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金经理

时间:2022-10-28 10:23:44

中国基金经理

每人手中掌控着近20亿元资金量,令他们拥有市场中不可一世的能量;一个判断、一个念头,都可能产生挥斥方遒的效果,身后追随者众。这就是基金经理。从沃伦・巴菲特、彼得・林奇到乔治・索罗斯,这一系列神话般的名字,都成为了基金经理的象征。

千方百计为投资人挣钱,这是基金从业者的天职。而要掌控数以亿元计的巨资在证券市场中搏杀并大有斩获,基金经理不仅需要专业的理论知识,更要有区别于常人的心态――钢丝般坚强的意志与果敢透着缜密的个性。

无人会否认基金经理在基金业中的绝对权威,哪怕是在那些推崇团队投资的基金管理公司中,基金经理在发言权、决定权方面所拥有的筹码,也是他人难以匹敌的。在海外,一个明星基金经理就是该基金最招摇的广告。

步入正轨以后,中国的基金业至今走过了6年,现在拥有了一只由145名基金经理组成的专业队伍。然而,全中国的基金经理仅相当于美国基金经理总数的2%左右。显然,基金经理作为一个金领职业在中国还是只雏鹰,但它的成熟与发展却已上关国富,下系民强。为此,数字财富开始关注并剖析基金经理这一独特人群,并在本期隆重推出《中国基金经理报告》,试图勾勒国内这一特殊职业群体的概貌特征。

2003中国金领人标准像

杜书明 杨里亚/文

基金经理有何特点?何原因导致他们频繁变动?在基金管理中作用几何?

随着证券投资基金业在中国的落地生根,特别是开放式基金在我国的快速发展,基金经理作为一个特殊的阶层正在日益受到各方面的广泛关注。一些“明星基金经理”更是受到投资者的追捧而成为公众人物。在普通大众眼里,手握几十亿甚至上百亿重金的基金经理,不但是一种财富与力量的象征,更是一种智慧与地位的象征。而在证券投资界,基金经理也是许多人梦寐以求、能够实现“名利双收”的金领职业。

据统计,自1998年3月我国最早发行两只封闭式基金以来,包括现任基金经理在内,前后共有201人曾担任过基金经理。作为投资界的精英人士,中国基金经理究竟具有什么样的特点?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频繁变动?他们在基金管理中的作用如何?本文将从描述统计的角度对中国基金经理进行首次全面、深入的分析。

“金领”像貌特征

截至2004年4月底,包括9只尚在募集期的开放式基金在内,我国共有136只证券投资基金(系列基金子基金被视为独立基金计算),其中封闭式基金54只,开放式基金82只,这些基金共有145位基金经理,人均掌控资金量接近20亿元。

■ 34.6岁

我国基金经理的年龄分布呈现出一种典型的“中间大、两头小”的特点,即我国基金经理的年龄大部分在30~40岁之间,只有为数不多的基金年龄在30岁以下或40岁以上。

从114位具有出生年份信息的基金经理的年龄看,我国基金经理的平均年龄为34.6岁。年龄最大者是现任招商现金增值的澳大利亚藉基金经理高亚华,现年56岁;年龄最小者为现任南方增利、南方宝元的基金经理陈键,现年27岁。

目前,1970年代出生的“新生代”基金经理已取代60年代出生的基金经理而成为基金经理中的中坚力量。

30~40岁正是人生的黄金时代,这个年龄段的人无论是在经验、学识,还是在人生阅历、精力上都占有很大优势,他们成为基金经理职场上最具竞争力的人群不足为奇,符合基金公司对专业投资经理的要求。

美国股票型基金的平均年龄为44.2岁(Chevalier and Ellison 1996),年龄最小的基金经理为26岁,年龄最大的基金经理为80岁。Chevalier(1996)的研究表明,年轻基金经理的表现要远远好于年老的基金经理。相比之下,我国基金经理的平均年龄较低,这主要与我国证券市场、基金市场发展时间较短有关。但随着基金业的发展,基金经理会不会也趋于不断“老化”,尚待进一步观察。

■ 男 性

从性别结构上看,与海外基金市场类似,我国基金经理市场也基本上是男性的世界。在现任基金经理中,男性基金经理的比例高达93.8%,女性基金经理的比例只占6.2%,女性基金经理的人数只有9位。

