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生物小结范文

时间:2023-03-21 11:28:46

八年级下册生物小结

八年级下册生物小结范文第1篇

>> 用概念图构建生物知识的教学模式 基于概念图的教学专家系统 基于概念图的学生数学概念生成的有效监控评价探究 概念图软件的教学应用 以概念图模式进行概念教学的实践研究 基于概念图研究初中生物重要概念的教学路径 浅论概念图对概念教学的意义 基于高中物理“诱思导学”教学模式的物理概念图教学お 基于概念图理论下的大学哲学课堂新模式初探 利用概念图建立科学探究的思维模型 基于概念图的知识模型研究 概念图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教学功能探究 概念图促进财务管理教学模式改革的教学展示 高中生物复习教学模式中的概念图教学研究 概念图教学模式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探究性实验教学中的概念图应用策略 概念图在初中数学探究式复习教学中的应用 概念图 基于概念图的可视化教学设计分析 基于概念图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探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文件格式。

(5)Inspiration所生成的概念图文件可以直接生成ppt模式,点击presentation即可。

四、基于概念图的概念教学模式

(一)概念同化与概念图的理论基础

概念同化源于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理论,概念图的理论基础是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和认知同化理论,奥苏贝尔认为新知识的学习取决于新旧知识能否达到意义的同化。换言之,知识的构建是通过已有的概念对事物的观察和认识开始的。概念图和概念同化都源于奥苏贝尔的理论,因此,概念教学以概念图的形式呈现是相辅相成的,具有科学性。概念图将概念之间的隐性关系可视化,是学习概念的可视化工具。图1是笔者根据诺瓦克模型在inspiration软件绘制的概念图模型。诺瓦克(Novak)的概念图是具有层次结构的,最高级的概念处在顶端,人们可以用适合的关联词来说明不同层次的概念之间的关系,并确定不同分支之间的横向联系,这体现了认知结构的渐进分化和融会贯通的特征。概念图这一认知工具,使学习者的知识结构可以较好地得到表征,为教师进行动态或静态的评价提供了参考的依据;如果把 概念图作为学生学习的手段,则学习者在概念的不断同化中,能使知识不断分化、整合和系统化。[7]

(二)教学模式案例分析

该文所构建的概念教学模式以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理论为基础,强调学生利用已有概念来构建概念之间的关系,以概念图为工具,教学过程是教师采用任务驱动为学生布置任务,通过学生自己制作概念图进行概念学习,实现从教师本位向学生本位转变,最后进行小组间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图2是利用Inspiration软件学习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四边形一章小结内容概念图,总结了四边形之间的性质与判定关系。

利用概念图把四边形的判定、性质和之间的关系可视化地呈现出来,通过图2我们可以得出概念内部联系和概念之间的联系,把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用图示呈现出来,有助于概念间的融会贯通。

下面是利用Inspiration软件学习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四边形一章内容的教学设计。

1.学习内容

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四边形一章。

2.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进一步掌握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概念、相关性质、判别方法和三者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会进行概念转变,自主体验转变过程,拓展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勤于反思,归纳的好习惯,学会理解事物具有的一般性和特殊性规律,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和提高学习兴趣。

3.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室、装有inspiration软件的计算机。

4.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法、协作学习。

5.教学重难点

掌握特殊四边形的概念、共有性质和特殊性质,四边形之间相互转化条件。

6.教学过程

(1)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四边形概念要求学生利用inspiration软件总结四边形的性质定理、判定定理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图,然后教师将班级学生分为几个小组。

(2)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情况做出评价,包括小组间互评和教师评价。

7.教学反思

教学结果检测:所学知识测试题和对概念图软件进行教学的满意度调查问卷。

根据课堂小组完成任务情况和测试题及调查问卷探究基于概念图的概念教学是否有助于概念的学习。

五、概念图与概念教学整合的几点思考

文章指出概念图与概念教学的整合是在奥苏贝尔理论的支持下所做的整合,具有理论支撑基础;指出概念同化教学要依照认知同化理论进行概念同化教学,不能只有形式,而脱离同化本质。运用概念图进行概念教学是一种新的媒体学习形式,基于理论层次的研究,这种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和对于复杂概念之间关系的理解。由于文章没有对概念教学模式进行实验研究,缺乏对理论研究的支持,以后研究中要重点进行试验研究,要做到理论研究与实验研究相统一。希望此文的研究能为从事教育教学研究人员提供一点启示。

[参考文献]

[1][2] 吴甬翔.APOS理论下高职化工专业高等数学概念教学方法探究[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27-30.

[3] 赵桂利.国内概念图研究现状分析[J].理工,2010,(10):94-95.[4] 吴庆麟等.认知教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366.

[5] 郑魏.利用概念图促进概念教学的教学模式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1.

[6] http:///view/587533.htm.

八年级下册生物小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生物教学 可持续发展 环境教育

教育是对人实施多科学的全方位教学,生物学是其中一部分,所以生物教学就得走生物教学中可持续发展和环境教育之路。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和教育科研过程,对环境教育的研究实践进行浅述。

1.结合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

在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有不少有关环境教育的内容。教师在完成教学目标的过程中,要把握机会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如:七年级生物学(上)教材中就有“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其中“认识生物”一章,就要“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将调查校内、社区或农田的生物种类记录在调查表中的统计格内,其中一项就是生物的生活环境,学生就会根据自己观察到的环境条件填入。教师将适时地展出或评讲提出生物不同,其生活环境有异同吗?若改变它们的生活环境,生物能生存吗?学生根据讨论、分析后了解环境对生物生存影响的重要性。教师在总结时再强调:我们人类也是生物中的一种,人类生存的环境好与坏,会直接影响我们人的正常生活,所以要保护和爱护好我们生活环境。在“第二章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的五个节的内容中,就进一步阐明环境与生物的关系。以后的教学内容中还多,如:七年级下册中的“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八年级上册中的“保护哺乳动物及其生活环境”,八年级(下)册中“生物的进化”,高中生物二册中“生物的进化”、“生态系统”、“生物圈”等都渗透环境教育,并在高考中占有重要地位,故在教学中按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突出知识、能力、情感等环境教育目标,才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2.拟出结合生活实际的习题训练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

在“积累环境知识”活动中,教师安排学生调查家庭每天丢的一次性塑料制品数目,若统计每户城镇人口每天丢一次性塑料袋、塑料包装盒(或袋)的数量,每户一年丢多少在环境中?一年我们县城按15000户,要丢多少在环境中?也可以要求学生调查餐厅或早点部每天使用一次性筷子的数量,抽取10家至20家作样本,按每年350天营业,这10家至20家丢一次性筷子数,若每双筷子6克,要丢木材多少?盐源县城的餐厅或早点部300户,一年需要木材多少?也可以要求学生调查每户每天将生活污水排在水体中的量,按一年365天计算,县城15000户,一年要污染的水的量是多少?这样不统计则已,一旦统计,数量惊人,学生才会在日常生活中节约资源,从自己做起,知道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3.在实验中进行环境教育

生物科学是一门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在初、高中的教学中是常常有的,要完成所安排的实验,可能会产生对环境的影响,教师在实验教学中,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环境教育。

(1)材料、药品要节约。发给学生用的材料、药品能达到实验目的即可,尽量推行微型实验,这样可以减少污染和缩短实验时间,也能降低水和能源的消耗,因此在做实验前,事先和实验室的老师和同级同学科其他各科老师联系好,在统一时间内进行本级的多班实验,从而节约资源,减轻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

