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德育教学实效之探微

时间:2022-10-27 08:51:07

提高德育教学实效之探微

摘 要:高校德育教学要取得实效,关键是要使其真正为大学生理解、认同及践行,内化于学生的思想观念中,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追求和实际行动。为此,积极探索新形势下促进大学生知行统一的方法和途径,对于更好地提高德育教学实效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校德育;道德品质;教学实效

高校德育过程就是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德育教学的根本目标就是要促进大学生积极践行道德原则,实现知行统一,这也是衡量德育实效之根本标准。

教书育人,德育为先。当代大学生的道德品质面貌不仅关系到个人未来的全面发展,而且关系到国家、民族乃至世界的未来与走向。当下大学生群体的道德面貌不容乐观: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出现道德选择纠结、价值取向混乱、道德评价失范及道德理想迷失等问题,实践中更是道德知行相悖,知行分离严重。令人瞠目结舌的大学生失德行为屡屡见诸报端,足以证明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如果高校德育不能化为学生的具体道德行为,大学生在实践中不能遵从基本道德规范,那么高校的德育实效便无从实现。

如何在新形势下提高德育教学质量,更有效地促进大学生的知行统一,成了当前高校德育教学必须不断思考和探讨的重大课题。本文就如何提高德育教学实效问题从以下三个方面做了有益探索:

一、激发学生内动力,满足学生自身的道德要求

苏格拉底曾说:“被迫进行的学习是不能在心灵上生根的。”德育教学要真正内化为学生的观念和行为,并成为其完善自身的精神追求,最终形成良好的品德与人格,需要学生有巨大道德内动力的支撑,需要激发学生发自内心的道德认识与行为的动机。有了这样强烈的动机,学生才能产生坚强的意志,克服内外干扰,自我约束,最终形成良好的行为与品质。道德的内动力是实现大学生一切道德言行的前提。德育教学首先要加强道德行为动机的教育与培养,使学生产生内心道德内动力,道德教学内容才能被学生主动接纳、体悟和内化。要让大学生真正懂得:提高道德修养,做一个知行一致、道德高尚的人是现代社会对大学生的基本要求,也是大学生自身发展完善所必需的。

第一,社会发展对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道德要求。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是综合素质的竞争。时代呼唤英才,希望在于青年。大学生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其道德品质必须经得起时间和历史的考验。

大学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最后一站,如果不能及时培养起良好的道德品质,就不能把所学知识真正奉献于祖国和人民,个人也难以大有作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古人把修身放在第一位,只有修养提高了,才能谈“齐家,治国,平天下”。时代需要当代大学生既有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和专业能力,又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等综合素质。大学生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才能符合高速发展的时代要求,肩负起民族、国家赋予的历史使命和历史责任。

第二,践行知行统一,提高道德修养是大学生成才立业之根本,对其一生都至关重要。以德为先、德才兼备历来是社会选人、用人、评价人的基本尺度。特别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对人才的标准提出了更高的、具有道德意义的人格品质要求,当代大学生只有拥有健康的体魄、完善的人格、崇高的品质及良好的素质,才能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经得住考验。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一样,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后天的教育和长期的修养,才能获得与提高。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更应努力提高自身道德素质与修养,以便将来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广阔的职场舞台。

