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范文

时间:2023-10-02 08:48:15

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

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篇1

一、教师主导学生积极参加的历史课堂小结

1.从课题入手,设置问题情境,使学生从宏观角度掌握教材内容。

如在学完九年级下册第2课《苏联的崛起》后,教师设置了以下问题,引导学生通读和思考教材,从宏观角度认识教材内容,将所学的内容系统化:①苏联在谁的领导下实现崛起?②苏联在什么时候实现崛起?当时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情况如何?③苏联崛起体现在哪些方面?④苏联以什么方式实现崛起?苏联的崛起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什么启发?⑤苏联这段时间的崛起,为以后的发展留下了什么后患?如何全面评价斯大林和斯大林模式?

2.引导学生通读教材,然后完成教师编写的内容提纲,以明确所学的主要内容。掌握历史线索和重大历史事件,掌握相关历史学习方法。

如在学完九年级上册第4课《为民族独立而战》后,教师以“美国独立战争”为线索,编写了一个提纲,内容包括背景、开端、文件及主要内容、领导人和功绩、胜利和历史意义等,让学生在提纲指引下阅读完教材后,再引导学生总结和思考,最终基本掌握本课的主要内容,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要求是有理有据(有观点、有历史事迹)、有分有合(在行文布局或语言组织上有分析、有总结)、有褒有贬(要全面。既包括成绩叉包括不足之处)。

二、师生互动的课堂小结

1,学生熟读顺口溜,回顾教材内容,巩固新知识。

如在学完九年级上册第2课《探险者的梦想》后。学生读记老师编写的顺口溜:15世纪记清楚,欧人开辟新航路;哥伦布始起步,发现美洲新大陆;达・伽马迈大步,绕过非洲到印度;麦哲伦英名出,环球航行作用著;新航路开辟不用数,打破孤立世界殊。学生通过阅读顺口溜。很快掌握和巩固了新特航路开辟的原因、条件、过程及历史影响等内容。

2.学生独立完成课堂练习,巩固提高所学内容。

如在学完八年级下册第7课《“”十年内乱》后,学生通读教材,思考并回答课后自我测评“为什么必须否定‘”’,学生通读教材。并从“”发动的背景、“”造成的全面内乱、“”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造成的重大损失等方面全面认识和理解“”,从而明白必须全面否定“”的道理。

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适当指导的课堂小结

1.学生通过教材,自觉总结教材纲,实现课堂知识的系统化。

如在学习完八年级下册第21课《古老帝国的悲剧》后,让学生自己总结教材提纲,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将所学知识编写成了包括古老帝国的立、兴、衰、亡、鉴(借鉴、启发)等内容的提纲,实现所学知识从点到面的提升和发展,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2.学生辩论或讨论,达到明辨是非、科学判断的目的。

如在学习完九年级上册第6课《拿破仑的文韬武略》后。教师提出,有人认为,拿破仑制定了资产阶级第一部民法典,率领军队六次打败了反法同盟,保护法国大革命的成果,并把法国革命的成果推广到欧洲其他国家,是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也有人认为,拿破仑对外军事入侵,威胁了欧洲所有国家的,侵犯了别国人民的复兴,遭到了各国的联合抵抗,是个不折不扣的军事独裁者。你同意哪种观点,请说明理由。然后将学生分成两派,稍作准备,开始辩论,教师从旁提供适当的帮助和引导。

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篇2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15―0084―01

预习是学习的第一环节,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钥匙”,设置历史预习作业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路径。本文以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Ⅰ为例,着重探讨历史预习作业的设计与作用。

一、阅读圈点式

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圈点出关键词句和困惑之处,教师可以从中了解学生困惑的内容调整教学设计。阅读圈点式预习适合新接手的班级,可以给学生充分的自,让学生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帮助学生养成善思、善问的习惯。如,在第一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中,教师可布置这样的任务:请你阅读课文,用不同的符号分别圈点出本课的关键词句和你不明白的内容。

二、设置问题式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学生的理解力需要以问题为抓手。教师应以课标为核心、以教材为资料设置问题,引导学生预习课本内容并思考,为课堂教学的思维与认识奠定基础。设置问题式预习适合教学内容较为单一、理论性较强的课型,学生在问题导引下可以理解历史发展的过程。如,在第七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中,教师可设置这样的预习作业,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课本:1.什么是君主立宪制?2.英国为什么会建立君主立宪制?3.为什么说《权利法案》的通过标志着君主立宪制在英国的确立?4.为什么说责任制内阁的确立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发展?

