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枯竭型作家的现实选择

时间:2022-10-26 06:45:20

资源枯竭型作家的现实选择

人们常把生活积累丰富、文化积淀厚实的作家称为一座富矿,似乎那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只要善于开采,总有优秀作品滚滚而来。一位青年作家就曾不无自豪地说过,每个人都是生活的元素和细胞,只要埋下头来向自我开掘,创作的细流便会汩汩流淌……

对于以笔为生的作家而言,这样的自信和从容当然令人羡慕。一个三十出头的作家,纵然此前发表过几篇有影响的中短篇小说,甚至写过比作品数量还多的创作谈,但毕竟从小到大、从校门到机关门直线运动二十来年,生活积累和文化积淀究竟能有多少,是不难想象的。以如此单薄的家底竟然膨胀了这样的自信,我以为那是源于青春的资本和豪迈吧。

我的老家在东北,那里以丰富的矿产和林业资源为共和国的童年注入了营养。然而近年来资源枯竭的窘境正折磨着家乡父老的心。如何走出困境,是摆在当地政府面前的重大问题,也是每个普通百姓的痛苦抉择。我想,一个资源相对枯竭的作家所面临的窘境与此大抵相仿吧。

谁都知道,一座富矿的形成需要千百万年森林的风化等作用。一个作家创作资源的形成也绝非一日之功。以为靠着一点天赋,几许才华,就可以不断状写生活,克隆记忆,再现风华,实在是一种天真的想法。富矿可以毁于短时间的疯狂开采,一个阅历有限、文化积累可怜的作家,自然也禁不起一年几部长篇小说的折腾。过度的开采不仅得不到宝藏,反而导致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环境污染。竭泽而渔式的所谓创作,不仅不能给人带来思想的启迪和审美的愉悦,反而让人看到吭哧憋肚的尴尬和费劲巴拉的艰辛。体力透支让人面黄肌瘦、骨质疏松;智力透支让人言语乏味、面目可憎。余华和赵玫近年都发出过类似的感慨:不能用写一本书的素材去写五本书,而要用写五本书的积累去创作一部作品。这种清醒和自重,是令人称道的。

就像再丰富的矿藏也有枯竭的一天一样,作家创作资源的枯竭同样是不可回避的必然结果,不同只在于时间的早晚,程度的轻重。明白了这一点,虽然不免让人沮丧,但也不必过分悲伤。

面对日渐枯竭的资源怎么办?

有的作家早有警醒,便会未雨绸缪,小心选择和使用现有资源,力求有序开发,合理开采,尽量延长矿藏使用寿命。同时,在开采中不断增补资源,发现和配置新的增长点,努力保持创作资源的生态平衡,造成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局面。

有的作家先天不足、后天不良,却又目光短浅、急功近利,便会及时行乐,今朝有酒今朝醉。趁着现在还有一点小感觉、小积累,甚至还有多年经营换来的小名气、小影响,赶紧接二连三地疯狂炮制,什么城市纪实啊,什么乡村纪事啊,其实无非是自己从乡村到城市,又从城市躲到乡村的那点事儿,陈糠烂谷子,絮絮叨叨,没完没了,不仅寅吃卯粮,而且大嚼特嚼自己嚼过的干馒头,就像一头不知疲倦的反刍老牛,看着让人心酸和同情。

有的作家煮熟的鸭子嘴还是硬的,谁都看得出他捉襟见肘的窘境,惟独他自己死活不认账,于是乎强弩之末硬撑,外表强悍,内里枯竭,有的甚至走上剽窃的邪路,东抓一把,西挠一把,何止呕心沥血,连黄疸都咳出来了,真是何苦来哉。

还有的作家心地坦荡、做人放达,知道“作家”二字既是名词,更是动词,能作出文章便是作家,作不出文章便不是作家。想靠一本书吃一辈子的好事是一去不复返了。世间确有价值永恒的作品,但没有永不枯竭的作家。就像一个身心俱健的青年总有衰老的一天一样,作家也会有面对电脑无有话说的时候。但那不是他的耻辱,乃是自然规律使然。明白了这一点,就不难面对枯竭,就能在枯竭面前保持一份应有的淡定和从容,或者转向其他领域从头做起,或者平静地放下手中的笔,说一句“我写不动了”、“我没什么可写的了”,谁会嘲笑这样的作家呢。

是的,能够超越自我,东山再起,自然令人敬佩;能够正视自我,承认枯竭,从此偃旗息鼓,不为名利所惑,既是一种诚实,更是一种勇敢;最无益者,莫过于明知枯竭,还要虚张声势,借以自我打气兼欺骗别人,到头来,只能自取其辱、自毁家门。

上一篇:我们反省了吗? 下一篇:钱学森一个懂得拒绝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