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PLC课程学生评价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时间:2022-10-27 02:06:51

高职PLC课程学生评价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介绍能力本位及能力本位课程等基本概念的基础上,指出了目前这类课程在评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叙述了能力本位课程学生评价的一般程序;结合江苏省精品课程“PLC系统设计与运行”,进行了探索与实践,给出了一个具体的评价方案;最后指出了下一步改革的方向。这对于其他能力本位课程学生评价体系的改革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能力本位课程;学生评价体系;探索与实践

作者简介:景绍学(1976-),男,山东莒南人,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电气工程系,讲师,工程师。(江苏淮安223003)

基金项目:本文系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教育科学研究资金支持课题(课题编号:HXGJ1130)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1-0050-02

一、能力本位及能力本位课程概述

能力本位CBE(competence-based education)是一种现代职业教育理念,与传统的学科本位或知识本位教育有较大区别,它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能力本位职业教育理念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它是提倡以能力为基础的职业教育体系;以某一职业或职业群所需的知识、技能与态度为目标的课程组合形态;以某一社会职业岗位的要求为目标取向,在进行职业分析的基础上,将职业能力量化和分割成若干模块,然后进行课程开发和实施培训,使受训者具备从事该职业的能力。[1]

能力本位教育模式是强调以职业技术能力为基础,按职业岗位分析得来的职业能力本身的结构方式组织教学,提倡以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教学中心,以强化学生职业技能训练为主要教学内容。该模式对学科知识不要求系统获得,“够用”、“适度”即可。[2]

能力本位课程指以培养人的基本能力为中心的具有学以致用结构的课程,是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统合化课程。[3]能力本位课程以奠定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和促进学生共性与个性和谐发展为目标,以能力为中心,把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人格养成结合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来全面育人。

“能力本位”或称“能力中心”课程对于我国职教课程的影响巨大,并在众多国内职业院校中得到广泛推崇。但作为一种职教课程是否应该得到应有的肯定和推广,既要看到它的社会效益和个人价值,也要看它的教学效果是否能够得到切实的保障。因此,如何有效地进行职教课程的评价,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际问题。[4]

二、现有能力本位课程在学生评价体系方面存在的问题

教学质量评价是对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正确引导;是对教学全过程的质量监控;也是滚动修改课程设计的基本依据。实施教学质量评价的目的,在于及时地发现问题,并有效地制订解决方案。健全的评价体系是确保教学质量稳步提高的基石,科学准确的评价是提升职业院校专业发展的内驱力,能促使教与学均衡提高,实现职业教育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以高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高职院校在大多数专业课程教学中普遍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实一体化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模式集教、学、做于一体,理论与实践相互融合,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的,是目前职教界公认的高职院校专业课堂教学最佳模式之一。然而,在理实一体化课堂教学模式的推广和实施中,也出现一些问题,如理论与实践难于真正实现有机结合、职业行动导向掌握不准、学生自主学习普遍处理不好等,部分教师感到难以深入探索。究其原因:从教师角度看,对理实一体化课堂教学模式还只是停留在表面操作上,理论认识不足,更缺乏实践后的深入分析与思考;从教学管理部门来看,缺乏对这种教学模式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的研究。这些课程在推广和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很多就是能力本位课程在推广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具体来讲,现有能力本位课程在评价体系方面存在以下问题: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缺少结合或结合得不够,要么过多地强调过程性评价,要么过多地强调终结性评价;限于实践条件的限制,现有的能力本位课程的评价体系过多地突出了小组成绩的考查,对个人能力的考查不足;传统的评价考查体系更多的是对学生理论水平的考查,对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的评价不足;现有的评价体系一般采用固定的模式,不同的具体教学内容采用统一的评价方式,评价方式单一;现有的课程评价体系一般只注重专业能力的评价,很少关注人文素质和职业道德的培养。

三、能力本位课程学生评价体系的一般程序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概括出能力本位评价的三个基本特征:强调学习结果,而不是学习过程;强调对学习结果的明确界定,这是通过对学习结果的分解、细化来实现的,细化的程度以清楚和明确为准,使得评价者、被评价者和“第三者”能理解正在评价什么,要获得什么;评价方式为标准参照,而非常模参照。即在解释评价结果时,是把被评价者的成绩与原定职业能力标准进行比较,而非与他人比较。

能力本位课程学生评价一般按照如下的程序进行。[5]

