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历史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11 20:35:50

八年级下册历史总结

八年级下册历史总结范文第1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6B-0039-01

板书就好像课文的精缩版“名片”,好的板书能够直接呈现教学内容和教学重难点,帮助学生掌握课文内容。在初中历史课堂上,一般教师使用板书的情况如下:(1)课前,使用提纲挈领式板书,板书的脉络清晰、要点明确,上课前书写于黑板上,有助于学生在课始自读课文时迅速把握重难点。(2)课中,使用娓娓道来式板书,教师边讲边板书,与学生共同探索课文内容,变繁杂的课文为简单的提纲,有助于学生直击要点、深入课堂。(3)课即将结束,使用总结式板书,帮助学生从大量的信息中抓住最有效的内容,回归课文本体,掌握主要内容,分清讲授内容的主次。在此,笔者主要结合实例,谈谈如何进行历史课堂板书设计。

一、数字框架式和大括弧式

数字框架式板书主要运用阿拉伯数字、中文数字、罗马数字等,把课文分为大小不等的几个层次,将单个分析与综合总结相结合,适用于内容比较集中、单一且层次比较清晰的课文。如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3课《》的板书(见图1),这样的板书对学生理清课文的基本脉络有较大的帮助,在课前预习、课中教学和最后总结时都可运用,是历史课堂中比较常用的板书形式。

数字框架式板书与大括弧式板书有异曲同工之处,两者都是把课文内容层次化,不同之处在于形式的差别。如《》的板书也可以设计成图2的样式。两者相较,大括弧式板书的直观性更强,能更多地体现知识点的迁移和交叉关系。

二、表格式

在历史课堂上,表格式板书的运用相对较少,一般适用于内容较多且杂的课文,利用表格特有的分项特点进行设计,可以化繁为简,由点到面,变凌乱为有条理,有利于学生整体感知知识。例如,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可运用表格式板书(见表1)。

表1

由于初中历史课单位授课内容相对较少,而表格式板书囊括内容较多,所以表格式板书更适用于专题式复习。由于绘制表格所需时间较长,教师一般需要在课前提前准备。此外,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写出美观、清晰的板书,对教师的粉笔书写要求较高。因此,很多教师把表格式板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这样,既能节省时间还可以保证板书效果,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三、线索式

线索式板书最常用的符号是线条和箭头。线索式样板书通常有两种:一种是利用箭头表现出课文内容的不同层次,是数字框架式板书的变形,但又比数字框架式板书更能够表达出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另一种是利用箭头的形状表达出强烈的推进感,适合层层深入、内在联系比较紧密的课文。例如,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10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可以采用这样的板书形式(见图3)。

四、设计初中历史课堂板书应注意的问题

1.忌画蛇添足,过多过密。板书是课文内容的重现但不是重写,板书起的是纲领性的作用,是课文的“灵魂”而不是课文内容的单纯重复。有的教师所设计的板书事无巨细、洋洋洒洒,反而使得条理不清晰,重难点不突出,这是板书设计的大忌。

2.忌缺乏整体结构性,课文题目与板书条目不匹配。有的课文描写的是一个整体的大事件,如上文提到的《》,对于类似的课文,教师不用担心课文题目与板书之间的关系。而有的课文讲述的是几个事件,将其中一个较为重要的事件作为课文的题目,如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伟大的历史转折》,对于此类课文,如何设计板书使课文章节内容与题目相协调就是值得教师思考的问题了。

八年级下册历史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英语;教材;修订;容量;话题

中图分类号:G6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1-0118-03

2011年,根据修订后的国家《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的实验情况,《义务教育教科书?摇英语》(七至九年级)教材开始了新的一轮修订。截止到2013年,整套教材的修订已经基本完成。修订后的教材仍以单元话题形式编排,以主要人物的活动为主线,各单元、各册之间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衔接,教材的内容贴近学生的学校、家庭等日常生活和活动,但是话题更为广泛,体裁也更为丰富,结构也更加清晰。修订教材到底有哪些具体变化呢?现就本人工作角度的一点认识,分析如下。

一、教材容量和难度减低了

1.总体编排体系。初中阶段教材编写继续采用教案式编排,但修订后原九年级上下册合并为全一册。其中,七年级分为上下册,每册8个单元;八年级分上下册,每册8个单元;九年级全一册,共10个单元。这样,原来的初中阶段6册调整为5册;原有整套教材44个单元降为42个单元;新授课由原有308个减为252个,适当降低了教材容量。

