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大中学生吸烟现状分析

时间:2022-10-28 02:14:25

中国城市大中学生吸烟现状分析

【摘要】 目的 分析我国大中学生吸烟现状,为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资料来自2005年全国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调查资料的213 253名大中学生,分性别、年级计算学生的尝试吸烟率、近期吸烟率和经常吸烟率。结果 男、女生尝试吸烟率初中为29.5%和14.2%,高中为52.4%和24.8%,大学为66.3%和26.9%。全国大中学生合计近期吸烟率为13.8%(男生为23.0%,女生为4.6%),其中初中男、女生分别为12.3%和女3.5%,高中生为26.3%和5.2%,大学生为40.5%和4.9%。男、女生经常吸烟率初中为0.52%和0.12%,高中为0.68%和0.10%,大学为1.07%和0.19%。各项吸烟率男生显著高于女生,西部>中部>东部。男生随年级上升增势明显,女生高中阶段最高。结论 我国学生吸烟率有上升趋势;青少年控烟干预应向中、西部倾斜。

【关键词】 吸烟;对比研究;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179 G 479 R 1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9)02-0109-04

我国是世界香烟生产和消费大国,烟民总数超过3.5亿。伴随民众消费能力的增长,目前我国香烟消费量还在以年均7%的速度上升。烟草业发展带来的是沉重的健康和生命代价[1-2]。卫生部2006年开展的第3次全国死因调查显示,近30 a来肺癌、脑卒中、冠心病等吸烟相关疾病死亡率快速上升,其中仅肺癌死亡率就增长了4.7倍[3]。WHO报告指出,到2025年,全球因烟草所致疾病的死亡人数每年将达到200万;2050年该数字将增至300万,全球累计死亡人数将达1亿,其中半数属早逝(35~69岁去世)[4]。在众多吸烟者中,青少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其烟民人数不断扩大和明显的低龄化趋势堪忧。WHO倡导的2008年世界无烟日主题是“青少年远离烟草”;美国“健康2010年”规划的国家目标之一是将中学生近期吸烟率控制在16%以下[5]。WHO《烟草控制框架公约》于2006年1月在中国生效[6];我国卫生部2008年递交了第一份履约报告――《2008年中国控制吸烟报告》,主题是“禁止烟草广告促销,确保无烟青春年华”。 近年来,青少年吸烟问题越来越受到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关注。为此,本研究利用2005年全国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调研资料,着重从吸烟现状及其性别、年龄、地区差异角度进行分析,为各级政府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治策略与措施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分层随机整群方式,自北京等18个省(市、区)城市大中学生中抽样。对象从初一至大学三、四年级共9个年级,年龄12~25岁;91.7%为汉族,少数民族学生随校自然参与。受试者合计213 253名(男生103 483名,女生109 770名)[6]。

1.2 方法与指标 以省为单位分东(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福建、广东)、中(黑龙江、江西、河南、湖北、湖南、海南)、西(广西、四川、青海、新疆)3片。由各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成测试队,按《中国城市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调研细则》规定的步骤、方法进行调查。通过广泛动员,获得学校积极配合。在知情同意基础上匿名填写问卷,现场质控达到要求。指标包括3项:(1)尝试吸烟率。根据问题“目前为止你是否尝试过吸烟,即使只吸过一两口”的2项回答(“是”、“否”)计算率(%)。(2)吸烟天数。根据问题“过去30 d里有多少天你吸过烟?”的7项回答(①没吸烟;② 1~2 d;③ 3~5 d; ④6~9 d;⑤10~19 d;⑥20~29 d;⑦天天),先作频数分析(近期吸烟率),然后①(近期不吸烟)除外,分“偶尔吸”(②)、“不时吸”(③+④+⑤)、“频繁吸”(⑥+⑦)3组,计算构成比。(3)经常吸烟率。根据问题“过去30 d你吸烟的日子里,通常每天吸多少支烟?”的7项回答(①没吸烟;②不足1支;③每天1支;④每天2~5支;⑤每天6~10支;⑥每天11~20支;⑦每天超过20支)。其中的⑦(>20支/d)即“经常吸烟”,计算其在全体人群中的频数分布。χ2检验反映群体差异显著性;全部分析利用SPSS 11.5软件完成。

