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的另类面孔

时间:2022-10-22 04:50:27

经典的另类面孔

[摘要]1996年电影版《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一部后现代意味甚浓的作品。导演通过当下背景的设置、快餐式文化元素的注入以及多种意象的循环运用,呈现给观众一副经典的另类面孔,体现了对经典多元阐释的可能,表达的是导演对原著的另一种理解和阐释,也说明文学经典可以不断地重新创造,可以有多种读法。

[关键词]经典;电影版《罗密欧与朱丽叶》;当下背景;快餐元素;意象循环

一、当下背景

电影一开头,就给观众带来一连串意想不到的但又似曾相识的场景,让那些熟读原著的观众不得不从固有的期待视野中跳出来,在一种无法抹去的记忆背景中以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来欣赏影片。

银幕上首先是一个全黑的场景,然后正中间慢慢出现一个亮点,亮点逐渐扩大,出现一个电视机的屏幕占满整个画面。一位黑人女播音员出现在屏幕上,开始诵读莎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序诗。接着,电影镜头将观众从这个电视屏幕带进故事的叙述。这是一种典型的西方(美国)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的程式,其实也是几乎所有当代电视观众再熟悉不过的了。他们每天都能听到这些主持人以一种职业化口吻不动声色地报道当今社会上的人间悲喜剧。而对于那些伴随着美国快餐文化成长起来的青少年观众来说,电视无疑是他们接受信息最重要的渠道之一。不过,听到一位黑人女播音员朗读莎士比亚诗句,观众还是会意识到他们与莎剧中的故事之间在时间和地域上的怪异的重叠与差异。

莎士比亚的悲剧发生在意大利的维洛那,但电影中维洛那却是一个繁华热闹的现代都市,所谓维洛那已经是一个失去了具体国籍和古典意义的地名符号。故事的主要场景被布置成一个酒吧、夜总会扎堆的沙滩,被称为“维洛那商人沙滩”。沙滩上,一群群染了红发、刺着文身、携带武器,连皮鞋也发出金属的脆响的两个家族成员及其随从招摇过市。两个家族的名字被做成霓虹灯,矗立在两座邻近的商业写字楼的顶部,影射当代社会在商场上互相残杀的商业巨头。而两座大厦之间是一幅耶稣雕像,他似乎被两大家族的巨型象征物挤压得喘不过气来,只能摊开双手,无奈地俯视着这个充满暴力、和仇杀的世界。影片中的加油站、汽车、高楼大厦这些现代文明的标志,提醒当代观众电影中的“维洛那”实际上就是自己生活的当代社会。而惊心动魄的枪战,警用直升机威风凛凛地盘旋在城市上空,带霓虹灯的十字架,更让人们几乎忘记了这个故事本来是发生在400多年前的意大利小城。

与原剧相比,1996年版电影中的人物身份也有了改变。现代社会已经不存在贵族阶层,所以影片中的两人所属家族成员不再以贵族身份出现,而颇类似有权有势的黑手党。值得注意的是影片黑人演员的出现:两个重要人物警局局长(原剧中为亲王)和罗密欧的好朋友麦丘提欧都是黑人扮演。其中局长在电影中具有行使终极裁决的无上权威;麦丘提欧则是情节变化的关键人物,他的死导致罗密欧丧失理智杀死提伯尔特从而引发最后的悲剧。这或许可以理解为在某种程度上电影要体现出20世纪50、60年代以来黑人反种族歧视运动成果的目的。

二、快餐元素

一般认为,与莎士比亚后期悲剧中的人物相比,罗密欧与朱丽叶缺乏思想深度,他们对观众的吸引力只是他们之间至死不渝的爱。不无巧合的是,后现代社会不正是流行快餐文化、速配婚姻和无深度模式吗?所以这个故事在当代社会似乎更易让人产生认同和共鸣。

导演在这里正是借用了古典故事框架,表现的却是现代都市青年速配式的爱情生活及其矛盾性。影片中罗密欧与朱丽叶第一次见面是这样的:罗密欧在欣赏鱼缸里的鱼儿时,发现了另一面的朱丽叶。而后者也立即与之“对”上了“眼”。而当他们透过鱼缸中五彩缤纷的热带鱼看到对方时,脸上几乎马上就表现出了兴趣和好感,而没有丝毫羞怯腼腆的感觉。如果说古典的一见钟情一般还只是对异性间心灵契合和相许的描述,而并不排除含蓄的表白和彼此进入对方的必要过程,那么影片中的这种对异性直接表现出来的爱慕之情,就已经将这些步骤一概省略而直奔主题了。但这些恰恰在20世纪90年代的西方青少年之更为典型。不过,看到故事的结尾,有人或许难免由此追问: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后现代版一见钟情仍然是唯美的,这本可以看做是对当下社会功利情观的质疑;但这种速食爱情能否坚强到克服强大的外界压力以至于能做到像影片所安排的那样生死不渝呢?这又恐怕是有些可疑的。其实爱情生活中,殉情固然伟大,不殉情而活着也需要坚强和勇气,甚至更能表达对死者的尊重或敬意。

电影还启用了明星机制,这是制片商保证电影票房的不二法则。莎剧中,罗密欧16岁,朱丽叶还不足14岁。影片选用的两位演员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和克莱尔・黛恩斯在拍摄该片时已具一定知名度,尤其是莱昂纳多在1995―1996年间已是一位在美国青少年中颇受欢迎的年轻影星。这种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取悦影片的特定观众――当代的青少年。

