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计划范文

时间:2023-11-20 06:39:20

八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计划

八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计划篇1

备课组需要每学期初,根据学科特点及教学要求,制定详细、具体、可行的学科教学计划,并就全册教材的体系进行深入研究,研究教学重点、难点,安排教学进度。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八年级备课组工作计划精选文本。

八年级备课组工作计划精选文本1

一、教学目标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学校工作计划要点为指导,积极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转变观念,加强课堂教学,强化质量意识,坚持教育创新。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精神和自主学习的实践能力为目标,扎实开展教与学的实践活动,争当名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继续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完成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的历史教学任务,争取平均分、优秀率、合 格率都超过全县平均水平。

二、情况分析

我任教八年级186、187、188、189四个班的历史。共有140人,上次的期末考试总年级人平分为62.1分,及格率58.1%,优秀率24.1%。 由于学困生比较多,四个班考得不理想。究其原因是大部分学生基础较差,他们的学习目的不明确,不爱学。 学生在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方面还存在诸多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大多数同学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做好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学习没有计划性和策略性; 不注意知识的巩固和积累。 学生正处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阶段,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合作技巧及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能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与实践活动;但大部分学生还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也不扎实。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所授的内容是中国历史现代史部分。教科书由单元和课组成。每一个单元为一个学习主题,八年级下册历史教学习主题下分若干课。本册共六个单元,共二十一课。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组成,以课为单位。每课课文由提示、正文、阅读课文、图、表、资料、注释、每课一得以及课文中思考题和课后练习,活动建议等组成。其中正文紧扣教学大纲目标要求,可作为课堂教学应完成的基本任务。其余内容,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与要求。

四、教学重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巩固新政权的措施、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伟大的转折、改革开放的展开、邓小平、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港澳的回归、和平统一和一国两制、现代化海空军的建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外交事业的发展、科技成就、教育事业、文学艺术和体育的发展、社会生活的变化。

五、具体措施

1.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历史,培养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

2.根据"内容标准"对知识与能力的不同层次要求组织教学。

3.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

4.注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努力创造条件,利用多媒体、网络组织教学,开发和制作历史课件,开展历史学科的计算机辅助教学。

5.注重拓宽历史课程的情感教育功能,在进行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同时,充分发掘课程内容的思想情感教育内涵,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熏陶。

新的学期新的开始,过去的成绩只能代表过去不能代表现在,更不能代表将来。在此,希望各位老师能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努力完成教学目标和计划。

八年级备课组工作计划精选文本2

为了开展初二下学期的教学活动,加强教研力度,特地的拟定了如下的新学期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政治课程标准”为宗旨,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正确把握政治学科特点,积极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的思想认识有一定的提高,能热爱自己的家,孝敬父母亲,在学校能尊敬老师,团结同学,还着重培养热爱祖国的感情。

2、在课堂上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素质,不能只重视学习成绩和分数。

4、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三、现状分析

(一)教师现状

本学年,八年级备课组有两名任课教师:朱芳芳老师、杨艳华老师。这两名老师都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且不止一次教过八年级内容,已具备一定的教学经验。作为青年教师,她们具有旺盛的精力、全新的教学观念、独特的教学方法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学生现状

八年级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对政治这门课已有所了解,但却不够重视。所以我们还是要努力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端正的学习态度,积极的学习心态。努力促使他们刻苦认真学习,养成善于钻研、勤于思考的优良的学习品质和素养,在他们接下来的学习中才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并将这一优秀的品质带到更高的年级,带进更高的学府。

(三)教学内容分析

教科书分为3个单元,每一单元的教学内容有3课组成。教科书的编排体系严格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由简到繁地安排《新课标》所规定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都有明确的要求。本册的重点是让学生培养健康的心理品质,能正确处理与师长的关系以及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四、工作措施

1、深入解读新课程标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入学习课改,领会课改精神,教案的设计和课堂教学体现课改精神。

2、坚持每周集体备课,统一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进度。能够做到定时、定点、定内容、定发言人,开展集体研究,发挥集体智慧,做好资源共享,实现效率最大化。

3、加强常规管理和学生的思想教育,发挥政治课的德育功能,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关心帮助学困生,加强学法指导。

4、在平时积极参加学习教学理论,提高教学素养。

5、积极参加市、校教研活动,认真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任务,积极外出听课学习。

相信在各位老师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会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

八年级备课组工作计划精选文本3

八年级下学期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学期,是步入初三前一个非常重要的学期。所以关于本学期英语的教学活动是非常关键的,再次做出本学期的英语工作计划。

一、现状分析

我们八年级共x个班,共有英语老师x位。在下学期的工作中,备课组的老师们将会齐心协力,认真反思过去经验的成功与不足,制定行之有效的计划,争取在本学期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和水平。

二、工作目标

总目标: 缩短差距 整体推进

具体目标:

1、在八年级下学期阶段的日常教学过程中注重基础知识训练,强化听说读背练习,重点落实合格率和优秀率的提高问题。

2、积极参与英语组内培训,提高老师业务水平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3、开展各类与英语有关的活动,在培养学生兴趣的同时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能力。

三、工作重点

1.、继续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有了内在的动力,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地学习英语,而不是靠老师来逼着学。上学期,我们备课组成功举行了外语文化节活动,活动的举行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本学期,我们八年级备课组将会继续组织学生参与手抄报比赛,单词过级,书法等比赛。

2.继续坚持每单集体备课,发挥集体智慧,认真钻研教材,改进教法,提高课堂效率。

八年级英语组教师将珍惜每周备课时间,共同研究教法,经常性进行组内互听互评,不断提升自身业务水平。针对新教材的特点,备课组全体成员要做到精心备课,吃透教材,根据每个单元各自特征和学生的实际能力,制定出不同教学设计方案和任务单,以此促进学生的积极性。在平时的常规课堂教学时,力求教学明确目标,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点和难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习主动性。

3、针对学生英语学习“两极分化”现象,我们将采取如下措施:

1)、结合各班实际,仔细研究教材,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特别注意面向

全体,随时调整教学密度、深度、广度,提出的问题要注意深浅结合、因人而异,増强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顺利完成教学计划。

2)、对待每一位学生都满腔热情、一视同仁,为每位学生的成长负责。对学习困难生要加倍关心、特殊爱护,耐心辅导差生,耐心解答他们学习疑难问题,使之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让每位学生真正感到教师是她们的知音,产生亲近感,有利于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教学和-谐。

3)、尝试分层教学。可以尝试分班分层或班内分层等形式实施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层次的同学确立不同的教学目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既要照顾到优秀学生“吃不饱”的现象,又可以解决一般学生“吃不了”的问题,促使每一个学生能发挥出最佳水平。

我们将继续本着团结一致,多沟通,多研究,重探索,重实效的原则,在总结上学期经验教训的前提下,出色地完成八年级英语组备课任务。

愉快的寒假过去了,关于八年级下学期的英语备课组工作计划也要开始完成。这学期我们也本着上学期的教学理念进行工作计划,争取再接再厉。

八年级备课组工作计划精选文本4

一、指导思想

以学校教学计划为指导,落实推进课程改革。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弘扬中国和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重视学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二、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培养学生的联想、分析、综合、比较、能力,及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认清历史前进的大趋势和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坚定基本国情建设,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三、学情分析

初二年级学生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每天都接触社会,他们的一些想法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而他们受到年龄与知识的限制,社会分辨能力正在形成之中,虽然是不定型的思想,但也会影响其行为。教师有责任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社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应经常了解、分析学生的心理与思想状况,以便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切实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真分析其学习状况,发现其长短处,在此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从大多数同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同时也要兼顾两头。

四、教材内容及进度安排

本学期所授的内容是中国历史近代史部分,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组成,,共22课,每课时一课,本学期有20个周,实授课为18周,段考前授课1—11课,第18周全部结束本学期课程内容。

五、教学措施

1.注重学科间知识的融合与渗透。 在把握教材时,教师应从总体上突破原有学科之间的界限,使学生能在多学科的背景下掌握教学内容。在宏观上,应保持合理的综合结构;在微观上,更要注重各人文学科知识间的合理渗透、相互融合和必要联系。

2.注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真正立足于学生发展的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通过那些能够带给学生理智挑战的教学;通过那些在教学内容上能够切入并丰富学生经验系统的教学;通过那些能够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的教学;通过那些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的教学,真正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3.突出能力目标的主导 。即强调学生思考能力、创造精神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以能力目标为主导,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平等、理解、信任的态度,创造融洽的教学环境,给学生足够的空间,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中,始终围绕能力目标的实现,努力探讨用能力目标主导教学的途径和方式,真正地把知识、能力和人格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六、教研活动

1,集体备课,取长补短,.资源共享.备课组在每星期一下午集中备课一次.探讨教学方法与措施

2,定时考查教学效果,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在段考前的第四周和第八周各测试一次,段考后第十四周和第十八周各测试一次,教师要认真讲评.

