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型城市接续产业选择分析

时间:2022-10-01 12:17:14

资源型城市接续产业选择分析

摘 要:资源型城市接续产业选择是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有效途径,是优化区域产业结构的关键,是加快区域工业化进程的战略举措。目前资源型城市接续产业选择研究存在缺乏动态研究。在借鉴了国内外接续产业选择的经典理论的基础上,通过深刻分析资源型城市产业选择的约束条件,探讨了接续产业选择的基准,提出了推进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研究的原则。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接续产业;选择基准;选择原则

中图分类号:F2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9-0058-03

引言

资源型城市是以开发不可再生性自然资源而兴起或发展壮大,并以资源开采为主导产业,其主要功能或重要功能是向社会提供矿产品及其初加工品等资源型产品的一类城市[1,2]。资源型城市的生产和发展与资源开发有密切关系。具体来讲,根据资源的开采与城市形成的先后顺序,资源型城市的形成有两种模式。一种为“先矿后城式”,即城市完全是因为资源开采而出现的,如大庆市、攀枝花市等;另一种为“先城后矿式”,即在资源开发之前已有城市存在,资源的开发加快了城市的发展,如大同市、邯郸市等。

由于资源的刚性约束、技术的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变化,资源型城市主导产业的竞争力逐渐下降,引起了以资源型产业为主导产业的经济衰退,并引发了环境恶化、失业严重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以往对资源型城市的研究主要是从其可持续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角度来进行的,而目前专门研究资源型城市接续产业的选择还比较少,因此有必要分析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不同类型资源型城市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人口劳动条件、交通位置条件、社会经济条件,找出各类资源型城市现在和未来的产业发展优势,合理配置各种稀缺资源,发展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的接续产业,推动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本质也在于产业转型,因此正确选择接续主导产业是实现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战略选择和关键。

一、资源型城市存在的问题以及产业转型

(一)资源型城市存在的问题

资源型城市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城市本身和当地经济的发展,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高速成长。但是,长期实施的粗放行战略加速了区域自然资源的枯竭和生态环境的破坏。资源型城市在经历了繁荣期之后,随着主导产业的逐渐衰退,在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的社会问题。

1.产业结构失衡。产业结构畸形。资源型城市的三次产业比例严重失调,主要以第二产业中的资源型产业为主导产业,忽视非资源产业的发展,尤其是忽视能充分吸纳劳动力的第三产业及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从而导致资源型城市经济主要依赖资源开采和初加工产业,产业链条短,产业发展失衡,很难维持整个产业体系的可持续发展。

2.就业困难。由于资源型城市的主导产业已经衰退,新的接续产业尚未完全建立,所以就业面较小;而且下岗失业人员文化程度偏低、技能单一,从而造成再就业困难的问题,导致各种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的出现。

3.污染严重。资源型产业高耗能、高污染,因此“三废”污染要比其他城市更严重,加上资源型城市的资金有限,对环境污染治理投入不足,导致污染治理能力差。此外,地质环境恶化,地表塌陷;固体废弃物的堆积侵占大量的土地并严重污染了环境;水资源破坏,给当地居民生活带来较大的影响和破坏。

4.技术落后、效益低下。一方面,资源型城市以初加工产品为主,这类产品具有高能耗、经济效益差、科技含量低、低附加值等特点。资源型城市产业组织水平较低,缺乏各部门、各企业和高校的交流,创新合作体系不足。另一方面,资源型城市的人才外流严重,而且不能充分发挥人才的潜能,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下。

(二)产业转型是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核心

资源型城市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城市本身和当地经济的发展,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高速成长。但是,长期实施的粗放行战略加速了区域自然资源的枯竭和生态环境的破坏,造成资源型城市的三次产业比例严重失调,主要以第二产业中的资源型产业为主导产业,忽视非资源产业的发展,尤其是忽视能充分吸纳劳动力的第三产业及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从而导致资源型城市经济主要依赖资源开采和初加工产业,产业链条短,产业发展失衡,很难维持整个产业体系的可持续发展。

姜林认为,产业转型的方向是新植入产业替代旧产业,或是通过技术创新来完成产业升级,产业转型的本质是原有要素在变化环境下的重新组合[3]。徐振斌认为,产业转型是对现存产业结构的各个方面进行直接或间接的调整的过程。以我国为例,产业转型即从旧的产业结构布局向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新格局的转变,通过产业转型发挥我国产业经济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成为经济的主导力量,使三次产业的比例关系趋于协调[4]。邵洁笙认为,产业转型既包括宏观层面的国家产业转型,也包括中观层面的区域产业转型,以及微观层面的企业产业转型,产业转型最终归于两种类型:产业结构转型和产业组织转型[5]。任玉馄分别从产业结构、城市发展、政府观念和企业成长方式角度解释了产业转型。他认为,产业转型不仅仅是一个产业转换的问题,还包括人员的转移、产权制度的改革、所有制结构的调整以及存量资产的盘活,即产业转型不仅是一个结构调整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制度创新、机制再造和观念转变的过程[6]。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决定了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功能。