(2)准备要细致,操作要规范。由于各学校条件有差异,不管是新老教师,在实验教学中有考虑不周全的地方,会影响环境。因此,①进实验室前强调不要踩赃物后进实验室;②注意实验桌上放的物品及位置,实验完后,要放回原来放的位置,其中用一样取一样,不用的物品要马上归位,这样既可保持环境整洁,又能避免损坏物品;③将实验完成后的废材料收好放到垃圾桶内,不许乱丢;④不准在物品面、桌面乱写乱画,否则和损坏公物一样论处。这样能保持环境的整洁,又能按实验步骤有条不紊地进行。所以实验教学中要精心准备,规范操作尤为重要。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楷模,在实验中按自觉规范操作,做到言行一致,有问题及时解决,就会使学生自觉形成环境保护的意识。下节课开始时,简言小结表扬实验规范的班、组或个人。

(3)末端处理。在实验中会产生的“气体、液体、固体”废物,这些废物不易清除完的。但不能忽视这些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要尽量无害化处理。故在实验完成的课间,留下相邻两桌的组长,快速地将能收回的物品收到讲桌指定物品盆中,有害物不管是桌面的,还是地面都清理进垃圾桶中,保证让下一个班进实验室时有整洁的环境,也能将教学环境污染降到最低。

(4)要有创新构思。教师要让学生根据实验原理,对实验进行改造,争取达到无害化实验又同样达到实验目的方向设计,这就要多从选实验材料和实验药品上下工夫,如做昆虫标本时,为防虫、防腐,可选松香煮成液体(温度不要高,又不凝固为止),可以用大头针插到一定部位的昆虫放进松香液浸没后提起,冷却放进标本盒内,从而减少用毒药防腐的污染。

4.学校日常活动中进行环境教育

单一的课堂教育对后进生作用不大,还需课堂外的环境教育,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日常清洁卫生的管理方法有:

(1)清洁卫生要评分和奖励。每班教室、楼道、行道每天要清扫,由值周教师不定时检查评分,当场公布评分,并指出还未做到位的地方,值周完时,上报存在的问题,建议解决的方法,如需要班主任做的,就要及时通知班主任处理,需要学生会、团委会办的就报年级组长或学生处解决,还可以报总务处找人维修解决。学生寝室要保持清洁,采用生活管理员评分和上报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每期期末,学校总结,给好的班、学生寝室发一定奖励,给该获奖的班主任也发奖。这样能培养学生保持环境卫生和不乱扔垃圾的习惯。

(2)建立卫生值周班。规模大的学校,每年级每周安排一个班进行,规模小的学校每周安排一个班进行即可,专门清理运动场、广场上的废弃物。一天用早、中、晚三次进行,尽量做到每班、每人都参加,班主任和值周教师监督,使学生鄙视不讲卫生、不爱卫生的人和行为,养成保护爱护环境的情操。

(3)轮流管理厕所卫生。以学校规模定,每班管理一、女厕所,要求每班、每生在每学期都有做厕所卫生的机会。安排班时,每周一换或每月一换或几周换一次,使学生懂得爱护公共卫生的重要性。

(4)进行每周大扫除。每周末放学后,每班管理的教室,还有公共场所、楼道、走道的玻璃、栏杆、瓷砖面要清洗干净,水沟要全面疏理畅通,厕所要全面冲洗,做到环境整洁、卫生,使学生有好的学习环境。

总的说来,要使学生表里一致,爱美、讲卫生,不仅是在学校、家里要环境美,而且在地球表面的任何一处,都要创造清洁、卫生的美好环境。

八年级下册生物小结范文第3篇

倡导探究性学习是生物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设计好科学探究活动是落实这一理念的关键所在。探究“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生物的变异”一节的内容,通过该探究活动来突破本节的重难点,因此如何设计好该探究活动是本节课的关键。

二、实验创新和改进

1.实验材料由大小差异不明显的花生改为大小差异非常明显的番茄更为形象直观。

2.指导学生正确理解本次探究实验的目的。

3.本实验由长度测量改为使用电子称进行重量测量。

4.辅导学生按照规范操作要求测量、读数和记录,并绘制曲线图。

5.提示和引导学生进行定向观察和有序操作。

6.教师着重对实验的中期、后期学生容易遇到的问题或出错的环节进行针对性比较强的指导。

7.引导学生根据实验事实和现象进行科学总结概括。

三、实验过程

基本环节和方法:创设探究情境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分组自主探究观察、分析、讨论总结、质疑、解疑。整个环节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师主要起点拨的作用。

创设探究情境:课前展示一些生物变异的资料,引起学生对变异问题的关注,进而引入“哪些因素会影响生物的变异”。

提出问题:番茄果实大小存在着变异吗?变异的原因是什么?

作出假设:让学生试着作出假设――番茄果实大小存在着变异。变异的原因有学生认为是基因组成不同,也有学生认为是环境条件不同,分析这两种情况的假设。

师生讨论并制定计划。

提示学生注意:材料随机选取;用电子称测量重量,单位以克计。

分组自主探究。

教师巡视:学生测量时易兴奋而忽略记录数据,教师要不时地提醒学生及时准确记录数据,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根据各组完成情况选择绘制优秀的具有代表性的图形和大小番茄果实平均值,用实物投影仪展示。

观察思考,分析讨论,得出结论:通过比较全班各组的平均值可以看出,相同条件下种植的小番茄的平均重量都小于大番茄的平均重量。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是什么原因呢?

得出变异的原因之一:遗传物质不同。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同一个品种的番茄果实有大有小呢? 假设把大番茄的种子种在贫瘠的土壤中,与种在肥沃的土壤中相比,它们结出的果实会怎样呢?把小番茄的种子种在肥沃的土壤中,与种在贫瘠的土壤中比较,它们结出的果实会怎样呢?这种变异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得出变异的原因之二:环境条件不同。

让学生找出大小两个品种番茄重量的最小值和最大值及分布范围,引导学生分析:同一种番茄果实重量不同是环境条件不同引起的变异。但是,环境影响所引起的变异程度是有限度的,所以小番茄或大番茄的果实大小总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得出:生物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变异的原因首先取决于遗传物质的不同,其次与环境也有关系。

进一步引导分析:这些变异能遗传吗?

引导分析讨论问题:

(1)把大番茄的种子种在贫瘠的土壤中,结出的果实变小;把小番茄种在肥沃的土壤中,结出的果实变大。这种差异是什么引起的?学生不难得出这种变异由环境引起。

(2)上述环境引起的变异能否遗传?如果把结出的这两种果实再种到相同的土壤中,它们结出的果实又会怎样呢?

四、实验小结

这一节实验课,你有哪些收获?得到哪些启发?还有什么疑问?学生小结,教师给以鼓励性评价和点评实验小组。

五、实验效果

1.选用的材料贴近生活,从生活中随手可得。

2.改进实验更形象直观,也更简单、更易操作。

八年级下册生物小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环保教育 有机渗透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加强环保教育是贯彻这一国策的基础工程,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举措,同时,环保教育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虽然,目前的义务教育课程中尚未设立单门独科的环保课,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教材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言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因此,在语文教育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是新形势新课标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基本手段。我经过五年的教学思考与实践,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做到“渗于其中,寓于其内”,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深入分析教材,充分挖掘潜在的环保素材

初中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含有对环保意识的体验和思考。现行人教版初中语文所选编的教材中,有一部分是涉及环保主题的课文,可以直接或间接地用来进行环保教育。这些课文有的是显性的,有的是隐性的。如八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所选的《敬畏自然》、《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旅鼠之谜》、《大雁归来》和《喂――出来》5篇课文,主题是“关注自然,保护自然,是每一个人的责任”,都以不同的形式表达了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忧虑与思考。学习本单元,就可以直接将教材内容和环保教育“挂上钩”,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根本没有画蛇添足之嫌。并且,本单元的学习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在理解课本内容、熟悉科学文艺作品的同时,树立环保意识。