三、编写提纲式

教师可引导学生在预习中对教材内容进行梳理,建构知识框架,编写学习提纲,使学生梳理知识线索,初步认知教学内容,同时体验学习过程,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力。提纲式预习适合知识结构较为系统、规律性较强的课型,这样预习可成为课堂教学中深入学习的起点。如,在第六课“罗马法”中,教师可给学生下达这样的预习任务:请你编写“罗马法”一课的学习提纲。

四、编制年表式

时序性是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历史学科的基础是时间。教师在设计预习主题时可提示相关的时间,引导学生围绕主题梳理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等,让学生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使知识简约化,系统化。年表预习法适合涉及时间跨度大、历史事件多的课型,这样在预习中可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理解能力。如,在第十一课“太平天国运动”中,教师可给学生下达这样的预习任务:请你编制本课的大事年表(1851年、1852年、1853年①②③、1856年、1858年、1859年、1860年、1864年)。

五、填充表格式

表格预习法可将同类知识前后连贯起来形成一个系统,使众多的史实、繁杂的内容脉络分明、条理清晰,收到化繁为简的效果。表格预习法适合涉及人事多、头绪复杂、信息量大的课型,在预习过程中可培养学生提炼、浓缩、概括、集成等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最终实现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目标。如,在第十二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中,教师可布置这样的预习任务:阅读课文,完成下表。

六、准备材料式

学生准备资料的过程就是亲身体验、直观感受历史的过程,也是拓展视野、丰富知识的过程,更是理解与思考历史的过程。此类预习适合与社会生活、时政热点联系密切的课型,这样的预习可丰富学生参与获得知识的经历,提高学习能力。如,在第十六课“抗日战争”中,教师可布置这样的预习:请你搜集汇总“侵华日军罪行” 和“全民抗战的史实”的相关资料(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

七、复习补白式

让学生回顾在初中所学的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复习补白式预习适合初、高中历史教材不重复的知识点,这样的预习可以帮助学生将初中和高中学习的知识衔接起来。如,在第二十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中,教师可布置以下预习任务:请你查阅八年级下册《历史》,回答新中国是如何筹建的?新中国的成立有什么历史意义?

八、自主设计式

自主设计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也能体现教师因材施教的方法。自主设计的预习适合小切口的内容,这样的预习,学生容易把握知识要点,也易于多元化的设计。如,在第九课“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中,教师可布置这样的预习任务:请用你擅长的方式列举法兰西共和之路艰难的表现(如年表法、时间轴、表格法、坐标法或其他)。

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篇3

一、指导思想

以提高历史学科教学质量为中心,坚持教育创新。积极参与课程改革,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二、教学目标

继续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培养学生识图、读史料的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弘扬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完成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的历史教学任务,争取平均分、优秀率、合格率都超过东莞市平均水平。

三、学生情况分析

初二学生正处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阶段,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合作技巧及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但大部分学生还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也不扎实,。学生对历史较感兴趣,但学习的自觉性较差,尤其是男生的自觉性更差。历史小论文写作水平不高。上学期初二学生历史期末测试成绩平均分为79.88 ,合格率为97.40%,优秀率为57.14%.略高于东莞市平均水平.

四、教材分析

本学期所授的内容是中国历史现代史部分和世界上古史、中古史部分。教科书由单元和课组成。每一个单元为一个学习主题,每一个学习主题下分若干课。本册共五个单元,共二十五课。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组成,以课为单位。每课课文由提示、正文、阅读课文、图、表、资料、注释、每课一得以及课文中思考题和课后练习,活动建议等组成。其中正文紧扣教学大纲目标要求,可作为课堂教学应完成的基本任务。其余内容,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与要求。

五、教学措施

1、认真钻研新课程教学目标和要求,认真备好每节课,明确重点、难点,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

2、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讲究教学技能和教学艺术,加强课堂教学的设计,增强趣味,幽默感。要充分运用多媒体、历史地理、图画、图表,积极创造条件,以教学的直观性,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兴趣。

3、增加课堂容量,精讲精练,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课堂效率。一节课是四十分种,再除去两分种准备时间,实际只有三十八分种。我打算将课堂内的三十八分种分成三份:前三分种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导入新课;中间二十五分种教学新课;后十分种练习巩固。

4、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在上一个学期,我在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上做得不够好,本学期我要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尤其是让学生掌握历史小论文的写作方法。在教学中注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有举一反三的能力;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散学生的思维,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思维的严谨性及逻辑性,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

