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两个心理活动总结范文

时间:2023-02-28 16:30:55

作文两个心理活动总结

作文两个心理活动总结范文第1篇

一、用知识分类论与教学论分析人教版课标教科书中的习作安排

(一)写作内容(陈述性知识)

1、要求表达的的认识有所拓展

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等记实文,除了传统题材外,增加了现代元素与文化元素,如记事要求写民俗,写参加艺术活动,写对生命的感受等;想象文,拓展了看图作文如漫画作文和图片报道作文,增加了对未来的想象,如“未来的我,未来的家乡,未来的发明”等。应用文除了读后感、书信以外,增加了导游词、活动总结、还要求写简单的研究报告等。

2、要求表达的情感更加丰富

随着写作素材的拓展,情感的表达更加丰富,对大自然的审美情感,既有对乡村生活、田园风光的情感,又有对世界遗产的情感;对社会生活的审美情感,既有对现实生活,又有对未来生活,既有科学生活,又有艺术生活的审美情感;对以人为写作对象来说,既有对己的反思、又有对别人的敬佩,还有对生命的热爱的情感。

(二)写作技能(程序性知识)

1、简化写作程序性知识

根据新课标的“教材内容的安排应避免繁琐化,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加强整合”的要求,写作技能有所简化,突出最基本的写作技能,比如,“怎样按一定的顺序写”“怎样写具体”“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等。

2、以“我的发现”和“交流平台”为载体

第二学段以是“我的发现”为载体,引导学生发现遣词造句的规律,比如三下册的发现拟人句的特点,四上册发现“仔细观察与写具体;第三学段是以“交流平台”为载体,交流对课文的表达方式的学习体会,比如五上册的“学习说明的基本方法”,六上册的“学习环境描写和人物心理的描写”等。

3、以小练笔训练子规则

写作技能属于程序性知识,需要训练。教材安排小练笔训练程序性知识中的子规则。比如,四上册《颐和园》,“我要学《颐和园》的写法,记一次游览活动”,在“按一定的顺序写”中,主要学习按游览的顺序写;有如,四下册《金鱼游到了纸上》“我好象看到了围观的议论的情境,我想把它写下来”,主要学习对话描写中的“群体的议论”;再如,五上册《落花生》,“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了做人的道理,你从身边的事物领悟到了什么?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在借物喻理和借物喻人中,主要学习借物喻理。

(三)写作策略性知识

写作策略性知识,主要是立意选材、布局谋篇的构思策略和修改策略。

1、构思策略

比如,三上册第二单元《写熟悉的人》,要求“先想一想写谁,写他的哪件事,把这件事想清楚,再动笔写”,这是初步学习布局谋篇;又如,四上册第一单元《写游览过的地方》,要求“写之前要想想突出哪一点奇特之处,大体按怎样的顺序写”,“想想突出哪一点奇特之处”,这是学习选材;再如,三上册第八单元不限内容习作,也要求“动笔前,先想一想自己最想告诉别人什么”,“最想告诉别人什么”,是立意选材的训练。后面这个例也提醒我们,即使是大家眼里的不限内容和范围特别自由的习作,也有构思的要求。

2、修改策略

从三上册第八单元开始,多数习作要求写完后修改,如,“把不满意的地方改一改”,“写完后,同学间互相修改”。

二、用知识分类论与教学论指导习作教学

(一)写作内容

写作内容属陈述性知识。认知心理学家主张,写作陈述性知识的综合表征形式图式是在两个以上事例的基础上改进的,因此,要让学生掌握写作内容必须要引导学生接触大量的实例。

1、指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与学生的作文关系最密切的图式种类,有自然范畴图式,事件图式,人物角色图式和场景图式。这几种图式的实例皆来自社会生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逐步养成观察的习惯,可以很好地积累写作素材。

