学生齐声回答有。于是,我运用生物知识和物理知识给学生讲解了该知识,是植物的根把水和无机盐吸收到茎叶的导管中,供植物养分的需要,把多余的水份从叶子排水孔排出后,然后经过阳光的照射形成水蒸汽上升到空中,水蒸汽越上升气温越低,渐渐形成云,达到饱和时就形成了降水。

(四)让学生能够探究身边的一些问题,加强对知识的巩固和运用。如:为什么我国农业分布为南稻北麦、南甘北甜和南磷北煤等等。这些都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合理性运用,更进一步加强师生的互动。

二、注重学生情感,构建和谐课堂

(一)在课堂教学中,尊重每个学生,鼓励他们在学习中进行尝试,让他们在学习中体会到知识的乐趣,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我常提问题,让学生思考后回答,让其他学生进行补充,最后我再进行点评,使学生知道知识的所在。不要当面否定学生,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减少。

(二)将地理教学与情感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促进学生互相学习,体会成就感,发挥创造性思维。我充分利用农村的有利条件,让学生实地体会《农业的分布》,我简单地把土地分为耕地和非耕地,然后提问学生耕地应发展哪种农业生产,非耕地应发展哪种农业生产,让学生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再回到课本知识上来,我国农业为什么这样分布,都要考虑哪些自然因素,学生对知识了解就一目了然了。

(三)要关心学困生和思想不稳定的学生的学习,尽可能为他们创造更多的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努力让他们在学习上能安心、顺心。

(四)在课后,我建立师生交流渠道,经常和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学习效果、进行反思,互相查漏补缺,做到教与学的有力结合。

(五)上完每节课后,我都会准备一份练考题,让学生能及时消化和吸收本节课的知识,让学困生知道今天学习了哪些内容,学这些知识有什么用,从而提高其学习地理的兴趣。

(六)练考和讲题相结合。死记硬背根本不是最好的学习方法,通过多年的地理教学,我觉得强化训练效果较好,在每节课后给学生印发一份练习题,章节测试题,让学生在家完成,周一到校后上交批阅,我在辅导课上对大部分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评,这样才能对所学知识进一步巩固,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

三、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积极地为优等生创造难度较高的学习条件,让学困生参与到简单的基础性学习上来,实现教学目标的合理化和多样化。

促进学生识图能力的提高,在练考题上主要做识图题的练习和引导。在批阅练考题后,看大部分学生识图题错在哪方面,重点讲评,从而达到知识百分之百的理解和掌握。

四、有效评价学生

对学生评价是让学生认识自我,反思以及调整学习方法的过程。评价方法有很多,我经常对学生学习中的表现和每次测验成绩的变化及思想动态等各方面进行及时的评价,通常用口头评价和奖励评价等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自我调整,自我提高,通过评价,让学生学会分析自己的不足和学习效果,明确方向,制定目标,提高自我。

五、重视问题的存在

(一)教学是一项长期的育人工程,不能拿一两次成绩来衡量学生的好坏,关键要看他们对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如何,要对症下药,加强辅导。

(二)两极分化现象严重,有个别学生对地理课兴趣不高,关键是教育和家长认识上的问题。初中的毕业考试不考地理,家长认为地理课是副科,不重视给学生的正面引导,导致学生上课不专心,记忆不牢固,练习不努力,大大地削弱部分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

八年级下地理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地理教学;有效课堂;合作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11-0083-01

传统的地理教学还是一种应试教育,由于有升学的压力使教学陷入了题海战术,严重偏离了地理教学的实质。新课改要求教师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不断的思索、探究,在学生的主动参与下学到课程的主要内容,通过合作探究完成教学的难点、重点,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我校实行新课改以来,我积极参加学校培训、讲座、听课,我从不懂到有所了解,从初步尝试到学习探索,这其中有着许多的收获,许多的感想,也有许多的疑问,下面我结合自己讲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八章第一节《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学习兴趣一般是经过“好奇――求知――爱好――入迷追求”的过程之后形成的。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好奇心理,创设情境,在课前提出与讲课内容相关的问题,根据这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去探索,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产生“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决心。我在讲这节课时仔细阅读新课标,创设了如下问题导入新课。播放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图片提问以下问题,(1)是谁偷走了我的土地?(2)这里的土壤为什么会流失?(3)土壤流失带来哪些问题?这些问题引发学生深入思考,黄土高原为什么千沟万壑呢?学生带上这些问题开始思考,很多同学开始看书找答案,还有一些同学迫不及待的举手回答。看到他们活跃的表现,我暗自高兴他们已经被我调动起来了。这样教师可以利用有梯度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避免了一些苍白无力的提问,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形象生动的问题情境,最能激发学生兴趣,促使学生产生困惑、疑问进而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

二、用小组探究合作学习改变传统授课、突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小组合作探究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气氛非常活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并不是每一节课都适合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从形式、内容、分工等进行具体的落实,要从发展、差异、效率、课堂整体结构的预设出发,完成高效课堂,使课堂整体有活力。