5、积极参加东莞市、学校和科组的教研活动,反思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将教学中的点滴进行整理,提高自身教学水平。

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篇4

【关键词】中考 命题 历史 复习 有效性

一年一度的中考复习即将全面展开。怎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好中考历史备考工作,提升历史复习的有效性,是每一位初三历史教师都要思索的问题,也是笔者与各位同仁们探讨的话题。

一、把握好命题方向

如何掌握中考的动向、命题的趋势,最的效的方法是“知已知彼”。首先,认真解读“考试说明”,把握命题方向。“考试说明”是中考命题的指导性文件和重要依据之一,它主要回答了中考考什么和怎么考的问题。认真解读“考试说明”,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把握考试的目标 (要求)、命题范围(内容)、试题的难度、考试方式与试卷结构等内容。其次,《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是各版本初中历史教材编写的依据,也是历史教学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和准绳。也就是说,中考命题的范围(内容)要以《课标》为依据,不能超出《课标》。认真解读“考试说明”、《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从而增强历史教学及复习备考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减少盲目性。如考试说明就明确指出,七年级重在考查选择和材料题,八、九年级重在选择、材料题、问答题的考查。

二、制定好复习计划

合理制定复习计划,关系着中考成绩的优劣。计划中的复习时间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轮是从秋季学期到明年4月底,主要目的是基础过关,第二轮复致5月份一个月时间,主要目的是专题复习,综合能力突破;第三轮是从6月份到时中考,主要目的是应用能力的提高。

三、夯实好知识基础

第一轮复习要全面阅读材料,彻底扫除知识结构中理解上的障碍。要求学生首先要仔细听老师讲每一节课,对每一历史事件的起因、时间、地点、人物、经过、结果、影响等都要听清楚、理解透,为复习奠定基础。切忌盲目赶进度,吃夹生饭,否则将后患无穷。如在复习张骞出使西域时,要分别记清楚出使的原因:联络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时间:公元前138年。出发地点:长安。人物:张骞。联络到了大月氏,但无意和匈奴打仗,但不是无功而返。他向汉武帝报告了西域的见闻,以及他们想和汉朝往来的愿望。意义:开通了陆路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同时,要善于利用早上7―7点半晨读时间下班,督促学生熟读课本基础知识,每堂课利用前5―8分钟左右时间进行随机提问,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课堂复习中,先归纳同类的知识,讲解学生不容易理解或记忆的知识点,强调重点知识,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当堂记忆,接着进行课堂练习检测,了解学生的记忆情况。

四、树立好宏观视野

第二轮复习属专题复习。要做到:纵横联系,树立大视野观。即不能只局限于某一单元的主题,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纵横联系,构建知识大视野。如在复习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时,主题是“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寻求新的出路的过程”。复习时以第二单元的学习内容为主体,以中国近代史为范围,进行纵横联系,最后归纳为“一线多元”。“一线”是指从纵向看,近代先进的中国人探索救国之路,前后形成了一条逐级上升的线索,主要表现为:①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②以曾国藩、李鸿章等为代表的洋务派官僚知识分子;③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知识分子;④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知识分子;⑤以陈独秀、等为代表的民主主义知识分子;⑥以探索“俄式革命”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

而“多元”是从横向看,先进的中国人呈现出多元并存的救国探索格局,主要表现为:①以张謇为代表的实业救国派;②以詹天佑、候德榜为代表的科技救国派;③以魏源、严复为代表的启蒙救国派;④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抗敌救国派。

这个“多元”探索格局是一个“先分后合”的趋势,“先分”侧重于近代史前期,救国方案日益分化,各行其是;“后合”侧重于近代史后期。在各种救国方案的尝试纷纷失败后,都先后向新民主主义政治革命方向汇合,并逐步在这条唯一可以行得通的救国根本出路上达成了共识: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通过指导学生进行以上的思考和归纳,不仅使学生的掌握第二单元的“向西方学习,寻求救国出路”的基本线索,而且带领学生跳出了本单元的框架,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去掌握、领会八年级上册的主干知识,获得思维的大视野。

五、训练好模拟试题

要在模拟训练中查缺补漏,巩固基础,提高能力,适应中考,教师就要精心设计或挑选试卷,重视中考样卷的分析与使用,挖掘原试题内涵,进行变式练习避免搞题海战术。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模拟训练中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另一方面教师要做好试卷的讲评工作,让学“知其所以然”,明白“考我什么”,将学生被动地埋头做题变为主动地审视答题。在讲评试卷中应重点关注全班出错率较高、得分较低的题目以及具有典型性、针对性和综合性的题目,而不是逐题讲评,只对答案。注意整体知识结构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切忌就题论题,力争使学生通过试卷的讲评,既复习巩固旧知识,又有新突破、新思考和新收获,使试卷讲评课起到归纳整理知识、构建知识网络的作用。