2、教好课文和口语交际

课标教材,由于是按专题编排,课文内容、口语交际话题和习作内容范围,有着很大的一致性。教好课文和口语交际,可以帮助学生形成习作内容的图式。比如五上册第二单元的专题是“月是故乡明”,属爱国思乡专题,课文《梅花魂》《桂花雨》《小桥流水人家》表现的都是浓浓的乡情;口语交际是“策划一次活动——浓浓的乡情”;习作是“二十年后回故乡”。教好课文和口语交际,可以积累对家乡的感性认识,升华对家乡的感情,有利写好本次习作。

3、课外阅读

学生对事物的认识,一是直接来自生活,二是间接来自阅读,扩大阅读面,可以丰富学生写作内容的认知图式,丰富写作素材的积累。要把课堂阅读教学和课外阅读有机结合起来,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比如学习了五上册第一单元有关怎样读书的课文,可以介绍名人如何读书的文章给学生,也可以介绍同龄人怎么读书的文章给学生,引导学生扩大阅读。

4、知识补差

有的习作,到写作前,学生仍缺乏相关写作内容的认知图式,应及时弥补。比如,四上册要求写导游词,写作前,如果学生对世界遗产了解不多,课前可引导阅读有关著名世界遗产的图文;又比如,六上册要求写如何保护自己,课前可印发有关如何保护自己的常识,如遇到坏人如何保护自己,遇到火灾如何保护自己,一个人在家如何保护自己等,还要印发有关小孩子如何保护自己的实例。再如,五下册《看图作文·守门员》,学生有机会接触足球的并不多,多数缺乏感性认识,应通过观看足球比赛录像,阅读文字材料等,使学生对足球竞赛有个基本的了解,然后再来指导本次的看图作文。

(二)程序性知识

写作程序性知识涉及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等方面,应把指导重点放在遣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运用技能上。

1、在“我的发现”“交流平台”的教学中掌握写作陈述性知识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程序性知识的前身是陈述性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习的的程序性知识就是它的陈述性形式,它是可以言传的,是在书本中发现的知识。在“我的发现”“交流平台”所安排的程序性知识就是它的陈述性形式,比如三上册的“我的发现”中“认识拟人句”,要引导学生掌握拟人句的特征,然后通过练习,掌握写拟人句的技能;又如五上册“交流平台”中的“基本的说明方法”,要引导学生认识举例说明、列数字说明、作比较说明、打比方说明等方法,并在练习中掌握说明的技能。

2、通过小练笔,把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

小练笔能有效把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除。因此,除了教材安排的小练笔外,对“我的发现”“交流平台”的写作知识,也要适当补充小练笔。比如,五上册《回顾拓展》“交流平台”安排的是“人物描写:外貌、动作与语言”,在学生回顾欣赏了课文的有关语段后,应有侧重地让学生练一练。

3、根据习作要求适当补充程序性知识

多数习作之前,教材没有安排小练笔,可根据习作要求,适当增加小练笔。比如五上册第二单元《二十年后回故乡》要求“回忆一下课文中作者表达感情的方法,并试着在自己的习作中加以运用”,习作之前,可以随文安排小练笔,学习通过抒情或议论来表达思想感情。对每次习作要补充的程序性知识,最好两个学段统筹安排,比如,写人的习作共有几次,怎么把“用事件来表现人”“抓住人物的特点写”“外貌描写”“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安排进去。

4、程序性知识的课堂指导指导

首先是要做好课前准备。一是要设计好教学目标,确定该次习作重点训练的程序性知识;二是选择体现程序性知识的例文若干篇。比如,五下册《一件令你感动的事》,根据所在单元“交流平台”所安排的知识——课文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把直接抒发感情定为本次习作重点掌握的知识,同时学习在事情的叙述或环境的描写中表达思想感情。并确定好直接抒发感动例文《我的感动》,在心理活动或对话中抒发感动的例文《关爱》,在环境描写中抒发感动的例文《暴风雨的日子》。

其次是课堂指导:第一,突出训练重点。每次习作围绕教学目标针对性进行训练。通常是一次习作突出训练一到两个子技能,尽量避免面面俱到,按照明确题意——感知概念——学习例文——形成概念——练习写作”的顺序进行。比如,《我的感动》的习作,首先就是明确题意,要写的是“令我感动的事”,接下来就是感性认识什么是感动,我们为什么会被感动?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再接下来就是怎么表现自己的感动,如怎么在对话描写或心理描写中表达自己的感动,怎么通过景物描写表达自己的感动,在后来就是草稿、交流、定稿。

