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英汉空间隐喻研究

时间:2022-10-26 05:10:07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英汉空间隐喻研究

摘要:隐喻从本质上讲是一种认知活动,本文将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对英汉空间隐喻作对比研究,并对空间隐喻词的翻译进行初步解释。

关键词:空间隐喻;认知语言学;英汉对比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4-0089-01

两千多年以前,隐喻作为修辞格就为世人所知,但它的认知作用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受到语言学家的重视。Lakoff和Johnson指出“隐喻是人们用清楚的、具体的经验构建复杂的、抽象的概念。”(Lakoff,1980)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人类概念形成的基础,而空间隐喻又是人类语言中最基本的隐喻。

一、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研究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思维工具和认知方式。隐喻的实质是通过一类事物来理解和感受某一事物。1980年Lakoff 和Johnson合著出版了《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确立了隐喻在认知中的地位。

二、英汉空间隐喻研究及其对翻译的启示

空间,包括空间范畴和空间关系,是客观世界和人类社会存在着的无数范畴和关系中的一种。认知语言学普遍认为,在所有隐喻中,空间隐喻对人类概念形成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因为多数抽象概念都是通过空间隐喻来表达和理解的。

(一)空间隐喻

空间隐喻以空间域为始源域,将空间域的意象图式结构映射到非空间的抽象域之上,使我们可以通过空间概念来理解、思考和谈论非空间概念。空间隐喻不是任意的,它植根于人们的物理经验及文化概念中。“人们将自己亲身体验的上下、内外、前后等表示空间的意象图式投射到表示数量、状态、范围等抽象事物中去,进行空间隐喻化的认知,从而达到认识事物的目的,因此空间隐喻化认知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主要的隐喻认知方式。”(Lakoff, Johnson,1980) 文化不同,空间隐喻的运用也会有所不同,本文从几方面来解释英汉空间隐喻的对比与对实际翻译的启示。

(二)英汉数量词的空间隐喻对比

数量是指事物的多少。通常我们都用数字来表示数量,然而除了数字以外“上、下”这一对空间概念也经常用来对数量进行隐喻。数量较多为上,数量较少为下。“我们有身体体验:如果往一堆物品上再添加一件物品,这堆物品的高度会随之上升,反之,如果取出一件物品,高度就会随之下降。” (Lakoff, Johnson,1980)

(1)物价上涨/ the price rise

(2) 欧洲的销量正再次下降/ They are falling again in Europe.

(3)气温在降低/ The temperature has gone down

英汉两种语言用“上、下”的空间概念来隐喻认知数量时,概念和意义都是对应的,都取“上、下”浮动所表现出的物理反应,因为人类有共同的身体和物质经验作基础。翻译中,英语的Rise和Go up,Fall和Go down分别可以对应汉语的上和下。

(三)英汉时间的空间隐喻认知对比

在人类思想的长河中,时间和空间一直是两个最基本、最重要的哲学范畴。时间的早晚一般用表示数字和时间的单位来表示,也可以用“上、下”来表示。时间早为上,时间晚为下。如:

(4)上个星期我去看电影/Last week I went to see the movie

“上、下”的时间表达说明,汉语是把空间投射到时间上,时间是有“高差”的,用空间的高差来隐喻“上下”之间的时间差。在英语中,和汉语的“上、下”对应的时间概念是不固定的,汉语中的“上、下”涵盖了at, on, in的含义,有时又是before,after的意义。英语中跟“上、下”有关的时间介词很少。由字面意思看,只有介词词组up to/down to,但up to/down to却很少用来表示时间概念,如:

(5)from the Middle Ages up to the present day

(6)Stories about his father had passed down to him.

(四)英汉社会关系的空间隐喻认知对比

人在社会生活中都扮演着一定的社会角色,由此人与人之间在社会中就构成了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这里仅从亲疏关系这个方面来探讨社会关系的空间隐喻现象。

在汉语中表示距离的隐喻常使用的词语是“远近”。近表示关系亲近、密切;远表示关系疏远、不亲密。如:

(7)近邻、近亲、近人

(8)远房、远门、远亲

三、结语

空间隐喻是人类语言中最基本的隐喻,人类的许多抽象概念都是通过空间隐喻来构建的。空间隐喻对比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更为清楚的认知汉汉英两种语言认知方式的异同,把握重点,对我们以后的英汉隐喻翻译研究和教学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蓝纯.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上一篇:黔江地区退耕还林现状及后续产业分析 下一篇:《黑暗传》:映照一个民族远去的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