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经典面孔的投诚―张巍访谈

时间:2022-10-11 12:11:46

向经典面孔的投诚―张巍访谈

罗兰・巴特曾在他的一篇文章中盛赞过一个女明星的脸孔,认为她的脸是一个理念而非一个事件。其实每个人的脸从一开始,都仅仅是一个事件,它们是具体的、个人化的。然而到了最后,一些面孔由于承载了过多的社会含义,逐渐演变成一种理念,一个经典的符号。在摄影师张巍的《人工剧团》中,经典面孔上的经典局部通过电脑的手段,被悄无声息地替代了。众多未名的五官被拼凑在一起,重新构成了经典。然而,在这种重构的经典背后,附着在原先五官上的诸多鲜活个性,已经被淘洗干净,无从追考了。

问:你是学艺术专业的,最早接触电脑修图软件是什么时候?

答:其实我在上学的时候就专门学习过3D建模软件,同时,也接触了一些photoshop的基本操作。那个时候学这个是为毕业找工作做准备的,到了创作这个摄影系列的时候,当初学的已经忘光了。只记得一些最基本的操作。但是之前的学习经历让我对于电脑修图这种软件操作不再感到担心和抵触,因为我知道我自己能做这个。

问:你之前主修的是什么专业?之后有过什么样的学习经历?

答:我从小就开始学习绘画,之后到了西安美院学习油画专业。我那时一直很喜欢西方的古典油画,但学过之后,发现这个东西在当下似乎已经不流行了。人们谈论更多的是一些当代艺术作品,像安迪・沃霍尔这些人的。当时我还不理解为什么我学的是这样的,而人家画的却是那样的。但学校老师并不提倡我们去了解当代艺术,认为那时乱象丛生,怕我们迷失。我们那时还学习过卢西恩・弗洛伊德的绘画风格,但到最后,总觉得学了不少绘画技术,而艺术到底是什么,还是不懂。后来我想为绘画积累一点素材,我父亲就帮我搞了一台理光相机。因为相机部件残旧,拍摄出来的照片效果十分不稳定,但反而因为这样让我对摄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就去电影学院进修摄影,之后又跟随刘铮做了几年的助手。2007年的时候,我开始尝试进行独立的创作。

问:你这种与PS紧密结合摄影创作方式是如何开始的?

答:是从拍《临时演员》这个系列时开始的。之前基本上采用的都是实拍的方式。到了拍《临时演员》的时候,本来是想拍一些能反映出当下中国人精神状态的肖像,但是拍出来后,觉得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后来无意中,我用电脑将这些模特的脸上的五官打乱,拼凑出来的脸孔相较以前有了更加强烈的表现力,反而达到了我之前所期待的效果。于是我便开始了这样的创作方式。

问:在此之后的创作过程中遇到过什么样的困难吗?

答: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素材当中,那些人脸的结构和五官的形状,如何贴近目标人物本身。我从2009年开始做《人工剧团》这个系列,做到一半的时候差点就放弃了。太辛苦了。我感觉每张照片都像永远也做不完一样,做出来的部分又到处都是问题,比如轮廓对不上,五官不像,有时还找不着素材之类的,所以进展特别慢。后来因为一次博览会,一个画廊经理觉得我这组挺好,就选了一张希特勒的放大制作出来了。那时照片还是彩色的,还没转成黑白。出来效果还不错,于是我又有了重新做下去的信心。

问:后来为什么又从彩色的转成了黑白图片?

答:后来感觉彩色做出来的效果比较商业,黑白的光感更强,皮肤在没有颜色的干扰下,质感也更为突出。尤其是名画人物那组,如果采用彩色效果,会使照片整体气质和原作产生不利的对比,令创作的原本意图在这种色彩中,有所损失和消减。所以经过考虑,最终选择了黑白效果。

问:在一幅经典面孔作品的拼凑的过程中,为了达到满意的效果,你在挑选和调整素材时的标准是什么?

答:这里有一个技巧,就是先从眼睛选起。眼神像不像,影响了最终的效果。 这点是与绘画习惯相反的,为此我走过弯路。 从整体结构做起的话,是做不下去的,总有问题出现,但从眼睛等局部开始做,就好很多。只要眼神像了,其他的地方稍微放宽一点要求也不会影响到整体的相似程度。所以挑选局部的素材就是很重要的一个步骤。之前我拍了200多个模特的肖像,我就专门建了一个素材库,把他们脸上的局部,都分类集中在一起,用的时候,统一来挑选。但是因为素材量很大,不可能无死角地挑选,所以只能大概地比较。多数时候,挑出来的素材都是凭感觉。

问:完成五官的拼凑后,达到一种什么样的相似度,你认为就可以了?有没有故意让它不那么像?这个创作过程中,有这样的人为调控吗?

答:不存在故意不像的调控。因为做过就会知道,你无论怎样挑选意图最大贴近目标面孔所呈现出来的样貌,最终还是不可能完全相似的。所以我只按最像的程度去做就好了。也因为这些目标面孔都是大众熟知的,可以称作是典型的特定符号。所以相似的元素组合起来后,是很容易被观众所认知的。

问:《人工剧团》这组系列是否根据过某个名人的面部特征单独拍摄过素材?

答:几乎没有。只是里面个别外国人的头发,后来在素材库里找不到合适的,就请了身边一个有这样发型的朋友,补拍了一下。其余的素材都是在原先的模特里选用的。但是头以下身子的部位,是之后单独补拍的,因为想尽量削弱原人物的身份认知,着重凸显面目特

上一篇:汽车中国梦有多远? 下一篇:边走边拍――富士 X―E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