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文化下的女性与电影

时间:2022-10-25 11:05:38

消费文化下的女性与电影

摘 要:本文在消费文化、性别文化的双重视野之下,考察当代女性、中国电影以及女导演电影在资本逻辑下的境遇。试图以开阔的视域关注当代女性的命运,描绘中国电影的动态,进而阐释女导演电影的困顿与张扬。

关键词:消费文化;悖论式处境;票房走向;女性表达

中图分类号:I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1-0200-01

一、女性的悖论式处境

九十年代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中国正式确立,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在全球文化与消费文化的双重作用下,现代的、西方的、美国的生活观念、生活方式逐渐开始走进中国人的日常,并推至流行的前沿。享受,成为人们的共识;时尚,成为身份的标识;金钱,成为生活的目标。而八十年代被全社会推崇的崇高理想信念则被时代不屑地抛弃了。

当市场经济把金钱推到至高无上的地位时,金钱欲望代替理想信念成为时代新的价值总绳。在金钱、资本的逻辑下,女性的处境出现了回落与倒退。强势的资本逻辑本质上是一种男权文化,再一次定义着“女人”。女性、女性的身体作为历史性的展示对象,再一次走进人们的视线。新中国建立初期政治性地被遮蔽的性别差异、女性特征在其终于破茧而出的同时,又很快走向另一个极端,女性的身体被物化、商品化。女性在逃突了禁锢与压抑之后却滑向更深的陷落。

作为家庭的核心成员,家庭消费也带动了女性的消费主体角色。个人活动性、城市观礼、社会自由空间的扩展使得女性大量地参与到消费文化与观礼文化中。在经济条件、社会地位逐渐提高的今天,女人对男人不再有人身依附的关系,经济的独立首先保障了女性生存的无忧,女性精神空间的建构也成为可能。女性主体性的获得将会更为丰富、更加完善。

二、中国电影的票房走向

伴随着1992年中国经济的重大转型,1993年中国电影界也出台了重要的改革举措。电影制品的统销统购制被废除,市场、观众成为电影制作业必须面对的最大现实。与此同时,好莱坞电影、香港功夫片以及“无厘头”的搞笑片也纷纷在大陆电影院里登台亮相。于是,关于“政治的――经典社会主义,经济的――金钱、市场、票房,大众文化+视觉奇观+日常生活的意识形态”,构成了不同文化视野、不同权力话语的指称,新中国建立以来的大一统的中国电影界被分割为裂隙纵横的不同景观。九十年代,也是中国电影被世界电影人瞩目的年代,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以及女导演李少红、宁瀛、刘苗苗等的作品相继在欧洲、电影节上参赛获奖。然而,中国电影在本土市场上却没有得到相应的认可,票房纷纷惨败。九十年代中国电影产业的改革尚在转型期。

而到新世纪,中国电影产业终于走出低谷步入票房的辉煌年代,2004年中国电影票房首次突破15亿,而到2009年中国电影票房收入已达60亿,连续五年30%增长。资本的逻辑已经成为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界一根无形的魔杖,无处不在。然而,在票房辉煌的新世纪,中国电影却像被掏空灵魂的巨人,徒留了一个躯壳。不仅影片的人文关怀减少、社会批判力度减弱,甚至能讲好一个故事也已经成为了中国电影人的难题。中国电影在票房辉煌的背后露出其苍白的真面目,中国电影要走的路还很长。

三、女导演的妥协、挣扎与张扬

面对女性在资本逻辑下的悖反式处境、中国电影在资本逻辑下的得了票房失了魂魄的现实,女导演们又将何去何从?

的确,女导演也难以逃脱消费文化以及其背后的资本逻辑,何况电影制作本身就是一种资本运转。首先表现为一些女导演放弃了电影制作,转战到更为大众化与市场化的电视剧制作上。另外,女导演电影也纷纷对市场做出妥协,甚至被女性主义研究者普遍盛赞的《人•鬼•情》的导演黄蜀芹也在九十年代后拍出了《画魂》、《我也有爸爸》、《嗨,弗兰克》几部迎合市场的影片。《芬妮的微笑》,作为新世纪胡玫执导电影寥寥无几中的一部,也没有了《女儿楼》中对女性心理的细腻把握,缺乏对女性命运与情感的深刻理解与深情关注。

市场与票房的强大驱力,使得一些女导演甚至步入了成规的男性影像叙事模式。这些女导演电影不仅没有独立的女性表达,却把女性的身体作为保证其票房感召力的手段。在女导演拍摄的电影中女性被沦为观看的客体、物化为商品,对于妇女阶层来说是双重的悲哀,同时也折射出女导演在资本逻辑面前不得已的妥协。特别是2007年,女导演群表现出了明显的娱乐化转向。首先,以拍摄颠覆性女同性恋题材获奖成名的李玉,在2007年执导了商业片《苹果》,其中充斥了大量有必要没必要的镜头。也是在同一年,一直关注中老年女性命运、书写本真母女感情的马俪文也执导了一部类似《疯狂的石头》被誉为“黑色幽默”的娱乐片《我叫刘跃进》,其快速切换的镜语打断了观众思考的空间,远不及之前在《我们俩》中有张有弛的电影节奏以及其留给观众的丰富的想象空间。

如同女性的悖反式处境一样,新世纪女导演除了在资本逻辑面前做出退守与挣扎外,女导演的女性身份又带给了女导演一种复杂的契机。消费时代的均质化扩大了社会的包容性,文化的多元、没有了统一的经典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的限制与束缚,女导演们的表述更加真实、大胆与灵活。个性化也得到了发展,女性导演开始“关注自己最深邃内在层面” [4]。新世纪涌现出了一批反映女性本色生活图景的影片,也涌现出了一批讲述女性个人情感命运、反映女性心声的电影。尽管其中有些影片依然没有逃脱“新词填旧曲”的历史怪圈,但毕竟她们可以大胆地说出自己的心声,为妇女阶层扩展她们的精神领域开了一个好头。

作者单位:徐州师范大学科文学院

参考文献:

[1]西美尔,刘小枫编,顾仁明译.金钱、性别、现代生活风格[M].北京:学林出版社,2000:8.

[2]戴锦华.雾中风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314.

[3]吴小丽,张成杰.新世纪女性创作及其女性意识表达[N].文汇报.2009,11.

[4]刘硕.女性导演的创作特征及其女性意识的呈现[R].中国传媒报告.2009,9.

上一篇:浅析我国即将实行的增值税改革 下一篇:浅析我国现阶段旅游扶贫效益的影响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