3,上公开课和听课,互相促进,提高教学质量.每位教师次数不少于5节.段考前后上一节公开课,课后要集中进行评议工作.

八年级备课组工作计划精选文本5

在这个新的学期的开始,为了更好的展开八年级下学期的教育教学活动,在此,拟定本学期八年级历史备课组的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新课程改革精神,以教育的科学发展观为核心,以中考研究、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建设为工作重点,切实履行好“研究、指导、服务”的工作职责,依靠全体历史教师,群策群力,努力提高我校初三历史教师的群体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

二、主要工作

1、通过组织集体备课、课堂研讨、案例分析、经验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不断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努力提高课程改革实施水平。充分发挥备课组、教师的作用,引导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引导教师之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经验共享。

2、加强中考研究、重视信息交流、不断提高初三历史教学质量。组织初三教师认真分析月考情况,依据抽测反映的问题采取针对性强的措施;认真组织初三历史教师近两年中考试题,探索新课程命题的趋势。开展多种形式的集体备课、课堂教学研讨、试题研究等教研活动,探索高质有效的历史复习模式。抓住向外学习的机会,收集中考信息并将中考信息进行反馈。

3、强化训练,增强适应性。在抓好自主性学习,精讲精练,提高能力的同时,提高中考的适应性。

三、工作目标

1、设计丰富的课内课外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2、践行学校“少教多学”的教学理念,发挥学生课堂主体地位,打造和谐高效的历史课堂。3、制定合理有效的复习计划,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

四、具体措施如下

1、深入研究中考考纲与教材,注重中考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我们全体备课组老师仔细研读讨论教材,在深刻理解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分析教学内容,把握教学重难点,逐一研究考纲与南京市历年中考试题,并对相关内容进行了整理与归纳。我们还要关注跟踪当前热点,设计新颖的思考题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并对其进行了整理与归纳,努力提高中考备考工作的科学性与实效性。

2、团结协作,充分发挥利用备课组的集体力量,构造和谐团队。

在平时的教学中,备课组内的老师要经常沟通,资源共享,相互听课,互通情况,共通商讨,出谋划策。开学初,备课组老师共同商讨制定详细的备课组工作计划及初三年级历史备课组教育教学计划,并以此作为我们的工作指导方案来贯彻实施。坚持集体备课制度,做好分工合作和交流,精心备好每一堂课。坚持无论是平时的教学还是各种大型的教学活动,都表现出强烈的团队意识,集众人智慧,展个人才华,大家在相互学习中共同提高。在今后共同工作的日子里,大家毫无保留,彼此取长补短,要让丰富的教学经验、超前的创新意识、扎实稳妥的教学作风以及好学上进精神在组内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和融合。

3、教学常规规范,不断追求教学创新

教学上我们要严格按照学校的教学要求完成教学工作,大到每一节上课,小到一分钟到位,时刻都要严格要求自己。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以及中考的要求,在作业批改上,我们要认真及时,做到全批全改,重在订正,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在辅导中做到有的放矢。

五、重点工作

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身边的历史”寒假历史社会实践活动汇报。

(1)效能目标:总结假期的读书、观看历史类的脱口秀节目和游历历史景点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身边的历史。

(2)具体措施:寒假前布置社会实践活动内容,假期结束后上交读书笔记、观后感或游记,教师审核,有内涵有新意的,课堂上安排时间让这些学生将自己的心得体会与大家分享。

2、“历史课堂学习卡”的设计和编写。

(1)效能目标:设计和编写历史课堂学习卡,以备每堂课教学使用,期中期末复习时另外编写综合提纲,使复习系统高效。

(2)具体措施:由x和x两位老师主要负责学习卡的编写,x老师审核,全组讨论研究并修改,课堂学习卡每堂课前印发,综合提纲期中期末复习时印发。

学生成绩的提高,不仅要靠学生自己的努力,我们教师的努力也是很重要的,在此希望在新的学期我们会用自己努力刷新过去的成绩,再创一个辉煌的成绩。

八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计划篇2

初二的历史是初中教学的重要部分,其教学质量的好坏也会影响到学生的升学质量。为此历史教师应制定好教学计划。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初二历史教学的工作计划,欢迎阅读参考。

教学工作计划(一)

一、指导思想: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适应课改发展要求,改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学习时效,促进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教材分析

1、初二历史上册主要讲述中国近代史。这段历史以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的爆发为开端,止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间跨度为110年,共24课时。

这一段历史的绝对时间不算长,但却是社会剧烈动荡、内外矛盾斗争极其尖锐复杂、社会变革异常快捷的一个历史时期,历经清朝后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新陈代谢的节律非常快。其间,充满了侵略与反侵略、压迫与反压迫、变革与反变革、革命与反革命的矛盾斗争,历史内涵极为丰富。

2、重点及难点:重点是中国近代史部分,难点是认清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了解国情,提高认识、培养归纳综合能力。

三、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和综合分析能力。为教师在教学上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我们学校的大多数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了解主要来源于课本。学生课余查阅资料的途径不多。大部分学生主要靠课本获取历史知识,但是教材涉及的历史事件较多且繁杂,而教材虽然将课程标准的内容纳入其中,但是教材过于简略,历史事件介绍得不够详细完整,这就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很大困难,同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无法形成完整的概念。这就要求教师在教材的处理上,要合理的组织现有的教学资源,大胆取舍,补充新材料。使教学过程更加流畅,衔接更加自然。

四、工作目标

(一)基础知识教学目标

1、对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进行具体描述,讲清线索。每课突出重点、基础点让学生掌握巩固好。

2、经济、文化、政治方面让学生知道,并了解发展情况,追溯本源,充实内容,联系当代与环保相关知识,及时教育。

3、对课文知识进行归纳、综合,让学生系统掌握,教会学生学法、记法,充分利用课本的思考提示、“ 动脑筋”等,增强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二)情感教育目标

1、进行爱国主义优良传统教育。充分利用教材史实,增强学生爱国认知,学革命先烈及仁人志士的爱国事迹,为实现人类理想而奋斗。

2、初步用历史辩证唯物主义观教育。使学生学会科学分析评价革命时期的史实及人物,培养分析归纳能力。

3、进行国情教育,增强时代责任感,让学生了解认识中国近代的屈辱史,内外对比,更要为国争光,树立民族自尊、自豪、自信。

教学工作计划(二)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学校工作计划要点为指导,积极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转变观念,加强课堂教学,强化质量意识,坚持教育创新。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精神和自主学习的实践能力为目标,扎实开展教与学的实践活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二、教学目标

继续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培养学生识图、读史料的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弘扬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完成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的历史教学任务,争取平均分、优秀率、合格率有很大的提高。

三、情况分析

(一) 教材分析:

本学期所授的内容是中国历史现代史部分。教科书由单元和课组成。每一个单元为一个学习主题,每一个学习主题下分若干课。本册共七个单元,共二十一课。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组成,以课为单位。每课课文由提示、正文、阅读课文、图、表、资料、注释、每课一得以及课文中思考题和课后练习,活动建议等组成。其中正文紧扣教学大纲目标要求,可作为课堂教学应完成的基本任务。其余内容,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与要求。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开国大典、抗美援朝、《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一五计划、三大改造、中共八大、十一届三中全会、对内改革对外开放、邓小平、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港澳的回归、和平统一和一国两制、现代化海空军的建立、和平共处五项塬则、外交事业的发展、科技成就、教育事业、文学艺术和体育的发展、社会生活的变化。

四、具体措施

1.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为指导,客观地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正确阐释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坚持史论结合的塬则,力求科学性、思想性和生动性的统一。

2 .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历史,培养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