(三)策略性知识

写作策略性知识是有关布局谋篇、遣词造句和修改文章的方法与规则,它不是一般意义的作文方法,而是选择与使用作文方法的方式与技巧。比如,直接抒感、叙事中表达情感、在环境描写中表达情感等写作方法都属于怎么表达思想感情这一程序性知识,但怎样根据不同语境灵活运用上述知识,是策略性知识。

写作策略性知识的教学,必须以学习构成写作策略性知识的概念和规则为出发点,以灵活运用有关概念和规则为落脚点。在进行写作策略性知识教学时,教师应根据规则个条件的不同而选用不同的例文进行教学,使学生能够在具体情境中学习和运用有关规则。

1、阅读教学中写作策略性知识的渗透

新课标十分重视在阅读教学中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在教科书中,学习表达方式的提示与要求随处可见,比如,五下册《草原》“读下面的句子,体会表达上的特点”,五下册《人物描写一组》“课文中的一些词句,突出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从三篇短文中找一找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的语句,读一读,体会这样写的好处”,这是有关遣词造句的策略性知识;五下册“朗读课文前三个自然段,想想在表达上有什么共同特点,再和同学交流”,六上册《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练习?你觉得这么写有什么好处”,这是有关布局谋篇的策略性知识。要根据教材特点和编者意图,渗透习作策略性知识的教学。

2、习作指导课写作策略性知识的教学

首先是课前的备课,一是确定每次习作所要学习的写作策略性知识是什么,以此作为该次习作教学的目标;二是围绕写作策略性知识,广泛搜集,精心审计相应的例文;三是准备好有关教具。比如,六上册第八单元习作《记一次艺术感受》,艺术感受的表达,是本次要学习的程序性知识,围绕艺术表达的学习这一目标,精选例文时要考虑到艺术的主要方面和学生可介绍程度,因此,《我喜欢的一首歌》《我喜欢的一幅画》《看画展》《我学吹笛子》,作为例文。

其次是课堂指导,要按照“规-例-练”的模式展开。如上例《记一次艺术感受》,可从课文《月光曲》盲姑娘听贝多芬弹奏《月光曲》所引发的想象理解什么是艺术感受;再通过例文的学习,理解有学习艺术如音乐、画画过程中的艺术感受,也有欣赏艺术如听音乐会,看画展,看画展所产生的艺术感受,以及怎么表达对不同艺术种类所产生的艺术感受;然后引导学生练习怎么表达艺术感受。

作文两个心理活动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 美; 主旋律;

好的语文课是怎样的?见仁见智,众说纷纭。著名语文特级教师贾志敏说:“学生被精彩教学活动所吸引,精神专注、积极投入,没有丝毫累的感觉,那么,无疑,这是一堂好课。”他用简朴的话抛却纷繁的标准,道出了老师们心目中理想的语文课。但理想很难照进现实。学生上课热情不高,教师惨淡经营,一直让中学语文教学饱受诟病。对阅读毫无兴趣,对课堂充耳不闻,对生活熟视无睹……原本活泼可爱,充满着天真和好奇的孩子,人渐长大,却灵气渐泯,冥顽渐长。广大语文教师为此绞尽脑汁,在否定再否定、再的教研路上疲于奔命。对此,我们需要回到原点,重新思考一个问题:学生喜欢什么?当然是美!美感是任何人被吸引的理由。然而,面对中学语文一篇篇美不胜收的经典学生却兴致索然,为什么呢?其实,原因不复杂:要么是没能发现美,要么是审美疲劳了。没有美的体验和浸润,心就不再灵敏,眼就不再慧明,口手就越发拙朴,人也就冥顽不堪了。因此,中学语文教学要用美把学生吸引到语文学习,以点化冥顽,启迪智慧,修炼技能。

