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莫忘“改”学生

时间:2022-09-24 04:42:37

“新课程”莫忘“改”学生

本世纪初开始的课程改革,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通过改变传统教育的学习观、价值观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和评价以及考试方式的弊端等,以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发展,培养良好品德,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然而,在实施新课改的过程中,我们似乎都把改革的焦点仅仅指向了施教者的理念和教学方式的改革以及课程自身的改革,却忽视了对课程改革中学习的主体――学生关于新课改的学习目标、学习思想和学习方法的启蒙教育。学生新课改理念和学习方式的缺失,以传统的学习价值观、学习思想和学习方法来应对教师的新课改,使得新课改举步维艰、收效甚微,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课改的品质和整体进程。可惜的是,这一问题一直未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足够的重视。笔者下面仅就此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实施新课改的巨大阻力: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和当代教育大环境对学生的学习价值观、学习思想和学习方法影响根深蒂固

1.传统教育价值观的负面影响

我国传统的教育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民族培养人才的共同理念、价值目标和价值实现的方式和道路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是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的精神源泉和动力。然而,无须讳言,传统教育思想也具有反面性和消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并干扰着新课改的品质和进程。而这种思想由古至今,自上而下,一直影响并规范着人们的教育和学习行为。比如,在学习价值的认知方面,功利主义色彩浓厚,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金榜题名”,将来混个一官半职,以光宗耀祖;能解决生计问题,衣食无忧,家庭生活美满。在学习精神和学习态度的认知方面,崇尚坚韧和近乎“残酷”的学习精神,赞美“头悬梁、锥刺股”。在学习方式的定位上,提倡读死书、死读书,“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在师生关系的处理上,过分的“尊师重道”,使专制的教师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学生养成内向、被动、恭顺的性格,一切唯老师是从,不敢有丝毫的逾越和背离。师生之间根本不会产生高品质的双向交流。这些传统教育思想,通过社会、家庭等教育环境,渗透、弥漫开来,对当代学生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我们的学生家长经常这样教育学生,“在学校不要贪玩,听老师的话,要好好学习,将来考个大学,我们就心满意足了!”“考不上大学就没出路,将来穷困潦倒,拉棍要饭!“一定要好好听老师的话,不要和老师顶嘴,要做个好孩子。”家长对孩子的成绩关心备至,每次考试都要过问成绩状况,进步了物质奖励,退步了严厉批评甚至体罚。家长还不厌其烦地在学生面前絮絮叨叨:看人家的孩子多争气,一下子考了个名牌大学;千万不要学×××,整天贪玩,结果没考上大学,你看,多丢人呢!不仅如此,亲戚朋友见了学生,关心最多的也是学生的学习问题。试想,学生在这样一个环境中成长起来,传统学习思想已深刻印记在灵魂深处。不改变这一思想现状,要推进课改谈何容易。这也是部分教师在新课改中费尽九牛二虎之力,而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之一。

2.学前教育及初始阶段的传统教育为学生的思想和学习方法打下了深刻的烙印

就目前来看,各地实施新课改一般从小学、初中或高中的一年级开始,而参与新课改的学生自进入幼儿园开始,大多都接受过传统教育的熏陶和“洗礼”,非常熟悉并认可教师的传统教法,再加上社会、家长传统思想的影响、铺垫和渗透,学生在短时间内深得传统教育的“精髓”。在此情况下,教师进行新课改,用的是新课程,实施的是新教法,而学生在传统思想的奠基下,很难理解教师的新思想和教学行为。于是,只有在不很情愿、不理解的情况下,糊糊涂涂地随着老师的“新奇”的“表演”而被动跟进;老师“跳独竿舞”,学生是“盲目应付”,机械跟随。这样做,引发的严重后果是,新课改中学生学习主体的再次缺失:学习活动中自主性迷失,师生关系状况“涛声依旧”。在此情况下,不少学生对教师实施的新课改出现不适应症,更有甚者还产生抵触情绪,师生关系也可能因此而紧张起来,学生学习质量出现明显下滑的态势,并由此引发了家长、社会对新课改的怀疑乃至反对。我们曾经对某市2005年下半年开始新课改的几所中小学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在我们调查的学生中,不理解新课改、不适应或反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模式的占52.4%,而完全理解并适应新课改的仅占26.1%。学生不理解新课改,不支持新课改的严峻事实,已成为实施新课改的巨大阻力,对学生进行新课改的启蒙教育已迫在眉睫。

二、对学生进行新课改的启蒙教育是课改初始阶段教师必须认真做好的重要工作

笔者认为,教师课改之初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新课改的启蒙教育。

1.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价值观,树立新课程的生命价值观和人才观

教师要立足于新世纪国内外对人才需求的高度,剖析传统教育中学生学习价值观定位的弊端和对生命成长所产生的严重的消极影响,引导学生逐步认识新课改高品位的价值定位和丰富的生命内涵;让学生明白,新课改的目的就是要打破传统的基于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趋向的过于狭隘的价值定位,转而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实施真正的素质教育,使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良好的信息素养和环境意识等。只有具备这样高素质的人,才能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具有明显的文化优势。当然,学生观念的更新有一个过程,教师需要反复地进行启蒙教育。笔者相信,课改的新理念最终会深入人心,从而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动力和精神源泉。

