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养生养老模式探析

时间:2022-10-22 07:14:42

中国养生养老模式探析

【摘要】在中国跑步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压力背景下,根据具体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结构,分析和归纳现有的养生养老模式,确定未来养生养老模式的发展趋势,以备妥善解决老龄人口的养生养老问题。发展趋势主要有两个方面,一类是高端化的自我养生养老模式,另一类是社会化的社会养生养老模式。

【关键词】养生养老模式;家庭养生养老;自我养生养老;社会养生养老

一 前言

中国的养生养老事业总体来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传统养老院阶段,运营主体为政府,社会保障水平低;第二阶段为老年公寓阶段,运营主体为政府和开发商,政府给予一定支持;第三阶段为老年社区阶段,运营主体以开发商为主,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当前,我国养生养老事业正处在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发展过程中,即从运营主体为政府和开发商,政府给予一定支持的状态向运营主体以开发商为主,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的状态过渡。

2011年末,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8499亿,占总人口的比重达13.7%。按照老龄化评判标准,我国已成为人口老龄化国家。到2050年,中国的老龄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人,老龄化水平将超过30%。形象地说,现今每十人中有一个老年人,而40年后,每十人中老年人数量可能会达到四个。

在中国跑步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压力背景下,根据具体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结构,分析和归纳现有的养生养老模式,确定未来养生养老模式的发展趋势,用来妥善解决老龄人口的养生养老问题,已经刻不容缓。

二 养生养老模式分类

养生养老模式,是指由谁为老年人提供养生养老资源保障,包括经济保障、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等三个方面。根据养生养老资源来源不同,养生养老可化分为家庭养生养老、自我养生养老和社会养生养老这三种基本模式。这三种养生养老模式不是对立和互相排斥的,在大多时候是以一种养生养老模式为主,其他养生养老模式为辅,也有可能三种模式相互结合。

家庭养生养老即“家庭既提供养生养老的经济保障,又担负着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照料重任,直至老年人生命终结,赡养生养老人、照顾老人是统一于家庭之中,在家庭内部完成”。

自我养生养老是指养生养老资源既不依靠子女和亲属,也没有养生养老金或退休金,而是主要依靠自己。包括互助养生养老、以房养生养老、异地养生养老(异地置房养生养老、旅游养生养老、候鸟式养生养老、乡村田园养生养老等)方式。

社会养生养老主要指养生养老资源来自于社会,即主要是依靠离退休金和社会保障生活。包括居家养生养老和机构养生养老。

三 各种养生养老模式的利与弊

1.家庭养生养老

家庭养生养老主要指老年人按照我国民族生活习惯,选择居住在家庭中,主要由有血缘关系的家庭成员对老人提供赡养服务的养生养老模式。该种模式比较适合不愿意脱离熟悉环境且子女有经济能力、照顾精力和照顾时间的老年人。在以东方文化为底蕴的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家庭养老仍占主体地位。

这种模式的优势一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易为人们接受,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二是供养成本低,家庭只需要提供少量的物资就能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及照料。但家庭养老也有缺点,随着独居老人的增多,安全性如何保障成了一大难题,老人一旦发生意外,邻居、家人又没有及时发现,很可能耽误救治。

2.自我养生养老

自我养生养老包括互助养生养老、以房养生养老、异地养生养老(异地置房养生养老、旅游养生养老、候鸟式养生养老、乡村田园养生养老等)方式。

互助养生养老:是指老人与家庭外的其他人或同龄人,在自愿的基础上结合起来,相互扶持、相互照顾的模式。在德国,有很多老年人共同购买一栋别墅,分户而居,由相对年轻的老人照顾高龄老人。瑞士也建立了很多“结伴而居”的“室友之家”。

以房养生养老:是指将自己的产权房出售、抵押或者出租出去,以获取一定数额养老金或养老服务的养老模式。在老龄化现象日益突出、独生子女负担加重的中国社会,采用反向抵押的逆按揭方式“以房养老”,无疑是未来老年人减轻养老负担的一种很好的方式,但这种模式目前在我国遇到的最大问题是传统观念的羁绊,大多数老人难以真正义无反顾地将舍弃“家园”,甚至觉得这样做有负于自己的子女,子女们在感情上也很难接受老人的遗产变成保险公司财产的现实。

异地养生养老:是遵循比较优势原理,利用移入地和移出地不同地域的房价、生活费用标准等的差异或利用环境、气候等条件的差别,以移居并适度集中方式养老。包括了异地置房养生养老、旅游养生养老、候鸟式养生养老、乡村田园养生养老等方式。

(1)异地置房养生养老:主要指在海南、大连、青岛等气候、环境宜人的城市或大城市的周边地带异地置房的养生养老模式。

因为这些异地置房情况的存在,由此衍生出的基地养生养老即指在大城市周边生态环境优越、交通便利、经济相对不够发达的区域,建造大规模的养老基地,将城市的老年人自愿移入居住,实施基地养老。适合有一定经济实力,喜欢亲近自然又不愿离家太远的老年人。这一模式既可大大提升养老的品位和生活质量,又相对节约了养老成本。老年人居住在基地养老后,还可以将原居住于城市的已闲置住房,通过出租或出售的方法将价值搞活。如美国就建立了大量的“退休新镇”、“退休新村”,吸引老人移居养老。

(2)旅游养生养老:指老人退休后,到各地去欣赏秀美景色,体会不同的风土民情,在旅游过程中实现了养老的养老模式。旅游机构通过与各地的养老机构合作,为老年人提供医、食、住、行、玩等一系列周到服务。

