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法在高中数学中的应用研究

时间:2022-10-29 11:52:43

情境教学法在高中数学中的应用研究

【摘 要】情境教学法作为教学模式的创新,具有境美、情切、意远,又理寓其中的特点。通过将具体的生活案例与抽象的数学原理相结合,情景教学法可以促进情境数学化、数学生活化,极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动力。教学实验对比表明,情景教学法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突破数学教学的知识难点,对于推动数学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关 键 词】情景教学法;高中数学;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6-0162-03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教材应注意创设情境,从具体事例出发,展现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使学生能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经历数学的发现和创造过程,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同时还指出“教师要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发现数学规律和问题解决途径”。明确提出了要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运用情景模式开展教学创新实践。那么,究竟如何开展高中数学情境教学?情境教学是否真的有助于学生成绩提升?笔者针对这一课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一、情境教学法的概念与特征

情景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身临其境”,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掌握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在我国,情境教学法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即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思想,并主张“相机教学”。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专家学者和名优教师在各自领域对情境教学这一课题做了大量理论探究和教学实践,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实践也证明,情境教学法相较于传统的“注入式、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更加符合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更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一种层次较高、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

情境教学法境美、情切、意远,又理寓其中,与传统教学法相比,有以下三大特点:

1. 注重情感,通过育人以情,实现教育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事业是充满情感和爱的事业。邓小平同志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就要求我们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不仅要满足学生的知识需求,更要满足学生丰富多彩的精神需求,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情境教学法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超越了传统教学理性至上、知识本位的桎梏,强调“育人以情”,将德育、智育、美育融汇于情境教学之中,从而使学生在求知的同时学会做人,形成健康向上的精神世界。

2. 强调主动,通过情境创设,开辟学生主动学习的现实途径。情境的创设是情境教学法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其实质是优化了的学习环境。在这种学习环境中,学生全身心地沉浸其中,通过自身的感悟、体验、探索、发现,其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学生的主动参与、主动发展、主动学习占据了核心地位。通过创设符合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充满美感与智慧的学习环境,可以使之与学生的情感、心理发生共鸣,最终促使学生在学习主体与现实环境的和谐统一中获得发展,为学生的生动活泼、主动发展开辟了一种实现途径。

3. 立足本土,通过实践创新,丰富我国高中教学的理论实践。情境教学不是舶来品,而是古今中外优秀教育理论与我国本土的教学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对于解决目前中国基础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是行之有效的。应试教育模式下的传统教学方式,容易造成教学过程中“呆板、繁琐、片面、低效”的局面。情境教学法则不同,它是针对学生思维特点和认知规律对症下药、开展创新,以“行”为手段、以“趣”为突破、以“情”为纽带,真正做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因此极大地丰富了我国高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二、情境教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设计应用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引入情境教学法,对于突破当前数学教学的困境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学科设置高度抽象性、严密逻辑性的特点,数学对于学生思维要求较高,且要能够持续不断地集中精力学习才能保持良好成绩。笔者所在的班级就有不少学生反映,数学学习枯燥乏味,难度很大;甚至不少尖子生也表示,要保持优秀的数学成绩,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因此,常常会出现学生对数学越学越没兴趣、越学越没信心,最后干脆放弃的现象。而情景教学法则是将数学教学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通过情境数学化和数学生活化相融合,将具体性案例与抽象性知识相结合,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体验数学知识的发展过程,掌握数学知识的应用途径。因此,将情景教学法应用到高中数学教学中,必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创设问题情境是情景教学法的核心环节。在数学情境教学中,对于问题情境创设必须把握好以下四个原则:一是目的性,即创设问题情境必须服务于数学教学,必须有助于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技能,而不能天马行空、抽象空洞、不知所云。二是诱发性,即问题情境创设必须要能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将学生带入到与问题相关的情境中去,进行有效学习。三是适度性,即提出的问题要难度适中,要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创设一些能够“跳一跳、摘果子”的问题,避免学生因问题太难而产生畏难情绪或者问题太简单而轻视厌倦。四是趣味性,即要多提出一些新颖、奇特而有趣的问题,以吸引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的情绪,使学生学起来津津有味、趣味盎然。

