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设计专业发展脉络评析

时间:2022-10-25 08:31:38

中国艺术设计专业发展脉络评析

〔摘要〕我国目前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体系还未完全建立起本土特色,不仅难以体现中国民族文化的理念精神,而且与20世纪初期的中国艺术设计风格毫无传承联系,这是有悖于艺术发展本质规律的。随着全球文化的深度碰撞,当前中国艺术设计教育正处在转型与变革的关键时期。由于东西方文化历史积淀的迥异,致使中国艺术设计教育体系早已无法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而建立兼具民族性与现代感的本土特色教育体系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高等教育艺术设计专业发展脉络评析一、我国艺术设计教育中的专业名称变革流变

纵观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变革历程,从两江师范学堂的“手工”到国立艺专的“图案”以及建国后的“工艺美术”,设计教育完成了早期的由制作技能训练向工艺审美设计培养的转换。改革开放以来,生产者与销售者开始意识到对产品的美化直接决定了产品的销售,因此传统的农业经济条件下的以手工制作为特色的“工艺美术”已显得无法适应。在设计教育上的直接体现便是,将传统的“工艺美术”转向工业技术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针对产品外观美化的设计方向。于是,全国许多美术、艺术院校纷纷将“工艺美术”学科修改为“装潢设计”学科。早期,这种学科的改变仅仅停留在名称上,并没有触及教学的实质。进入90年代,在“装潢设计”的基础上“商业设计”、“工业设计”、“平面设计”、“环境设计”等名称成为时髦,风行于许多美术、艺术院校。直到1998年7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才首次将“设计艺术学”与“美术学”作为并列的两大独立学科颁布在最新的专业目录中,这意味着设计艺术学科与美术学科的分离,预示着设计艺术学科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领域在中国教育体系中的客观存在。[1]2010年1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又将长期处于文学门类下的艺术学科升格为“艺术学”门类,由此,“艺术学”作为中国授予学位的学科之一定格在历史舞台。

重新回顾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的生长历程,不难发现,从20世纪初的现代设计教育萌芽,到20世纪50年代的深度探索,再到20世纪80年代的兴盛,这一个世纪的设计教育历经“图案”―――“工艺美术”―――“艺术设计”的不同时期,尽管在此期间引入了“包豪斯”及西方的教育模式,但这并未触及中国本土文化教育的实质内容,反而使中国设计教育深受“西化”的影响。如今站在21世纪梳理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的脉络发展,是为了建立符合国情,适应当下社会发展、市场需求的新时期艺术创作人才培养体系。

二、中国现当代艺术设计教育体系的自省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艺术设计专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扩招,致使几乎出现“全民学设计”的乱象。设计教育的扩张无疑对设计产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审美意识的提升做出了贡献,但是在面对当前设计行业层出不穷的新技术、新名词,艺术设计教育似乎进入了发展的瓶颈期,如何定位设计教育的目标,整合形成新时期的人才培养体系成为中国艺术设计教育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1.当代设计教育的现状特征。目前,各地的某些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尽管形成了一些特色,但还不能满足本土艺术设计教育体系的构建。当代设计教育存在以下几个特点:第一理论与实践不匹配。由于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早期以全盘引入包豪斯教学体系作为主要教学模式,致使中国艺术设计创作出现唯西方至上的现象,这在中国存在了相当长一个时期。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了从根源上建立中国特色艺术设计教育的理论体系。第二缺乏对设计学科之间以及与相关学科的交叉渗透研究。这主要表现在课程设置乏味,教学方式单一、实践方案缺少系统性等。第三不能够将设计创作置于宏观的文化视野中进行研究探讨,这严重阻滞了艺术设计的生命创造。设计作为与人们生活紧密联系的一种文化现象,是中国现代艺术和当代文化的一个重要表征。这有违于我们在人文基础上拓宽艺术设计研究视野的理想。综上所诉,中国艺术设计教育还没有建立起一个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完善的学科教育体系。

2.当代设计教育的转型机遇。当前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信息技术社会发展,为艺术设计教育体系的构建转型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电子和信息技术是知识经济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而设计是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知识的应用体现。设计作为知识生成经济效益的中间媒介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所以,设计不仅是知识转化为经济的手段,更是其产生经济效益的原动力。立足当前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的现实状况,梳理其发展历程,归纳总结脉络态势。加快制定知识经济时代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构建,势必要关注全球视野下的信息技术问题。