3.根据"内容标准"对知识与能力的不同层次要求组织教学。

4.注意历史知识多层次、多方位的联系。特别要注意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同一历史时期的横向联系;历史发展的因果联系;历史现象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历史知识与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联系和渗透等。

5.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

教学工作计划(三)

一、基本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八年级(6)班的历史课,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合作技巧及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但大部分学生还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也不扎实,大多数学生课堂上缺少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不注意知识点的整合,缺乏归纳分析能力,这些都是教学的不利条件,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改善。

二、教材内容分析

《历史》八年级下册,内容主要包括了中国现代历史部分,历史时空跨度大、历史问题高度概括、具有历史现实感和社会实践性、渗透了较强的思想性和政治性。它承接《历史》八年级上册中国近代史发展线索,设置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五个学习单元,概述了20世纪后半叶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历经的两次历史巨变,反映了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改革开放、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发展过程。

三、教学任务和目标

1、八年级下册历史教学,力求向学生传授中国现代历史基础知识,基本线索,让学生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历史事件及涉及的重要历史人物的历史功绩,了解现代中国基本国情,认识新中国的建国史、探索史、发展史、外交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

2、继续传授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学会归纳整合历史知识,学会从众多历史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揭示历史规律,开启联想和想象,自主探究,从学会到会学。

3、通过中国现代爱国史实,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传统教育,社会主义国情教育,领袖人物的开拓教育,民族团结教育,使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具有创新和开拓才能,掌握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的本领。

四、具体措施

1、本学期继续以打造高效课堂,提高教学效率为己任,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增强学生素质、思想、培养能力,按质按量完成教学教育任务,使学生掌握中国现代时期的的历史。

2、重点学习前五个单元的内容,为中考打好基础。第六单元和第七单元不是中考内容,让学生了解即可。

3、认真钻研课标、教材、教参;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每一个导学案,上好每一堂课;耐心辅导学生,教书育人。

4、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历史,培养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

5、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

6、积极组织开展教研活动,深入学习教学理论,搞课题研究,积极撰写论文,提高教学理论水平和教研能力。

7、优化课堂教学。严抓纪律,采用多种教法,如讨论、评论、阅读、自学等方式,启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和学会学习和做人。

五、教学资源的开发

利用学校图书室、网络及其它媒体开发教学资源,相关历史背景资料、影片等播放给学生观看,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对历史资料的理解。

教学工作计划(四)

一、指导思想

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弘扬中国和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重视学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二、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进一步认清历史前进的大趋势和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树立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远大理想,肩负起时代赋予的社会责任和崇高使命,当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养。

三、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八年级学生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每天都接触社会,他们的一些想法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而他们受到年龄与知识的限制,社会分辨能力正在形成之中,虽然是不定型的思想,但也会影响其行为。教师有责任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社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应经常了解、分析学生的心理与思想状况,以便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切实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真分析其学习状况,发现其长短处,在此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从大多数同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同时也要兼顾两头。

四、教材分析

本学期所授的内容是中国历史近代史部分,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组成,以课为单位。课本按历史时期或学习主题编写了“单元回眸”,梳理基本线索,小结重要内容。书中还设计了一些开放性习题以及“动脑筋”等栏目,旨在启发思维,提倡各抒己见,答案不求唯一。

五、教学措施注重学科间知识的融合与渗透

在把握教材时,教师应从总体上突破原有学科之间的界限,使学生能在多学科的背景下掌握教学内容。在宏观上,应保持合理的综合结构;在微观上,更要注重各人文学科知识间的合理渗透、相互融合和必要联系。

2.注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倡导真正立足于学生发展的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通过那些能够带给学生理智挑战的教学;通过那些在教学内容上能够切入并丰富学生经验系统的教学;通过那些能够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的教学;通过那些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的教学,真正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3.突出能力目标的主导

即强调学生思考能力、创造精神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以能力目标为主导,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平等、理解、信任的态度,创造融洽的教学环境,给学生足够的空间,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中,始终围绕能力目标的实现,努力探讨用能力目标主导教学的途径和方式,真正地把知识、能力和人格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教学工作计划(五)

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更好地完成本学期的教学工作,配合好学校的各项工作,进一步落实贯彻好教育教学方针,制定了如下的教学计划。

一、基本情况分析

经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合作技巧及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但大部分学生还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也不扎实,大多数学生课堂上缺少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不注意知识点的整合,缺乏归纳分析能力,这些都是教学的不利条件,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改善。

二、教材内容分析

《历史》八年级下册,内容主要包括了中国现代历史部分,历史时空跨度大、历史问题高度概括、具有历史现实感和社会实践性、渗透了较强的思想性和政治性。它承接《历史》八年级上册中国近代史发展线索,设置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五个学习单元,概述了20世纪后半叶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历经的两次历史巨变,反映了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改革开放、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发展过程。

三、教学任务和目标:

1、八年级下册历史教学,力求向学生传授中国现代历史基础知识,基本线索,让学生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历史事件及涉及的重要历史人物的历史功绩,了解现代中国基本国情,认识新中国的建国史、探索史、发展史、外交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

2、继续传授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学会归纳整合历史知识,学会从众多历史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揭示历史规律,开启联想和想象,自主探究,从学会到会学。

3、通过中国现代爱国史实,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传统教育,社会主义国情教育,领袖人物的开拓教育,民族团结教育,使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具有创新和开拓才能,掌握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的本领。

四、具体措施

1、本学期继续以打造高效课堂,提高教学效率为己任,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增强学生素质、思想、培养能力,按质按量完成教学教育任务,使学生掌握中国现代时期的的历史。

2、重点学习前五个单元的内容,为中考打好基础。

3、认真钻研课标、教材、教参;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每一个导学案,上好每一堂课;耐心辅导学生,教书育人。

4、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历史,培养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

5、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

6、积极组织开展教研活动,深入学习教学理论,搞课题研究,积极撰写论文,提高教学理论水平和教研能力。

7、优化课堂教学。严抓纪律,采用多种教法,如讨论、评论、阅读、自学等方式,启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和学会学习和做人。

五、教学资源的开发:

利用学校图书室、网络及其它媒体开发教学资源,相关历史背景资料、影片等播放给学生观看,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对历史资料的理解。

八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计划篇3

摘 要:当今有效教学的一个方向是情境教学,就是通过创设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具有思辨性的教学场景,让学生有亲历体验的“神入”感,有发自内心的“移情”感。

关键词:课堂教学;情景化教学;高效课堂

随着新课改日渐深入,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已经取得了可喜的变化,“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渐渐不再是一句“假大空”的口号,而是被许多一线教师深深地贯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秉持“以学生为主导”的理念,设计出一堂堂或清新活泼、或感人至深、或发人深省的好课,以良知的温度熨帖学生的心灵,用情感的绳索牵动孩子们的灵魂,真正达到了“育人”的效果。

一、加入情趣,化任务为期待

布鲁姆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内容的兴趣。”这说明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开发智力的钥匙。大量单一形式重复作业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降低作业效果。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更要注意技巧性,增加趣味性。

我们可以在作业的形式上做些小小的改变,让作业披上靓丽的包装,改头换面。作业可以是填空、x择、材料分析、辨析题,也可以是编辑小报、撰写小论文、参观访问、社会调查、角色扮演,还可以是演讲赛、辩论赛、情境模拟以及体现学生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开放性实践类作业。形式的多样就使作业变得有趣多了。

例如,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国土与人民》第二课时《行政区划》,本课的教学要求是知道我国现行三级区划,并且能在我国政区图上准确找出34个省级行政区的位置,记住它们的简称和行政中心。上课老师通过各种方法让学生掌握知识点,课后的作业无非就是继续巩固,死记硬背的形式会让学生记住后马上忘记。然而,当把此课的作业设计为手绘中国行政区划图的小竞赛后,学生看到后会眼睛发光,有“磨刀霍霍”将作业就地解决的冲动。而且为了画出准确的中国行政区划图,他们肯下工夫,肯花心思,将“要我做”变成了“我要做”“我要做得好”,对于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轮廓、位置也会十分细致地去看,这样既让学生掌握了课标的要求,也让学生有了对待作业的良好态度,又能在课上进行展示,提高竞争的意识,活跃课堂气氛,符合教学目标,真可谓一举多得。此类作业还可以延展到八年级《历史与社会》,对历史人物事件的小报制作,历史文物是实物在还原。

