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化进程中国际环境变化分析

时间:2022-10-21 12:24:13

中国工业化进程中国际环境变化分析

中国工业化进程国际环境变化分析

冯超

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充分利用发达国家的市场、资金和技术,在30年时间里完成了从低收入国家进入中等收入国家的飞跃,并且在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领域已经构成了对发达国家的竞争,引起了这些国家的防范。同时一些发展中国家在资金引进、优势产品等方面也和中国展开了竞争。

一、30年对外开放对中国工业化的巨大促进作用

中国从世界市场获得各种资源和原材料,同时工业品也在国际竞争中实现了不断升级,为产业升级积累了资金,国际贸易成为中国工业化的助推器。

(一)世界市场是中国推动工业化的关键因素

从历史上看,成功的工业化国家都是当时世界工业品出口的大国,中国成为工业大国的30年,也是成为世界贸易大国的30年。1978年中国的货物出口只有206.4亿美元,存在11.4亿美元的贸易逆差,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出口换汇都是对外贸易的主要目的。通过发挥比较优势,交换中国自身缺乏的原材料和先进技术设备,中国工业不断升级和壮大。在顺利积累到发展资金,实现工业起飞后,国际市场又成为中国发挥规模经济的重要渠道。到2009年,中国进出口总额达到22073亿美元,是1978年的107倍,出口总额名列世界第一。

(二)中国从发达国家获得了相当多的资本来源

工业化的起飞阶段需要相当规模资金的投入,中国在自身资金有限的条件下,对FDI(主要是工业项目)采用了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都非常罕见的鼓励政策,成为世界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1979―2008年累计吸收外商直接投资8526.13亿美元,这些投资中超过60%投向了制造业,到2006年,国有和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的比重下降到31.2%,国内非国有企业占37.2%,“三资”工业企业占31.6%。与此同时,中国的经济发展并没有像一些人所担心的那样被外资挤垮,恰恰相反,外商直接投资占GDP的份额在1994年达到最高的6%之后,尽管此后从绝对值上看仍在上升,但在GDP中的比重呈现出持续下降的趋势,2008年在GDP中的份额已经下降到2.3%,中国已经形成了资本自我积累的能力,成为世界工业、尤其是制造业大国。

(三)中国从发达国家获得了相当多的技术和管理知识

目前财富500强中有450多家在中国投资,投资最多的制造行业为电子和通信设备、电器机械、交通运输设备等科技含量高的行业。外商投资企业目前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已经超过1100家,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和出口商品结构升级,“中国制造”的质量和水平明显提升。吸收外资还通过人力资本外溢效应、示范效应、竞争效应、合作效应、技术应用效应、市场开拓效应等渠道对本土企业产生了多种技术、管理的外溢效应,本土企业参与世界竞争的能力不断提升。

二、目前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已发生了变化

(一)中国经济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

随着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中国对国际市场的依赖越来越强。2008年,对外贸易依存度高达59.2%,为世界最高的国家之一,远远高于美国的19%和日本的22%,中国工业化需要的大宗产品,如铁矿石、原油进口依存度都超过了50%。主要出口伙伴为欧盟、美国和日本,占出口总额的约50%,如果将香港转口贸易考虑在内,这一比重更高。而出口一旦受到外部需求疲软的影响,对中国经济尤其是制造业的影响将是巨大的。由于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对美出口的实际增长率从2008年初开始下降,一些外向型中小企业关门倒闭,失业率上升。

(二)中国和发达国家的贸易关系由互补转向竞争将导致更多的摩擦

从1978年到2009年的30多年间,中国出口占全球出口的比重从不到1%提高到9.6%,与此相对应是一些发达国家市场份额的下降。从出口商品的结构上看,在改革开放初期的上世纪80年代,中国在世界市场的优势产品主要是玩具、纺织品、原材料,随着技术水平的提升和资本的积累,中国在高技术产业和复杂工程机械方面的竞争力开始提升。2006年下半年,中国开始成为机械产品的净出口国,出口覆盖重工业产品和轻工业、囊括从低端到高端的产品。中国和国际市场的利益既得者之间贸易摩擦也不断出现。据2009年3月份WTO审核成员国应对金融危机措施的报告,过去一年各国贸易限制措施显著增多,主要是提高关税、设置非关税壁垒、滥用反倾销措施等,中国是主要受害国。

(三)一些发展中国家和中国在传统产业展开竞争

世界上正在进行工业化的国家和地区,如印度、巴西、东南亚国家等,都具有发展成为新一代世界制造中心的趋势。这些国家的工资水平、土地价格等更有优势,在建立了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后,将对中国在吸引跨国资本、劳动密集型产品市场等各方面形成有力的竞争。

2005年开始,人民币开始对美元升值,迄今为止,人民币升值达到22%左右,这意味着中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需要上涨同样的幅度才能达到原来的盈利水平。作为以质优价廉为核心竞争力的中国劳动密集型商品来说,如果大幅度提价意味着部分市场的丢失,如果不提价则意味着要压缩原本就不高的利润,一些企业因此将出现亏损和倒闭。中国在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竞争地位将下降,因此必须通过产业升级获取新的优势。

(基金项目:“新型工业化道路与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编号:06&ZD002)

(冯超,1970年生,洛阳理工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

上一篇:洛阳连锁超市发展对策研究 下一篇:中国农民工城市化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