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首席专家毛明

时间:2022-10-30 06:08:44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首席专家毛明

本刊记者(以下简称记者):毛总好!感谢您接受我刊采访。您曾经担任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所长,先后主持过我国很多坦克装甲车辆的定型与研制工作,很多都已装备部队。您能否先谈谈86式履带步兵战车的情况。

毛明(以下简称毛):好的,86式是我国第一代履带式步战车。当时与美、俄等研制、生产和装备了大量步兵战车的军事大国相比,我国研制和装备步兵战车的时间比较晚。这是因为我们当时在很长时间内对步兵战车的认识不足,认为有装甲输送车搭载步兵作战即可。可是后来发现,装甲输送车的火力、机动力和防护力都非常有限,根本不能满足步兵与坦克协同作战的要求。所以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研制第一代履带式步兵战车。

但是此前我国从来没有研制过步兵战车,技术储备不足。为了早日让我军战士乘上国产步兵战车,科研人员决定在当时苏联BMP-1步兵战车基础上进行仿制。经过广大科技人员的努力,终于在1986年正式批准定型。

86式步兵战车采用动力舱前置,炮塔中置,载员舱后置的结构。由于是轻型装甲车,设计时又强调火力和机动性,因此装甲防护力比较弱。为了尽可能提高防护力,该车在车体结构上进行改造,外形低矮、流线型好。

86式步兵战车的发动机功率293马力,体积小、重量轻,高度仅0.77米,为整车实现外形低矮创造了条件。

86式车体后部为载员舱,可搭载8名全副武装的步兵。步兵下车作战的主要出入口为两扇车后门。

86式步兵战车可直接浮渡江河、湖泊,水上行驶用履带划水,速度为7-8千米/小时。火炮右方有1挺7.62毫米并列机枪。其主要作战武器为73毫米主炮和“红箭”73反坦克导弹。该导弹主要用于对付3000米以内的装甲目标,车内备弹4枚,采用有线制导方式。

后来,由于86步战车使用了很长时间,BMP-1步兵战车从技术上讲已经比较落后了。因此,科研人员一直都想搞第二代步兵战车。

记者:二代步战车的研制背景与情况如何?

毛:刚开始论证二代步兵战车时,我也刚刚到北方车辆研究所九室当主任。北方车辆研究所有两个总体室,一室是坦克总体室,还有一个是除坦克外的特种车辆总体室,就是九室。那一年我30岁,当时有个同事叫姜升安对步兵战车特别熟,他就对我说:“步兵战车将来一定是我们室最重要的一个型号,我有很多资料,咱们应该如何做……”但当时国家一直没有立项。

后来在一次俄罗斯装备展上,我们“跳过”了俄罗斯BMP-2步兵战车,直接看到了BMP-3。见到BMP-3以后大家都很兴奋,国家也下决心要搞我们的新一代步兵战车。

当时论证时,我作为室主任一口气拿出8个设计方案,有前置、后置、纵置、横置,炮塔怎么放、人员通道如何安排等。我在总体方案讨论会上非常系统地把这几种方案的优缺点说得明明白白。当时与会的领导专家觉得北方车辆研究所技术实力比较强,所以决定让我们所牵头搞论证和总体设计。

那么,到底应该选择什么方案好?当时从机关到基层都认为还是俄罗斯BMP-3的各项性能非常好,所以BMP-3就是标杆了。

记者:既然要以BMP-3为标杆,那您先给评价一下这个车吧?

毛:BMP-3是个好车,在世界上卖得也很好。车内前部中央是驾驶员位置,驾驶员两侧各有1名载员,车体两侧各装1挺7.62毫米机枪。炮塔位于车体中央,车长和炮长分别位于炮塔内左右侧。炮塔顶部后方设有小型椭圆窗盖,这是火炮射击后自动抛出弹壳的窗口,车长指挥塔舱门前也设有一个椭圆形窗盖,以便乘员从车外补充弹药。

BMP-3载员室内设有5—7个载员位置,通常只容纳5名步兵(每侧2名,中央1名),必要时,还可挤入2名步兵。当然,一般情况下不会这样做,因为载员室的高度有限。该车的动力传动装置位于车内后部,发动机位于右侧,液力机械变速箱位于左侧。

记者:BMP-3有没有缺点呢?

毛:我认为BMP-3的缺点就是人员上下车不方便,水上行驶速度也低。它把动力舱设在车体后部,本来应该水上速度高才对,但不知道为什么水上速度那么低。

记者:二代步战车在总体布置时都遇到了哪些情况呢?