二、加入情感,化尴尬为自然

“感人心者,莫乎于情。”青少年生命的成长,需要情感的滋润和感化;青少年道德认知能力的替身,需要情感的参与和过滤;青少年道德行为的践履,需要有情感的认同和推动。历史与社会课程的基本理念旨在贴近社会生活,促进自主发展,提倡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养关注事物联系,体现综合价值,坚持唯物史观,揭示发展规律。历史与社会的作业,也应体现在历史的感悟,应有对祖国未来发展的展望,不能割裂与情感之间的联系。

例如,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的单元主题为《19世纪中后期工业文明大浪潮中的近代中国》,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主题是《中国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在学完这两个单元后,我以课本为依托,布置了一项实践作业:去绍兴的爱国主义基地实际探访一下历史名人,感受为中国未来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的人物。学生趁着双休去了后堡村红色革命基地,听老人们讲当年的故事;去秋瑾故里、大通学堂实地参观,感受革命的艰辛岁月。这项作业没有让“爱国体验”成为宣传和说教,而是把知识的学习和学生的情感体验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先人对我们的付出,体验长大以后应积极为国做贡献。

三、加入情境,化乏味为精彩

当今有效教学的一个方向是情境教学,就是通过创设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具有思辨性的教学场景,让学生有亲历体验的“神入”感,有发自内心的“移情”感。历史与社会的作业也可以采用这样的情境模式。

例如,人教版九年级专题三:认识世界和中国面临的突出问题,强调可持续发展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选择;专题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明确如何走向未来的选择。这两个主题,发展的概念性极强,理解起来比较抽象,若课后作业只有单纯的概念题目的回顾,学生很难记忆深刻,此时不妨融入当年发生的一些时政事件的情境题目,让学生练习,这样既了解了时事政治,又巩固了课本知识,一举两得。

八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计划篇4

“四五”普法即将拉下帷幕,“五五”普法的号角又将吹响,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实施第五个五年法制宣传教育是摆在各级各部门面前需要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

笔者认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展“五五”普法,毫无疑问,在其方式方法上要大胆实践,勇于创新,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但是,普法的方式不管怎么变,教材作为普法的重要工具不可少,因为普法教材在法制宣传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是历史的经验。所谓法制宣传教育,是统治阶级为贯彻实施法律,使人民遵守国家法律,维护国家统治秩序所进行的一项教育实践活动。纵观中国历史,一些具有远见的政治家、思想家十分重视法律的宣传工作,特别关注教材在法制宣传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如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为了提高其权威,维护国家的统一,他几度大规模出巡,在出巡途中,令人把秦朝的法令刻在石碑上昭示百姓。明太祖朱元璋是一个既重视立法,也非常重视法制宣传的封建帝王,他为明朝订立三十郑,共四百六十条的《明律》,他主编的《大诰》,内容是严惩官民犯罪的具体案例汇编,实际上就是当时的法制宣传教材,并规定天下各塾师必须讲授此书,对宣传《大诰》成绩突出者,可破格进京朝见,奖励财物,以此树立善恶、福祸的标准,使人“趋吉避凶”,以预防和减少犯罪。同时,太祖帝还把《大诰》、《大明律》作为“国子监”的必修课和考试内容,要求欲入仕途者,必须通晓法律。这些措施在当时为维护封建的统治,巩固封建的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现在我们考察历史的目的,是为了借鉴历史经验,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第二,是实践的成果。一九五四年九月二十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审议并庄严地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宪法颁布后,各地编写印发了大量的宣传、学习宪法的辅导材料,特别是通过上大课、作报告的形式系统宣讲宪法,使广大公民初步树立了宪法观念,激发其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积极性。

一九八五年十一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了和司法部联合制定的《关于向全体公民基本普及法律常识的五年规划》,同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了《关于在公民中普及法律常识的五年规划》,同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了《关于在公民中普及法律常识的决议》,从此我国民主与法制教育掀开了新的一页。恩施市的普法工作经过了从“一五”至“四五”系统而宏大的全民普法教育的过程。对此,笔者不提及其他方面,仅就普法教材来说,它在普法中是立了头功的。据统计,全市在“一五”普法期间征订发行省编教材二万册,州编普法教材四万册,各级各部门发行专业法宣传资料八万九千二百份;征订发行省编“二五”普法教材六万册,各类宣传资料一十五万六千七百份;征订发行省编“三五”普法教材五万五千册,州编“三五”普法教育三万五千册,其他相关辅导资料一十九万六千份;征订发行省编“四五”普法考核四万册,州编“四五”普法教材三万册,《便民实用普法手册》十万册,各类配套宣传资料二十五万三千八百份。总共发行省、州编普法教材二十七万册,各类宣传资料近百万份,直接作用于公民普法中的自学、面授、复习、考试考核的各个环节。实践证明,教材的大量发行为全市二十年的普法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全面提高广大公民的法制意识和法律素质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版权所有,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

第三,是现时的需要。在“五五”普法即将实施之际,随着《国家法》、《公务员法》、《物权法》等若干新法律法规的陆续出台,统编普法教材大量出版发行,既是“五五”普法启动阶段的当务之急,也是使“五五”普法不走过场的重要基础。

八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计划篇5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学校工作计划要点为指导,积极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转变观念,加强课堂教学,强化质量意识,坚持教育创新。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精神和自主学习的实践能力为目标,扎实开展教与学的实践活动,争当名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二、教学目标

继续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培养学生识图、读史料的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弘扬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完成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的历史教学任务,争取平均分、优秀率、合格率都超过东莞市平均水平。

三、学生情况分析

初二学生正处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阶段,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合作技巧及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与实践活动;但大部分学生还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也不扎实,。学生对历史较感兴趣,但学习的自觉性较差,尤其是男生的自觉性更差。但也有部分学生对所学知识模糊不清,理解能力差,应用能力差,学习态度消极,厌学情绪浓。成为制约成绩提高的主要因素。

四、教材分析

本学期所授的内容是中国历史现代史部分。教科书由单元和课组成。每一个单元为一个学习主题,每一个学习主题下分若干课。本册共七个单元,共二十一课。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组成,以课为单位。每课课文由提示、正文、阅读课文、图、表、资料、注释、每课一得以及课文中思考题和课后练习,活动建议等组成。其中正文紧扣教学大纲目标要求,可作为课堂教学应完成的基本任务。其余内容,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与要求。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开国大典、抗美援朝、《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一五计划、三大改造、中共八大、文化大革命、十一届三中全会、对内改革对外开放、邓小平、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港澳的回归、和平统一和一国两制、现代化海空军的建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外交事业的发展、科技成就、教育事业、文学艺术和体育的发展、社会生活的变化。

难点: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抗美援朝的原因、土地改革的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性质、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社会主义建设出现失误的原因、“文化大革命”带来的灾难、经济特区、“一国两制”的含义、万隆会议、理解“三个面向”、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

六、教学措施

1、认真钻研新课程教学目标和要求,认真备好每节课,明确重点、难点,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钻研教材,学习“课标”真正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备出高质量的课时教案。

2、加强课堂教学,准确、完整地把握历史教学目标及内容,以课标和教材为依据,全面完成教学目标。

3、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习过程,让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交流合作,探究问题。养成探究的习惯。

4、加强辅导。以优秀生和学习困难生为主,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努力提高成绩。

5、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讲究教学技能和教学艺术,加强课堂教学的设计,增强趣味,幽默感。要充分运用多媒体、历史地理、图画、图表,积极创造条件,以教学的直观性,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兴趣。

6、增加课堂容量,精讲精练,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课堂效率。一节课是四十五分钟,再除去两分钟准备时间,实际只有四十二分钟。我打算将课堂内的四十二分钟分成三份:前五分钟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导入新课;中间二十五分钟教学新课;后十分钟练习巩固。

7、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在上一个学期,我在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上做得不够好,本学期我要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尤其是让学生掌握历史小论文的写作方法。在教学中注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有举一反三的能力;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散学生的思维,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思维的严谨性及逻辑性,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

8、积极参加教研室历史组、学校教研组的教研活动,反思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将教学中的点滴进行整理,以提高自身教学水平。

9、认真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工作。

八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计划篇6

一、指导思想

认真学习贯彻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及市教育局的有关要求,以课程改革为契机,深入开展地理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工作思路

贯彻基础教育改革精神,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面发展”,积极推进教学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进一步提高教研活动质量。