读美,给学生一颗灵心

中学语文课本蕴涵丰富多样的美,语文教学要指导学生读出它们,激发美的体验,并以一次次美的浸润,消褪他们的冥顽,还以一颗灵心。如:《小石潭记》《春》《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海燕》等,极尽笔墨描摹状写自然风物之美,教师可以指引学生进入画境,领略自然之美;《小巷深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过故人庄》等,字里行间透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可以诱导学生置身情境,感受生活之美;《苏州园林》《周庄水韵》《乡愁》《赤壁》等,或谈艺术,或逛古迹,或思人生,或辨历史,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品悟这类文本的言外之意、象外之境,浸染人文之美。

那么,如何才能确保每一次的阅读都是一次美的浸润?衡量读美质量的重要指标是美感的强度以及它的持久性。读美教学的关键有二:一是引导学生潜入文字,捕捉美的特征,能再生美的形象;二是引导学生挖掘美象的内涵,维持美感强度,避免产生审美疲劳。只有教师确实做好了这两点,学生的阅读才是高品质得读美。

现在很多教师用多媒体投放图像资料来让学生获取美象,给学生以视觉的盛宴。虽然这种方式带来的感官刺激是够大的,但是美感在学生头脑中到底能维持多久,或者说美能否在学生心里慢慢发酵,从而促进智和德的生成,恐怕连授课老师也没谱。因为美象的出现须符合两个特征:一是属于读者的内在心理活动,二是属于读者个性化的再生。显然,多媒体方式不仅越俎代庖了,而且过于准确地还原形象,失去了作者的主观色彩和读者的个性理解。听读和精读是阅读教学的基本形式。听读是学生凝神于优美动听的范读,眼睛离开文本,辨音解码,明义成像;精读是学生用圈点批注的方式,抓关键词、句及段,把握事物特征,通过联想和想象,生成画境。听读是整体感知,精读是细化认知。从听读到精读,美的形象通过学生自身的想象臻于了丰满。听读和精读相结合,引导学生沉入语言,发现体验美,才是理想的纸质文本阅读。只有这样的阅读,才能充分发挥美浸润、净化心灵的作用。

根据人的大脑刺激理论,新的、有一定难度的信息,不易使人疲劳。如果审美内容陈旧雷同、没有梯度,那么学生肯定容易审美疲劳。不管什么文章,美的形象都源于生活,虽然很多形象早已被学生熟见,但它们经过了作者的提炼,高于生活,尚有学生未通达的美韵。所以,教学时我们要指导学生品读升华美象的画龙点睛之笔,揣摩言外之意,通透象外之境,浸染人文之美。例如,我教学《石榴》这篇文章时,有不少同学因早已熟知石榴这种东西而心不在焉。见此情景,我灵机一动,在介绍了作者郭沫若之后,用上了激将法:“石榴在大方之家的眼里,自有一番我们一般人看不出来的美。遗憾啊――”果然不出所料,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调动起来了,七嘴八舌说开了。我适时指导学生重点品读第3、7自然段,品悟石榴内蕴之美:

师:大家平时只看到了石榴的形态美,从文中有没有发现石榴的另一种美?

生:另一种美?

师:对呀,另一种美。换句话说,就是石榴给我们哪些生活启示?

生:作者两次说“石榴”是“夏天的心脏”。我感觉到了心脏的活力。

生:夏天里,人的身心解脱尽重重束缚的活力来自石榴这颗心脏。

生:……

师:“心脏”使人具有活力,而石榴能给火热的夏天带来无限生机与活力。作者笔下的石榴具有热烈、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品格美。当人们处在逆境中时,石榴能给人以力量,引人抗争,奋力前行。大家说石榴是不是很美啊?

生:是!

生:石榴,我天天见,以前没觉着,它这样美丽可爱!