六、关注好社会热点

历史中考具有较强的时代气息,考卷中较多地出现了以社会热点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加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关注社会热点,把握时代脉搏。因此在复习时,教师要适时把握时政热点,给学生进行专题复习,找到时政热点与教材知识的结合点,并选择恰当的切入点。关于热点和周年复习最好是最后阶段,把它们列成复习提纲,给学生一个总体认知,将学习的重点与时政热点有机结合,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学习的认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关注现实、服务社会的历史责任感。

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篇5

关键词: 初中历史教学 高效复习 复习策略

历史学科课时少,学生学习用时少,学校、家长和学生的重视不够,近几年,历史教学质量在我市出现了大幅下滑趋势。要想在初三短时间内把学生历史成绩抓上去,关键是教师要运用积极高效的复习策略,在如何抓教师“教”和学生“学”上下工夫。

一、依纲靠本,夯实基础

“纲”即《课程标准》,“本”就是教材。综观近几年全国各省市的中考历史真题,不管是开卷还是闭卷考试,其立足点依然是考查教材上最基础的历史知识和一般的历史常识。所以我们在复习时,最重要的一步仍然是重视课本,以本为本,夯实学生基础。抓教材基础知识是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前提,是学生取得高分的前提。部分同学认为开卷考试无非就是翻书抄,简单。其实,开卷考试也要有一定的课本知识积累,只有熟悉教材,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积累才能灵活运用。因此,我们应该按照板块、单元、知识点逐条逐项地复习教材。该死记的要死记,该理解的要理解,该综合运用的要综合运用,绝对不能遗漏任何知识点。切记:没有死记硬背,就没有活学活用。 “万变不离其宗”,掌握教材是关键。

二、横纵联系,综合归纳

历史复习,我们不能就事论事,还要注意把握各种重大历史事件的横向联系,对不同时代相关历史问题进行纵向分析与比较,又要注意对其他学科知识进行能力渗透和知识迁移,形成互相联系的历史知识体系,让学生构建出历史知识网络。横向联系就是教师要把同一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的知识联系起来进行比较复习,找出它们的异同点。比如把发生在1861年的中外历史事件串联复习,由中国洋务运动开始,俄国亚历山大二世废除农奴制改革、美国南北战争等。纵向联系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把一个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及发展进程联系起来复习。比如对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的复习就可以把《南京条约》、《马关条约》等知识点连起来复习。对跨学科的综合能力运用题要以人们普遍关心的重大问题为素材,比如关注生态保护、资源利用、两岸关系、西部大开发、朝鲜核问题、中东和平问题、中日关系等问题,加强政史地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的综合解题能力。

三、寻找“热门”, “知古通今”

所谓“热门”,就是当前人们普遍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全国各地近几年的中考历史试题,给我们以强烈的启示:必须把“历史”和“现实”结合,实现“知古通今”、“以史为鉴”。因此在历史复习中,我们要求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国家前途命运,以当前热点命题,锻炼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知能力,要求学生关注中国乃至世界和人类发展的重大热点事件。如:资源问题、三农问题、民族团结、国家统一、战争与和平等。具体到2013年重大事件:主席访问非洲、两岸关系的发展、问题等大事。在复习中要利用这些热点问题所体现的历史信息,结合基础知识,围绕中心问题,创设新情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四、加强学法指导

首先,要抓住关键字眼,如标志、转折、最早、最大、第一等,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其次,对复习中觉得重要的地方可要求学生用红笔打记号:有、波浪线、括号等标志。最后,老师要教给学生一些记忆办法。一是抓住关键词强化记忆;如抗战的胜利,洗雪了耻辱,成为转折点。二是10分钟记忆法。上课后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背诵指定的内容,然后教师检查。有时让学生在课堂上齐读、默读,老师讲解,学生做笔记、做练习交替进行,尽可能让学生不觉得疲劳。三是线索记忆法。如西周实行分封制——秦朝实行郡县制——元朝实行行省制。《八年级历史下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我国的农村生产关系发生变化和调整的过程,可整理成1952年——1956年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1982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篇6