通过师生、生生多边合作完成学习目标的过程。在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的基础上,教师布置任务,先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展开,每个学生通过阅读课本预先对每个问题有了自己的思路,然后进行合作交流,发挥各自的长处。教师要成为课堂中的一员,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引领学生学习方向,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学生通过小组展示自主合作的学习效果,共享结论、相互交流,在思想的相互碰撞中得到提升。在本节课中我是这样安排的,首先,我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增强团队合作意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感受探究过程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严重的水土流失。此后,我围绕着合作探究中如何分组、分工、交流、管理等任务进行了思考,得出最适合的计划。课前:进行分组,综合考虑学生学习兴趣、能力、性别等因素的差异,将全班分成12个小组,每组成员4人,并推荐1名组长;另外,布置学生预习教科书的相关内容。课堂:将学生分12个小组。首先每个小组内进行分工,确定每个学生的任务。学习时间为一节课,主要安排小组内自主合作探究,小组进行汇报、展示自己组的成果,并由教师与学生共同作出成绩评价。最后,我定下了教案。让每个小组合作完成以下问题(1)讨论水土流失与地表植被的关系。(2)分析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在提出这两个问题后我给学生10分钟时间,让各个小组的成员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补充,最后达成共识。学生们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在我走过去的时候还不断的问我相关的问题。5分钟过去后就已经有小组举手要回答,表现的非常积极,我让每组的发言人回答,同时还要对每个小组打分。有的小组还是给不出准确答案,我及时的给出提示和启发,在我的鼓励和启发下他们大胆的总结答案。学生们兴趣盎然,在合作中学到了本节课的重点。我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对讨论作简要的评价,对学生学习中已经解决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对学生存在疑问和模糊认识的重要知识点和存在的问题进行点拔,指引学生的思路,提升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完成学习目标,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形成清晰的脉络。在具体的课堂结构中,合作学习对学生而言是一种学习方式,对教师而言则是一种教学方式。

三、结语

总之,新课改带来了一些新的理念,新的方法,为此地理教师必须主动更新理念,努力克服传统教育的封闭性,清醒地把握并走出教学中的认识误区,通过教师自己的教学方式变革和教学理念的更新推进地理新课程教学。加强新课程改革理论的学习和思考,更新思想观念、突破陈旧观念、注重有效课堂,是实现教育改革跨越的有效方式。

参考文献:

[1]陈桂珍,朱雪梅,李梅.“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行为与管理――以“农业地域类型”为课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9,04:10-14.

[2]王爱军.新课程背景下地理教学如何进行合作学习[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0,05:21.

[3]张达敏.论初中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3,48:141-142.

八年级下地理总结范文第6篇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史地结合;历史;地理;以图证史

中图分类号:G631.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1-0183-02

我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说过:“历史好比戏剧,地理就是舞台;如果找不到舞台,哪里看得到戏剧!”要讲清楚历史,需要为历史搭建“舞台”,只有在舞台上展示的戏剧才是清楚明了的,这就离不开地理,所以说“史地不分家”。以图证史,这里的图包括地图和图像。用图像来印证历史,是很多人已经接受了的观点,也有很多人在这样做。比如国家地理系列之《图说天下》杂志,就是以一组组精美的图片展示一个国家甚至一个大洲,包括这个国家的历史、风土人情、社会习俗等。而史地结合以图证史,更偏重地图,以地图展示地理舞台,来观看在地理舞台上表演的历史戏剧,体现一个特定时期特定地点上社会产物,这样就可以让我们认识的历史更有空间感。

新修订的2011年版历史与社会课标标准体现了以图证史的理念,也对教师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在历史的教学中要能够充分的利用地图。常用的地图按其区域范围分为:世界图、半球图、大洲图、大洋图、大海图、国家(地区)图、省区图、市县图等;按其专题学科分为:自然地图、人口图、经济图、政图、文化图、历史图等。在进行历史与社会教学活动中比较常用的地图为世界图、大洲图、大海图、国家地区图、自然地图、人口图和历史图。

下面我们就以日常教学中的课例来说明如何以图证史,让历史更有空间感。

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文明的起源第一课《得天独厚的大河文明》之《尼罗河的赠礼》

1.课标分析。本课对应的新的课程标准是2-1-4:比较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古代印度、古代希腊的地理特征,分析自然环境对早期区域文明的影响。因此依据课标分析,本课内容的讲解必须构建在地理知识的基础上,即古代埃及早期文明的形成和古代埃及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2.选取地图。依据课标的分析,可确定在本课教学时需要用到的地图有历史图、自然环境图(气候图、地形图)、大洲图、曲线图。因此在教学时需要的具体地图为历史图大河流域的亚非文明图、古代埃及图、世界气候分布图非洲地形图及青白尼罗河流量过程曲线图。

3.以图证史。

(1)埃及的地理位置。在教学时先出示历史图大河流域的亚非文明古国图。让学生从地图上对古埃及有一个空间的认识,即古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濒临地中海。在此基础上再出示世界气候分布图,让学生在对埃及地理位置认识的基础上从气候图中判读古代埃及的气候及其自然环境的特征(见下页图1)。

(2)埃及的自然环境。学生通过判读可以知道,古埃及所处的地区为干旱的沙漠地带,气候是热带沙漠气候,终年炎热干旱,这样气候条件下地表自然景观是沙漠,这样的自然环境是不利于早期农耕文明的产生。那么为什么会在气候如此恶劣的地区产生人类历史上的早起文明呢?这样的疑问会在前面地图的分析证明上显得更加强烈,学生的探究欲望自然就会转向这条与众不同的河流——尼罗河上去。那么尼罗河到底给古代及带来了什么使这里产生了早期的文明呢?

