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能源

时间:2022-10-22 10:16:28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能源

城市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最为集中的地域,也是资源消耗强度最大的地区。世界观察研究所1999年6月发表的报告表明,虽然全球城市面积只占陆地面积的2%,但却消耗了将近3/4的世界能源,贡献了3/4的世界污染物。目前,世界平均城市化水平约为54%。经权威机构预测,到2015年,生活在城市的人口将达到2/3。城市作为一种高能级、高集聚经济,在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同时也面临着人地矛盾日益加剧的危机。如何应对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能源――环境问题,已成为各国专家学者研究的热点。

改革开放以前,与经济发展水平及工业化水平相比,我国城市化水平长期严重滞后。如1980年,我国的工业化率为44.20%,而城市化水平仅为19.39%。改革开放后,我国政府开始意识到城市化水平长期滞后对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先后批准设立了一批城市,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开始提速。2005年,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为43%,但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根据诺瑟姆曲线反映的规律,城市化进程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在城市化水平低于30%以前,表明这个国家的城市化刚刚起步;城市化水平在30%~75%之间时,说明这一国家进入了城市化、现代化发展的高速时期;当城市化水平达到70%以后,就基本实现了现代化,城市进入了成熟阶段,城市化水平长期保持稳定。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户籍制度对人口迁移限制作用的减弱和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涌入,在未来50年内,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将出现难以避免的加速发展,导致更多设市城市的诞生和现有城市规模的扩大,使中国的城市体系.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据专家预测,到2010年,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将达到60%,也就是说,届时将有约9亿人居住在城市,从事工商业活动。众多的人口以及密集的社会经济活动,必然会给城市带来更为严重的环境问题,同时也对我国的能源安全构成挑战。

一、我国城市面临的能源―环境问题

城市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形式为: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及垃圾污染。可以说,这4类污染不同程度地都与能源的使用有关;其中大气污染主要是由于矿物燃料的使用引起的,对城市居民的健康威胁也最大。2005年,在国家环境监测总站统计的522个城市中,39.7%的城市大气污染物浓度超过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其中超过三级标准的城市占统计数的10.6%,我国城市空气质量总体上仍然较差。

通常,城市空气中的主要污染物为TSP、SO2、NOx和CO等,其中对人体健康影响最大的污染物为TSP,其次为S02。在我国,由于煤炭的大量使用,绝大多数城市的空气污染表现为煤烟型,约有40%的城市TSP浓度超标,30%的城市SO2浓度超标。1995年城市中TSP的日均浓度值,北方城市超过世界卫生组织的4.5倍,南方城市也达3倍多。根据世界银行的评估,中国城市每年约有17.8万人因大气污染的危害而死亡,这一数字占总死亡人数的7%;另外,还有约34.6万例住院和空气过度污染有联系。因SO2的大量排放,酸雨区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30%。

二、快速城市化对能源安全的挑战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消耗量与日俱增,资源安全已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经济活动最基本的驱动力,能源供应的充足、稳定与否,更是直接关系到国家与社会的稳定。城市和农村作为两种截然不同的集聚形态,其能源消费强度和结构也有很大的区别。如1996年,我国城市人均生活用能为239kgce,而农村则仅为85kgce。城市是第二、三产业高度集中地区,而在任何一个现代国家的能源消费构成中,工业耗能都要占到很大比例,如2004年我国工业耗能即占能源消费总量的70%以上;另外,城市比农村拥有更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尤其是机动车辆的数量远多于农村,而汽车在石油消费构成中,所占比例极大(交通运输耗能约占世界商品性能源总量的25%,全部石油产品的一半)。目前,我国人均能源消费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势必导致我国居民整体生活形态发生质的变化,对能源的需求将大幅增加。

从我国的能源储存状况看,在未来10年内,除了煤和铀矿外,石油和天然气均需长期依赖进口。其中2005年石油的对外依存度已高达52.8%,今后的供需缺口势必进一步拉大。天然气作为一种高效、优质的生活能源,在未来10年内也将大幅增长,而我国目前石油的储采比仅维持在10左右,天然气的人均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0%。煤炭虽然资源丰富,但主要分布于远离我国经济重心的山西、内蒙古、陕西、宁夏和新疆等地,与生产力布局不匹配;此外,由于煤炭的使用是造成城市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所占的比例也不宜增加。而发展核电,受资金、技术等因素的制约,在短期内也不会有太大作为。以上因素决定了,我国未来的快速城市化,将会对能源安全构成挑战。

三、解决城市能源――环境问题的对策

(一)以法制建设为核心的城市环境管理

环境污染固然是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代价,但在很大程度上还是由于管理不善造成的。根据环境管理比较成功的国家的经验,环境保护应主要通过环境立法来实现。第二次修订的大气污染防治法已于2000年9月1日起正式实施,此次修订的大气污染防治法最突出的特点是将以往的许多政策规定直接纳入了法律条款。事实证明,该法实行后,我国各重点城市的空气质量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除了全国统一的大气质量标准和法规外,地方各级政府也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纳入主要议事日程,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核心目标之一,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和环境标准,通过建立健全目标责任制,确保规划目标和任务的完成。