    一、目录标题中的隐形知识

    这类知识、隐形于中学历史各册教材的目录或章节标题之中。如奴隶社会编中“第一章奴隶社会的形成和 发展—一夏商”,就要求学生明白夏朝是中国奴隶社会的形成时期,商朝是中国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与此相 类似的知识点有:战国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秦汉是封建社会的初步发展时期;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的“ 三大”即1919年至1923年是中共创立时期;国民党“一大”至汪精卫叛变即1924年至1927年 7月为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由此可见,教材的目录标题隐含着丰富的知识,学习时要善于挖掘和思考。

    二、跨章节中的隐形知识

    这类知识,因教材的编写体例,或隐形于背景,或隐形于因果,或隐形于时限,或隐形于补述,或隐形于 删简。如战国时的长平之战隐形于秦统一的背景;曹操及官渡之战、三顾茅庐、赤壁之战等东汉史实隐藏于三 国鼎立一节;司马睿给祖逖刺史空衔的西晋史实隐形于东晋教材;916年阿保机建国契丹隐形于五代时限之 内;北宋末年钟相提出“等贵贱、均贫富”口号隐形于南宋农民战争;蒙古政权的耶律楚材劝止窝阔台汗破坏 农业隐藏于元世祖劝课农桑;春秋的皮囊鼓风冶铁、突厥、契丹兴起于北魏等知识隐形于后面章节的补述。东 周的后期是战国,但东周的后期即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56年,并不等于全是战国,因战国止于公元前 221年,比东周时间要长35年,这段史实被隐没于教材的删简之列了。于是,学生在学习时要注意前后知 识的联系。

    三、插图中的隐形知识

    通过图案插于课本,形象生动地强调该史实的重要,减少了课本的冗长文字表述,因而也造成了学生所忽 视的隐形知识。如隐形于扉页彩图中的《自由引导人民》,就反映了法国七月革命;隐形于书中的人物插图《 达·芬奇自画像》,就使人不易觉察到课本举出了达·芬奇的代表作品有3个;隐形于书刊手迹之类的插图, 更暗示了许多知识,“大总统誓词”中的民国元年,就是指1912年,“严夏和他的主要译著”图中除《天 演论》之外,还有与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书名相异的《法意》等等。学习时,对插图的隐含的知识不可忽 视。

    四、地图中的隐形知识

    这类知识,隐形于课本的历史地图之中。如“元朝疆域图”和“漕运图”上,都明白告诉人们由于水患, 黄河改道入淮的史实。中国历史课本中历史地图下面附的古今地名注释,更是潜藏着许多重要知识点,如今天 的开封,战国时称大梁,北宋叫东京;宋代名港明洲,在明代却叫宁波,北京的叫法仅在两宋时就有幽州、南 京、中都等几种。世界历史课本的地图上隐形的重要知识点更多得惊人:如“美国独立形势图”上表明178 3年英国在承认美国独立的条约中,把阿巴拉契亚山脉以西,密西西比河以东的大片土地划归了美国。在“1 9世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图上,明白告诉学生,在拉丁美洲,除了西班牙、葡萄牙两个殖民国家外,还有荷兰 、英国和法国。在“美国的领土扩张”图上,一个“阿拉斯加,1867年从俄国购得”的说明就暗示了俄国 在19世纪前期曾地跨欧亚美三洲;一个“夏威夷,1898年吞并”,反证了孙中山不是在美国建立了兴中 会。在“帝国主义瓜分下的非洲”图上,表明了19末世纪末非洲只有埃塞俄比亚和利比里亚这两块“干净” 的土地。所以,学生在对教材的学习中,应该结合地图加以分析和消化。

    五、注释中的隐形知识

    注释是对教材部分内容的补充说明,按说没有多少必记知识。可是高考不排除在这出题,一些出人意料的 题往往就出在注释上。如1993年试题的“榷场”,一般答法都是“宋代的边境市场”。可这不行,非得答 成注释的“收税贸易市场”不可。因此注释成为不可忽视的知识点:铜器在父系氏族公社时期就开始制造;哈 雷是英国近代天文学家;禁军,在南北朝是指皇帝亲兵,在北宋是指国家正规军;调,指户税,实质上是人头 税;《周髀算经》,可不能据“算经”二字或载有勾股定理”就确认为数学专著,因《中国古代史》选修本就 明白注释为天文学著作;阿蒙神庙,就是卡尔纳克神庙,等等。这些知识都是通过注释表述出来的,所以在学 习时不能忽视。