1.开发能力标准

由于能力本位评价属于标准参照评价,因此评价的第一步应是开发出相应职业的能力标准,通常采取的技术是职业分析。开发出来的能力标准应全面、具体、明确、可操作。职业能力标准的开发任务通常由国家或行业承担,实施能力本位评价的组织无需承担这一任务。

2.选取工作样本

这是评价组织要承担的。能力标准是由许多单元组成的,评价时也是分单元逐项进行评价的,因此要针对每一个单元选取合适的工作样本。所选取的工作样本要具有典型性、代表性,能准确反映能力单元的要求,同时也要考虑现实条件。工作样本的选取应由4~5位相应专业的专家共同讨论,并通过试测,最后才能确定。

3.准备评价材料

这是正式评价前的准备。应准备的材料包括:被评价者完成模拟工作所需的材料、评价规则、记录结果的表格、记时器、评价场地布置等。材料准备一定要完整,以免影响后续的施测。

4.施测并记录结果

这一阶段的任务是:在评价者的监督下,被评价者按要求完成样本工作;评价者则现场记录被评价者完成工作的情况。记录一定要完整、客观、准确。要特别强调的是,除了讲述相关规则外,评价者不得给被评价者任何提示或暗示,以保证评价的客观性。

5.逐项评价

这一阶段的任务是评价者按照职业能力标准的要求,逐单元地对被评价者的工作表现进行评价,并给出各单元的评价结果。评价者要努力理解职业能力各条标准的内涵,尽量客观地做出评价。

6.总结评价

这一阶段的任务是评价者把前面得到的各单元的评价结果按照评价要求进行综合,给出一个被评价者的职业能力的总体评价。如何进行综合,是否允许用一个单元的成绩去补偿另一单元的成绩,要视不同职业而定。

7.再评价

对于未能通过的人员,应给予他们再次评价的机会。评价时,要针对他们未能通过的单元,重新选取工作样本,然后重新进行后续的各个步骤。已经通过的单元的成绩可保留,不必重新评价。

四、能力本位课程学生评价体系的具体实践

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电气自动化专业的课程(“plc系统设计与运行”)是电气类专业针对高级维修电工和可编程控制器系统设计师岗位能力进行培养的一门专业课程。本课程涉及钢铁、化工、机械、造纸、纺织、冶金、水处理等行业;主要培养可编程控制器的选型、安装、接线与日常维护能力,可编程控制器应用系统的分析、设计与系统运行和维护能力;同时注重可编程控制器系统设计师职业资格认证的行业标准的学习、施工规范的要求和职业素质的训练。是一门典型的能力本位课程。

根据上述的评价程序,笔者指定了该课程的学生评价体系如表1所示。

在评价方案制订的过程中,课程组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制订的可编程序控制系统设计师(四级)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反复讨论选择评价工作样本,以现有西门子PLC变频器实训室为评价载体,按照项目由简到难顺序进行评价。在评价过程中,坚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团队评价(即过程考核)和以学生个人为单位独立进行评价(即独立考核)相结合,这样既考查了学生的个人表现,也对团队的合作能力进行了考核与评价,对于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大有裨益。对于初次评价不合格的学生,可以让其申请进行再次评价,最终使其达到相应的培养目标。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笔者采用了不同的评价方法,如在情境3中,由于项目复杂,很难进行独立的个人考核,笔者重点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了设计效果的考查。经过几年的实践与不断优化,该评价方案已经基本成熟,对于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学生对于评价方式普遍感到满意。目前该课程建设框架已经基本完成,2010年课程配套教材被评为江苏省精品教材,2011年本课程成为江苏省精品课程。下一步笔者将进一步优化评价内容,科学选择评价手段,在评价过程中减少主观因素,使得评价过程更加公平、公正、客观、有效。

五、小结

本文首先介绍了能力本位及能力本位课程的基本概念,接着指出了目前这类课程在评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叙述了能力本位课程学生评价的一般程序,结合“PLC系统设计与运行”课程,进行了探索实践,给出了具体的评价方案,最后指出了下一步改革的方向。

参考文献:

[1]胡怡芳,慕景强.能力本位课程改革的评价方法述评[J].当代职业教育,2010,(3).

[2]胡信华.论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文秘英语课程建设――以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文秘英语课程建设为例[J].疯狂英语(教师版),2010,(2).

[3]杨坤生.能力型课程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陈波涌.对“能力本位”课程评价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8,(35).

[5]徐国庆.能力本位评价若干问题研究[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2).

上一篇:基于ADAMS的“机械系统动力学及仿真”课程教学... 下一篇:“系统工程导论”课程教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