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心的培养探析

时间:2022-10-25 06:17:40

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心的培养探析

【摘 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整体推进,我们必须重视社会公德的培养问题,大学生是肩负推动社会发展使命的重要群体,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希望。而当前大学生社会公德方面存在诸多缺陷,因而,加强大学生的公德心的培养,寻找相应的对策研究,是今后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公德心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3-0051-02

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是公民个人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道德、家庭美德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大学生是肩负推动社会发展使命的重要群体,他们身上所具备的公德素质,直接决定了这个群体能否在社会的发展中发挥他们中流砥柱的作用。因此如何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公德意识,培养品学兼优的社会人才,不仅仅是当前高校面临的新任务,也是整个社会面临的新挑战。

一 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心现状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大多数学生具有较强的社会公德心与社会责任感,他们助人为乐、乐于奉献、关心国家的发展,但也存在一部分社会公德意识淡薄的大学生,他们注重自我而非公德,存在着不少违公德准则的思想和行为。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公德认知意识不强

大学生本应是高素质的知识分子,却忽视自己的公共形象,缺乏应有的公德意识,不注意在公众场所的形象,如身着短裤,脚穿拖鞋出入于图书馆、教室等公共场所;许多大学生是独生子女,从小养尊处优,没有为他人、为社会奉献的意识,只重视索取,忽视付出,不珍惜公共财物。

2.社会公德的知行不统一

有些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社会认知能力,他们能把握社会公德的内涵,也能明白社会公德的意义,自己没有遇到社会公德问题时表现得很高尚,甚至夸夸其谈,但当自己遇到一些具体问题时,却不能言行一致。

3.集体主义观念的淡薄,以自我为中心

现在正处于社会改革发展的转型期,社会上存在许多错误的思潮影响着大学生,许多大学生凡事只考虑自己的利益,以自我为中心,损人利己。许多大学生是独生子女,从小都以自我为中心,不讲奉献,重个人利益,轻集体利益。

二 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心缺失的主要原因

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心缺失有诸多的原因,有内部因素,也有外部因素,有社会因素,也有学校教育因素与自身因素。

1.不良社会因素的影响

大学生公德意识的提高,与整个社会公德意识的提高是密不可分的。当前是我国改革开放的转型期,社会上存在的不良风气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大学生的社会公德。大学生思想并未完全成熟,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会动摇大学生的道德信念,它会失去了它对大学生行为的约束作用了。因而,形成优良的社会公德氛围,建立完善的社会公德体系,对大学生进行公德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2.家庭教育的局限性

影响大学生公德教育的因素中,家庭教育是重要的环节。家长的榜样作用,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方式都会对学生公德心产生直接影响。有些父母只关心孩子的学习,重智而轻德,必然会忽视孩子的社会公德教育。有些父母也忽视了自身道德品质对孩子的影响。因而,大学生的公德教育与家庭教育是息息相关的。

3.学校教育的片面性

我国的教育长期以来重智育、轻德育,学校的德育教育在理论上是学校工作的首要地位,但在实际的工作中,成绩才是关键。较强的功利性造成了学校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培养。此外,我国学校德育教育也缺乏对学生的社会公德行为的具体考核标准,导致其社会公德意识淡薄。

4.大学生自我认识意识不强

大学生自身的独立意识不强,维护社会公德的责任往往只停留在表面。大学生在自我认识上缺乏明晰的道德判断标准,未把社会道德规范转化自己的道德准则,因而在行为的选择上有较大的波动性,出现知行不协调现象。

三 加强大学生社会公德心培养的对策

1.多管齐下,营造良好社会公德氛围

要促进学生社会公德心的提高,首先应该给大学生营造良好的社会公德教育环境,给学生营造优良的公德氛围。为此,国家全面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充分运用教育、法律、舆论等手段,要充分发挥报刊、电影、电视、网络等媒体的作用,多管齐下,广泛开展文明修身活动,形成人人遵纪守法的社会公德;同时鞭挞社会不良现象,制止不文明的行为,从而优化社会道德环境,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氛围。

2.加强大学生的家庭教育,重视对学生社会公德心的教育

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父母自身素质、价值观等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一位家长,要让孩子成长,首先要做到表率作用,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做孩子的好榜样;对孩子的教育要有正确的教育观,对孩子的发展要注重全面的发展观,不能一味地为了孩子的考试分数,忽视了孩子的健康发展。

3.提高教育者自身的素质,坚持正确的人才培养观

要在高校教育中提高学生的公德心素质,关键在于教育者的自身水平。作为一名高校的教育者,要有渊博的知识、扎实的技能、突出的能力,还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高尚

的道德情操。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较以正确的思想引导学生、以健全的人格魅力感化学生,做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心理健康的维护者,才更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

4.加强大学生道德主体性培养

对大学生进行的公德心教育工作,要发挥教育工作者的主体作用,但不能忽视对大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如果德育教育没有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意识,忽视大学生内在的接受能力,不强调大学生主动参与进来,必然会影响他们对德育活动主动参与的热情与积极性,不利于大学生公德心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李小宁.论社会公德[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

[2]陈英.当前大学生社会公德缺失问题及教育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0(21)

[3]商秀秀.大学生社会公德建设分析[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上一篇:高职高专成本会计教学改革 下一篇:探讨英语口语学习的几个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