    六、年表中的隐形知识

    年表中的隐形知识隐蔽于课本后面的大事年表中,本来大事年表中的时间史实,是每一个学生非死记不可 的重点。但由于课本编排失误,造成了不应存在的隐形知识点,或是正文未讲,或是讲而未明,或是文表相左 。如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1005年宋辽澶渊之盟;清朝建于1636年,止 于1912年,年表中却是始于1644年,没有个终了年代。年表上说1688年英国政变,资产阶级和新 贵族的统治确立,言下之意,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了。可教材正文却不这么结论,教材在讲1689年的《 权利法案》后才结论说:“经过半个世纪斗争,英国终于确立了君主立宪的资产阶级专政。”表述本无可厚非 ,但在资产阶级革命结束的时限上却把人搞懵了。18世纪6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开始;19世纪60至9 0年代,是中国洋务运动时期;1917年3月,发生了俄国第二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一二月革命。191 9年3月至8月,是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时期。上述均是课本未见而年表明确的知识点。

    七、跨教本中的隐形知识

    以高九四级文科生为例,他们初中使用中外历史课本共4册,高中又使用了世界史3册。中国近现代史讲 座1册。中国古代史选修本1册,共计9本书,除近现代史讲座不考外,也还有8册教材,有些知识点就是隐 形于不同年级的教材中或隐形于同一教材中的不同章节中。如一册战国的司南放到二册宋元文化中讲;一册唐 时的华侨放到了二册明朝的对外关系中讲;中古史上的虎门销烟摆在了二册近代史的开章讲。所以,同学们在 复习中特别注意掌握跨教本的隐形知识。

    八、文字中的隐形知识

    这类知识,隐形于文字表述技巧上,稍不注意,就谬之千里。如“春秋时期,铁器已经在农业、手工业生 产上使用”。一个“已经”否定春秋开始用铁的观点。火药是我国古代炼丹家在炼制丹药时发明的,具体哪朝 哪代?没有讲,否定了唐时发明火药的说法。“从19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洋务派在发展军事工业的同 时,又办了一些和民用有关的工业……作为军工业的辅助”。一个“同时”加“辅助”,否定了“洋务运动6 0年代的军事工业为主,70年代以民用工业为主”的说法。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在“向中国大量倾销工业 品的同时,还向中国输出资本”,教材用一个“同时”加“还”字,准确地表明在中日战争之后,帝国主义的 商品输出并未为资本输出所取代,否定了帝国主义时期,列强的侵华手段主要是资本输出的论点。辛亥革命推 翻了清朝政府,清亡于何年?辛亥年,1912年,这两个答案都对。辛亥年、一般指1911年,所以清亡 于辛亥年决不等于亡于1911年。因为1912年2月12日清宣统帝退位时,还是辛亥年腊月25日。

    九、悟性中的隐形知识

    这类知识点,紧扣大纲,对教材若即若离,全凭学生对所给信息的领悟,对教材活的理解。如“1914 年,欧洲爆发了帝国主义大战,日本借口对德宣战,出兵中国山东,强占胶济铁路和青岛”。教材的这类表述 ,你看出中日交战了吗?没有。日德之间呢?实际上打了的,打败了德国人,才能把德国的租借地和势力范围 里的铁路和地盘占为己有。又如“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侵占了香港、马来 西亚、缅甸等地,处于军事优势”。根据教材这段话,你能判断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军参与过对日作战么? 回答当然是肯定的。19世纪初期美国利用欧洲对拿破仑战争的机会,加紧在北美进行领土扩张。那么欧洲对 拿破仑的战争对拉美独立革命产生过积极影响么?你能否肯定回答?

    十、大纲教参中的隐形知识

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篇7

【摘 要】 结构重解在历史教学中可以起到丰润原有内容、顺应时间、立体知识等作用。在教学中,因为某种教学的需要,打破原有的书本结构,重新建立一个新的结构,我们把这叫做结构重解。在历史教学中,也会经常用到这种结构重解。有时是为了更加丰润某一部分的内容,有时是因为时间顺序,有时是为了让某个知识显得更为立体。下面就我就此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谈谈我自己的感受。