而有些课文是隐性的,蕴含在其中的环保内容就像埋在地下的宝藏有待去挖掘。但只要深入地分析教材,同样能使教材间接地为环保教育服务。比如,七年级上册的《山中访友》,我在教学中侧重了环境意识的张扬,引导学生在学习自然景物描写中,品味精彩生动的文学语言,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审美情感,激发学生善待生命的美好感情,与自然和谐相处。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生物入侵者》同样是隐性的素材。在教这篇课文时,就要让学生知道,“生物入侵”正是人类自己挑起的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警觉,这同样是一个深刻的环保教育的主题。

二、利用教学途径,有机地渗透环保教育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主渠道。因此,环保教育要在课堂教学中把握好时机,巧妙地加以渗透,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去领悟、体会,从而自觉地成为环保的参与者和志愿者。在教《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时,我在导语中紧扣环保主题提出了一系列问题:罗布泊曾是一个怎样的仙湖?什么时候消逝的?怎样消逝的?它的消逝给我们的生存环境带来怎样的恶果?造成这种恶果的是谁?我们人类应该怎么办?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时,让学生思考了以下几个问题:罗布泊过去是什么样子?现在又变成了什么样子?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同样的悲剧还有哪些?造成罗布泊生态环境破坏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在拓展延伸中,我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课文最后提到青海湖和月牙泉两个例子,说明悲剧仍在继续,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例子?你准备做些什么?设计这个教学环节的目的是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最后,我是这样小结课文的:这篇文章用历史的教训说明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强烈的呼声警醒人们,要树立全民环保意识,搞好生态环境保护。

在作文教学中,同样可以有机地渗透环保意识。学了八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几篇课文之后,我让学生写读后感和环保小论文,结果有一部分学生对环保意识深有领悟。另外,还可以搜集有关环保题材的漫画或材料,让学生进行写作。在训练话题作文时,我就挖掘环保方面的话题让学生训练,如“绿色”、“感悟自然”等话题,引导学生从环保角度来写作。这样,学生在写作训练的同时,也能受到良好的环保教育,树立环保意识。

在设计练习时,也可以融入环保意识。比如学了《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后,学生了解到绿地沙化已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课后的作业设计就从环保的实践出发,引导学生以文本为基础,选择专题进行研究,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学生在作业中,可以联系自己掌握的历史、地理与科学学科的知识,做到各学科知识的联系和渗透,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行环保实践,真正做到活学活用。作业设计如下:

作业步骤:全班组建治沙委员会,分三大组,即指导组、情报组、攻坚组,明确研究范围。

指导组:对治理沙化的必要性及可能性进行考证,提出治理沙化的规划。

情报组:了解治理沙化的主要方式及所用的武器;考证在何处寻找所用的武器――水,汇报当前沙化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

攻坚组:考证如何防备沙漠进攻,如何培植防护林,考证如何反攻为守,具体的实践策略是什么。

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知识特长自由组成三对,集体研究讨论,可以利用课文知识,也可以利用学过的历史、地理与科学的知识,还可以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有关资料,最后将研究结果与有关情况形成书面报告。然后,由四位学生组成治沙委员会审议组,三个小组派代表在班级活动上交流、评价。

又如学了《生物入侵者》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题练习:学了本文,我们知道了生物入侵者是什么?那么,结合实际,寻找我市内已经出现的“生物入侵者”,分析来源,寻求解决的办法,提出书面建议和办法。结果,大家一致地发现了“加拿大一支黄花”和“水葫芦”。这种创造性的练习和设计,可以引导学生关心自己的生存环境,可以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习,还可以在练习中自觉地接受环保教育。

另外,在指导学生阅读训练时,可多采用一些以环保教育素材为主的科技类说明文,如《城市视觉污染》、《保护臭氧层就是保护人类》、《诱人的海洋能源》、《死海不死》、《秃鹰之死》、《气候的威力》等。通过这样的专题性训练,学生不仅能增强阅读能力,而且能在阅读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环保教育的熏陶。

三、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以素质教育为宗旨的语文教学,不仅要注重课堂教学,而且要注重课外的综合性实践活动,内外结合,多渠道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素质。

我让学生摘录教科书和其他图书,包括报纸杂志中有关环境描写的优美语句或语段;把影视广播引进课堂,记录有关环保方面的先进经验、典型事例、人物故事等;查工具书、网络下载有关环保知识等;走访、观察、采风、搜集民间谚语等;设计广告,开展征文、演讲等活动;教学生整理学习札记和各种资料……每月进行归类整理,把关注环境教育的审美经验和科学眼光定位于信息整理和加工的习惯养成中,最后汇编成《环境手册》,由校图书馆保存,成为良好的熏陶学生的珍贵参考资料,也为环境的创生教育灌注了可持续的生机。

重视和利用有关环保主题的节庆,进行环保教育。如今有关环保的节日很多,如“植树节”、“世界环境日”、“世界无烟日”等,这些都是进行环境教育的极佳时机,既迎合了人们的心理,又有利于诱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因此,利用此效应,引导学生合理地开展活动,不仅能丰富节日内容,充实节日意义,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情感态度,铸造人文品格。如“美化家园三月行”、“心系绿色广告设计”、建设“未来美好家园”、“保护母亲河――浦阳江”、建设“植绿护绿基地”、开展“家乡环境资源调查月”和“保护白塔湖湿地”征文活动等。

八年级下册生物小结范文第5篇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生物学》初中八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二节“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是在前一节“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的基础上,解释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问题。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够说出基因的的位置;了解染色体、DNA、基因之间的关系;描述出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理解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桥梁”和传递规律。

能力目标:通过分析资料和图片理解基因在亲子间的传递规律及意义。

情感目标:学习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感谢父母给了我生命,并学会积极进取。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从图片资料中分析说明染色体、DNA、基因之间的关系;理解生殖细胞是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桥梁”。

难点:解释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规律。

四、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搜集视频资料和图片资料,精选练习题,制作课件。

学生准备:复习上节内容。

五、教学流程

复习引疑,导出课题资料导学,完成目标视频小结,回顾所学课外拓展,丰富知识课堂练习,巩固检验情感升华, 增强自信。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复习、导入课题

教师活动:

你对你自己身体的哪个部位最满意?这个部位长得像爸爸还是妈妈?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叫什么?(遗传)不像另外一个人,这种现象叫什么?(变异)这一部位的表现在生物学上叫什么?(性状)同一部位的不同表现(如眼睛的大小)叫什么?(相对性状)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谁控制生物性状?(基因)想知道爸爸(或妈妈)怎样把控制这一性状(如大眼睛)的基因传递给我们的吗?

学生活动:思考回答问题;通过回答复习遗传、变异、性状、相对性状和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二)分析资料和图片导学

1.基因在细胞核内

教师活动:

(1)分析回顾克隆羊产生过程。

(2)导问:羊的“黑面”和“白面”是不是生物的性状?是不是基因控制的?克隆羊像B羊说明了什么?

(3)展示植物、动物细胞的结构,回顾细胞核和细胞核的组成物质——染色体。

学生活动:

(1)随着教师的引导分析回顾。

(2)说出控制生物性状基因在细胞核里。

(3)回顾细胞结构,认识细胞核。回顾细胞核内有染色体。

2.染色体、DNA、基因的关系

教师活动:

(1)引领学生观察图片,了解染色体的组成,猜想基因在DNA上还是在蛋白质上?

(2)举例失踪儿童被找回后,是不是看长得像谁家的就给谁家?会做个怎样的鉴定?

