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采珍珠节

时间:2022-10-21 04:28:18

传统的采珍珠节

珍珠是在贝内形成的。当一颗小沙粒或别的异物进入贝壳时,贝就分泌出一种光泽的粘液来保护自己。粘液包围在异物周围,天长日久就形成了半透明状的有精美珠光变彩的珍珠。正因为它来之不易,几千年来,王公贵族、达官富豪都视拥有珍珠为财富和身份的象征。

珍珠的形状越完好(球状及滴状),光泽越强,价值也越高。珠宝商常把海水珍珠称为东方珍珠。最好的东方珍珠是咸水软体动物马氏珠母贝(Pinctada Martenii)的一个变种莫哈(Mohar)所产生的。其产地在波斯湾,产量最高的是从阿曼半岛到卡塔尔半岛附近的15-35米深的海域。因而,许多世纪以来,海洋采珠业一直是海湾国家人们的主要生计。

采珠是有季节性的,每年的五月和九月为下海采珠期。在那条件艰苦、环境窘迫的年代里,阿拉伯人用木帆船和原始的方法下海采珍珠是很危险的,这需要非凡的勇气和耐力。他们出发前形成了传统的习俗和仪式。通常是船长事先与采珠者达成协议,并预先支付一笔钱给他们的亲属,这叫作“份额”。一般有三个份额:一是出海采珠“份额”;二是给表示坚决随船远行的人的份额,称为“预支”;第三个份额叫“额外预支”,是给正常采珠时间以外自愿加班采珠人的加班费。同时,采珠船事先必须备齐足够在海上生活三四十天的食品和淡水等。当万事齐备后,选择一个风和日丽的良辰吉日起航。起航的告别仪式很隆重。通常很多大小采珠木帆船汇聚在海面上,船员们集聚甲板,向岸亡的亲友们挥手告别。岸上的人们击鼓吹号,妇女们边歌边舞,卷起舌尖发出“嘞―嘞―嘞――”的一连串尖叫声;男人们则手持腰刀、长剑跳起阿拉伯传统的剑舞。他们是在祝愿亲人海上平安,丰收归来,场面亲切感人。采珠船在人们的一片祝福声中缓慢离去,消失在蔚蓝色的茫茫大海之中。

海上生活是集体行动,船员们互助互爱、亲如弟兄的合作精神和共同的责任感让人钦佩。在通向采珠海域的航行中,他们就像中国人喊劳动号子一样,一人领唱,大伙儿响应,协力划桨,乘风破浪,希望能尽快进入采珠海域。下海前,大家先要虔诚地祷告,祈求保佑他们采珠平安,发财致富。接着,采珠人换上黑色或蓝色长袜。据说下水后就可以避免由于脚露在外面引起鲨鱼的注意。然后用鼻夹夹住鼻孔,防止呛水。采珠人在脖子上系上一个小网兜,用于装贝,同时将一根绳子系在腰间,绳子的一头交给船上的牵绳人。手里则拉着另一根绳子,这根绳子系着一块石头,直沉海底。下海时,拉紧绳子加快潜入海底,当需要换气时,便用力抖动绳索,示意拉绳人尽快拽他出水面。可见牵绳人的警觉和注意力极为重要,因为潜水者的性命就系在他的手里。

采珠人戴着皮手套潜至海底,开始采集海蛤。他们一般每天下海约90多次,每次两分半钟。潜水体力消耗很大,每下潜10次得上船休息一下,喝点咖啡,吃点大饼。夕阳西下时,船长已为大家选好了安全的地方过夜。采珠船漂泊在黑沉沉的茫茫大海上,劳累了一天的采珠人在浪声月影中进入了梦乡。次日朝阳初升时,采珠人撬开贝壳取出珍珠,全部交给船长。然后又开始新一天的采珠劳作,如此循环往复,直至返航。上岸后,船长和船员代表一起将珍珠拍卖,所得金额按原先签订的合同在船长和船员之间按一定比例分成。海底采珠有各种危险,除了牵绳人可能未及时拉绳外,鲨鱼是采珠人的头号敌人。而遇上狂风巨浪,更有可能人船覆没。因此,当采珠人安全归来时,亲人、朋友皆大欢喜。如果有人不幸遇难,全渔村都会被悲哀笼罩,亲人更是悲痛欲绝。为了生存,阿拉伯人的祖先在与大海的搏斗中不知失去了多少生命。

随着海湾地区石油的开采,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远洋巨轮的广泛应用和人造珍珠的竞争,世代相传的海洋采珠业现已濒临绝境。为了再现这一古老的传统文化,科威特政府每年都要举办“采珍珠节”,我观看的已经是第14届了。参加“采珍珠节”的船队由20岁以下的年轻人组成,他们都经过经验丰富的老船员和潜水员的训练。在“采珍珠节”的几天时间里,他们完全遵循传统采珠人的生活方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以这种方式去体验和感受祖先生活的艰辛。当船队最后返航时,大批的亲人和朋友早已守候在岸边喜迎他们的归来。在庆祝仪式上,采集来的珍珠将会交到本次活动的赞助者和管理者――科威特国家元首埃米尔手中。待这些珍珠标价售出后,每位参加者都可得到一份报酬,剩余部分则为下次珍珠节的活动资金。在这个活动中,他们所采集的珍珠价值几何似乎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生活优越的新一代阿拉伯人因此而与历史联系得更加紧密,并对祖先创业的艰难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上一篇:见证历史的庄严时刻 下一篇:清新绿野新西兰