毛:总体布置首先要考虑发动机变速箱这个动力舱的位置。如果采用动力舱前置方案,那么主动轮也得放在前面。

坦克的动力舱和主动轮基本都是放在后面。从牵引的总体效率来说,动力舱后置的效率高,因为后面绷得很紧的履带段大约1米,很短。而主动轮要放在前面,绷紧的履带就会很长,大概有整车的长度,把履带拉得很紧的时候,履带板要相对运动,这样就会消耗很多功率,效率就比较低。所以要提高牵引效率,就得把主动轮放在后面。BMP-3就是把主动轮放在后面,也就是动力舱设在车体后部。但我们采取了把动力舱前置的方案。

记者:既然主动轮放在前面没有放在后面好,为什么还要这样?

毛:步兵战车不是坦克,需要有步兵上下车,如果后面布置有动力舱,士兵上下车就不方便了。在总体设计时,一般要把人坐的高度都用满,再加上车底距地的高度,如果发动机太高了且放在后面,人就得爬过去了,整车也会很高。BMP-3装有一台UTD-29M型V形10缸水冷四冲程柴油发动机,体积小,重量轻。当时俄罗斯就有这个优势,为了降低发动机的高度,把发动机做得很扁,做了个V型夹角是144°的发动机,几乎能趴在地板上。

当时我国的发动机变速箱体积设计得比俄罗斯高,V型夹角达不到他们的144°。如果动力舱后置,就得把动力舱放在车体宽度中间,两边设计两个通道,人可以从通道进出。要注意的是两边还有两个驱动主动轮的轴,这轴也需要一个防护,不能轴还转着,人员就上下车啊!所以又要设计个盖子套在轴上。BMP-3动力舱后置,士兵上车以后,马上遇到个门槛,要跨越这个门槛才能进入,太不方便了。所以我们最后决定,发动机变速箱必须放在前面,这样步兵上下车比较方便,作战转换就会很快。当然,动力舱前置还有个好处就是底盘变型能力强。

不过,步兵战车不像坦克那样可以潜渡,但要能在水上漂着走。动力舱前置,水上航行阻力就会较大,搭载的步兵不在车上时还会出现前重后轻的现象,搞不好会“扎头”。

记者:“扎头”现象是重心配置问题,可不可以通过在前面加浮箱来解决呢?

毛:可以用加浮箱解决的,但那样做很笨,有一个很巧妙的技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提出“变形车体”的概念。车体本身就这么长,怎么能变呢?我们采用了“防浪板技术”。

步兵战车的防浪板很宽,并往前多伸展些,加上可以操控。原来的防浪板的作用只是不让浪打到车体上面,现在不仅不让浪打上来,还要作为一个增大抬头力矩的控制,从而增大车体前面的浮力,浮箱什么的都不用加。用防浪板提高浮力这项技术就是从二代步兵战车开始的,解决了“扎头”问题。后来的两栖车都用了这个机关。

记者:确实很巧妙!我发现你们的工作就是不断发现问题,再不断解决。

毛:对,我们搞设计工作的,就是先设定一个目标,这么做有什么难点,有什么问题,再一个个去解决。把这些问题都解决了,你的想法也就做成了,从而还能有所创新。

再看看BMP-3步兵战车,它也有水上浮渡能力,需在水上行驶时,竖起车首防浪板,在车体右侧发动机进气口上装一个通气筒,打开车体底部排水泵,即可在水上行驶。此时靠喷水推进器推进和转向,最大水上速度为10千米/小时。

当时,除了要求二代步兵战车陆上性能好以外,为适应特定作战准备,要求尽量提高水上速度。最后定下的方案是:用600马力发动机,动力舱前置,水上速度不能小于BMP-3的,这就是当时的研制背景。

记者:在研制二代步兵战车的时候,我们应该没有再仿制俄罗斯了吧?

毛:对,我们没有仿制,但好好研究了它的设计理念。我们的总体布置是动力舱前置,中间是战斗舱,后面是载员舱。车体后面开了很大的门,乘员上下车作战转换很快。而俄罗斯BMP-3的士兵上下车就得从动力舱上面进出,这样很不方便。所以我认为作为步兵战车,方便步兵上下车,提高作战转换是最重要的。

记者:再谈谈BMP-3的武器系统。

毛:BMP-3步兵战车具有超强的火力,有射程可达4000米的100毫米低膛压炮和30毫米机关炮,100炮还可发射炮射导弹,而且车体前部还有两挺机枪。其2A70型100毫米炮可以发射3UOF17及30F32两种杀伤爆破弹,炮弹的炮口初速为380米/秒。还可使用9K116-3激光制导导弹,由9M117弹头与3UBK-10-3发射药筒组成,北约将其命名为AT-10”刺客”激光制导导弹,俄罗斯称其为“堡垒”炮射导弹。9K116全重24.5千克,弹头重17.6千克,炮口初速为370米/秒,飞离炮口后由弹尾火箭加速,最大射程4000米。锥形装药弹头可以穿透500毫米厚的垂直钢装甲板,改进弹头后的9M117M可以穿透700毫米厚的钢装甲。9K116-3激光制导导弹的操作简单方便,炮长发射后只需持续瞄准目标直至命中即可。