(3)尼罗河与埃及文明。此时展示课本的历史图古代埃及图及非洲地形图,让学生认识尼罗河。尼罗河长6670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河流。尼罗河有两条主要的支流,白尼罗河和青尼罗河,发源于埃塞俄比亚高原塔纳湖的青尼罗河是尼罗河下游大多数水和营养的来源。在对尼罗河大致情况的介绍后,出示地图青白尼罗河流量过程图,让学生依据地图中分析尼罗河的特点,见图2。

在分析地图的基础上总结尼罗河的规律即每年6月尼罗河开始涨水至9月初达到高峰,尼罗河泛滥。之后尼罗河水位下降,进入枯水期。再让学生结合课本,总结尼罗河的泛滥对埃及早期农业的发展影响。这样在分析地图的基础上让学生理解早期文明古埃及的形成与尼罗河密不可分,进而理解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的含义,也点名课题得天独厚的大河文明,认识古埃及是大河孕育的古文明。

4.设计理由。这样的设计体现了史地结合讲述文明。通过世界图、历史图、大洲图、气候图、地形图和曲线图讲述古埃及大河文明的形成。先是将埃及的地理位置通过亚非文明古国图展示,让学生认识古埃及的地理位置,埃及在哪儿;再在认识古埃及地理位置基础上判读世界气候图,知道古代埃及的气候是热带沙漠气候,终年炎热干旱;那么这样一个地方要发展农业当然离不开水,而水源又是谁提供的呢?进而出示古代埃及图及非洲地形图并结合世界气候图,让学生认识尼罗河这个世界第一长河,它发源于非洲中部的高原上,有两条重要的支流白尼罗河和青尼罗河,青尼罗河流经草原区,草原气候分为雨季和干季,再出示曲线图,让学生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分析出尼罗河的特点是定期泛滥。进而总结古埃及早期文明的形成和尼罗河之间的关系,认识古埃及文明属于大河文明。这样的教学活动设计就体现了史地结合,以图证史。

通过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应用,我发现把地理图片与历史教学相结合,产生了很多惊人的效果:地图展示的知识形象生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培养了他们史地结合学历史的意识和能力。因此在新课标指导下,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史地已经完完全全被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学会运用地理教历史,以图证史,也要学会用历史教地理,史地不分家,在教学生历史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参考文献:

[1]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八年级下地理总结范文第7篇

一、加强语法教学,打好英语基础

众所周知,英语国家英语教学一般都不过分强调语法,因为英语是他们的母语,有广泛的语言环境供他们学习、体会、借鉴,在语境中长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习用或总结出语言应用的规律和习惯,语用能力自然而然得以提高。而这些英语学习的良好环境和绝佳机会是非英语国家无法比及的,非英语国家在缺乏语境的前提下,只有加强语法学习,规范和强化他们的语言习惯和规律意识,这样才能更快更准地提高英语学习效果。我们中国人学习英语同样如此,学生学习英语也要尽可能多地掌握英语语法,这样才能在英语学习中少走弯路,更快、更准地掌握好这种语言形式。

例如,学习仁爱版初中英语七年级上“My little sister”,“little”这个单词就有不同的用法,在a little cat 一只小猫,a little girl 一个小姑娘中, little是“小”的意思,但在There is little water中,就表否定含义“少的”意思。教师要通过事例使学生认识到“little”的不同用法,并且教师还要对这种语法现象进行总结,使学生明白“little”修饰有生命的可数名词时是“小”的含义,而修饰不可数名词时就有了否定含义“少的”,这样学生只有了解了“little”的语法现象才能准确掌握好它的用法。语法是英语学习的基础,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重对学生进行语法教学。

二、搞好课堂活动,提高教学效率

新课程标准提倡任务型教学,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课程目标设计好教学任务,并把任务具体细化,贯穿于每一节课中,根据任务设计好每节课是教师的责任和义务。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师要设计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使学生根据教学任务和教学要求,用自己的方式,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其中,小组合作就是较好的活动方式,能够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例如,学习仁爱版初中英语七年级上册Unit2,就可以事项分组教学,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任务,使学生心中了然,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在进行模拟对话练习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时候,教师就要做好示范,创设好情境并明确任务,如对颜色的练习和名词格的运用中教师就要先做示范:T: What colour is it? S:It?蒺s red. T:Do you like it? S:Yes, I like it.……教师做好示范后,学生能够有个清晰的认识,也能活跃他们的思维,这为他们小组合作练习提供了生动的版本,学生在练习中,不断地巩固着知识,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设计好教学内容,关注每个学生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每个学生,通过多种途径使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激发所有学生学习的热情,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教学要关注个体差异,充分认识到自己所有学生的英语水平。其次,教师要设计好教学内容,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自己设计的课堂教学中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只有这样,教学才能算是成功有效的。如果教师还是按照传统教学法一节课满堂灌,既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也不考虑学生的接受心理,一味居高临下地向学生灌输,教师的课堂必定是枯燥无味的,学生的学习必定是痛苦而收效甚微的,相信,只要教师设计好教学内容,使学生在自己的课堂上都能充分地动起来,使自己的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教学效果一定很突出。

