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营销专业核心职业能力培养研究

时间:2022-10-25 09:22:55

高职营销专业核心职业能力培养研究

摘要:对于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与具体专业密切相关。对于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来说,其核心职业能力往往体现在交往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耐挫力及独立解决问题等能力。为此,本文将从营销专业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路径上展开探讨,提出有效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 市场营销 核心职业能力 培养路径

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主要从营销职业能力上来增强学生的适应性。对于营销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关键从其内涵及定义上,来明确实际工作中的技巧和方法。通过反思、总结,从当前营销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途径上来展开探讨,增强学生自信,提升人际交往能力,从实践中学会做事,懂得做人。

一、当前市场营销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现状及特点

高职市场营销人才培养侧重于营销职业能力的锻炼,特别是在专业素能教育中,往往忽视学生核心职业能力的训练。学生走进岗位好后,面对职业环境、岗位轮换、就业能力等变化无所适从。细数来看,其职业核心能力表现在:一是人际沟通能力不足,据麦克思公司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调查显示,从事一线的企业销售人员,有近60%的毕业生表示在人际沟通上感到吃力,特别是对于顾客信息的传递与反馈上,总是存在不畅或理解错误。可见,对于就业环境及不同沟通对象来说,由于性格、心理、年龄、背景等差异而带来的人际交往及思维方式,对于毕业生就业能力至关重要。因此需要从陌生环境及变化对象中,强化换位思考、加强对心理的自我认识,尤其是口头语言的运用上,通过实践训练来提升自我交际能力。二是在学习自主性上显得不足,营销岗位对营销人员的学习力具有较高要求,特别是随着不同企业环境的变化,对于新技术、新知识的学习应该从自主学习上来适应。复杂多变的就业环境,对于营销职业学生要从学习计划、学习目标上进行不断调整,凸显学习方法的灵活性。如对营销专业理论的认知,对营销职业理想的树立,对于营销学习目标的明确等等。三是耐挫力相对不足。从学校走出来的毕业生,因学校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差异性,对于学生自身的抗压及耐挫力培养极为欠缺。如对于导购、传单发放、服务生等工作内容相对简单,涉及到的岗位磨砺较少,再加上当前大部分学生宽松的生活学习环境,家庭的影响导致心理承受力的降低。

二、推进高职营销专业职业核心能力的有效途径

注重营销专业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必须从营销岗位人才的用工标准来贯彻。

(一)注重理论与实践课程的融合,优化学科专业体系

职业核心能力与专业结合是紧密的,而课程的设置又关系到教学实效性的提升。为此,要从市场营销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上,加大职业核心能力的突出,特别是对于营销基础、渠道管理、大客户管理及销售能力拓展等内容进行整合,切实从营销基础能力到岗位职业能力做好过渡。

(二)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尤其是课堂教学活动的设置

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在培养中讲究一定的方法,而教学方法又与学生职业核心能力融为一体的。从当前市场营销岗位能力来看,要加大“教、学、做”的相互渗透,凸显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能力养成,不仅要从职业核心能力上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还耍从特定任务的实践中,注重能力养成的阶段性、计划性和协作性。

(三)注重综合能力培养,优化第二课堂

对于高职阶段教育教学工作来说,第二课堂是强化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有效补充,特别是从社团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从中来进行创新创业训练,结合第二课堂来丰富对专业课程的理解,对相关营销理论的认识。如利用多种方式的课外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利用营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参与社团竞赛活动,从中强化专项能力的培养。细化来看,如对于销售基础能力,结合企业考察与参观,了解企业岗位特点,参加校园策划竞赛,展示个人营销策划能力;通过组织销售能力竞赛,以辩论、终端产品导购销售、电话营销等方式来凸显职业核心能力;开展商务礼仪活动,模拟商务谈判进行营销技能比赛;开展营销沙盘技能学习和训练,利用营销知识拓宽职业技能。

(四)注重校企合作,凸显实践教学

职业核心能力离不开企业实践与实训,特别是对于高职院校来说,从校企合作中强化工学结合,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及能力要素,借助于企业参观、营销专家演说、校企人才订单培养、营销策划专题指导等活动,让学生从营销学视角来审视学科专业发展方向,对自我营销能力、学习能力、岗位职业能力等进行客观评价;结合校企营销实习实训,从岗位营销、环境适应等方面,增强独立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好自我管理,加强自我管控,强化与人合作,注重团队协作及交际沟通,利用设置各类专项课题来增强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

三、结语

市场营销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是渐进的过程,在推进学生核心能力养成中,要拓宽学生的实习实训领域,利用节假日兼职活动、寒暑假社会实践等机会加大对营销岗位的体验,从个人反省及总结中找出差距,完善自我。

上一篇:从美国电影片名的翻译看中美两国的文化差异 下一篇:犯罪中止疑难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