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视阈下小学生德育问题研究

时间:2022-10-21 09:54:18

新课改视阈下小学生德育问题研究

摘要:德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德育成为众多专家学者关注的热点。德育受到学校,家庭及社会这三方面因素的影响。时下,在这三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德育存在着许多问题,影响到了小学生的道德发展。学校作为德育最重要的一环在其他两方面的影响下,暴露出最为明显的问题,从社会、家庭、学校三方面究其原因是解决当前小学德育问题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新课改;德育;小学生;德育问题

教育改革的话题一直贯穿于中国教育的发展,一轮又一轮的“课改”之风也不断的给学校教育发展带来新的活力,其中关于德育问题的探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将以陕西省X县某小学为例,针对小学教育中的德育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一、新课改背景及发展概述

人才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战略资源,作为培养人才重要手段的基础教育因此变的十分重要。建国50多年以来,我国基础教育为适应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也先后开展了多次大规模的改革。每一次的变革都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当时教育水平的进步,但同时也暴露出很多关于基础教育发展的各种问题。如:课堂上学生参与课堂的机会较少,以老师讲授为主;课程内容多而杂,实用性较少;很多学生为考试而学习,忽略知识,一味的重视成绩;对知识死记硬背、应考采取题海战术的情况极为普遍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促进基础教育的发展,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度强调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将基础教育改革提到战略性位置。“2001年6月,国务院颁布了《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这项纲要的颁布全面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

二、德育的含义及其影响因素

德育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德育指的是道德品德教育。现如今各国都十分重视对学生的品德修养的提升,从小校思想品德课的开设到家庭社会中对学生日常行为的规范,这都体现着德育对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作用。广义的德育包含政治思想教育的内容,我们现在通常说的德体全面发展的“德”便属于广义的德育①。在小学阶段的道德教育,其实更多的是侧重于其狭义的德育范畴,即对学生的道德品德教育。

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小学的德育逐步受到重视。这也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思想道德观念是以一定的文化底蕴为基础的,人文意识蕴含着价值观念内容,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起着重要作用②。影响德育的因素有很多,在小学阶段,家长感染,学校导向,教师引导这三方面的作用不可忽视。

1.家长的感染作用。家长对学生自身素质的培养十分关键。学生在学校的行为会由老师进行纠正,培育其良好的素质,而在家中,家长的感染作用则显得至关重要。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不单单应该是学校的职责,家长在家庭中耳濡目染的引导能切实具体的让孩子学习到如何有礼貌的待人接物,家长的言传身教应该是长期践行的方式方法,它对孩子自身道德素质的提高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2.学校的导向作用。学生的德育教育离不开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学校中学习的学生的道德素质的培育更离不开学校环境的导向作用。小学生由于年龄小,知识少,心理发育不健全,而且缺少必备的社会经验,因此,学生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学校不能简单的由学生的成绩来评价学生而应该用欣赏的态度去看待学生,成绩只是学生个人素质的一方面体现,要把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其道德素养等其他因素结合起来去评价学生的情况。要发挥学校大环境的导向作用,充分利用学校的展板、文化墙等载体培育学生的道德素养。

3.老师的引导作用。“老师不仅是学生知识的传播者、教授者,更是学生道德素养的示范者。”老师不但要注重自己道德品格的提升,更要努力用自身的素质去引导学生,感染学生,塑造学生。“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的第一位职责是“传道”,培养学生的的道德素质,让学生学会爱,懂得爱,去爱自己,去爱周围的人。只有教会学生怎么做人,才能够让学生在今后的成长过程中真正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因此,老师在小学生的德育教育中起着必不可缺的引导作用。

三、X县某小学新课改现状及德育相关问题

杜威认为,“对儿童来说,他们天生的具有四种本能的需要:交谈或交流的需要、探究或发现的需要、制作或建造的需要、艺术表现的需要,这四种本能的欲望或冲动,是儿童行动的自然源泉,儿童的生长需要这些源泉③。”以正在推行县域基础教育改革的户县省东关小学为例,东关小学的课改最突出的特色体现在课堂教学中,该学校强调孩子的兴趣养成,注重学生知识的自主形成性,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探究生成问题,构建知识机构,通过兴趣指引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其思路主要借鉴于安徽省铜陵县铜都双语学校的课堂改革④。