三、工作重点

1、探索学科教学规律,积极开展校本教研,促进教研活动的深化,并通过扎实有效的教研工作,把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学质量落到实处。

2、七年级、八年级地理教学与研讨工作

继续开展多渠道的教师培训工作,指导教师领会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探索新课程的教学中如何提高地理教学质量的途径和方法。

3、积极推进高中课程改革

指导教师领会高中新课程的教学理念,积极开展教师培训工作,探索高中新课程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4、高三复习工作的研讨

对高三复习工作加强策略指导,为总结推广先进复习经验,提高高三复习整体质量,本学期将在固镇二中举行2011年地理学科高三复习教学研讨会。(通知另发)

四、教学进度

年 级

期末教学进度

七年级

七年级下册

八年级

八年级下册

高 一

必修二

高 二

选修模块:环境保护 旅游地理

世界地理复习(含地球运动、大气等自然地理基础)

注:如组织质量监测,将按照此进度进行。

五、本学期主要工作安排

教研活动安排一览表

周次

日期

教研活动计划内容

参加教师

活动地点

召集人

2.21

学期教研工作

教研组长

市教科所

吴岱峰

2.28

选修模块《环境保护》教材分析

高二教师

市教科所

吴岱峰

3.6

2011年高考复习研讨会

高三教师

固镇二中

孟庆纪

王 玲

3.13

初中地理教学研讨

——七年级单元备课 乡土地理教学

初中教师

蚌埠五中

沈 红

3.20

高二年级地理教学研讨课

——环境保护

高二教师

蚌埠二中

叶国萍

3.27

市青年教师业务培训

1.课例《降水和降水的分布》观摩

2.全国初中地理优质课评比活动介绍

市35岁以下

青年教师

蚌埠实验

中 学

吴岱峰

匡昌林

4.3

高考专题复习教学研讨课

——气候专题

高三教师及市35岁以下青年教师

蚌埠三中

曹 斌

4.10

XX届省高中地理学业考试

复习研讨

高二教师

教研组长

蚌埠九中

吴岱峰

叶 峰

十一

4.24

高一年级地理教学研讨

——市青年教师业务培训研讨课

高一教师及市35岁以下青年教师

蚌埠铁中

韦 军

十二

5.8

初中地理教学研讨

1.八年级教学单元备课

2.学业考试复习专题

初中教师

蚌埠六中

汪翠华

十三

5.15

高考命题趋势专题研讨

(要求:以校为单位准备近年高考试题分析材料、原创试题一题)

高三教师

蚌埠一中

贺广明

六、活动时间:活动时间:周四上午8:20—11:00

要求:请各位教师准时参加。认真准备,积极研讨,共同提高。

蚌埠市教育科学研究所·2011-2011年小学第一学期教研计划 ·2011年度学校数学组教研计划 ·2011年学困生教学辅导计划 ·2011年英语教学工作计划 ·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四年级语文教研组工作计划 ·2011-2011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历史备课组工作计划 ·2011年高三英语教学计划 ·2011年高二生物教学计划

八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计划篇7

(一)

藏书是图书馆的主要物质条件,是图书馆开展服务工作的工具,是满足读者需要的基本保证。所谓馆藏特色,即本馆的重点藏书,是图书馆为重点任务和重点服务对象配备的专门图书。文化部1956年7月召开的全国省、市、自治区公共图书馆工作会议上,当时的文化部付部长刘芝明同志指出“内蒙古图书馆应成为搜藏蒙文图书和与蒙古民族有关的图书资料最丰富的图书馆”。其后不久,内蒙古党委宣传部在一次关于开展蒙古学研究的会上也强调“内蒙应成为研究蒙古学的中心”。由此可见,内蒙图书馆的藏书重点就是民族地方文献。

三十五年来,内蒙古图书馆搜集民族地方文献已取得一定成绩,初步形成了自己的藏书特色。

馆藏民族地方文献应首推蒙古民族文字的图书。目前,内蒙图书馆搜藏蒙文图书四万二千二百余册,其中蒙文古旧图书为五千二百八十余册。另有与蒙古族历史文化有关的藏文藏书九百九十余册,满文藏书三千二百七十余册。珍贵图书有:十四世纪初依纳尔坦新版蒙译、于十七世纪完成、十八世纪初雍正年间依奈塘新版用朱字在北京重印的御制本《甘珠尔》(108帙)、《丹珠尔》(225帙),这是两部装帧精致、内容广泛的稀世佛教经典。此外,还有清代蒙古族杰出文学家尹湛纳希继其父完成的《青史演义》和他的文学名著姐妹篇《一层楼》、《泣红亭》。名贵版本中蒙文古籍百分之八十为抄本。馆藏有蒙古史名著《蒙古源流》以及《黄史》、《青史》抄本,有《蒙古史》、《元史》稿本,有《白史》、《蒙古语法》等抄本,还有极为珍贵的金字本《金刚经》。

民族地方文献馆藏最多的是汉文图书,计有九万一千二百余册,其次有日文图书二千零六十余册,西文图书三百二十余册,俄文图书一百八十余册。此外还有汉文旧期刊二百多种,一千六百五十余册,日文期刊十五种。还完整地搜藏了历年的地区出版物约一万余册。近年来还又从外地复制了有关民族地方文献缩微胶卷二十五种(主要是地方报纸)。应特别提及的是馆藏有我区地方志六十七种之多。方志中馆宝为二三十年代不少文人学者参与纂修、至今尚未印刷出版的《绥远通志稿》,全书一百卷、三百余万字,是研究内蒙古西部地区历史的独一无二的珍贵稿本。少见的方志抄本有:《归绥道志》、《归化城厅志》、《古丰识略》《归绥识略》、《公主府志》、《五原厅志》、《临河县志》、《绥远旗志》等。还有较为珍贵的刻本,如:《朔漠方略》、《藩部要略》、《八旗通志》、《八旗氏族通谱》、《蒙古回部王公表传》等。馆藏最早的志书为《河套志》,是清乾隆七年(1742年)编纂的。

馆藏民族地方文献为我区史志研究做出了一些贡献。多年来,区内高等院校,历史语文、中蒙医学研究等单位和个人利用馆藏蒙文古旧图书资料和蒙文经卷,解决了不少蒙古历史、语言文字、民间文学、天文医药以及蒙译汉文古典文学(如《水浒》、《红楼梦》)等研究中的问题。如内大编的《蒙古史辞典》,内蒙教育出版社编的《蒙古地名译名辞典》等我馆都提供了不少有价值的资料。有的新版图书是直接使用我馆原书,如《三十二个木头人的故事》、《成吉思汗的一匹骏马》、《一层楼》、《泣红亭》等。新出版的《内蒙古交通史》、《内蒙古自然灾害史》都是利用馆藏民族地方资料出的成果。前者费时一年之久,每天有四五人来馆查抄资料;后者用两年时间,每天有三人来馆上班抄写资料。此外,《自治区妇女史》、《呼和浩特市教育志》、《包头市志》、《兴和县志》、《托克托县志》等史志都利用了馆藏大量文献。这些民族地方文献对自治区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起到了一般文献所起不到的特殊作用。

(二)

过去,虽然搜集民族地方文献取得了一定成绩,为自治区史志研究做出一些贡献。但由于种种原因,作为全区综合性公共图书馆的藏书中心的内蒙古图书馆来说,藏书不够丰富,尤其是民族地方文献搜集还有很大差距,馆藏特色还应加强,根据布赫主席题词精神,在肯定成绩的基础上,找出差距,分析原因,对于加强藏书特色是有积极作用的。

内蒙古图书馆搜集蒙文图书是义不容辞的义务和本身的指责,做不好应受到历史的谴责。《全国蒙文古旧图书资料联合目录》(1979年版)收集了全国六十个图书馆搜藏的古籍一千五百余种,其中我馆有五百余种,占三分之一。蒙文古籍据有关专家估计最少不下两千余种,我馆目前只有五百四十余种,只占四分之一。