2.单元结构。在保持教材原内容特点和教案式编排等风格基础上,每单元由7+1模式改为6+1模式,即将原来的7个新授课加复习课改为6个新授课加复习课,以方便老师在实际教学中安排教学计划。

3.具体内容。本次修订对语法、语音、词汇等进行了更为系统的梳理。改写或替换了部分课文内容,对语法、词汇、功能意念的呈现重新进行了梳理和安排,删除了部分超标词汇和超标语法项目。初中阶段词汇在小学阶段掌握423个核心词汇的基础上,学生能使用1500~1600个单词和200~300个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达到英语五级目标要求。语法教学从七年级上册开始系统介绍,采用归纳法展示语法规则,并对语法项目进行小结。从七年级上册开始,在复习课中听与说部分增加语音练习,引导学生发现读音规则,及时总结归纳。

修订后的教材在保证教材语言地道生动的基础上,同一单元话题下的重点词汇、语法和功能项目出现得相对集中,在全书的呈现中做到螺旋式上升。教材的难度也相应降低,便于学生学习和掌握。

二、话题更为丰富了

本次修订参照修订后的国家《英语课程标准》的24个话题项目表,重新调整本套书的话题。七年级上册的话题基本没有变动,只是将第8单元的话题由“讲英语的国家”改为意义更加广泛的“国家”;七年级下册的话题调整比较大,将原有1~4单元的旅行浓缩到1~2单元,北京之旅改成了围绕丝绸之路的中国之旅,使得故事发展的节奏加快,并扩展了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学习。增加了学校生活、课外生活、英语学习三个单元,就饮食、音乐、服装、学校课程设置等多方面进行中西方的文化交流,使话题更为丰富。

八年级上册第6单元话题改为交通话题即Go with Transportation;八年级下册的话题对原有八年级下和九年级的话题进行了进一步整合,比如:将The Olympics 单元改为Be a Champion!删除对获奖个人和团队介绍的素材,增加了反映奥运历史和奥林匹克精神的相关内容;Internet话题中补充液晶电脑的图片,增加网络搜索信息、网络博客、视频聊天等内容;Know Our World单元减少地理内容,增加不同国家的社会风俗及文化的内容,使得对geography的理解不是记忆地名,更是对一个社会在地理位置、历史发展、风土人情等因素上的综合理解。

九年级全一册在原有九年级上下册基础上做了较大整合,例如:去掉了DNA作为单元的内容,压缩与重新整合,将其并入Look into Science单元中;将Pardon Me!和Culture Shapes Us合并,使相关话题更为精练;改编原书单元题目You Can Write Poetry为Poems and Stories,通过增加寓言和童话故事,丰富文学题材;新增加了Movies and Theatre,Communication等单元。通过这些调整,教材话题更加精练、深入。这些话题切合学生的生活和他们的认知水平,结合自然地道的语言,在螺旋上升中层层展开,能够自然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总体安排如下:本次修订中通过调整教材单元和内容,使其和小学内容衔接得更自然,题材更为充实多样,更具时代感。

三、结构更为系统清晰,操作更方便了

1.修订后的教材结构清晰、系统完整。教材以话题为单位进行设计,每单元设计6课。每个单元围绕一个话题展开学习活动,在整套书中部分话题不断有重复和螺旋上升。每个单元围绕主话题设计了课文,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段学习目标,围绕单元话题,以教材人物之间的对话或故事展开话题,逐步过渡到深入探讨单元主题。整个单元沿着浅入深入浅出的认知循环,语言信息逐步深入,话题逐渐展开。以八年级下册第7单元为例:

新授课两页对开,左面是内容丰富的课文,右面是形式多样的活动。每篇课文都是主话题下面的一个子话题,最后一篇课文是对话题的回顾和总结,复习单元所学。新授课设计有Think About It!(课前思考)部分;另外根据内容适度穿插了Dig In(学习研究)等板块。复习课引导学生对词汇、语法等单元重点进行横向复习,并归纳、总结。

2.教材听说读写等活动融入了教科书中。原有在实验教材中与课文相配套的活动另外成册,由于各地情况不同造成了学生活动方便。新修订的教材每课内容安排遵循“新授+活动”的形式,新授课文后面增加的活动即Let’s Do It部分,便于学生及时巩固所学内容。Let’s Do It!中设计了与新授课相结合的活动,每一个活动都经过精心设计,分别从听、说、读、写等多种技能的角度帮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内容。活动数量控制在3~5个,分别从课文理解、听力训练、基础知识、小组对话活动及项目(Project)等几个方面着手,每个单元各有侧重并保持整体平衡,语用练习的形式多样,有效控制学习过程的难度和进展幅度。