问题情境的创设,可设于课头,形成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学欲望;可设于课中,拓宽求知思维,促使教学过程高潮迭起;也可设于课尾,及时归纳总结,使学生回味无穷。具体而言,可以开展以下多种设计:

1. 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创设问题情境。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能将生活情境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就能使数学知识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从而使数学贴近生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趣味与魅力。比如,在案例“已知a, b, m ∈R,a < b, 求证(a+m)/(b+m) >a/b”中,笔者就创设了一种应用情境:有白糖a克,放在水中得糖水b克,如果再加m克白糖,此时糖水是变甜了还是淡了?学生毫不犹豫地回答:“变甜了”。之后笔者再循循善诱为什么变甜了,学生就会兴致盎然地去讨论、去证明,整个课堂气氛就比直接给出不等式证明活跃多了。

2. 通过实验参与创设问题情境。在开展“排列组合”教学单元的时候,笔者意识到由于高度抽象性,排列组合一直是教学中的难点,许多学生对题目总是一知半解,甚至不知所云。笔者就将抽象的“将编号为1、2、3、4、5的5个小球放进编号为1、2、3、4、5的5个盒子中,要求只有2个小球与其所在盒子编号相同,请问有多少种不同方法?”题目转化为具体的实验:“选取5名同学编号为1、2、3、4、5,并在讲台上放上编号为1、2、3、4、5的5条凳子,要求只有2名学生与其所坐的凳子编号相同,请问有多少种不同坐法?”然后再指定一名同学上来排列,其他同学也积极思考,努力出谋划策,不一会儿同学们就统一得出结论结果为2*C25=20(种)。由于通过实验创设了大家都参与其中的问题情境,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都得到了很大提高。

3. 通过趣味故事创设问题情境。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数学故事娓娓道来进行教学,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教授“等比数列的前n项求和”时,笔者就给学生们讲了“阿凡提智斗恶地主”的故事:“地主欠阿凡提200金币不想还钱,就跟阿凡提说还100斤谷子算了。100斤谷子只值1金币,阿凡提当然不愿意。他就跟地主说:‘我不用你还100斤谷子,我只要你第一天还1粒,第二天还2粒,以后每一天还前一天2倍数量的谷子,一直还一个月就可以了。’地主答应了阿凡提的要求。”然后我问学生:“阿凡提到底能否赢回100金币?”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纷纷拿笔计算。于是等比数列求和公式也就在数学故事的启发之下深刻地印入到学生的脑海之中了。

三、情境教学法的教学价值分析

为量化地评估情境教学法的教学价值,笔者联合另外一位数学老师一起开展了情景教学法的教学对比实验。该老师与笔者年龄相仿、学历和职称相当、教学水平不相上下。为更加精准地评估结果,笔者与该老师采用相同的教材、相同的习题、相同的测试反馈方式(即采用考试时间统一、考试内容统一、阅卷标准统一、评分标准统一的“四统一”法);唯一不同的就是笔者所在班级采用情景教学法,对照班采用一般教学法。

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验之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在返校考、期中考、期末考三次主要考试中优秀率和及格率的统计对比如下:

表一:实验班与对照班三次考试优秀率对比

表二:实验班与对照班三次考试合格率对比

从表格中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到,情景教学法在提升学生成绩优秀率、及格率方面具有明显作用。实际上根据学生的反馈,在实行情景教学发之后,他们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而且也真切地感觉到数学实际上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不再是那种看不见、摸不着、学不进的抽象学科。笔者也感觉到,将情景教学法运用到数学教学之中,符合新课标和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能够有效地突破教学中的知识难点,启发学生真正懂得数学、学好数学。

综上,教学实验的量化数据对比和老师学生的直观感受体验都说明,情景教学法具有极大的教学价值,对于突破当下数学教学的困境和推动数学教学改革,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我们要积极大胆地在教学实践中引入情景教学法等创新型教学模式,为践行素质教育和教学创新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赵锐斌.论新课程改革下高中数学情境教学法的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15.

[2]张雯红.浅论情景教学对高中数学教学的积极影响[J].才智.2012.7.

[3]王门锌.高中数学情景教学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11,

20.

[4]方王辉.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情境教学的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09.13.

[5]张伟俊.数学情境教学有效性的实验与思考[J].中国数学教学,2012.Z3.

上一篇:导入在幼儿主题活动中的应用 下一篇:找到教师学习的第一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