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性

时间:2022-10-21 12:24:15

摄影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性

摄影散文按照摄影散文的体式,确定其教学内容似乎不应该成为问题。但是,通过检索资料和调查发现,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们教的内容不外乎这样几个方面:第一,教摄影散文的概念;第二,教“反弹琵琶”这种写法的运用;第三,教学生对关键语句和文章主旨的理解。由此可知,教师们往往忽略了摄影散文的体式对教学内容确定性的影响。王荣生教授认为,从文本体式与学情出发是确定教学内容的两个基本依据。可见文章体式和学情对摄影散文教学内容的重要影响。摄影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一要考虑它的体式,二要考察学情,三要考虑文本。如果教师能根据这三个方面确定摄影散文教学内容,就能够实现对教学内容的正确把握,就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一、根据体式确定教学内容

“体式”一词,是王荣生教授提出的,被大家广泛使用的一个新的概念,没有明确的定义。我们在总结各种观点的基础上认为,所谓文章的体式,是指文章的体裁及这篇文章特有的表达方式。摄影散文是一种新兴的文体,它是由摄影和文字构成的,其审美特点是具有摄影的视觉性,对瞬间画面逼真的再现能力和散文运用语言来表达对象时的自由。摄影散文兼有摄影和散文两大优势。摄影最大的优势就是视觉上的直观性,具有冲击力,而散文最大的特点就是自由,可以自由地展开联想。摄影散文要根据它特殊的体式来确定教学内容。

我们不妨看一看曹勇军老师执教《前方》的教学实录:

师:印度是一个人口大国,流动人口也非常多。一位印度摄影师拍摄了这张照片,题目就叫《前方》。请大家认真看这张照片,你看见了什么?由这张照片你又想到了什么?请同学来说一下。

生1:我看到了几双眼睛,几双在凝望着前方的眼睛,就像书上写的一样,他们可能都没有离过家,所以他们的眼神充满了对前方的期待与希望。旁边那个男的可能是在远方受到了伤害而归来的。

师:看得很仔细。再请一位同学说一下。

生2:我看到的是他们迷茫的眼神。我觉得他们可能有的人是在归家,有的人是在离家。离家的人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同时又感到很害怕,所以他们的眼神是迷茫的。归家的人也许是在外面受到了伤害,所以带着悲伤的神情。

师:很好,读出照片丰富的内容。(略)

曹老师抓住了摄影散文体式的一个特点,即用照片来表达的方式,给人一种视觉上的直观感。他先让学生仔细看照片,然后让学生对照片做一些想象。照片具有直观性,学生立刻就看出了照片中人的眼神是迷茫的。接着学生们都联想到了离家与归家,这与课文内容有着紧密的联系。曹老师利用了摄影散文的文体特征来展开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而且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摄影散文体式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具有一般散文体裁 “形散,神不散”,“手法灵活,自由”的特点。《前方》是一篇叙议结合,有场景生发开来展开议论的哲理性特点的摄影散文。所以《前方》教学内容的确定要考虑哲理性这一特点。

哲理性的摄影散文是作者对现实生活的一点领悟,是人的思想火花在人生过程中的瞬间表现,它不是靠“三论”(论点、论据、论证),而是借助于感性具象的点拨。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从具象到抽象,点拨学生进行哲学意义上的思考。

我们看一下曹勇军老师执教《前方》的教学实录:

师:人的“悲剧性”具体内容是什么?请用原话回答。

生1:悲剧的不可避免在于人无法还家,更在于即便是还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

师:很好,我们可以通过“在于”、“更在于”这样的外在的表达形式来把握。还有吗?

生2:还有“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

师:曹老师很赞赏大家的悟性。(板书三个答案)这三句话其实是一个递进的关系。我们全班来齐读这三句话。

(生齐读)

师:三个句子中的“家”到底是什么意思?在这篇文章中,很多词语都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是实的意思,一是虚的意思。比如这里的“家”,既实指那个实实在在的遮风避雨的家,又虚指精神上的一种寄托与归宿。这三句中“家”的意思,是在这两者之间不断地跳跃。文中还有“路”、“流浪”等也都具有双关含义,既是实指,同时兼有形而上的哲学思考的意味。

在这段教学实录中,曹老师通过问题“人的‘悲剧性’具体内容是什么?”引领学生对“家”的思考。“家” 既实指那个实实在在的遮风避雨的家,又虚指精神上的一种寄托与归宿。由实指到虚指,就是由具象上升到了哲学的思考。哲理性的摄影散文由感性具象的点拨上升到哲学的思考,这是哲理性的摄影散文特有的表达方式。《前方》这篇摄影散文具有哲理性散文的特征,所以在确定教学内容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前方》这篇文章的体式。王荣生教授认为,体式是一个把手、一个工具,依据体式,容易解说文章,不会走偏。只有把握摄影散文的体式,才能把摄影散文教成摄影散文,而不是一般性的散文或一般性的议论文。

