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中想象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10-30 09:48:03

作文教学中想象能力的培养

摘要:想象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必备的心理品质。在作文教学中,注意想象能力培养,不但对提高作文质量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创造能力也有相当的作用。

关键词:想象;作文教学

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这里结合几位老师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凭事推理想象

在指导学生作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感性材料加以分析、综合,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去联想,推断出事物内涵的哲理来。

例如在写《抓老鼠》一文中,很多学生是这样结尾的:可恨的老鼠真狡猾,老是围着桌子跑,绕着凳子窜,害得我们互相碰撞,无法下手抓。都怨我们太笨,这家伙终于逃掉了。当老师发现学生只是写了抓老鼠的过程和热闹的场面时,便及时提问题让学生们思考。猫为什么能抓住老鼠呢?大家说猫有抓老鼠的本领。我们要想把事情做好,没有本领行么?结果,学生的文章中又增添了这样的内容:我们要想把事情做好,光有热情是不够的,还必须有科学的方法和过硬的本领。

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通过分析想象,推理判断,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飞跃的过程中,不但加深了对事物的认识,深化了文章的主题,而且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也得到了综合训练,并且又受到了良好的思想教育。

二、借物言志想象

在指导学生状物写景时,教师要引导他们借物言志,触景伤情。

有位老师在批改《牵牛花》一文时,看到学生只是通过茎、叶、花、的描写,表现了牵牛花的美丽和善于登攀的特点。老师认为学生对牵牛花特点的认识还不够全面,于是在讲评课上便提出了富有思考价值的问题:1牵牛花如果不借助于其他的东西,他自己能够登攀向上吗?2那么,他借助于别的东西爬到高处就沾沾自喜,对吗?结果,向上在想象中,通过讨论悟出了道理,外延到现实社会生活中去,进而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与观点志向,做到了文与道的统一。

三、介入情境想象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是说写文章的人,只有产生感情上的激荡,才有滔滔不绝的语言把事物活化为生动的形象、感人的情节。

有位老师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引导。她的学生写老师在寒冷的冬天背同学到医院去看病,文中有一段话:“明明不肯让老师背,一劲地挣脱,可是,老师拉过他的手,把他背起来,又反背双臂,把他紧紧地托住,便迅速地向医院走去。我紧跟在后面,走不远,见老师的头上已经是热气蒸腾了。”这个情节是感人至深的。可是老师认为他表达得还不够深刻,在批改时,老师把他找来,问:1假如明明是在家有了病,妈妈对他能怎样呢?2如果你是明明,在老师的背上会想到些什么呢?这位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经过设身处地的想象,结果又补充了一段抒情的文字:“我看老师背着明明,仿佛自己趴在母亲的背上。老师头上那蒸腾的热气,好似妈妈体内涌出的暖流,顿时热遍了我的周身。老师啊老师,人人都称颂您是辛勤的园丁,我看您还是慈祥、善良的母亲啊!”

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进入了情境,激发了想象,是文章有血有肉,“感情真实,恰如其分。”

四、因果追溯想象

看图作文,画面只能表示出事情的结果或重点部分,至于来龙去脉,需要学生去想象。创造性作文,也只能用简单的几句话叙述出事情的开始或结果,余者要学生合理想象,补充完整。生活中的事或自然现象,有的也只展示给人们以结果。有的老师在作文教学中,经常利用一些有益材料,引导学生用辩证的观点,发展联系的观点,矛盾的观点,依据客观事实积极想象,把事情的原委说得完整清楚,使学生的想象能力、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同步发展。况且由因追果、由果溯因的想象是符合儿童好奇、事事都要问个为什么的心理特点的。

五、求异思维想象

求异思维是在同一来源中产生各种输出的。分析性的思维方式。善于用此种思维方式的人,有鲜明的个性,是创造型人才。求异思维训练应贯穿于作文教学的全过程。要引导学生同一中心选材求异;同一事物说法求异;同一材料组织求异;同一题材中心求异。而同一概念,用不同的表述加以肯定更是求异思维训练的有效方法,想象又是实现这种训练的有益途径。

有位老师在教《啄木鸟医生》看图说话课时就注意了求异思维想象的训练。她说:根据得了病的老树公公的表现,你能想象出他的心情是怎样的吗?希望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说法,尽量不重复别人说过的话。思考片刻,学生便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老树公公得了病,愁眉苦脸的。”有的说:“老树心想:谁能治好我的病呀!”有的说:“老树爷爷说‘这下我怕是治不成了!’”等等。学生根据生了病的老树的表现,分别从神态、心理和语言等不同方面,想象出老树急需治病的心理,而且说法各异。

学生之所以说法各有特点,说得生动具体,是因为思维求异符合儿童好奇好胜的心理,因此,想象的双翼就展开了。

六、虚实相变想象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处理好写作材料。把读者能够看得到想得出的内容,用简洁的文字一笔而代之,这可以叫做变实为虚。还可以把非人的事物,通过想象,描绘出其语言、动作、神态等,使其性格化,这可以叫做变虚为实。

有的学生在文章中,回忆他和迁居到外地的同学分别时写道:“汽车开动了,我紧紧地跟在后面。汽车渐渐地远去了,我只好呆呆地立在路边,望着那飞驰而去的汽车,我久久地站着、望着……”文章到此收笔是恰到好处了。可是,他偏偏又写了和朋友朝夕相处的桩桩往事。他的老师发现了便问:如果这桩桩往事都不写,在“望着”的后面加上省略号,读文章的人能否体会到当时你会想些什么呢?那学生说能够想到的。

最后,这位老师说,这样做,虽然给读者以想象的余地,但毕竟是你首先想到的。这样处理使文章精炼含蓄,言尽而意未止,耐人寻味。

七、感官激发想象

学习活动要有多种感官参加。作为认识事物和反映事物的作文,当然也必须要学生在认识事物时,听听、看看、说说、做做、想想,甚至尝尝、嗅嗅。这样,事物在头脑中的映像才会鲜明、深刻,由此而产生的想象才会准确、丰富。

有个学生去化肥厂参观后,在文中写到:“只见那氢铵像白糖一样源源不断地从厂房里流出来。我轻轻的捏了一点,用舌尖一沾,手很快地离开了,还吐了口唾沫。可是我立刻想到,它虽然没有白糖那样的甜味,但是它的作用是不次于白糖的,不然,为什么庄稼像人需要白糖那样迫切需要它呢?”这个学生通过看、捏、尝、想,不但把氢铵的颜色、形态、味道和作用都反映出来了,同时也表达了对氢铵的赞美与爱惜的感情。

这位学生对氢铵有深刻、全面的认识是味觉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首先是看,把氢铵比作白糖,又通过尝,激发了进一层的想象,由味的不同想到了作用之大是相同的。由此看来让学生摸摸、尝尝、嗅嗅,用多种感官去感知事物时必要的。如果怕这怕那,束缚他们的手脚是违背儿童的心理与习惯的,也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上一篇:试谈信息技术与聋校中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下一篇:探析我校数字化课程平台建设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