例如,学习仁爱版初中八年级英语“When I grow up”对于一篇阅读文章教师就应该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第一个层次是,Is it…?可以让水平一般的学生回答。第二个层次是,when, who where 等具体问题,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在原文中,可以让中等的学生回答,而对那些通过对文章的整体把握提炼答案和观点的关于why what等的问题,难度系数较大的就要让英语水平较高的学生来回答。

这样,课堂设计好后,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认识到自己的价值,自然学习热情很高,学习效果显著。

四、采用多样的教学方式,丰富教学活动

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教学方式是相对单一的,领读与识记几乎成为课堂不变的方式,不可否认,领读与识记是非常必要的,学生英语基础、英语水平的提高离不开它们,但,一味地重复学生会感到厌烦,影响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不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保持学习热情,提高英语水平。

比如,仁爱版英语七年级上册Unit 3 Topic3 Section A教师可以通过图片、实物教学来强化单词学习识记,可以通过情景模拟教学来提高学生对英语的感悟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通过对文章的分角色活动练习提高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促进学生有效掌握课文内容,通过竞赛活动、接龙活动等活动方式教学提高学习学习英语的热情。总之,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丰富教学活动,对提高学生学习热情,进而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果有重大作用。

总之,教育教学关系着学生的未来,关系着祖国的发展,特别是英语教学,在现今社会作用是很重要的,教学水平的高低影响着学生,也影响着祖国的发展,学校和教师一定要不断努力(3)听与写的结合。在听过一段材料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对所听材料进行概括总结,或对整个材料进行完整的记录。促使学生善于捕捉各种信息,有助于培养学习者处理长篇文章把握全文关键的能力。

八年级下地理总结范文第8篇

一、新课改下地理教学目标设计现状

1.定位不准确

由于教学目标的导向,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和实施教学,即根据三维目标整体、合理布局教与学的思路和过程,有序安排教学环节,正确构建教学策略;同时教学目标可以指导教师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因此只有教学目标明确才能顺利实施教学活动。而实际上对中学地理教师教学设计的突击抽样调查,发现相当一部分的教师教学目标不明确,一是没有进行目标三维度的区分;二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缺乏;三是一些教师仍以课改前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德育目标”作三维度,没能深刻领悟新课改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改革宗旨;四是一些教师凭经验只设计教学过程,不作教学目标设计或教学目标设计过多,没有侧重与取舍。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目标意识,认为教学流程、重难点把握、教学方式采用等均是凭经验,教学目标的续写主要是照参考资料抄抄而已;有的教师则是对课标、教材、学生乃至教师自身情况研究不足,不知道该如何拟定教学目标或没有把握好三个维度目标之间的关系,对教学目标的设计偏重于认知目标,忽视技能、能力及情感目标,有的虽然注意到了三维目标,但是却将其割裂开来。

2.陈述不清晰

教学目标具有评价、激励、反馈教学的功能,教学目标能激发学生对新的学习任务的期望和产生达到教学目标的欲望,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教学实施的反馈比对教学目标修订教学策略、方法与进度,评价一节课成功与否,因此正确实际教学目标对教学意义重大。一些教师有十分充足的课堂教学经验,但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不扎实,教学目标意识不强,在教学目标的陈述上缺乏科学性、规范性,目标陈述随意性、盲目性大,多陈述模糊,不可测评。比如,八年级上册第二章《气候多样 季风显著》教学目标的陈述:“了解我国降水分布状况,知道我国降水分布规律”。这句目标陈述中的动词“了解”、“知道”是表示目标层次或内隐心理活动的动词,无法在课堂上进行可观察的目标检测,失去了教学目标的导向功能和评价功能。而“通过阅读课本第34页文字、图2.16和35页阅读材料,能够在导学案上准确地填写我国降水的分布规律、降水之最并在小组内讨论其影响因素”则可测、可操作。

二、基于课程标准的地理教学目标设计原则

教学目标设计时应从地理学科整体出发,综合分析地理课程总体目标与不同阶段目标之间关系,逐级分解任务制定目标,同时遵循新课改“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理念”,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另外教学目标要具有可观测性、可操作性,这样才能发挥“标准”的作用。

1.全面性原则

我们通常说的教学目标是指课时目标,设计教学目标是要结合单元内容,对课程标准中的内容进行解读、细化、分解、续写,充分考虑课程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之间的关系,从整体的课程标准达成中根据单元情况把握教学目标。比如关于气候类型学习,义务制教育阶段要求“运用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举例说明纬度位量、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举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高中阶段“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因此在义务制教育阶段学生要求停留在表象层面较多,学生对应气候类型图会说出主要气候类型名称、分布,举例说明影响气候的因素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即可,而高中阶段需要分析深层次的原因,对动手、动脑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制定适合学生的课时目标,目标制定过高将难以达成,制定过低不符合要求。