二、根据学情确定教学内容

新课改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必须要进行学情分析。摄影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依然要考虑学情。每篇课文学生可以学什么,学生想学什么,这些因素可以影响教学内容的选择。

每篇课文学生可以学什么?教师可以根据课标,根据自己的经验,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学习水平来确定。

每篇课文学生想学什么?这则由学生决定。教师课前可以做一个调查,例如,一位教师在某高中的一个高一班级随机抽了十位学生。让每位学生看完曹文轩的《前方》这篇课文之后回答:“你想从《前方》中学到什么?”学生读完后给出了很多回答。“前方到底是什么?为什么可以抛弃自己的家园,只是为了去前方?” ,“何为前方,人们总是渴望着去前方,难道家不好吗?”,“在做任何事时不要太在意结果,我们要看重过程。”,“前方是人们的一个理想,有了理想,人们才会有前进的目标。”……学生们的回答各种各样。教师面对这样的结果,当然要对学生想学什么有所选择。经过统计和整理,结合教师对学情的把握,把 “前方到底是什么?”确定为教学内容之一。

学情是确定教学内容的重要因素。学生想学的,往往是这篇文章该教的,学生按以往的经验和基础不能解决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情来确定教学内容。我们不妨来看看曹勇军老师教授《前方》的课例。

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曹文轩的《前方》。课前大家对这篇文章质疑,提了不少问题,我看了一下,主要问题有三个:一、这篇文章中“家”到底有什么寓意,为什么说人生是一场苦旅;二、一会儿说要“离家”,一会儿说要“归家”,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三、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摄影散文”有什么特点。我们这节课就来合作研讨这些问题。

曹老师在课前让学生对文章进行质疑,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很多问题。这是了解学情的一个手段。很显然,曹老师不是把所有问题都拿过来教学的,而是进行归类,找出主要的三个问题进行研讨。整堂课,曹老师都是围绕学生提出的主要的三个问题进行教学的。建构主义观认为学生并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而是积极的参与建构过程的主动学习者。学生根据自身知识水平,生活经验等因素提出了自己不能理解的问题,主动提出来,希望得到解决,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尊重学生们提出的问题,满足了学生的实际需要;根据学情确定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上语文课的兴趣,也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三、根据文本确定教学内容

文本指由作者写成而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的本身。文本的内容很丰富,其内容一定是大于教学内容的,这就要求教师要吃透文本,依据文本,合理地有选择地确定摄影散文的教学内容。

曹勇军执教《前方》一课时,紧扣文本这一要素。这节课由照片走进文本,在对文本的解读中,曹老师抓住了作者的三个核心观点,即“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人的悲剧性实质,还不完全在于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而在于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来展开教学活动。这三个观点统摄了整篇文章。曹老师选取这三个核心观点作为教学内容,可谓提纲挈领,是在吃透文本的基础上,有效地确定了教学内容。曹老师通过三个核心观点,引出对关键语句的理解,并最终引领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文章的主旨。我们不妨来看看曹老师通过对文本关键语句的解读后,对文本思想的把握。

师:家是我们人生的出发点,而前方又时时刻刻召唤着我们,我们总是围绕着家进进出出。有人说这种进进出出不是悲剧吗?这是一种悲剧,但这个悲剧不是悲惨而是悲壮,是崇高。我想起了古希腊神话中的西西弗斯,上帝罚他一次次把滚落山下的巨石推上山顶,西西弗斯在这日复一日悲壮的宿命中,获得挑战荒谬战胜庸常的幸福感和成就感。同样,在“离家”与“出家”的进出之中,你有了精神追求,寻觅着精神家园,你的人生与众不同。

曹老师对三个核心观点进行解读后,得出了本文的思想主旨。他认为人在“家”与“前方”之间做着宿命般的轮回,但这不是消极的,而是通过离家与追寻前方的过程,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曹老师是在吃透文本的基础上,从文本本身去解读,理解文本的深刻内涵。童庆炳在《文学理论教程》中把文本分为三个大的层次:文学言语层面、文学形象层面和文学意蕴层面,而文学意蕴层面又可分为历史内容层,哲学意味层,审美意蕴层。很显然,曹老师对文本的解读抓住了文学意蕴层面的哲学意味层,他从哲学层面探讨《前方》这一文本所蕴含的思想主旨。曹老师抓住了这篇文本的本质特征——哲理性,来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就不会偏离文本。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文本本身的特点,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

摄影散文的教学内容的确定,要根据体式,学情和文本来综合考虑进行取舍。这样确定的摄影散文教学内容才是有效的,甚至是高效的。

(葛峰 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 221116)

上一篇:景公欲杀犯所爱之槐者 下一篇:执行力提升的三个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