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分析

时间:2022-10-21 08:24:58

人民币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分析

[摘 要]货币不仅仅在国际间会产生区域效应,在一国内部对货币政策也会产生不同的区域效应,本文将在对货币政策含义的分析和回顾的基础之上,将我国(仅指我国大陆)划分四个区域,并分析其对货币政策的不同反映。

[关键词]人民币货币政策区域效应

[中图分类号]F8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16-0049-02

1 货币政策的含义

货币政策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货币政策是政府、央行及相关部门实施一切关于货币的规定及采取的相关措施。而我们传统意义上的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了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而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

货币政策的含义包括:①政策目标,即货币政策要达到的最终目标。在我国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是保持金融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充分就业以及保持国际收支平衡;②中介目标,即为了实现特定政策目标所选取的操作对象。通常情况下央行可实际操作的中介目标有利率、货币供应量、银行信贷规模、基础货币、超额准备金及股票市值等;③货币政策工具,即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所运用的手段。它主要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再贴现政策以及公开市场业务等。

2 区域效应的概念以及区域的划分

区域效应是指由于地理区位的不同,会影响区域间诸如经济发展程度、经济结构、对外贸易程度等的经济发展差异,因此统一的政策实施会在区域间产生差异。影响货币政策效应的因素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第一是货币政策的时滞。第二是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第三是微观主体预期之间的对消作用。对于区域的划分主要基于2005年国务院的《地区协调发展的战略和政策》,由传统的东、中、西三个经济板块变更为东部、中部、西部以及东北部四大经济板块。

3 关于货币区域理论的几种观点

3.1 最优货币区理论

1961年,罗伯特・蒙代尔教授发表的文章《最优货币区理论》,是最优货币区理论最初的雏形。这一时期的经济烙印即是布雷顿森林体系、西方国家整体的低通货膨胀率、各国实行资本管制与早期欧洲一体化进程。最优货币区理论就源于学者对于在这种经济情况下固定汇率与浮动汇率孰优孰劣的争论。这一时期研究的重点是讨论衡量最优货币区的各种条件和评判指标。蒙代尔提出将要素在地区间的充分流动作为最优货币区的评判指标,如果几个地区之间具备了要素的充分流动,则可以判断其为最优货币区,反之,则没有达到形成最优货币区的标准。

3.2 货币中性理论

关于货币中性的理论包括新古典学派的面纱论和哈耶克的货币中性理论。新古典学派的“面纱论”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金本位流行的大背景下,其基本前提是理性预期和市场全部持续出清。新古典学派允许经济存在非均衡状态,并认为非均衡状态的存在迫使产生经济恢复均衡的某种力量。新古典学派的实际余额效应指出价格水平通过货币持有量实际价值的变化对消费产生影响。理性预期学派包括卢卡斯、华莱士等人均认为:无论是长期还是短期,货币都是中性的。

3.3 货币非中性理论

对于货币政策的非中性理论实质上是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理论。货币均衡理论认为保持货币中性并不是无条件的,保持货币中性是要付出代价的,因此货币不可能一直是中性的,货币政策有效是要付出一定的代价的。

3.4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货币政策从最初制定到最后实现最终目标过程中各个环节之间的相互联系、各种因果关系的总和以及运行的过程。货币当局在制定货币政策之后,从选用一定的货币政策工具进行显示操作开始,到实现最终目标之间,所经过的各种中间环节相互之间的有机联系及因果关系的总和。

(1)利率传导渠道:利率传导渠道是最为传统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凯恩斯将货币、利率以及投资三者之间的关系用流动性偏好和投资利率弹性来解释,流动性偏好是货币与利率之间的关系,投资利率弹性是投资与利率之间的关系。由于货币、利率以及投资之间存在着这样的关系,货币就可以通过利率来影响投资,从而影响社会经济活动。在这个过程中货币供应量的调整必须先影响利率,才能使投资和产出产生变化。

(2)信贷传导渠道:凯恩斯关于利率传导渠道的观点是建立在完善的金融市场基础之上的,在完善的金融市场中间各种金融资产可以相互替代,货币供给可以通过利率影响产出。事实上绝对完善的金融市场并不存在,信贷传导渠道就建立在这种不完善金融市场的基础之上。由于资本市场的不完全性导致了银行贷款和其他金融资产的不完全替代。银行贷款的额度是由货币政策影响的,而信息的不对称性导致大多数的企业只能依靠银行贷款,而社会中仅有极少一部分企业能够选择其他的融资方式(诸如发行股票、大额存单等)。