教学目标的整体性还指教学目标设计时要整体考虑三维目标,三维目标相辅相成,切不可割裂,其中知识是载体,过程是手段,情感是升华,在知识获取、方法掌握的过程中注重能力的培养,情感的生成。

2.整合性原则

教学目标的设计依据课程标准并与之对应,课程目标包括三个方面: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教学目标设计时要力求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思维过程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提升能力,在学习过程中体验丰富的情感。随着课改的不断推进,重知识轻能力的局面大为改观,但是情感目标常常被忽略,或者教师觉得难以把握而放弃。有的教师虽然有三维目标意识,但在教学目标设计时常常将三维目标“肢解”,各自罗列。实际上三维目标是一个整体,知识、能力、情感是在学习、思考、交流过程中获取,不可割裂。教学目标设计时应将三维目标整合。如高中地理必修二《农业的区位选择》,《高中优秀教案》一书将三维目标分开陈述为:

A:知识与技能:1.从地理位置、自然和社会因素等方面,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2.理解农业生产的布局、变化与区位因素的影响,说明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3.通过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原因,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B:过程与方法:1.通过不同农业地域景观图的比较,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2.利用图表分析法,比较法帮助学生理解农业生产的的布局、变化与区位因素的影响。3.以具体案例引导学生理解法国与西班牙两个国家农业区位差异,学会进行区域比较的方法。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农业区位的学习,是学生理解在发展农业生产时要因地制宜的思想。2.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思想。3.培养学生充分、合理利用自然、保护自然资源的观念。

以上教学目标设计过多,难以测、评;将三维目标割裂,设计成若干个目标,在实际操作中不可能逐一实施,教学目标的达成是三维目标相互渗透的,相互促进的。

3.层次性原则

教学目标的设计需要满足不同学生学习的需要,也要满足学生不同阶段学习的需要,同时还要注重三维目标的层次性,因此教学目标设计时设计要注重层次性。

教学目标要根据课程标准制定学生发展的基本要求,还有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制定较高一级的目标,让学生学会“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促进学生发展。在学生的不同发展阶段教学目标不同,初中起始阶段教学目标的制定就要比较基础,而到了冲刺阶段对于同一个知识要求就会变化,从识记、表述层面提升到分析、归纳、比较、应用层面上,要求明显提高。另外教学设计时三维目标达成要注意其层次性,因为知识与技能目标是基础,没有脱离基础的能力和情感;过程和方法是获取知识、提升能力、体验情感的途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三维目标的最高目标,在学生主动参与过程中,通过知识的学习及运用来提升能力,同时伴随情感升华。

4.实用性原则

教学目标的制定要可测、可量,便于操作,以最精炼的语言表述。实用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生通过什么样的教学方法、途径达到教学目标,另一方面是学生通过学习究竟达到什么目标。即教学方法、途径具有可操作性,简便实用,在实施过程中可以观测、监控、调节;学生在学习过程及结束后达到的标准可以进行评估。

5.主体性原则

新课程理念下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高中地理课程设计思路的第一条就是“注重与学生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树立、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因此在教学目标设计时行为主体一定是学生,在陈述教学目标是切不可用“使学生.......”、“让学生......”,而应是学生通过看、思、说、做、练等形式达到目标,即“学生通过...学到什么...”,其出发点是学生,最终也是学生达到一定目标。如“结合季风水田农业学习方法,阅读教材案例4,从自然、社会两方面简述潘帕斯草原的大牧场放牧业形成的区位因素”。

三、地理教学目标编制前的准备

第一步:进行目标陈述前的背景分析

背景分析包括三大要素:课标分析、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课标”一般指地理课程标准中“第三部分”中的“标准”栏目中的各个条目或“活动建议”中的相应条目。“课标分析”就是设计者对“标准”中相应条目的解读。例如,课标要求:“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可解读为“首先能够正确理解这两个概念的含量义,其次要求学生能区分这两个概念,再次要求学生能理解环境承载力所确定的环境人口容量是人口发展的警戒值。”

教材分析包括教学内容特点分析、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知识内在联系、重点与难点分析等内容。其中,教学内容的特点与联系分析是重点。它不仅要说明教科书内容体系,还要说明为什么选择这些内容以及如何组织这些内容,最后要对教科书内容选择与组织进行评价。

学情分析主要分析学习者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如学生注意力、思维力、记忆力、想象力,学生现有学习水平、学习能力、学习准备状况、班级学习风气、性格、生活体验、生理心理特点等。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的基础,同时也是实施教学的依据之一,设计者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设计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过程等。

第二步:列出知识网络确定知识点

知识点是课时教学内容中相对独立的与其他知识项目不交叉的若干要素,知识点的划分有粗有细,常需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按一定的规则将课时教学内容分解成知识点,这是编制教学目标的基础工作。知识点的性质通常包括“事实”、“概念”、“技能”、“原理”、“问题”等几类。如河流学习的知识网络如下:

第三步:确定教学目标的层次及可测量的行为动词

基于布卢姆教学目标分类及其层级关系,对地理新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进行目标水平层次划分。其中知识与技能目标中,知识目标包括了解、理解、应用水平,技能目标分模仿、独立操作、迁移水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包括体验(感受)水应(认同)水平领悟(内化)水平。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对应不同的行为动词。

七年级“地球与地球仪”知识点“地球的大小”,是关于地理数据的事实性知识性质,在目标层次中对应“了解”水平,可测量的行为动词可匹配为“写出”。地理教学目标陈述前的准备工作及步骤可归纳如图。

四、地理教学目标制定案例

教学目标的陈述方式有很多种,目前关于目标陈述技术,世界上流行马杰行为目标陈述法、格伦兰内外结合法和艾思纳表现性目标陈述法。其中,马杰行为目标陈述法深刻影响我国本次课程改革,高中课程标准第三部分中的“标准”和“活动建议”,全部使用的是马杰行为目标陈述法。马杰行为目标陈述法通常包括可观察的行为、行为发生的条件、可接受的行为标准。

基于马杰行为目标陈述法的教学目标设计案例――八年级上《气候》

课程标准: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以及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课本第34页文字、图2.16和35页阅读材料,能够在导学案上准确地填写我国降水的分布规律、降水之最并在小组内讨论其影响因素,联系生活实际1-3个案例说明降水差异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

2.通过阅读课本第36页文字和图2.17,能够在导学案上准确地填写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及名称,并能准确判断各地理区域所属的干湿区。

3.通过小组讨论和教师点拨,能够在导学案上准确地总结并填写我国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明秦淮线南北地理现象差异。

八年级下地理总结范文第9篇

关键词:农村初中;地理实验;教学;认识;开展

达•芬奇说过:“实验是科学知识的来源。”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想要在直观教学中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发展科学思维,加强学生对地理方法的熟练运用,最为便捷也最为行之有效的途径就是开展地理实验教学。它可以让学生在短时间内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提高其实际操作能力。在英国《国家地理课程》、美国《生活化的地理学:国家地理课程标准1994》以及印度、新加坡、日本等国家的地理教学大纲中均体现了地理实验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从1956年《中国地理教学大纲(草案)》中明确要求“在初中一年级中必须用地球仪做实验”到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要求积极开展地理观测、考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强调学生通过地理观察、调查、观测等活动进行探究式的学习,从中不难发现我国对地理实验教学的接纳和推广。这就要求地理教师要适应新时代的教育需求,将地理实验教学纳入到日常的地理课堂教学中。

一、地理实验教学的作用

(1)激发兴趣,奠定基础。

“孩子求学欲望是由教师激发出来的”,这是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提出的观点。激发和培养初中生的地理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而地理实验收到的立竿见影的效果是其他教学方法无法快速达到的。因为地理实验真实、生动、形象、直观的特点对于初中生来说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各种有趣的地理实验让他们兴趣盎然。尤其当下的学生厌学情绪浓重,除了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外,几十年不变的教学方式应该是导致其厌学的重要因素。地理实验能满足学生的探索欲望,提高其积极性,增强其学习内驱力,为整个初中阶段的地理学习奠定了良好的稳固的基础,也让地理教学和学习进入到良性循环中。

(2)转变方式,提高能力。

有一句古老的教育谚语“:告诉我,我忘了;演示给我看,我记住了;让我参与,我理解了。”可见,在过去单纯靠语言、文字、图片、模型等手段对地理现象讲解的教学方式,虽能在较短时间内让学生快速积累知识和经验,但是遗忘率极高。而且学生的主动探究、动手能力的培养形同虚设。这与素质教育的理念是格格不入的。地理实验教学强调参与度,让学生在实际的动手设计、操作、观察、记录、分析、研究过程中改变被动的接受方式,进而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得出结论。地理实验又能培养学生组织、合作、解决问题等各种能力,让学生在真实客观的学习环境中,从自己的学习过程中学会认知、构建认知,为以后适应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3)解放天性,促进发展。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早年曾指出:“解放学生的空间,让他们接触到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以及大社会中的士农工商、三教九流,自由地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初中生好动、好奇、喜欢探索、兴趣广泛的心理特点,要求地理教师除了在课堂小天地中系统地、稳定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外,更要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地理实验中去“做”“观察”“思考”“探究”“总结”,培养和发展兴趣、爱好,形成自己独特的技能和特长,促进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初中地理实验类型多样,不同层次的学生总会在适宜自己的实验中,让自己的起点得到相应的提升。

二、地理实验教学的开展

(1)加强学习,提升素养。

地理教师实验教学素养的高低、实验能力的强弱,是决定实验教学质量的关键。可是长期以来,地理学科被视为边缘学科,导致地理实验一直被忽视,因而地理教师的实验教学能力很薄弱。尤其在农村初中这种现象更为严重,因为地理学科常被作为临退休教师的“福利课”,正常的课堂教学都无法保证,更别提实验教学的开展。地理教师自身都没有相应的知识和实验技能,又如何引导学生实验?又何谈地理专业素养和能力的培养?所以,地理教师要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和业务训练,探究和完善实验教学方法,切实提高自己的实验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提升自己操作、指导能力,主动实验,让地理实验成为常规地理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如订阅专业的地理书刊,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加强与本校、本县同组教师以及各级教研员的联系,相互交流,平时多钻研教材、教法、学生,做新时代的研究型教师,努力提升自己的素养。

