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拟和移就辞格的认知

时间:2022-08-31 05:34:58

摘 要:比拟和移就早在中国最早的系统的修辞学著作《修辞学发凡》中就已经做了阐述。可以看出这两种辞格的重要性和在汉语中使用频繁的程度。本文分析比拟和移就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其不同之处从比拟和移就的心理基础、不同事物与特征构成的语法关系两方面来具体阐述。

关键词:比拟;移就;心理基础;本体事物;其他事物特征;语法关系

中图分类号:H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4-0090-01

一、比拟和移就的定义

陈望道认为比拟是将人拟物(就是以物比人)和将物拟人(就是以人比物)都是比拟。黄伯荣认为比拟是根据想象把物当作人写或把人当作物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例如“看,榕树老人捋着长髯,木瓜弟兄睁着大眼,候着出海的渔民哪,披风戴露满载鱼虾回家园。(郭小川《厦门风姿》)”

陈望道解释移就是遇到甲乙两个印象连在一起时, 作者就把原属于甲印象的性状移属于乙印象的, 名叫移就辞。我们常见的大概是把人类的性状移属于非人的或无知的事物。例:“我们的车子缓缓地驶过快乐的绿林翠木, 驶过那阳光下奇花盛开的山谷。”

二、比拟和移就的相同点

1.比拟和移就主要构成的要素都基本相同,都由本体事物及其特征和其他事物及其特征构成,并且这种事物和特征的关系是隐性的。同时,本体事物和其他事物特征是必须出现的。例如:

移就:“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鲁迅《记念刘和珍君》)。这里用“浓黑”形容人的悲哀心情这一本体事物。且他们之间的关系是隐性的。

比拟:罗马经历过战争,流血,唯物主义者――战士布鲁诺的思想在自由的人民当中翱翔。”(郑文光《火刑》)"翱翔"和“鸟”的特征之间关系也都是隐性的。

2.比拟和移就的语用机制相同。

从语用角度来说,语句的意义由两部分信息组成,一是语句字面上的所表达的含义,二是语句实际上要表达的含义。在通常的情况下,语句字面的意义也就是说话人使用这个句子所要表达的实际意义。

(1)比拟的语用机制。比拟是建立在违反语用机制对会话合作原则的基础上的。这种违反是主动的,故意的,有明显的言语功利色彩。而其中甲乙的关系根据有相似性的联想建立起来的修辞方法。

(2)移就的语用机制。移就也是人们在交际的时候,故意违反合作原则使用的一种语用策略。通过故意设置理解障碍突显其位,或是通过构成语言表面逻辑矛盾增加其内在魅力,或是通过其隐含意义引发作者思考。

正是由于上述两方面的相同点使得相当多的学者也倾向于把它们都归在具有隐性关系中的一个辞格中去。但是,比拟和移就还有一定的区别,下面来分析一下。

三、比拟和移就的不同

1.比拟和移就的心理基础不同。

我们从心理角度加以分析可以看出来移就是基于邻接联想,拟物基于相似联想。由于“比拟”中有“比”的成分,和比喻有些相似。 “夫比之为义,取类不常: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可以看出来,刘勰所谓“比”“喻”“拟”是一个意思。例如:

比拟:“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茅盾《白杨礼赞》)”用“力争上游”去描写白杨树,显然这一切都以相似联想为基础。

移就:“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李白《菩萨蛮》)”伤心原属于诗人自己而转写寒山一带的碧色,其正是由于诗人带着伤感的心情登山后看见惨淡的碧色,“碧色”和“诗人”处于邻接关系之中,所以取而代之。

2.比拟和移就中事物与特征构成的语法关系不同。

从用例和定义来看,移就和比拟的区别在于本体事物与其他事物特征之间构成什么语法关系。是定中关系的,归移就,剩下的归比拟。

例如:比拟

“长鞭甩碎了空中的雾”。(动宾)

“鸣蝉在树叶里长吟。“(主谓)

例如:移就

“那是怎样宁静而幸福的夜啊!”

“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鲁迅《彷徨・祝福》)

从上面看出,移就的例子基本都是定中结构的。

综上所述,比拟和移就相同点是都由本体事物和其他事物特征构成,并且是必须出现的,并且这种事物和特征的关系是隐性的,否则是不能构成比拟和移就的。语用机制是相同的,都是在故意违反合作原则的基础上产生。不同点是心理基础不同,比拟基于相似联想,移就是基于邻接联想;事物与特征构成的语法关系不同,移就基本上都是定中关系的。其他如主谓、动宾基本为比拟。

参考文献:

[1]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12月.

上一篇:探析高中数学数形结合的解题方法 下一篇:北京798艺术社区可思量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