导演鲁霍曼在影片中还借鉴了许多动作片类型如西部片、警匪片、功夫片、惊险片等的表现手法,尽管这些类型似乎与莎翁笔下的那个爱情故事在风格上有些风马牛不相及,但它们恰恰都是20世纪90年代的青少年观众非常熟悉而感兴趣的。一部影片往往也是一个时代的产物,鲁霍曼的这种借鉴便能从一个侧面提醒观众注意这部影片诞生的那个时代的特色。这也可以强化导演企望达到的效果:他的影片不是单纯的莎士比亚悲剧的翻版,而是在一种新的场景中对莎剧的全新释义。

影片还使用了许多20世纪90年代西方青少年所熟悉的造型和影像。朱丽叶的另一位追求者帕里斯的第一次出场,是通过他登在《时代》周刊封面上的照片,杂志称他为“本年度钻石王老五”;而帕里斯出现在化装舞会时的装束是宇航员制服,非常完美时尚,代表着当代年轻人理想的英雄形像。舞会上其他人的造型也与他们在剧中的角色定位很谐调:罗密欧是一副中世纪骑士的装束;朱丽叶天使般装上了一对洁白的翅膀;朱丽叶的父亲被打扮成黑手党的首领,母亲是伊丽莎白・泰勒在《埃及艳后》中克娄巴特拉的装束;朱丽叶的表兄则是中世纪有关浮士德的传说中恶魔靡菲斯特的造型。在赴舞会之前,罗密欧与他的朋友嬉戏,他们无聊的向天开枪发泄,麦丘提欧劝罗密欧去舞会寻找快乐,还拿给罗密欧吃。在舞会上麦丘提欧做女装打扮,衣着非常性感。罗密欧表兄染发、花衬衣,动辄拔枪相向。

影片中的不少场景设计也体现了现代生活特色。牧师给罗密欧的信是通过一个被称为“Post-Post Haste Dispatch”的快递公司来传递的。维洛那沙滩上的店铺门上挂着“维洛那商人沙滩”之类的招牌等。

三、意象循环

影片中有一系列重复出现的意象,它们传达给观众丰富而重要的信息。

有关这对恋人的不少场景都与水有关。朱丽叶在影片中的第一个镜头是从水中探起头来,而罗密欧在第一次见到朱丽叶之前也曾把头浸到了盛满水的面盆之中,接下来他们第一次见面是透 过热带鱼的鱼缸。莎剧中著名的“阳台”一场戏在影片中被移植到了游泳池,当罗密欧突然从藏身的地方走出来时,两个人一齐掉进了游泳池。罗密欧被逐前去与朱丽叶幽会,为躲避朱丽叶母亲的查看,也曾潜入这个泳池。水的意象在两位恋人殉情后最后一次出现――这是一幅两位恋人在水中接吻的定格照片。

水本身就具有纯洁、洗礼和新生的含义,而影片中这么繁密的与水有关的镜头语言,将这个由水“包围”之下、这对恋人清纯的二人世界与外面充满了暴力和仇恨的维洛那相对立起来。影片中反复出现的水的意象象征着宁静、平和,无疑也反映出罗密欧和朱丽叶的共同愿望:将他们自己与外界隔绝开来,远离暴力,忘掉仇恨,生活在一种理想化的世界之中。

另一个意象是霓虹灯照亮的一片十字架。影片第一次使用这个意象是在罗密欧去参加化装舞会的路上,他坦述着自己的内心: “因为我有一种预感,/一种悬而未决的厄运/将从今晚的狂欢开始它恐怖的征程,/我这可憎的生命/将要惨遭天折而告结束。”当罗密欧打开教堂的大门去向他的恋人诀别时,又一次使用了这个意象。毫无疑问,这里十字架有预示主人公命运的作用,最后它也确实见证了两位生死恋人的悲伤结局:故事最后,殉情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被十字架、花朵和一片摇曳的烛光所包围。

而这对恋人结婚戒指上刻上的字母“R+J”不仅暗指莎剧序诗中所提到的这对命中相克的恋人,也在影片的片名中得到了呼应。影片不用通常的“&”,而用十字架状的十,意味深长。

电视屏幕在影片的重复出现,也构成一种特定的意象:影片始于一个电视屏幕,最后也以同样的画面而告结束,在那里,在电视直播式的镜头剪接下,同一位节目主持人用同样“职业化”的口吻读完了莎剧的结束语。然后,电视屏幕越缩越小,直至完全消失,电影屏幕上又出现全黑的场景。这一构思似乎在强调,世界上的万物周而复始,循环往复;这对恋人从相爱到殉情,两个家族从不共戴天的仇恨到言归于好。古今中外恋人的爱情故事似乎都有这样一种循环的历程。

对于这样一部改编自经典又极大程度地背离了经典的另类电影,有些观众纯粹是抱着好玩的态度去观赏的,作为一种文化消费方式,这无可厚非。还有些人觉得导演有些“恶搞”,是对神圣经典的亵渎,这在后现代文化语境下未免显得不够大度,但另一方也没有必要严词反驳。可以说,1996年版电影《罗密欧与朱丽叶》本来就不是以还原名著为目的的,它表达的是导演对原著的另一种理解和阐释。这也启发我们,文学经典可以不断地重新创造,也可以有多种读法。而经典的翻拍具有的另一个意义是,它可能激发我们被后现代社会严重磨蚀的阅读冲动,重新焕发起走近名著的热情。

上一篇:走向创新的模仿:《雪山飞狐》与《罗生门》之比... 下一篇:阿甘的简单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