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教师流动和流失问题的社会学考察

时间:2022-10-25 03:05:55

农村中学教师流动和流失问题的社会学考察

一、转型中的中国社会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的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而最大的变化莫过于社会结构的变迁。社会结构变迁的核心是社会分层结构的变迁。我国正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状态,在社会经济变革的过程中必然引起价值观的变化和重组,打上社会变革的烙印,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在我国,学者们从多元的角度(这种多元有时还把职业、群体、收入混合在一起)研究中国的社会分层,其中影响较大的当属陆学艺主编的《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在社会阶层重新分化和整合的过程中,教师这类群体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着变化。同传统的一元化价值取向相比,经济转型期的价值观趋于多元化。多元价值观并存对教师职业价值观的影响表现在教师价值取向出现二重性:教师在追求社会价值时,也开始重视个体价值的定向;在为教育事业奉献的同时,也比以前更重视创造个人财富。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尽管许多人并不是因为金钱的原因(同孩子一起工作,个人满足等)而从事教学工作的,但是其他领域的高收入无疑会吸引一些能够成为优秀教师的年轻人。13’教师的待遇以及成长环境对农村中学教师缺乏吸引力,导致农村教师高频率的外流和潜在的流失。

二、农村中学教师的现状

在社会政治机制改革、经济变革的同时,我国领导人提出了“人才强国”战略。因此,我国的教育改革也在经济现代化的过程中开始了教育现代化的历程。在教育领域工作的人们几乎每天都能看到、听到诸如基础教育改革、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等有关教育的名词。在我们大力搞经济建设的同时,我们在战略上重视了教育,特别强调了基础教育的根基作用;但是,政府在要掏腰包的时候,相关具体政策措施却没有及时跟进。了解农村中学教师的现状,就是要认识他们的社会地位。参考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笔者从农村中学教师的经济地位、职业声望和专业权利三个方面来分析他们的现状。

1 农村中学教师的经济地位

教师经济地位的核心是其工资水平。《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25条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教师职业属于脑力劳动性质,具有复杂劳动的特点,其劳动成果主要通过人的精神价值体现出来,因此具有量化难度高的特征。为此,目前世界各国在确定教师收入标准上,存在诸多差异,比较可取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建议,即教师的薪酬应足以促使有才干的青年选择教师这个职业,并应具有与公务员的薪金水平相持平的合理数额。教师的物质所得包括薪金、教学津贴以及生活福利等。在陆学艺的报告里,十大阶层中的专业技术人员阶层收入水平在城镇和农村有天壤之别。在城镇,他的平均月收入高于国家与社会管理者而位居第三,但在乡村,他的平均月收入甚至低于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和产业工人阶层,仅高于农业劳动者和半就业人员而位居第八位。农村的专业技术人员绝大多数是中小学教师,他们的收入都较低,而且有部分还不能及时拿到工资。从这一点来说,专业技术人员阶层的收入水平的增长与城市化和工业化水平紧密相连。

极低的经济地位是农村中学教师流动、流失的最主要原因。在我国存在的看病难、住房难、教育难情况下,农村教师的状况更加困难。有的地方医疗保障制度还没有建立起来,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至今还不知道有医疗卡这回事;住房就更麻烦,现在的农村教师不像以前了,他们当中很多是“离乡离土的外地人”,租房还要到镇、县城或者市郊去,另外,农村中学的交通又极不方便,这既费时劳神又费钱的事情让他们苦不堪言;当然这也给他们子女的教育造成很多麻烦,很多教师为了让自己的子女受到好的教育,就想方设法调离农村中学。

2 农村中学教师的职业声望

教师职业在声望上有其自身的优势,中国传统的为人师尊的价值观念在现代社会中仍为很大一部分人所推崇。因此,中学教师在声望分层中属于上层。这一点也不奇怪!有人解释说:给教师扣上很多像“蜡烛”、“春蚕”、“园丁”、“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等等光环,是为了教师的心理平衡。外部对教师职业的评价往往比教师内部对自身的评价要高。笔者认为,这仍是由于人们普遍认为教师职业稳定、寒暑假期长、学校环境好等因素的缘故。然而,有趣的是,不久前笔者参加了一次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讲座,现场有四十多人。就业指导教师做了一个现场调查,“在场各位同学想做中学老师的,请举手”,结果只有三人举手表示愿意,该调查根本还没有限定说是当“农村中学老师”。随后抽查了几个同学,问“为什么不想当中学老师”,答案无不让人对中学教师这门职业感到尴尬:枯燥、日复一日地干同样的工作;人们对教师的要求太高,要做一名让学生喜欢的老师得具有非同一般的能耐;教师职业太平凡、安稳;教师职业是我择业的底线;教师的付出和收入极其不成比例,等等。看来,教师的职业声望是一码事,要考虑选择教师职业,还得看教师的经济收入;而且从社会整体来看,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还远远没有形成。