(3)亲子鉴定的依据。

学生活动:

(1)猜想出基因在DNA上。

(2)说出亲子鉴定。

(3 )阅读资料,了解亲子鉴定证实猜想。

3.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成对,基因也成对

教师活动:

(1)引领梳理染色体、DNA、基因的关系。(板书)

(2)引领观察女性染色体图片,让学生了解人体有23对染色体;提供常见动物植物染色体数目资料,让学生了解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成对。

(3)提供基因与染色体关系图,让学生理解成对的基因分别位于成对的染色体上。

(4)归纳总结染色体和基因的关系。

(5)提供小资料让学生了解染色体异常会导致疾病。

学生活动:

(1)理清三者之间的关系。

(2)了解人有23对染色体,其它动物染色体也是成对的。

(3)识图理解基因也是成对的。

(4)理解巩固。

(5)了解先天愚型是染色体疾病

4.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桥梁”

教师活动:

引领学生回顾分析人的生殖过程,理解亲子代间基因传递的“桥梁”是生殖细胞。(板书)

学生活动:

了解基因是通过生殖细胞传递的。

5.生殖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变化以及基因数目的变化

教师活动:

(1)提供图片,让学生猜想在形成生殖细胞的过程中染色体的数目是否发生变化。

(2)提供导学提纲,给学生时间阅读课本,了解导学内容。

(3)引领学生回答导学内容。

(4)引领学生完善图片内容,明确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基因也随之减半,强调不是任意的一半。(板书)

(5)提供练习题供学生练习。

学生活动:

(1)猜想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数目。

(2)阅读课本,了解导学内容

(3)口答导学内容。

(4)完善图片。

(5)练习巩固。

(三)小结本课

教师活动:播放视频资料小结。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回顾总结。

(四)课外拓展

教师活动:提供资料供学生了解无性生殖与基因传递无关。

学生活动:了解无性生殖。

(五)课堂练习

教师活动:提供练习题供学生练习巩固。

学生活动:练习巩固本课。

(六)结束语

教师活动:感谢父母给了我健全的身体、健康的头脑,使“我”成了独一无二的我。我们该怎样回报父母?

学生活动:珍惜与父母的缘分,珍爱父母和自己,好好学习。

八年级下册生物小结范文第6篇

1.教材内容

免疫调节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第2章的第4节包括“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及“免疫学的应用”四部分内容。分2课时学习:第1课时,免疫系统及体液免疫;第2课时,细胞免疫、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及免疫学的应用。

2.作用和地位

在课程标准中对《稳态与环境》模块作了如下的描述:“本模块选取有关生命活动的调节与稳态的知识、生物与环境的知识,有助于学生理解生命活动的本质,了解系统分析的思想和方法,提高对生命系统与环境关系的认识,并为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形成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奠定基础。”

由细胞到个体再到群体组成的生命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与外界不断进行着物质的交换、能量的转换和信息的传递,体内又有成千上万种化学反应在同时进行,但是内环境却能维持相对稳定,这一稳态的维持是靠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免疫调节共同形成的完整的调节网络来实现的。

免疫调节是机体稳态调节的一部分是在学生学习了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免疫调节在生命系统中的作用,意在从更深层次上揭示生命活动的整体性,对于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节内容与必修细胞的分化和蛋白质的功能联系密切,也为第4章、第5章群体及生态系统稳态等内容奠定基础。因此地位比较重要。

3.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自认知特点,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

(2)概述体液免疫的过程。

能力目标:

(1)通过对教材中图片和过程图的分析,提升学生从图表中直接获取信息的能力。

(2)通过问题的回答使学生学会用生物学术语描述生命过程。

情感目标:

(1)关注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2)倡导关爱健康、珍爱生命的生活理念。

4.重点和难点

根据以上对教材、教学目标的分析,由于体液免疫是稳态维持的重要调节方式。所以确定体液免疫过程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同时由于体液免疫过程抽象,学生缺乏生活体验所以确定它也是本节的教学难点。

重点:体液免疫的过程

难点:体液免疫的过程

5.教材的处理

把教材中引出第三道防线的教学的艾滋病的资料,放在了体液免疫之后作为下一节细胞免疫教学的铺垫。

二、学情分析

学生初中八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已经学习过免疫器官、免疫细胞以及免疫系统的三道防线等相关内容,但对于淋巴细胞的来源并不清楚,同时对免疫系统的第三道防线也不甚了解。在高中必修1,第1章第1节从生物圈到细胞,资料分析实例4,讲到了艾滋病病因;必修1,第6章第2节细胞的分化,提到骨髓中造血干细胞分化出各种血细胞;必修1,第2章第2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23页图2-7蛋白质的主要功能有示例:抗体的免疫功能。这些都为本节内容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另外,免疫跟我们自身是密切相关的所以在教学中,学生一定会想到很多生活中的亲身体验,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体会解释生活现象、解决实际问题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三、教法

我们知道:“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自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抓住学生的生活体验,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充分利用学生的学习兴趣,融台直观式、讨论法、讲授等多种教法,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四、学法

通过观察资料。小组同学互相分析讨论最终解决问题的合作学习的方式。

五、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六、教学程序

(一)总体设计

以病毒入侵我们人体为例,依次引导学生得出免疫系统的三道防线。帮助学生很好地建立一个关于免疫的整体观念。

(二)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生活中的无处不在的病毒和细菌,提出问题:为什么我们能在细菌和病毒的包围中保持健康呢?――学生能很自然地答出我们有免疫力。

那免疫系统是如何组成的,又是如何工作的?――引出本节课题《免疫调节》。

设计意图:此处图片的设置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连续的设问又能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

2.观看录像,总结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系统的组成

对免疫系统组成的教学采用先观察然后总结归纳的方法。

在观看动画前提示学生注意免疫系统是如何组成的,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然后结合教材通过讨论完成如下的表格。(幻灯片展示。)

通过这样培养学生观察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归纳总结及表达能力。

由于在八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已经学过免疫系统的组成,学生有一定的基础再结合动画和教材,学生能很好地完成表格的填充。同时讲解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

以上是必修1教材的文字。

关于对淋巴细胞的区分理解可以从名称的英文字母人手。例如:B细胞是在骨髓中成熟发育的。骨的英文为Bone,这样引人其他学科的知识能加深学生的印象,而T细胞结合学生非常熟悉的胸腺嘧啶的代表字母T进行讲解既回忆了前面的知识又加强了理解记忆。

过渡:免疫系统是如何发挥作用呢?引出免疫系统功能的教学。

3.角色扮演,了解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关于这部分的教学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由老师扮演病毒和细菌,学生扮演人体,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习免疫系统是如何工作的。这样设计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使学生身临其境,全身心地投入。

免疫系统的一、二道防线

幻灯片:毒的繁殖速度非常快,第二道防线节节败退,这时就需要抗体出马了,抗体是属于我们人体第三道防线的。引出第三道防线的教学。

设问:是所有的抗体都能对我起作用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引出第三道防线为特异性免疫而前两道防线为非特异性免疫。如果有学生回答是,那么用被蛇咬后需要用此种蛇的血清来治疗讲清特异性问题。

提出问题:第三道防线是如何起作用的呢?

讲授:第三道防线的“作战部队”主要是众多的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有几种?学生回答。这样与前面的学习相互照应。

-

讲授:其中B细胞主要靠产生抗体来“作战”,这种方式称为体液免疫;T细胞主要靠直接接触靶细胞“作战”,这种方式称为细胞免疫。我们先来学习体液免疫。

先请学生阅读教材P37关于体液免疫的内容和图2-15,课件展示阅读提纲:

(1)什么是抗原?大多数抗原进入内环境后首先被什么细胞处理?

(2)抗体的本质是什么?它是怎么产生的?它是如何起作用的?

(3)当相同的抗原再次侵人机体时,机体的反应速度为什么比第一次的时候更迅速、高效?

学生阅读、分析相应内容并针对阅读提纲进行交流讨论。

教师讲解抗体的特点,对于抗体与抗原的特异性结合,前面已经讲到了,自然得出。用母乳喂养的孩子不易生病说明抗体的分布。

结合教材描述的内容分三步讲解(此时配合课件),带着学生边问边答,用文字和箭头的方式梳理出体液免疫的具体过程,再分段给出感应、反应、效应的过程,形成概念图。最后通过小结的方式把牵扯的细胞和定义再做一梳理。

通过阅读、讨论、总结等多种方式的处理,学生对这一部分重点知识的理解掌握就迎刃而解了,克服了以往老师生硬讲解、学生死记硬背也很难解决的困难。

讲述:病毒就这样被打败了,可他在临死前叫嚣着:你们等着,我还有兄弟呢!