2 结果

2.1 近期吸烟 2005年我国大中学生近期吸烟率为13.8%(男生23.0%,女生4.6%)。其中,初中生为7.9%(男生12.3%,女生3.5%),高中生为15.8%(男生26.3%,女生5.2%),大学生为22.8%(男生40.5%,女生4.9%);男生显著高于女生(P<0.01)。男生随学段快速上升,女生近期吸烟率则高中最高。男、女生所有学段都表现为西片>中片>东片。以初中男生为例,东片为8.3%,中片为12.2%,西片达20.1%。见表1。

2.2 尝试吸烟 学生尝试吸烟率显著表现为西片>中片>东片。3片合计初中男、女生分别为29.5%和14.2%,高中生为52.4%和24.8%,大学生为66.3%和26.9%。学生尝试吸烟率显著高于近期吸烟率,程度上为男生>女生(P<0.01),但尝试吸烟率与近期吸烟率之比随年级、学段的增长趋势男、女生不同,如男生初中为1.4,大学降至0.6;女生则从初中的3.1上升为高中的3.8、大学的4.5。见表1。

2.3 吸烟频繁程度 男生各学段吸烟频繁程度都显著高于女生。男生频繁吸烟者(≥11 d/月)初中已达32.3%,高中更高,达52.2%,超过男大学生。女生偶尔吸烟(1~2 d/月)者初中占65.7%,至高中、大学降至52%左右,而频繁吸烟者比例随学段稳步上升。见表2。

2.4 经常吸烟 表3显示,男、女生经常吸烟率分别为0.66%和0.12%,男生高于女生(P<0.01)。男生报告率从初中的0.52%增至高中的0.68%和大学的1.07%,伴随年级、学段的上升趋势明显;女生初中为0.12%,高中为0.10%,大学为0.19%,高中生报告率略低于初中生,大学再次上升。初中男生东、中片高于西片;高中3者持平;大学则东部显著低于中、西片。初中女生东、中片高于西片的趋势更明显;高中中片显著高于东、西片;大学段表现则和男生相同。

3 讨论

美国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监测(Youth Risk Behavior Surveillance, YRBS)使用尝试吸烟率、近期吸烟率、经常吸烟率3项指标综合反映青少年(以九~十二年级中学生为代表人群)的吸烟现状。通过1991-2007年利用该指标体系连续开展的9次监测(每2 a 1次),清晰显示美国青少年吸烟行为的发展趋势,同时也为这些年来在青少年控烟工作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提供了有力的循证依据[7-8]:(1)尝试吸烟率在1991-1997年一直维持在70%左右的高位;其后开始下降,2001年为63.9%,2003年为58.4%,2005年为54.3%,2007年为50.3%。(2)与此同时,近期吸烟率从1997年的38.4%、1999年的34.8%下降为2001年的29.5%、2003年的21.9%,2005年一度反弹为23.0%,2007年降至20.0%。(3)经常吸烟率1991-1999年从12.7%上升到16.8%,呈跃升态势;其后逐步稳定下降至2001年的13.9%,2003年的9.7%,2005年的9.4%和2007年的8.1%。进入21世纪后美国青少年吸烟行为的下降趋势不是偶尔的,而是在强大的社会压力下,围绕“健康2010年”国家卫生目标(将青少年近期吸烟率控制在16%以下)的提出,各种政策(如大幅提高烟价)、法规(如禁止商店和加油站向未成年人售烟)、环境(如设立禁烟场所)、宣教等综合措施配合的结果[9-10]。本调研结果与之相比,在相同年级段(初三至高三)男生尝试吸烟率(48.3 %)、近期吸烟率(23.8%)已接近或超过美国2007年水平;中、西部高中男生经常吸烟率(9.9%,15.6%)已逼近美国10 a前的高峰水平。目前我们和美国的差距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①经常吸烟率尚较低;②我国女生各吸烟指标水平远低于男生(美国女生吸烟率大体和男生持平)。本研究不仅资料有全国代表性,而且主要指标的定义、分类方式和YRBS完全一致,便于通过国际比较,在宏观决策上少走弯路;同时,在掌握基线数据方面,今后将逐渐发挥积极作用。我国的青少年吸烟行为监测工作还在起步阶段,由于使用的指标、定义和抽样框架不同,难以和以往资料进行系统比较[11]。不过,通过和翁心植[12]1984年全国抽样调查、纽式如等[13]1989-1990年对福州等4城市调查比较,仍可大体归纳出以下趋势特征:(1)近期吸烟率大幅上升。以男高中、大学生为例,1984年为8.9%和21.7%,1990年为12.7%和30.3%,2005年为26.3%和40.6%。(2)开始吸烟年龄提前。1990年初一男生吸烟率为2.17%,而2005年已达9.0%(西部学生更高达15.3%)。1984年70%以上的学生自15~20岁开始吸烟,1990年提前到12~17岁,2005年进一步提前到11~15岁[6]。(3)近年来女生吸烟率增势迅猛。1984年女初、高中生分别为0.08%和0.14%,1990年上升为0.18%和0.21%,2005年大幅上升为3.5%和5.2%(西部地区高达5.0%和7.0%)。换言之,不应被女生目前暂时较低的吸烟率所迷惑,应高度重视其迅猛的发展趋势。高中女生尤其应作为重点目标人群,全面加强控烟教育和干预。