Richard T. Bliss 与Mark E. Potter (2001)的研究表明,与传统看法不同,女性基金经理所经理基金的风险水平比男性基金经理所管理的基金的风险更高。女性基金经理所经理的基金的绝对表现平均而言要好于男性基金经理的表现,但在进行风险调整后,二者的投资表现并无差异。国内目前尚没有基金经理性别与基金投资表现之间关系的研究,但女性基金经理能够在强手如林的男性基金经理世界中获得立足之地,说明其能力至少受到所在公司的认可。

■ 硕 士

我国基金经理的学历水平较高。现任基金经理全部具有大学以上的教育背景,90%以上的基金经理拥有硕士研究生学历,其中5.5%的基金经理具有博士学位,只有7.6%的基金经理拥有学士学位(参见报告图3:中国基金经理的学历结构)。这种学历状况说明,要成为基金经理,硕士学位将是必备条件之一,大学毕业生很难在基金经理职场立足。而作为操作性较强的工作,拥有博士学位者要么被公司定格为不“适合”担任基金经理职位,要么是他们自感担任基金经理有些“大材小用”,所以“博士”基金经理现阶段仍无法成为基金经理群体的主流。

和一些成熟市场相比,国内基金经理人的学历也比较高。David R. Gallagher(2001年)针对澳大利亚基金经理的调查表明,在被调查的基金经理中,大部分基金经理只有大学或大学以下学历,其中只有15%的基金经理拥有硕士学位,拥有博士学位的基金经理只有3.3%。

众所周知,作为基金公司是有海外留学背景人士的重要集中地之一。各基金管理公司在聘用基金经理时,是否非常重视“海归”因素呢?据统计,目前中国基金经理中具有海外留学背景或工作背景的基金经理已达15人,占目前基金经理总数的10%,其中更有两名具有海外国籍的基金经理任职基金管理公司。这种情况说明,随着中国基金业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海归”背景已日益成为基金经理职场中的一个重要竞争因素。

■ 7.7年

整体看来,中国基金经理普遍具有较长的证券从业经验。据统计,中国基金经理的平均证券从业时间为7.7年,其中证券从业时间最长者为现任招商现金增值的澳大利亚藉基金经理高亚华,证券从业时间长达25年,但证券从业时间最短者只有3年的从业经历。不难发现,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证券从业经验是能否担任基金经理的最重要的竞争因素。

与海外市场相比,我国基金经理的证券从业经验仍较“短”。例如,David R. Gallagher(2001)的调查表明,澳大利亚高级基金经理的平均从业时间在16年以上,投资分析员、基金经理助理的平均从业时间也在9年左右。

■ 专业投资者

基金经理的原始出身无外乎两种出身:或者是研究出身,或者是做投资出身。基于我们的分析目的,我们将现任基金的“出身”按4个来源进行了划分:由其它基金的基金经理转任、由基金经理助理提升、由研究人员或投资人员出任。基金经理、基金经理助理以及投资人员均可被视作具有“投资方面”的经验的专业人士,不难看出,是否具有投资方面的“实战经验”仍被视为能否出任基金经理的重要条件,直接从研究员出任基金经理者所占比例并不高。

■ 并非“一对一”

目前,我国大部分基金管理公司都会为旗下基金指定一名或多名基金经理负责基金的投资管理。尽管如此,我们并不能将其投资决策模式归为“基金经理制”或“多基金经理制”模式,因为我国基金管理公司在投资决策上普遍采用的是“委员会制”,基金经理只能在“委员会”或投资部门的指导下进行投资决策。据统计,目前共有30只基金有两名以上的基金经理。

尽管我国基金管理公司在投资决策上普遍采用的是“委员会制”,但各个基金公司在对基金经理的任用上仍表现出诸多不同。

系列基金由1个或多个基金经理统管多个子基金:招商基金管理公司、景顺长城基金管理公司、嘉实基金管理公司等对旗下系列基金的管理就属于这种情况。

对基金经理实行“轮岗制”:即基金经理会轮流担任不同基金的基金经理。华安基金管理公司即采用此模式。

基金经理“相互兼职”制:在易方达公司旗下此现象比较突出。

同时,一名基金经理管理或者参与管理多只基金的现象在我国也比较普遍。基金和基金经理人之间很多时候都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金领”职业动荡

