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品牌成长的烦恼

时间:2022-10-30 05:08:24

中国品牌成长的烦恼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第一季度销量数据显示,自主品牌乘用车今年前3月销量为188.53万辆,同比下降1.46%,与国内乘用车近8%的销量增幅相比差距明显。更具标志意义的是,自主品牌乘用车市场份额骤然出现4.54%的下滑,降为38.72%,跌破了政府要求的40%红线。

此番自主品牌的跌破红线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内。在业界看来,合资品牌在产品和价格上的集体下探、自主品牌自身战略“弯路”和内耗等,都令自主品牌压力重重, “大而不强”、“市场空间缩小”等等关键词让自主品牌车企高管们感到心寒与焦虑。在全球化资源整合的大格局下,自主品牌如何治疗自己的成长阵痛呢?

4月19日,这些问题终于有了一次激情碰撞的机会。由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汽车行业分会主办、《汽车观察》杂志和美中汽车交流协会承办的2014中美汽车产业峰会在北京召开,峰会以“全球重构下的合作与共赢”为主题,邀请中美两国政府官员、知名汽车行业专家、优秀汽车企业代表参加,就中美两国汽车产业发展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以及双方的资源整合、合作共赢等问题进行了深度的头脑风暴。

汽车分会会长王侠认为:“如今的中国汽车产业正致力于完成从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转变的过程,与国际的合作从简单产品引进向全方位的合作发展,国外先进的营销手段,服务模式以及强有力的开发管理和资源的整合能力,人才战略等等都是我们值得学习的内容,合作的主体现在也从单一企业合作向多渠道合作发展,比如美国的各方面所积淀的硬实力和软实力都是值得中国学习和借鉴,也都有在中国开展业务的大好机会。中国车企要学会对这些系统的资源进行系统的整合。”

黎明前的黑暗

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实现的增长,而国内汽车整体销量增长了6.58%,乘用车增幅为7.86%,与GDP相比已没有了优势,增速放缓的势头明显。尽管各种专业的调查和评价机构都认为,自主品牌在品质上开始出现明显的提升,尽管自主品牌企业都使出了浑身解数,但自去年9月以来,中国的自主品牌市场份额已经出现“跌跌不休”的七连降。对此,长安汽车董事长徐留平曾笑言,“自主品牌正处于黎明前的黑暗,但回头看来现在是更黑了。自主品牌正在去泡沫化,正凝聚黎明前的力量。”

大家一致的看法是,合资企业的产品下探和渠道下沉,与自主品牌直接进行贴身肉搏,是首要原因。随着一二线城市市场日趋饱合,合资车企“渠道下沉”运动已经做了好几年,连进口豪华品牌都开始将三四线城市作为渠道重点。徐留平坦陈,“我们以前到乡镇去,乡镇都是自主品牌,现在无论是县城还是乡镇都在大量选用合资品牌。”

除了合资企业产品下探的外因,自主品牌企业本身的内因也不容小觑。业内专家认为:“自主品牌这几年的发展,走了一些弯路,首要问题是没有形成可持续增强的体系力。比如,一些自主品牌还停留在领导主观判断拍板的模式上,而没有形成市场、研发、生产、销售、再回到市场反馈,进而再据此研发的闭环。另外,就是多品牌战略带来的内耗。与丰田在品牌之后数十年才推出LEXUS品牌不同的是,一些自主品牌按照“多生孩子好打仗”的思路,往往一下子就推出几个子品牌,并分别搭建网络,造成巨大的资源投入和浪费。

坎坷的高端化之路

别人动我们的奶酪,我们也应该去动别人的奶酪。不少自主品牌车企纷纷调整品牌战略,信心满满地向高端化阵营探路。中国一些“国”字号的自主品牌都在开发大车,比如红旗一直在坚持走高端路线,但效果并不好。有专家认为,“企业的发展肯定是有一个从下往上的过程,汽车企业应该先做成本、再做质量、再做技术性能,做到最高境界才是豪华车。他们的路径不合市场规律。”

在中美汽车峰会中,《汽车观察》杂志总编刘小勇这样问观致董事长郭谦:“中国的高端路径提了很久,几乎成了大家的一个梦想,有人认为中国车要从低端做起,就像一个木桶不断把短板加长,最后就成了一个很高的桶。但是有的人不同意,认为高端车从一开始就要全方位的高大上。您怎么看?” 对此,郭谦认为:“回过头来看全世界工业的发展历史,各种路径都可能达到自己的目标,但是各种路径都有自己的特点。

欧洲的工业是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才达到今天的高度,西方的工业文明有一两百年甚至更长的历史,因为在他们之前没有可以直接学习借鉴的。但是在后面发展的国家,像韩国、日本,就可以更加有效率地学习西方的工业技术。我们也是发展中国家,也有一个追赶的过程,我们着重要研究的是在追赶的过程中如何更加有效率。”

在高端化的道路上除了技术门槛,还有一个消费者认可的问题,而这则是企业无能为力的,需要时间来化解。在韩国,人们即使有钱,也不会买奔驰,而是买本国车。但在中国,普遍的心态是开着合资的车比自主品牌的车有面子,这种心态在高端车市场尤其明显。中国消费者对自主品牌的这种天生的不屑和轻视,使得这些土生土长的民族企业成了夹缝中的“稻草”,既要受合资品牌产品挤压,又要受本土消费者排挤。重压之下,有些车企已经显得力不从心,开始打起了退堂鼓。

但谁心里都明白一个事实,产品不向高端提升是没有出路的。如何摆脱“走高端找死,不走高端等死”的僵局?郭谦认为,组建一支国际化的团队,整合全球优势资源,包括美国丰富的汽车产业资源,不失为一个可行的方向。

在合作中化解烦恼

在中美汽车产业峰会上,北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夕勇骄傲地说:“北汽这么多年来与美国汽车界良好的合作与互动,可以说是中国汽车行业积极整合全球资源不断壮大自己的一个缩影。”

1983年,北汽集团和美国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合作建立了第一个中美汽车合资企业――北京吉普公司,开启了中国汽车工业对外合资合作的新时代。2008年,北汽集团旗下的北汽福田公司与美国康明斯公司合作建立了北汽福田康明斯发动机有限公司,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中国商用车动力总成领域的领先企业。今年2月18日,北汽集团与美国新能源公司签署了股份认购协议,北汽将收购对方25.02%的股份,双方将在新能源汽车研发与制造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深入合作。张夕勇认为,国际合作对北汽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上一篇:最让我心动的封面 下一篇:去血站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