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长笛创始人博姆

时间:2022-10-26 09:07:14

近代长笛创始人博姆

西奥伯尔德·博姆(Theobald B?hm,1794-1881年)是近代博姆式长笛之父。1794年4月9日博姆作为十一个兄弟姐妹中的长子出生于德国慕尼黑。他的父亲卡尔·弗雷德里克·博姆,是当地有名的冶炼工匠及金银宝石工艺师。博姆从小跟随父亲学艺的同时进入绘图学校念书。在读期间,博姆的设计天分很快就崭露头角,十四岁时所掌握的技术已经达到足以替代父亲做事的程度。那时的他就已基本具备了未来所要“诞生”的博姆式长笛所必需的制造工艺技术。不过,假使博姆的研发才华只是停留在当时的水平,而停滞不前了的话,就会如同当时众多其他开发者改良的长笛乐器一样,必定很快被人们遗忘。当时的其他长笛开发者们大都只关注乐器某个部分的改良工作。若是限于音程或者音色等形式偏向于局部改良的话,必将遗失作为演释音乐艺术的乐器所要具备的综合性平衡。除博姆之外有不少人为了音程的准确性,尝试了各式各样的按键结构,但是音色、演奏之简便程度以及整体的完整性等方面都欠缺了其优美程度。其结果要么是按键奇形怪状,要么是虽然半音阶的准确性较高,但又会无法转调导致缺失多种调性所富有的音色。由此可见,乐器制造者不可或缺的能力条件是:对每个环节在确保综合性平衡的同时也要能够优美、完整地加以改良。从作为一名乐器制造者、作曲者、演奏者、教育者的博姆一生的实践不难看出,当时他就具备了此项素质。

幼年时的博姆起先吹奏了音域略高的六孔竖笛(Flageolet),不过,对音色有了追求的他很快开始吹奏了长笛,在1810年,他十六岁时则用借来的长笛作为模型开始研究改良乐器。同年他以宫廷管弦乐队的长笛演奏者卡佩拉(Johann Nepomuk Kapeller,1776–1825)为师学了两年长笛。1816年他又以皇家伊萨尔特新剧院(Isartortheaters)首席长笛的身份开始了演奏活动。在1830年到1848年间,他担任了慕尼黑宫廷乐队的长笛演奏者。其间,他始终坚持长笛乐器的改良工作,尤其是1831年3月底,他携带自己制作的长笛乐器前往英国伦敦,在那里听到了以饱满的大音量著称的尼克尔森(Charles Nicholson,1795-1837)的演奏时,受到了更大的启发。他发现自己改良的长笛虽在音程方面具有优势,但音量确实抵不过尼克尔森的长笛。随之,博姆对自己的长笛进行了更为实质性的改良。他所追求的长笛是音程准确,音量饱满,演奏简便,确保所有音域中都能吹奏出半音阶中的每一个音,整体上既要优美又要完整。当然,博姆的这些想法与其他开发者的理想是一致的。不过,最终创造出既保证了乐器整体的优美平衡,又富有艺术魅力的长笛乐器的只有博姆一人。

在改良长笛乐器的同时,博姆还是位富有成就的作曲家。博姆所创作的二十四首练习曲有着很规范要求。当时长笛音乐的创作受限于乐器,要谱写长笛乐曲的话,只限于用G大调或D大调谱曲,从而升降号三个以上的调性作品无法用长笛乐器来演奏。然而,博姆在他的二十四首练习曲中则采用了所有调性。博姆创作练习曲的主要目的在于——让长笛能够吹奏所有调性的乐曲。练习曲从第一首开始逐渐增加调号,直至第十三首,再逐一减少至第二十四首。这是博姆为了让自己的长笛乐器能够受到世人的认知而采用的手法。也就是说,博姆所创作的乐曲如果不采用博姆式长笛多半是无法吹奏的。比如,《舒伯特主题变奏幻想曲》中,较大幅度的音程跳跃,以及由降A小调开始,到B大调再到升G小调的转调前奏,华丽的快速音群等,整首乐曲中蕴含着博姆对长笛乐器所追求的一切理想,很显然,这些乐曲若用博姆以外的长笛乐器是无法吹奏的超难乐曲。

有趣的是,《舒伯特主题变奏幻想曲》是博姆1831年受到尼克尔森大音量启发后在1838年谱写的,虽然这是为了宣传自己的乐器而创作的乐曲,但他并未停留在音量以及技巧的炫耀上,这一点也足以证明他那极富综合性的艺术素养。

上一篇:弦乐新贵 第2期 下一篇:周文中与瓦雷兹:瞬间感知,瞬间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