随即出示艾滋病病毒的图片。

设问:你们认识它吗?学生对此非常熟悉能马上回答出来。

接着出示艾滋病患者的图片说艾滋病的可怕激起学生对艾滋病患者的同情。

设问:我们和艾滋病患者接触就一定会被传染吗?引导学生关注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设问:艾滋病为什么这么可怕?它能攻击T细胞,破坏免疫系统。

为什么T细胞数量下降免疫系统就会被破坏了呢?我们将在下一节课学习。

这样为下节课的学习作铺垫,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

4.积极回忆,完成课堂小结:请学生回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作课堂小结。

5.巩固练习、布置作业:新授课结束后用适当的习题检验所学知识。

最后用“生活中的病毒病菌无处不在,危机四伏,而我们的免疫系统给了我们最完美的防护,使我们可以安全地生存,让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珍惜生命。珍爱健康,自由享受生命的美丽!”结束本节课的教学。

七、板书设计

八、数学反思

酒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在授课时我通过设问、引导、比较讨论、自学、讲授等方法,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2.整节课以病毒进攻人体为主线。以设问的方式,创造生物情境,并通过自己有意识地引导、点拨,一步步把知识引向深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

八年级下册生物小结范文第7篇

关键词 新人教版 核心概念 教学衔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2012年秋季,人教社新版初中生物教材,全国各地陆续投入使用。教材作为使学生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要求并促进学生发展的知识载体,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主要工具。在新教材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如何做好初高中生物教学的衔接,直接关系到学生在知识、思维方式等方面的顺利过渡,关系到高中阶段教学的顺利进行,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本研究在分析新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特点基础上,提出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指导核心概念教学衔接,以期为教师在初高中阶段的教学衔接提供一定的教学方法建议。

1 新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特点

2012新版教材与旧版教材相比,在“总体框架体系”“编写思路及理念”上基本不变,但在内容(包括知识内容的安排和表述、科学探究活动的安排和设计)、呈现方式(重要概念呈现方式、版式、插图)都有了明显的变化。以上所有变化最突出的特点是都围绕着“有利于落实重要概念”而变。

知识内容上,为了强调重要概念的教学,教材的知识内容编排、详略程度及练习题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比如:为了突出八年级下册“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单元核心概念,将七年级上册的“基因、DNA、染色体内容”移至八年级下册;每个单元引言指向了本单元重要概念、部分章节标题本身就是重要概念的陈述;每节内容开头通过“想一想、议一议”“通过本节学习你将知道”以问题形式列出本节重要的概念;课后习题则增加了辨析概念题型;单元小结则引导学生对重要概念进行总结和梳理。

科学探究活动上,删除了几个可性性不高或价值不高的探究活动(植被对空气温度的影响、根的什么部位生长最快、晚育的意义、采集和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废电池对生物的影响),提高了探究活动材料选择的开放性,突显了科学方法的指导,增加了实验与演示实验;增加了反映时展的阅读内容。通过这些精选的事实材料及探究活动支撑概念建构,使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及其它趣味材料中切身理解、领悟核心概念,化抽象为具体,加深学生对核心概念的理解与应用。

呈现方式上,概念以陈述性方式表述更加明确,方便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理解记忆,同时学生也更容易用自己理解的核心概念去解释生活中的生物学现象;版式设计突出不同功能板块的区分(如主副栏编排,学习的主干内容放主栏,相对次要的内容以“小资料”、“试一试”“?”的形式放在副栏),将核心概念以加粗形式放在主干内容上;插图选择上,更突出原创性,提高图片的精美度,吸引学生对生物学学习的兴趣,也非常有利于学生对核心概念的建构。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2012新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变革的核心是:更有利于落实核心概念教学。

2 从核心概念教学衔接探讨初高中教学衔接的重要性

生命科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一门自然科学,是通过一系列核心概念来分析、判断、综合、推理并揭示生命基本规律的学科。2012新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的重大变革的核心是为了落实及强调重要概念的教学,而早在2003年实验版《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也指出:教材知识性内容的选取应当以基本概念为重点、教师需重视高中阶段核心概念教学,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在命题评价学生学习时需强调生物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由此可见,核心概念的教学在初高中阶段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初高中阶段,教材呈现的是相同的生物学现象与事实,这为初高中生物教学衔接提供了相同的背景及实施可行性。但这些相同的生物学现象与事实背后蕴含的同一生物学核心概念在初高中却有不同的教学要求及表述方式。有研究者分析了高一学生生物学习现状后提出,他们学习生物学时陷入困境的原因之一则是对生物学的概念不清晰,而高中生物教学是对初中生物教学的延续和发展,做好初高中生物核心概念教学衔接,对于学生在高中阶段更好地“重拾”生物学科学习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3 核心概念教学的方式

一般来讲,初高中生物学科核心概念教学面临双重任务,即概念的形成和概念的发展。概念形成是概念教学的第一步,重在对概念的建立和本质属性的理解,即概念内涵的理解,同时还需对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全部范围进行拓展,即概念的外延,二者也是三维教学目标中对知识目标层次的要求。透析概念内涵就是要明确概念的本质属性,明确概念外延就是要清楚概念的适用范围,这也是最终掌握和应用概念的前提。

概念发展则是在概念形成基础之上的提升,注重概念在更高层次的应用,并探究概念与概念之间的逻辑联系,在构建概念体系中达成对概念的有效迁移。在概念建构之后,教师既要设法有效揭示概念内涵外延,强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同时也要促进学生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提升,这也是三维教学目标中对能力目标层次的要求。

除知识、能力之外,有研究者指出:从中学生物学教学来看,能够使学生终身受益的,不是具体的生物学专业知识,而是影响他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生物学观念,也即三维教学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同时,当前国内外生物教育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十分重视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此,各国的生物教学也不约而同的把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放在了重要位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落实对其他教育目标的实现也起到促进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认知不仅需要学生有大脑的参与,还要有情感的投入,只有投入饱满的积极情感,大脑才能有效地发生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活动,才能更好地达成知识及能力目标的要求。由此可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是统领在知识、能力目标之上。那么,作为生物教学的重中之重――核心概念的教学更应体现和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但由于初高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程度不同,对事物认知能力不同,对相同的核心概念,其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初高中阶段会有不同的要求。因此,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下指导初高中核心概念教学的衔接,是适应国际生物教育趋势,是站在生物学科教育终极目标下进行的指导,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4 以“细胞”为例进行核心概念教学衔接分析

初中阶段将“细胞”的核心概念表述为: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高中阶段表述为:除病毒以外,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细胞作为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既有统一性,又有多样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初高中课程标准中并没有特别针对某个具体概念提出,参照姚本荔硕士学位论文编制的“教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内容的统计”,分析初高中生物教材后,将初高中阶段“细胞”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制定如下――初中阶段:喜欢学习生物学,初步形成生物体是一个高度统一的有机整体的观点;高中阶段:站在系统层面,认同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认同物质世界高度统一。在初中阶段,教师更注重引起学生对生物学学习的兴趣,高中阶段更强调以系统的观点看待问题,初高中阶段都需要学生认同物质世界的统一,但程度不同。因此,可将不同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及相同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但不同程度的要求作为切入点,贯彻“走近细胞”章节(高中生物必修1第1章)进行初高中教学衔接,包括章节导入、两个课时之间的衔接、章节总结及升华。

总之,生物初高中衔接的方式很多,比如说教材的衔接、教学策略的衔接、课后活动及作业的衔接等,有效进行生物初高中的衔接,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从各个方面下功夫,比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等,在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下,以达到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和促进学生学习、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马小花,张迎春.初、高中生物教材衔接的问题与对策[J]. 教育教学论文,2011(09):173-174.