3.小知识板块,增加教材弹性。根据单元具体内容,适时增加了Dig In(学习研究),Culture Tip(文化点滴),Learning Tip(知识点拨),Hands on Activities(动手做一做)等板块,和教材内容自然穿插?其中,Dig In引导学生就课文中关键内容作进一步思考;Culture Tip对课文中的文化背景或文化差异给出必要的说明,渗透跨文化意识;Learning Tip是对课文中知识点的解释和说明,便于学生能更好地把握语言要点;Hands on Activities则强调学生在动手完成规定任务的过程中,实现对语言的理解和掌握。

四、体裁多样,时代感更强了

经过十年的实验,教材原有一些时事性的话题随着时间的变化显得陈旧。修订中对教材的内容进行了及时调整,将原有单元中时事性内容删除,增加体现单元主题的内容。教材呈现方式以对话和故事为主,结合海报、问卷、报刊电子邮件、网络视频、论坛、博客及微博等多种体裁。如:七年级上册第30课,詹妮的奶奶过生日,詹妮用微博的方式写出;七年级下册第11课,詹妮从丝绸之旅回国后,用论坛的形式介绍中国的饮食文化;七年级下册第13课王梅和詹妮用网络聊天工具交流学校生活,七年级下册第26课Alicia和老师用网络视频电话交流英语学习。这些更有现代化的交流手段,丰富了体裁,紧紧抓住时代的脉搏,具有浓烈的生活气息,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同时,教材提供了全方位、多角度的话题素材,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语境支持,便于学生用语言思考并做事情,对同一话题可进行多方面、深入的探讨,以此发展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五、更加有利于学生的整体发展

本套教材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课堂的主体地位,注重引导学生发现、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有意识地在各种活动中引导学生的创新、合作精神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策略。

1.进一步明确了学习目标。原有单元页以图片等非语言信息,帮助学生理解单元主题;本次修订在保留这一特色基础上,增加了We Will Learn板块,将本单元的主要功能、语法和句子结构列到单元页,使学生对本单元的重点一目了然,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凸显了学生的作为学习者的主体地位。

2.活动科学系统,有利于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培养。在安排每课的活动练习时,根据不同的学习目标,有的侧重于合作学习,有的侧重于个体的思考。二者互为补充,相得益彰。从八年级开始,每单元以对话教学为起始课,适当加大了教材中语篇的长度,适量增加了针对语篇的阅读训练,培养学生对语篇结构进行分析,对篇章信息和主旨大意进行分析理解,对写作方法进行比较,设计了改写、缩写、仿写、访谈、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对学生的语言技能进行综合训练。

3.自我评价更加科学。单元复习听说部分中系统安排了对语音知识(读音、重音、语调、连读等)的学习和归纳;拓展欣赏部分与单元主题紧密结合,在轻松的氛围中对单元知识作适当拓展。评价部分由原有的Do You Know?改为Self-Evaluation,采用发现式的方法呈现,不再是对学习目标的陈列,而是提纲挈领,要求学生自己归纳和总结本单元所学主要内容,同时评估自己在这些方面的完成情况。

4.学习策略指导更为细致。教材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通过多种板块引导学生发现、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有意识地呈现学习英语的多种手段和方法,鼓励学生动手动脑查找相关学习资料,丰富学习资源,收获成功的喜悦;适时对比和总结英语语言的规律,如:英、美词汇的差异,合成词的示例,帮助学生借助联想和归纳来记忆词汇。鼓励学生通过网络、图书或求助于老师、家长甚至是同学来使问题获得解决。

5.教材进一步丰富了文化内涵。在英语国家文化基础上适当补充了其他国家文化的介绍,并增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比重,渗透了传统文化、爱国主义教育和道德教育素材。通过引导学生了解中外文化风俗、饮食习惯、禁忌幽默等,使学生开拓视野,理解和尊重外国文化、增强世界意识,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同时更加热爱祖国的文化,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发展健全的人格。