(3)候鸟式养生养老:是指老年人像候鸟一样随着季节和时令的变化而变换生活地点的养老方式。这种方式优点是能使老年人享受到最好的气候条件和最优美的生活环境,缺点就是经济成本会比较高,对老人的身体素质要求也较高,需要充分考虑旅途风险。美国的佛罗里达,日本的福冈、北海道,韩国的济州岛都是老年人相对集中的“迁徙”目的地。

(4)乡村田园养生养老:由于乡村的空气新鲜、生态环境优越、生活成本低廉,喜欢大自然的老年人退休后选择在乡村的田园、牧场、小镇等地养老,每日养花弄草、游山玩水,颐养天年的养老模式。

3.社会养生养老

社会养生养老主要是包括了居家养生养老和机构养生养老。

居家养生养老:即以家庭养老为基础,以社会服务为依托的一种社会化养老模式。该种模式适合子女无暇照顾,有一定自理能力且不愿意离开原有熟悉环境的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的主要内容包括基本生活照料、休闲娱乐设施支持等。居家养老服务的提供者主要有:居家养老服务机构、老年社区、老年公寓、托老所、志愿者。目前,欧美等发达国家接受居家养老服务的老年人的比例在80%左右。

这种模式将居家和社会化服务有机结合起来,使老年人既能继续留在熟悉的环境中,又能得到适当的生活和精神照顾,免除后顾之忧。

机构养生养老:即将老年人集中在专门的养老机构如老年公寓、老年医院、护理院和具有福利性质的福利院、敬老院等中养老的模式。目前,西方发达国家有5%~15%的老年人采用机构养老,其中北欧大约为5%~12%,英国大约为10%,美国大约为20%。

该模式的优点在于通过集中管理,能够使老年人得到专业化的照顾和医疗护理服务,无障碍的居住环境设计也使老年人的生活更加便利;缺点在于容易造成老人与子女、亲朋好友间情感的缺失,而且成本较高。

四 养生养老模式的趋势

基于上述国情和国际经验,以及考虑我国传统居住文化的特点,国家和地方政府确立了基本养老保障政策――即以家庭养老为基础,以社区养老为依托,以机构养老为补充――并提出构建“9073”养老格局――即90%的老年人在社会化服务协助下通过家庭照顾实现养老,7%的老年人通过社区照顾服务养老,3%的老年人入住养老服务机构集中养老。

但是在人口老龄化、高龄化、少子化以及城市化、现代化等多重矛盾夹击下,中国的家庭养老模式虽然依旧占据主要地位,由于养老问题造成家庭矛盾激化的情况比比皆是,我国相关的养生养老模式在其他方向也亟待发展。未来我国的养老养生模式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两个方面,一类是高端化的自我养生养老模式,另一类是社会化的社会养生养老模式。

高端化的自我养生养老模式是指在中国由于人口众多,随着这几年人民生活进一步提高,医疗卫生等条件进一步完善,中国的老年人口比例越占越大;还有一些富有的人群逐步走入老龄化,他们完全承担得起高端化的自我养生养老包括旅游养生养老、候鸟式养生养老、异地养生养老、乡村田园养生养老等方式,使得差异性养生养老具备了广阔的市场。房地产开发商在有区位优势的地方,相继开发出一些大型的老年社区,规模不等。社区建筑规划专门考虑老人特点,住宅以低层建筑为主;实施严格的人车分流;区内实现无障碍步行道、无障碍防滑坡道;特别对方位感、交通安全、道路畅达均作了强调空间导向性的安排;室内有低按键设置;并提供各种专门为老人服务的配套设施。体现一种不孤独、不依赖、不满足温饱,富于文化内涵,充实、健康的老年生活。目前一些敏锐的房地产开发企业,金融基金,保险公司,医院等已经介入中高端养生养老产业中。

社会化的社会养生养老模式是指养老的责任并非专属子女,该尽到责任的还包括政府和社会。在当代社会, 社会化养老是保证“老有所养”的最可靠途径, 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在欧美发达国家, 社区养老服务是一项社会福利事业, 主要就是由政府投入。近年有一系列的措施,中国政府正在致力于建立普惠式的养老保障体系,在城镇, 为城镇职工建立了一个强制性的“基本养老制度”;2010年, 民政部已制定统一高龄养老津贴制度,全国八十岁以上的老年人均可享受津贴;民政部也正在进行相关规划, 将在全国社区普及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 并开展专业护理员的培训工作。政府在养老问题上正在承担更多的责任,社会化的养生养老模式也必将是一种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孟艳春. 中国养老模式与优化路径探析[M] .《河北学刊》2011年第1期.

[2]穆光宗. 家庭养老制度的传统与变革[M]. 北京: 华龄出版社, 2002.

[3]王树新. 中国养老保障研究[M]. 北京: 华龄出版社, 2004.

[4]穆光宗. 中国传统养老方式的变革和展望[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0(5).

[5]姜向群. 养老转变论: 建立以个人为责任主体的政府帮助的社会化养老方式[J]. 人口研究, 2007(4).

[6]王振耀. 中国养老服务业的现状与前景[EB /OL]. http: / /qzone. qq. com /blog /611968504- - 12611258852.

[7]郑功成. 科学发展与共享和谐―― 民生视觉下的和谐社会[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6.

[8]阎坤. 中国养老保障制度研究[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

上一篇:几种常见的污水处理技术的应用分析 下一篇:建筑工程中地下室的深基坑围护施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