[2] 赵占良.强化概念教学,提高教材适用性――人教版义务教育生物学教材(2012年版)简析[J].课程・教材・教法,2012,32(08):40-45.

[3] 李学娟.高一学生生物学习现状、成因及思考[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9(04):68-70.

八年级下册生物小结范文第8篇

关键词:线索式教学;利用线索; 构建线索;总结线索

记得以前上语文课的时候,老师经常会问:“这篇文章的线索是什么?”线索也是现在语文教学中剖析文章结构时经常性提到的。地理教学和语文教学存在很大的差异,然而却可以触类旁通。一次准备地理赛课,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第十章《极地地区》,这部分内容上过了很多次,内容比较简单,大多采用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对比的方式来上。由于是赛课,如何上出新意,与众不同?我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在反复研读大纲、教材之下,决定从”极“字入手。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极”的意思是“顶点、尽头,程度上不能再超越。”,于是“醍醐灌顶”般联想到语文老师经常说的线索,确定了这节课的线索式教学法。我就带着学生从“极”字入手,突出极地地区地理位置的“极”,自然环境的“极”(其中地形、气候中的气温、降水、风力都是“极”),自然资源的“极”(生物资源、淡水资源、矿产资源都是“极”),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极”。就连板书设计也很有特色,不仅把“极”摆在了最中心的位置,突出了“极”,而且使板书的形状又看似南极轮廓的形状。从这次成功的使用线索教学以后,在日常地理教学中,我开始有意识的进行线索教学,大至整本书的结构梳理,小至某一章节内容的教学,都可以采用线索式教学,并在实践中不断思考初中地理教学中线索式教学的细节。

一、利用教学线索,理清知识脉络

线索,是指事物发展的脉络或探求问题的途径。教学线索,是教师遵循教学规律,依照教学目标的要求,为达到教与学的双向目标服务而设置的贯穿教学进程的脉络或探求问题的途径。教学线索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思路,也体现了学生在获取知识、培养能力过程中的认知和学习行为的过程。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时常有这样的体会,有时候一节课上下来自己都感觉乱七八糟的,可想而知学生更是云里雾里;有时候一节课上下来自己很高兴,学生也觉得学有所获。为何有这么大的差异?究其原因,除了准备工作是否充分以外,重要的是教师有没有把本节地理课的内容梳理出一条合理的教学线索。而在日常评课中我们也经常用这样一句话“教学过程流畅,层次清楚。”实际上也是评价老师是否巧妙运用了一定的线索。在地理课堂中,有的时候是可以直接点出线索让学生跟着线索学习内容,如刚才提到的“极地地区”就是从头到尾围绕着一个“极”字;有的时候则是先按着线索的顺序上,在总结中点出线索,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例如学习七年级下册《美国》的时候,实际我们要让学生掌握内容就是美国自然条件优越,美国工农业经济发达,可以在按课本内容讲解完之后,提醒学生思考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America,我们把他翻译成美国,美在汉语当中是“好”的意思。你能说说美国有哪些“美”的地方呢?”于是学生记得了美国好,好在哪里。除了我们学的美国的自然环境和美国的经济发展以外,还可以再做相应的“美”的补充。

地理教材的知识结构和教学内容的编排上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线索,合理的教学线索是建立在教师对教材和内容非常熟悉的基础上,并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及教师本人的教学特长和教学风格提炼而成的,教学线索能使教师于纷繁复杂的教学内容中找到教学头绪,使教学内容于散乱之中显示出完整,于单纯之中表现出丰满,十分有效地突现文本内涵的最佳信息,帮助学生有效地理清知识网络。

二、构建合适线索,指导学生探究

语文课中找出教学线索往往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地理课不是语文课,不需要学生自己辛苦的挖掘线索以证明学生语文能力的强大;地理课的线索只是把地理教学内容串联在一起的途径,好比精美项链的绳子,我们的重点还是在地理知识获得上,所以地理课的教学线索主要是由教师找出来并指导给学生的。并不是每一堂地理课一定能有一个清晰地线索,也不一定每一堂课都去找一个“极”或“美”字这样的线索。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决定了线索式教学法的多样性。针对不同的课堂教学内容和不同的学生,教师应该思考运用合适的线索进行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实现“增效”。 教学线索的运用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1.以教学内容原有的顺序为教学线索

教材的内容在呈现知识点的方式上有很多种,多数教材的内容在呈现时已经有了非常明显的线索,如果这种线索符合教师的教学理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那么就可以直接采用教学内容原有的呈现顺序为教学线索。例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内容较多,难度偏大,学生经常学了后面忘了前面,所以要在教学中反复强调教材编排的线索始终是“由近及远”。七年级下册的第六章是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这一章又分为两节:亚洲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第七章是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这一章分为四节,分别为:日本、东南亚、印度、俄罗斯,这当中又是按照围绕中国周围从东亚到东南亚到南亚再到北亚(还有欧洲的一部分)的顺序;第八章的内容虽然还是在东半球,但是从空间上看离中国更远了,这是位于东半球的其他国家和地区,包括:中东、欧洲西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和澳大利亚,这部分的四个国家和地区不仅在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经济特点上存在明显的差异,其中也有一个空间线索,就是先介绍一部分在亚洲的位于亚欧非三洲交界处的中东,然后是欧洲,再是非洲,最后是大洋洲;第九章从空间线索上说到西半球了,又分别选取了北半球的代表世界经济最发达的国家美国和南半球的代表也是南半球面积最大的国家巴西介绍;最后一章到了既在东半球又在西半球的极地地区。再如八年级下册的内容有“中国的地理差异”、“省级区域”、“省内区域”、“跨省区域”的编排上也有相似之处。这种有着非常明显顺序的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其本身就是很好的教学线索,要善于利用,不断强化,从而让学生能够清晰地了解课本的脉络,有利于知识前后联系,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对于这样的线索,老师不难发现,但关键是在教学中要主动地运用。

2.以教学内容的核心为线索

初中地理教材中有些章节在编排上是突出了本节内容的核心,围绕核心编写的教材,教师也可以以核心为线索来组织教学,达到思路清晰、重点突出的效果,也为学生的记忆提供了方便的途径。

例如七下第八章第一节中东地区,在课本中所占篇幅较大,如果单纯按教材的内容进行教学,很可能让学生觉得内容多而记忆困难,这时候我们可以帮助学生确定核心内容“长期的热点地区”,然后围绕核心也就是线索“热点”,分析成为“热点”的原因,地理位置的重要性、石油资源资源丰富、水资源匮乏、文化差异等都是原因,从而内容结构清新,层次清楚。再如八下第七章第二节“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核心内容即线索就是“特色旅游”,围绕这一线索,让学生学习“特色植物”、“特色动物”、具有特色的“民族风情”和旅游业的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最后是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都是围绕“特色旅游”这一线索,提纲挈领,过程流畅,而且学生会牢牢记住。类似的可以采用以教学内容的核心为线索章节在初中地理中还有一些,如“欧洲西部“的教学时突出“发达”, “因地制宜的发展农业”突出“因地制宜”等。

3.以学生认知过程为线索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认知过程,认知规律是教师教学工作中必需遵守的原则之一,人类的认识是一个由现象到本质的发展过程,只有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来设置教学线索,实施教学活动,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初中地理教材中不管是教材结构还是教学内容的编排,实际上也是按照学生的认知过程为线索的,教师要善于理清教材的线索,从而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和能力。例如在初中地理中公认的最难的内容是初一一开始学习的“地球和地图”的内容,和地球、地图两者都有关的就是经纬线和经纬度的认识、掌握和区分。虽然经纬线和经纬度的教学历来都是对比着上的,也是注重两者之间的区别,但是由于学生年龄小,空间想象能力不够,总是会混淆经纬线和经纬度。因此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我确立了以“横纬竖经”四个字为线索,在新课教学和练习、复习的过程中反复强调这一点,让学生牢固树立“横纬竖经”的观点,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突破了经纬度、经纬线混淆的难关,为学生初中地理地图的学习和运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例如八上的中国自然环境的教学,我们首先不一定上来就按照课本内容来讲,可以先帮学生理清自然环境的要素并以此为线索,让学生明确自然环境的学习通常包括的几个方面:地势地形、气候和河湖;气候中又具体分为气温、降水两个方面。学习任何地方的自然环境都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从而让学生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然后再更深层次的研究各地区区别于其它地区的特点。