关键词 历史教学;结构重组;作用

在历史教学中,适当的运用结构重解可以起到丰润知识的作用。比如,在学必修1第5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时候,在学第二个子目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克利斯提尼使雅典的民主政治确立起来,伯利克里使雅典的民主政治达到顶峰。我们就运用了结构重解,把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一单元《梭伦改革》其中的第2课《除旧布新的梭伦改革》和第3课《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石》就穿插在这一课讲,通过改革的内容和改革的影响让学生理解了为什么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起奠基作用。改革的内容主要有颁布“解负令”、确立财产等级制度、建立“四百人会议”、鼓励发展农工商业。每一项具体措施的内容和起到的作用。改革的影响主要有梭伦出走与僭主政治的建立、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石、梭伦改革的历史局限。从而丰润了原来单一的知识,更容易让学生理解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所起到的奠基作用。

再比如,在讲必修1第13课《辛亥革命》这一课时,必修1只有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而没有对它的解释,也没有三民主义。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把必修3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这一课穿插在这里学,重点学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上,将这个纲领进一步阐发为以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为目标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作为革命的指导思想。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就是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朝封建统治;民权主义指“创立民国”就是通过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主张核定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从而让学生了解政治纲领对应三民主义里的哪些内容,有哪些含义,让学生理解了那十六个字的政治纲领的含义。

在历史教学中,有时运用结构重解是为了按时间顺序让知识更顺畅。比如,在学习必修1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13课《辛亥革命》和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把必修2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洋务运动穿插在这里讲,从而让学生了解在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里,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各自作出的努力。地主阶级在外来入侵和内部农民起义这种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其中的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师夷长技以自强”。兴办了军事工业、民用工业、近代化的海军、学校等。这是地主阶级在被迫的形势下所作的努力。资产阶级在中国兴起了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建立资产民主共和国。尽管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总统后来袁世凯当了,但这也是资产阶级在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中所作的努力。无产阶级兴起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五四运动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标志着新民主主义的开始,无产阶级也在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中作出自己的努力。

再例如,在学必修3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和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的时候把必修1第13课《辛亥革命》穿插在这里学。中国在近代化的过程里,先学习西方的技术,比如洋务运动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就是学习西方的技术。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学习西方的制度,维新变法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辛亥革命主张实行民主共和制。新文化运动主张学习西方的思想,提倡“德先生”和“赛新生”,也就是民主和科学。单纯学习技术不行,就开始学习西方的制度,结果还是失败,就开始学习西方的思想。从而让学生理清了近代化历程上的顺序,即从学习西方的技术到学习西方的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的过程。

再比如,讲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第7课《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这一课时,书上没按时间顺序,把1945年的雅尔塔会议放到了前面,学的时候为了方便学生记忆事件发生的顺序,所以就把雅尔塔会议放到了1944年诺曼底登陆的后面去讲,这样有利于理清时间顺序。

在历史教学中,有时为了让知识显得更为立体,也会运用到结构重解。比如,在讲必修2第八单元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的时候,把必修1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级化趋势放到一起,就让学生了解到九十年代以来世界总的政治经济发展趋势,从而让知识更立体。在1991年苏联解体之后,原有的两级格局结束了,世界格局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和“多级化”趋势,这是政治上的格局演变。同时,伴随着政治上格局的演变,经济上也发生了一些变化。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东西方冷战结束,国际形势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发展趋势。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任何一个国家经济都不可能孤立地发展下去。于是,世界经济日益成为一个整体,经济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所以,政治和经济是同时进行的一个整体,让学生掌握的知识更为立体。

结构重解运用到的地方很多,只要你有心,你就会发现在历史教学中随处可发现。适当的运用结构重解,对历史教学有很大的益处。

参考文献

[1]《教育的目的》

[2]《教学的艺术与科学》

[3]《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篇8

但事与愿违,有的学生片面地认为开卷考试了,就可照搬照抄,还谈何学法?个别为师者也认为只要讲清知识点,学生能抄了就是“OK”。殊不知,这种主观单纯、因循守旧、机械模仿的教学方法已不符合时代的旋律。只有坚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自主精神和判断力、应变力、创新力,让学生能由繁到简、由点及面、由表及里、由此及彼或由“人”及我,把知识与科技发展、生活实际有联系的信息、材料结合起来,寻根问底,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才能跟上时展,不辱使命。为此,本人以抛砖引玉为旨,浅谈几种教学法,以求教于同行。