大量研究表明,诱导青少年先尝试吸烟,逐步进入烟民行列(近期吸烟为标志)并逐步发展到经常、大量吸烟是一个渐进过程;影响因素很多,包括好奇,成人感,同伴影响,生活/学习压力,父母、师长和影视明星榜样作用,烟草广告,社会风气(如社交中的递烟、敬烟),烟草可得性等[14]。和青少年其他健康危险行为一样,这些因素可归纳为青少年自身“自我创造的危险行为”和环境2类[6]。本研究揭示的学生吸烟行为西片>中片>东片的现象,主要归因于后一类。深入分析群体差异的根源,确定阻断途径,对我们这样处于控烟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对宏观决策的影响作用更大[15]。东部多为发达城市,在禁烟场所设置、学校禁烟校规执行力度、社区控烟措施等方面都走在全国前列,这些发达城市还能提供较多的人力、财力资源,为青少年提供更多的控烟教育和良好的环境(包括开展无烟家庭、无烟学校等)。因此,东部地区青少年对吸烟危害的知识水平明显较高。社会、媒体健康宣教活动也多集中在发达城市,通过提高家长、教师、其他成人的拒绝烟草信念,对阻遏青少年接触香烟发挥直接作用。更重要的是,我国政府在2006年签署《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前,曾花费3~4 a就相关政策(例如确认教育、交流、培训是促进和加强烟草控制公众意识的三大相关“支柱”)及其配套环境改善措施开展试点。这些工作集中在发达城市,至少在本调查开始前还未落实到中、西部地区。可见借政府履行《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全面加强青少年控烟工作已成当务之急;对其相关政策、法规、环境改善措施的推广、落实应将重点向中、西部地区倾斜。不过需注意:上述东部地区的“先进”程度只是相对的。本研究发现,东部初中生尽管吸烟率低于中、西部,但其经常吸烟率却高于后两者。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前者的生活水平较高,买得起烟。反过来,一些学者强烈主张的通过提高烟价来遏制青少年吸烟也只能起到“治标不治本”的作用。中国烟草品牌众多,价格级差很大;买不起贵的,买便宜的照样抽。本研究中相对不发达的西部大中学生中很高的吸烟率、经常吸烟率支持我们的观点:要有效控制青少年吸烟关键是提高健康意识,主要途径是教育、交流、培训三大支柱的综合作用。