八年级下册历史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问题框 历史课堂 教学效果

在初中历史教材中,许多课文的旁栏都有与课本内容相关的一些思考题(即旁栏中“想一想”、“议一议”、“谈一谈”、“说一说”等带“?”的内容),内容丰富新颖,通常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运用能力为主题,从多角度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教学活动提供了良好的资源。有些教师在授课时,因为时间关系,往往会省略这部分内容,这种做法,虽然节省了时间,却也失去了一些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资源。我觉得在教学中如能充分合理地利用问题框,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对知识作更广、更深的探究,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知识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1.利用问题框深化课程内容,突破教学重、难点。

有些问题框与所授课的内容紧密联系,是对课本内容的深化和延伸,合理利用之可以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如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劫难中的抗争》,问题:为什么说圆明园的被毁是对人类文明的一次浩劫?利用这一思考题引导学生通过圆明园被毁前后的对照,被毁前圆明园建筑华美,有“万园之园”的美誉,被毁后一片废墟,帮助学生理解侵略者的和强盗嘴脸,以及清王朝甘愿受辱、腐败无能的表现,这正是本课的重点之一。又如八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维新变法运动》问题之一:为什么会失败?通过引导学生发现是因为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极力反对,而当时的国家大权正是掌握在他们手中,从而证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不符合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顺理成章地突破了本课难点。

2.利用问题框进行归纳总结,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形成。

有些问题框是对课本内容的归纳总结,这类思考题将学生已有的知识及有待学习的知识联系起来,使所学知识结构化,同时也成为检验学生掌握情况及教师调整与修正教学设计的有力工具。如九年级下册第10课《“冷战”与“热战”》,问:美苏“冷战”局面是如何形成的?利用这一思考题引发学生思考,美苏“冷战”形成的因素有哪些?包括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等,通过这一问题既检查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又整理了本课的知识结构,因为此问题概括了本课的重点内容,也为学生理解二战后美苏错综复杂的关系奠定了基础。这类思考题通过知识间的有效联系,有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整合,形成必要的知识网络。

3.利用问题框拓展课本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有些问题框是对讲授知识的拓展,答案是开放性的,可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性思维。如七年级下册第7课《重大发明与科技创新》思考题“唐末用于军事上的火箭与现在航天发射的火箭有何异同?”学生大胆想象,认真分析、思考,分组展开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回答结束后,师生再作一简短评价,对讨论过程中出现的科学判断错误性,教师要及时加以指正,对于学生大胆的设想及正确的分析则给予充分的肯定。这样做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分析和表达能力。再如八年级下册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问:开国大典上为什么要用54门礼炮齐鸣28响?很多学生对数字特别感兴趣,教师还可以增加关于中外历史上重要庆典使用的礼炮规格标准史实,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既开拓了学生的思维,问题又迎刃而解。还有一些问题框,如《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一节,问:“你知道端午节、七夕节等节日的来历吗?”《推动社会进步的科技成就》中,问:“14世纪的中国劳动妇女黄道婆手中能同时纺出几根纱?”等也属于这类既可以丰富学生见识,又培养其学史兴趣和创新思维的开放性有效提问。

4.利用问题框联系实际生活,锻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分析解决问题,要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必须充分保证和拓宽学生主体活动的空间,让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把握解决问题的规律和思维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长期以来,传统教学方式重视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而要他们将所学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时,他们便会觉得自己的聪明才智似乎一下子消失了,对遇到的问题无从下手。教材中某些问题框,恰好起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和枢纽作用,此类思考题可引导学生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如九年级下册第19课《机遇与挑战》中:“如何解决严重危害人类社会的共同问题?”七年级下册第15课《推动社会进步的科技成就》中:“你知道我国的印刷术近年来有什么变化吗?”通过这类贴近生活的思考题,学生不仅可灵活运用理论知识解释现象,还可通过生活中的事例,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增长课外知识,进一步激发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

5.利用问题框实施学科间的渗透,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的能力。

有些问题框知识涉及面广,不同学科间相互渗透,如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则可不断提高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如八年级下册第18课《蓝色的地中海文明》中:古代希腊与古代中国在自然地理环境方面有哪些差异?教师在授课时,让学生了解两种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经济特色,进而形成了截然不同的两种文明,这里不仅有历史学知识的运用,而且有地理知识的运用,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好时机。再如七年级下册第1课《隋的统一与大运河》中:大运河对生态环境方面会有哪些影响?这一问题涉及历史、生物学、环保等方面知识,可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及通过查阅和听教师讲解等得到的知识,分析得出答案,并加以整理,形成自己的观点,从而锻炼综合分析能力。