这里我要强调一个概念,步兵战车真正的目的,第一是打步兵,第二是打步兵战车这样的轻装甲目标,但人们总希望它也能打坦克,其实那应该是坦克的事儿。

用坦克打坦克一般距离是2000米,最多2500米。BMP-3步兵战车的100毫米炮用炮射导弹能在4000米距离打坦克,这个理念是非常先进的,使步兵战车的功能有一个很大的跃升。

记者:西方国家的步兵战车只用35毫米的炮,打轻装甲没问题。BMP-3的30毫米机关炮打坦克肯定不行,就得用炮射导弹。而其100毫米炮是“低压炮”,打轻装甲又比较亏,打坦克也打不穿,您认为这样理解对吗?

毛:这样想不能说错,但其实没什么意义。25毫米炮、35毫米炮,与30毫米炮在威力上其实没太大区别。BMP-3的30毫米炮可以打2000米距离上的薄装甲目标,100毫米炮用炮射导弹是打4000米距离上的厚装甲的,“100+30”这样的组合是很优化的。

记者:BMP-3把100炮、30炮的供弹系统放在脚底下。几百发炮弹用导轨传输供弹,装弹也要很多人,比较拥挤。我们二代步战车也有这种情况吗?

毛:BMP-3的30毫米机关炮要装500发弹,就是一个弹箱,打前装得满满的。BMP-3可携载40发100毫米炮弹,其中22发置于自动装弹机内随时备用,使用自动装弹机的持续射速为每分钟8-10发。最初生产的BMP-3使用9K116-3时,必须采用半自动装弹,标准携弹量为8枚。100炮装弹机里有炮射导弹、榴弹、穿甲弹等,从车里的弹舱向供弹机里补弹,是比较费劲。这受限于其总体设计了,设计时把人放在中间,很挤,装弹很不舒服。我们的二代步兵战车总体设计与他们不同,车后很宽,所以没有这个问题。

记者:美国M2步兵战车在炮塔外面设有重型反坦克导弹发射筒,威力很强大吧?

毛:步兵战车装导弹都是为了对付坦克,在炮塔外弄个导弹发射架,又没有任何防护,我认为这样设计很不好。像俄罗斯BMP-1、我国86式、瑞典CV90,还有日本的步兵战车,都把导弹挂在外面,谁不能打它啊?拿个枪就干掉了。

我更赞同使用炮射导弹,它是装在盔甲里头的,导弹从里面发射出来,只有敌人打穿我的装甲才能毁伤导弹。

记者:我国也装备了很多轮式装甲车,像92式轮式装甲车就是一款经典之作。我们采访过一位使用92轮的老兵.他希望防护再加强些,能做到吗?

毛:对,92轮部队反映都很好,很皮实、耐用,扛105炮的92轮出口也很好。其防护倒是可以加,但会影响机动性。因为车重了,功率就不够用了。

再一个问题是车桥。轮式车与咱们家用的汽车一样,汽车的轮胎啊,车桥啊,都是有承载能力限制的。7吨桥最多只能承载7吨,两个桥最多14吨。但车辆在运动时,比如刹车时,桥的载荷会随时变化,设计时就不能把7吨全用满,所以加装甲会带来很多问题。

记者:他还提出。如果火力再猛点儿,就更完美了。

毛:这个现在已经有了,105毫米火炮可以装在92轮上,能打坦克。像BMP-3那样“100+30”炮的武器系统也可以装在92轮上,作为轮式战车。

记者:除俄罗斯外,日本的10式坦克、瑞典CV90 120战车,您如何看?

毛:CV90 120是一个很好的车,但我认为它应该算轻型坦克。现代车辆的设计理念把车当作一个平台,就看布置什么样的武器系统。要做成步兵战车,就放一个小点儿的炮,因为还装那么多人呢。坦克是冒着枪林弹雨攻坚拔寨用的。

步兵战车有100毫米炮、30毫米炮以及炮射导弹等武器,是人与车一起战斗的。士兵还可以下车拿着枪战斗,随时可以回到车上。

装甲人员输送车是不战斗的,车上没有重型武器系统。当前线需要补充兵源时,用于运输士兵。但它也要有一些装甲防护,有情况可用机枪扫射。

作战时这些车辆分三个层次,最前面的是坦克,跟着坦克作战的是步兵战车,再后面是往上补充人员的装甲人员输送车。

CV90车族好就好在这里,可以当作步兵战车,也可以当作轻型坦克,可以当装甲人员输送车。Cv90性能很好,是一个多功能的作战车辆。

美国的M2步兵战车不行,太老了。日本10式坦克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个加强型的轻型坦克。

记者:说到轻型坦克,现在我们国家也十分重视轻型坦克的研制吧?