二、创新道德教学内容,贴近实际,有时代性,与时俱进

德育教学内容是德育体系的核心,是自觉实践道德行为的基础。陶行知先生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提出:“教科书就是活的、真的、行的、用的,而不是死的、浮的、静的、误的。”当代德育内容必须贴近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体现时代特点。德育内容的选择、优化要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要切合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面貌实际,重点突出如何做人这一基础德育目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21世纪教育报告中指出:21世纪不仅要使学生有知识、会做事,更重要的是学会做人。我们要把学生培养成有科学文化知识、有开拓创新能力的合格人才,首先要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对他人、对社会负责,成为一个有责任心的公民,否则其他成材目标无从谈起。更何况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规范较薄弱,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意识非常淡薄,许多有识之士对此忧心忡忡。近几年,许多高校相继出台《文明公约》《校园文明“十不”规范》《大学生基础文明公约》等,都对诸如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不破绿化、不影响他人正当学习及生活秩序等类似幼儿园小朋友要求的基础道德文明作了规范。高校此举也是不得以而为之,因为现实生活中许多大学生基本的道德文明行为没做到,或者做得不好,实际上就是根本没有意识到这是对集体、社会不负责任的行为。所以,如何做人的确是当代大学生急需补课的内容,当代高校德育教学内容首先必须突出做人的准则。

第二,德育内容应吐故纳新,大力弘扬倡导符合时代精神的现代化道德价值观念。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反映到道德层面上就是要求建立一种包括人格自由、平等、尊重人权、遵守社会公德、公平竞争、依法守法的现代文明规范。所以,德育教学内容要以此为重点内容,培养年青人学会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在追求人类发展与进步的共同目标下,做到对他人的尊重宽容、关怀、理解,学会通过对话、沟通解决冲突与矛盾,克服自私狭隘、以自我为中心的道德取向。另外,在市经济条件下,金钱、利润、市场竞争等问题也是学生即将面对的问题,德育教学内容应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传承传统文化的新的金钱观、消费观、商业诚信等经济伦理理念。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具有市场经济所需要的、具有完善道德意义的人格品质。

三、加强德育实践教学,把德育延伸至广阔天地

德育教学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一个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社会活动与交往最终形成的,所以,除了课堂教学活动之外,还应该根据德育的需求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这对于学生品德的形成是特别有益的。

德育教学的实践活动要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尽可能吸引全体学生都投入到实践活动中去,使所有人都受到锻炼。要使他们有明确的目的,有积极的态度,有组织、有纪律。既要多发挥其独立性、主动性,同时也要给予其必要的指导。要根据教育教学计划组织实践活动,每次活动都有相应明确的德育主题及思想内涵,并将其贯穿于整个实践活动全过程。要明确每次活动要达到的教育目的,这样才能使社会实践活动既有鲜明正确主导思想的引导,又能将培养目标融入具体行动中,真正体现寓德育于实践的原则。德育内容不同,社会实践的内容也会不同,没有德育目标作为指导的社会实践只能是一次失败的社会实践。组织德育实践活动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提前周密设计方案。社会实践内容和方式多种多样,如参观访问、社会调整、专业实习、社团活动等。活动开始前要制订工作计划,包括此次活动的内容、经费预算、日程安排、对象选定、预期达到的教育目的等。特别强调组织纪律和安全,以保证活动顺利进行。

第二,社会实践的性质、内容、形式、难易均要适合学生体力、年龄、知识储备水平特点。力求社会实践活动的实际教育效果。

第三,处理好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的关系。社会实践不能影响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不能占用教学时间,主要安排在双休日或假期,且时间要适度,不能给学生增加过重负担。

第四,教师适时引导。实践离不开教师的指导、监督与检查。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实践活动中的不足,第一时间给予点拔、纠正与正确评价。实践结束后,教师要及时总结与评价,表扬进步,指出不足,明确以后实践活动的改进方向。

总之,要解决当前高校德育教学中的“道德失效”问题,提高德育教学实效,激发学生自身道德需求的内动力,优化德育内容,创新教学模式,加强德育教学实践,是实践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具体措施。

参考文献:

[1]宋朋.大学生道德动力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05,(06):43.

[2]张子豪.探索和创新是高校教育工作发展的动力[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5,(02):137.

[3]丁国荣.高校德育低效原因探析与对策[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7,(01):25.

[4]易红联.增强高校德育实效的方法新探[J].益阳职业学院学报,2007,(02):66.

上一篇:“财富式搜索”科学课的应用 下一篇:高中化学学习中的记忆点突破妙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