一、教会学生“浓缩”教材内容。即注重学生积极的思维导练,让他们自主地把教材内容浓缩到最精湛,使之重点突出,明了易记。如:九年级上册第一课《向人性扼杀者宣战》。可浓缩为:“文艺复兴运动发生于14-16世纪,始于意大利,实质是资产阶级叩响近代社会大门的思想解放运动。先驱者但丁,宣扬的主要(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其代表作有《神曲》。《神曲》被认为是欧洲开始从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过渡的标志。文化巨人达・芬奇。多才多艺。代表作有《最后的晚餐》和《蒙娜丽莎》。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著名的文学家,主要作品有《奥塞罗》、《李尔王》、《哈姆雷特》、《麦克白》这‘四大悲剧’。其作品代表了当时文学的最高成就。”这样的浓缩,就改变了课文冗长、阅读量大、影响思考的弊端,改变了高负荷、低效率的传统识记,达到了“减负增效”的目的。

二、教会学生善于归纳小结,把握好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要想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更灵活地运用课本知识点,必须学会小结,把每课重点知识提炼汇集,提纲挈领地通过文字、图表等形式进行展示。以八年级下册第十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例,就可用《各次会议综合示意图》进行图示小结。

此举得益于以下三点:1,规律性地掌握了各次会议召开的时间(每五年一次)。2,掌握了每次代表大会的内容。3,概括出了邓小平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的贡献,思维路标清晰简洁。学生看得懂、记得住。

三、教会学生综合比较。即把时间跨度、横向跨度大的历史事件、性质、意义等知识点进行比较,在比较中提高辨别正误、是非的能力。八年级下册有关“”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在复习时,让学生挖掘潜能,发挥才智,把知识点综合成:

通过比较,学生既懂得了两次会议召开的时间,以及“左”倾错误严重泛滥的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能打开改革开放新局面之故,又解决了我们应吸取的教训,让学生能全面直观地从整体上把握复杂问题。

四、教会学生读图,标新立异。勇敢追新。要想正确读图,就得抓住关键,识别图像特征,找出与该知识点有关的知识体系,组织解答。为人师,就是要勇于打破自我封闭观念,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相统一。不能把答案“标准”地圈定给学生,死记硬背,抑制学生思维。如,看图回答:

右图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发生在何时?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是什么?综合学生所述,反映的历史事件有三种答案:第一种是“开国大典”;第二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第三种是“新中国的诞生”。时间都是“1949年10月1日”。意义有两种,第一种是“标志着新中国的成立”;第二种是“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鼓舞了世界上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同一问题,答之有别,教师就不能一锤定音,搞思维定势。应鼓励学生思维多元发展,鼓励他们勇敢地去追新,去标新立异。只有这样,才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我们的国家才能获得进一步发展的后继力量。

五、教会学生寻究历史根源,提高挖掘“题源”的能力。“题源”即题目的根源。任何一种题目,都具有可变性。但“题源”不会变,唯有对教材的细心解读,找出了“题源”,才能记清知识概念,提高问题意识,形成解题感知。八年级下册第七课“十年”,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出的原因、性质,继而从不同的角度提问题拓展延伸,把凝结在教材中知识背后的材料及科学活动的过程完全展开,探求了结果和教训。使课堂教学从“本本”转向“人本”,体现了育人的本质和功能,实现了由此及彼的教学手段。

六、教会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增强知识迁移能力。信息题答案直接出自材料或从材料中挖掘,前提就是熟悉材料,找出有关材料和教材知识的切入点,概括提炼,加以整合。如材料:“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味道香,餐餐吃得精打光;干稻草来软又黄,金丝被儿盖身上,不怕北风和大雪,暖暖和和入梦乡。”材料中的“红米饭”、“南瓜汤”和“秋茄子”告诉我们的信息是:井冈山物产丰富。把“干稻草”比做“金丝被”而告诉我们:红军在井冈山的生活条件艰苦。“吃得精打光”、“暖暖和和入梦乡”又反映了红军在艰苦条件下保持高涨的革命热情。在提炼信息的基础上继续探究歌谣反映的红军精神以及给我们的启示。这样精心策划,细说解读,最终达到了由“人”及我的目的。

七、教会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准确灵活捕捉热点。理论联系实际,是任何一门学科都必须坚持的原则和方法。社会热点就是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体现国家意志、政府行为的中心工作。八年级下册“社会保障”这一内容中的“医疗保险”正是当前农村普遍实行的、人人关注的国家为社会保障方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无疑是人民生活中的热点,具有强烈的时代性。以其为热点,并进行归纳演绎、分析和综合,解说了国家做出这样决策的原因,体现了“三个代表”的相关内容,以及我们应如何对待等等。由表及里,层层递进,不仅仅是为了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还印证了唯有在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中讲究谋略,学生的自主意识、创新精神才能得以培育和形成。

上一篇:采访提纲格式范文 下一篇:地理复习提纲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