生:我喜欢石榴,我要把它栽种在庭院里,给我战胜困难的力量。

……

这是我上写景状物文章的示范课的实录片断。在我的预设中,感知“石榴”之美按“形态美情态美人文美”步骤进行。不料,因教学意外生成了一节充满审美情感体验的公开课。这次意外生成的“美丽”契合了“跳一跳,摘到桃子”的教学理念。

寻美,让学生有一双慧眼

常言道:生活中不是缺乏美,而是缺少发现。课堂再异彩纷呈,在审美和求知者的眼里,不过就是一座虚幻的围城。城里的人终究要冲出城去,回归到多姿多彩的现实世界来。因此,语文教学应该以课文这个点延展到课堂之外,组织具体的审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感知、发现生活中的美的能力。只有让学生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才能积极、敏锐地感知自然、社会和生活,在丰富的美感体验中不断获取知识,不断完善品格。

以单元活动的形式,组织美育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能有效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综合性学习具有主体性、求索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等提点,学生在活动中有足够的兴趣、高度的投入,通过自己的探寻,亲密接触美,获得审美体验,构建审美知识,形成审美能力。下面是我设计的“寻美之旅”综合性学习活动系列之一。

“寻美之旅”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义务教育新课标总目标明确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逐步形成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在这种新理念的指导下,语文版教材七年级第一单元的教学重点就放在了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方面。万物皆有灵性,美无处不在。一棵树,一只鸟,一件小小的摆设,都可以触动人的情思。但许多学生对周围一切已习以为常,漠然视之。在设计中,结合《海燕》、《白鹅》、《鹤群》等文章,让学生从燕子的伶俐、白鹅的傲慢、鹤群的团队精神中,联系自身世界,去发现美的形象,感悟万物之美。

二.教学设计

(一)活动目的

⒈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⒉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敏锐感知美的事物的能力。

⒊培养学生热爱美、热爱生活以及自信表达的良好品质。

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二)执教班级

初一年级某班

(三)活动地点

多媒体教室

(四)活动准备工作

这是一堂课外为主课内为辅的活动课。

⒈教师在活动前给予指导,让学生以单元选文为范例,尝试观察家庭、学校、村庄等里里外外的事物,感知具体对象的外在美,再通过查阅资料或网络,深挖对象的意蕴美。(老师另外提供阅读书目和查询网址)

⒉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兴趣和生活实际,确定观察2~4个审美对象。

⒊成立活动小组,布置具体活动要求。

⒋制定活动结果汇报的评比细节。

(五)活动过程

⒈教师做追踪指导,督促、检查、提醒,保证每位学生的活动落到实处,按时求完成。

⒉整合小组成员活动成果,专人负责撰写汇报材料(包括图片、音像和文字表述)。

⒊教师指导汇报活动主持人撰写主持词。

⒋各小组汇报人汇报活动成果,每人不超过5分钟;然后可由组员补充介绍审美对象和审美感受,累计不超过5分钟。

⒌教师总结。

(六)活动总结

语文综合性活动课显示出传统课堂教学不可替代的优势,且不说教师教育教学观念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仅从活动对学生审美观念、态度的改变这一方面来看,这节课的教学效果是传统课堂教学无法企及的。这个活动衔接了课堂内外,真正引导学生从书本走向生活,从课堂走向社会,很好地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并促进了知识的构建和品德的形成。

这次活动学生主动参与程度高,都有活动成果资料;美的形象丰富,且富有地方特色,如翠竹、红枫、油茶、金柚、石阶、长亭、卧桥、悬泉、游鱼、飞鸟、黄牛、蓑衣、奶奶的针线盒、爷爷的旱烟袋等等;观察细致,挖掘深刻,既有美的形态,又有美的情态,有的还援引美丽动人的故事。最重要的是,学生不再对语文和生活漠不关心了,被语文魅力和生活的美丽吸引,以美的眼光看世界,以自信、敏锐的心去思考发现。

一位同学在汇报材料中一语惊醒梦中人:越长大越觉得歌里唱的“世界很精彩,生活很美妙”与我们渐行渐远,我们一个个走入成长的烦恼里,躲进青春孤独里。现在,我们才发现,世界真的很大很精彩,生活真的很甜很美好。青春无奈,只因为我们眼里只有自己,不曾走出心的狭隘。