6.利用问题框引导学生感悟总结,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人生观。

一些问题框里的提问内容字面上是根据课文内容评价历史人物的言行或事件,就事论事,实际上渗透着深厚的思想品德教育功能,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七年级上册第10课《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中的提问,孔子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你同意孔子的说法吗?为什么?这句话体现孔子学无常师、择善而从的主张和谦虚、好学的精神,这些都是我们今天实施素质教育中依旧要大力提倡的,并且可以扩大到孔子的其他有益于社会发展、有益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有益于学生潜能发展的教育教学思想。再如八年级下册第3课《甲午中日战争》中:邓世昌的举动体现了怎样的民族精神?通过讲述和思考邓世昌的主要事迹,体会邓世昌等民族英雄不畏、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精神,对学生进行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又如七年级下册第16课《繁荣的宋元文化》问:对司马光幼年的这种勤奋学习的精神,今天我们应该如何借鉴?通过了解司马光,学生会学习和发扬司马光勤奋刻苦、自觉自律、持之以恒的精神。

此外,还有一些问题框,如《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一节:“你能根据下面的地图说出“丝绸之路”的路线吗?”是考察学生的识图能力,由此可见,问题框涉及的范围广泛,内容丰富多彩,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材合理、适度地使用。如有些问题框,意在使学生有所了解即可,这类问题框则不适宜过量、过深扩展,以致学生无法理解,加重学生的负担;而有些章节问题框较多,教学中应加以取舍,选取有代表性的内容进行讲解、讨论,其余的可留给学生课外思考,以免造成“泛泛而谈”,既浪费了时间,又失去了教学的重点;有时为了教学的需要,教师还可以精心地准备一些课外知识,帮助学生识记、理解和巩固问题框的内容。

八年级下册历史总结范文第4篇

一、找准方向,集体备课

常言说:“团结就是力量”,“集体的智慧是不可战胜的”。为此,我校九年级历史教研组确立了集体备课的制度,在教学中经常开展集体研讨,这样既能发挥教师个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还能发挥教师群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便于资源共享、取长补短。在集体备课时,我们安排一位教师主讲,讲课堂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布置等,其他老师认真听,并深入探讨研究,最后集思广益,对上述内容进行补充完善。每节课后,备课组全体教师都要交流得失、解决课堂上存在的问题,并进行进一步的反思提升,力争使每节历史课都上得生动活泼、高效实用。

二、注重实际,研究实例

初中生思维活跃、可塑性强,他们认知水平不同、个性有别,因此再好的教学设计也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课堂上难免会出现一些突发事件。针对这些问题实例,我们注重搜集信息,积极研讨,本着“关注学生发展,张扬学生个性,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创新”的原则,努力教育学生,培优补差,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创造力,塑造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和完美的人格。

三、大胆实践,勇于探索

我校九年级历史教研组把课堂教学作为教研的主要阵地,狠抓课堂教学改革,注意提高课堂效率。在课堂教学这个环节中采取的主要措施是:(1)充分备课,熟练教材,讲课时充满激情,努力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2)讲课时有深度和广度,给学生充分的活动空间,使其享受学习的乐趣。(3)注意课本知识的有效拓展,引领学生联系实际、展望未来,使学生从历史课本中得到启示、学到道理。(4)每周都有一位教师公开上一节观摩课,其他教师听课,课后开展卓有成效的评课,探讨出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供大家借鉴参考。

四、研究学生,提高效率

七、八年级时许多学生对历史课重视不够,基础比较差,到了九年级,由于时间紧、任务重,除了学习九年级历史课程外,还要全面复习其他学科知识、备战中考。为在有效的时间内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一定要做到时时关注学生。例如,九年级开学之初,为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我们花大力气先对学生进行一场深刻的思想教育,从学生的自身利益、实际情况出发,通过讲一些生动形象的历史小故事,让学生领悟人生的道理和学习历史的重要性。思想做通了,还要抓课堂。课堂上,我们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锐意进取,要求课堂活动人人参与,课堂板书人人记录,课后巩固人人过关。课外查阅资料人人动手。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培养兴趣、锻炼能力,也有利于学生熟练掌握课本知识、学以致用。

五、研究中考,扎实备考

中招备考是九年级校本教研活动的重要一环。学生犹如希望之鸽,那么如何将他们放飞,让他们翱翔于知识的蓝天呢?做好复习备考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对于中考复习,我校九年级历史教研组经过多年的实践一致认为采取“三轮复习法”效果较好。