(2)科学组织,主动参与。

地理实验教学不是教师的单人脱口秀,而是要通过教师创设趣味性、民主性、目标性、实践性强的实验教学氛围,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引导学生主动、全身心地沉浸在实验活动中,强化合作意识,提高操作、观察、创新等能力。由于地理学科严密,逻辑性较强,学生一直把它当作包袱,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缺乏主动独立的学习习惯。为了扭转这种不良局面,我在实际教学中将学生按照规模、人员构成、学习能力高低、性格、各自长处等因素进行分组,促成组内成员间的协作和配合默契度,进而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度。

(3)明确目标,培养能力。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参与度不高或只充当看客,原因有学生轻视该学科、无好的学习习惯、不知如何观察、逆转和跳跃性思维太差、教师实验过程不清晰、器材不适合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调整了实验教学的思路:课前认真备课,精心准备实验器材,设计实验问题,安排学生有目的地进行课前预习。比如,讲解地球自转,之前我只是用地球仪边转动边讲解地球自转的方、产生的现象,然后让学生做相关的练习,结果出错率高,学生认为太抽象、难度大,学不会。后来,我用一根细钢丝穿透乒乓球当作地球仪,把乒乓球的一半涂成黑色,有钢丝的两端贴上彩带。并且明确提出以下问题:转动过程中,乒乓球的黑白两部分如何变化?两端的彩色纸条又如何转动?这种“有意识的注意”让学生观察目的明确,不再做一个匆匆过客。实施实验教学是一个长期艰辛的过程,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逐步引导学生,让他们逐渐养成良好的观察、思考习惯,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实验中来。

(4)走进生活,开发资源。

农村初中的教学和实验条件虽有较大改善,可是与新课程改革目标的要求比起来相差甚远。为了解决农村初中地理实验器材匮乏的问题,地理教师要认真思考,从生活中开发所需的教学资源,恰当地运用到实验教学中。教学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滔滔黄河”时,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由于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植被稀少、夏季多暴雨引起的水土流失这一过程,我准备了一块木板(一半木板用泥沙覆盖,另一半用挖来的草皮覆盖),一个喷壶,一个透明塑料水盆(中间用厚纸板隔开)。实验开始:喷水壶向木板喷水,学生边观察边思考以下问题:1)喷水过程中,木板上的草皮和泥沙两部分有何变化?2)水盆里厚纸板两边的沉淀物一样吗?3)以上实验过程说明了什么?整个实验过程所用到的材料都是农村中随处可见的也是学生熟知的,它对实验探究内容的学习作用是直观的、一目了然的,同时也让学生体会了乐趣,培养了探索、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

(5)亲身实践,加强理解。

学生只有亲自动手操作,才能全方位、多角度地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七年级学生刚接触地理时,新奇感和好奇心很强烈,若没有及时满足,他们对地理的兴趣就会逐渐消退。提高学生兴趣,培养动手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就是发动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如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世界地形”知识中涉及到山地不同部位的判别,由于农村学生抽象、立体思维欠缺,再加上该知识点较难理解,因而很多学生开始放弃地理的学习。于是,我就告诉学生用水将泥巴和好,做成山谷、山脊、盆地、山顶、鞍部的模型,然后晒干。学生完成之后,我再让学生展示并讲解山地模型具有的特点。这样,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相互学习和切磋,并且会再次弄懂、理解知识,使印象深刻,不易遗忘,从而获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三、结束语

地理实验让每个学生动手学习、主动体验、探究的学习机会平等,而且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独立性、协作性,不断提高创新思维和能力。所以,初中地理教师要掌握地理实验教学的方法和技能,通过实验教学打开地理教学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顾娟.地理实验教学设计初探[J].中小学试验与装备,2006(06).

[2]范敏.新课程背景下的地理实验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3]史利杰.中学地理实验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

[4]张建明.新课标下地理实验教学设计初探[J].科学教育,2009(01).

八年级下地理总结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 学习兴趣 兴趣教学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地理教学过程中亦如此。欲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关键是培养学生对本学科的学习兴趣。兴趣培养的方法是否得当。将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高低。影响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基本技能的运用情况的好坏。

就地理学科而言,这门学科趣味性浓厚,涉及的知识面广泛,教师若能不断尝试改革教法,提高课堂教学艺术,利用各方面有利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相信必定能将地理课变成学生喜爱的学科。

一、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

试想如果师生关系不融洽。那么课堂气氛必将沉闷,学生听得没意思,教师自己讲得也累。仔细分析一下地理成绩不佳的学生就会发现。跟学习其他学科一样,这些学生时常在“困难一不感兴趣一成绩差一更不感兴趣一成绩更差”的轨道上形成了恶性循环,以致成绩只退不进。改变这种恶性循环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好的师生关系不仅能激发学生对教师言行的认同感。缩短师生间的空间、心理距离,更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从而师生间产生友好、亲近、共鸣、信赖的效应。真挚的师生情感是教学中的一种催化剂。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上进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教学的开展和教学效果的强化具有相当大的作用。