产业结构决定着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方向。因此,资源城市产业转型一般有三种转型模式:一是大力改造传统产业。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提高资源开发利用率,扩大产业规模,从而延长资源型产业的生命周期。二是延伸产业链。在资源采掘和初加工基础上延伸产业链条,发展资源型产品深加工来改变过于依赖资源开发为主的产业结构。三是引进新的替代产业,即抛弃原有依托资源开发和加工的产业重心,引入新产业。而新产业不仅要规避资源枯竭带来的产业衰竭,更要求其能够为城市发展带来新的竞争力。综上所述,前两种产业转型的本质是小转型,而后者是大转型,从本质上改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产业的转型。

二、国内外接续产业选择经验和选择路径

(一)国内外接续产业选择经验

主导产业选择的相关理论讨论最早可追溯到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分析方法,而后者与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学说共同构成了比较优势理论。

1.关联效应原则。 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提出了产业关联度基准:选择能对多数产业产生带动和推动作用的产业,即前向关联、后向关联和旁侧关联度大的产业,作为政府重点支持的优先发展产业。接续主导产业应是能带动地区经济起飞的核心产业,一方面,该产业的发展会诱发出新的产业,形成新的部门;另一方面,又会拉动或推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进而促进所在地区和城市的产业结构、布局的形成,推动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资源型城市大多产业结构单一,特别需要能带动更多产业发展的关联度大的接续主导产业。

2.筱原两基准原则。20世纪50年代,日本产业经济学家筱原三代平根据日本的具体情况和产业结构中长期的演变趋势与方向,认为重化工符合主导产业选择原则,并指出产业结构的重化工符合经济发展的一般趋势,重点发展重化工可以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促进整个产业结构向高级化方向转变,于是提出了主导产业界定和选择的两基准,即收入弹性基准和生产率上升基准。需求收入弹性系数是指在价格和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量的变动与收入变动之比,它反映了需求因素对产业结构的影响。需求收入弹性系数大的产业具有较大市场潜力,在未来的发展中有较高市场占有率,能稳定地获得较大的市场利润。

3.罗斯托准则。罗斯托认为,扩散效应是主导产业的关键。罗斯托将产业的扩散效应分为三种:第一是“回顾效应”。所谓的回顾效应,即主导产业在高速增长阶段,根据其技术特点而对各种生产要素产生新的投资需求,从而刺激这些要素供给产业的发展。第二是“前瞻效应”。所谓的前瞻效应,是指由于主导产业的发展而对新技术、新材料和新能源等产业的诱导作用。主导产业的前瞻效应,不但显示了主导产业对产业结构的“引路”作用,而且为其在更大范围内进行经济活动提供了可能性。第三是“旁侧效应”,所谓的旁侧效应,是指由于主导产业的发展而对其周围其他地区的经济影响。

4.比较优势准则。比较优势理论包括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分析和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学说。比较成本分析认为,不同国家生产不同产品存在劳动生产率或成本的差异,各国应分工生产本国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品。资源禀赋学说认为,国家间存在资源禀赋的差异,各个国家应根据资源优势使用本国最丰富的生产要素生产产品,然后通过国际贸易获得最大福利。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各个国家按照比较利益原则加入国际分工,从而形成对外贸易的比较利益结构。由于发展中国家自然资源和劳动力丰富、发达国家资本和技术资源丰富,因而,贸易格局的形成应是发达国家进口劳动密集型和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发展中国家进口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综上所述,筱原两基准提出了单个主导产业的优势因素,这是一种个别产业择优选择理论,该理论忽视了主导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关联,忽视了引进先进的发达国家或尖端技术国家已经拥有的,能够带动本国相关产业的发展的产业。而赫希曼的关联效应理论从产业间的关联的角度分析,却没有涉及到主导产业本身所具有的优势。

