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应关注学生经验改造的过程

时间:2022-10-23 09:04:37

教学应关注学生经验改造的过程

在新课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下,研究学生、读懂学生成了我们教学的必须。不可否认,学生的个人生活经验、直觉体验、学习积累是我们教学应该关注的起点,这些都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成效。那么该如何妥善处理教学进程与学生已有经验的关系呢?

杜威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应实现对儿童经验改造的任务,主张从儿童经验出发,通过丰富、扩展儿童直接经验的方式来学习人类文化知识,并最终走向对科学知识的系统掌握。由此提示我们,教学需要去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关注学生已有经验与数学知识的联系,在联系中寻求沟通与改造,从而实现对数学知识的掌握。

【案例】 北师大版一上第94页《统计》

师:淘气过生日,他要买苹果、桔子、梨、香蕉这四种水果招待大家,可他不知道哪种多买一些,哪种少买一些。大家帮淘气统计一下,每个小朋友选择一种最喜欢的水果图帖上去,让淘气一看就知道喜欢吃哪种水果的人多。(分组活动)

反馈方案A:

师:通过活动你觉得怎样贴能让淘气一眼就看出喜欢哪种水果的人多?

(学生一时不知怎么回答,等待了片刻后,教师开始启发。)

师:你认为我们可以随便贴还是该一

类一类分出来贴?

……

反馈方案B:

1.教师完成巡视并收集了部分学生作

品,先将①作品贴出

师:这个组贴了10个水果图,你知道为什么是10个吗?

生1:因为他们组有10个人,所以是10个。

生2:10个人每人一个就是10个。

生3:每个人只能选一种,不能多也不能少,所以是10个。

师:说明他们组做到了每人一个,不多不少,不重复也不遗漏,这是统计必须做到的。

2.接着教师贴出收集的学生作品②

师:比较①、②作品,贴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生4:②组的同学把苹果跟苹果贴一起,桔子跟桔子贴一起……

生5:②组的同学把同一种贴在一起。

生6:②组的同学一种一种分出来贴的。

师:同一类的放一起,也就是统计时需要先分类。

3.贴出学生作品③后教师问:比较②、③组的作业,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7:他们把同一类的排成一队。

生8:他们这样比②组的整齐,数起来方便。

师:看来光把同一类的放一起还不够,还要一排排对整齐,这样容易数。

4.最后教师展示了作品④(这是教师事先准备的)。

师:大家看看第④号作业,你认为漂亮吗?漂亮在哪?

生9:他们横的、竖的都对得很整齐。

生10:他们从下面开始,第一排开始对齐。

生11:喜欢桔子的人多,因为桔子排得高,喜欢苹果的人最少,因为苹果最矮。

生12:他们不用数一眼就能看出喜欢哪种水果的人多。

5.小结

师:这四个作业你喜欢哪一个?为什

么?

师:今天我们学的就是《统计》,你认为统计时应该注意什么?

一上《统计》是小朋友第一次接触“统计与概率”领域的内容,比较上述两种反馈方案,我们不难看出,反馈方案B是基于教师巡视过程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初步了解而进行的。整个过程更多地重视了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暴露、挖掘与展示,从而丰富、扩展了更多孩子的个人经验,在对话交流中让学生找到原有经验与新知识的联系,在比较沟通中达成对学生个体自身经验的改造、生长,最后完成已有经验与数学知识的相融。这样的学习更多地表达了学生自我经验的完善。

【反思】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知识不是老师传授的,是学习者通过协作活动主动对新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建构自己意义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借助认知的同化、顺应来完成的。可是不管是同化还是顺应的进行,都离不开学生头脑中原有图式的作用,也就是原有的经验基础。由此关注学生已有经验,关注对已有经验的改造应该成为我们教学研究的注意点。

1.经验改造首先需要让学生暴露已有经验。学生已有经验的存在是客观的,毋需质疑的。我们的教学在读懂教材的同时更应该读懂学生,读懂学生思维背后的经验基础。因此教学首要问题是让学生有暴露已有经验的机会。就如案例中的方案B,因为教师放手让小组进行活动,才有了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完成的作品,然后教师借助巡视活动,对学生已有经验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如果没有放手,或者错过了放手后对学生的用心观察,教师就会失去了解学生经验的机会,这样就可能导致经验改造无从下手。因此教学需要让学生有暴露经验的机会,还需要教师用心地抓住这些动态的生成。

2.经验改造需要以丰富和扩展学生经

验为基础。原有的生活经验、直觉体验、学习积累,构成了学生头脑中的认知图式。个体头脑中原有的图式(经验)越丰富,同化和顺应进行就越容易。但学生整体的经验与学生个体的经验是有所不同的。因此丰富、扩展每个学生的经验,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个体同化和顺应地进行。例如案例中方案A唤醒的只有每个学生自身一组的生活经验,这样学生同化、顺应进行就显得困难。方案B的展示过程丰富、扩展了学生更多的生活经验,这样不重复不遗漏、分类、清楚看出数量的多少等意义就一一成为学生的认知经验,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表征统计的意义,学生的同化、顺应过程就容易了很多。

3.经验改造以沟通新知与经验的联系

为切入点。学习者的学习是主体将其原有知识经验与新知识互相融合、相互改造,以构建自己新的知识经验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原有知识经验与新知识的联系程度影响着新知识的掌握。为了新知教学的顺利进行,教师需要对学生众多的已有经验进行筛选,唤醒有利新知掌握的经验,防止不利经验的干扰,也就是需要找到两者之间的有效联系,并使之成为学生掌握新知使的最佳切入点。方案B中教师借助“你知道为什么是10个吗?”“比较①、②组的作业,贴的方法有什么不同?”“看看第④号作业,你认为漂亮吗?漂亮在哪?”等问题,有效地引领学生回溯和反思自己的经验,在原有的经验和新知识之间寻找联系和最佳生长点。

4.经验改造以教师循序渐进地引领为

关键。数学知识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逻辑顺序,人的思维的发展也有自身的认知顺序。我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有一个循“序”的过程,数学教学也同样如此。方案B中,面对各组的作业,教师有目的、按一定顺序进行反馈,充分发挥了组织者和引领者的作用,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中完成对自己原有经验的修正,实现原有经验与数学统计意义的融合。教师循序渐进的引领,为学生提供了将生活经验慢慢抽象成数学知识的过程,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经历了“数学化”。

课程改革发展到今天,我们需要教师心中有学生,需要教师读懂学生,读懂学生的学习起点、读懂学生的思维过程……读懂的关键是了解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时的经验,并在此基础上智慧地进行已有经验的改造以完成新知的学习。

上一篇:数列推理论证题的求解策略 下一篇:一个重要的向量等式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