教师的使命既是教书,更是育人。教师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孩子。无微不至地细心呵护。以可敬可亲的形象和人情人理的诱导激发学生的自信、兴趣等心理效应,赢得学生的“一见钟情”,为教学工作广铺道路。在课堂上。要做好学生的导师;在课余时间里。更应该多理解多亲近。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在融洽的师生关系中引发学生更积极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因为喜欢老师而喜欢上老师的课。

现代教育心理学指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课堂环境有密切联系,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并努力营造“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这是学生发挥学习主体性的重要保障。愉悦的课堂环境中,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激发学生热情。为此,我们在向学生传授地理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要有意识地对学生施以情感诱导,给予必要的关怀、勉励、尊重和理解,与学生建立“良师益友”般的关系。所以,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现实中不乏学生因为喜欢某教师而喜欢该学科的例子。

二、创设有趣的课堂情境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要使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兴趣,我认为创设有趣的课堂情境至关重要。要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上。创设好的情境引入新课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它实际上是学生主动学习与主动探索的原动力,不仅能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唤起其原有的认知结构和情感体验。课堂教学离开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是难以进行下去的。实现互动交流的方法之一是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合适的知识铺垫和良好的情绪氛围中带着兴趣积极思考和学习,并在学习中养成乐于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同样一节新课《山区面积广大》,在一个班级我采用“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是……”导入。学生一点学习热情都没有,接下来的整堂课更是枯燥又乏味,学生不愿思考,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也不高,一堂课下来什么也没记住。而在另一个班级我采用情境导入法,课前播放了一组山区孩子的生活照片,引导学生谈感想,讨论为什么山区会如此贫困,学生都很感兴趣并愿意积极思考回答问题。所以从中我也总结出无论导入还是新课教学时我们都要尽量创设一种情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融入学习的情境,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将15毫克盐放在你面前,无论如何也难以下咽:但若将15毫克盐放人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时将它们全部吸收。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于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融于情境之中才易于理解。课堂导入时的时事新闻、生活情境或是学生生活中遇到听到的问题,他们会有切身体会,有感而发。无论是有难题需要解决,还是有什么好的经验急于要表达也好,都会使他们兴趣大增――这正是所有教师孜孜以求的学生最理想的学习状态。只要用心探索思考,必能使情境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大放光彩。

三、运用丰富的媒体手段

传统的地理教学手段过于简单,主要依靠语言、文字、地图和图表,显然不能满足现代学生,因此必须采用信息量更大、更直观的多媒体教学,如幻灯片课件、动画、视频、音频等。中学地理是一门富有趣味的学科,它包罗万象,知识面广,借助多媒体各类地理事物就都能运用现代教学技术真实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大大提高教学的直观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今更有了让师生互动的电子白板技术,能请学生上讲台具体操作,让他们在视觉、听觉和实际操作的感悟中提高对地理的学习兴趣。

有时,许多重点、难点单靠教师讲解,学生理解起来很费力,而运用多媒体手段,通过动画模拟、过程演示,就能把一些难以表达、难以理解的抽象内容和复杂变化过程转化为直观形象、动感丰富的可观察可观赏的画面,使难以理解的重点、难点变得形象具体、清楚易懂,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七年级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这个难点,通过动画播放,其规律就一目了然了。又如在上到八年级省级行政区时,我运用flas,让学生去屏幕上找到所报的省区,这种教学方式学生更感兴趣,课堂气氛更活跃,对省级行政区的轮廓、位置、名称和行政中心等知识的掌握也更牢固。

四、鼓励引导学生发言

地理课应该给学生提供一个内心交流的良好场所。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敢于发言、敢于表达。体会情感交流带来的满足感。为什么在多数课堂上,学生个个正襟危坐不愿发言,发言也是三思而虑?因为缺少自信不敢发言,使得教学效果也不明显。我在教学活动中尝试积极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表扬鼓励学生,“只要你能说就是最棒的!我最喜欢发言错的,越错越光荣”。经过一段实践证明,学生是乐于接受鼓励的,他们渐渐地能大胆发言,和老师、同学交流对问题的看法。课堂上融洽的气氛让他们敢于和别人真诚沟通、乐于和别人真诚沟通、展现自己的思维。课堂教学效果也非常显著。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用和蔼的态度和亲切的语言诱导和启发学生,鼓励学生大胆进行分析和探究,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对于学生讨论的结果要认真聆听,不要随便打断;对于害怕发言或回答有偏差的学生,同样要鼓励,以免打击他们的积极性。只要长期坚持,学生就会对这门课越来越感兴趣,其主体作用慢慢也会充分得以体现。

五、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

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很难使学生的兴趣持久的,必须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才能使他们更加喜欢地理课,在实践中钻研感悟地理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如利用地理兴趣小组积极开展地理小报制作比赛、地理摄影比赛、夏令营活动等:课堂上也可开展些动手操作活动,如利用乒乓球制作地球仪、用橡皮泥制作等高线模型等,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更好地掌握知识。

上一篇:八年级上地理总结范文 下一篇:地理高考重点总结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