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中心静脉导管(PICC)深静脉输液的感染的护理管理措施分析

时间:2022-10-27 12:15:17

预防中心静脉导管(PICC)深静脉输液的感染的护理管理措施分析

【摘要】 目的 探讨预防中心静脉导管picc)深静脉输液感染护理管理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我院100例患者PICC深静脉输液进行置管的部位、方法、时间以及导管相关性感染关系等资料。结果 本组患者PICC未出现相关性感染,但家庭护理导致感染的患者有8例,占8.00%。结论 医院护理人员应该规范工作以及规范护理管理,加上正确操作相关仪器,能够预防PICC感染的发生;此外,加强家庭护理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

【关键词】 中心静脉导管(PICC);深静脉输液;感染;护理管理

PICC作为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它以其独特的优势在临床上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主要以肘正中静脉、贵要静脉、头静脉等外周静脉为插入途径,最终进入至上腔静脉。由于血管比较直观,穿刺点暴露于外、创伤较小,而且非常便于操作。目前,临床应该日益广泛,随之而来的而引起PICC置管后发生感染的几率也呈现出逐年上升的发展趋势。据临床统计数据显示,PICC深静脉输液感染发生率约为15%,因此它也成为医院感染的一部分。本文主要将我院100例患者PICC深静脉输液进行置管的部位、方法、时间以及导管相关性感染关系等方面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具体的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2012年入住我院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62例,女38例;年龄13-79岁,平均(45.82±11.00)岁;病种源于医院各个科室:普外科32例(占32.00%),肝胆科27例(占27.00%),妇产科24例(占24.00%),胸外科17例(占17.00%)。

1.2 穿刺方法与血管的选择 PICC置管根据深静脉穿刺的具体方法严格地进行无菌化操作,准确地选择好穿刺血管,穿刺点距离血管约为5mm。患者上肢的位置与患者身体保持垂直,头部尽量与穿刺上肢接近。血管的选择在老年患者中肘正中静脉占35%、贵要静脉占45%,剩余的20%为头静脉。但是在临床上使用最多的是贵要静脉,经分析,主要原因是采用贵要静脉穿刺的成功率较高,达96%以上。

1.3 留置导管感染的判断标准 符合如上三个方面的条件之一者则可认为是PICC感染:①静脉穿刺部位有脓液排出,或有弥散性红斑。②沿导管的皮下走行部位出现疼痛性弥散性红斑并排除理化因素。③导管置入静脉局部有压痛,无其他因素所致。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均由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及分析。

2 结 果

2.1 总体感染情况 本组患者PICC未出现相关性感染,但家庭护理导致感染的患者有8例,占8.00%。但是引起静脉炎以及上肢肿瘤约占25%,经分析,笔者认为这可能与老年血管变脆存在一定的关系。

2.2 本组感染的病原菌分类构成 本组100例患者中,共计分离100株菌株,其中革兰氏阳性菌(G+菌)44株,革兰氏阴性菌(G-菌)45株,真菌11株。在44株革兰氏阳性菌之中,主要包括9株表皮葡萄球菌(占9.00%),8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占8.00%),7株溶血葡萄球菌(占7.00%),5株屎肠球菌(占5.00%),6株其他葡萄球菌(占6.00%),5株粪肠球菌(占5.00%),4株其他病株(占4.00%);45株革兰氏阴性菌中,12株铜绿假单胞菌(占12.00%),9株肺炎克雷伯菌(占9.00%),7株鲍氏不动杆菌(占7.00%),5株阴沟肠杆菌(占5.00%),6株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占6.00%),5株大肠埃希菌(占5.00%),1株其他菌株(占1.00%);11株真菌中,6株白色假丝酵母菌(占6.00%),3株热带假丝酵母菌(占3.00%),2株其他菌株(占2.00%)。

3 讨 论

为了能够更好地预防PICC深静脉输液的感染,应该采取有效的护理管理措施,具体包括如下几点:

3.1 置管过程应保持无菌环境下操作 PICC置管于远端静脉置入,与锁骨下深静脉置管的无菌条件要求一致,置管应该在特定的治疗室加以实施,操作环境应该与预防控制感染的管理要求保持一致,并出具常规的空气质量检测报告。

3.2 置管后的管理

3.2.1 清洁穿刺点皮肤 在穿刺中经常发生穿刺点留有血迹,用乙醇棉球擦拭干净,并用无菌棉球放置在穿刺点位置上,再覆盖贴膜。放置PICC管1、2d内有可能穿刺点再次出血(临床上发生12例),及时用乙醇棉球或碘伏棉签擦拭干净,并更换贴膜。

本研究主要选择我院代表科室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结果显示:本组患者PICC未出现相关性感染,但家庭护理导致感染的患者有8例,占8.00%;引起静脉炎以及上肢肿瘤约占25%;本组中革兰氏阳性菌与阴性菌构成比比较接近,主要菌株有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阴沟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氏不动杆菌等。

综上所述,医院护理人员应该规范工作以及规范护理管理,加上正确操作相关仪器,能够预防PICC感染的发生;此外,加强家庭护理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糜祖煌,秦玲,金辉.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β-内酰胺酶基因分型及菌株亲缘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13):1621-1623.

[2] 马海英,申丽,赵鹤龄.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临床分析及预防策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8):1565-1567.

[3] 肖永红,王进,朱燕,等.Moh narin2008 年度全国细菌耐药监测[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16):2377-2383.

[4] 叶文,王锦权,陶晓根,等.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临床分析[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06,41(6):698-699.

[5] 王昕华.危重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16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0,7(8):106-107.

上一篇:腹部手术切口裂开相关因素及预防分析 下一篇:奥扎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57例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