自治区地方旧志,初步考查,除亡佚的二十余种外,目前尚存八十四种;我馆搜藏六十七种,占百分之八十,尚有百分之二十未搜藏。

内蒙古地区解放前出版的期刊、报纸,馆藏极少。据参考咨询人员不完全统计,报纸亡佚的五十八种,国内现存的三十五种,我馆过去没有收藏。从1981年以来,从北京图书馆复制回《绥远社会日报》、《绥远民国日报》、《包头日报》等数种,但《民国日报》、《民众日报》、《奋斗日报》、《绥远西北日报》等重要地方报纸大部收藏于北京、南京等馆,我馆至今尚未搜集入藏。解放前出版的各种期刊亡佚三十六种。国内现存一百二十五种,我馆只收藏约占百分之三四十。今年六月初,杨植霖同志从甘肃远道而来,查阅他三十年代在当地报刊发表过的诗文,一无所获,扫兴离去,我们深感内疚。

解放后区内公开出版发行的报纸基本收齐,但各机关、事企业单位出版的内部刊物资料搜集很不齐全。

造成馆藏特色不浓,藏书不够丰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认为主要有:

(一)馆领导抓得不够。五十年代对民族

地方文献大抓了一下,成绩显著。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没有系统研究分析,采取有力措施(作为重点藏书抓住不放,舍得花经费),因而民族地方文献入藏就少了。(二)在实际工作中协调配合不够:①民族地方文献收藏范围不明确或认识不统一;②图书采购人员与参考咨询人员职责不明或配合不密切;③图书采访委员会有名无实,很少专门开会研究藏书建设问题;④内部书刊资料(党史、方志、学刊)无法定购,又不呈缴,也未设专人下去搜集;⑤专业工作人员少,待访目录不全,影响及时补充馆藏。

(三)客观上经费不足。每年经费太少,新版图书都应购买,而限于经费不能收藏,对应及时补充的民族地方文献复制工作就无暇顾及了。

(三)

1982年文化部颁发的《省(自治区、市)图书馆工作条例》规定省馆的主要任务之一是“搜集、整理与保存文化典籍和地方文献。”该条例指出“省馆应根据本省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各个领域的需要,结合原有藏书基础,确定书刊资料补充原则,通过多种途径,有计划、有重点地补充馆藏,逐步形成地方特色。”

如何根据上述原则规定,结合内蒙古图书馆实际,确定书刊补充原则,加强馆藏特色呢?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对重点藏书范围必须进一步明确,并且要注意重点藏书的系统性、完整性、全面性、及时性。我馆的藏书重点应体现民族特色和地区特点,形成民族地方文献藏书特色。只有这样才能为“开展地方史志研究”提供有效服务。藏书特色是由它的地方特点决定的。内蒙古自治区的最大地方特点是少数民族地区,是历史上北方少数民族和现在的蒙古民族聚居的地方。因此,凡是与蒙古民族和地区经济、文化、教育、科学等方面建设和发展关系比较密切的,与本民族和本地区的历史特点和民族关系比较密切的书刊资料,都应列为重点藏书。而且藏书特色是在正确的藏书建设原则指导下,在千方百计地把民族地方文献搜集齐全的过程中,坚持长期搜集补充,逐渐积累而形成的。

这里我用“民族地方文献”一词。过去我们说法不一,有时称“地方文献、民族资料”,有时称“地方民族文献”。虽至今尚无专家统一规范。但我们目前认为从搜集文献角度出发,称“民族地方文献”较妥。内蒙古是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占多数的多民族组成的自治区;蒙古民族除国外,就国内来说还分布在黑、吉、辽、甘、青、宁、新等省区。而且蒙古族有自己语言文字,古籍丰富。在内蒙古自治区,“民族”概念大于“地方”概念,“地方文献”包括不了,“民族文献”,“民族文献”中包含“地方文献”,还需说明或注解。因此,我们把两者合称为“民族地方文献”,就是既有“民族文献”,又有“地方文献”,因为两者有很多是互相交叉,很难截然分开的。只要与蒙古民族有关和与内蒙古自然地理、历史文化有关的书刊资料,我们统称其为“民族地方文献”。

蒙文图书集中体现了蒙古民族文化成就,特别是古旧图书,更是研究蒙古民族历史的重要文献。民族古籍的搜藏是我馆义不容辞的职责。内蒙古图书馆的蒙文藏书,应居全国之首。

我认为民族地方文献主要搜藏范围大致应为:

(一)蒙文图书应全面系统搜集,成为全国蒙文藏书中心:

(1)蒙文古籍应全面搜藏。应包括畏兀体蒙文、托忒蒙文、八思巴蒙文以及满、藏、蒙、汉合壁文字图书。

(2)解放后出版的蒙文图书、报纸、刊物全部搜藏。

(3)斯拉夫蒙文书刊(包括蒙古人民共和出版的书刊)有选择地搜藏。

(4)其他蒙文资料。

(二)与蒙古民族和内蒙古地方有关的汉文及其他文字书刊;

(1)地方志和革命斗争史料。

(2)有关本民族和本地区的研究材料、调查报告、游记、以及反映我区历史和现实的书刊资料。

(3)本地区所出版的期刊、报纸。

(4)地方人士著作。包括本区作者的著作、区外蒙古族和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等区内少数民族作者的著作、在本区工作战斗过的作者反映本区生活的著作。

(5)地方正式出版的图书,尤应搜集有地方色彩,反映本地区社会民情的图书。

(6)属于本地区范围内的名人传记、年表、家谱等。

(7)本地区出土的金石文物拓片和碑帖以及考释文字记载。

(8)有关本地区的地图、图片、照片(尤其是寺庙)等。

(9)与我区接壤毗连的黑、吉、辽西部、燕北、晋北、陕北、甘东、青、宁北部的有关县志等资料。

(10)历史上北方民族(匈奴、东胡、楼烦、乌桓、鲜卑、突厥、契丹、女真等)及藏族的有关资料。

上述文献不分语种和载体,都在搜藏范围之内。

(四)

藏书搜集补充的方式多种多样,有公开发行采购的,有内部发行征集的,有免费赠送的,有馆际调拨的,有个人捐赠的等。我们应采取各种方式,改进搜集方法,千方百计扩大渠道,采取有力措施,丰富馆藏,狠抓民族地方文献的搜集,增强藏书特色。不断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需要。

(一)了解情况,掌握信息。

(1)通过宣传、出版部门了解各出版社和报社书刊、报纸出版动态:

(2)通过社联、文联了解各学会、协会、研究会的杂志和学刊的出版情况;

(3)通过教育部门了解各院校内部刊物资料出版物:

(4)通过各厅局了解各专业研究所的出版材料:

(5)走访区内外蒙古学专家,了解蒙古史料藏书情况。

(二)长期搜集,逐渐积累。

藏书特色一朝一夕难于形成,要靠长期搜集,逐渐积累而成。

(1)时刻注意在全国范围内搜集蒙古民族语言文字出版的书刊资料,加强完整性;

(2)注意采集本区各地及毗邻地区的地方志和革命史料,加强及时性;

(3)留心搜集学校、机关、科研等单位内部出版的民族文字和地方性资料,以丰富馆藏特色;

(4)从国外进口或交换一些蒙古民族文字图书及有关的外文图书。

(三)改进方法,多方努力。

(1)根据新书征订目录,由参考室专人筛选,采编部负责定购;

(2)无新书征订目录的书刊资料,由参考室指定专人搜集;

(3)由蒙文部和参考室有计划地复制藏于兄弟馆的民族地方文献,以缩微复制为主,我区出版的报刊优先复制。

(4)千方百计地挖掘流散在社会上的蒙文古籍,越少越珍贵,越应注意搜集。

(5)坚持并完善图书呈缴制度,同各级各地党史、地方志机构建立联系。

(四)统一规划,互相协作。

内蒙古图书馆应成为内蒙地区搜集整理民族地方文献的中心。但目前世界上有七十九个国家研究蒙古学,蒙古历史文献和研究成果是多语种的,分散于全世界,数量很大,经费有限,仅由一个馆无法全部搜集。需要由内蒙图书馆同内蒙社科院、内大、师大等图书馆磋商,统一规划,合理分工,协作搜集、互通有无,资源共享,共同努力,争取成为世界蒙古史资料中心。

只要领导重视,明确搜集范围,采取有力措施,讲究搜集方法,持之以恒,就可进一步加强民族地方文献馆藏特色。同时要努力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为我区史志研究服务做出新的贡献。

八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计划篇8

关键词:明代;中都;国子监;教官

中图分类号:K248.1;G529文献标识码:A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5.06.0037