某小学借鉴安徽省铜陵县铜都双语学校的课改方案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课改模式。在其实施课改近一年的时间以来,课堂教学完成了从“满堂灌”的单一式教学到老师“退出课堂”、学生“成为主人”的转变。据调查统计,现阶段X县某小学的课改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有所提高,学习热情逐渐攀升,而且大多数人已不再害怕在课堂展示自己,出现了学生积极踊跃展示的局面。然而,小学课改在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之外,更应当注重德育教育改革,可谓做事先做人。在调研中,X县某小学“五步三查”法课改主要针对的是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而或多或少忽略了对学生德育方面的教育。

现阶段该小学的德育教育主要从三个方面开展:第一,其主要通过校园内宣传板、文化墙及教师内部宣传画等方式进行德育宣传;第二,通过设置专职人员如礼仪组长等学生检查学生礼貌礼仪情况等方式,加强对学生的道德素养的督促;第三,该学校也会通过定期举办主题活动,如:雷锋活动月、感恩父母、做文明礼貌人话剧展演等活动让学生培育良好的道德素质。

探究其本质,X县某小学在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的过程中,并未将学生个人行为习惯的养成和道德素质的发展落到实处,在德育内容上有所缺失,具体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目的上,学校重形式,轻内容。越来越多的德育趋向于形式主义,流于形式。例如学校的德育工作开展只是为了应付领导机关检查。德育课虽然存在但是并不会真正开设,对学生的道德素质培育借助于“雷锋月”、“礼貌月”等形式主义活动,缺乏真正的内容,对学生的道德行为塑造未能起到真正的作用。

2.思想上,老师缺乏德育认识。在现阶段学校的大部分任课老师开来,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只是班主任或者思品老师的任务,任课老师的职责只是将课程内容及知识重点讲好教会学生即可。在思想上,学校全体老师缺乏应有的重视程度,德育工作是每个老师教学工作重要组成部分,部分老师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让人担忧。

3.过程上,对学生进行德育灌输。学校及老师不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缺乏实际经营,过多的一些价值观念、道德习惯强加于学生。学生并未能充分接受这些灌输时的道德教育,因此,德育工作虽然一直展开却未达到应有的预期效果。如:老师只是简单的让学生识记相关行为道德规范,并鼓励学生纷纷效仿;学生犯了错,老师可能会惩罚教育孩子,与此同时,老师也将自己的价值观、正误观强加灌输于学生,老师并不会去了解学生当时的接受能力。

四、德育教育问题背后的支配因素

针对以上的德育现状与提出的问题,本部分将从社会、家庭以及学校三方面探讨其产生的原因。概括起来,其原因主要由社会德育环境的越位、家庭德育引导的缺位、学校德育教育的错位三方面构成。

1.社会德育环境的越位

现如今,在中国社会经济急速发展的背景下,社会环境对德育的影响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同时社会对学校德育介入过多及错误引导等情况也是造成学校德育问题的重要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社会德育环境的空泛化。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物质的极大丰富,社会公益事业等体现社会公德、公民道德的事业得到了更多物质上的支持,在规模以及实际功效上都取得了许多进展。同时由于大众传媒的发展,社会公益事业的公众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展加深,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来,在全社会形成了一个很好的公益氛围,这个氛围对于德育的影响在不断加深。但氛围、环境等对于德育的影响更多地体现在“超现实”层面,对于处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小学生来说,影响缺乏具象化,使得他们对于道德感知停留在感性迷糊的层面⑤。

(2)社会道德观念的模糊化。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的利益膨胀使得许多功利性观念蔓延滋生,许多传统的优秀道德观念弱化。多种观念的冲击,使得社会道德越来越模糊化,这种缺乏明确指向性的现实也对基础教育中的德育带来许多挑战。