毛:是这样的,轻型坦克重量轻,主要是对付水网稻田,我国对越自卫反击战时用过62式轻型坦克,很适合水网稻田。重型坦克对于在高原、山地、水网稻田等地区作战,就不太适应了。

记者:您如何看待空降战车?

毛:俄罗斯愿意发展空降车,我个人认为发展空降战车没什么必要。空降车是要空降到敌后,还靠一个大飞机运输。现在谁还飞到敌人后面去打仗≯还把车、人都运过去?把弹打过去就好了嘛!除非是特种作战,空降车可能适合特种作战。

记者:坦克有史以来一直用于大规模的集团作战,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毛:我个人认为大规模作战以后将会越来越少。引领陆军的作战模式要靠需求牵引,将来应该是两种形式。

一种是城市作战。坦克就不能像现在这样高低仰角只能打十几度、二十度,要打六十度了。观瞄也不像现在这样只往前看,各个方位都要防了。那么长的一根炮管在城市里怎么转得动呢?那么重的一辆车在立交桥上如何能过得去?所以所有地面装备都要调整。

第二个是特种作战。我说的不完全是像“海豹”突击队那种特种作战,而是规模再大些的。这种作战模式该配什么样的装备,值得研究。

记者:坦克装甲车辆的电传动、混合动力也是读者关心的,您怎么看?

毛:混合动力就是两个动力,一个是发动机或叫柴油机,还一个是蓄电池。本来车上也有蓄电池,但过去只起一个启动车辆的作用。现在我可以多放一点,就叫混合动力了。

传动就与驱动方式有关了。有纯电动驱动,即驱动主动轮的只有电动机。如果驱动主动轮的除了电动机,还有齿轮、轴什么的把动力传过来,就叫混合驱动。通过电缆把电送到电动机上就是电传动。还有一个就是通过变速箱,一堆齿轮、轴把动力传过来,就是机械传动。现在的车用电多了,像电发射、电防护、电驱动等,这样混合驱动就挺好的,只要有电就可以了。另外,电的比较容易调速,不需要换挡。

在目前情况下,我认为应该是:燃料燃烧后,直接把这个能量转化为电能。如果像现在这样,把油烧过后,变成活塞运动、变成曲轴的运动,即变成机械能:然后曲轴出来的力矩啊、转速啊再去带动发电机,从曲轴出来的机械能变成电能,就会有一个功率消耗;发电机发出的电再去驱动电动机,这个传递过程又会有功率损失,电动机再去驱动轮子即变成机械能,又会有功率损失。从能量转换的角度上讲,从化学能(油)转换成机械能,从机械能变成了电能,从电能又变成了机械能,不是折腾吗?那为什么不把燃料直接变成电能呢?

记者:最后,请您描述一下未来的坦克装甲车辆将是什么样子的?

毛:这个问题,当年《简氏防务周刊》也报道过我的看法。现在坦克是4个人或3个人,我认为世界下一代坦克将是2个人,再下一代坦克将是1个人,再下一代就没有人了,最后应该就没有坦克了,全是机器人、钢铁战士作战。

如果还维持着现在的坦克模式,将是一种轻型的、全电坦克(防护、火力、机动等都用电)。其它的就不好说了,得看战斗模式的牵引,技术的推动。

记者:步兵战车将来还有没有用呢?

毛:步兵战车的作用一定是控制、占领,如果将来没有“占领”,就难说了。美国那么费劲都占领不了阿富汗,将来那种陆军集群似的大规模战争不会发生了,会像外科手术那样,哪坏动哪,即城市作战、特种作战。坦克、步兵战车这样的装备可以作为一种威慑,不一定要那么大的装备量。

目前全世界坦克都在向城市作战的方向改,我认为应该针对城市作战的特点重新设计,有可能是“炮+导弹”,作战空域要像个球,全方位的,而不像现在是个锥面。防护也要全方位,但不要像现在这么强,不用防1米,但一定要有对付地雷的能力。

记者:十分感谢您的精彩讲解,让我们了解了很多装甲车辆的设计思想与理念。

上一篇:汤文联:工作与音乐引导的生活 下一篇:机载反辐射作战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