4.以学生探究活动为线索

人教版地理新教材力求改变以往教学内容“繁、难、偏、旧”的情况,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学生探究活动为线索可以让学生通过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积极地思考解决问题,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发展了学生的探索精抻和创新能力。例如七年级下册《印度》的教学中,在导入新课的时候我给学生看了印度最著名的旅游景点―泰姬陵,然后抛出参观泰姬陵的一个规矩“一年四季必须光脚参观泰姬陵”,并以此为线索让学生思考这个规矩产生的自然环境背景,突出印度的气候在热带的特点,也对热带气候“全年高温”的特点有了更深的体会。再如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中,中国铁路干线的分布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如何将比较零散的铁路相关的知识和铁路干线的分布串联到一起呢?我设计了一个“招聘网管”的案例,由于设计比较新颖,学生一下子积极性调动起来,当知道这个“网管”是中国交通运输网络管理员时,便开始以此为线索,探究具备怎样的知识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网管”,从而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在活跃的氛围中完成了铁路相关知识的教学。

三、重视总结线索,提高学习效率

线索教学一定要重视教学过程中的总结和反馈,线索的小结要始终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抓住各种反馈信息,并对自己的教学作必要的修改、补充;同时根据信息,对学生给予帮助指导,使学生的知识获得和能力提升都得以发展。教师除了自己用语言围绕线索进行总结以外,还可以让学生用语言总结,或者通过提问、调查或练习的方式检验学生线索教学后的效果。通过反馈和总结来掌握学生这节课还存在的问题,分析提炼问题后,整合到教学设计中,制定有效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案,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具体操作时可以将学生反馈中出现或存在的问题整合到课堂线索教学中解决,下节课还可利用课堂前五分钟,集中解决上节课中遗留的或在总结练习中暴露出来的问题。线索教学的实施要考虑到学生的发展水平,要采用不同的线索教学或是总结反馈的策略、方法,使不同的学生得到最适合自己发展的教学方式,树立自信,缩小差异,全面提高学习成绩。

八年级下册生物小结范文第9篇

关键词:思维导图;初中生物;应用实例

20世纪60年代初,英国著名心理学家托尼・博赞创建了思维导图学习模式,在国外运用得已相当广泛,这种模式刚传到国内就被国内的一些大公司、企业推广运用,并作为员工的必修课之一。而引入学校作为学习工具也是在近几年,因此如何很好地掌握并运用这一工具,让生物课堂闪烁思维的火花,让学生真正学习到生物学知识,值得教师认真思考和实践。

一、思维导图制作技能的教学策略

尽管国内外有很多介绍思维导图的文献,但对很多老师和同学来说都是第一次接触到,为了让学生能掌握思维导图的制作技能,必须研究相应的教学策略。

1.教师介绍思维导图的起源

以故事的方式介绍思维导图的创建者英国托尼・博赞将其应用于训练一群“学习障碍者”,结果这些问题学生脱颖而出,变成了学习的佼佼者,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思维导图的兴趣,为学习思维导图打下良好的基础。而后介绍思维导图在国内外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情况,以及思维导图作为学习的工具对学生学习的实际影响,展示2011年高考苏州文科状元梁嘉莉的思维导图笔记,使学生从内心愿意接受学习思维导图。

2.思维导图的绘制方法

(1)一张大的白纸,主题写在白纸中央,注意要有强烈的视觉效果。

(2)从中央向外引出分支。主要的分支一般不超过7个,近中央的分支较粗。

(3)每个分支上一个关键词。关键词通常是动词和名词,不用句子。

(4)使用多种颜色、符号、文字、图画和其他形象表达内容。

(5)尽量发挥想象力,逐步形成个人风格。

二、运用思维导图进行生物教学的策略和案例分析

1.新授课教学策略

新授课以传授新知识为主要任务,它是学生获取新知识、提

高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过程。在生物教学中有很多关于生物形态结构和功能的知识内容需要记忆,生物学概念需要学生进行归纳比较,揭示本质特征,让学生能够根据生物的分类原则和进化顺序,对有关概念进行归类,揭示概念间的相互关系。因此运用思维导图策略增进学生记忆,寻找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实际操作中,课程引入部分运用思维导图,在分组讨论时,可要求各小组利用思维导图对问题进行讨论和研究,由于各小组对问题的想法不同,通过协商合作统一思维导图,可使各自的认知得到完善和扩展。课程结束可用思维导图对内容进行课堂小结。

教学案例:苏科版《生物》八年级下册第二十三章第二节《传染病的预防――预防艾滋病》,教学过程见下表。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共在两处采用了思维导图。

(1)头脑风暴,又称智力激励法或自由思考法

头脑风暴鼓励参与者畅所欲言,互相启发和激励,产生尽可能多的观点。意义在于可以锻炼发散性思维,获得更多的创意,群体参与能够达到更高的创造性协同水平。而思维导图正是练习和记录头脑风暴的良好工具。在本课中,学生通过对艾滋病一词展开头脑风暴,获得了以下一幅思维导图。(见图1)

(2)分组制作思维导图

通过集体的智慧,将原先各自在头脑风暴中绘制的思维导图加以整合完善,并小结本节课所学知识,用一张大纸来记录思考过程,每一组推举一位代表展示思维导图。(见图2)

2.复习课教学策略

复习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巩固知识、提高能力、弥补缺憾、实现目标的重要途径。遗忘曲线告诉我们,及时地复习对于学生掌握知识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但有时复习内容较多,学生很难快速掌握,所以一张完整的丰富的思维导图就可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完成复习,并可随时拿出查看,一目了然!同时,利用思维导图的发散性特点,将不同章节中涉及的知识点串联起来,更加深了学生对复习内容的理解。

教学案例:苏科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生态系统》。(见图3)

三、思维导图在中学生物中应用的实践意义

1.教学模式的转换

思维导图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吸收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培养自主学习的技能。利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学习的教学模式,把学生个体和群体参与相结合,较好地解决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差、课堂沉闷等问题,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找到了集体荣誉感和成功的归属感,

符合初中一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因此这种教学模式可操作

性强。

2.教学观念的转变

(1)教师与学生的新角色

在思维导图教学中,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是知识的建构者和探索者。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探索与互动中达到了教学相长。

(2)课程实施的新变化

思维导图教学是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其课程具有学科交叉性、开放性、互动性等特点,强调合作学习与探究过程,淡化标准性的答案,结论也许是未完成的,思维导图绘制也许是不完整、不美观的,但这些都不影响学生的学习。正如华东师范大学刘濯源教授所说:“不美才是最美!”

四、教学反思

在“思维导图”的课堂实践过程中,我深刻地体会到,它能够帮助学生将头脑中的想法外化在纸上,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了提升,尤其是创新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如果学生真正掌握和应用这一学习工具,我相信定能助力学生未来的学习和能力的提高。同时由于知识更新和传播的速度大大加速,对教师职业的素养和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备课不再是单纯的“备知识”,而是“备学生”,这对教师也是一个极大的挑战。我校正在开展思维导图的课堂教学课题,利用学校搭建的这一平台,学生和老师多使用,我相信定能收获到实实在在的教育幸福!

参考文献:

石茵.思维导图在初中生命科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12-13,15.