根据KHORANA(1996)的调查,美国股票型基金经理的平均任期在5年左右。据Bill Ding 与 Russ Wermers(2004)的最新统计表明,在1985~2000年期间离职的基金经理,其管理1只基金的平均时间为4.9年。另据叶银华、邱显比、张铭煌(中国台湾)对我国台湾地区基金经理更换情况的研究,我国台湾地区基金经理的平均任职期限只有14.66个月。

在中国内地,基金经理变动频繁,任职时间普遍较短,已成为中国基金业的一大显著特点。

我们的统计表明,历任基金经理担任1只基金的平均时间只有18个月,其中任职不到1年就被更换的基金经理占到更换基金经理总数的35.2%。据统计,不包括2003年以来设立的基金,目前85%左右的基金已更换过基金经理,两换、三换基金经理者并不在少数,更有3只基金已是4换基金经理,使这些基金前后有了创记录的5任(届)基金经理。

随着基金数量的不断增多,2003年以来中国基金经理更是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基金经理调整、更迭,共有55只基金调整了基金经理。

基金经理变动情况与基金设立时间的长短存在密切关系。设立时间越早的基金,迄今为止平均更换基金经理的次数越多,设立于1999年以前的基金已全部更换过基金经理。

另一个可以用来反映基金经理变动情况的指标是年度基金经理更换率指标。以上一年度年末基金数量为基数,计算上一年度基金在下一年度被更换的数量,可以得到不同年份基金更换经理的更换率。

1999~2003年年度基金经理的年度平均更换率为48.1%;也就是说,每年大约有一半左右的基金会进行基金经理调整。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很难将基金经理与所管理、经理的基金的业绩进行“标签”式的联系,投资者很难通过对基金经理的认识而对基金的操作风格进行预测。

现任基金经理中,任职时间最长的是基金天元的基金经理李旭利。他自2000年3月担任此职以来,任职时间已超过4年,成为目前最为“长寿”的基金经理。2002年末71只基金中,只有26名基金经理管理旗下基金的时间超过1年,比例为36.6%。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我们注意到,一些基金管理公司在基金经理变动信息的披露上并不严格,导致统计资料存在一定“失真”现象。失真原因有如下几种:

■ 一些基金经理可能已经离职多时,但还戴着基金经理的帽子;

■ 一些基金管理公司对1只基金会安排多名基金经理,基金经理的头衔更多地被作为一种名誉或资历加以利用(这也可能是基金经理小组制的情况,几名经理之间的分工不同);

■ 一些基金经理则名不副实,被公司作为“花瓶”或“摆设”,实际的投资运作则由他人负责。

这些情况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基金经理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但可以肯定的是,基金经理这一职业虽是“金领”阶层,目前却很难保有。

是什么原因导致中国基金经理的频繁“换将”?为什么中国基金经理任职1只基金的时间普遍较短?根据我们的分析以及调研的情况,基金经理的更换行为主要受到以下4方面因素的影响:

(1)基金业绩。从有限的信息披露情况以及我们对业内情况的了解来看,更换基金经理的首要原因是业绩因素。业绩对于基金公司来说,尤其是对于开放式基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为改善市场形象,增强投资者信心,基金管理公司一般会在基金年度排名出炉的每年年末或年初,对过去一年表现不佳的基金经理进行调整。

(2)换岗。基金换岗有多种多样的情况:有的是基金管理公司放弃“一管多”(一名基金经理掌管多只基金)之后由经理助理转为基金经理,有的是从封闭式基金转入开放式基金,还有一些是基金经理转任行政职务了等等。

(3)股东变动。一个从去年才开始出现的更换基金经理的重要原因,就是有关基金公司股东的变动,并由此产生了基金管理公司领导层的变动,进而连带出了基金经理的变动。

(4)大量新基金及新基金管理公司的成立,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基金经理人才的紧缺状况,使具有投资管理经验的基金经理常常被调任经理新基金,或被新的基金管理公司高薪挖走,从而引起了一些基金经理的流动,造成基金经理的任期普遍偏短。

基金经理频繁变动,任期普遍偏短,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基金经理的短期投资行为,加大基金组合的风险,降低基金经理的责任心,增加基金投资风格变动风险,给投资者的选择造成更多的困难。