2.启发学生正确定位师生角色,使师生关系逐步由传统向原生状态转换

不少学生非常习惯甚至“迷恋”传统的以“教师中心论”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师讲,我听;师问,我答;师写,我抄;师给,我接;师说是,我尊从;师这样讲,我不能“旁逸斜出”,等等。现在,新课标给师生地位和二者之间的关系做出了全新的界定: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促进者,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发展的、有独立个性、独立意义的人;教师和学生是朋友,是对话式的伙伴关系,二者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生成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应互相尊重、相互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师生地位及其关系的变化使不少学生产生矛盾、困惑、迷茫。所以,教师要不断教育学生审视传统课堂教学中师生的角色和师生关系状态及其弊端,引导学生逐步接受新的师生关系理

念,并在新理念的指引下重新构建原生状态的师生关系。不仅如此,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并帮助学生实现师生关系本原性的转换。(1)指导学生树立民主思想,追求自己作为“人”的价值和尊严,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敢于张扬自己的个性,努力追求人生理想和幸福。(2)指导学生提高法制意识,保护自己的合法权利。(3)无论课上或课下,教师都要放下师长的身份和架子,以朋友的身份,在完全平等的背景下,和学生尽情地沟通交流,融入学生的群体中。(4)对学生要多表扬和赞赏,“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尊重每一位个体生命,绝不伤害学生的自尊等等。只有这样,师生关系才能逐步实现从传统向本原性的转换。

3 改造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逐步构建起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长期以来,学生由于受传统学习方式的熏陶,已习惯教师的“满堂灌”教学方式和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以及死读书、读死书的学习方式。这种建立在学生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基础上的学习方式最终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的隐退和消失。新课程力图通过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还原学习的本质,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和提升的过程。然而,突然让学生改换学习状态和学习方式,自觉主动地学习,肯定无所适从。因此,教师对学生进行新课标下新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策略构建的启蒙教育任务是很艰巨的,笔者建议:(1)教育学生重新认识学习的本质,树立科学的学习观,让学生懂得学习不是由一种异己的外在控制力量驱使,而是一种发自内在需求的精神解放运动,高品位的学习活动应该是以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为基本特征的自主学习。(2)教师宜加强对学生进行具体的关于学习方式和学习策略知识的传授和引导,使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方法,加强自主学习的针对性,提高学习效率。(3)要特别重视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4)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策略和教学手段,诸如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表演戏剧、诗歌朗诵、法庭辩论等形式,充分调动学习主体的主动性,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之敢于表现自我,张扬个性,突破定论,追求真知。(5)鼓励学生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包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总之,教师要不断摸索总结出丰富的经验和科学的教学策略,更好地指导学生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从而使之在自主、合作的背景下进行高质量的学习探究活动。

4 改变学生传统的课堂学习观,逐步构建新课程的课堂学习观

长期以来,学生由于受传统课堂学习观的影响,把学习活动限制在极为狭隘的领域里,极大地降低了学习的品质和效率,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以及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因此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新课堂学习观的教育。(1)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应和老师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双方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与观点,丰富学习内容,求得新知,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2)指导学生正确看待学习与思考、学会与会学、知识与智力、过程与结果的关系,懂得学习的过程不只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更重要的是一个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3)在学习过程中,师生在学习的意义上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师生同时具有“教”和“学”的双重身份,二者通过多种形式的平等对话,构建平等的精神交流平台,那么,上课不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双方生命真实的活动、专业的长足成长和自我的彻底实现,意味着双方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展示、创造性的解放。(4)指导学生正确认识新课程(“文本课程”和“体验课程”)的内涵,懂得自己不仅是课程的学习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学习的过程既是课程内容持续生成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又是学生追寻主体、获得解放与自由的过程。因此,学生应依据自身的需求和兴趣,对新课程进行有选择地使用,并合理开发自己成长所需的高价值的课程资源。(5)教育学生逐步摒弃传统的学习陋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作风。指导学生正确审视自我,明确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确定学习目标;指导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和资质,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和专长;指导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指导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科学的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化,等等。

新世纪之初开始的课程改革,其目的是使教育回归自然健康、高度和谐的原生的教育状态,一切“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生命真实而有个性的生长奠定基础。但就目前来看,各地课改实施的情况并不理想。笔者认为,由于我们忽视了对学生的新课改的启蒙教育,造成学习主体的严重缺失,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课改的品质和整体进程。愿大多教育工作者都能正视这一问题,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指导学生正确认识并接受新课改,唤醒自主意识,积极投身课改,做学习的主人。这样,才能提升课改的品质,使之沿着科学、有效、健康的道路前进。

上一篇:农村中学教师流动和流失问题的社会学考察 下一篇:使学生们都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