随着“农民工”的逆流和回流,以及乡镇私营企业的发展,在农村中学,教师的声望已发生了变化:在相当多的农民已经走上富裕之路的时候,农村中学的教师却依然很“清贫”,他们仍然过着“一斗米,一瓢水”的生活。农村的这些变化让他们对人生产生怀疑,难道他们自身的教育投资仍然是让人贫穷?因此,很多教师心理失衡,焦躁不安,不能一心一意进行教学工作,这使得他们开始思量改变:要么调动工作,要么做其他兼职。这是农村中学教师潜在流失的主要原因之一。

3 农村中学教师的专业权利

教师的专业性问题还存在很大的争议,1966年6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最早肯定教师职业是门“专业”。有人根据该文献的有关阐述,将教师的专业权利归纳为三个方面,即工作的保障权、专业的自和公民的生活权。其中教师的专业自属于教师特殊的权利,是教师专业权利的核心。有人将教师的自分为个别教师行使的教育权和教师集体行使的教育权两种。前者包括授业内容的编制权、教科书的使用处置权、辅助教材的选定权、教育的评价权、生活指导权和惩戒权。后者则包括学校教育课程的编制权、教育校务分工的自治权、有关学校教育措施的决定权和惩戒处分权。由此可见,教师的专业自是一个既广泛又非常具体的概念,是由教师工作特点决定的,体现在教师平常工作、生活的细节之中。专业自是影响教师社会地位的重要变量,在各项主要因素中处于首位。

农村中学教师在专业权利方面有了很大的变化。首先,从社会环境角度看,目前我国社会各界对教师职业的专业性基本给予肯定态度,教师专业发展在教师教育中日益凸显它的重要性。其次,在立法上,关于教师的工作保障权、专业自和公民生活权等方面,《教师法》都作了明确的规定,还特别提出教师在学校管理与运作过程中拥有很大的决策、监督权力,甚至具有行政权力。此外,在一些具体的方面,教师的专业自也取得了较大进展。如中小学课程的修订更加强调民主化原则,注意倾听教师的意见,现行的校本课程开发就是最好的说明。

尽管如此,目前的现状还远远不尽人意。首先,虽然《教师法》草案中明确规定教师是专业人员,但目前国办与民办、中小学与大学教师身份殊异,教师是专业人员还是公务员,抑或是半个公务员,还存在争议。这些界限的模糊势必损害教师的有关权益,如教师的任聘和解聘制度不够统一和规范;另外,还存在专业职称的评定、教师申诉渠道等问题。这都会影响教师参与教育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和教育质量的提高。在农村中学,教育教学环境有限,信息渠道不畅;教师继续教育政策不明确;教师专业自还没有得到切实的保障。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教师法》早已出台,但最近几年,农村中学出现了一系列教师权益受损的事情,如有教师被学生辱骂,甚至被恐吓、挨学生打;有的因无关痛痒的惩戒学生而不得不在家长面前低声下气,向他们下跪赔礼道歉。农村中学教师的专业权利基本上是“空中楼阁”,他们的专业权利基本上没有得到切实保障。

三、农村中学教师流动、流失的特点及治理措施

在我国经济改革获得巨大效益的时候,农村中学教师的工资收入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在社会价值多元化的今天,他们像“农民工”一样被迫开始走出去,寻找有利于自己发展的空间。

首先,对农村中学冲击最大的是来自热门专业(英语、计算机、美术和音乐等)的中青年教师和具有中高级职称的骨干教师的流动和流失。

其次,从流向上看,他们从农村流向县城,流向发达城市;从非重点学校流向重点学校,从办学条件差、待遇差的学校流向办学条件和福利待遇相对较好的学校。

再次,流动、流失情况在农村各地区的分布不均衡。比较偏僻的贫困地区流动、流失的情况反而较少;而距离城镇较近的农村学校的情况反而严重,特别是那些处在城郊边界地区的农村学校,教师队伍极不稳定,有的甚至要动用行政政策来抑制这种情况,如在某段时期内任何教师不准调动,停薪留职的一律作为自动离职处理等。