一、中都国子监的设置

明代国子监最初称“国子学”,关于中都国子学设置的时间,主要有三个说法:一是洪武三年说。专记国子监事情的《南雍志》和《辟雍纪事》都记载洪武三年设置中都国子监,陈循在给凤阳府儒学重修写记时亦言“凤阳府为古扬州之域,春秋时钟离子之国,汉晋以来为郡,其名不一,圣朝龙兴于此,吴元年赐名临濠府,越三年为中都,建中都国子监”[1],后来重修时,吴宽亦言“洪武建元之三年,即以其地为中都,即立中都国子监,教育人才。”[2]先立中都,而后建国子学,两种说法显然认为国子学的设置正是为了完善中都的建设。二是洪武八年说。《明实录》明确记载,洪武八年三月癸未“置中都国子学,秩正四品,命国子学分官领之” [3]1674;《大明会典》亦支持八年说,“洪武八年、置中都国子学。”[4]603三是洪武十年说,《国朝列卿记》关于国子监有小叙,言洪武“十年,置中都国子学”[5]。三种说法中,以第二种最为可信,首先是因为《明实录》和《大明会典》资料最值得信赖,实录都是由奏疏等第一手资料而来,可信性最高;其次,在洪武八年到十年间,已经出现了担任中都国子学的教官,如贝琼,“洪武六年,余起为国子助教,越二年,又奉命分教中都生”[6]465,“洪武八年春,余分教中都。”[6]459在其文集的其他“记”中,多次提到洪武八年春奉命分教中都国学,可知此时已经有中都国学的教官,当事人记当时事,不涉及避讳,最为可信。《明史》亦载“中都之置国学也,自洪武八年,至二十六年乃革。”[7]1678并且在洪武九年三月时,曾经命“凤阳武臣子弟肆业于中都国子学”,[3]1754充分说明此时已经有了中都国子学。

中都国子学设在城内明伦坊。由于存在时间比较短,对中都国子监正面的描述并不多,但是根据朱元璋的规划,规模当不小,“太祖高皇帝龙飞之初,以应天府庠为国学,与中都国子相埒。”[8]规模应当与南京的国子监不相上下。南京国子监有的,中都国子监亦是应有尽有,《凤阳新书》记载有大成殿、彝伦堂、率心堂、修道堂、诚心堂、正义堂、崇志堂、广业堂、绳愆厅、博士厅、典簿厅、典籍厅等建筑,建筑十分宏伟。此外,在此基础上改造而成的凤阳府学规模亦不小,“当其创置之初,具古天子辟雍之制;今虽降为诸侯泮宫,然其面势规模,既广且大”,[9]规格的降低并没有影响其原有的规模大小,在各布政司府学中“规制之盛,实冠天下”。

洪武十五年,下令国子学改称国子监,由此中都国子学亦改称中都国子监,洪武二十六年十月,“革中都国子监,以其师生并入国子监”[3]3361,办学不到二十年的中都国子监走完了它的历史历程,次年被改造为凤阳府学。

二、中都国子监教官考

中都国子监自成立之日起,即设有教官,由南京的国子监派官前来,明代国子监的教官主要有:祭酒一人,从四品;司业一人,正六品;监丞一人,正八品;典簿一人、博士三人、助教一十六人,俱从八品;学正三人,正九品;学录三人,从九品;掌馔一人,属杂职,洪武十五年规定“其文移则六部付国子监,国子监呈六部,中都国子监制同。”[3]2248则中都国子监亦当有三十人。到洪武二十四年时,规定国子监“祭酒一人,从四品;司业一人,正六品;监丞一人,正八品;典簿一人、博士五人、助教十五人,从八品;学正十人,正九品;学录七人、典籍一人,从九品;掌馔二人,杂职”,其中教官增加了十四员之多。而中都国子监此时设置则有不同,有“祭酒、司业、监丞、典簿、博士、学正、学录、掌馔各一人,助教二人,品秩与在京同” [3]3081,共十人,虽然品秩仍然保持一致,但人数较南京国子监要少得多,人数的减少直接反映地位的下降,这种地位的下降,与此时明太祖两京制想法的改变有关系。

但是,有时政策并不能得到彻底的贯彻,尤其中都并不是政治中心,因此其官员设置是否齐全,并且一如既往,则未可知。从多种资料考证中可知,中都国子监教官设置如下:一是掌监事。国子监例由祭酒、司业充当堂上官,祭酒官职最高,但就当前所见资料来看,明中都似乎并未设专门的祭酒,王世贞言“以凤阳为中都,亦置国子祭酒,未赘铩[10],并见其有所指。仅有一位署事者:李叔荆,名镐,抚州崇仁人,洪武十三年除国子监学正,洪武十四年,国子学正李叔荆“以翰林编修领中都国子监事” [11],二十一年升任国子监司业,二十三年免。洪武十八年,明太祖命蜀王朱椿在中都阅武,“时翰林编修李叔荆掌中都国子监事,大被亲宠。”[12]可知李叔荆掌中都国子监事的时间为洪武十四年至二十一年,并没被任命为祭酒,而是以翰林院官兼领其事。二是司业。中都国子监成立后的很长时间内既没有祭酒,也没有司业,直到二十五年三月,“擢建宁府儒学教授周斌为中都国子监司业。”[3]3190周斌,字质夫,宁德人,洪武中领乡荐,授建宁府学教授,十五年以云南平,撰表称旨,秩满遂升之,一年后以裁革中都国子监召回,升齐府左长史。中都国子监长期不任命祭酒和司业等堂上官,正是其地位降低的表现,虽然按照官制,应当比肩南京国子监,但实际上从始至终,中都国子监也没有真正达到过。

按照明代官制,典簿属于首领官,负责本署总务工作。可查到的中都典簿有二人:其中一人为裴中,字贵和,永嘉人,洪武九年时曾与贝琼等一同游山[6]463,名其居室为“尚友斋”,并向郑真索记[13]37;另一人为赵古则,字智,余姚人,洪武初征修正韵,十二年“以年少,黜之为中都国子典簿” [14],后任琼山教谕,著有《赵考古文集》、《声音文字通》和《学范》等书,在声音文字方面有很高造诣,明末有名的字书《正字通》中很多解释都引用他的著作。

中都国子监还设有学录和助教等官员,他们属于属官,“博士、助教、学正、学录等官、职专教诲,务在严立工程、用心讲解、以臻成效。”[4]603学录主要掌管学规等项事务,助教则负责具体教学。现在所知邹济曾经担任此职,邹济,字汝舟,钱塘人,由县令聘佐教县学,秩满“升中都国子学录,又升国子助教”[15],后任詹事府少詹事,其子止僦晾癫可惺椤

中都国子监的助教是所设教官中最多的,留下的资料也最多。最先到者为贝琼,字廷臣,嘉兴人,师从元末大儒杨维桢,洪武三年曾被荐修《元史》,六年以儒士任南京国子监助教,洪武八年三月,担任中都国子监助教,是第一批由南京派来的教官,同时,其“分教中都也,诏选国子生十人副之行。”[6]455十一年九月,令中都国子助教贝琼致仕,担任中都国子监助教三年有余,“教勋臣子弟,琼素有名誉,虽将校武夫皆知敬礼”,[3]1948明年遂卒于家,有《清江文集》及《清江诗集》等著作。此外,担任助教者还有如下诸人:一是王绶,字廷采,宋濂门人,宋濂曾作《故王母何夫人墓铭》以纪念其母,当贝琼选十人随行赴中都时,“首选永嘉王廷采”[6]455,郑真曾作《王廷采字说》以解释其名字,“礼人生而始名,既冠而字,名所以正体,字所以表德也”,[13]183由郡府入贡国子监为监生,随贝琼担任中都国子监助教,贝琼为其居作《屺思轩记》,郑真则作《屺思轩铭》,做助教时“公侯贵臣,皆为竦敬,仰占天陛,威颜咫尺,联t行之i武,觐龙衮之光辉,绾绶佩玉,炫耀@赫”。[13]183二是林与直,平阳人,洪武八年至南京补国子生,名其室曰“来德堂”,管时敏作赋[16]676,贝琼作记,郑真作铭,皆言其事。三是孙作,字大雅,号东家子,江阴人,“当大明洪武之十年,以助教来中都,分教诸生”[6]485,仅过一年即还国子监,洪武十二年任国子监司业,著《沧螺集》。四是杨睿,山东莒州人,洪武己未科进士,曾“任中都国学分教”。[17]此外还有林实中,永嘉人,以国子生分教中都,逾二年以养母归乡;严鹏飞,典簿裴中“及来凤阳,与助教贝先生廷臣、严先生鹏飞为僚友” [13]37,可知他们三人都在中都国子监任职;何本道,金华人,为国子监生,“拜恩阙下,赐寒暑衣二袭,分教中都之国学,业者皆将家子弟,奉教惟谨”,[13]146慨然曰:“吾M以此为仕进之A也耶,家有二亲,年在耄耋,不于此r归养,后虽噬脐,悔奚及乎!”遂请诸礼部,得报而去;单守道,临汾人,随贝琼到中都分教诸子弟,名其游息之所曰“晚翠堂”,贝琼为其作记,郑真作《晚翠堂铭》,并有序。