3.当代设计教育的文化认同。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王敏教授在谈到设计创新时说:“设计师对自己本土历史文化的认识则是由中心向下的一条竖线。我们把这条竖线比喻成一棵大树,树基越深,吸收养分越多,树就长得越高。创新离不开文化根基。缺少对自己本土文化的理解和把握的设计师会在发展中因为缺乏根基而失去重心,难以持续成长。”[2]可以看出,一切艺术创作的来源皆因本土文化的滋养。艺术设计教育不能离开传统民族文化的土壤。而是从其中汲取深厚的养分,建立兼具民族人文关怀精神与现代创新理念的人才教育体系。事实上,一个民族的意识觉醒与其设计文化的身份认同是高度一致的。中国艺术设计教育体系不仅要强化民族特色的建立,更要将本土文化的升华贯穿在设计教育的始终。

三、中国当代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的思辨

艺术设计教育作为一项创造性的行业领域,避免不了借鉴国外设计教育的优秀经验与模式,但应立足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的本土环境、历史地位与主观条件,在此基础上关照社会发展的设计需求更迭变化。努力创造建构适合当前现实需求与未来社会发展的设计教育培养体系之路。下面将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1.艺术设计教育的“定位”。设计是以创造为核心,并获取经济利润为目的的复杂劳动过程,设计创造的目的与目标十分清晰。面对当前全球资源的高度融合以及多元异质文化的冲突,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应立足本土文化视野,将之前以工业与企业为主的物质经济竞争转向以非物质社会的信息知识为目的,超越摆脱过去由能源与物质所支配的工业社会格局。如今为社会发展培养人才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其目的也发生了根本性变革,那就是依据当今社会的实际现实,围绕知识价值为基础的精神与物质创造,重视人性与社会环境的有机联系,搭建合理科学的课程结构及实训方案,实现民族传统的现代转化。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在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的同时,必须要立足现时代国情。

2.艺术设计文化的“传承”。民族文化传统是经长期的历史积淀而形成的对现实社会仍产生巨大影响的文化特质或文化模式,它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历史相似或历史延续性质。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对民族文化创造性的传承。因此,如何将民族文化活化于现代设计教育教学体系中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事实上,民族文化与现代教育的关系是较为复杂的,其一民族文化是具有一定的保守性与固有性,这与设计的现代性是对立的;其二民族文化中又含有可持续的积极因素,并与现代设计相适应,相促进。这些因素需要我们通过调查研究取其精华,结合实际情况,从保守而固有的民族文化中抽离出来,并活化于当今艺术设计教育的体系构建中。从真正意义上实现设计文化的一脉传承。

3.艺术设计教学的“语言”。中国艺术设计教育体系的教学语言理应彰显本土特色。民族文化的活化势必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整理―――筛选―――融入―――改造―――创新。要使民族文化的精华转化为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前进的原动力,还应建立设计教育教学体系的本土语言,即符合本民族的、本国国情的“本土语言”的艺术设计教育理论。简而言之,在注重本土文化传承和吸收人类异质文明、融合外界因素的基础上,创造新的设计文化语言。由此,构建中国本土的设计理论以适应设计实践与艺术创作的指导运用。如今设计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张,教育模式、课程结构、和实践方案都要与设计教育体系的改革相适合。这需要我们从长远意义上在确定艺术设计教育目标及设计文化身份认同的基础上,形成艺术设计教育特色的语言体系。

如上所述,中国艺术设计教育体系构建,必须立足中国的民族文化视野,从设计教育的目标定位、设计文化的文脉传承以及设计教育的特色语言三个方面着眼,整合设计资源,构建艺术设计教育的合理模式,营造具有本土特色的设计教育新格局。另外,对于当代艺术设计教育体系的教学研究,不应割裂与20世纪以来的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的联系,应将其视为一个连续的整体。这样有利于建立一个既面向当代文化,又兼具本土特色,进而区别于西方国家的设计教育体系。中国艺术设计教育体系唯有如此才能走出一条属于本土的设计教育之路。

参考文献:

[1]周志.装饰・工艺美术・设计―――“从工艺美术到艺术设计”研讨会综述[J].装饰.2008(12):58

[2]王敏.设计过程中的创新与整合[J].中国美术馆,2006(2):112-113

上一篇:论房地产标志设计的创意与表现 下一篇:品牌策略下的字体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