第一轮复习时紧扣课本,重点复习八年级上册、八年级下册、九年级上册、九年级下册。具体方法是:老师按单元或专题先串讲基础知识,然后再让学生自己整理、巩固所学知识。为便于老师了解情况,我们将学生编成复习小组。小组长负责帮助组员,老师监督帮助小组长,形成层层负责、互帮互带制,这样在复习过程中既省力又高效。

第二轮复习时要依据中考要求,复习《说明与检测》,有重点地进行查漏补缺。具体方法是:发挥备课组的集体优势,分工协作,各尽所能,依据中考题型,将《说明与检测》上的知识点设计成中考模拟题,让学生进行模拟训练。与此同时,备课组教师分专题整理知识,以供学生复习。例如,对资产阶级革命专题、中外改革专题、台湾专题、三次科技革命专题等,教师要进行全面的归纳总结,并设计成新题型。

第三轮复习时要对中考中的热点、难点进行最后冲刺。具体方法是:教师先查阅网上资料,借鉴吸收大量好的模拟题,经过精挑细选和重新组合,整理成模拟试卷,让学生进行全面的实践演练。对学生的答卷要严要求、细把关,以帮助学生总结得失,探寻技巧。

八年级下册历史总结范文第5篇

一、依据课本主题,丰富主题内容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门新兴的课程,它的取材十分广泛,学习主题随处可觅。语文课本中的综合性学习主题仅是给教师和学生的提示,有些主题本身就是学生的生活,是地方教学资源的组成部分,对于这些主题,我们应该按课本的安排组织学生实施,并在实施过程中丰富主题活动的内容。例如,七年级上册《这就是我》,这是学生进入初中开展的第一个主题,教材的编排意图在于让学生从身边的环境开展主题活动,我除了按教材的安排完成了自我介绍,求职表演等外,对主题进行了适当延伸:一是建立相册,让学生自己在每一位同学的页面下写上一段话,评出这位同学的特点,这一活动将学生的目光扩展到全体同学,引导学生正确评价他人;二是组织跨级对话,组织与八年级、九年级同学联谊会,促进了校内同学间的沟通;三是建立家庭和谐档案,要求学生每月为家庭成员提一项建议或解决一件家庭事务并记载下来。这样延伸,丰富了主题内容,扩大了活动空间,易于创造成果,达到了表达、交流的目的。同样应遵行的课本主题还有七年级上册《我爱我家》,七年级下册:《成长的烦恼》,八年级下册:《献给母亲的歌》等。

二、合并课本主题,扩大主题空间

有些课本主题比较单一,有的两个主题在操作上有重复之处,加上农村初中学生受经济条件和交通条件的限制,同时为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不大可能频繁地让学生离家(校)活动,因此,有必要将课本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合并为一个主题开展,这样会省时、有效。如八年级下册有《背起行囊走四方》和《到民间采风去》两次综合性学习,它们具有上述特征,于是我将这两个主题合并为《我爱家乡山和水》一个主题,将全班同学按居住村子分成几个小组,一个小组调查当地农作物种植种类,家畜家禽的饲养情况;另一组调查当地的矿藏分布和森林资源;第三组负责统计辖区内的河流及其受污染的程度。以上过程大致安排2―3周时间,然后各小组成员总结调查所得,再由组长执笔写出专题报告,最后举办一个《我爱家乡》主题成果展,这个展会,既有同学个人的独自成果,又有同学们集体智慧结晶,达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目的。

三、改变课本主题,催生主题资源

由于农村条件如前文所述,因此,课本中提到的有些综合性学习活动无法开展,如七年级上册的《探索月球奥秘》《追寻人类起源》;七年级下册的《戏曲大舞台》《马的世界》;八年级下册的《世界何时铸剑为梨》等,在无书、无网的农村初中是难以实现的,如果由老师代替又不能实现教材编写的目的。在这种情况下,我就只有改变课本主题,充分利用当地的教学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如将《戏曲大舞台》改为《你歌没有我歌多》,让同学们到各村寨去收集山歌、民歌,并举行山歌、民歌演唱会,体会原汁原味的民众风采;将《探索月球的奥秘》改换成《山里的传说》,让学生收集本地的神话故事、地名由来,品味出家乡的每一处地方都具有浓郁的神奇;将《追寻人类起源》改为《家族的变迁》,去追寻家族中的交叉历史,如异姓通婚史,异族通婚史,异族继承史(异族过继儿子继承财产)等,从而让学生理解,我们中华五十六个民族的血管里都流动着对方的血液,五十六个民族一家亲。再如,将《话说千古风流人物》改为《家乡人物史略》,给家乡历史上的名人立传,由于它们来自老百姓亲口述说,学生更能从中发现历史人物的闪光点,激发起他们爱祖国、爱家乡的热情。