在朱元璋最初的设计中,是要将中都建成副都,而中都国子监规制、官秩都要求与南京国子监一样,后来在放弃中都建设之后,中都国子监的地位也急剧下降,首先是教官的人员设置减少,到洪武二十四年时,不及南京国子监的一半;其次,官员设置不齐全,祭酒、监丞、学正等官似乎都没设置。因此中都国子监官的地位、待遇都不理想,助教多由京师的国子监生充任,贝琼由国子监助教赴中都时,言“迁中都国子助教”,颇有左迁、降级之意。在其从南京至临淮的路上时,曾感慨“白发羞成丝,怅望芳草绿,只合归樵牧,明年上疏当乞身,葛洪井西R湖曲”[6]235,当其刚赴任时便产生乞退的想法,并且希望像葛洪一样。到中都后,颇有不得志之感,后归乡后曾作诗述怀:

浩荡三十年,如萍寄沧海。起为太学师,一日扬光彩。迢递赴中都,送客纷云霭。名惭相国知,礼感亲王待。徘徊未得去,忽复朱颜改。诏许江南归,青山草堂在。放浪黄牛村,犹瞻金马门。适性讵非乐,扪心空自论。田翁四五人,共忘卿相尊。把酒酹殳基,白石今q存。天寒落松影,岁久生苔痕。试求金光草,超然事幽讨。依稀顾况台,寐寞钱王道。东门叹黄犬,税驾胡不早。长歌归去来,吾从鹿T老。[6]217

“诏许江南归”与实录中所说“赐中都国子助教致仕”吻合,都是由上谕下达。这首诗描写贝琼作国学助教的光荣,同时更多描写归乡后的闲适生活,但这种闲适背后又透露着很多出世的想法,即使在乡下,亦“犹瞻金马门”。因此上述几位中都助教,任期都不长,而且有两位都以侍亲的理由归乡,充分说明很多人并不愿意担任中都国子监教官。

三、中都国子监学生考

朱元璋设置中都国学后,立刻充实其师生配置,教官等由南京的翰林院、国子监等官担任,学生则如京师例选拔,中都国子监生主要有以下三个来源:

一是武臣子弟。洪武八年三月设立中都国子监,九年三月即“命凤阳武臣子弟肆业于中都国子学”[3]1754,教武臣子弟读书是朱元璋的深思熟虑,希望他们文武兼备,“太祖虑武臣子弟但习武事,鲜知问学,命大都督府选入国学,其在凤阳者即肆业于中都。”[7]1678凤阳是朱元璋的家乡,随他走出的功臣在明代初期的政治舞台上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因此为数当不少,洪武五年时,“诏建公侯第宅于中都,韩、魏、郑、曹、卫、宋凡六公。中山、长兴、南雄、德庆、南安、营阳、蕲春、延安、江夏、济宁、淮安、临江、六安、吉安、荥阳、平凉、江阴、靖海、永嘉、颍川、豫章、东平、宜春、宣宁、河南、汝南、巩昌,凡二十七侯.” [3]1404其中大多数应当在中都国子监进学,“期门羽林皆读书” [6]269。贝琼任助教时,“教勋臣子弟,琼素有名誉,虽将校武夫皆知敬礼”[3]1948,何本道分教中都国学时“业者皆将家子弟,奉教惟谨” [13]146,说明武臣子弟占很大比重。

二是岁贡生员。自洪武十六年起,礼部考核每年的岁贡生员,“中式上等者送国子监,次等送中都国子监。”[3]2446洪武十九年,岁贡生员中式者有953人,令“选其优者六百八十三人升之太学,余并送中都国子监。”[3]2684洪武二十年,天下岁贡生员共一千二百人,其中送国子监975人,送中都国子监132人。如湖口人刘俊“洪武间以按察使房安荐,入中都国子上舍”[18],安成人戴审“洪武中,由邑庠生贡礼部,为中都国监生”。[19]

三是外国官生。明太祖时,允许周边国家参与明代科举,规定“{丽、安南、占城等国如有经明行修之士,各就本国乡试,许贡赴京师会试,不拘额数选取。”[20]到洪武二十五年时,琉球国开始岁贡官生入国子监求学,中都国子助教贝琼就曾说“新罗百济亦遣子”,[6]269可知在中都国子监求学者主要是朝鲜官生。

中都国子监规模、人数都不及南京国子监,“中都国子监的监生总数,大约在一千人左右。”[21]但其影响并不小,“中都学舍今百区,声教远及万方初。”[6]269亦是当时最高学府之一,任务自然以学习为主,“诸生俨成列,弦诵怡清风。”[16]678师生之间的关系很和谐,文化活动丰富,与外界的交往亦多,如国子生董筑亭山上,起名曰“风木亭”,贝琼为其作记,郑真为其作铭,诸如此类很多。

中都国子监是朱元璋将中都建成“两京”之一的重要步骤,在其暂停中都的建设时,并没有完全放弃原先计划,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认识到凤阳不足以承担起都城的责任,因此中都的规制不断降低,洪武二十六年,中都国子监的裁撤可以视为朱元璋中都计划的最后放弃,抛开这些因素不论,中都国子监作为明初的高等学府,其存在的历史价值和意义仍然值得我们探讨。

[参考文献]

[1]陈循.芳洲文集[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31册.济南:齐鲁书社,1996:191.

[2]吴宽.家藏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55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324.

[3]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明太祖实录:校印本[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

[4]申时行.大明会典[M]∥续修四库全书:第792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5]雷礼.国朝列卿记[M]∥明代传记丛刊.台北:明文书局,1991:624.

[6]贝琼.清江贝先生文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28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7]张廷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8]黄佐.南雍志[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257册.济南:齐鲁书社,1996:32.

[9]丘F.重编琼台稿[M]∥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48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324.

[10]王世贞.m州史料[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112册.济南:齐鲁书社,1996:262.

[11]苏伯衡.苏平仲文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28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792.

[12]黄瑜.双槐岁钞[M].北京:中华书局,1999:21.

[13]郑真.荥阳外史[M]∥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34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14]焦f.国朝献征录[M]∥续修四库全书:第53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711.

[15]焦f.国朝献征录[M]∥续修四库全书:第525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748.

[16]管时敏.蚓窍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31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17]皇甫录.明纪略[M]∥续修四库全书:第1167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658.

[18]李汛.九江府志[M]∥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81:732.

[19]刘球.两溪文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43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683.

[20]申时行.大明会典[M]∥续修四库全书:第79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398.

[21]王剑英.明中都[M].北京:中华书局,1992:144.

The Directorate of Imperial Academy in the

Central Capital of Ming Dynasty

LI Jian-wu

(Department of History, Langfang Normal University, Langfang065000, Hebei, China)

Abstract:Beijian,was the Imperial Academy in Beijing in the Ming Dynasty while Nanjian, another Imperial Academy in Nanjing. They were directorates in the North and South of Ming Dynasty.Besides, there was also an Imperial Academy in Fengyang once upon a time. It existed no more than 20 years, but it reflected Emperor Zhu Yuanzhang's wish to build Fengyang as a capital. In both size and instructors' grade,it kept up with the Imperial Academy in Nanjing. After it was canceled, it was buried and forgotten gradually. The debate about the time of its establishment began to appear. It is necessary to tease out its time, instructors and students.Its evolution might well reflect the consideration of Emperor Zhu in establishment of the new dynasty. It will do good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early Ming Dynasty.

上一篇:悲伤签名范文 下一篇:情感短文章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