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译界双璧的跨国情缘

时间:2022-10-21 03:41:55

中国译界双璧的跨国情缘

她出生在“五四”运动的那一年,作为传教士的女儿,她亲眼目睹了“狂飙突进”时代的中国,亲身感受了那个时代生活的丰富多彩,童年时中国给她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

1937年,20岁的她考入牛津大学。漫步绿荫掩映的校园小路,她遇到了他。

他是津门富家子弟,才华横溢。他的聪明、调皮和幽默,以及身上洋溢着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深深地吸引着她,两人可谓一见钟情。

与他相识后,她毅然放弃了法国文学专业,改学中国文学,成为牛津大学第一位获得中国文学学位的毕业生。他也放弃了法国文学专业,改学英国文学。这种互补为两位异国青年日后在翻译界(中译英)造就辉煌奠定了基石。是时,他们合作译出了《离骚》。

1938年的英国戴家。母亲惊住了:刚刚20岁的女儿,竟然爱上了一个中国留学生。女儿的选择,实在有点儿出乎意料,对这位传统的英国女人来说,向中国人传教和把女儿嫁给中国人,实在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她太清楚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着的巨大差异,她更了解彼此之间在婚姻观念、家庭伦理方面的强烈反差。她坚决反对女儿的婚事,并且气愤近于诅咒着说:“如果你嫁给一个中国人,肯定会后悔的!

1940年,他要毕业了,接到了吴宓和沈从文的信,邀请他回西南联大教书。此时他也顾虑重重,她本来生活在一个舒适的家庭,应该过的是那种“坐在垫子上做针线,吃草莓,吃糖,喝牛奶”的生活,而20世纪40年代战火中的中国,却十分艰苦,如果和他一起回到中国,连最基本的生活保障都会很难。最后还是她帮他下定了决心,打消了所有的顾虑、迟疑,她说:“我热爱中国文化。”

这一年,盼望回国已久的他,带着同样热切盼望重返出生地的她,登上前往东方的海轮。

终于回到家,可是他家里的实际情况比他预想的还要差,原本殷实的家,因在战争中从天津漂泊到重庆,财产已所剩无几。不久,两人在重庆举行了简单的婚礼。她没有过上一天大少奶奶的生活,相反,她必须到学校教书才能维持生计。

解放后,他为新政权勤奋工作,夜以继日,对她也缺少了应有的关怀和呵护,甚至连她住院生第3个孩子时,他也无暇顾及,照料3个孩子的重担全部压在她的肩上。

1951年北京来了一纸调令,他被调到北京中国外文出版社,筹建创立英文版《中国文学》杂志。对于她来说,刚刚熟悉的生活又被打乱了,但她还是毅然跟着他来到北京。因为他的工作需要,她成了他的助手,两人以惊人的速度翻译了大量的作品;因为他的生活需要,她成了他的保姆,照顾着他的衣食住行。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前),他们中译英的古典、现代名著的篇目如列表,可长达数页,而这些译作都是从不拿稿酬或版税的,他无怨,她无悔。

1968年的中国。在她的母亲发出警告的30年后,她被囚禁在北京的一所监狱里。狱中第一年的冬天,奇冷。没有暖气,窗户也是破的,以致她的耳朵上长满了冻疮。她是独囚,没有人同她讲话,她便开始自言自语,或背诗;或用牙刷刷监狱的墙壁,以此活动筋骨打发时间。难以忍受的孤独和寂寞侵蚀着她,她甚至渴望有人能经常提审她,这样她好说说话。但狱中的她还是保持着自己的尊严,礼貌待人,对送饭的人都要说声“谢谢”。

1972年,她被释放,4年的囚禁生活结束了。但是,就在她刚刚感到家的温暖的时候,一件让她悲痛万分的事情发生了。

因为就在他们夫妻两人在狱中备受折磨的时候,他们的3个孩子也因父母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受到社会的歧视,遭到不公的待遇。出狱后,孩子们回家了,但心情是复杂、难堪的。大儿子杨烨,精神疾病不断加重,最终在英国自焚而死。

30年后,53岁的她想起了妈妈当年的警告,百感交集,欲哭无泪。她一面发疯似地工作,希望在忙碌中忘却烦恼;一面以烟酒为友,在袅袅的烟雾和微醺的醉意中麻痹自己。后来,她神志不清,继而呆痴。

1999年底,相濡以沫将近60年,她虽然不忍心先离他而去,但病魔却在无情地召唤。从她重病住院到去世的几年间,他仿佛失去了生活的热情。对他来说,没有她在身边,生活失去了滋味和意义。他哪里也不愿意去,不离开北京半步,谢绝一切交往,和她朝夕相伴,陪她度过悲怆的最后岁月。

他不会忘记,当年她执意要嫁给他时所下的决心和做出的努力;更不会忘记,在漫长岁月里他们如何一同搀扶着走过。他难以想象,他的生活中怎能没有她……

她叫戴乃迭,他叫杨宪益,我国著名的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专家、诗人。■

(责编 子衿)

上一篇:爱情没有模式 下一篇:一辈子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