(3)汇率传导渠道。关于汇率传导渠道的理论包括瑞典学者卡塞尔的购买力平价理论、凯恩斯的利率平价模型和蒙代尔-弗莱明模型。①购买力平价理论。购买力平价分为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绝对购买力平价是两种货币在各自国内购买力之比所决定的。相对购买力指标,是一种根据各国不同的价格水平计算出来的货币之间的等值系数。根据购买力平价公式,当一国的通货膨胀率高于另一国的通货膨胀率,本币汇率就会下跌,反之,本币汇率则会上升。在浮动汇率制度下,中央银行具有影响国内通货膨胀的能力。②利率平价理论。利率平价说认为利率与汇率的关系极为密切,由于国际间套利性资本流动,如果一国中央银行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货币供给的增加大于货币需求的增加,利率就会自然的趋于下降,此时若另一国的利率水平没有变动,那么由于资本存在逐利性,本国的资本就会流入另一国,追求更高的利率收益,导致本币汇率下降。③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开放经济下的IS-LM模型中,总供给曲线是平缓的,产出会随着总需求做出积极的调整;经常项目平衡取决于收入和本国产品与外国产品的相对价格,汇率固定或浮动,资本流动不完全,汇率预期是固定的。如果央行此时取扩张的货币政策,会使国内利率下降,导致资本外流、汇率下降。在固定汇率制度下,货币政策是无效的。

4 中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影响因素

4.1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也逐渐凸显。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四大经济板块间经济发展差距逐渐明显。主要体现在:①经济总量上的区域差异。我国东部地区生产总值远高于其他三个地区,东北排在第二、中部排在第三、西部地区排在最后。地区生产总值最高地区的地区生产总值是最低地区的3倍多。②人均收入水平的区域差异。收入水平与其对货币冲击的反应强度紧密相关。当人均收入水平极低而只能满足温饱时,其支出只能满足基本生活需要,此时的货币政策呈现刚性;而当人均可支配收入极高时,收入的很大一部分将用于投资和储蓄,人们可以分散投资渠道降低货币政策带来的冲击,这部分收入高的人对货币政策冲击并不敏感;当人均收入水平处于中等时,不同于其他两种状况,货币冲击反应强度是先随着收入水平上升的,而到达某一临界点后又开始下降。各地区城镇居民收入差异有所缩小,西部地区增长较快。

4.2 区域产业结构差异

经过多年的现代工业路线的发展,我国东部地区已经形成了以长三角、珠三角以及环渤海等经济圈为中心的经济工业带,工业化水平位居世界前列。总的来说东部地区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较低,第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相对较高。中部经济板块是我国著名的能源原材料基地。中部地区的第二产业比重低于东部。西部地区同中部地区相对类似,重点发展原材料和能源工业,提供东部地区。东北地区拥有深厚的重工业生产基础,但是由于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的重点放在东部地区,东北的工业发展日渐衰落,在全国的工业总产值占比下降,工业产品的市场份额也降低,同时它的第三产业发展也十分缓慢,经济发展水平不高。

货币政策对不同的产业冲击效果是不相同的,对于资本密集型的产业,由于对资本的要求高,因此货币政策的微小变化都会对该产业造成巨大冲击。而对于对资本需求量比较小的产业,其受货币冲击的程度就相对要小得多。

4.3 区域金融发展水平差异

经济发展的水平和结构从根本上决定了金融发展的水平和结构。我国经济的货币化和金融化程度在逐步提高,但是地区间金融发展程度是有所差别的,东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金融发展程度相对较高,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金融发展程度相对较低。在我国,融资渠道比较单一,居民所拥有的金融资产大部分是来自在金融机构的存款(针对我国主要是银行),而企业融资大部分也是通过来自金融机构的贷款。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在货币政策的传导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货币当局制定相应的货币政策后,选用一定货币政策工具作用于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并最后实现最终目标的过程中,中间必须要以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为媒介。货币政策要想充分发挥其作用,必须有完善的金融市场和金融体制。我国东部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之间的金融资产工具有很大差异。东部地区无论是传统的低风险资产工具(存款、债券),还是高风险资产工具(股票)所占比重都远高于其他三个地区,由此说明在金融发展水平高的地区,金融理财工具多样化程度高,融资渠道多,居民对于多样性理财工具的接受程度高。而中部、西部以及东北地区这三个经济欠发达地区则呈现出相反的态势。就银行业金融机构分布来讲,东部地区所占的比重最大,西部地区次之,然后是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参考文献:

[1]韩非.人民币区域化:目标・路径・战略[J].中国连锁,2013(8).

[2]姜玉梅,姬振天.汇率波动下人民币区域化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商业时代,2013(7).

[3]丛晓男,王铮,秦建群,等.产出、出口与结构效应――人民币升值的多区域CGE模拟[J].金融发展研究,2013(10).

上一篇:政策性金融促进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 下一篇:改善农业病虫害测报体系 把好防治第一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