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实施探究式教学的有效策略

时间:2022-10-24 06:13:47

初中数学实施探究式教学的有效策略

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有效地教学策略对达成教学目标有积极的作用。制定教学策略的依据主要是教学目标、教学对象和教学者三个因素。根据初中数学教学目标和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新课标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针对初中生的实际情况,实施探究式教学需要采取以下四条教学策略,即明确目标,设置情景;自主探究,主动体验;释疑点拨,合作探究;变式练习,归纳整理。其目的在于以学生为主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下获得知识、提高数学能力。

一、明确目标,设置情景

明确目标指的是对课程内容、各教学单元及每节课进行教学目标分析,以确定当前所学知识的主题,从而直接指引对该课程或教学单元或当堂课的学习。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是盲目的,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师应创设适当的问题情景,使学生感到神秘、好奇、疑惑,从而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激起学生对学习目标的认知要求。我们应该创设一些使学生对自然界与社会中的自然现象有好奇心,感到真实、新奇、有兴趣的操作活动情境,满足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需求,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实现“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只有具有这种问题性的情境,才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对学习需要具有强烈的激发作用。

创设问题情境,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在教学中,创设充满趣味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可以有效地激励学生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可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参与探究的兴趣,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教师应创设生活情境,使学生投身现实生活体验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创设交流情境,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在解决问题中,教师首先应鼓励学生进行交流,使学生体会到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要做到这些,教师就需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更大的自由活动空间和更多的相互交流的机会,以利于学生更自然更大胆、更主动地进行交流合作、互相帮助,共同发展提高。其次,教师在教学中应用激励性的语育,以积极向上的精神影响学生的情绪。一句激励的话,会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积极思考,主动与人交流。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多采用鼓励性的语言,为学生创设良好的交流情境。

二、自主探究,主动体验

自主探究,主动体验是指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后,让学生按照他们自己的思维,在实践和体验中进行探究。在教学方法上,布鲁纳提倡“发现学习”,他认为,儿童应该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按自己观察事物的特殊方式去表现学科知识的结构,借助于教师或教师提供的其他材料去发现事物。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分析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力争独立解决问题,通过亲身体验探索的过程,学会应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解决问题。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构建,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积极感受、体验,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各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机会和条件体验成功,从而让他们充分相信自己的能力。这样的体验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善于乐观向上的个性。成功的体验不仅为学生积极主动的行为提供了强烈的动机,而且能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学生在独立探究的过程中,能加深对数学基础知识的理解,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不仅锻炼实际动脑动手的能力,而且增添学习的兴趣。

三、释疑点拨,合作探究

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遇到学生不理解或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教师要进行必要的点拨。而对学生的疑难问题,教师最好的做法是综合大家的疑问,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即可。合作探究可有三种方式:一是生生合作探究。即让学生发挥各自的优势,就疑难问题相互启发,相互探讨。二是小组合作探究。值得注意的是合作小组中学生情况要均衡,合作探究是利用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的特点,使探究更加深入,使获得的知识更趋于准确。三是全班集体探究,即抓准普遍性的、关键性的或有争议的问题,让学生各自发表见解,集中解决难点。

在个人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小组讨论,通过不同观点相互交流,以进一步补充、修正和深化对问题的理解。现代教育思想下的学习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新课程标准没有否认模仿和记忆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作用,但更强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们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在自己的体验感受中讨论和交流,共同建立起学习群体,并成为其中一员。在协作过程中,学生们可以各抒己见,扬长补短,互相补充。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可以在交流中获得知识。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改变“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努力做到:相信学生,他们有能力,有潜力掌握教学内容;依靠学生,只有师生配合,才能完成教学任务;尊重学生,学生是一个与教师一样,有着独立的尊严和价值,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的独特的人;热爱学生,学生是我们教育的对象,是未来社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理解学生,学生在其自身发展和生活中充满着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冲突;帮助学生,学生在学习和活动中存在各种问题和疑难,等等。

四、变式练习,归纳整理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具有累积性。教师在教学基本概念、技能的基础后,应给予一些变式问题,并适时组织指导学生归纳、整理,形成数学知识体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就体现了这一点。变式练习的目的是进一步巩固和理解前面所建构起来的新知识,并通过对新知识的应用,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但是,我们在实施变式练习时,切忌机械模仿,生搬硬套,应该让练习具有合理的梯度,成螺旋式上升,逐渐增加创造性因素。例如:在讲授同类项定义时,教师给出例子后,再给出变式练习,加强对同类项定义的理解。例如,指出下列多项式中的同类项:

(1)3x-2y+1+3y-2x-5;

(2)3xy-2xy+xy-yx。

解:(1)3x与-2x是同类项,-2y与3y是同类项,1与-5是同类项。

(2)3xy与-yx是同类项,-2xy与xy是同类项。

练习:k取何值时,3xy与-xy是同类项?

解:要使3xy与-xy是同类项,这两项中x的次数必须相等,即k=2。所以,当k=2时,3xy与-xy是同类项。

通过变式训练,学生可进一步明晰“同类项”的意义,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提高识别能力。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上一篇:新课程下提升初中数学讨论式教学效率的方法 下一篇:中学数学实验教学管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