(二)选择路径

为了选出接续产业,采用的多是指标分析法。由于各产业的单位的指标不同,所以对每个产业进行标准化处理,因此指标越大越好。i可采下面的公式进行标准化处理:Zij=yij/yjmax,i∈(1,m),其中,yij表示第i个产业的第j个指标,yjmax表示在这i个产业中第j个指标最大的那个值,Zij表示经过标准化处理后的第i个产业的第j个指标,记为Z值,其中Zi1表示第i个产业的第一个指标(区域产业比较优势)标准化处理后的值,Zi2表示第二个指标(收入弹性)、Zi3第三个指标(发展潜力)和Zi4第四个指标(关联度)的经标准化处理后的值。

1.接续产业比较优势的定量化分析。根据国际和国内的产学研研究者采用的方法,把产业的劳动力数量及素质、固定资产净值、工业总产值、产品销售收入和利税总额作为资源型产业比较优势的评价指标。根据实践的经验得知,对固定资产净值、总产值和利税总额用3:3:4的权数[7],然后进行加权求和。根据资源型城市的各个产业分析,得出n1个产业具有比较优势。

2.需求收入弹性的量化分析。根据市场的规律,收入需求弹性高的产品占有的市场大,因此,对收入对于生产收入需求弹性大的产品的产业可优先考虑其发展,以便在当前市场情况下实行跨越式的发展。为了进行量化分析,根据资源型城市本地情况,先将人均可支配收入Hi、增量ΔH以及增长率算出,再根据以前各年的的各项指标,计算出资源型城市的m个行业产品的收入弹性。对于需求收入弹性小的行业,由于将来在市场上发展空间很小,因此可首先将其排除在接续主导行业之外。对于收入弹性较大的行业可以考虑作为接续主导产业的候选,最后得出n2个产业。

3.产业成长性的量化分析。技术进步对产业增长率影响的大小通常可以衡量该产业的发展潜力,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技术进步率越高,产品产量和附加值也高,因而可以获得更大的市场规模和竞争力。技术进步通过影响劳动生产率和资本产出率来影响产业增长率,对Cobb-Douglas生产函数进行变形,可以得出公式:A=y-aL-(1-a)K,其中,A为技术进步效率,y为产业增长率,a为劳动投入弹性,L为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K为资本投入增长率。为了消除总产值增长率与技术进步率的相关性,可令B=A/y,其中B为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通过一系列计算,可得出n3个技术进步贡献率较大的产业;对于贡献率较小的产业,由于无法发挥技术创新的优势或者发挥不足,因而不能作为接续主导产业。

4.产业关联度的量化分析。国民经济能持续健康地发展,是因为各产业之间是相互关联和影响的,各产业的相互关联的程度可用关联度来描述。本文着重研究各产业间的相对指标,以便进行排序而选出接续产业,考虑到产业的关联度与产业产品的销售收入、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等指标之间存在正向相关的关系,因而,为了简化,本文以这些指标作为依据来评价资源型城市各产业间的关联度的相对大小。根据各个产业部门提供的数据计算得出n4个关联度较大的产业被选接续主导产业,同时排除关联度较小的产业。

5.接续产业的确定。根据上文的分析,根据区域接续产业比较优势得出n1个产业,根据收入需求弹性优势得出n2个产业,由产业成长性分析得出n3个产业,通过产业关联度的分析得出n4个产业。再根据各项指标进行加总综合评分,得出排在前三名的产业。然后,根据资源型城市的不同情况,对排在前三的产业进行深刻分析,从而选择符合本地区域特色的接续产业。

结语

由于我国资源型城市的资源类型、地域条件等多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虽然选择接续产业的选择方法很多,但没有普适性的选择标准。对于所选取的接续产业是根据资源型城市目前产业的综合准则而得到的结果,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发展条件如市场、技术等的变化,未被选取的产业也可能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上升为接续产业。因此,需要根据发展条件的变化随时进行调整,但最终目的是促使多元主导产业的形成,改变资源型城市单一资源型产业的格局,实现产业转型,带动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姚平,姜曰木.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与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J].科学管理研究,2012,(6):1-4.

[2] 白亚楠,刘伟.资源型城市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实践[J].城市发展研究,2010,(1):16-19.

[3] 姜琳.产业转型环境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2:1-60.

[4] 徐振斌.新型工业化与产业转型[J].经济研究参考,2004,(17):34-48.

[5] 邵洁笙,吴江.科技创新与产业转型的内涵及其相关关系探讨[J].科技管理研究,2006,(2):79-81.

[6] 任玉锟.基于博弈模型的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9,(4):55-60.

[7] 魏 敏,李国平.区域主导产业选择方法及其应用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4,(1):47-52.

上一篇:国内关于产业链及粮食产业链研究的述评 下一篇:河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探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