在基金经理的实际作用大多数处于不透明状态的情况下,为了减少这种信息不对称,我们认为,投资者可以将一个基金经理转任其它基金的次数以及基金经理任职时间的长度作为有用的信息加以利用。因为这种信息代表了信息知情人――基金管理公司对基金经理的评价。■

(本文数据的整理得到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基金研究中心周郑、李田、许会芳的帮助,特此致谢)

从形式走向实质 ――中国基

金经理人作用解析

杜书明/文

基金经理的作用主要会受到基金投资管理模式的影响。从基金投资管理的模式看,主要可以分为“委员会制”、“基金经理制”以及“多基金经理制”三种模式。“委员会制”模式下,基金的投资决策由集体议决,基金经理个人的作用被淡化;在“基金经理”模式下,基金经理个人的作用则被凸现出来;而“多基金经理制”则类似“承包制”,多个基金经理各负责一部分资金的运作,基金被“分而治之”。

上世纪50年代之前,在投资决策上,美国基金大部分采用的是“委员会”模式,但60年代以后,“基金经理制”大行其道。目前,美国83%的股票型基金都实行“基金经理制”。不过目前在中国,仍以“委员会制”为主。

即使同样是“委员会制”,基金经理的作用也有所不同。如果基金管理公司在公司文化上比较注重发挥基金经理个人的作用,基金经理的作用就会大一些;而另一些基金管理公司比较注重发挥团队的作用,这时基金经理可能只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基金经理作用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基金管理公司给基金经理个人的授权。

一些成立时间较长的基金管理公司,在投资管理上已形成明确的专业化分工,基金经理的专业地位会受到尊重;而一些新成立的基金管理公司,由于管理资产较少,投资决策权则会主要集中于公司最高决策层,基金经理就难以发挥大的作用。

目前,尽管在招募说明书中基金管理公司会对基金经理的情况与基金管理公司高管的情况一并介绍,并在基金经理变动时公告,但我们发现,无论是刚刚实施的《证券投资基金法》,还是监管部门的其它信息披露文件,都未对基金经理的变动与基金经理的职责进行明确规定。

这种情况说明,无论基金经理在基金的实际运作中有多么大的作用,基金经理都是从属于基金管理公司的。如果基金经理在实际运作中所负责任及投资权限不甚透明,要将基金的业绩与其基金经理对应起来,实际上面临很多问题。

从实际情况看,在我国当前的基金公司管理体制下,我们认为,我国基金经理在投资管理中能够发挥出的作用总体上看还比较有限。

首先,目前我国基金管理公司在基金管理中大多建立有由总经理、副总经理、相关部门的部门经理等中高级管理人员组成的投资决策委员会,基金投资管理中的重要投资决策都要通过委员会的讨论;

其次,多数情况下,基金经理只是基金管理公司投资管理部门的一名高级员工,他们的工作要受到投资管理部门的指导;

再次,我国基金管理公司在投资管理上目前比较倾向于集体决策和注重发挥团队的作用,较少强调基金经理个人的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基金经理个人作用的发挥。

尽管如此,从发展趋势看,我国基金经理的作用和地位正在迅速上升。

随着开放式基金的快速发展,我们首先注意到,为了新基金的营销,已有越来越多的基金管理公司强化了对旗下基金经理的宣传力度,将明星基金经理推到前台,一些优秀基金经理更是被转任为新基金的基金经理。

同时,随着基金数量的增多,基金经理市场正在逐步形成,一些业绩优秀的基金经理在市场上的身价正在提高,日益成为其它基金的“挖角”对象。

此外,基金经理作为职业经理人,随着自己日益成为公众人物,出于对自己职业声誉的珍惜与维护,他们自身也开始要求明晰责、权、利,这将会大大提高基金管理公司的专业化水平。

最后,基金经理作为基金形象化的代表,基金经理的作用与地位的提高也会成为基金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

当然,在如何协调好团队作用和个人作用等方面,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探索。美国先锋基金管理公司前任总裁、著名的基金研究专家Bogle在“委员会制”与“基金经理制”之间更推崇“委员会制”,并对“基金经理制”的大行其道已表示担忧。的确,强调发挥团队的作用,可以相互取长补短,但个人的作用可能被模糊;强调发挥个人的作用,其中的风险应该如何控制呢?看来,我国基金经理职业化的道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上一篇:高亚华:海归元老 下一篇:油价上涨冲击金融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