绘美,让学生有一双巧手

名家作品能让读者再生美好形象,激起情感的波澜,首先在于“字字珠玑”的推敲,在于匠心独运的语言。学习作者遣词造句的技巧是语文教学的老本行了。遣词造句本质是语修逻辑的运用。新一轮教学改革中,反对语修逻辑的声音有不少,错误解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来也会吟”的古训,把中学生习得语言与低龄儿童学习母语等同起来,什么都搞“不求甚解”的原始积累,能“授之以渔”处,也不求甚解。也有很多教师错把现行中学语文“不单独考查语法知识”当成“不学习语法知识”,结果阅读教学都搞“多元解读”了,作文教学只要“个性解放”了。语修逻辑还是要回归到课堂中来的。但是,教学时不能把它们从文本中剥离开来单独讲授,应该在文本业已引起学生美感体验时,趁势引导他们体会语言表达的奥妙。其中,复述比对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语言学习方法。比如,赵丽蓉《周庄水韵》第二自然段“小河泛舟”的情景描述给学生美妙的审美体验――“还有什么比在周庄的小河里泛舟更富有诗意呢?小小的木船,在窄窄的河道中缓缓滑行,拱形的桥孔一个接一个从头顶掠过。贞丰桥、富安桥、双桥……古老的石桥,一座有一座的形状,一座有一座的风格,过一座桥,便换一道风景。”“诗意”是一种美的感觉,但难以言表。作者却能用这段文字,把“小河里泛舟”的“诗意”形象地传达给大家。为了说明其中的语言技巧,我让几位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小河泛舟的情景。结果大部分同学的话可以表述为:“小木船,在狭窄的河道中缓慢划行,头顶不断闪过拱形的桥孔。”比较之下,大家很快发现作者的高明之处。“滑行”“掠过”两个动词的运用,情趣横生,诗境全出:“小船”不再是船,像鱼儿畅游,在河里滑行;“拱桥”也不再是拱桥,如鸟儿灵动,一只一只掠过水面。“小小”“窄窄”“缓缓”等叠词的运用则使语言富有了诗的音韵。

除了学习遣词造句的技巧外,还要借鉴文章的构思行文的方法。初次执教语文版七年级<上>册时,我出现过一次失败的教学经历。在学习了第三单元的《春》《济南的冬天》《竹林深处人家》《树木和草原》等散文后,我组织了以《秋》为题的单元写作活动。学生们都被名家笔下的美景和美情调动起来,兴趣盎然地去观察、体验时值季节――秋,可是一到作文时学生就打不起精神头,依旧咬破笔头不成一字,最后交上来的习作更是选材随意、表达混乱。后来,我在教学反思中,明确了失败的原因:从读美、寻美到绘美,我注重了美的积累,轻忽了美的表达。学生盎然的兴趣一遇到表达的缺失和无助便荡然无存了。积累与表达,一个都不能少。在此后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尽可能弄清每一个构思细节、行文安排,多问“表达什么”“怎样表达”“什么效果”。在再次教学《春》时,除明确了“盼春――画春――赞春”的行文脉络和重点赏析“画春”部分(分析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等五幅图景内部的描写顺序)外,我补充了两个关键问题:⒈为什么要选取这五个描写对象?(理由:五种景物最能体现春的特征――充满着活力和希望,催人向上。〈围绕表达中心选材〉)⒉为什么要按“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的顺序来描写这五幅图?(理由:五种景物全方位立体式的展现了春之画卷,不是单一的顺序,而是“景物人物”“地空”“风雨”多个次序,错落有致。)结果,其中的表达经验果然对学生描述其它季节的景物有很大的帮助,学生写《秋》出现了不少优秀习作。

综上所述,只有中学语文教学立足于“美”,唱响“美”的旋律,学生才能回到语文学习中来,活跃在课堂内外,热衷于阅读,倾心于表达。只有形成这种良性局面,中学语文才能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美好蓝图。

上一篇:感恩亲子心理活动总结范文 下一篇:心理活动团建活动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