四、倾吐课本文化,实现语文大同

八年级下册历史总结范文第6篇

一、开门见山说背景

某些经典阅读篇章因写作年代距离今天久远,且有深刻的社会背景,如果学生对其不甚了解,阅读时往往会不明其意,甚至一头雾水。所以对此类文章教师讲授时只有开门见山地说背景,才能使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全面把握人物形象和主旨思想。

如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1课)一文,学生只有了解了鲁迅先生青年时留学日本时清末衰败、饱受列强欺凌的社会大背景,才能理解文中鲁迅先生敏感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依然弃医从文后以笔作枪、战斗不止的爱国心,才能明白在当时这种历史背景下,藤野先生这种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治学严谨、能以公正之心对待来自弱国的学生,而且给予极大地关心鼓励和真诚的帮助的精神和行为是多么的难能可贵,从而使藤野先生潜移默化走进学生心中,逐渐成为学生脑海中一个亲切而感人的难忘形象。

二、感知文意插背景

某些经典阅读篇章不仅思想深刻而且格调昂扬、语言精美,适于吟诵。如果上课伊始教师便直说文章背景,未免太煞风景,不能使学生首感其美,也不利于学生感悟能力的培养,所以此类文章适于学生熟读课文、感知文意之后,教师再插叙背景。

如在学习高尔基的《海燕》(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9课)一文时,我先让学生反复诵读,不仅使学生陶醉于散文诗的音乐美中,而且使高傲勇敢、乐观自信的海燕根植于学生心中,然后我适时设疑:高尔基是在什么情况下写出这篇激越豪壮的散文诗的?“海燕”是他闲情逸致下的海边观赏之物吗?从而使学生产生浓厚兴趣,此时我及时穿插其写作背景,不仅使学生深入把握了海燕的象征意义,而且被经典美文深刻的思想、锐利的锋芒和激越的诗情彻底折服。

三、巧用文本提背景

某些经典阅读篇章内容本身就有很强的时代痕迹,是作者现实生活的体现,所以这些文章的写作背景教师无需单独介绍,只要巧用文本信息,引领学生反复阅读,筛选出能体现作者当时社会生活的关键词句,然后轻轻一点,学生就会恍然大悟,轻松了解了作者写作的社会背景。

如在学习牛汗的《我的第一本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3课)一文时,我抓住文章难点句“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请学生找出文中能体现作者童年生活“荒寒”的语句。学生相继找出“父亲在北京大学旁听过,大革命失败后返回家乡,带回一箱子书和一大麻袋红薯。书和红薯在我们村里都是稀奇东西。”和“我把书撕了一半给乔元贞,一人看一半”等句子,从而使学生了解到本文内容只是20世纪初中国农村苦难生活的一个小小缩影,自然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

四、结尾升华点背景

有的经典阅读篇章运用象征手法,感情委婉曲折,主题别有深意。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把握主题,提高阅读的能力,适宜结尾升华点背景。

如在学习巴金的《短文两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8课)一文时,我通过引领学生反复阅读、研讨分析、比较异同等教学环节,使学生认识到《日》《月》都体现了作家巴金对光明的歌颂,对为了拯救人民,为了追求光和热不怕牺牲自己的一切人的歌颂,都表达了作家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至此,本文的课堂教学也接近尾声,于是我适时追问:“同学们知道巴金吗?你了解本文的时代背景吗?请给大家讲一讲。”然后在学生自主介绍的基础上,我补充说明:本文写于1941年,1940年―1941年正是抗日战争进行到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全国人民包括巴金全部都在期盼胜利的到来。从而使学生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也使学生的心与作家的心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油然升起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神圣感。

“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因而中学语文经典阅读教材写作背景介绍的技法不只是以上几种。只要我们深入备课,全面把握文本和课堂,就会找到适合文本、适合学生的最好方法。

上一篇:八年级历史下册总结范文 下一篇:八年级历史学习技巧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