八年级下册生物小结范文第10篇

一、这篇游记写初春景象,抓住了乍暖还寒、万物复苏的特点。如“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一句,写出了柳枝初展的神韵。熟读课文,试找出几处这样的景物描写,略加分析,想一想,作者在这样的描写中渗透了怎样的感情。

二、本文在记叙描写中多处运用比喻,比如作者将初春旷野中的自己比作“脱笼之鹄”。你能从文中再找出几例吗?结合上下文体会其表达效果。

三、下列三组短语中的“之”字,有的表示修饰关系、可译成“的”;有的表示限定关系,可译成“以”;有的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可不译。试加以辨析,并说说这些用法现在是否还在用。

一室之内 脱笼之鹄 倩女之碳面

郊田之外 曝沙之鸟 髻鬟之始掠

下面是语文出版社教材中关于《满井游记》的练习设计“思考与练习”:

一、重点读第二段,说说此段描写了京郊初春哪些景色。其中有两个比较独特的比喻句,分别描写了什么景物,突出了怎样的特色?

二、把下列句子译成白话文。

1 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2 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三、作者说,“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你有过同样的感受吗?

四、课文和《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在写景的同时,都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感受,试说说你从这三篇课文中看出了作者怎样不同的心境。

下面是湖北教育出版社教材中关于《满井游记》的练习设计“理解 探究”:

一、熟读课文,说说课文是抓住“燕地”初春怎样的特点进行描写的,找出景物描写的句子略加分析。

二、品读课文,看一看作者的感情前后有怎样的变化。结合具体语句,说一说作者感情变化的原因。

三、画出文中的比喻句,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并译成现代汉语。

四、辨析下面短语中“之”字的作用,并说说现代汉语中是否还有这些用法。

局促一室之内 如镜之新开

曝沙之鸟 始知郊田之外

如倩女之面 呷浪之鳞

五、背诵课文。

有意思的是,人教版的《满井游记》的课后练习是三个题,语文版是四个题,鄂教版是五个题。

那么,这三家教材关于《满井游记》的练习中,哪一家设计得更好一些呢?

我们首先看设计得最不好的练习。

就是人教版的第三题和鄂教版的第四题。这两个题目郁是要求辨析“之”的用法的。表述与选材大同小异。

这样的练习为什么出得最不好?是因为“之”的语义理解决不是八年级下学期的文言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与难点内容,也不是这篇课文在语言表达上需要理解的重难点内容,更不是这篇课文在语言表达上的独特之处。“之”字的理解,早在小学教材中就涉及了,早在初中七年级就涉及了。人教版八年级上学期的课文中也早已设计过同样的练习。

用这样的练习设计来占用只能设计三四个课后练习的珍贵版面,可能不是用心之举。

再来看设计得不是很好的练习。

就是人教版的第二题,语文版的第一题和鄂教版的第三题。这三个题的内容都是关于理解《满井游记》中的“比喻句”的。三个题的表述不同,但在内容上都是要求学生理解、品析其表达作用与表达效果。

这样的题属于可出可不出的题。如果是练习册的话,则是可以出的,如果是八年级下册教材的课后练习且每篇课文只能出三四个习题的话,则是需要慎出的。

原因很简单,我们只要看一看学生用的教辅资料,从小学低年级到高中,几乎没有练习中不出“比喻句”的题目的。特别是初中,凡课文中有比喻句的,则课文的练习题中大概就一定有关于比喻的练习。

作为教材之中的课文研讨题,我们能不能出得更有新意、更有创意呢?

我们再来看,这三家教材关于《满井游记》的练习,哪一家设计得最好。

从总体水平上看,语文版设计得更加好一些。

一、它突现了课文阅读教学的重点。它的第一题,是关于本课阅读重点的要求:“重点读第二段,说说此段描写了京郊初春哪些景色。”这就点示了课文教学的重点,即强调重点,以利落实。

二、它关注了“句子”的教学。它的第二题,是要求对两个描写句进行翻译。翻译句子的练习难度高于一般字词解说的难度,因此是有训练力度的。教师还可以在此基础上顺势增加几个句子,以达到让学生比较深入地理解语句的目的。

三、它关注对学生生活感受的激发和哲理思辨能力的训练。“作者说,‘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你有过同样的感受吗”这一题设计得很好,不仅仅只是理解了文句,还顺势理解了第二段的表达特点,还开阔了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有着一石多鸟的训练效果。

四、第四题的设计关注了课文之间的联系,暗示了一种比较阅读、提炼规律和思考问题的角度与方法。在对学生的训练上既显现出了趣味性,又表现出了一定的深度与广度。它还显现出了教材的编写者对自己所编教材在训练作用上的思考,它表现出来的是编者的一种精细的编写课文训练题的思路与方法。

所以我觉得,从课后练习入手来研究课文、研读课文,也是一种好的方法,它能带动我们对课文训练作用的思考,同时提高我们的练习设计和教学设计的水平。

下面是人教版八下《满井游记》(白读课文)的教学思考。

教学创意:课文五读

先进行背景材料的铺垫。

余寒犹厉 冻风时作 飞沙走砾

高柳夹堤 土膏微润一望空阔

冰皮始解 波色乍明 鳞浪层层

清澈见底 娟然如拭 鲜妍明媚

柔梢披风 曝沙之鸟 呷浪之鳞

二读:自读注释。

1 学生自读课文。

2 学生自读课文,自读课文注释,理解词义。

3 同学们之间自读自译课文。

三读:朗读训练。

1 进行朗读训练。指导学生在领会文中词语含义的基础上,初步读懂课文;指导学生读得通顺,读音正确,不读破句,不读错句。

2 继续进行朗读训练。要求在理解文章思路的基础上,能读出词语、句子、段落之间的逻辑停顿,恰当地表现文脉的贯通和文章的层次,要读得流畅,突现重音,把握速度,注意节奏。

3 重点朗读第二段。要让学生品味意境,读出文章的情趣,要读得琅琅上口,声情并茂。

四读:文句译读。

1 教师就文句的翻译进行提问,学生抢答。

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

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2 再出示比较难以理解的句子,请学生进行翻译,教师评讲。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五读:精段品读。

1 请同学们自选角度,说说文中第二段的描写层次,理解文章的脉络。

2 请同学们在评析的基础之上用带“美”字的文句概括介绍课文内容。如:

(1)景:文章写了春水之美。“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写了春山之美,山峦的积雪被晴日所化,青葱的山色如同经过洗拭一般,显得格外鲜妍明媚,好像刚洗过脸的美人正在梳掠她的发髻。写了春柳之美,还写了麦苗之美。它们构成了一幅北国郊原的早春风光图,令人目不暇接,心旷神怡。

(2)人:作者写了游人的情态之美。――饮泉水煮茶的人,显得清雅而悠闲;边喝酒边唱歌的人,显得豪爽而痛快;穿着艳丽服装的女子,显得从容而舒适。这各得其乐的种种情态,无疑是一幅郊原春游图。游人们既领略到了最早的春光,又给余寒初退、大地春回的景色增添了不少的生气和暖意。

(3)物:文中描写了动物的姿态之美。“曝沙”句,写鸟的安闲恬静;“呷浪”句,写鱼的自由天真,作者通过鱼鸟一动一静的情态,概括了大自然一切生物在春光中的“悠然自得”之感。作者甚至发现和感受到在鸟的羽毛和鱼的鳞鳍之间,都洋溢着一派喜气。

(4)情:作者表达了情感之美。来到野外,看到堤岸两旁高高的柳树,闻到滋润的泥土的芳香,他快乐的心情就好像脱笼之鸟一样,飞向那辽阔的春天原野。作者的情,还表现在写景写人写物之中,表现在游玩之后的美好感受――春在郊田之外,而居住在城里的人还不知道。辜负春光,岂不可惜!表达了向往大自然的美好情怀。

上一篇: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范文 下一篇:生物八知识点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