国外最新研究表明,面对青少年吸烟行为蔓延的严峻形势,传统式的健康教育方式是虚弱无力的,应代之以技能为主的一些新的干预模式。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社会技能训练法”( social personal skill approaches),即针对青少年受到的社会影响(social influence),通过3条途径来提高个人技能:(1)训练青少年获得识别、应付来自同伴、家庭和大众媒体诱惑其吸烟压力的技能。主要以同伴教育方式,先树立榜样,以他们作为同伴领袖,再通过他们都获得这些社会技能。(2)生活技能训练。前提假设是:那些低自尊、自主性差、易焦虑的青少年易受社会压力影响而成为吸烟者。为此,将增强自尊、自主性,学会应付焦虑的策略和方法,提高自我控制消极行为能力作为目标。然后,将10项生活技能训练分别融入不同课程,分别由不同专业人员带领,运用多种参与式教育形式,重点提高自我形象和决策、独立和创新思考能力、交流技巧、自主性、缓解压力等技能。话题可部分针对吸烟行为,部分不直接涉及吸烟行为;根据社会影响理论,这样的交叉方式能更有效地从整体上提高青少年应对社会压力的水平。(3)认知发展干预。和(1)(2)不同的是,它并不着重于行为技能训练,而旨在改变青少年吸烟的认知和动机。譬如,许多男青少年将吸烟视为成熟、善思考的表现,许多少女将吸烟视为追求性别平等的手段。通过培训,最终他/她们明白,吸烟者其实是一个没有主见、神经紧张、没有能力控制自己情绪的人;或者,一些“潇洒”的吸烟动作无法掩盖个人依赖性强的实质,实际上是在企求别人的救助和施舍。伴随原先错误认知的纠正过程,青少年对吸烟的看法将彻底改变。这种改变建立在自我意识提高基础上,也就是说,即使将来遇到更大的社会压力,他们也不再会用吸烟的方式来摆脱[16-17]。

4 参考文献

[1] JOHNSTON LD, O'MALLEY PM, BACHMAN JG, et al. Monitoring the future: National results on adolescent drug use―Overview of key findings 2005//NIH. National Institute on Drug Abuse, 2006.No.06-5 882.

[2] D'SOUZA UJ. Smoking behavior and initiation of smoking among adolescent: A threat to public health. Indian J Med Sci, 2003,57(10):457-458.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2008年中国控制吸烟报告.卫生部社区卫生与妇幼保健司,2008:2-7.

[4]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Smoking in China: A time bomb for the 21st century: Fact Sheets.Geneva: WHO,1997:21-40.

[5]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Healthy people 2010: Understanding and improving health. 2nd ed. Washington, DC. 2000. Available at www.health.gov/healthy people(2009-01-04).

[6] 季成叶,主编.2005中国青少年健康相关/危险行为调查综合报告.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52-58.

[7] GRUNBAUM JA, KANN L, KINCHEN S, et al. Youth risk behavior Surveillance-United States, 2003. MMWR, 2004,53(2):1-96.

[8] US CDC. Cigarette use among high school students: United states, 1991-2007. MMWR, 2008,57(25):689-691.

[9] NELSON DE, MOWERY P, ASMAN K, et al. Long-term trends in adolescent and youngsmok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Meta patterns and implications. Am J Public Health, 2008,98:905-915.

[10]US CDC. Best practices for comprehensive tobacco control programs. Atlanta, GA: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CDC; 2007. www.cdc.gov/tobacco/tobacco_control_programs/stateandcommunity/best_practices(2009-01-04).

[11]孙江平,宋逸,马迎华,等.中国5省市中学生危险行为调查报告(三) :吸烟、饮酒和成瘾类药物滥用状况.中国学校卫生,2001,22(5):396-398.

[12]翁心植.1984年全国吸烟调查抽样调查资料汇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

[13]纽式如,关乃源,田本淳,等.三万名大、中学生吸烟状况的调查研究.卫生研究,1995,24(1):15-18.

[14]KUMAR CJ, KUMAR A. Adolescent smoking. CMAJ, 2007,176(5):657-658.

[15]FRITZ DJ, WIDER LC, HARDIN SB, et al. Program strategies for adolescent smoking cessation. J Sch Nurs, 2008,24(1):21-27.

[16]ARNETT JJ. The myth of peer influence in adolescent smoking initiation. Health Educ Behav, 2007,34(4):594-607.

[17]COLLINS RL, ELLICKSON PL. Integrating four theories of adolescent smoking. Subst Use Misuse, 2004,39(2):179-209.

(收稿日期:2009-01-15)

上一篇:中国城市中学生不健康饮食行为及其聚集状况 下一篇:北京市海淀区3~6岁儿童肥胖状况及其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