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素养: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必然追求

时间:2022-10-28 01:51:22

数学素养: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必然追求

数学素养是指人们通过数学教育及自身的实践和认识活动,所获得的数学知识、技能、能力、观念和品质的素养,它是通过数学学习和实践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学习品质。教师在平时数学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数学意识及求真务实的品质。

一、以数学活动为载体,引领学生进行体验、感悟和反思

数学素养的形成需要引领学生体验数学发现、质疑、问题解决、数学审美以及数学精神的熏陶。课堂教学要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活动的条件和空间,增加学生自学和思考、读书和质疑、讨论和交流、练习和操作等诸方面的时间和环节,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使课堂真正为学生自主发展服务,教学过程需要通过设计多样化的数学活动,引导和激发学生的体验、感悟、反思。我在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一课时,基于孩子们已有的相关“转化”的经验,重在通过引导学生回顾曾经运用转化解决问题的经历与体会,感受运用转化策略的价值,并反思为什么要运用转化的策略,搭起新旧知识的桥梁,强化自觉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课堂上不仅仅把解决某一具体问题作为教学目标,而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对策略的体验,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后作出必要的反思,感受策略给解决问题带来的便利,让学生真正形成爱策略、用策略的意识。课堂上,我们力求对每一个问题的处理都不是满足于解题的结束,而是引导学生进一步反思,你是运用怎样的策略来解决问题的?为什么要运用转化的策略?你是如何想到这转化的策略的?运用这种策略解决问题与普通的方法比较好在哪里?今后遇到哪些问题可以选择这一策略?通过这些问题逐步引导学生理解转化策略,感悟转化思想,让学生经历“尝试解题—回顾过程—思考策略”的过程。这样的回顾反思超越了单纯的解题训练,指向策略的形成与体验,学生的思维由特殊走向一般,智力也得到了提升,使教学逐渐走向深刻。

二、以转变师生关系为手段,实现课堂教学民主互动

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指出:“教师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帮助他的学生。这个任务并不是很容易,它需要时间、实践、奉献和正确的原则。学生应当获得更多的独立工作的经验。但是,如果把问题留给他一个人而不是给他任何帮助,或者帮助不足,那么他可能根本得不到提高。而如果教师的帮助太多,就没有什么工作留给学生了。教师应当帮助学生,但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这样才能使学生有一个合理的工作量。如果学生没有能力做很多,那么教师至少应当给他一些独立工作的感觉。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应当谨慎地、不露痕迹地帮助学生。然而,最好是顺乎自然地帮助学生。通过这样去做,学生将学到一些比任何具体的数学知识更重要的东西。”因此,要想实现数学素养的形成,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处理和教师为主导与学生为主体的关系,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民主与互动。

三、以改变学习方式为措施,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独立思考是数学学习的本质特点,“每名学生都不同程度地潜在一种探索的欲望,他们希望用自己的感官亲自观察,独立作出自己的判断或结论,体验成功的乐趣。”独立思考是小学生一种重要的学习能力与学习习惯,只有当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数学理解力时,才能真正学好数学,才能对数学的理解向深度、多层次发展。只有经过学生独立思考过的问题,他们才能学得深入,记得长久。学生的事情教师不能“包办”,我们必须为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与空间,在让学生合作交流前必须进行独立思考,在课堂上真正做到少讲解、少暗示 、多思考、多动手,课堂上不能只是“讲细、讲透”,要给学生留有思考、探索和自我开拓的余地,设法激活学生的思维,“逼迫”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充分地进行独立思考,重视数学思想的渗透,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经历获取知识形成素养的过程,形成良好的独立思考习惯,从而实现数学素养的提升。

数学素养归根到底是一种文化素养,数学教学应该从数学知识的传授走向数学素养的培养,把数学素养的培养作为素质教育在数学学科教育中的落脚点,在教学中为学生创造适合他们开展和参与各种探究活动的条件,引领他们体验、感悟和反思学习的过程,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培养独立思考能力,从而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

作者单位 江苏省沭阳县第二实验小学

上一篇:小学生感恩教育初探 下一篇:实施物理愉快学习的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