教师流动、流失问题是农村中学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虽然从总体数量上看不是很大,但由于这类教师大多数是年轻骨干教师,他们都学有所长,是学校教学科研的“顶梁柱”,有的还是学校的学科带头人,学校为他们的成长曾付出了很大的心血和代价,他们的大量流动、流失给学校带来了严重损失,极大影响了学校的教学质量和队伍建设工作,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学校教学出现危机。个别专业教师数量严重不足,质量不高,致使一些科目缺少胜任教学的教师;学校没有办法,要么请代课教师或者要其他非“科班出身”的教师临时上阵,边教边学。农村中学教非所学,学非所教的情况非常严重。第二,学校教师队伍在年龄、职称、学历结构上的不合理情况加剧。第三,学科带头人匮乏,加上教师流动、流失的影响,引发了相关教师的思想躁动和情绪不稳,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农村中学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提高。

有统计显示,我国目前约有1000万中小学教师,其中80%在农村地区任教。如何解决农村教师流动、流失的问题直接关系到我国基础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笔者认为,我们首先应从治理社会大环境出发。

第一,国家应该要对农村中学,特别是对边远贫困地区的学校实行政策性倾斜,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切实改善其办学条件,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物质生活待遇,完善人事制度,增强农村中学对教师的吸引力。地方政府要认真贯彻执行《教师法》对教师在物质待遇方面的政策,并保证农村中学教师的住房问题,杜绝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第二,教育行政部门要保证,农村中学教师评职称、晋级加薪的年限不能比城镇中学同学历、同时参加工作的教师长。笔者认为在评职称、晋级方面,农村中学应该得到政府的倾斜政策。第三,由于经济原因,农村中学的现代网络建设远远没有城镇那么发达,信息也没有那么畅通。因此,在教师继续教育方面,当地政府和教育部门要能够帮助农村中学与城镇中学‘结对子”,实现教育资源方面的互补共享。第四,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对农村中学的发展给予技术和人才的政策性帮助,给他们开辟出有特色的教育,让农村中学的教师感觉在农村也能够获得自身的发展,有施展自己才能的广阔空间。最后,笔者大胆地设想:针对那些教学成绩显著、兢兢业业奋战在教育一线上的农村教师,从事专业教学工作7年的可以享受半年带薪培训学习;7~15年的可以享受一年的带薪休假;15~25年的可以加薪晋档一次,免费送出去继续深造;25~30年的可以提前退休并享受100%的退休工资。

其次,从优化学校小环境来看。

第一,农村中学的校领导要转变观念,努力营造尊师重教的校内环境。农村学校领导要把教师的发展放在首位,鼓励教师参与管理学校,提高教师的积极性。第二,农村学校要转变观念,大胆创新,加大内部改革力度,利用农村丰富的资源广开创收渠道,提高办学效益,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和教职工的福利待遇。第三,为了挽留优秀教师继续任教,要采取措施,让他们在教学管理和学校发展方面充分施展才华以满足他们自身发展的需要。对在边远地区和条件很差地区工作的教师要给予特别的好处,这对鼓励他们留下来,以使处境不利的居民不致因合格教师的缺乏而致使其子女未来发展条件更差是非常必要的。

总之,对农村中学的教师而言,流动和流失充满了悲壮的色彩,跟城里的教师群体竞争,他们往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今天,随着经济因素在社会生活中的增强,要求教师只求奉献,不图价值回报的观念已经大失其道。教师只有在物质生活得到保障的前提下,他们才能够安于乐道、授业。据湖北省江汉大学教育学院刘平秀老师介绍,农村教师对目前状况最不满意的选项是:工资待遇占82%,工作环境占10%,工作量大占6%。如果有机会从事收入高于教师职业的其他工作,愿意去的教师占51%,视具体情况而定者占43%。教师职业处于尴尬的境地。据此可以想象,我们农村的中学教师又处在怎样的境地?这使我们有理由得出这样的结论:教师社会地位的提高,物质生活的改善,同人们对教育、教师所具有的认识观念的改善是同样重要的,因为,良好的社会评价以及人们对教师职业的向往同这两方面的改善有着直接重要的关系。在我们大喊“教育公平”、“教育正义”、“教育要均衡发展”的口号时,看看农村以及贫困地区的教师待遇是否好,就可以大概估量到这个学校的教育质量了。在市场经济为改革导向的今天,我们的农村大概只有在享受到经济改革的成果时,我们才可能看到,我们农村的教育、教师和学生发展的春天。当然,我们的政府在教师经济待遇方面已经做出了努力:自2006年年底连续两次给教师加工资。而且,从2007年开始,国家在教育部六所直属师范大学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这些都说明我们的政府正致力于在全社会营造一种尊师重教的氛围,我们可以期待农村基础教育改革的春天。

上一篇:公共教育的普惠性与宏观政策取向 下一篇:“新课程”莫忘“改”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