除了法律手段外,也可运用价格、税收等经济杠杆,引导企业按照市场规律进行能源配置,增加其污染物的排放成本,从而起到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水平的作用。此外,在城市环境管理中,要重视环境质量评价,包括污染源评价,污染检测,综合评价、预测研究、模拟试验、系统分析和治理规划等内容,这是城市环境综合治理的前提和依据。应加强城市空气污染对城市居民健康水平的影响评价,加大城市空气污染治理力度。在安排工程项目建设前,要认真细致的评价分析项目对环境带来的影响,研究建设项目的可行性。

(二)立足于技术进步的产业结构调整

我国长期重点扶持重工业,因而形成了我国偏重型工业结构。再加上计划经济时代能源价格偏低,绝大多数企业对设备改造和技术进步重视不够,以至于在我国的能源消费中,工业耗能长期居高不下,如在2003年的能源消费结构中,工业耗能

即占71.0%。工业耗能不仅比经济发达国家高,而且比许多发展中国家都要高。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能源使用效率极其低下,单位产值耗能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3倍。同时,能源的加工转换效率多年来也一直没有实质性提高,2002年的总效率为69.78%,甚至低于1983年的水平;而发电及电站供热的能源转换率仅为39.41%,能源浪费极其严重。

从1986年到2000年的15年间,我国能源生产年均增长1.76%,而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4%,表明我国整体产业技术水平有所提高。但从2001年开始,能源生产和消费逐渐加速,2005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达到了22.2亿吨标准煤。能源弹性连年居高不下。

(三)以生态原则为指导的城市规划

虽然城市生活是在社会经济系统中运行的,但仍然要以生态系统为其存在和运行的基础。城市生活不仅要受社会经济规律的制约,同时也要受自然生态规律的制约,只有实现了生态意义上的完整和平衡,整个城市才能够健康发展。

由于城市绿地具有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净化城市空气的强大功能,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在城市规划中,都非常重视城市绿地的建设,并力求与其他人文景观、现代建筑相协调,形成有格局、有特色的自然景观,发挥多项功能。例如,大伦敦的绿带与农村环带,将中心城区与周围卫星城隔开,形成大伦敦格局;大哥本哈根的指状规划形成了大面积的楔形、带形绿地;荷兰的兰斯塔德地区根据城市的组团式地域形态,形成了城镇之间以绿色缓冲带相间隔的格局;巴黎地区则在两条城市带之间建立和保留大量绿地,以提供休息场所和维持生态平衡。至于城市园林、城市森林公园和都市农业等的建设,各国更是不遗余力,力求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环境优美、空气清新的居住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我国在今后的城市规划中,应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通过城市绿地,适当地将各种功能区分割开来。在工业用地中,也可按照不同企业划分不同区域,做到集中办、统一管,以改变目前工业企业在市区分散的状况,实现污染物排放的集中控制和治理。另外,考虑到我国绝大多数城市空气中的首位污染物为TSP,而树木的枝冠和叶面具有强大的滞尘能力,因此,不同城市应根据其地理环境,气象条件及颗粒物的物理、化学性质,选择适宜栽种的绿化树种,以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

(四)以高效化为原则的能源战略与能源结构调整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能源结构,不仅取决于该国的能源禀赋状况,而且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及工业化阶段有着密切的联系。许多西方发达国家的能源消费结构都经历了以煤炭为主――以石油为主――天然气、核能、新能源的转变过程;并且,无一例外地强调节能、增效,有相应的经济、法律手段来保证其能源战略的实施。

我国能源结构的不合理在于煤炭在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尤其是终端消费中所占比例过高,而石油、天然气、水电、核能及可再生能源等清洁能源所占比例太低,这一态势已对我国的能源、环境、经济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影响,急需做出调整。2004年,在一次能源消费构成中,世界平均水平为:煤占27.2%,石油占36.8%,天然气占23.7%,核电6.1%,水电6.2%,而我国煤炭消费量占总能源消费量的比例高达67.7%,石油、天然气等优质能源的消费与世界相比都有很大差距,我国能源生产、消费结构的调整已是势在必行。

受资源条件及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未来几年煤炭仍将是我国的主要能源。大力发展洁净煤技术,应是未来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后应在产煤区重点建设大型坑口电站和矿区电站,通过转化,把清洁的电能输送到京津唐、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及东南沿海等经济发展水平高、城市密集、能源短缺的地区。为缓建石油供应压力,应适度发展煤化工,合成甲醇、乙醇等燃料,作为汽车的代用燃料。在生活能源的开发上,应加快开发和推广煤炭洗选、型煤、水煤浆、煤炭气化和液化等洁净煤技术。应加快建立石油安全储备体系。此外,在一次能源消费中,天然气将是未来增长最快的。我国除了积极组织“西气东输”“川气东输”工程,对新疆和四川天然气做好规划,提高生产能力,加快勘察、开发西部地区的天然气外,要研究引进俄罗斯、土库曼斯坦等国家的天然气,做好产、输、用协调,解决我国天然气产量不足和尽快改善东部省区清洁能源紧缺的状况。

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的加速阶段,城市能源消费所占比重将进一步加大,对能源供应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冲击也将日益突出。快速城市化过程中能源一环境问题的协调,需要在宏观层次上,从多方面同时人手,通过统筹规划协调解决,使城市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作者单位:国家环保总局环境工程评估中心 深圳市观澜自来水有限公司)

上一篇:内蒙古煤炭资源开发现状、问题与对策分析 下一篇:我国医疗改革及医疗保障制度的路径选择:政府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