总之,社会影响对德育的过多介入以及社会的不良示范都成为学校德育的制约因素。

2.家庭德育引导的缺位

来自家庭的德育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一方面,然而,当下家庭教育对孩子德育影响存在的缺位现象,也是造成学校德育问题的重要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家长对家庭德育缺乏关注度。对于孩子的教育从智育到德育全部退就于学校,没有与学校的教育相互补充,或者缺乏对孩子的道德实践督促,使得孩子在学校所学得不到很好的实践。因此,家庭教育在德育方面的缺失也成为影响学校德育的以的重要因素。

(2)家庭德育缺乏系统性。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十分长远的,父母长辈的言行往往成为影响孩子道德发展的重要因素,所谓言传身教,更多的体现在家庭中。然而,家庭教育的差异性又十分明显,大多数父母忙于工作,与孩子的接触时间不多,对孩子的家庭教育缺乏系统化规划。

3.学校德育教育的错位

学校一直是影响德育的关键因素。学生德育工作自身存在的德育活动与德育目的不符,德育内容缺失等问题,成为德育现状最重要的生发因素。具体来说:

(1)学校德育缺乏原则性。从理论上说,学校是专门的育人机构,育人是其核心职能,但在实践中,学校目标总是源于并受制于整个社会大系统,深受社会文化、教育观念、教育传统等的影响,然而学校迫于智育要求,功利主义滋长等因素的压力对德育的认识与实施缺乏行之有效的办法,没用发挥学校规范化、系统化、强制化的特点,使学校德育陷入缺乏原则性的状态中。

(2)学校德育缺失目的性。在小学教育中对于德育的宣传过多停留在三观塑造,人格养成等大而空的方面或有没有佩戴红领巾等细枝末节,德育更多的侧重于形式,忽视了德育的真正内涵及其作用。德育工作只重视结果,不在乎过程,德育目的性不强,工作不以提升学生素质为目的,而更在乎应付检查,作表面文章,学校在德育中间的实际性方面存在缺失。

(3)学校德育缺少创新性。一些学校的德育工作缺乏行之有效的具体做法,德育工作只是流于形式,缺乏创新。学校借助于碎片化的形式外壳去包装德育工作,缺乏具体可行的工作方法及措施,更缺乏创新性思维,使现阶段的德育工作发展缓慢,这成为学校德育现状不佳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总而言之,就整体情况而言,学校德育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影响和制约了学校德育育人功能的发挥,如何针对当前学校德育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开展有针对性和科学化的整改是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的重要课题⑥。

结语

以上是对现阶段小学德育现状、问题的探讨以及从社会、家庭、学校三方面对其产生原因进行的分析。小学生正处于性格塑造、人格塑造、三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小学德育应当引起更多的基础教育关注,让课改真正做到全面的素质教育改革。由此我们得出,应从社会、家庭、学校三方面着手对小学德育情况进行改善,在牢记思想道德对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作用的同时,学习并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德育教育成果,在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的基础上,不断培育学生的德育素养,以促进小学德育乃至整个基础教育阶段的德育的不断发展进步,为培养新时期所需的全面人才做好充足准备。(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唐汉卫.生活:道德教育的根本途径[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6):172-176.

[2]许继红.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低效原因探析[J].教育与管理:理论版,2006(12):36-37.

注解:

①刘海峰.略谈德育的含义、效果与途径[J].高等教育研究,1991,4(02):69-70.

②宋让平.新课改背景下小学生德育有效性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1,11:71.

③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47-210.

④杨小敏.走进课改“小岗村”的新课堂――安徽铜陵铜都双语学校课改一瞥[J].中小学管理,2011,07:25-27.

⑤杨林国.当前学校德育问题的若干思考[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10-30.

⑥班建武,谭传宝.开展学校德育问题诊断研究的意义[J].教育科学研究,2012-02:56-60.

上一篇:浅析微博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径 下一篇:浅谈高职辅导员如何做好新生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